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還有哪些重要文物現仍流失在海外
大英博物館
該館東方藝術館,大部分是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可謂應有盡有,總數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數量多、質量高。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芝加哥美術館
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引人入勝的是一件戰國提梁盉。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唐代周的《貴妃出浴圖》、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傑作。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該館收藏相當數量的中國壁畫、石雕、青銅器、玉器、繪畫等珍貴文物。
此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品著稱,尤其是漢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和颯露紫就在該館。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萬,難以計數。
轉一篇文章,說了些文物去向的事。
150多年來,中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我國政府、學者和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流失海外文物的調查工作,但由於受條件的限制,這項調查工作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們大多是在舊中國時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國以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可以推測,在全球,我國至少有數百萬件文物流落異域。
舊中國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二是當時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姦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強就把中國文物列為文化侵略的重要內容,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圓明園園內四五十處殿堂內裝飾了難以計數的紫檀傢具,陳設了大量的國內外珍奇寶貝,有傢具、錦緞、氈毯、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瑪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寶石、書畫、鍾表、歷代典籍應有盡有。當時的法國文豪雨果說過:「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但是,這座藝術寶庫被徹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寶,包括《永樂大典》,被掠走海外,為英、法、美、日、西歐諸國博物館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館和法國楓丹白露宮最多。英軍劫走的圓明園珍寶除部分被拍賣外,其餘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存放在大英博物館。現在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歷代珍稀之品多達3萬多件,包括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早募本。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歷代名畫、金玉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
據長期從事晚清史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何瑜教授的研究,八國聯軍縱兵三日為所欲為,北京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不管是皇宮禁苑還是居民宅院、商家店鋪都沒有能夠倖免。紫禁城遭洗劫後,宮內收藏損失過半,貴重物品被劫掠一空。「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劫後,收藏所剩無幾。皇家行宮頤和園內陳設的珍寶幾乎劫掠殆盡。經過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所失「已數十萬不止」。
同時,一些外國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掠去的中國文物也不計其數。據統計,1856~1932年間,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國等國曾考察我國西北地區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國文物。歷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竊取的9000多個卷子和500多幅繪畫,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一部分在大英圖書館,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圖書館。伯希和竊取的6000餘種經書和一些畫卷,主要收藏在法國國立圖書館。歷年的劫掠,加上國內某些軍閥、奸商及無知國民的盜賣,中國文物被大量偷運出境,國外的中國文物日見豐盈。
1899年左右,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流失之中,先是被當作葯材販賣,後又被西方列強的文化掮客以各種名目大量收購而去。據不完全統計,安陽小屯出土的近20萬片甲骨,有近3萬片流失海外,被12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後,內憂外患,各地盜掘成風,文物如潮水般地湧出國門。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監守自盜」,將六大箱共計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經變賣、哄搶,絕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東陵慈禧太後陵寢被軍閥孫殿英野蠻盜掘,墓中所藏國之瑰寶被洗劫一空,絕大部分因被變賣購買軍火而散失。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人對我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文物進行了大規模地盜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間,美國人利用中國社會動盪之機對中國文物大肆收購。
1949年解放以後,我國一度告別了大量文物外流的歷史。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非法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掀起了一波波盜竊、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統計,從1982年起,江西余干縣800多座古墓被盜;1987年1~6月僅半年時間,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盜掘古墓2000餘座,搶走文物一萬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盜;湖南邵陽市某縣在二三年內被盜古墓的面積近全縣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我國文物資源豐富的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一度竟成為海內外走私者買賣文物的金三角又據海關總署統計,1991~2000年,全國海關緝獲走私文物10多萬件。1997年5月,天津海關查獲一起用集裝箱偷運文物案,集裝箱內共有文物5000餘件。據公安部不完全統計,1993~1997年,公安機關偵破文物案4943起,繳獲文物5萬余件。
近20年來,中國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僅從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像。有報道稱,香港做貯裝文物匣盆的師傅忙得不亦樂乎,有時一個月掙五六十萬港元不止。繼倫敦、紐約之後,香港在80年代以後,憑借大陸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文物藝術品中心。
結合我國20年大規模的文物盜掘、走私活動,如果以查一漏九來估算,近20年中,外流文物至少有幾十萬件,甚至接近百萬件。
據有關資料表明:僅就繪畫而言,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3成;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❷ 莫高窟資料、簡介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為什麼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經出現。在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也有確切記載。其名稱的由來,敦煌學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周圍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綠洲高近百米,百姓們又稱之為千佛山。古漢語中沙漠的漠與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沙漠高處開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後來演變成為莫高窟。
二、在古代敦煌,鳴沙山又稱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鄉。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屬漠高鄉所管轄。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鄉演變而來。
三、在大泉河谷最早開窟的是樂僔和尚。後來的弟子相繼也開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於此僧「,難超過他。樂僔在此地首開的石窟,以後就叫莫高窟,是為了紀念樂僔開創首窟之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東南公里,在鳴沙山東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層層排列。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700多個,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餘身。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錄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余件。其中大部分後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圖中用圓圈標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薩,被英國人盜走,現存波士頓博物館。現在還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個圓坑。
❸ 敦煌---關於敦煌文物遺失的資料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百年紀念日即將到來。於是,一個中國文化界無法放下的問題,再次焦迫地擺在面前:敦煌文物何時歸?
敦煌藏經洞是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最重大的文物發現之一,同時也是最富悲劇性的。三萬多件珍貴文物,流散到十多個國家。這是有史以來出土於一地的文物,經受最慘重的一次文化瓜分。
然而今天,對於敦煌文物的物歸原主,我國文化界卻依然憂心忡忡,並不樂觀。不大相信當初把敦煌文物弄出中國的那些國家,眼下會回心轉意,把東西送回來。這因為近三十年,他們對此的各種強辯與巧辯說得實在太多,這表明他們對敦煌文物的佔有欲強旺依舊,沒有任何松動與超越前咎的覺悟。
在藏經洞被發現了一個世紀的今天,歷史已經沒有秘密。藏經洞發現史與蒙難史的所有細節,都明明白白寫在紙上,任何辯駁皆無意義。然而,我們還是要強調如下的事實:
一、藏經洞的發現者是敦煌道士王圓�,時間是1900年6月22日。
二、最早認定藏經洞文物價值的是甘肅學台、金石學家葉昌熾。時間是1903年。
三、1904年3月,敦煌縣令汪宗瀚對藏經洞文物進行一次調查後,遂命令王圓�將文物就地封存。這是正式的政府行為。
四、英國人斯坦因於1907年3月16日,法國人伯希和於19O8年2月25日,前後抵達敦煌莫高窟。他們都是先得知藏經洞有珍貴文物出土,隨即直奔文物而來,並都以少許銀錢買通文物看守人王圓�,啟封取走大批珍罕絕世的敦煌文物,運回各自國家。隨後是日本人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以及俄國人奧登堡等。
這里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連串事實的細節,是要說明———斯坦因和伯希和不是敦煌藏經洞文物的發現者。他們是在藏經洞文物被發現和被封存之後,設法將其啟封取走的。可能有些人被當年伯希和在洞中翻閱敦煌遺書的那幀照片所迷惑,以為那是在進行考古發掘。但相反———那決不是在發掘現場進行考古鑒定,而是為了取走文物而做的識別性篩選。這一點,必須認清。
我們承認斯坦因和伯希和是兩位優秀的考古學家,伯希和還是一位天才和罕世的法國漢學家。他們對敦煌學的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特別是伯希和,他與斯坦因的不同之處是,斯坦因第二次探險的目的,是割取莫高窟壁畫,只不過因那裡的佛教徒太多,他不敢下手。伯希和不但沒有傷害壁畫,相反對莫高窟進行有史以來首次的考古調查,而且學術意義很高。但還是要指出,即使是這樣——即使在當時,他們取走敦煌藏經洞文物也是非法的。也就是說,他們對敦煌學的貢獻與他們非法取走敦煌文物,是兩件事,不是一件事,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分而論之。
當然,這行為在當時的西方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從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前期,西方中心主義的肆虐,有著所向披靡的殖民主義背景。這便使他們的考古狂潮從希臘順利地越過地中海,將金字塔中法老的干屍,以及長眠地下的亞述、巴比倫、蘇美爾和赫梯等古王國那些美麗的殘骸,一個個搬到太陽之下,然後再搬到他們的國家,入藏他們的博物館和圖書館中。跟著一路自西向東,進入了古老的印度和中國。殖民者從來無視殖民地的文化主權。這是那一個時代的偏執和荒謬,不是誰能避免的。故而長期以來,對於西方的學術界來說,殖民地的「土著」人自己的任何發現,都不算數;而他們之中第一個看到的才是發現者。在學術領域里,殖民地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能成立,這些成果最多僅僅是提供了一種素材性的參考,只有他們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學術承認。故此,西方的一些著作總說斯坦因是敦煌文物甚至莫高窟的發現者。包括《大英網路全書》也這樣寫。斯坦因沒到敦煌之前的一千多年,莫高窟一直有中國人在那裡。難道它一直等候這位英國人來發現?而且斯坦因到了敦煌,拜見當時的敦煌縣令王家彥時,王家彥對他常識性地講了莫高窟的歷史,還送給他一部《敦煌縣志》,他才知道莫高窟由何而來。這也算一種考古發現?在這里,發現這兩個字顯然已超過考古學的意義,它似乎還包含另一層意思,即誰「發現」,誰就是它的主人。就像兒童游戲那樣,誰先看見就算誰的。如今,雖然殖民地時代已經過去,但這種源遠流長的背景和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仍然使今天的一些人不能走出那個荒謬絕倫的歷史誤區。這便是敦煌文物不能歸還原主的最深的根由。
然而,今天思辯這一問題,並非只是為了責怪過去,而是為了一種超越。
因為廿世紀,人類文明遺存的處境實在艱辛。殖民主義掠奪、戰爭搶劫、盜竊走私,再加上一些殖民地缺乏嚴格的文物保護法,那裡的人們又缺乏文化的自覺,致使不少文明遺址遭到破壞。文物從它的發生地流散各處,後果極其混亂,不少文明遺址已經支離破碎,失去了它所必須的完整性。
在世紀的交接中,接過廿世紀這個糟糕的文物狀況的新世紀應該怎麼做?是承續上世紀那個謬誤,還是糾正歷史,還文明以文明?
1900年,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五萬件文物,絕大部分是中古時代的文書。同一地點出土如此浩博和珍罕的古代文書,舉世獨有。而且它內含無涯,包容恢宏,極大角度地囊括了那一時期中國社會及其對外交流的歷史信息。然而,其中深刻的意義,只有當它置身於這文明的發生地,才能真正充滿感染力地顯示出來。
文物———尤其是重要文明遺址和重大文化發生地的文物,都有著不可移動的性質。它們天經地義屬於自己的本土。它是那一方水土的精髓,是歷史生命活生生的存在,是它個性經歷的不可或缺的見證。文物只有在它發生過的本土上,才是活的,才更具認識價值。這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文明創造,都有它自身的完整性,都有它不可移動與不被肢解的權利。這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它是文明的尊嚴,也是人類的一種尊嚴。
誰先認識到這一點上,誰先步入文明。
刻下,一些歐洲國家不是已經開始交換二戰中相互劫去的文物嗎?這應被視為告別野蠻、自我完善、走向文明的高尚行為。因為,當今的人們已經深知,文明遺址中的文物不是一種變相的財富。誰把它當做財富來占據為己有,誰就褻瀆了文明本身。站在這個文明的高度上說,誰拒絕文物歸還原主,誰就拒絕了文明。
1909年,伯希和將已經運出中國的敦煌遺書,選取若干帶回北京,展示給我國學者羅振玉、蔣斧、董康、王仁俊等人。當學者們獲知些絕世珍奇已落人外國人手中,即刻展開一場義動當世、光耀千古的文化大搶救行動。學者們一邊上書學部,敦促政府清點藏經洞的劫後殘余,火速運抵京都;一邊將這情況公諸國人,於是更多學者加入進來,對敦煌遺書展開迅疾而廣泛的收集、校勘、刊布與研究。它顯示了我國知識界實力雄厚、人才濟濟和學術上的敏感。隨後,學者向達、王重民、劉復、於道泉、王慶菽等,奔往巴黎與倫敦去查尋和抄錄那些遺失的寶藏。學者姜亮夫幾乎傾盡家財,自費赴歐,去搶救散失在海外的文化遺產。他們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流落他鄉的敦煌遺書抄錄回來。很多人一干就是多少年!這種強烈的文化責任感通過梁思成、張大千、常書鴻、段文傑,一直像聖火一樣傳遞至今,照亮了中國的學術界和戈壁灘上燦爛的敦煌。可以說,近百年我國知識界的所有重要人物,差不多全都介入了敦煌!
敦煌的文化搶救是我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搶救行動。它標志著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覺醒。顯示了我國學術界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文化主權意識,以及一種浩盪的文化正氣。同時,也表現出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始終具備的文化高度。
上世紀初,我國著名學者陳寅恪有感於敦煌受難之慘劇,說出銘刻於敦煌史上一段著名的話:「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其發見之佳品,不流於異國,即藏於私家。茲國有之八千軸,蓋當時唾棄之剩餘,精華已余,糟粕空存,則此殘篇故紙,未必實有系於學術之輕重耳。在今日之編斯錄也,不過聊以寄其憤慨之思耳!」
這痛心疾首的話,有如霜天號角,曾呼叫著當時國人的文化良心;又如低谷悲鳴,唱盡一代學人痛楚尤深的文化情懷。但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依然強勁地牽動著我輩的文化責任。從今天的世紀高度看,這樁沒有了結的敦煌公案,不僅是敦煌———也是人類文明猶然沉重的一段未了的傷心史。因此,今天我們不是僅僅為了捍衛文物的主權,而是為了捍衛文明的尊嚴,來呼籲和追討敦煌文物。那就不管別人是不是覺悟,我們都要不遺餘力地呼籲下去。催其奮醒,重返文明。先人創造的文明,是一種自發的文明,尊重先人的創造,才是一種自覺的文明,故而,只有在敦煌文物歸還故土,世界各大文明遺址流散的文物全都物歸原主,我們才能踏實地說:地球人類真的文明和進步了。因為人類的進步的前提,就是不再重復過去的謬誤。
❹ 敦煌遺書的遺書下落
據統計,截止到2011年,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有中國的北京圖書館,藏有遺書10000餘號,已整理編目的有9803號;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1297號,其中已編目9172號;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6000餘號,漢文卷子4038號已編目,藏文卷子約2000號未編目;蘇聯列寧格勒亞洲民族研究所藏11050號,已編目2954號;日本人橘瑞超收藏429號。另外,中國的旅順博物館189卷,甘肅省圖書館100餘卷,藏文226卷,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文物室22件,上海博物館182件,天津藝術博物館300餘件,台灣中央圖書館153件,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20餘卷。
國外的一些圖書館、博物館也藏有部分遺書,如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765件藏文文書。日本大谷大學:38卷,龍谷大學7卷。日本私人收藏者:中村不折163卷。其他人(包括一些不知姓名者)共有208卷,丹麥皇家圖書館東方部14卷,法國吉美博物館還藏有絹畫220幅。還有一些圖書館收藏的圖書數目不詳,如中國甘肅河西地區博物館、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的一些私家收藏者也有數十卷,英國牛津大學金德利圖書館、英國皇家亞洲協會圖書館以及西德柏林科學院所藏的6000餘件漢文文書、南朝鮮漢城博物館藏有的2000餘件原朝鮮總督文書、日本約3000件大谷文書中都有數目不詳的敦煌文書。印度德里博物館還藏有一些藏文文書。瑞典、奧地利、東德等國也都各有收藏
❺ 流失青銅組器回到祖國懷抱,這些文物是如何流落國外的
中國的文物流失海外是由多種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為戰爭和不正當的貿易往來,導致了中國有上千萬件的文物流失到海外。絕大多數文物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當然,也有很多是因為現代社會中的利益誘惑而導致的文物走私。
此外還有世界多個國家均有敦煌遺書的收藏。早在十幾年前,英國某考古學家就曾經提出過質疑的話題,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是否應該歸還給中國?現場頓時變得寂靜無聲。有人同意應該歸還中國而有人大聲表示反對。反對者認為文物的掠奪見證了野蠻的侵略歷史。它既是中國的文物,但是被搶奪之後,也是我們的文物。
通過這些文物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歷史。因為就是侵略行為的歷史見證。雖然眾說紛紜,但是我們還是更多的希望那些流失的海外文物能夠盡快的回歸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吧。
❻ 莫高窟簡介
中文名稱:莫高窟
●英文名稱:Mogao Caves
●批准時間:1987.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莫高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 概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壁畫題材主要有5種:①佛像畫。出現較多的單身佛像和菩薩像,如葯師佛、盧舍那佛、觀音、勢至、地藏以及密教題材的菩薩像。②經變畫。有阿彌陀、彌勒、東方葯師、觀無量壽、法華、寶雨、維摩詰、勞度叉斗聖、觀音、文殊、普賢、報恩、華嚴、天清問、思益梵天清問、金光明、金剛、楞伽、密嚴、報父母恩重、降魔經變等20餘種。隋和唐前期經變種類較少,場面宏大,構圖謹嚴,內容精練,每一壁一鋪,後期種類增多,內容豐富,構圖充塞,一壁二至三鋪,甚至經變畫下還增加屏風畫,以補充經變的內容。③佛教史跡畫和瑞像畫。唐後期出現,為傳自西域於闐以及天竺、尼婆羅、犍陀羅等地的佛教傳說,如於闐舍利佛毗沙門天王決海、尼婆羅阿耆波爾水火池、中天竺波羅奈國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羅分身瑞像等數十種題材。④佛經故事畫。隋代逐漸消失,至晚唐復又出現,有善事太子入海等。個別洞窟繪《賢愚經》的故事20餘種。⑤供養人畫像。形象服飾描繪細致講究,形象逐漸增大,晚唐已出現等身大像。並從四壁下部進入入口甬道兩壁。場面宏大、結構嚴謹的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及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是重要的歷史畫卷。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錄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里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產價值: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
❼ "敦煌遺書" 是什麼 急用 謝謝!
1900年6月22日(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五月26日),敦煌莫高窟16窟甬道北壁後沉睡了幾百年的藏經洞(現編號為第17窟)被莫高窟主持王道士雇來清理沙土的楊姓伙計無意中發現,一個震驚世界的寶庫豁然洞開,史稱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四大發現之一。 王道士,退伍清兵,因生活無著,在甘肅酒泉皈依道家,後雲游到莫高窟,其時約50歲。 王道士雖讀書不多,但對突然出現的古物,還是感到很有「價值」,於是開始拿出部分書寫精美的佛經和漂亮絹畫,換取一些功德錢,後來,還向駐扎酒泉的安肅道道台兼兵備使廷棟贈送一部分,廷棟不知其價值,又贈送回國的外國使節,自此,敦煌國寶開始從王道士手中陸續流向西方。 最早掠走敦煌遺書的是俄國人奧勃魯切夫,1905年10月,僅以6包劣質石蠟為餌,就從王道士手中換得藏經洞珍貴寫本兩大包。 接著,那個最著名的敦煌劫掠者——匈牙利裔英國人馬克·奧利爾·斯坦因來到敦煌。他聘請了一位助手——蔣孝琬蔣師爺。在蔣師爺的幫助下,斯坦因打著要把「聖僧玄奘」從印度帶來的佛經送回原處的鬼話,以4錠馬蹄銀(約200兩銀子),盜走精美的佛經和絹畫上千件,共29箱,動用了一個浩大的馬車隊。斯坦因認為「以前所有的發現無一能同此相提並論」。 由於斯坦因不懂中文,王道士也做賊心虛,故都是蔣師爺深夜前往挑選並背回,因此,並未得到很多歷史學家更加重視的關於世俗生活記載的卷子。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來到敦煌,又以500兩銀子,從王道士手中換取了570多個名貴手卷。斯坦因第三次來中國時,終被已經察覺的中國政府所知覺,沒有獲得太多更有價值的文物。斯坦因最終因其特殊的貢獻,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爵士稱號並在世界考古界大獲殊榮。 斯坦因之後是法國人伯希和PaulPeliot。伯希和是一位年輕的漢學家,精通漢語,在敦煌他憑借卓越的漢學知識,在微弱的燭光下翻閱了整整三個星期,以500兩銀子的代價,將藏經洞中的精華悉數盜走,計約6000餘卷,10大木箱。 如今,要想看到敦煌藏經洞遺書,就得准備一次長途跋涉,前往印度、日本、俄羅斯、美國、韓國、瑞典、芬蘭、丹麥、德國、英國、法國,最後才是中國。因此,有「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之說。
❽ 外國博物館珍藏著哪些我國的珍貴文物今晚用
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珍藏著許多舉世無雙的中國文物。她在外國博物館以無比高貴的姿態,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言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象。下面簡略介紹如下:
一、亞洲
日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最大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內設有「東洋館」,整個二樓五個展室都陳列中國古代美術品,其中不少是陶瓷,從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後的陶瓷等,應有盡有。比如,該館珍藏古建盞,產自閩建陽市水吉,是鎮館之寶。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館內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
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車,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了「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展覽。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不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從全國搜集後,匯集展覽,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趨。其中有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的瓷器等。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1萬余件珍貴文物,定期輪換站出、展出。京都國立博物館本身,也是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陳列著大量的龍泉青瓷。銘記有「顧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龍泉匠師顧仕成一件直徑約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內。
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窯的四耳青瓷葯壺,高8寸7分,直徑4寸5分,曾為天皇所使用。當這一稀罕的寶物在1939年於奈良市博物館公開陳列時,前往參觀的人群如山如海。
伊朗:伊朗阿特別爾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東的阿德比爾鎮。1611年曾將珍貴的1600多件中國陶瓷獻給神廟,現歸德黑蘭考古博物館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達20餘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龍泉瓷、景德鎮印花白釉小足器、藍、黃、醬釉及各時期青花瓷、鬥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館。
土耳其:托普卡比宮收藏的陶瓷約1萬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產的,僅浙江元龍泉青瓷就有1500餘件。其中大盤、碟子、碗等器皿質量異常精妙絕倫,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約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為數不多,據說總共不過300件左右,但僅在這里就集中了8O余件。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碩大、通體滿繪、色澤艷麗濃翠,堪稱世界之最,為國內出土器罕見。如80厘米的葫蘆瓶就有二個。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種震撼力,當你第一次看到它時會都被迫得往後退。這些元青花從纏枝牡丹、龍鳳麒麟,到「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謂無所不繪。該博物館已成為世界上收藏中國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菲律賓:
桑托斯、洛克辛和羅伯特·維拉諾克等三個博物館藏有中國瓷器約7萬余件。菲律賓人歷來珍視中國瓷器,據說只在節日時,才將埋於地下的瓷器取出來用,用後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種有越窯系刻花青瓷;龍泉窯刻花盤、晚、花瓶、酒壺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盞。元代瓷器出土數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鎮產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紅瓷等品種。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博物館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漢代到明代的產品,這些藏品都是從印尼各地收集來的。在東南亞各國博物館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達博物館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鬥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書「金玉滿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圖繪仕女栩栩如生的萬曆五彩大尊。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盤,盤中繪雙龍朝日,次為五火雲奔馬,邊緣畫阿拉伯故事。有書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盤,這是元末明初德化窯產品。還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識,也是德化窯燒造的產品。
馬來西亞:
吉隆坡國家博物館珍藏一批中國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鎮的產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盤,內畫葵花、如意,邊畫八寶、長春花,外畫梅鵲,底款書篆字「富貴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盤,內畫山水,邊畫水草花鳥,外畫梅鵲;環以金錢帶,外畫纏枝花。一件5寸中碗,內畫山水,邊畫水鳥,底款書「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內畫鴛鴦水草,邊畫荷花,水草,水鳥,外甜白,底款篆書「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國瓷器最多的地區。
沙撈越博物館收集出土的陶瓷標本100多萬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窯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韓國:
漢城博物館把在南朝鮮出土的中國瓷器收集到一起,為研究中國對南朝鮮瓷器文化帶來的影響提供了條件。藏有從漢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國瓷器5000餘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國白瓷燈盞、晉代青瓷羊為館藏之寶。此外,漢城博物館還藏有一定數量的敦煌遺書。
巴基斯坦:
拉合爾博物館該館辟有中國文物陳列室,展出約7O00餘件中國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國家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中國陶瓷。其中有晚唐時代越州窯青瓷水注和長沙燒制的施黃褐釉的陶器。拉合爾博物館該館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藝術性博物館。
新加坡: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餘千件。青瓷以越窯青瓷為主,並有宋、元、明三代的龍泉窯青瓷。青花是景德鎮產品,有明代永樂、宣德年號的高足瓷片約30件。
南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搜集和保存有豐富的中國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徑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繪白瓷盒,直徑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獅頭雙耳白磁瓶。均為館藏珍品。
泰國:
曼谷博物館收藏中國明代瓷器200餘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紅色描花小罐帶金裝飾蓋、貼金小罐等。特別是出土的綠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國造船史的寶貴資料。
越南:
河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以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花瓷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盤等物,該館還收藏有中國漢代陶器。
阿曼蘇丹:
馬斯喀特博物館藏有中國古瓷3千餘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飛鳳牡丹紋瓷是馬斯喀特老城博物館的鎮江館之物。。
伊拉克:
巴格達阿尼亞西多博物館,收藏有中國陶瓷2500餘件,其中有珍貴的元青花、宋代龍泉窯青瓷和元代、明代龍泉窯青瓷。
二、歐洲
法國
盧浮宮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盧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其門口的金字塔形建築就是華人設計師所設計。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包括拿破崙掠來的藝術品。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四十萬件之多。,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應有盡有。館藏中國歷代陶瓷器約4萬件。幾乎涵蓋了中國各時期的陶瓷。有些甚至為國內罕見,尚還有一些為孤品。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陶瓷館。
巴黎國立圖書館館內目前收藏的圓明園藝術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制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沈源和孫佑刻版的木刻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伊蘭泰製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樓銅版畫四十幅;郎世寧繪制的宣揚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營》.以及.《圓明園菊花迷宮圖》.;等。.《圓明園四十景圖》局部.巴黎東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中記述: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東方博物院中國展室中發現「有圓明園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圓明園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館.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館內還收藏有圓明園藝術品珍品:郎世寧繪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歲時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兩位大臣,人物極具神韻,為中國與歐洲繪畫技藝相結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狀,造型精美,畫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圖案種類各異,絢麗多彩、萬紫千紅,非常美觀,是乾隆時代的藝術珍品。
楓丹白露,原意為「藍色之泉」,在巴黎東南90公里處,周圍有2500公頃的森林,自古這里就是狩獵、避暑的勝地。法王路易六世時期(約公元1137年前後),這里最早開始興建宮殿。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斷擴建,楓丹白露宮日益完善並富麗豪華起來。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目前,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歷代陶瓷器1萬余件。陶器有自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壺、兩漢的陶桶、北魏的騎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晉朝的盤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窯洗。鈞窯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壺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數不勝數。
英國:
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不列顛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不列顛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贈125萬英鎊辟設中國藝術館,這里收藏了很多中國瓷器。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不列顛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幾乎中國有什麼它就有什麼。太厲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國故宮都沒有。這些東西大部份是八國聯軍掠去的。圓明圓的珍寶有一半都藏在該館。該館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了。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另一部分被拍賣。獻給女王的圓明園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萬件。
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玉器、雕刻品等,共計23000餘件,有許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最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盜寶第一人」)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書畫: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李思訓《青綠山水圖》、巨然《茂林疊嶂圖》、李公麟《華岩變相圖》、范寬《攜琴訪友圖》、燕文貴《群峰雪霽圖》、蘇軾《墨竹圖》、馬遠《山水再游圖》等。青銅器: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不列顛圖書館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剛經》和地圖。法國楓丹白露宮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英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和劍橋、牛津、普雷斯頓、愛丁堡等博物館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維多利亞博物館就有60件。
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 在英國博物館珍藏著皮爾先生於1731年12月10日在廣州簽署的訂購中國瓷器的發貨單。發貨單上有100種不同樣式的青花瓷碟約25O件;按訂貨方要求裝飾玫瑰釉家族紋章的瓷器約450件。另外,還有花瓶、咖啡壺、大碗等。
德國:
卡賽爾朗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瓷碗,上有卡澤倫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紋章圖案,是現存歐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國明代瓷器,幾百年來一直是該家族的傳家寶。
德累斯頓博物館收藏的12個中國青花大花瓶還有一段奇聞:1757年4月,薩克森的選侯奧古斯特二世,十分喜愛收藏中國瓷器,對他的鄰國普魯士威廉國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國瓷器羨慕不已。威廉國王又喜歡身體強壯的大個子士兵。於是,奧古斯特派人游說,用自己的四隊近衛軍換取了威廉妃子的12個青花大花瓶。因而這些花瓶也被稱為近衛花瓶。
俄羅斯:
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共有中國各個時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從我國掠走的因而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如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而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為珍本孤本。次外,國寶明天啟針灸銅人也是被沙俄從我國故宮掠走的。
瑞典:
東方博物館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這是因為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曾任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當時的中國政府請他將新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齒等古物標本帶到瑞典鑒定、研究、確定牙齒屬5萬年前的中國猿人。帶去鑒定的出土陶器則由中國政府作為贈品留給了瑞典。加上後來陸續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廟底溝、馬家窯、齊家坪、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著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文化時期典型面貌的各類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宮博物院80周年華誕,也是中國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儲維多利亞公主為首的訪華團,並精心策劃,挑選了165件從沉船「哥德堡「號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訪華,並在故宮展出。
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倫敦一家國際保險公司投保,保額約達2500萬人民幣,這在藝術品保險當中首屈一指。於2005年9月26日起舉辦「瑞典藏中國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撈上來的。其餘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外銷的瓷器。12月26日展覽結束後,「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紋大盤」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將由此次展覽的贊助商之一—沃爾沃公司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總價值達50萬元人民幣,體現了中瑞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東方博物館還收藏有從戰國到明代的數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該館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馬夫、宮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為最多,還有動態異常生動的馬與駱駝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廳也是按年代系列陳列的,從漢代鉛釉陶壺、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國古代四大名窯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國燒製成套瓷器20萬件以上。其中3萬套有瑞典貴族家微。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該館里。
瑞典哥德堡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明末、清初的景德鎮外銷瓷。分紋章瓷、人物畫瓷、船舶圖花卉圖幾類。外銷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歐洲花卉畫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寶號訪問了廣州、上海等城市。
葡萄牙:
里斯本博物館收藏印有曼紐埃爾一世紋章的中國生產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
比利時:
布魯塞爾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些精美的瓷盤。
丹麥:
哥本哈根博物館里僅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
挪威:
奧斯陸博物館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約十件。
波蘭:
華沙國家博物館遠東部收藏中國陶瓷共約5OO件。
三、非洲
肯亞:
傑薩斯堡博物館收藏了很多肯亞各地出土的中國古瓷,達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較多。比如,纏枝蓮花卉紋碗、秋雁花草紋碗、塔樓亭石紋碗、鴛央蓮池碗等都是中國明代的產品,還有清代康熙時期瓷器近百件。
埃及:
開羅博物館藏有中國陶瓷殘片1.2萬片。這些殘片有唐到宋初越窯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龍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兩代青花彩瓷,還有唐三彩。
摩洛哥:
非斯博物館藏有6件方形彩繪中國明代五彩瓷,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
四、北美
美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於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於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製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還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達摩象作品。
館內收藏的康熙玉如意,為圓明園散失的藝術珍品之一。它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白中透綠,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刻銘文:「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當年它被英法聯軍搶走後,又在巴黎拍賣會上被拍賣,最後入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波士頓美術館.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張萱;《搗練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圓明園藝術品主要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只見過3次,即繪制完成之時,70歲時和他退位之際。
芝加哥美術館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讓人震驚的是一件戰國提梁孟。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圓明園的乾隆大玉山子。這是一塊含有綠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綠色光澤,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閣,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幾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個百合花環繞的池塘,極為壯觀而精緻。在峭壁之上,還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挪威伯爾根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獻。1887年蒙茨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等多個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兩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晏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
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是致力於古代東方藝術的一個博物館。該館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舉世聞名的商代白陶,陶質細膩,紋飾精緻。商代的白陶器在國內僅存殘片。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
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繪畫就有1200餘幅。美國共收藏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中國瓷盤。關於這件珍貴的中國瓷盤的由來是這樣的:19世紀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誼」號在所有美國的船舶中占居首位。這艘建造於1815年的船,盡管噸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聞名世界。它曾航行到過廣州。美國的畫家為這艘船畫了一幅水彩畫。大約在1820年,廣州的瓷器畫家根據這幅水彩畫在一個直徑十英吋的瓷盤上也描繪了這艘船,上寫船的英文名字,遠處還隱約地出現三艘小船,顯然是運用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技法。現在,這塊瓷盤已成為研究美國18、19世紀航海、遠東貿易、造船、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❾ 敦煌遺書的歷史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連接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時,發現牆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余件。佛書占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經、律、論、疏釋、偽經、贊文、陀羅尼、發願文、啟請文、懺悔文、經藏目錄等。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以14塊馬蹄銀騙取走24箱遺書﹑遺畫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用大量銀子騙取了6000餘件寫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畫與絲織品。伯希和還在第464窟發現一批元代回鶻文遺書。他當時率領一支探險隊在我國新疆進行考古發掘,當他看到長庚將軍送給他的一卷佛經是唐代寫本後,便迫不及待地問明來源,於1908年3月趕抵敦煌。伯希和是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他憑著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一遍。他自己說:「洞中卷本未經余目而棄置者,余敢說絕其無有。」有一張伯希和盜竊藏經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里,面對堆積如山的經卷,正在蠟燭下一件件、一頁頁地翻檢……他在藏經洞里待了3周,「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他純熟的漢語基礎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選走藏經洞里的全部精華。所以,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與最精華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比如《論語》,只有一種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經洞發現了皇侃注的本子,收錄了兩漢和魏晉之間所有人講《論語》的要點,都被伯希和盜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詡說,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里幾乎都是最有價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譯而忽略的更珍貴的經卷和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裝滿10輛大車,運往巴黎。1905年,俄國人奧布魯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年俄國人鄂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盜買走了大量的經卷。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達3.5萬件,約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1909年8月22日,清政府學部左丞喬樹楠命陝甘都督毛實君封存莫高窟藏經洞。1910年,朝廷命新疆巡撫何彥升將敦煌遺書運至北京。押運官傅某至北京後違命不直接向學部復命。私下把車隊趕進何震彝私宅,何震彝與岳父李盛鐸,還有劉廷琛、方爾謙等四人翻閱了車上全部的敦煌遺書並貪污盜取走部分珍品。8000餘卷敦煌遺書,被官員截留貪污不少,這些經過儒官精選的文物被貪污私吞,都是上等文物。
196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中、1965年在莫高窟122窟前,以及在敦煌境內烽隧、古墓葬等遺址中也有少量出土,遺書總數超過5萬件,其中漢文寫本在4萬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