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的法國貴族是如何生活的
在乾隆五十三年,即1789年,法國爆發了長達10年的大革命。這場革命攪亂的法國,卻給世界人民帶去了共和的種子。盡管很多人生活在共和國內,卻不知道共和意思。
共和就是**在民,消除**,這難道不是當初李雲龍和趙剛等人為之奮斗的目標嗎?
如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這當然都要感謝法國的這場大革命。但就法國的波旁王朝而言,在革命之前,他們早就是一群行屍走獸了。
如果這個時候誰給乾隆說我們**,乾隆肯定會砍了此人的腦袋。
其實,無論古今中外,任何朝代的滅亡都是有共性的。
那就是上下層之間脫節了,加上貧富……
對於法國國王和貴族的生活,讀者您覺得他們過分嗎?
『貳』 歐洲中世紀的國王每天平時都在哪裡干什麼整天都坐在寶座上嗎
歐洲中世紀的國王首要的任務是處理軍隊事務,必要的時候需要親自帶領軍隊作戰。
最後才是出席一些國務活動,包括國務會議和宗教儀式等等。往往這個時候,他們才會坐在寶座上。
『叄』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故事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里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使自己成為法國史上最偉大、也是世界史上執政最長久的君主之一,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1638年9月5日,路易十四誕生於聖日耳曼(Saint-Germain-en-Laye)的王室城堡。他是法王路易十三和王後奧地利的安娜(Anne d'Autriche,雖然她的稱號是「奧地利」,但事實上她是一位西班牙公主,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
路易十四各時期畫像(8張)
兒)的長子。1643年,路易繼任法蘭西國王,那時他還是個年幼的孩子,之後一直統治法國到1715 年其生日前4天去世為止,享年77歲。
路易十四22歲時才開始對統治國家感興趣,令所有人吃驚的是,他相當擅長此道。路易十四統治法國前後達72年之久。因曾在話劇中出演過太陽神阿波羅,他被稱為太陽王(Roi Soleil)。 是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路易十四在當時被看做一個奇跡,因為他的父母結婚23年沒有
路易十四銅像
子女。他四歲時(1643)就登基做國王了,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代他執政,但此後的18年中紅衣主教馬薩林是法國的真正統治者。直到1661年茹爾·馬扎然死後他才開始親政。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和榜樣。
路易十四執政的54年中(1661-1715),把國王的權力發展到了頂峰。在政治上他崇尚王權至上,「朕即國家」,並且用「君權神授」來為王權至上製造理論依據。路易十四對貴族實行高壓政策,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對國王敕令的指摘權,拒絕召開王國三級會議,對敢於反叛的外省貴族無情鎮壓;同時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路易十四還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整頓軍備擴充兵源,引進新式武器和先進技術,並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裡。在思想上, 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經濟上,路易十四將經濟問題交給了科爾伯,推行重商主義。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德·普萊西·黎世留和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他發動戰爭、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的幫助下他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力量。對他執政不利的事件有他與教皇之間的不和,他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執政期的後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產。1660年路易與西班牙公主瑪麗-泰蕾茲結婚,1683年瑪麗-泰蕾茲死後他又與地位比他低的曼特農女侯爵弗朗索瓦絲·徳·奧比尼結婚。路易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的都長,他的曾孫路易十五才繼了他的位。
路易十四一共執政72年,是有準確歷史以來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然而,這位君王洗澡卻沒有超過7次。
路易年輕時法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亂(投石黨,1648-),它主要是針對馬薩林主教的政策。這次暴亂對路易可能影響很大,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
路易十四戎裝像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柯爾貝都是重商主義的信奉者,他們按這個理論在法國積蓄了許多貴金屬。在他的統治期內法國參加了四次大的戰爭:1667至1668年與西班牙爭奪荷蘭的遺產戰爭(即移歸權戰爭,The War of Devolution),1672至1688年與荷蘭的戰爭(法荷戰爭),1688至1697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九年戰爭(大同盟戰爭,也被稱為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巴拉丁王位繼承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些戰爭耗盡了法國的國庫,使國家陷入高債之中。
1674年法國政府從一個私人企業手中買下了馬提尼克島。
1689年路易十四發布了「黑法」(Code Noir)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販賣奴隸。
路易十四生前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紀里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18世紀的俄羅斯上層貴族說法語的比說俄語的多。但與此同時法國負債沉重,法國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當路易十四1661年開始掌政時,法國已經瀕臨破產了。通過大量的戰爭和宮廷的支出他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貨幣的流通。他統治的晚期估計法國稅收的一半用在凡爾賽宮的支出中。此外許多錢財消失在官僚機構的貪污中。
當時法國的稅收有商業稅(aides, douanes)、鹽稅(gabelle)和土地稅(taille)。當時法國過時的稅收制度規定貴族和僧侶不必納稅,因此沉重的稅務負擔就完全落到農民和正在興起的中產階級(市民)身上了。後來法國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法國稅收制度不公平的不滿。
路易十四的財政部長柯爾貝通過克服貪污和整頓官僚機構的方法來提高法國的稅收,但這些手段還是無法降低法國的巨債。
柯爾貝實行重商主義,他既認為國家的財富越多越好,財富越多,國力就越強。因此,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大力發展工商業。這些措施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導致各個國家爭相效尤。引起了商業競爭。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編輯本段凡爾賽宮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塞留和馬薩林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他將貴族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為地方長官的權利,以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為此他建造了凡爾賽宮。1682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於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為衣裝付出巨款,他們從早到晚都得待在宮殿里參加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這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他進入一個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到誰在場,誰缺席。因此每個希望得寵於國王的貴族都必須每天在場。這些貴族都熱愛法國。讓他們就沒有時間去管理地方的問題了,慢慢地他們就失去了地方的權力了。
編輯本段奢華生活路易十四被稱作「太陽王」。把君主比作太陽,可能不僅僅是因為路易十四敢於喊出「朕即天下」,並締造了法國封建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同時也因為他在宮廷里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華之風,並把這股風氣吹遍了整個法國大地。從以恢宏奢華而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相當於法國全年稅收一半的龐大宮廷開支,到富麗堂皇的宮殿里沒日沒夜極盡奢華的宴會,我們不難想像,在這樣一位「太陽般耀眼」的國王的影響下,十七世紀法國人的餐桌是怎樣的豐盛和令人垂涎。下面就讓我們到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舉行的一次招待晚宴中去感受一下太陽王時期法國「奢華」的餐飲文化。
今天,國王請了三十位客人到凡爾賽宮聚餐,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而且這些人都位高權重,包括皇帝內侍、衛隊長、御醫、宮廷神甫等。
首先,我們需要一張可以容納31個人的桌子,桌子的形狀為方形、圓形、長條形或是橢圓形。14個人在左,十四個人在右,主人一個人坐在上座,另外兩個人坐在下座。白色桌布不能僅蓋住桌面,得每個邊都垂到地面。
根據當時的風尚,要在桌子的四個角上各擺一盆有肉有菜的鮮湯,四盆湯兩兩之間放一個盤碟架,每盆湯旁放一個專用的大鹽盅以便調味。桌子中間擺滿供客人自取的小鹽盅和用來放大盤菜餚的轉盤。給客人用餐的盤子不能用平盤,而要用那種很深的大湯盤,既方便盛湯,又可以讓客人們一次性取足自己需要的食物。如果客人因盤子太小而取的菜不夠吃,他們就得一次次地再從放菜的大盤子里取——畢竟把剛從嘴裡拿出來的勺子一下伸到大盤里取東西,可能會引起別的客人的反感。這個規矩是從路易十四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十七世紀中期之前,即使是貴族家庭,朋友聚會或家庭聚餐的時候,大家也都無所避忌地在一個盆里喝湯——說白了就是還在吃「大鍋飯」,尚未形成今天西餐「分餐」的習慣。
國王使用的餐具是金子做的,而王公貴族則用鍍金的餐具。盤子的左邊放叉,右邊放刀,擺放的順序是從主座開始一直往下擺放。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刀叉也是從路易十四時期開始流行的,可是路易十四本人拒絕使用刀叉,而喜歡用手抓東西吃,還要求那些使用刀叉的大臣們在跟他共餐時也用手抓著吃。使用刀叉的動作都帶有強攻擊性,如切、刺,用的是蠻勁,不似使用筷子,主要靠托、夾,用的是巧勁,動作輕柔,跟刀叉潛在的攻擊性大相徑庭。也許正是因為路易十四擔心餐桌上的刀叉成為皇位的威脅,所以在凡爾賽宮的餐桌上是看不到刀叉的。
餐前准備做完了,便要舉行一個入餐儀式,這是太陽王在1661年所規定,直到路易十六之後才被廢除。儀式在國王寢室的前廳舉行,所有參加宴會的來賓,都必須著裝整齊,列隊站在桌子前等候,只有少數幾位地位極高的女士可以坐著等候。書記官和僕人則在旁邊等候差遣。如果晚宴是事先向大眾宣布過的,那儀式就會更加隆重,菜餚也會更加豐盛,為的是給大眾做出一個榜樣,並顯示皇帝的尊嚴。
這時,國王總管高喊一聲:「讓我們分享國王賜給的肉吧!」然後用一根用金百合(法國王室的象徵)裝飾的單簧管吹出幾個音調,宣告晚宴正式開始。
僕人給每位客人端上一個菜盤。上菜也有講究,第一份菜要先給主人右手邊第一位客人,第二份給左邊第一位客人,先右後左,以顯示右手邊的客人地位較高。菜盤里裝的就是這次晚宴的頭盤:鮮美的肉菜湯,精心製作的肉餡或是口感濃郁的麵包湯。吃飯先喝湯,這和廣東人的習慣很相近。主人通常會准備兩到三種不同的湯,譬如營養湯(其實就是燉的時間比較長的肉菜湯),「王後」湯(在湯里放入鷓鴣肉餡或雉雞肉餡的一種湯,有時會加點黃油),還有比斯克醬蝦湯。除了好喝的湯,還有幾種肉餡、洋薊、蘑菇等配料和大麵包供給客人。麵包個頭必須大,每一個要夠一位大胃口的男士吃,甚至它的麵包皮要夠一位女士用來蘸湯吃。而國王的麵包總是比其他人的軟很多,因為路易十四的牙很不好。這時你會發現,有的客人喝的是皇後湯,其他人品嘗的則是比斯克醬蝦湯。這並不是僕人們搞錯了,而是十七世紀流行的做法———半客人得到的是「王後」湯,其他客人則是比斯克醬蝦湯,喝完之後再換另外一種。不同的湯搭配不同的肉餡,也可以就著麵包吃,一般都是口味清淡的伴著味道濃烈的。
在上第二道菜之前,僕人必須為每位客人換上一副新的餐具,並遞上一條濕毛巾擦手,這是上菜前的必備程序。第二道菜也屬於頭盤,算是一道大雜燴,食品主要是小塊的烤肉、熱餡餅、圓麵包、火腿、香腸、臘腸,還有作為前餐的水果。裝滿食物的大盤子絕不會放在比較尊貴的客人面前,因為這會阻擋了這位客人的視線,造成他給別人傳遞食物或講話的不便。
到了第三道菜宴會才真正進入高潮,牛肉、小牛肉、綿羊肉都可以作為第三道菜的主角,做法一般是烤、濃湯煮或做成肉餡兒。現在流行的羊羔肉在當時被認為是「沒味兒」而上不了餐桌。如果是烤肉的話,肉的中間要放入橙子、檸檬或橄欖讓烤肉更加鮮香,油而不膩。
接下來的小烤肉,材料多以鳥類為主,中世紀流行的天鵝、鶴、鷺在路易十四的年代已經被鴿子、雞、鴨所代替。供給國王的鴨都是在法國西北部魯昂飼養的,雞則是在勒芒飼養的,為了讓這些家禽吃起來更具肉香,喂養時還要添加一些植物香料在食物里。
當然,宴會中少不了魚類:最受歡迎的河魚是鮭魚和鱒魚,海魚則有鱈魚和鰨魚。魚受到法國人的喜愛不只因為它的肉質鮮美,還因為它是齋戒日里惟一可以吃到的「肉」。路易十四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他規定每個星期的三、五、六和其它宗教節日都必須齋戒,齋戒日里只能在晚禱之後吃一頓飯,並且禁食一切肉類和酒類。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聰明的廚師想出法子,把「魚做成肉」,美其名曰「素肉」。
冷盤是晚宴的第六道菜。蔬菜沙拉搭配五顏六色的果凍,放在桌子中間,煞是好看。常用的蔬菜有蘑菇、捲心菜、洋薊、茼蒿,還有路易十四非常喜歡的小豌豆。可是怎麼沒有土豆?那可是現在法國人每餐必吃的東西。其實土豆在路易十四時期還登不上大雅之堂,到了路易十五時期,它才擁有了餐桌上的一席之地。
水果則是宴會的壓軸。精緻的水果籃、各式各樣液體或固體的果醬、裹著不同口味糖衣(有麝香味的也有龍涎香的)的茴香豆、非常受法國人歡迎的小杏仁餅,還有開始風行法國的巧克力等著各位客人。巧克力進入法國是在16世紀路易十三的時候。由於路易十四的王後非常喜愛這種食品,牙齒並不健康的「太陽王」還是在她的勸說下允許進口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路易十四戲稱巧克力為「蒙騙肚子的食品」。
說到現在,你可能會覺得缺少點什麼東西?美妙的菜餚似乎少了一個很重要的搭配?沒錯,我們還沒提到葡萄酒——法國最引以為豪的珍寶,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晚宴上怎麼可以少了她的存在。路易十四時期,最好的紅葡萄酒來自勃艮第、歐塞爾和庫蘭熱。而宮廷宴會用的必須是四年以上的葡萄酒。利口酒和冰凍過的酒也是路易十四的最愛。由於一個領主向路易十四提出,女人喝的含酒精的酒比男人還要多,為了控制過量飲酒,咖啡也開始成為一種宴會的飲品,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吃完甜點喝完飲料之後,這場晚宴也告一段落。不過,路易十四招待客人可不是簡簡單單吃一頓飯就行了,那樣會顯得有失國王的身份。在享受了這美妙的一餐之後,喜歡搞「Party」的國王會邀請所有的來賓參加一場盛大的舞會。「盛世」必須要以繁復的禮儀,豐盛的美食,奢華的排場,熱鬧喧嘩的不眠夜來闡釋,不然的話,「朕即天下」這句話豈非徒有虛名?
編輯本段行宮赦令路易十四認為,要獲得無上的權力,他必須統一法國人的宗教信仰。因此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尤其以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為兇狠。他以此推翻了法王亨利四世1598年下的寬容的南特赦令。敕令下達後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摧毀,新教的學校被關閉。路易的這個命令迫使許多胡格諾派教徒移居國外,大多數移居荷蘭、普魯士、英國和美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因為許多這些逃亡者是非常好的手工業者,他們的技巧與他們一起流亡國外。這些流亡者給他們到達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對路易和他的大主教們來說一個統一的法國就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在法國盧浮宮進口前有他的銅像。
編輯本段影響深遠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編輯本段與清朝的交往路易十四和康熙幾乎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都是從17世紀中至18世紀初長期執政,都是文治武功威名赫赫,都是幼年即位,甚至,都有一位老大臣權傾朝野。
不同的是,康熙8歲即位後,沒多久便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擒拿了鰲拜。而路易十四,在5歲即位後,是一直等到23歲時,他那位老大臣朱爾·馬薩林自然死亡之後,才開始真正親政。
親政之後,路易十四也頗有一番作為:實行「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採用重商主義政策,推動工商業發展;發動了四次大的戰爭,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建造了凡爾賽宮,籌建了法蘭西油畫雕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培育了古典主義喜劇奠基人莫里哀、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等一大批文藝巨匠,使法國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中心……
更有趣的是,路易十四曾向康熙派出使節。他們帶來了渾天器等30箱科學儀器,他們獻上金雞納霜治好了康熙的瘧疾,他們幫康熙就中俄東北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他們參與繪制中國史首份現代化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
路易十四甚至還曾給康熙寫過一封私人信件。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最喜歡鑽研科學的,無疑是清朝的康熙。而路易十四,痴迷的則是舞蹈。
康熙對科學的痴迷,到了御醫要勸誡影響健康的地步。而路易十四,乾脆就自己上陣,先後出演21部芭蕾舞劇,有位朝臣甚至擔心國王會過度練功而病倒。
當然有一點是康熙沒有的—路易十四之所以在當時被看作一個奇跡,因為他父母結婚23年都沒有子女,而路易十四本人的壽命,又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得都長,於是他的繼位者,要到重孫路易十五。
編輯本段近親聯姻路易十四的婚姻是名副其實的近親結婚,不但是近親,而且是親上套親,因為他親姑姑嫁給了他親舅舅,而他娶了舅舅和姑姑的女兒作王後,也就是說他的舅舅成了他岳父,姑姑成了岳母;對於王後瑪麗-特蕾茲來說,她舅舅成了公公,姑姑成了婆婆,而路易十四隻比表妹瑪麗-特蕾茲大五天。路易十四跟表妹瑪麗-特蕾茲生有三男三女,其中三個當年就夭折了,另外兩個一個活了三歲,一個活了五歲,只有長子王儲活到50歲。王儲的兒子法國的路易只活了30歲,所以當偉大的太陽王隕落時,只好把王位傳給了只有五歲的重孫子路易十五。
路易十四與第二個情婦生有四男二女,此外還有三個私生子和一個私生女。
編輯本段宮廷人員在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廢除了首相,並親自選定了6位大臣。這6位大臣為國王出謀劃策,最終決定的是路易十四本人。
雖然海陸軍將領也是宮廷人員,但是路易十四還是從法國最好的軍團選定8000人保衛凡爾賽宮。當時凡爾賽宮的宮廷人員還有雕刻家等。
編輯本段兒女路易十四與他的王後有三男三女,但除了王太子長大成人以外,其餘都早夭。 此外他有16個經承認的養子女,但他和庶妻無子女。
編輯本段影響對於啟蒙時代的影響獎勵多位政治家如孟德斯鳩與伏爾泰及其他經濟學者所開創的政治思想。
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編輯本段發明高跟鞋路易十四是個矮子,身高大約154cm,所以他對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滿,覺得自己的地位和身高並不匹配,於是他叫做鞋工匠再給他做鞋的時候在腳跟處墊上厚跟,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第一個高跟鞋。
編輯本段科學貢獻路易十四他提出一些方案:
1.電與蓄電的構想,來自於分析海洋元素來找適合產生電的物質。
2.並且鼓勵實驗燃燒合適金屬線,以金屬代替蠟燭;影響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3.利用武器來了解各種金屬的特性,甚至密度等等。
4.研究潮汐現象與大氣。
5.還有提醒科學界立法尊重個人的智慧權利與發明物。
『肆』 關於法國皇帝拿破崙,急求教學大綱
法國大革命的捍衛者拿破崙
一、靠軍事起家
1、獨特的性格
2、軍事生涯的開始
3、傑出軍事才能的展現
4、法國的最高軍事統帥
二、鞏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1、霧月政變和拿破崙稱帝
2、《法國民法典》內容和歷史作用
三、從帝國皇帝到孤島囚徒
1、掃盪封建勢力稱霸歐洲大陸
2、拿破崙的兩次退位
3、評價拿破崙
本課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拿破崙在法國大革命中成長為一位軍事統帥;拿破崙頒布《法國民法典》,鞏固大革命成果;拿破崙從輝煌走向最終失敗。
《法國民法典》及其歷史意義是本課的重點;拿破崙戰爭對歐洲的影響以及如何評價拿破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一)從少尉到統帥
本目簡要介紹了拿破崙從科西嘉島孤僻的幼童成長為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的過程,談了拿破崙性格特點、受到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介紹了他在土倫之戰和鎮壓保王黨叛亂中的軍事表現,以及拿破崙最終成為法國最高軍事統帥。
教材對於霧月政變之前的拿破崙的介紹,需要說明以下幾點:
第一,拿破崙成長的背景和經歷。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國貴族。1779年,在父親的安排下, 10歲的拿破崙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其性格獨特,孤僻、高傲、野心勃勃,這些性格特點給拿破崙日後的政治軍事生涯打上了印記。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軍校畢業後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盧梭和伏爾泰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
第二,拿破崙親眼見證了殖民統治的殘酷,青年時期的拿破崙思想上深受伏爾泰和盧梭的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在法國大革命中的表現——堅定不移地捍衛大革命成果,打擊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會勢力。
第三,正式步入軍旅生涯的拿破崙很快展示了他超凡的膽識和智慧,他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第四,國內的戰功為拿破崙奠定了飛黃騰達的基礎,而海外的征服戰爭則為他登上最高統治地位鋪好了道路。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雖然,1798年遠征埃及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但在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看準時機,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法國大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二) 《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是本目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材以《拿破崙法典》為中心,強調其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第一部民法典的地位,闡述了它確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和私有財產權的合法性,實際上是通過法律的形式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同時在法律史上,《拿破崙法典》也是資產階級立法的重要藍本,成為許多國家立法的典範。
由於教材對於1799年「霧月政變」和1804年拿破崙稱帝只是簡要敘述,如果直接講授《拿破崙》法典及其影響,可能稍顯突兀,因此教師有必要進行必要補充,讓學生了解《拿破崙法典》出台的歷史背景。
霧月政變之後,拿破崙大權獨攬,在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效率較高的國家機器,對於勢力單薄的民主派毫無忌憚地實施高壓政策,嚴厲鎮壓國內叛亂,另一方面他採取措施,緩和與舊勢力的矛盾,如1800年多次下令允許逃亡者回國,甚至任用某些回國的逃亡者,這些措施對於實現國內的政治穩定是有積極作用的。在經濟政策方面,拿破崙在就任第一臨時執政的第二天,就下令廢除督政府的強制公債,穩定資產階級的情緒,並恢復了國內金融業的秩序,因而使得經濟逐漸好轉。與此同時,拿破崙還採取措施應對舊勢力反撲和外國干涉。他有條件地拉攏天主教會,並對其進行了初步改造,把天主教會當作控制意識形態的工具,這樣既照顧了佔法國人口多數的天主教徒的宗教感情,也降低了王黨勢力利用宗教從事反叛活動的可能性。拿破崙還指揮了與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並取得了全面勝利,贏得了和平和榮譽。
在短短幾年之內,拿破崙和執政府迅速扭轉了法國的困境,其個人威望空前高漲,1802年8月2日,為表示「全國的謝意」,他被授予終身第一執政的稱號,緊接著通過的憲法規定第一執政可以指定繼承人,這就為拿破崙建立世襲君主制奠定了基礎。
1804年《法國民法典》頒布之後,拿破崙終於達成了稱帝的目的。關於拿破崙對《民法典》制定過程的參與和重視,教材有相關描述,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1800年8月,拿破崙就任命了民法典的起草委員會,1801年參政院開始認真草案,在107次討論會中,拿破崙親自出席了55次,並直接敲定了多項條款。1804年3月21日,《法國民法典》正式頒布,它共含2281條,分為3篇、35章,體現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法典還嚴格規定了私有財產權的合法性,因此它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典,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關於《拿破崙法典》的廣義和狹義內容,應向學生講明,同時對於民法典的歷史作用和意義,不宜空談結論,可以結合法典相關條款內容進行簡要剖析,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 奧斯特里茲與滑鐵盧
本目重點講了一個問題——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從輝煌走向失敗。如果上一目的內容側重通過拿破崙執政的政治、經濟舉措來評價拿破崙的話,那麼本目的內容則側重通過拿破崙的對外戰爭的雙重性質來評價他。二者構成對拿破崙的總體評價。
本目的主要內容:多次打敗反法同盟及典型的戰例;拿破崙戰爭性質的兩重性;滑鐵盧之戰拿破崙政治軍事生涯的終結。其中包含了一個隱性的知識,就是拿破崙戰爭失敗的原因。對拿破崙戰爭兩重性的分析也是本目的難點。
對拿破崙戰爭的分析評價應把握如下幾點:
1. 法國大革命的國際環境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同。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一場長達30年的戰爭(1618—1648年),各大國都無暇干涉。而法國大革命卻遭到大批君主國的干涉,即使不將1792年的普奧聯軍計算在內,從1793年到1815年,先後糾集的反法同盟也有七次之多。因此拿破崙戰爭在1807年以前,反干涉性質佔主導地位,從主流上看是進步的、正義的。誠如列寧所說:「法國大革命的幾次戰爭起初都是民族戰爭……這些戰爭是革命的,保衛偉大的革命,反對反革命君主聯盟……」(列寧《論尤尼烏斯的小冊子》)與第一、二、三次反法同盟的戰爭均屬這類戰爭。
2.拿破崙戰爭性質的轉變即主導因素的轉變,發生於1807年與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戰期間。拿破崙僅用了一個月的事件就打垮了普魯士軍隊並佔領了首都柏林。這時,除英國以外,歐洲主要國家都均敗在法國手下,不可能對它形成任何威脅。但拿破崙繼續征戰,目的在於謀求霸權。事實上1807年簽訂的《提爾西特條約》是法俄背著普魯士並以犧牲普魯士為條件的。這個條約使普魯士失去了半數以上的領土。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當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奴役歐洲許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國家的時候,法國的民族戰爭便成了帝國主義戰爭,而這種戰爭又反過來引起了反對拿破崙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列寧《論尤尼烏斯的小冊子》)
3.拿破崙戰爭滌盪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向歐洲推行《拿破崙法典》,傳播了法國革命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關於拿破崙失敗的原因,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作探究分析:
1、拿破崙戰爭從捍衛革命成果的正義戰爭變成了侵略擴張的非正義戰爭,激起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反抗,這是導致拿破崙失敗的重要原因。
2、拿破崙統治後期,極力恢復封建王朝傳統,既得不到正統帝王們的支持,又失去昔日大力支持他上台的各階層各派人物的支持。而連年的征戰,國內人民產生越來越強烈的厭戰情緒。
3、遠征俄國的失敗、滑鐵盧戰役的失敗,以及歐洲反法勢力的強大,也是拿破崙失敗的重要因素。
教材最後引用了法國元帥貝爾納多特的一段話,引導學生思考拿破崙的功與過以及失敗的原因,並以課後練習的形式加以考查,因此教師可視條件的允許,組織相關課堂和課外活動,引導學生以此為開放性課題進行探究。
拿破崙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
拿破崙以其卓越的才幹,領導法國多次打敗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國的危機,穩定了社會經濟,他所頒布的《拿破崙法典》,體現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嚴格規定了私有財產權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典,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同時他通過征服戰爭,將民法典的精神帶到各國,沉重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促進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拿破崙恢復帝制和獨裁專制,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整個歐洲大陸陷入戰爭深淵,也破壞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不利於資本主義的健康發展。
《拿破崙法典》
又稱《法國民法典》或《民法典》。1800年,法國執政府任命J•E•M•波塔利斯、F•D•特龍謝、F•J•J•比戈德普雷阿梅訥和J•馬爾維爾四位法學家起草民法典。第二年,他們完成了全部民法典的初稿。
拿破崙非常關心法典,甚至親自參與了法典的制定工作。法典草案經過法國樞密院的仔細審查,還送交各法院廣泛徵求意見,最後在議後獲得通過。帝國成立以後,民法典在1804年3月21日通過,並予以頒布。這部法典的立法原則是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和契約原則。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拿破崙法典》的內容除總則以外,共有3編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是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2編是物法,規定了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第3編是關於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這一編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還規定了債法。這部法典至今仍在使用,但100多年來,隨著法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法典也進行了一百多次的修改。
《拿破崙法典》是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對後來很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很大影響。例如,盧森堡和比利時至今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使用,一些法國的前殖民地也在使用這部法典。同時,很多國家在制定本國的民法典時是以這部法典為藍本或是作參考。如丹麥和希臘的民法典就是以它為藍本制定的,而德國、瑞士、葡萄牙、巴西等國的民法典明顯受到了《拿破崙法典》的影響。
對拿破崙的評價
拿破崙的戎馬生涯矛盾重重,變化莫測。他在戰術上的指揮天才令人拍手叫絕,如果僅從這方面來判斷,也許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將軍。但是從重大的戰略上來看,他卻易於犯下令人瞠目的盲動性錯誤,如對埃及和俄國的入侵。拿破崙的戰略錯誤非常嚴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將軍。這一評價有失公允嗎?我認為不是的。毫無疑問,評價一位將軍是否偉大的一個標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傷亡。因此評價象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兒這樣最偉大的將軍就不會引起爭論,因為他們的軍隊從未打過敗仗。拿破崙最終被打敗了,因而他在國外征服的領土也如漫天浮雲,隨風飄散。1815年他最終失敗後,法國占據的領土比1789年革命爆發時還要少些。
毫無疑問,拿破崙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人們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並論,但是兩者之間有著極其重要的區別。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是歇斯里底大發作,而拿破崙則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機會主義者,他對悚人聽聞的大屠殺沒有特別的興趣。拿破崙的統治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不能和納粹集中營相比。
拿破崙名聲顯赫,人們容易過高地估計他的影響。他在短期內的影響確實很大,比亞歷山大大帝也許還要大,雖然遠不如希特勒(據估計在拿破崙戰爭中死亡的法國土兵將近50萬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德國人有800萬名)。無論如何,拿破崙的活動在數目上和對其同代人生活的影響都遠不如希特勒。
從長期影響來看,拿破崙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亞歷山大。拿破崙在法國進行了廣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國人口還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實地看待這樣的政治改革。從對法國個人生活的影響來看,他的改革遠遠不如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發生的規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據說拿破崙時代為鞏固法國革命時期的成果和確保法國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時機。因此在1815年法國君主制度最終復辟時,這些變化已經如此深入人心,恢復舊制度的社會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變化是發生在拿破崙之前,1799年拿破崙開始執政時要回到原來狀態看來就已經為時過晚了。盡管拿破崙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還是為在全歐洲傳播法國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後世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蘭西共和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出生地科西嘉島阿雅克修的拿破崙像
拿破崙為法蘭西共和國帶來了榮耀,法蘭西共和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蘭西共和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法國大革命的戰爭起初是民族戰爭,而且又確實是這樣的戰爭。這些戰爭都是革命、保衛偉大的革命,反對反革命君主國的聯盟。但是,當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奴役歐洲許多年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國的時候,法蘭西的民族戰爭便成了帝國主義戰爭,而這種帝國主義戰爭又反過來引起了反對拿破崙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伍』 法國人的生活是怎樣的以及風俗
【民間風俗】
一、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二、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三、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最美好的酒,因為它製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蚝、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聖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於烹飪。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
【習俗禁忌】
1、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2、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3、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4、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
5、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陸』 法國的末代皇帝是誰生活在哪個年代,在位期間發生了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法國的末代皇帝是路易斯·菲利普
在法國皇位18年(1830年到1848年),這也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法國七月王朝,同時Louis也是最後一個法國的皇帝。
二月革*命
1830年,資產階*級對被剝奪選*舉權大為不滿,因而發動七月革*命,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退位。查理十世指定香波堡伯爵亨利(1820年—1883年)為繼承人,然而亨利並未繼位。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依靠資產階*級的支持登上王*位,史稱奧爾良王朝。1846年工*農業蕭條,加上菲利浦施政傾向保守謹慎,沒有拿破崙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外交不濟,人*民普遍不滿,引發法*國二月革*命。菲利浦於1848年2月24日遜位,法*國進入了第二共*和國時期。
『柒』 法國的皇帝路易十六及皇後的下場是怎樣的
路易十六 (1754—1793)法國國王。1774年即位。正值王朝危機四伏,先後任用杜爾哥、內克等為財政總監,企圖進行改革,遭特權等級反對。此後財政支出激增,經濟瀕於破產。為徵收新稅,不得不求助於第三等級。1789年5月,被迫召開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但竭力維護特權等級利益,拒絕第三等級的改革要求,並企圖用武力威脅第三等級代表,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路易十六迫於形勢,接受革命現實,但在暗地裡進行破壞。1791年6月20日偕王後、王子化裝潛逃未逞。1791年9月,被迫向憲法宣誓。1792年在立法議會宣布的對奧戰爭中,勾結外敵和逃亡貴族,企圖鎮壓革命。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王政,9月21日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路易十六被捕。1793年1月18日,被國民公會以叛國罪判處死刑。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被處死。
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原奧地利帝國公主,生於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索瓦一世與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又譯:瑪利亞·泰麗沙)第十五個孩子(最小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她被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芬·約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瑪麗亞是以紀念聖母瑪麗亞, 安托瓦內特是紀念帕多瓦的聖安東尼, 約瑟芬是紀念她的哥哥約瑟夫大公,約翰娜是紀念傳教士聖約翰。 一位大臣是這樣描述這個新生兒的:「一個嬌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1766年,為政治上的需求,法國王室正式向11歲的瑪麗·安托瓦內特公主求婚。奧地利宮廷欣然應允。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婚禮被拖了數年。直到1770年,瑪麗·安托瓦內特快15歲時,才終於踏上法國國土,成為法國王儲,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後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路易十六即位。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法國王後,母儀法蘭西。但很可惜,她本人並沒有作為一名王後所應該具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進入法國宮廷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政治上毫無建樹。每天只是熱衷於舞會、時裝、玩樂和慶宴,修飾花園,奢侈無度,有「赤字夫人」之稱。在法國大革命開始後,她身上卻意外地體現出一位王後的驕傲與尊嚴,表現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見,更為頑固。
1789年7月14日,群眾攻打巴士底獄時,瑪麗·安托瓦內特勸說路易十六帶兵去梅斯避難。她支持國王拒絕了國民議會提出的廢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權的要求,結果成為眾矢之的。不過,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後的一邊,比如法國的雨果,奧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對王後抱有同情。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名不見經傳的保王派人物。
1789年10月,隨同路易十六從凡爾賽宮遷回巴黎,處於革命群眾的監視之下。她暗中活動,向一批流亡貴族求援,但他們不但沒有幫忙,還落井下石,每個人都想用國王的頭來換一筆贖金。這批貴族中包括國王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即日後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圖瓦伯爵(即日後的查理十世)。國王夫婦苦於左右無援,迫於形式,他們不得不自行謀劃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於1791年6月與國王一同秘密出逃,至邊境城市瓦倫時被發現,外逃未遂。
1792年,法國對奧地利宣戰,她繼續勾結奧地利,並把作戰計劃提供給外國干涉軍,企圖借外部勢力鎮壓革命。此時奧地利女皇瑪利亞·泰麗沙(即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母親)和約瑟夫二世皇帝(即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兄長)相繼去世,奧地利王權掌握在瑪麗·安托瓦內特的侄子,弗蘭茨·約瑟夫手中。
叛國的事情敗露後激怒了法國人民,導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徹底推翻了君主制。隨後,她和國王一起被囚禁在當普爾堡。次年10月,被交付給革命法庭審判,判處死刑,送上斷頭台。享年38歲。死後屍體一度被扔在萬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後,普羅旺斯伯爵復辟成為路易十八,才將她的白骨重新挖出,並妥善安葬。
都上了斷頭台啊……
『捌』 皇帝住法國的哪裡,求解答
路易16世之前住楓丹白露宮
凡爾賽宮:位於法國巴黎凡爾賽鎮,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的主要住處,也是當時法國的政治中心。
『玖』 法國國王
路易年輕時法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亂(投石黨,1648-),它主要是針對馬薩林主教的政策。這次暴亂對路易可能影響很大,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柯爾貝都是重商主義的信奉者,他們按這個理論在法國積蓄了許多貴金屬。在他的統治期內法國參加了四次大的戰爭:1667至1668年與西班牙爭奪荷蘭,1672至1688年與荷蘭的戰爭,1688至1697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九年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些戰爭耗盡了法國的國庫,使國家陷入高債之中。
1674年法國政府從一個私人企業手中買下了馬提尼克島。
1689年路易十四發布了「黑法」(Code Noir)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販賣奴隸。
路易十四生前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紀里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18世紀的俄羅斯上層貴族說法語的比說俄語的多。但與此同時法國負債沉重,法國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
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拾』 從平民到皇帝,拿破崙究竟有著怎樣驚心動魄的一生
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出生於科西嘉島。小時候的拿破崙總是顯得與眾不同。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甚合群。而其也有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但多半是與他們爭吵、打架。他生性好鬥,脾氣暴躁。而科西嘉島在中世紀時被法國佔領。因此,拿破崙從義大利人變成了法國人。法國雖承認拿破崙的父親為法國貴族,但這並沒有為他的家庭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其依舊一貧如洗。但拿破崙在父親的安排下,小時就到軍校接受教育,其在這里如飢似渴地接受各種知識。1784年,拿破崙以優異的成績被選送到巴黎軍校。
1807年,拿破崙在對西班牙的侵略戰爭中失敗。次年,拿破崙迎娶奧地利公主,法奧結為同盟,法蘭西第一帝國達到鼎盛。1812年,拿破崙在包括侵略俄國的戰爭中屢次失敗,被迫退位,而後被流放。然而不久後,拿破崙在巴黎再次出現,第七次反法同盟隨之成立。1815年,在著名的滑鐵盧戰役中,法軍慘敗。拿破崙被流放,至此拿破崙的一生於5年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