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不立廢南特

法國為什麼不立廢南特

發布時間:2022-07-25 03:43:13

① 南特赦令的取消赦令

亨利四世去世之後,敕令並未得到認真執行。17世紀20年代,法國首相C.de黎塞留以武力鎮壓胡格諾教派,剝奪了他們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權利。1685年10月18日,法王路易十四頒布法令,徹底廢止南特敕令,導致數年內25萬以上的新教徒逃往英格蘭、普魯士、荷蘭和美洲。
1643年,路易十四加冕成為波旁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對於路易十四來說,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一直是他的政治理想。統一的法蘭西王國不僅包括領土統一,還包括了唯一的宗教、唯一的行政機構與不容質疑的統治者權威。通過連年對新教學校與教堂的破壞和對新教徒的嚴苛審查,法國的新教徒已經所剩無幾。路易十四於是宣布,先前賦予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南特赦令已經過時,並在法蘭西王國內予以廢止。

② 關於法國南特大學聖納澤爾學院的兩個問題

回答:
一,南特大學是公立大學,所以絕對不會有學費,如果涉及到要收學費的請小心,可能就不是真正的南特大學了,小心被騙了!南特大學好像有在中國開一些項目,就是打著他的旗號收費的!
二,商業技術專業的話可能是理科也可能是文科,這個只有等你申請的時候和法國大學取得聯系了才知道。
三,目前的法國大學確實沒有真正開始收取學費,不過注冊費是一直都有的,從100多歐到500歐不等!這個不是學費,其實就是相當於是大學向你收取的服務費用。
有法國學校的其他問題也可以問我,在網路上直接給我留言就行!

③ 法國歷史中最黑暗的時期是什麼時候順便介紹一下相關的統治、時代背景。

法國大革命之前
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被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後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並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後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托克維爾明確指出:"它(大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確,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僅僅是一件長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勞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終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同樣會坍塌……只是它將一塊一塊地塌落,不會在一瞬間崩潰。大革命通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業績。"[1](P60)這段話可以說是表達了托克維爾解釋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舊制度下社會演進的結果。

在深入研究舊制度的權力結構之後,托克維爾指出:"如果認為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1](P156)他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性"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復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余,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這種因果聯系恰恰與人們想像的那種"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發生的。

托克維爾通過比較研究,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一個吊詭現象:"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余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1](P64)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並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為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為如此,農民對殘存的封建權利就更難忍受。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才會對封建制度強加在地產上的多種負擔感到痛苦和憤慨;貴族不再擁有統治領地的權力,貴族的特權乃至他們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說,不是貴族個人變得窮凶極惡,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會心理的變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種政治制度,但它仍舊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龐大的一種。范圍縮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不過,相比之下,托克維爾認為,各階級之間的緊張關系之所以加劇,主要是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制不是大革命的產物,而是舊制度的產物。法國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歐洲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王權中央形成了一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於一身的統一權力機構,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總督總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權力,中央集權制的政府幾乎達到了對全國的全面絕對控制;更有甚者,舊制度實行官員保護制,專橫地庇護大小官員。這樣,中世紀各地區、各人民團體和個人的政治自由權利也統統喪失了。這里應該指出的是,托克維爾顯然是把政治專制與行政集權混為一談了。

托克維爾承認,這種中央集權政府是舊制度的一項成就,是舊制度下"所有活著、動著、生產著的東西"的"新的根源",[1](P57)也是舊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後保存下來並且能夠適應新社會的政治體制。但是,他也發現,這種單一的中央集權制既是舊制度時期社會動力之源,也很容易成為千夫所指之的。"由於中央政權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因而在個中央政權和個人之間,只存在廣闊空曠的空間,因此在個人眼中,中央政府成為社會機器的唯一動力,成為公共生活所必須的唯一代理人。"[1](P107)結果,這就導致了人們對中央集權政府的絕對依賴,而這種絕對依賴又很容易轉變為另一個極端:當中央政府不能滿足人民心願時,便產生人們對中央政府的極端仇恨。由此托克維爾得出結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和巴黎的至高無上地位,是法國多次革命的主要條件之一。

托克維爾還發現,正是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造成法國階級分離的加劇,使法國社會變成一點即炸的火葯桶。首先,三級會議的停開,使得第三等級(主要指資產階級)與貴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沒有聯系。其次,與一般人們想像的相反,貴族的種種免稅特權不是中世紀的遺存,而是中央集權制發展的結果。王權逐漸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但是,為了安撫與王權對立的貴族階級,作為一種交換,"自15世紀到法國革命,免稅特權一直不斷增長。"貴族享有的各種特權尤其是免稅特權徹底導致了資產者與貴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為了獲取免稅特權,資產者設法住進城市並在城市中獲得職位,這就導致了資產者和農民的分離。第四,農民成了被遺棄的階級。不僅其他階級都離棄農民,而且政府對農民極其冷酷無情:把各種捐稅徭役負擔強加給他們,以嚴酷的司法對待他們。各階級之間彼此隔離的惡果,一方面是"再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約束政府,(但)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援助政府"[1](P171),也就是說,政府實行分而治之,最後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階級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敵,"在被重重障礙長期隔絕之後彼此重新接觸時,他們首先觸到的是他們的傷痛處,他們重逢只不過是為著互相廝殺。"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發的眾多直接因素時,托克維爾論及思想文化、宗教習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強調啟蒙運動和王權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揭示了詭異的歷史現象背後的歷史因果鏈條。

啟蒙思想為大革命做了准備,這是常識。民主派把大革命視為啟蒙思想的正義原則的實現,保守派則把大革命歸咎於文人的蠱惑。與他們不同,托克維爾所要探討的是啟蒙思想的思維特徵及其得以產生和傳播的社會條件。

托克維爾發現,啟蒙思想滲透著"抽象的文學政治",主張"用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復雜的傳統習慣"[1](P175)。這種文學化政治思維之所以形成和傳播,是因為法國缺乏政治自由。與英國不同,法國研究治國之道的作家與統治國家的人形成兩個明確分割的區域,作家們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因此他們只會高談闊論。熱衷普遍性的理論,對於文人來說可能是美德,但對於政治家來說則很危險。至於為什麼這種文學化政治思想會支配法國的政治生活,托克維爾則主要不是分析啟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強調舊制度下法國人的普遍精神特徵。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國度里,普通人身受舊制度種種弊端之苦,但看不到醫治具體社會病的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要麼全盤忍受,要麼全盤摧毀國家政體。"[1](P177)貴族、資產階級因長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經驗,因此對於那種文學化政治理論的危險性毫無所知。貴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為座上賓。國家高級官員也只精通行政事務,而不懂得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不能理解和預見社會潮流的動向及後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時髦的政治言辭。結果,全體法國人都"拋棄了現實社會,沉湎於虛構社會。人們對現實狀況毫無興趣,他們想的是將來可能如何,他們終於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來的那個理想國里了。"[1](P181)

舊制度政府推行不徹底、半途而廢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發,這是托克維爾的一個獨到而重要的發現。他指出,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作為末代王朝卻是迄當時為止社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認為,盡管整個社會機器破舊簡陋,但是這背後有兩台發動機在推動公共繁榮,一是以上層階級為標志的整個民族的覺醒,二是"依舊強大卻不再實行專制、到處維持秩序的政府"。[1](P207)與我們的"常識"相反,在托克維爾筆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個開明君主政府:國王實際上尊重和服從公眾輿論;政府鼓勵經濟發展、實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還嘗試改革,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開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托克維爾描述了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政府發起各種公共建設事業,與政府有金錢關系的人數驚人地增長,許多人萌發了發財暴富的慾望,但是,專制政府的財政管理不善使得宮廷的劣跡變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與政府關系最密切、最維護政府的那批工商業資產階級也就變成了最激進的改革要求者;

國王和政府官員公開討論社會政治弊端,國王屢屢試圖減輕下層民眾的負擔,如廢除農民的勞役制和手工業的行會,再如為消除額外增派而實行軍役稅公開措施,甚至要廢除貴族的免稅特權,這些口惠而實不至、半途而廢的改革只是起了喚起民眾不滿情緒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眾的私有財產,對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賴,在飢荒時期強行實施徵集制、食品強制出售和最高限價等措施,對窮人實行嚴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這些都是政府現身說法對民眾進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年),路易斯十六政府對司法部門、省級行政機構進行改革。這項改革"希圖一舉變革舊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積年沉痾",但是改革打亂了原有的權力秩序,使得每一個公民彷彿覺得"國家政府突然間更換了所有官員,更新了所有準則……所有法國人感受到了一種微小的特殊波動。"在這種人心普遍浮動不安的情況下,"最後一擊便使它(國家)整個動搖起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動盪和最可怕的混亂。"[1](P234)

托克維爾總結說:"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沖塌德意志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盪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干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產的拿破崙軍隊的沖擊下,德意志帝國最終土崩瓦解。法國佔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於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法蘭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寢。

法國大革命並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里這里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佔領國。同拿破崙的斗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後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資產階級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只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④ 南特敕令的南特敕令-評價及影響

亨利四世簽署了這條敕令後,立刻遭到了天主教徒的強烈反對,盡管他宣布定天主教為國教。此外,教宗克萊孟八世對此敕令的評價十分負面,稱之為「這是對我有害的東西」(This crucifies me.)。然而,這卻是世界上第一份宗教寬容的敕令,亦是自羅馬帝國後,歐洲史上第一次的宗教並存。
不過,亨利四世之孫路易十四卻在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宣布基督新教為非法,南特敕令亦因此而被廢除。

⑤ 哪位君主廢除了《南特敕令》

http://ke..com/view/122344.htm

南特敕令南特敕令簽訂的地點-南特大教堂 南特敕令(法語:édit de Nantes)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1598年4月13日簽署頒布的一條敕令。這條敕令承認了法國國內胡格諾教徒的信仰自由,並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權利。而這條敕令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有關宗教寬容的敕令。
[編輯本段]背景
16世紀中葉以後,馬丁·路德在德意志境內推行新教宗教改革,而新教的加爾文教派也逐漸在法國境內活躍。他們的出現,令天主教徒感到受到威脅,但新教教徒的影響力日益增加,雙方發生沖突。
1559年,法國國內的新教教徒組成了胡格諾集團,對抗捍衛天主教的統治階層吉斯家族。1562年,雙方爆發武裝沖突,史稱「法國宗教戰爭」(Guerres de religion)。戰後,吉斯家族的亨利一世·德·洛林、瓦盧瓦的亨利三世及納瓦訶(Navarre)的亨利開始爭奪法國王位,稱為「三亨利之戰」。可是,亨利一世·德·洛林及亨利三世先後遭到刺殺,而王位繼承權就落在納瓦訶的亨利身上。因此,他被加冕為法國國王,為亨利四世,開創了法國的波旁王朝。
[編輯本段]文件簽署
當亨利四世登基後,便致力於平息國內的宗教紛爭,以避免再次引起戰火。因此,他在1598年4月13日到達布列塔尼的南特城簽署了這條敕令。這條敕令列明國內的胡格諾教徒能夠享有自己的信仰自由,不受國家干預,亦有權建造教堂及參與宗教事務。此外,他們也享有和其他公民一樣的權利,亦可以和天主教徒分享同等的政治權利,可以擔任各種官職,亦允許這些教徒擁有城堡及軍隊,以保衛自己。然而,為了安撫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簽署這條敕令後,便宣布天主教為國教。
[編輯本段]評價及影響
亨利四世簽署了這條敕令後,立刻遭到天主教徒的強烈反對,盡管他宣布定天主教為國教。此外,教宗克萊孟八世對此敕令的評價十分負面,稱「它把我釘在了十字架上」("This crucifies me.")。然而,這卻是世界上第一份宗教寬容的敕令,亦是自羅馬帝國後,歐洲史上第一次國家承認的宗教並存。
不過,亨利四世之孫路易十四卻在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宣布基督新教為非法,南特敕令亦因此而被廢除。

⑥ 法國在宗教改革時期該如何抉擇。。。。

南部特赦令最後失敗被廢了,法國宗教改革前後經歷了大約9次的國內戰爭……如何抉擇,其實現在提這個問題挺無奈的,如果當時有任何可以抉擇的餘地聖巴塞洛繆夜大屠殺就不會發生了,一切都是由當時法國的政治背景決定的。如果當時法國能採取宗教容忍的政策,而法國的教徒也不激進的渴望用暴力解決信仰問題的話許多歷史問題就得不到解決,比如削弱貴族力量,集中王權,削弱教會的世俗權力,所以不管怎樣,法國的宗教改革必經歷一場血腥的革命,這種權力與信仰上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⑦ 著火的法國「南特大教堂」究竟有何歷史

南特大教堂或聖彼得和南特的聖保羅大教堂,是屬於羅馬天主教,哥特式建築的大教堂,該教堂的地理位置在法國的南特盧瓦河地區,建築工程在公元1434年還是建築,結束於1891年。1862年以來它已被列為被法國文化部列為法國著名文物。

2020年7月18日凌晨,法國「南特大教堂」的三處地方發生了大火,其中一處在西端,是大教堂比較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由雅克·吉拉代(Jacques Girardet)於1621年建造,後來被摧毀,祭壇左側也起火,不過火勢不算大,位於祭壇右側是第三處起火地點。

當天大火發生,法國派出了大約100名消防員撲滅了大火,法國警方調查了這起事件是屬於縱火行為。消防局長Laurent Ferlay報告稱,南特大教堂在大火中遭受的損壞少於2019年的巴黎聖母院

火災發生後,一名39歲的教堂志願者,來字盧安達的難民(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法國生活)被拘留進行訊問,但沒有受到指控。但是,此人後來被逮捕並供認縱火。被控縱火罪。他的律師告訴一家媒體,此人「對他的行為表示遺憾」。






⑧ 法國歷史

法國歷史並非一言一語以敝之,謹在此推薦一兩本書共,望對閣下有助:
陳文海《法國史》

⑨ 南特的歷史

南特得名於南特語,最早為高盧人的一支的南特人在此建都。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南特成為了商業中心。自有文字記載以 來,此地的原住民為凱爾特人(高盧人或布列塔尼人)。羅馬人,法蘭克人,諾曼人,都曾陸續佔領過這一地區。公元1532年,此地正式並入法蘭西王國。諾曼人在公元834年到936年佔領南特。中世紀南特人長期和雷恩爭奪布列塔尼半島的主權。公元1532年,此地正式並入法蘭西王國。1560年南特在弗朗西斯二世的授權下成為公國。宗教戰爭之後,南特加入了天主教聯盟並投靠法蘭西共和國國王亨利四世。公元1598年,法國國王納瓦拉的亨利在此發布了著名的《南特敕令》,在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保了宗教寬容,由此,南特這個城市得以在人類歷史上揚名,新教徒才得以解放。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期間,南特的革命委員會遭到無情鎮壓。二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二戰期間,南特部分被毀壞。二戰後,開始大規模重建,人們填河建路,鐵路穿過市中心。港口也漸漸恢復起來。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南特成了一個經濟發展的中心。20世紀後期,工業開始興起,港口有長達3公里的碼頭區,河道開始清淤以便大型船隻通過,與聖納澤爾港形成互補。
起初是一個稱為Namnèti的凱爾特人部落的城鎮出現在前70年,後來西澤在前56年攻佔這里,命名為Portus Namnetus。南特隨後遭到撒克遜人(約285年)、法蘭克人(約500年)與布立吞人(6與7世紀)的侵略。諾曼人則在843年毀滅了南特:「南特在很多年後仍然是荒蕪、斷垣殘壁而且布滿荊棘」。在937年時,阿朗二世(為最後一個布列塔尼國王阿朗一世的孫子)驅逐了占據布列塔尼的維京人,成為第一個布列塔尼公爵。 在18世紀間廢除奴隸之前,南特是法國最大的奴隸販賣中心。奴隸交易促使南特成為法國第一個港口與富裕的城市。
當法國大革命爆發時,南特選擇去支持它,雖然這附近全部的地區很快的就陷入對抗共和的內戰中。法國大革命的暴行造成了總共有數千人被處死,大部分是在盧瓦爾河中溺死的。南特在19世紀變成一座工業城市,第一個大眾運輸可能是1826年在南特開始的公交車系統,後來立刻在巴黎、倫敦與紐約被仿效。而第一條鐵路則在1851年建設完成,並且引起了許多企業成立。
德國軍隊在1940年佔領這個城市,並且在1944年美國軍隊解放前,遭到英國軍隊兩次嚴重的轟炸,分別是在1943年8月16日與23日。 南特與大西洋盧瓦爾省在歷史上都是屬於布列塔尼,南特附近的地區也總是被視為布列塔尼的一部分。布列塔尼公爵在1207年在盧瓦爾河岸邊建立了布列塔尼公爵城堡(Château des Ducs de Bretagne)。大部分的公爵或公爵夫人都是埋葬在這座城堡或附近的修道院中。
1956年,法國進行了新一輪的行政改革。南特以及整個大西洋盧瓦爾省被劃分至盧瓦爾河大區(Pays de La Loire)。
許多爭論圍繞在這次改變的延續上,反對這次由非民選政府造成的分裂維持下去,因為大西洋盧瓦爾省在文化、歷史及地理上都是屬於布列塔尼。語言學的議題也是相關的,在布列塔尼的東部,法語及衍生語言,例如高盧語,比布列塔尼語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然而在許多大城市,包括南特與聖布里厄(Saint-Brieuc),總是廣泛的使用布列塔尼語。在最近幾年,為了吸引觀光客,雙語的牌匾出現在這個城市中。
在2004年5月15日,南特的一個民調機構被委託來調查人們對於布列塔尼重新統一的看法,在這議題的5個調查中,62%至75%大西洋盧瓦爾省的人是贊成布列塔尼重新統一的。

⑩ 請問法國南特大學怎麼樣

南特市是法國西部最大的城市,位於法國第一大河---盧瓦河畔,瀕臨大西洋。南特市素以古老的城堡和香醇的葡萄酒著稱,但同時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開放城市。

南特大學是法國著名高等學府,現有在校學生三萬三千餘名,其中包括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兩千餘名外國留學生。南特大學有二千五百名教職員工,在全法國各大學中,南特大學的規模排名第三。在除巴黎以外的各地方大學中,南特大學的規模排名第一。
南特大學主要有如下專業設置:

- 醫學院的醫療、葯學、牙醫等專業。
- 兩年制大專技術學院的建築、電子、自動化、熱能、材料、運輸、微機、測量、企管等專業。
- 五年制工學院的熱能研究、材料科學、電子工程、信息工程、工業自動化等專業。工學院還設有生物化學、民用工程、微機管理方法博士點。
- 法學院、經濟學院和企業管理學院的法學、經濟學、管理科學等專業。
- 文學院的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教育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專業。

南特大學的重點科研領域為:生物醫學、外科移植、腫瘤研究;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經濟、海洋法律;材料科學、精細化學;食品生物學、食品法律學;以及社科方面的法律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學科。 南特法語培訓中心創建於1925年。該中心師資雄厚、經驗豐富、課程規范、設備先進。培訓中心擁有先進的視聽教室和語言實驗室供學生上語言實踐課使用。培訓中心的學生與各院系大學生地位相同,可以在大學食堂就餐(每餐15法郎),可以使用大學圖書館,並可以得到法國政府的大學生住房補貼(每月三百至五百法郎)。學生還可以免費使用大學游泳館和健身房等體育設施。

南特大學法語培訓中心招生計劃

招生人數 10名
招生對象 大學專科、本科在讀或畢業生。
學習方向 完成學業後進入南特大學的各個專業學習
入學時間 9月20日
時間安排 第一學期9月20日開學,第二學期1月20日開學。
每學期14周,每周20學時 。

具體安排 :
第一級 起點班,採用視聽教學法
第二級 初級班,採用視聽教學法
第三級 提高班,採用視聽教學法
第四級 法語初級證書班,課程為一學期(半年)
第五級 法語中級證書班,課程為一學期(半年)
第六級 法語高級證書班,課程為一學年(一年)
考試與文憑 法語初、中、高級證書是大學頒發的正式證書,為法國高等教育系統所承認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不立廢南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