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法國與各自的海外領地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關系還有哪些國家擁有海外領地
世界上僅剩七個國家還擁有海外領地,或是一些因為特殊的緣故而組成的互屬或合作關系(例如自由結合區),這樣的特殊地區分別如下。
英國
皇家屬地(Crown Dependency):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Internally self-governing overseas territory):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Non-sovereign Overseas territory):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殖民地(crown colony):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y):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法國
海外省(Départements d'outre-mer):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留尼汪
海外地方行政區(Collectivités territoriales d'outre-mer):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海外行政實體(Collectivité départementale d'outre-mer):馬約特
海外國土(Pays d'outre-mer):法屬波利尼西亞
特殊地位的地方實體(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新喀里多尼亞
海外領地(Territoire d'outre-mer):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
荷蘭
內部自治領地:阿魯巴、庫拉索、聖馬丁
丹麥
自治地區:法羅群島
內部自治地區:格陵蘭
挪威
南極領地:布韋島
美國
自由聯邦:波多黎各、北馬里亞納群島
無建制自治領地:關島
殖民:美屬薩摩亞、美屬維爾京群島
紐西蘭
自由結合區(准主權國家):庫克群島、紐埃島
屬地:托克勞群島
Ⅱ 全世界的郵編各是多少
全世界的郵編如下:
999001:RB:日本。
999002:XJP:新加坡。
999003:TG:泰國。
999004:MLX:馬來西亞。
999005:FLB:菲律賓。
999006:YDN:印度尼西亞。
999007:HG:南朝鮮。
999008:YD:印度。
999009:MJL:孟加拉。
999010:BJS:巴基斯坦。
999011:SLL:斯里蘭卡。
2019年在由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新型郵編」研討會上,「新型郵編」建設被提上「議程」。建設完成後,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統一且唯一的「個人地址ID(唯一編碼)」。
(2)法國羅曼維爾是在哪個省擴展閱讀:
郵政編碼起源於英國。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就開始研究郵政編碼,並於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從而引起許多國家的注意。
西德於1961正式公布4位數的郵政編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緊接著,美、英、法、澳、瑞士等國陸續在全國推行。
Ⅲ 羅曼羅蘭資料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朴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麼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生平年表
版本一
1866年---1月29日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
1880年---定居巴黎。
1886----1889年----在法國高等師范學校就讀。
1889----1891年----在羅馬的法國學校就讀。
1895年---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就職,教授藝術史。
1895年---完成主要博士論文:在呂里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劇起源。
1897年---在《巴黎雜志》上發表第一部作品《聖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創作的兩部悲劇《阿爾特》與《狼》。
1898年---發表第一部由查理-貝居公開出版的作品《狼》。
1899年---發表《理性的勝利》。
1901年---《丹東》首次在《半月刊》上發表。
1902年---發表《七月十四日》。
1903年---在巴黎《半月刊》上發表《貝多芬傳》和《時機快到了》。
1904年---《約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發表在巴黎《半月刊》上。
1905年---《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獲得費米納獎,取名為《幸福的生活》。
1905年---奧朗道夫書店開始出版這部作品,與《半月刊》競爭。
1906年---《米開朗基羅傳》在巴黎的《半月刊》上發表。
1908年---發表《往昔與今日的音樂家》。
1910年---發表《亨德爾》。
1911年---在《巴黎雜志》發表《托爾斯泰傳》。
1912年---在巴黎《半月刊》和奧朗道夫書店發表《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最後一章。
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1914-----1919年---旅居瑞士。
1914-----1916年---在日內瓦的國際戰犯管理所工作。
1914年---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5年---在巴黎奧朗道夫書店出版文集《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7年---放棄國際紅十字會獎的獎金和其他文學獎金。
1918年---發表《阿格里讓特城的恩培多克勒》。
1919年---1922年---反居法國。
1919年---發表《精神獨立宣言》。
1919年---出版《科拉—伯勒尼翁》。
1919年---發表《對往昔作音樂之旅》。
1919年---發表《前驅者》。
1919年---發表《利呂里》。
1920年---發表《克勒朗博爾》。
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維爾奈夫。
1922年---發表《戰敗者》。
1924年---發表《甘地傳》。
版本二
1866年出生於法國中部。1880年隨全家來到巴黎。他於188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史學系,不久來到羅馬讀研究生。從羅馬回來後在巴黎大學教藝術史。從此開始了寫作。從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曼·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
1915年,他獲得了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曼·羅蘭與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5年6月,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與斯大林見了面。
1937年9月,羅曼·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第二年5月底他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
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羅曼·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起來,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見到了光明。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人物作品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於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其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風格。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這位近、現代傳記文學大家的《名人傳》(《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對當代傳記文學仍然產生巨大影響。 他於1935年應斯大林的邀請訪問蘇聯,並寫下《莫斯科日記》一書,書中有對蘇聯未來的期望,羅曼·羅蘭希望自己在蘇聯所看見的弊端能解決,因此,出於對蘇聯的考慮,羅曼羅看當時沒有發表此書,並囑托各出版社50年內不得發表。1984年,該書發表,可惜此時距蘇聯解體時日不遠亦,作者的願望沒有實現。
名人名言
1. 青年力量所表現的本能是反對另外的青年力量或者有選擇地和他們結合。因為各種思想都具有吸引力。它們先是猶疑探索嘗試在兩三個目標間徘徊,然後作出決斷,並互相選擇朋友。 類別:青年
2. 以死來鄙薄自己,出賣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間最大的刑罰,最大的罪過。寧可受盡世間的痛苦和災難,也千萬不要走到這個地步。 類別:信仰
3. 智慧、友愛,這是照亮我們的黑夜的惟一光亮。 類別:友情
4. 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類別:讀書
5. 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一個國家的絕對自由是混亂。 類別:自由
6. 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斗,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慾望,曖昧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 類別:人生
7. 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斗,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向無形的敵人作戰。 類別:人生
8. 我們只崇敬真理,自由的、無限的、不分國界的真理,毫無種族歧視或偏見的真理。 類別:自由
9. 人生所有的歡樂是創造的歡樂:愛情天才行動全靠創造這一團烈火進射出來的。 類別:人生
10. 人生是艱苦的。對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夜的斗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於在苦難中蹉跎。 類別:人生
11. 你們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們這些青年,現在要輪到你們了!踏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向前吧。但願你們比我們更偉大,更幸福。 類別:青春
12. 我有一切應該幸福的條件,而且不管我的精神如何苦惱,我想我應該一直是幸福的,只要我始終能把內心洋溢的欣悅傳達給別人。 類別:青春
13. 世上惟有一個真理:便是忠實於人生,並且熱愛人生。 類別:科學
14. 柔和的態度對於一顆被人輕蔑的心的確是很大的安慰。 類別:友誼
15. 我們稱呼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勝的人。我所稱呼的英雄人物僅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 類別:思想
16.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報際遇。如果你喜歡保持你的性格,那麼,你就無權拒絕你的際遇。 類別:人生
17. 一旦自私的幸福,變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標,人生就會變得沒有目標。 類別:理想
18. 這少女的年齡,正是一個人用愉快而得意的夢境來麻醉自己的年齡,她時時刻刻想著愛情,那種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要不是因為她愚味無知,簡直不能說是無邪的了。 類別:愛情
19. 青年力量所表現的本能是反對另外的青年力量或者有選擇地和他們結合。因為各種思想都具有吸引力。它們先是猶疑探索嘗試在兩三個目標間徘徊,然後作出決斷,並互相選擇朋友。 類別:思想
20. 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雲亦雲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類別:真理
21. 智慧、友愛,這是照明我們的黑夜的光亮。 類別:智慧
22. 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類別:時間
23. 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 類別:青年
24. 我服從理性,有必要時,我可以為它犧牲我的友誼,我的憎惡,以及我的生命。 類別:友誼
25. 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一個國家的絕對自由是混亂。 類別:國家
26. 人生是艱苦的。對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夜的斗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於在苦難中蹉跎。 類別:理想
27. 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雲亦雲地知道全部真理還要好些。 類別:真理
28. 我們只崇敬真理,自由的、無限的、不分國界的真理,毫無種族歧視或偏見的真理。 類別:真理
29. 我生來是為斗爭的。 類別:人生
30. 人生不發行往返車票,一旦出發了就再也不會歸來了。 類別:理想
31. 扼殺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謀殺犯。 類別:思想
32. 人生不發行往返車票,一旦出發了就再也不會歸來了。 類別:人生
33. 世界上還有些國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類的良心。 類別:國家
34. 人生是一場賭博。不管人生的財博是得是損,只要該賭的肉尚剩一磅,我就會賭它。 類別:人生
35. 為了高尚的目標,多大的代價我也願付出。 類別:人生
36. 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聖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 類別:思想
37. 以死來鄙薄自己,出賣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間最大的刑罰,最大的罪過。寧可受世間的痛苦和災難,也千萬不要走到這個地步。 類別:信仰
38. 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組織中的星雲,方在醞釀的宇宙。兒童的生命是無限的,它是一切…… 類別:兒童
39. 你們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們這些青年,現在要輪到你們了!踏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向前吧。但願你們比我們更偉大、更幸福。 類別:青年
40. 世上只有一個真理,便是忠實於人生,並且愛它。 類別:真理
41. 可憐一個人對於幸福太容易上癮了!等到自私的幸福變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標之後,不久人生就變得沒有目標。 類別:人生
42.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志著前進的一步。 類別:理想
43. 生活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類別:工作
44. 人生所有的歡樂是創造的歡樂:愛情天才行動全靠創造這一團烈火進射出來的。 類別:天才
45. 一個結婚以後的朋友,無論如何不是從前的朋友了。男人的靈魂現在羼入了一些女人的靈魂。 類別:友誼
46. 通過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雲亦雲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類別:真理
47. 人生是共同使用的葡萄園,一起栽培,一起收獲。 類別:理想
48. 很清楚,前途並不屬於那些猶豫不決的人,而是屬於那些一旦決定之後,就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 類別:勤奮
49. 世上惟有一個真理:便是忠實於人生,並且熱愛人生。 類別:人生
50. 你們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們這些青年,現在要輪到你們了!踏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向前吧。但願你們比我們更偉大,更幸福。 類別:青年
51. 凡是對真理沒有虔誠的熱烈的敬意的人,絕對談不到良心,談不到崇高的生命,談不到高尚。 類別:真理
52. 智慧、友愛,這是照亮我們的黑夜的惟一光亮。 類別:智慧
53. 一個豐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來喂養飢腸轆轆的別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類別:奉獻
54. 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類別:人才
55. 懷疑與信仰,兩者都是必需的。懷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毀,替明天的信仰開路。 類別:信仰
56. 你們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們這些青年,現在要輪到你們了!踏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向前吧。但願你們比我們更偉大、更幸福。 類別:道德
57. 生命象一粒種籽,藏在生活的深處,在黑土層和人類膠泥的混合物中,在那裡,多少世代都留下他們的殘骸。一個偉大的人生,任務就在於把生命從泥土中分離開。這樣的生育需要整整一輩子。 類別:人生
58. 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斗,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慾望,曖昧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 類別:人生
59. 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而靈魂的最美的音樂是慈悲。 類別:青春
60.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需要有個幻象,覺得自己參預著人間偉大的活動,在那裡革新世界,他的感官會跟著宇宙所有的氣息而震動,覺得那麼自由,那麼輕松。他還沒有家室之累,一無所有,無所懼。因為一無所有,所以能慷慨地舍棄一切。 類別:自由
61. 世上惟有一個真理:便是忠實於人生,並且熱愛人生。 類別:真理
62. 智慧、友愛,這是照亮我們的黑夜的惟一光亮。 類別:友誼
63. 誰要在世界上遇到過一次友愛的人,體會過肝膽相照的境界,就是嘗到了天上人間的歡樂。 類別:友誼
64. 即使一動不動,時間也在替我們移動。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帶走我們希望保留的幻想。 類別:時間
65. 人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工廠,那裡沒有懶人的位置。工作吧!創造吧! 類別:工作
66. 如果你想獨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類別:真理
67. 人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工廠,那裡沒有懶人的位置。工作吧!創造吧! 類別:人生
68. 有了朋友,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 類別:友情
69.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類別:道德
70. 為了高尚的目標,多大的代價我也願付出。 類別:理想
71. 從容不迫地談理論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諸實行——尤其在需要當機立斷的時候,——又是一件事。 類別:思想
72. 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類別:理想
73. 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聖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 類別:修養
74. 對等工作的嚴肅態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 類別:工作
75. 什麼是生命?它並不是象冷酷的理智和我們的肉眼所見到的那個模樣,而是我們幻想中的那個模樣。生命的節奏是愛。 類別:人生
76. 一旦自私的幸福,變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標,人生就會變得沒有目標。 類別:人生
77. 以思想和力量來勝過別人的人,我並不稱他們為英雄,只有以心靈使自己更偉大的人們,我才稱為英雄。 類別:思想
78. 有了光明與黑暗的均衡的節奏,有了兒童的生命的節奏,才顯出無窮無極莫測高深的歲月。 類別:兒童
79. 對等工作的嚴肅態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 類別:自由
80.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需要有個幻象,覺得自己參預著人間偉大的活動,在那裡革新世界,他的感官會跟著宇宙所有的氣息而震動,覺得那麼自由,那麼輕松。他還沒有家室之累,一無所有,無所懼。因為一無所有,所以能慷慨地舍棄一切。 類別:友誼
81. 人們不能給情慾規定一個時間 類別:時間
82. 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聖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 類別:道德
83. 整個的生命是日子的問題。只有那該死的夢想家才會把自己放在虛無縹渺間,而不去抓住眼前飛逝的光陰。 類別:時間
84.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類別:修養
85. 人們常覺得准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 類別:時間
86. 信仰不是一種學問。信仰是一種行為,它只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 類別:信仰
87. 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過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動從戰斗中退縮的人則是一個懦夫。 類別:道德
88. 我服從理性,有必要時,我可以為它犧牲我的友誼,我的憎惡,以及我的生命。 類別:真理
89. 人生是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斗,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情地敵人作戰,本能中那些使你自行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 類別:人生
90. 有的人覺得能夠捨身,能夠用犧牲來對人類表示深切而毫無私心的同情,是一種快樂。 類別:奉獻
91. 有了光明與黑暗的均衡的節奏,有了兒童的生命的節奏,才顯出無窮無盡,莫測高深的歲月。 類別:兒童
92. 我們稱呼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勝的人。我所稱呼的英雄人物僅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 類別:道德
93. 有了朋友,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 類別:友誼
94. 人生所有的歡樂是創造的歡樂:愛情天才行動全靠創造這一團烈火進射出來的。 類別:愛情
95. 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聖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 類別:社會
96. 我服從理性,有必要時,我可以為它犧牲我的友誼,我的憎惡,以及我的生命。 類別:科學
97. 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斗,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向無形的敵人作戰。 類別:志向
98. 世上只有一個真理,便是忠實於人生,並且愛它。 類別:人生
99. 一個人要幫助弱者,應當自己成為強者,而不是和他們一樣變成弱者。對於他們已經做了壞事,不防寬大為懷,如果你願意。對於他們將做未做的壞事可決不能放鬆。 類別:修養
100. 我們只崇敬真理,自由的、無限的、不分國界的真理,毫無種族歧視或偏見的真理。 類別:科學
101. 人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工廠,那裡沒有懶人的位置。工作吧!創造吧! 類別:理想
102. 你們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們這些青年,現在要輪到你們了!踏實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向前吧。但願你們比我們更偉大更幸福。 類別:青年
103. 誰有進取的意志,誰就幹得成。 類別:志向
104.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志著前進的一步。 類別:人生
105. 真正的幸福就是:成為完全客觀,從而體現自己的抱負。 類別:青春
106. 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雲亦雲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類別:科學
107. 人生是共同使用的葡萄園,一起栽培,一起收獲。 類別:人生
108.怯懦的人,會把朋友送給劊子手。 類別:友誼
109.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彼此交換著生。 類別:友誼
110、如果你想獨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Ⅳ 巴黎幾年前有過戰爭
巴黎戰役是1814年3月30日,在六次反法聯盟(俄國、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對法戰爭期間,聯盟軍與法軍於在巴黎城下進行的戰役。
戰爭背景:
阿爾西附近交戰後,拿破崙於1814年3月22日實施突然機動——派出部隊(約5萬人)經維特里和聖迪濟耶深入聯盟
軍主力集團軍(施瓦岑貝格元帥為總司令)的後方,使巴黎失去掩護。拿破崙認為,聯盟軍指揮部極端害怕法軍在交通線上活動,因而不敢派自己的軍隊(約17萬
人)進軍法國首都,而一定會派他們追蹤法軍。這樣拿破崙就可誘使聯盟軍離開法軍已無力保衛的巴黎。但這一冒險機動的意圖被識破。3月24日,主力集團軍同
西里西亞集團軍(布呂歇爾元帥為總司令)在維特里以西會合,切斷了拿破崙與巴黎的聯系。聯盟軍派溫岑格羅德將軍指揮的混成騎兵軍(1萬人)進軍聖迪濟耶。
其餘兵力則開始向巴黎急行軍,以期在拿破崙軍隊趕來增援守軍之前奪取巴黎。同盟軍在特里波爾和莫城附近強渡馬恩河後,於3月17日黃昏到達巴黎近郊的龐坦
和羅曼維爾。巴黎守軍加上現趕到的馬爾蒙元帥和莫捷元帥的兩個軍共計4.5萬人(其中包括1.2萬國民近衛軍)、150門火炮,因拿破崙不在,由其兄約瑟
夫·波拿巴擔任總指揮。
參加巴黎戰役的聯盟軍約10萬人,其中俄軍63500人。薩肯將軍和弗雷德元帥的兩個軍留在莫城和庫洛米耶地區,以抗擊可能來自敵人後方的突擊。
戰役經過:
聯盟軍於3月18日凌晨5時開始進攻。但是,作戰部署所確定的在三個方向上(中央和兩翼)實施的協調突擊沒有成功,因為兩翼各軍很晚才到達沖擊出發地區。
因此,在整個上午,戰斗的重擔就落到了拉耶夫斯基將軍指揮的俄軍身上,該部在羅門維爾地區對法軍優勢兵力實施沖擊。聯盟軍勝利地佔領了巴黎東部和北部的許
多居民點,有幾個方向攻到市郊。法軍指揮部為避免在城內戰斗,建議舉行停戰談判。雙方決定17時停止戰斗行動。但是,位於右翼末端的俄軍(朗熱隆將軍指
揮)由於未接到這一命令,仍繼續執行任務,奮戰攻下了蒙馬特勒。聯盟軍指揮部要求巴黎當局與城內所有部隊一起投降。波拿巴授權參加談判的馬爾蒙和莫捷則堅
決要求允許法軍從城內自由撤出。這些條件被接受。3月19(3》日晨,聯盟軍隆重開進法國首都。拿破崙在3月14日於聖迪濟耶附近擊潰掩護聯盟軍的一個掩
護軍(他誤認為該軍是聯盟軍主力的前衛)之後,才認識到自己失算了。拿破崙軍隊被迫掉過頭來以強行軍重返首都,但為時已晚。
戰役結果:
隨著巴黎的陷落,1813—1814年戰爭遂告結束。這次戰爭的結局是波拿巴專制制度垮台,拿破崙帝國崩潰。
Ⅳ rose de romainville請問這是什麼牌子的紅酒啊
法國羅曼維爾的桃紅葡萄酒 也可以譯為玫瑰葡萄酒
Ⅵ 歐洲各個國家的英文縮寫
亞洲:
中國(CHN)
阿富汗(AFG、 Afghanistan)
巴林(BRN、 Bahrain)
孟加拉國(BAN、 Bangladesh)
不丹 (BHU、 Bhutan)
汶萊(BRU、 Brunei Darussalam)
柬埔寨(CAM、 Cambodia)
朝鮮(PRK、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歐洲:
法國(FRA、 France)
喬治亞(GEO、Georgia)
德國(GER、Germany)
英國(GBR、Great Britain )
希臘(GRE、Greece)
匈牙利(HUN、 Hungary)
冰島(ISL、Iceland )
愛爾蘭(IRL、 Ireland )
以色列(ISR、 Israel)
義大利(ITA、 Italy )
大洋洲:
紐西蘭(NZL、New Zealand )
帛琉( PLW、 Palau)
巴布亞紐幾內亞(PNG 、Papua New Guinea)
薩摩亞(SAM、 Samoa (until 1996 Western Samoa)
美洲:
巴西( BRA、 Brazil)
英屬維爾京群島(IVB、 British Virgin Islands)
加拿大(CAN、 Canada)
墨西哥(MEX、 Mexico)
荷屬安的列斯(AHO、 Netherlands Antilles)
尼加拉瓜(NCA、 Nicaragua)
巴拿馬(PAN、 Panama)
Ⅶ 歐洲各國在美洲的殖民地
要統計,只可能去統計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數量。我統計了一下(在整個殖民時期從來沒有淪為殖民地的,且當時就是獨立的國家):
非洲只有衣索比亞一個國家沒有淪為殖民地;
大洋州、美洲全部都淪為殖民地;
亞洲:查閱了所有亞洲國家歷史,只有中國、日本、朝鮮、泰國、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總共7個從來不曾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朝鮮曾淪為日本殖民地,但不曾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其餘亞洲國家,要麼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或名存實亡的「保護國」,要麼當時是屬於中國(蒙古)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非獨立國家。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
現存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
[起源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編輯本段]殖民地的歷史作用
由於美洲的殖民地獨立較早,因此殖民地的歷史作用主要體現在非洲和亞洲地區。
1853年,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義有「雙重使命」,即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兩者都是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
殖民地的「建設性使命」,即積極意義,通常表現在以下方面: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技術,進行建設,為其提供了現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殖民地的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現了鐵路、公路、電訊、電話、醫院、學校,把原本落後的殖民地地區帶入了市場經濟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
對於殖民地歷史作用的評價,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意見。左派的和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學者通常認為,在非洲、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對於當地的文明、文化、經濟和政治只起到負面的、破壞的作用。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作用是不同的,以非洲為例,在早期奴隸販賣時期,殖民地對非洲文化起了毀滅性的破壞作用;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禁止非洲本土的奴隸貿易,是功大於過;在帝國主義時期,對非洲的資源掠奪加劇,是過大於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殖民地的建設時期,既有對殖民地的投資和發展,也有對殖民地民族運動的鎮壓,功過相等[8][9]。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的歷史貢獻大於它對當地造成的損害。
[編輯本段]殖民地的統治方式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葡、西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後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蘭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有觀點認為,與法葡等國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從未實現的殖民地體系——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與納粹德國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兩者有別於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理論中,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將日本、華北與滿州國作為「凝結不散的核心」,以東京為其中心,在其四周圍繞著一群衛星國家、附屬國、保護國和殖民地,會有一些屬國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協定束縛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護」,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揮,如泰國和越南。日本這種體系為現代殖民地制度與古代封建關系的混合物:日本成為各附庸國的主人,各屬國將貢獻物品與服務,而日本以其陸海軍「保護」它們。這個「大東亞」當然不僅是一個政治的聯合帝國,並且是一個「共榮圈」,即一個經濟配成整體的區域,其物源的開發與使用受日本人的支配,並為日本人謀利益。納粹的殖民地問題專家則宣稱,在納粹德國殖民地制度下,德國統治者只是當地各部族與各組織所構成的等級體系中的最高一層,德國總督只是各酋長與小酋長的行政金字塔體系之頂端而已。納粹德國將來決不強迫土著人民信仰基督教,也絕不向其宣講非洲人與歐洲人是平等的。德國將不許非洲人在任何理由下離開殖民地而到歐洲去。土著不得成為德國公民。德國的種族法律將施行於各殖民地。土著學校不得講授任何「歐洲事件」,否則當地人會「視歐洲為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而喪失他們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土著不得入高級學校與大學受教育,德國將專為土著設立特種劇院,電影場,及其他游戲與娛樂場所。顯然這兩種統治方式仍不過是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的變種而已。
[編輯本段]前宗主國對原殖民地的援助
20世紀50年代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廣泛獨立後,一些宗主國對原殖民地進行了廣泛的援助。援助的內容既包括經濟上的,也包括政治、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合作。
經濟援助是宗主國援助的最主要形式,包括直接的經濟援助、以及貸款、投資等形式的財政援助。以法國對非洲前法屬殖民地國家的援助為例,1997年和1998年,法國向剛果提供了2.42億和2060萬美元,分別占當年剛果外援總額的90%和31.9%。1998年法國對多哥的援助達149億非洲法郎。比利時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財政援助在1999年為2280萬歐元,至2002年為4440萬歐元。此外,前宗主國通常還與原殖民地國家簽署技術、軍事、文化等合作協定,為這些國家提供留學生獎學金,派遣技術專家,提供軍事顧問和武器。
[編輯本段]殖民地定義的爭議
與本國原有領地相連的、但是具有不同的種族和文化的新征服地區是否可以被算作殖民地,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歷史上俄國對中亞、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殖民,美國的西進運動,條頓騎士團對東歐的殖民,以及古代中國某些朝代對中原周邊地區(如嶺南、百越、中亞、蒙古和西藏)的征服,都具有徵服殖民地的性質。一些歷史學家也將這些對新領地的征服算作殖民運動。但也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地區被征服後經過一定時間的演變,成為與宗主國其他行政區劃地位相等的新省份(或州),並採納了宗主國的語言、文化、意識形態,因此不應該算作殖民地。
一種折中的看法是,將征服行動本身看做是殖民行為,但被征服地區作為與宗主國其他政治實體(如省、州)地位相同的實體加入宗主國、其居民享有與宗主國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權利後,該地區作為殖民地的時期即告結束。以美國歷史為例,即從西部新領土歸美國統治時開始,到該領土作為州加入合眾國的那段時期為止,這段時期可以算是該地區的殖民地時期(例如1867-1959年的阿拉斯加)。歷史上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藩屬關系也不同於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系,因為這些國家政治上實行內部自主,經濟和軍事也完全獨立。事實上這種關系有些類似於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的德意志諸邦與帝國皇帝、以及宗教改革之前歐洲各國對羅馬教廷的臣服關系。
第二個具有爭議的問題是海外領地與殖民地的區別。一些面積很小、原為荒涼無人地區的殖民地(大多是海島),其居民為宗主國移民,享有完全、充分的政治權利,與宗主國具有相同的文化,對宗主國有認同感,或者由於太過荒涼而無常住人口,這樣的地區不能夠算做殖民地。具體來說,比如英國的福克蘭群島、聖赫勒拿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以及挪威的布韋島。法國的一些海外省雖然人種與法國本土不同,但對法蘭西文化也有很強的認同感,並且不願獨立。
與之相反,如果一個殖民地被列為「海外領地」或「海外省」,但其居民因膚色、種族、信仰等原因不能享有與宗主國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權利,則該地區仍被作為殖民地看待。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50年代葡萄牙宣布安哥拉、莫三比克等非洲殖民地為「海外省」後,由於當地的黑人無法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不承認這些地區為非殖民地地區。同樣的例子是,1965年11月11日伊恩·史密斯宣布羅得西亞(今辛巴威)獨立後,由於國內的黑人政治地位仍與獨立之前相同,因此除南非和葡萄牙等少數國家之外,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均不承認羅得西亞為獨立國家,英國還提出了被稱為「NIBMAR」的原則,即「(實現)非洲人的多數統治之前沒有真正的獨立」(No Independence Before Majority African Rule)
作為參照標准,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列出的「非自治領土」名單中,只列入了存在著土著爭取獨立運動的新喀里多尼亞,而將瓜德羅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等法國海外省排除在外。波多黎各和格陵蘭由於獲得了高度內部自治,也未被加入該名單。
各國對南極洲均不能提出領土要求或宣布其為殖民地。
[編輯本段]現存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
英國
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安圭拉、百慕大、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殖民地: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海外領地: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已歸還的殖民地:香港
法國
海外省: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留尼汪
海外地方行政區: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海外行政實體:馬約特
海外國土:法屬波利尼西亞
特殊地位的地方實體:新喀里多尼亞
海外領地: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
荷蘭
內部自治領地:阿魯巴、荷屬安的列斯
已歸還的殖民地:台灣
丹麥
自治地區:法羅群島
內部自治地區:格陵蘭
挪威
南極領地:布韋島
西班牙
海外省:加那利群島
海外領土:休達、梅利利亞
葡萄牙
海外省: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已歸還的殖民地:澳門
美國
自由聯邦:波多黎各、北馬里亞納群島
無建制自治領地:關島
殖民:美屬薩摩亞、美屬維爾京群島
澳大利亞
海外領地:聖誕島、諾福克島、麥誇里島、赫德島、科科斯群島
紐西蘭
完全的內部自治領地:庫克群島
內部自治領地:紐埃島、托克勞群島
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公布的「非自治領土」名單
非洲
西撒哈拉
歐洲
直布羅陀(英)
大西洋地區
安圭拉(英)
百慕大
英屬維爾京群島
福克蘭群島(包括南喬治亞島)(英)
開曼群島(英)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
蒙特塞拉特(英)
聖赫勒拿(包括戈夫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阿森松島)(英)
太平洋地區
美屬薩摩亞
關島(美)
新喀里多尼亞(法)
皮特凱恩群島(英)
托克勞群島(紐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