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共有多少筆畫
「法國」兩個字共有多少筆畫呢?不知道的話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筆畫】8+8=16總共16畫
【解釋】法和國各8畫
B.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圖畫作品
首先《蒙娜麗莎》是義大利的達芬奇所畫
只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弄到法國盧浮宮去了
盧浮宮名畫賞析
http://brand.hjenglish.com/366/content/7802/
至於法國本土名畫的我知道一副
<<自由引導人民>>
C. 16世紀的法國繪畫是怎樣的
進入16世紀初,活躍在法國畫壇上的畫家大都是富蓋的後繼者。其成就並不很大。16世紀中期,法國的肖像畫在富蓋的肖像畫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多少代表了16世紀法國繪畫的藝術成就。重要的代表畫家是讓·克魯埃和他的兒子弗朗索瓦·克魯埃。
讓·克魯埃(1485年—1540年)終身從事肖像畫創作,其代表作品是法國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約姆·彼特》以及《法蘭西斯一世像》等,畫面顏色閃閃發亮,顯示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弗朗索瓦·克魯埃是讓·克魯埃的兒子,他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肖像畫作品。代表作有《葯劑師比爾·居特》、《查理九世像》、《亨利二世像》和《奧地利的伊麗莎白像》等。
在這些作品中,畫家經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把帝王及其家屬及男女貴族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克魯埃父子的繪畫以造型准確,嚴謹和優雅為其特色。
16世紀末,由於30年的宗教戰爭,法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法國出現偉大的繪畫藝術是在巴洛克時代以後。
D. 17、18世紀的法國繪畫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的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為國王及其精英服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現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並蓄,並讓現實描寫帶上神話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嚴正、高貴、酷愛秩序的特點。其主要畫家大多到義大利觀摩學習,甚至長期居住,他們以希臘、羅馬為典範,受到卡拉奇折衷主義、卡拉瓦喬強烈對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響。
烏埃(Vouet,1590—1649)在義大利生活13年,歸國後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畫師,在巴黎地區的香底恰、聖日耳曼昂萊、楓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畫。從現存盧浮宮的《豐盛》、《神廟中的拜見》、《對神廟的獻祭》中可以看到他明亮豐富的色彩,宏大的氣魄,優美的環形節奏,以及和諧的衣褶造型。
普珊(Poussin,1594—1665)18歲瞞著家裡到巴黎學習雕塑和繪畫,30歲定居義大利。1640年,他被請回法國,為楓丹白露王宮和聖日耳曼大教堂作畫,任宮廷首席畫師,並領導裝飾王宮的工作。但法國畫家的敵視與不合作態度終使他憤憤而去。《薩賓婦女被掠》、《摩西遇救》、《詩人的靈感》等作品使我們感到這位古典主義大師既崇尚古代藝術,又善於發掘自然的美;既服從感覺,又尊重理論;既有純熟技巧,又有高昂熱情。《阿爾卡迪牧人》以一塊石碑作為畫面中心,上面的銘文指出這便是傳說中的樂土。竭力辨認字跡的幾位牧人或立或跪,環狀的構圖把人體與幽雅的風景組成詩一般和諧的世界。普珊晚年最傑出的作品是歷史風景畫《四季》,其中《冬季》尤其巧妙地選取了《聖經》中大洪水的場面,掙扎逃命的人群加強著陰冷凄慘的氣氛。這位被認為最正統不過的畫家其實是一位最勇敢的革新者,他那情景交融、飽含寓意的畫風與畫中反映出來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愧是該時代一切畫家的楷模。
勒絮埃爾(Le Sueur,1617—1655)的畫使人難以相信他從未去過義大利。事實上,他的確沒有離開過法國。或許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具有那種令人感到親切可及的朴實自然。《朋友聚會》在氣氛渲染上有卡拉瓦喬之妙,《三纓斯》又不乏卡拉奇的華美。德拉克羅瓦說得好:「要仿效勒絮埃爾的幽雅和樸素,就如同要效仿普珊構圖的氣魄與其完整性等優點一樣,是極不容易的。」
勒布侖(Le Brun 1619—1690)在造就法國統一藝術風格方面的作用是無人能比的。他15歲人烏埃畫室,23歲又與普珊同赴羅馬。在上述兩位大師的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該時代繪畫技巧的精華。其油畫代表作《塞古埃大臣》宏偉壯觀。畫中人春風得意,雍容華貴,服裝與坐騎富麗堂皇,馬側的兩排隨從安排得錯落有致,動態神情極具變化。無論是小幅的《牧人來拜》,還是巨幅的《亞歷山大與波魯斯》,都表現出畫家在處理人物眾多的場面時的游刃有餘。他在擔任首席宮廷畫師的同時,還領導美術學院和戈伯蘭壁毯廠,主持凡爾賽宮鏡廳和盧浮宮阿波羅廳的裝飾工作,建立起以普珊的古典主義為主,從義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汲取營養的官方風格。
榮譽無加的勒布侖在暮年卻由於米涅爾(Mignaxd,1612—1695)的出現而暗淡無光。這位後起之秀從義大利一回國,便以婦女肖像和大幅天頂畫聞名遐邇。他在瓦爾德格拉斯教堂繪制的《天堂》有200多個人物,是法國現存17世紀最重要的天頂畫。《持葡萄的聖母》著筆精妙,人物的端莊純潔與拉斐爾相比,也不多讓。
較之上述畫家,瓦朗丹(Valentin,1591—1634)和拉圖爾(IJaTour,1593—1652)受卡拉瓦喬的影響要多一些。瓦朗丹很年輕時便赴義大利。他擅用黑色畫出濃重陰影,並把樂師、衛兵、賭徒、吉普賽女人放入其中。《有算命者參加的聚會》、《音樂會》的濃郁生活氣息和在人們心中激起的美妙質朴印象是無與倫比的。《所羅門的裁決》則把驚惶失色的母親,恐怖萬分的嬰兒,凶神惡煞的武士,密切注意兩位婦女反應如何的所羅門王畫得栩栩如生。拉圖爾以燭光、火把作為其藝術表現的核心,富有獨創性和神秘感。其構圖往往能出奇制勝,手法的簡練也令人驚訝不已。《燈前的瑪德萊娜》冥思苦想的面部和扶著骷髏、代表善惡決斗的手在黑夜之中格外傳神。《木匠聖約瑟》運用大角度透視,突出木匠前傾的頭和用力的雙手,而讓其餘的一切都淹沒在陰影之中。幾乎平塗而就的持燈小童的臉更造成畫面極為奇特的繁簡對比。《寡婦伊萊娜照料聖塞巴斯蒂安》是畫家最後的作品之一,藍色的衣袍似乎在火紅的色調中發出震響,凝練概括的藝術處理,在對角線上對明暗、動態所作的安排,使氣氛的悲壯達到極點。
更加忠實於傳統,不為義大利影響所左右的法國畫家代表應推香拜涅(Champaigne,1602—1674)和勒南(Le Nain)兄弟(安東尼,1588—1648;路易,1593—1648;馬修,1607—1677)。香拜涅生於布魯塞爾,1628年定居巴黎,成為王後的畫師。其肖像嚴謹、雄強、傳神,令上流社會趨之若騖。盧浮宮陳列的《男子肖像》和《畫家之女神奇地恢復健康》使克洛埃父子奠定的傳統發揚光大。勒南兄弟幼年生活在父親的農庄之中,對農村有深刻了解和特殊感情。他們經常共同作畫,署名勒南。其中路易成就最大,粗礦的農民形象,簡陋的鄉村環境在他的筆下發出迷人的魅力。《農民進餐》、《農民家庭》雖無任何華美的顏色,卻能感人至深。手法的樸素與畫家感情所達到的崇高,除了19世紀現實主義大師米萊、柯羅之外,可以說無人能及。《鐵匠鋪》、《乾草車》(該畫也可能是安東尼所作)根據畫面需要,隨心所欲地安排光線,和倫勃朗的《夜巡》有異曲同工之妙。
洛蘭(Lorrain,1600—1682)在義大利度過平靜的一生,其畫同其人一樣平和明朗。開闊的海平線總給天空留出巨大位置,近景則總是帶有羅馬式建築、船隻、人物的逆光海濱。《克婁巴特拉在塔爾斯登岸》、《烏利西斯將克莉賽絲交還其父》、《聖保羅登舟》都以海空一色,寧靜優美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
18世紀的法國繪畫之所以取得公認的領銜地位,是由於它的畫家把握住了時代精神。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松的藝術風格。
被稱為羅可可的艷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從而在反映現實上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華多、布歇、弗拉戈納。
華多(Wateau,1684—1721)少時貧窮,曾靠給畫商臨畫維持生計。《舟發西苔島》是其一生的轉折點。它描繪一群情侶依依惜別地離開神話中的愛情之島,返回現實生活之中,每個人物的姿態都被賦予了同愛情有關的象徵意義。畫家以理性駕馭感覺,運筆用色騰奇爍妙,樹立了纖弱苗條的女性典型形象。華多絕大多數作品取材戲劇,但《熱爾桑畫店》可算是一個例外。為了「活動活動手指」,而在幾個半天之內畫就的這幅傑作本是為其好友在聖母院橋上的畫店作招牌的。畫上有不同階層的人物,賣畫者的忙碌、認真和買畫者的聚精會神都生動無比。它把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得如此真實,以至於人們看到裝向箱內的油畫像,就必然聯想到「太陽王」統治的完結。華多的另一名畫《小丑》原也是作招牌用的,畫中主要人物是位流動劇團的演員,他身著白衣,麻木的外表掩蓋著內心的悲愴。從該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華多輕音樂一般的藝術總帶有一縷淡淡的哀愁,而對於供人取笑的演員和一切藝術家的深切同情正是華多高出於其他羅可可畫家的原因。
布歇(Boucher,1703—1770)有神童之稱,從義大利歸國後,又備受蓬巴杜夫人賞識,擔任美院教授、首席宮廷畫師、戈伯蘭壁毯廠總監,真是一帆風順。他技巧純熟,畫得迅速,不乏大幅作品,而且能運用明亮色彩和新穎手法使古典神話題材盡麗極妍。《沐浴的黛安娜》一畫的女人體在景物的襯托下明亮耀眼,削弱素描明暗對比而加強色彩透明感的技巧使後來的印象派大受啟發。《裸女(奧莫爾菲小姐)》動作的大膽和肉感近乎色情,床上鮮亮奪目的綢緞也最合路易十五宮廷的胃口,足以代表羅可可風格。在以神話為題材時,布歇往往有濫用玫瑰紅和天藍色的傾向,人物膚色的蒼白和鮮紅也浮於表面,但如果有真實對象在眼前,他的畫面頓時出現勃勃生氣,《午飯》、《帶磨坊的風景》的作者和《維納斯與武爾坎》的作者簡直判若二人。
弗拉戈納(Fragonard,1732—1806)是最受社巴莉夫人關照的畫家,擅於在嫵媚的人物和華貴的服裝上逞其逸筆。《鞦韆》一畫中的少女故意踢落鞋子,要為他盪鞦韆的男士去拾,在取悅婦女上可謂登峰造極。《浴女》構圖突兀,女人體似乎同雲朵、樹木、河流一起在急劇旋轉,別致而誘人。《蒂布爾瀑布》更是戛戛獨造,強光在曬台衣服上造成的點點閃光和豐富層次,甚至可和兩個世紀以後的風景畫相比。不過,弗拉戈納最拿手的還是肖像,大塊的厚色、飛舞的筆觸與傳統手法大相徑庭。《狄德羅》、《讀》、《舞蹈家吉瑪爾》等畫,至今仍以其瀟灑奔放的手法而膾炙人口。
勒莫阿納(Lemoyne,1688~1737)和柯瓦貝爾(Coypel,1688—1772)追隨華多、布歇的風格,用神話題材壁畫和粉紅色的女人體裝飾了巴黎大量的宮室和府第。前者的《赫拉克利斯與奧菲爾》和後者的《老人像》都表現出素描的精到和運筆設色的大膽沉著。
法國肖像畫從17世紀向18世紀過渡的代表是利戈(Rigaud,1659—1743)和拉傑利埃爾(LargiUiere,1656—1746)。利戈專為國王繪制標准像,其代表作《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很有氣派。拉傑利埃爾則給上層社會留影。他的代表作《畫家及其妻女》把自己一家的親密和諧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女肖像方面名重一時的納吉埃(Natier,1685—1766)能把貴婦們畫得漂亮,如《黛散伯爵夫人》。納吉埃的女婿托蓋(Tocque,1696—1772)更能使貴婦們迷人,《王後萊金絲卡》堪稱宮廷肖像少見的佳作。拉都(IJa Tour,1704—1788)和佩羅諾(Perronneau,1715—1783)不但在油畫上同他們不相上下而且還使色粉畫的逸韻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感覺敏銳,色調微妙,善於捕捉瞬間表情,在真實的基礎上美化對象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隨著羅可可風遭到猛烈抨擊,藝術的美化逐漸讓位於再現生活。以理性反對自由放任,以回歸自然反對矯揉造作的風俗畫、靜物畫取代了裝飾畫、歷史畫。開辟風俗畫新路的格勒茲(creuse,1725—1806)在1761年沙龍展出《鄉村的訂婚》,大獲成功,它真實地展現了法國農村家庭最重要的事件。畫中小夥子送聘金時的恭敬,姑娘內心的喜悅和外表的靦腆,公證人的全神貫注,小妹妹的難舍難分,大姐的滿腔妒忌使狄德羅欣賞不已,認為「畫上的每個人都恰如其位」。格勒茲極重題材的選擇,《父親的詛咒》、《被懲罰的兒子歸來》、《打破的水罐》都以出色的藝術語言,巧妙地宣揚了資產者的道德觀念,受到公眾的盛贊。不過,這位「提倡貞操的畫家」從1780年起,便幾乎專門致力於肖像畫了。他感情真摯,筆調靈妙,色彩透明。《送奶女》、《小鳥死了》把平凡人家女孩的心靈畫得純潔高尚,使宮廷肖像相形見絀。
在萬事崇尚奢華的路易十五時代,夏爾丹沉穆凝重的靜物畫愈顯醇美動人。畫家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碟子、魚、水果、麵包這些極其普通的東西,從中發掘深藏的美。人們司空見慣、以致不屑一顧的物品被點石成金地賦予了雋永深長的詩意。它們是《鋼水罐》、《樂器》、《廚桌》、《蛋糕》、《帶高腳杯的靜物》。夏爾丹的人物畫同樣渾博精深,《祈禱》只畫了一位母親和兩個兒童,便充分展現了市民階層的生活境遇和品格情操。《集市歸來》的那位家庭主婦正靠著油亮的舊櫥櫃,喘著粗氣,筆調的自然和質感的逼真使人們很容易地感受到畫中的溫暖、生命、時代氣息,而這卻是其他靜物畫家和風俗畫家望塵莫及的。
在風景畫上值得一提的是威爾奈(Vemet,1714—1789),其《燈塔》、《洛托之橋》在手法的大膽和色彩的明亮上,遠遠地超過了那一時代,說它們預示著柯羅的義大利風景並非溢美之詞。羅伯爾(Robert,1733—1808)描繪羅馬遺跡的風景使古代廢墟帶上真實美麗的天空。《戛爾橋》構圖的巧妙和運用色調對比抒寫晚霞的新穎手法則表現出他過人的敏感。
E. 法國現代畫家都有誰
·克魯埃(約1485-1540),法國畫家。
弗朗索瓦·克魯埃(約1516-1572),法國畫家,代表作有《出浴貴婦》、《伊麗莎白像》等,他的素描肖像簡練、豪放、別具一格。
弗朗索瓦·布爾坡(1545-1581),法國肖像畫家。
德科爾(年代不祥),法國畫家。
拉圖爾(1593-1652),法國畫家,代表作有《油燈前的馬格達利娜》、《聖母受教》等,作品筆觸細膩精確,結構典雅古樸,明暗對比強烈。
普桑(1594-1665),法國畫家,作品多為神話、歷史題材,代表作有《阿爾卡迪亞的牧人》、《詩人的靈感》等,他的畫風明朗、和諧,人物端莊、典雅,富有雕塑的形體美。
勃雷拜特(約1598-1650),法國畫家。
洛蘭(1600-1682),法國畫家,以風景畫,歷史畫著名,作品有《克利奧佩特拉的出行》、《示巴女王登舟圖》、《歐羅巴被劫》、《裝載上船》等,畫面有透明感,體現光線、大氣和深感。
拉爾日列爾(1656-1746),法國畫家。
柯依貝(1661-1722),法國畫家,作有宗教題材的壁畫等。
華托(1684-1721),法國畫家,「羅可可」繪畫的重要代表人物,畫風柔媚纖細、抒情風流,具有現實主義傾向,作品有《任性的女人》、《向愛情島出發》、《畫店》等,素描速寫簡潔明快、筆法柔和。
夏爾丹(1699-1779),法國傑出的風俗畫家、靜物畫家,他主要描繪下層市民的生活,體現了他的民主思想,作品重視構圖和人物精神狀態的表現,代表作有《午餐前的祈禱》、《洗衣婦》、《廚娘》、《市場歸來》等,色彩豐富柔和,光色協調統一,技法深沉有力,他的素描,形體塑造結實、空間感強、層次豐富。
拉都爾(1704-1788),法國肖像畫家,作品注重心理狀態、職業特徵的刻畫、人物性格描寫和思想感情的表達。
格瑞茲(1725-1805),法國畫家,作品以描寫中下層市民生活和婦女、兒童肖像為主。
弗拉貢納(1732-1806),法國畫家。
烏東(1741-1828),法國傑出雕刻家,以擅長肖像雕刻著名於世,他的作品重視眼神的表現,賦予雕像雄渾和威嚴,《伏爾泰坐像》是最成功的雕像。
大衛(1748-1825),又譯作達維特,法國傑出畫家,古典主義美術的領導者,作品有《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萊卡米爾夫人》等,畫風嚴謹質朴、氣勢宏偉,他的素描結實有力,大膽豪放,富於激情。
普呂東(1758-1823),法國畫家,作品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和浪漫主義色彩,善於刻畫人物感情和追求理想的美,他的素描明暗造型柔和而精巧,風格獨特,造詣很深。
安格爾(1780-1867),法國傑出畫家,古典主義畫派最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貝爾擔像》、《泉》、《土耳其浴場》等,他造型准確、色彩和諧,肖像畫成就尤為突出,他造型准確、色彩和諧,肖像畫成就尤為突出,他勤奮不懈、勇於探索,造詣很高,把學院派素描推向頂峰,尤其重視線描的技巧,用輕柔涌動、精細、簡練、優美生動的線條,合攏形成整體輪廓,產生音樂般的節奏和韻律感。
熱里柯(1791-1824),又譯作籍里柯、席里柯,法國傑出畫家,浪漫主義藝術的先軀,創作以當時現實為題材,努力探索新的表現方法,代表作有《梅杜薩之筏》、《馬上的近衛軍》、《賽馬》等,他的素描多為創作用的寫生習作,充滿激昂動盪、熱情洋溢,形體塑造結實有力、運動感強。
柯羅(1796-1875),法國傑出畫家,以擅長風景畫而著稱,他的人物肖像畫有獨特之處,色調柔和,感情豐富,代表作有《藍衣少婦》、《拿鐮刀的農婦》、《拈線的義大利少女》等。風景畫洋溢著清新的情調和音樂的氣氛,代表作有《摩特楓丹的回憶》、《風中的樹》、《諾布爾的道路》等,畫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他曾提出「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的口號,把畫分成形、色、情、技四大要素。
德拉克羅瓦(1798-1863),法國傑出畫家,法國美術史上浪漫主義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自由引導著人民》、《但丁的小舟》、《希阿島的屠殺》等,存世的素描、速寫、版畫等有9000餘幅,以及具有研究價值的《日記》,他的作品情緒激昂、色彩絢麗、筆觸豪放,素描作品以跳動的線條和調子的對比表現了人的生命力。
杜米埃(1808-1879),法國傑出的油畫家、版畫家、漫畫家,是一位民主主義革命者。作有許多揭露當時腐敗政治的諷刺畫,代表作有油畫《三等車廂》、諷刺畫《七月英雄》、《卡岡都亞》等4000餘幅,畫風明暗對比強烈、線條遒勁,人物刻畫粗獷潑辣,深刻而尖銳,他用流動不動的細線畫成的素描別具一格,獨步古今。
羅埃(1812-1867),又譯作盧梭,法國畫家。他主張面向自然,對景寫生,是巴比松畫派第一人,畫風真實動人。
米勒(1814-1875),又譯作米萊,法國傑出畫家,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他長期定居在農村,創作了許多他熟悉和熱愛的農民勤勞朴實生活的作品,如油畫《拾穗》、《晚鍾》、《播種》農村「三部曲」和《扶鋤的農夫》、《樵夫之死》、《餵食》、《母與子》等,所畫人物都不強調面部表情的刻畫,而是以典型有力的姿態動作,表現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和對大自然的贊美,由於他長期貧困無錢買材料,作品多為小幅油畫或素描,留世作品2500幅左右,他的素描用筆斷斷續續,線條渾厚、純朴、抒情,藝術語言親切感人。
杜比尼(1817-1878),法國巴比松畫派畫家,作品真實清新。
夏塞留(1819-1856),法國畫家,代表作有《兩姐妹》等,色彩使用成為浪漫主義者。
庫爾貝(1819-1877),法國傑出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著名領袖,他主張藝術家要面對生活並忠實地反映它,創作了數千幅描繪勞動人民生活的作用,代表作有《畫室》、《石工》、《奧南的葬禮》、《篩谷的婦女》等,作品真實可信,筆觸有力,造型概括,富有表現力,對歐洲19世紀現實主義繪畫產生極大影響。
鮑丁(1824-1898),法國風景畫家。
夏凡(1824-1898),法國畫家,創作以裝飾壁畫為主,油畫作品有《貧窮的漁夫》等。
畢沙羅(1830-1903),法國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推獨輪車的農婦》、《紅屋頂》等,畫風朴實有詩趣。
馬奈(1832-1883),法國印象派畫家,早期畫風寫實,後來注重光與色的表現,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陽台上》、《吹笛的小孩》、《奧蘭比亞》、《女神遊樂場的酒吧間》等,他筆觸細膩,人物形象和環境氣氛表現得很出色,素描多使用毛筆和鋼筆,運用筆觸表達光色。
德加(1834-1917),法國傑出畫家,喜歡描繪各種人物特別是畫芭蕾舞女而著稱,以優美的線條和燈光效果相結合,創作了《芭蕾舞劇院的休息室》、《舞蹈排練》、《舞台上的舞女》、《賽馬場》等,他善於畫大幅色粉筆畫和速寫,用筆連貫流暢、結構准確、風格獨特精絕,給人們提供了技法上的借鑒。
凡丁·拉多爾(1836-1904),法國畫家,擅長肖像和靜物畫,畫風富於音樂感。
西斯萊(1839-1899),法國印象派風景畫家,作品有《馬爾港的洪水》、《洛因的水渠》等,作品注重光與色的表現,喜畫河流和樹林。
塞尚(1839-1906),法國後斯印象派畫家,被認為是現代西方繪畫的先驅,「現代藝術之父」,他追求表現形式的創新,色彩和造型、節奏和空間均有新的探索,代表作有油畫《玩紙牌者》、《浴女們》、《打陽傘的女人》、《溫室中的塞尚夫人》、《聖維克多山》、《果盤》等。他認為「一切物體都是球形的、圓錐形、圓柱形」,對西方藝術影響很大,他的靜物畫配置適當,色塊艷麗,給人美感,素描作品渾然拙樸、方正大器。
羅丹(1840-1917),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敢於創新,走自己的路,作品對歐洲近代雕刻的發展有巨大影響,代表作有《思想者》、《加萊義民》、《青銅時代》、《巴爾扎克》等,他的作品情感強烈、風格多樣,富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特色,心理、性格描寫尤為深刻。羅丹一生留下5000多幅素描,多為構思的草圖或速寫,用筆流暢精練、造型准確有節奏旋律,看到他對生命精神的解釋,除雕塑和素描作品外,關於藝術的見解、評論匯編成《藝術論》,許多藝術和美學觀點有獨到的真知灼見。
莫奈(1840-1926),法國傑出畫家,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他長斯探索光和空氣對自然界外觀的影響,並多次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次描繪,把太陽的光和空氣中的色彩分解出許多明亮的單色在畫面上組合,作出《印象·日出》,「印象派」由此得名,代表作有《睡蓮》、《魯昂大教堂》、《庭院里的女子》等。
雷諾阿(1841-1919),法國傑出畫家,印象派成員之一,以刻畫婦女和兒童的形象著稱,把傳統技法和印象派畫法相結合,以光和色創造理想的人體美,色彩豐富,生動活潑,畫面柔美,代表作有《包廂》、《鞦韆》、《珍妮·莎瑪麗肖像》、《浴女》等,素描作品注重於線條的表現,松軟疏散,變化莫測。
高更(1848-1903),法國傑出畫家,後斯印象派成員之一,長期在西太平洋的塔西提島和多米尼加島居住作畫,畫了許多當地原始人生活的作品,如《手捧果物的女人》,運用大面積色塊對比,但十分協調,他追求東方繪畫的線條、響亮的色彩和裝飾風格,在造型上高度概括,他的名作《我們從哪兒來?我們是誰?到哪兒去?》就體現他的原始、神秘、裝飾畫風,對後來的象徵派和野獸派有較大影響。
修拉(1859-1891),法國傑出畫家,「新印象派」重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印象派表現光色效果的方法還不夠嚴格,容易出現不透明的灰色,主張禁止在調色板上調和顏色,而是運用色光混合原理,以不同的單純小色點或色塊排列在畫面上,讓觀眾的眼睛自己去調色混合,即所謂「點彩派」,代表作有《大碗島上的星期日》、《馬戲》等,畫面像五彩繽紛的鑲嵌畫,光和色跳動閃耀,他的素描作品也是用色點構成,風格獨特。
斯丹倫(1859-1923),法國著名版畫家,作品以畫生活在底層的貧苦人為主,代表作有《未來》、《兩個洗衣婦》、《小酒店》等。他的素描線條輕松流暢,生活氣息濃郁,其作品對後來的馬蒂斯、畢加索有很大影響。
保爾·西格納(1863-1935),法國畫家。
洛特列克(1864-1901),又譯作勞特累克、法國畫家,畫風受德加、高更和日本浮世繪技法影響,自成一格;作品題材多為劇院、馬戲班、咖啡館、妓院等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女丑角莎尤柯》、《在雅室中》、《費南多馬戲班的馬術》等。
瓦拉東(1867-1938),法國女畫家,以畫靜物、風景為主,畫風色彩深沉,富有個性。
邦納爾(1867-1947),法國畫家,代表作有《早晨的飯桌》等,畫風朴實、粗獷。
布爾德爾(1869-1929),法國雕刻家,羅丹的助手,代表作有《貝多芬像》、《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等,作品粗獷奔放、誇張變形、富有裝飾味,素描作品風格獨特,自成一家。
馬蒂斯(1869-1954),法國傑出畫家,野獸派代表人物,畫風以單純的線條和色塊誇張造型,富有野狂和裝飾趣味,代表作有《羅馬尼亞的上裝》、《舞蹈》、《靜物》、《裸女》等,他的「綜合單純化」畫風,線條概括完整,流暢自如;他的鋼筆寫生點線呼應,疏密對比,富有表現力和獨創性。
布拉克(1882-1963),法國畫家,早期繪畫抽象,後來轉為具體,作品多為靜物和自然風景,素描用筆獨特,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和韻律感。
郁特里羅(1885-1955),法國畫家。
以上都是法國畫家。
F. 法國電工擁有271幅畢加索畫作,是贓物還是禮物
一對法國夫婦藏有271幅畢加索畫作,他們控「藏匿失竊物品」並於2月11日出庭受審。但身為退休電工的丈夫聲稱這些都是藝術家本人善意的饋贈。
皮埃爾·蓋內克(Pierre Le Guennec)現年75歲,生活在法國南部的蔚藍海岸。5年前,他動了一次外科手術,並開始考慮自己的遺產分配問題。2010年9月,他掏出車庫里塵封了30年的一系列畫作,來到畢加索遺產管理機構尋求認證。
當時接待他們的是畢加索最小的兒子、63歲的克勞迪·畢加索,他負責畢加索遺產的繼承和評估工作。來訪的老人打開隨身帶來的不起眼的皮箱,宣稱里邊的175件作品出自畢加索之手。起先,大家都懷疑它們是偽造的。但後來他們發現,很多作品都編有畫家特有的系統編號。他還告訴眼前那些驚呆了的聽眾,這些畫全是畢加索和妻子賈奎林送給他的,當時他在給他們安裝住宅警報系統。
直到警方到了蓋內克位於濱海阿爾卑斯的穆旺薩爾圖的家中時,才能體會到畢加索的慷慨大度是多麼的驚人,從他的家中一共找到了271件作品。萊古尼克隨後被警方拘留,但不久即被無罪釋放。緊接著,畢加索的後人總共6個家庭決定聯合起訴他「藏匿失竊物品」。
據悉,這271幅畢加索作品約在1900年至1932年間完成,包括油畫、素描、石印畫等,許多都是不為人知的珍品,其總共估價可達6000萬歐元至1億歐元。
G. 法國羅浮宮里名畫有哪些
傳統上,畫家以輪廓線描繪物體,達文西則強調以光影層次來表現立體,請注意她的鼻子與嘴唇等地方的邊界都沒有「線條」,而只有模糊的光影。
這種技法稱為「暈塗法」(sfumato),這個字是義大利文里的「煙」字演變而來的。達文西形容自己的畫法:「沒有線條或邊界,就像煙霧一般。」
這種畫法讓蒙娜麗莎像從背景里「浮」出來,又像是「溶」入整個畫面的空氣之中,而這種「漸層」的效果也讓她嘴角的微笑變得非常耐人尋味:像是剛開始,又像是可以持續很久的微笑,卻又像隨時會改變表情似的…
◇ 永恆的微笑
由於中世紀歐洲長期處在封建制度與教會的統治下,畫作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較生硬呆板,缺乏真實人性的感情。而達文西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賦與筆下人物真實的個性與情感,她們以和悅的眼神看待世界,以發自內心的微笑,來贊美人性的光輝。
達文西曾說:「畫家應當像一面鏡子,真實映照出鏡子前的世界萬物。如果要畫人物,就要像活生生的人。要畫白雲,就要像真正天空中飄浮的白雲。不但如此,還要用心靈之眼去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尋其中的意義。」
他的肖像畫絕大部分是畫女性,且多面帶優雅、含蓄又溫柔的微笑,這種陰柔之美,成了達文西的注冊商標。是否他潛意識中對女性(母性)的溫柔有特別的感動?是否反映了他自幼缺乏母愛的生命歷程?是不是他對自己俊美儀表的自戀?與他傳聞中的同性戀傾向有什麼關聯?這一切,都因這一抹淡淡的微笑,化作一道千古謎題,且讓藝術史家們對此繼續議論紛紛…
名畫鏈接: 美國水彩大師steve hanks 作品
◇ 你正在看我嗎?
有人說,不管從那個方向看,都覺得她正在向自己微笑。您有同感嗎?
其實,她的身體面向左邊,臉以四分之三的角度,接近正面的向著我們,眼睛則是向畫面右邊投射,略帶一絲淘氣。因此,她可說是「面面俱到」了,這就是大家都覺得「她在看我」的原因吧!
達文西以三角形構圖把她安置在畫中央,使她顯得莊重而有自信,又以非常細微的動態,化解了這種構圖可能帶來的僵硬感,而她那淡淡的笑意,更拉近了她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 神秘的女主角
她的身份,始終是個謎。「蒙娜麗莎」是英語系國家的稱呼,「蒙娜」是她的頭銜,意為「夫人」,「麗莎」是她的昵稱。依傳統的說法,她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富商法蘭西斯科?焦孔多 (Francesco del Giocondo) 的妻子焦孔達 (La Joconde)。不過也有人說她是朱利安?德?麥迪奇公爵的情婦,名為帕奇菲卡?布蘭達諾 (Pacifica Brandano)。
她一身素服,沒有佩戴任何珠寶首飾。傳說她因為幼女不幸亡故,身上穿著的是一件喪服。達文西為她畫肖像時,請了樂師在旁演奏,以讓她保持愉悅的心情。
達文西淡化了她的眉毛,使她的額頭與眉有如大理石雕像般光滑。據傳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風尚,女子喜好廣額、薄眉。如果比較文藝復興的幾位大師如波提且利、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與提香,可發現其中以達文西與拉斐爾的女性眉毛畫得最薄,可見這多少與畫家個人的喜好有關。
◇ 如夢似幻的背景
她背後飄渺的遠山與蜿蜒的河流,與前景人物相較之下,似乎把「前景、中景、遠景」中的「中景」省略掉了,襯托出前景人物的「神聖感」,有點超現實,這種手法在達文西的宗教畫中常出現,暗示畫中主角並非來自人間--或者說,人是天地間的主角?
尖聳的岩石和山峰,是以「空氣遠近法」來描繪,近景較清晰,遠處的景物則淡入到霧氣之中,顯得極為幽遠。特別的是:背景右高左低,當我們看左邊與看右邊時的視點高低不同,畫面的高低一直處在一種微妙的變動之中,使人捉摸不定,更添她的神秘…
◇ 名畫的流傳
達文西約於1503-1506年間繪制《蒙娜麗莎》,這幅畫一直隨他旅行而從佛羅倫斯、米蘭、羅馬…1517年,法國皇帝法蘭西斯一世聘65歲的達文西為首席畫家,他帶著這幅畫到了法國,由此可見他對此畫的重視,後來皇帝買下這幅畫。1805年,拿破崙把它交付給羅浮宮。
1911年8月24日,《蒙娜麗莎》在羅浮宮失竊,震動法國。兩年後,這幅名畫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出現,本來在蒙娜麗莎後方兩旁的廊柱被裁切掉了。原來是被一名美術館的木工偷走了,他認為達文西是義大利人,應該物歸原主,回到他的祖國去。名畫在送回法國前,於佛羅倫斯、羅馬和米蘭巡迴展出。
1957年1月13日,一個玻利維亞人朝《蒙娜麗莎》投擲石塊,畫框玻璃被打破,畫面也輕微受損。這個破壞者身無分文,想到監獄過冬,才出此下策。據說,她目前被安置於特製的防彈玻璃櫥窗中,接受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觀眾的朝聖…
H. 法國有哪些名畫
日出·印象:克洛德·莫奈
自由引導人民:德拉克羅瓦
拾穗:弗朗索瓦.米勒
芭蕾課 愛德華.德加, 1834-1917
美麗的女神和好色之徒 布格羅
荷馬斯兄弟的宣誓 大衛
我只知道這么多
I. 法國有多少筆畫
您查詢的是:法國
查詢結果:共包含2個漢字,總筆畫數16畫。
去除重復漢字後:共包含2個漢字,總筆畫數16畫。
以下為單個漢字筆畫數:
8 畫fǎ法
8 畫gu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