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人的祖先到底是什麼人!
如果說「龍」算是中國的象徵動物的話,法國的象徵動物就應該是「公雞」。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而在拉丁語中「高盧」就是公雞的意思。早在公元1659年,法國工匠就經常使用公雞的形象來裝飾建築物。1665年,法國製造了第一枚以公雞為圖案的勛章。在此之後,法國軍隊的軍旗也綉上了公雞圖案,取代了法國王室的標志:百合花徽。雖然在法國的大革命年代以及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先後做過幾次嘗試,但法國從未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公雞被拒絕的原因據說有兩個:首先,選擇一個動物作為象徵本身就多少帶有某種封建紋章的意味;其次,公雞再怎麼說也不過是一種家禽,畢竟不如獅子或雄鷹一類的象徵威風。盡管如此,公雞所代表的「傲慢、好鬥」性格已經幾乎被公認為「法國式的性格」,在法國官方印發的有關「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的小冊子里也承認:「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法國人對以法語為代表的本國文化的「執著」的確很有些公雞風范。據說法國的語言警察們一直在為捍衛法語的純潔性而不懈努力,而早些時候更有消息說法國人准備在互聯網上推廣法語。法語學會(Académie Francaise)是一個為維持法語的純潔性而成立於17世紀的法國國家機構。該機構在2001年年初發行了一本專門為英語互聯網術語而創造的對等法語術語詞典。但讓法國人尷尬的是:目前互聯網上的法語內容並不多。(www.excite.com在2001年曾經對它可以搜索到的的幾億個網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只有2%是法語網頁,德語和日語網頁卻分別佔了5%和7%。另一項在法國國內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大多數法國人都完全明白「B-to-B」的語言只有一種,那就是英語。)
如果說「互聯網」或是「B-to-B」這些東西太「美國化」,法國人可以置之不理的話,被認為是法國新一代全球化企業的精英代表人物的法國Vivendi Universal公司的總裁讓-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在2002年新年降臨之際所說的一句話可真的讓法國人火了。梅西埃當時在美國曼哈頓他的新住所里斷言:「法蘭克法國(Franco-French)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已經消亡了。」
Vivendi Universal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傳媒公司,旗下擁有Universal Music Group以及Universal Studios等名聲顯赫的品牌,2001年年底因投資USA Networks、大舉進軍美國市場而備受歐美各界矚目。法國包括電影在內的各種文化事業一直受到政府資助,因此梅西埃的這番言論最強硬的反對意見無疑來自原來政府資助體系的受益者:藝術家與除Vivendi以外的電影製作商。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指責梅西埃的這種說法是「往法國政治家以及專職電影製作人員臉上吐口水」;去年大獲成功的電影《愛美麗》的製片人克勞迪.奧薩德(Claudi Ossard)相信:在法國電影業正大量得益於政府支持時說這種話無異於自殺;另一名著名法國電影製片人拉烏爾.呂茲(Raoul Ruiz)則表示:「梅西埃的所作所為已經很像一家美國製片公司的頭目了。」
所謂「梅西埃事件」激起的最有趣也最意味深長的反響還是來自法國政界。法國各派政治家似乎都意識到:捍衛法國文化遠離「全球化」或者說「美國化」的影響是在今年春季大選中最容易討好民眾的立場,因此從左派的共產黨、綠黨、社會黨一直到保守的共和黨乃至極右翼的國民陣線黨,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和梅西埃的言論明確劃分了界線。社會黨的文化部部長凱瑟琳.達斯卡(Catherine Tasca)很快就聲明:「這是一個希望在大西洋的另一岸發展他的企業公司老闆的言論,絕不代表政府的態度。」她的說法迅速得到法國右翼黨派的應和,後者認為法國文化自1997年登上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後至今沒有任何衰退的跡象。法國現任總統希拉克最近也對這場爭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的說法是:「把藝術與文化產品等同於一般的商品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心智不健全的做法。」
對一個它的飲食、繪畫、文學以及電影已經在幾個世紀里為全球所認可乃至景仰的國家來說,法國對自己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沖擊下的地位有所關注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那段時間,一直在困擾法國人的就是「可樂殖民」問題。當時已經從「可樂」問題中引發了一系列如何使法國語言、飲料以及藝術遠離外來文化威脅的辯論。盡管現在的情況證明大多數法國人對可口可樂、麥當勞、美國電影以及迪斯尼樂園進入他們的文化生活表示了接受,但他們當然絕對不會容忍來自外國的文化取代法國原有的文化遺產。被相信對法國構成威脅的「文化異類」並不只來自美國。去年年底,英國烹飪書作者德里亞.史密斯(Delia Smith)試圖在法國出版她的著作時也引起了一陣風波。當談及「反全球化運動」時,人們自然會提到更多的與法國有關的事件與人名。1999年洗劫了一家麥當勞餐廳的若思.博韋(José Bové)就是一個法國人;法國還是Attac組織的大本營,這個組織為對抗全球化潮流而專門推出了一項以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的名字命名的稅收辦法。但這些還都畢竟算是「一致對外」的,「梅西埃事件」卻讓法國人第一次感到了來自本國內部的威脅。
如今法國各媒體都相信:「全球化」將是在未來幾個月里在法國政界頻繁出現的一個話題。其實「梅西埃事件」本身並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法國國內面臨的經濟增長緩慢以及失業率增加這些比拍電影更要命的問題可以更容易地歸咎於自由貿易與外來競爭,而一場迫在眉睫的大選也會逼著所有的競選者在這一問題上表態。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在法國這樣一個其居民習慣於找政府尋求指導、庇護以及就業機會的國家裡,政治家們不會承認他們對這種形勢無能為力。如今能算得上站在梅西埃一邊的只有法國自由黨的候選人阿蘭.馬德林(Alain Madelin),而他在民意測驗中只得到了5%的選票。照此情形,無論是誰獲得了今年春季大選的勝利,包括那套旨在補貼法國電影製作業的復雜電影稅收體系在內的「法蘭克法國的文化例外」仍然會生存下去。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游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這聽起來挺像一隻高盧公雞的志向,只可惜這段話也是一個美國人說的。 ■
B. 法國人屬於什麼人種
法蘭西人為主,
邊境有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佛拉芒人。
說到底還是白種人。只是歐洲國家狹小,和鄰國有血統淵源是很正常的事情
C. 法國人是日耳曼人後裔,為什麼它的語言和英德差異如此之大
這是因為法國人雖然有日耳曼人的血統,但是同時也有其他種族的血統,比如羅馬人,還有凱爾特人的血統,所以也導致了法國的語言文化和英國德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由於時間的發展使得法國獨立創造出了自己的文明。所以也使得法國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現在大家提起法國主要是覺得法國人浪漫,瀟灑。
其實歐洲各個國家都比較緊密,但是語言文化都有著很大的差別。甚至有的國家出現過好幾種語言,這主要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使得一些國家曾經被多個國家佔領過。
D. 法國的主要人種是
法國的主要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黑色人種:
即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佔世界人口的15%。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赤道人種,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人類分類學說里的一種。
黑種人一般膚色黝黑,頭發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寬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橫徑較大,凸唇,口寬度大,嘴唇厚,鬍子和體毛較少。
白色人種:
白色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高加索人種,指具有特定體貌特徵的一個人種,是體質人類學的概念。白種人佔世界人口的百分五十四左右。
(4)什麼是法國人的血統擴展閱讀:
法國民族歷史:
法蘭西民族的先民公元前4世紀來到法國,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羅馬人把他們稱作高盧人。至公元51年,整個高盧為羅馬帝國所征服。
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是法蘭西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階段,開始了羅馬化過程。到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時,已形成羅馬化的人,他們是構成法蘭西民族的基礎。5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大批日耳曼人入侵,是法蘭西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又一個重要階段。薩利安法蘭克人部落在酋長克洛維率領下,聯合其他部落於 486年建立法蘭克王國。
克洛維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不斷擴大疆域,到6 世紀中,已包括高盧全境和萊茵河以東歐洲人的本土,成為歐洲最大的歐洲人國家,843 年查理曼大帝國分裂,萊茵河以西的法語地區成為西法蘭克王國,並開始被稱作法蘭西。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最終形成的階段。革命的過程促進了民族的統一。法蘭西人的經濟和文化發達。
E. 法國是高盧人還是日耳曼人
法國血統以日耳曼法蘭克為主。法國人是凱爾特高盧人、羅馬高盧人、日耳曼法蘭克人、維京人的混血。
雖然是歐洲大陸中西部毗鄰的兩個大國,法蘭西和德意志卻有不同的種族起源,前者的先人是克爾特人(高盧人),後者的先人則是日耳曼人。
克爾特人是古代西歐的一個操印歐語系克爾特語族語言的部落集團,最早分布於歐洲的中部。大約從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克爾特人逐漸擴展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北部帕斯河流域、西班牙、不列顛及萊茵河上游地區。日耳曼人則是古代中歐和東歐的一個操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語言的部族,最早分布在瑞典南部、丹麥半島和德國北部,到公元前後,已經擴展到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地區。在羅馬帝國時期,克爾特人被羅馬帝國所征服,而日耳曼人雖然被限制在萊茵河以東地區,卻也沒受羅馬人的統治。這表明,法國人的祖先曾被徹底地羅馬化,而德國人的祖先幾乎沒有被羅馬化過。
不過,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克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竟也有相互融合的過程。西歐封建制度形成和發展的最典型國家法蘭克王國,就是日耳曼人在克爾特人土地上建立起來的。
日耳曼人也有很多支,其中分布在萊茵河下游右岸的一支叫作法蘭克人。法蘭克人又可分為兩部分,居住在萊茵河三角洲濱海地區的叫薩利克法蘭克人,而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平原地帶的叫里普利安法蘭克人。早在3世紀時,法蘭克人就已越過萊茵河,進入高盧;至4世紀時,遂以羅馬同盟者的地位定居於高盧北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人轉入進攻。薩利克法蘭克的一個部落酋長克洛維聯合其他部落,於486年在蘇瓦松擊敗了羅馬軍,奪得塞納河與盧瓦爾河之間的土地。高盧境內的法蘭克的勢力從此強大。」以後,克洛維在高盧羅馬教會的支持下,東征西討,四處出擊,統一了各部落,於481年建立起法蘭克王國,當時稱墨洛溫王朝。到6世紀中葉,法蘭克王國已經成為西歐日耳曼人的最強大的國家。」
F. 求:法國人的血統構成
有不少 北非 如阿爾及利亞人, 新喀里多尼亞人 塞內加爾 等殖民地的血統在傳統的法國人中,
G. 法國人是什麽人種
我們生物課學的,世界上的人類分為4大人種,分別是尼羅格人,蒙古利亞人,高加索人和澳大利亞人,像我們中國人就屬於蒙古利亞人,而黑人就屬於尼羅格人,而歐洲那邊的高鼻子白人,就屬於高加索人.所以法國人應該是屬於高加索人.
H. 法國人 義大利人 西班牙人不是日耳曼民族是屬於哪個民族的後代
這個能扯得上關系的日耳曼民族不是一個民族,更像是一類民族,他們自身也不承認自己是日耳曼民族的,相互之間也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就像是中國稱呼的西南夷一樣,其實有百八十個民族。與中世紀意義的日耳曼民族和近代的日耳曼民族完全不是一個意義。
法國人的主要血統是高盧人和來自日耳曼族群的法蘭克人以及勃艮第人,但似乎是以高盧人為主,因為高盧人的人口遠遠多於另外兩支,而高盧人是凱爾特族群的一支。
義大利人北部是日耳曼族群的人為主,主要有哥特人、倫巴第人和格皮德人,但南部大多還是舊羅馬裔的多。這個在相貌上就比較明顯,南部的人黑頭發的多,黑頭發是羅馬人後裔的表現。
西班牙人的祖先主要是日耳曼族群的哥特人和塞種人族群中的阿蘭人、來自北非的摩爾人。
日耳曼民族的概念來自於中世紀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這個時候義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國人都已經分化了。
I. 法國人到底高盧人還是日爾曼人的後裔准備點到底是他們其中哪個人種的後裔
不是高盧人,高盧人的後裔是今天的愛爾蘭人。
但在公元前,凱爾特高盧人確實是定居於今天的法國境內,後來被羅馬人征服。
後來日耳曼法蘭克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之後查理曼大帝基本統一了西歐,疆域包括法蘭西,德意志,荷蘭,比利時,瑞士,義大利,以及西班牙的一小部分。
法蘭克查理一世的三個孫子後來各自建立了一個國家,法蘭克王國分裂。
這三個國家中最大的便是法蘭西王國。
再後來,維京海盜侵擾歐洲,法國允許其在法國北部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諾曼底公爵威廉後來征服了英格蘭,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個王朝,諾曼王朝,威廉一世成為英格蘭國王。
總之,今天法國人是凱爾特高盧人,羅馬高盧人,日耳曼法蘭克人,維京人,的雜交。法國人自稱是高盧後裔,實際上法國血統以日耳曼法蘭克為主。
J. 法國人應該算作日耳曼人還是拉丁人
應該算作 拉丁吧 我覺得這些東西沒有絕對之分
法國和比利時南方在羅馬佔領前是凱爾特人(高盧人)聚集區,後羅馬人大量移民高盧逐漸使得法國比利時南部拉丁化,羅馬之後日耳曼人特別是其中的勃肯第人部分分量進入了法國人的血統,並且法國比利時相對靠近北歐洲所以使得法國的人種特徵,語言,文化和自然環境與其他拉丁國家有些不同。
因此很多人認為法國和比利時南部是不純的日耳曼人族或者是羅馬化了的凱爾特人。其實不然,在古代整個歐洲地區由於羅馬帝國先進的文明和遠遠高於日耳曼凱爾特人的舒適生活,所以使得整個西歐拉丁人大量繁殖,羅馬在佔領高盧後為穩定這個地區大量原義大利族裔外遷到法國並成為這里的主體民族,而原住民凱爾特人絕大多數被賣到義大利作奴隸(羅馬征服高盧獲得了100萬奴隸超過了對希臘,撒丁,加太基等其他人口稠密地帶的征服獲得奴隸數量的總合)。高盧曾經是羅馬帝國中地位僅次於義大利本土的行政區域就是一個證明。羅馬滅亡後,雖然日耳曼人到處遷移,但是在歐洲其人口數還是遠遠少於原羅馬人後裔(在文藝復興時,義大利的人口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英國,龐大的波蘭,北歐,俄羅斯地區的總合,威尼斯一城GDP就超過了整個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而法國的人口在18世紀時就有1800萬超過德國,波蘭和整個龐大的奧地利帝國),這就是為什麼在中世紀日耳曼人勢力膨脹之時,其他被日耳曼人征服侵略之地都日耳曼化(比如英國),而法意卻始終還是具有明顯的羅曼特徵,將通俗拉丁語。拉丁人在人口,文化,科技上被日耳曼人超過那是近代17~18世紀巴洛克時期的事情)。西班牙,葡萄牙曾經被阿拉伯佔領,因此西葡兩國擁有別具一格的些許伊斯蘭特色,不過主體上還一個很典型的拉丁國家。也由於中世紀阿拉伯的統治使得伊比利亞半島的兩國近代以前領先於歐洲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