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為什麼法國不和威廉二世修復關系

為什麼法國不和威廉二世修復關系

發布時間:2022-07-28 06:34:35

1. 為什麼一戰的罪魁禍首威廉二世能夠逍遙法外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1000多萬人喪生,當時由於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導致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由此引爆一戰。

1918年11月9日,首相馬克斯·馮·巴登宣布廢除威廉二世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的稱號,自知大勢已去的威廉二世無奈發布退位詔書,之後選擇流亡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由此一戰也正式結束,針對戰犯的審判也隨之展開。在戰後的《凡爾賽條約》中,明確指明威廉二世作為戰犯應該接受審判。但是,荷蘭政府拒絕了對威廉二世的引渡要求,為什麼荷蘭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包庇戰犯呢?這還得從歐洲各國皇室間的親戚關系說起。原來,威廉二世和當時的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是親戚關系。這一切還得追溯到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她的後代與許多歐洲王室都進行了聯姻。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公主嫁給了德國皇帝腓特烈三世,正是後來德皇威廉二世的母親。

2. 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提出了簡單遺願為什麼卻慘遭希特勒的拒絕

眾所周知,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不過相比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卻不是特別有名。鮮為人知的是,威廉二世不僅一直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的葬禮還是納粹辦的。

威廉二世希望奧地利人希特勒能夠幫他復辟霍亨索倫王朝,因此為納粹黨提供了不少幫助。廉二世曾向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經費,其子還在給興登堡的信中支持希特勒的納粹黨組閣。1940年德軍入侵荷蘭後,威廉二世拒絕了丘吉爾請他逃往英國的建議,繼續留在荷蘭。德軍佔領法國之後,希特勒的威望達到了頂點,自知已無復辟可能的威廉二世從此徹底退出了政壇並於1941年6月5日病死於荷蘭多倫。

3. 若一戰後德皇威廉二世落入法國人手中,他的命運會如何

若一戰後德皇威廉二世落入法國人手中,他的命運會如何?其實德皇威廉二世的這個假設很難預料,我們只能進行一些猜想,下面的一些內容進攻的大家娛樂而已:

三、最終德皇威廉二世很可能不會被處決,而是很可能被赦免:

不過,德皇威廉二世不會被處決,原因是英國以及美國都不會允許法國這樣做,另外一方面法國政府也明白,殺死德皇威廉二世,等於徹底和德國為仇,因此很可能赦免德皇威廉二世。

4. 德皇威廉二世的人物生平

1859年1月27日, 威廉出生於柏林,是威廉一世的長孫,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皇後的長子。由於出生時發生臀位生產,他患有厄爾布氏麻痹(Erb's Palsy ),以至左臂萎縮。為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尤其擅長於馬術。1877年,他以皇長孫的身份進入著名學府波恩大學,專攻法律與國家學。1881年獲學士學位。
由於威廉二世出生時是臀位生產,使他罹患了厄爾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致左臂萎縮。他很多時候拍照時刻意側著半身,巧妙凸顯出功能正常的右手,並且遮掩有缺陷的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二世經常用左手戴著手套,讓左手看起來比較修長,他也喜歡用左手倚著佩劍或拐杖,讓自己看起來比較體面一點。.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後,他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99天後死於咽喉癌,同年六月,29歲的威廉二世繼位成為皇帝。由於腓特烈三世是被庸醫誤診而死,當時威廉曾經憤怒地說過:「英國醫生殺了我的父親!」
21世紀初的宮庭文獻中有關於他出生紀錄:威廉可能因為患嚴重疾病,導致腦部功能有問題。他如此的健康問題,可能使他日後性格變得充滿野心而且沖動魯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得有些驕橫。這是否妨礙了他的政治前途與日常生活,歷史學家還尚未有定論。若此論點屬實,那威廉的施政弊病肯定是來至於他的個性所造成,例如辭退俾斯麥。他的母親維多利亞·阿德萊德·瑪麗·路易絲公主對他的管教太嚴,讓公婆威廉一世夫婦有機會在威廉二世面前挑撥離間。他母親基於對兒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惡感,不斷要求要威廉二世要勤加運動。卻導致威廉二世與其母親關系非常惡劣。另外,由於腓特烈皇後出身英國王室,她常常向兒子灌輸英國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堅持只稱呼兒子的英語名字:威廉在德語作「Wilhelm」,但她稱之「William」;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稱為「Henry」。未來皇帝威廉二世從小就對英國有種極為復雜的感覺,也可能因此改變他對於英國的外交政策。.
雖然威廉在未當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麥,但他登位後,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沖突。究其根源,當時的德國正由封建社會直接進入帝國主義社會,以俾斯麥為代表的舊官僚階層已無法適應生產關系的變革,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於是,作為德國帝國主義階層的最高代表,威廉二世在1890年命令俾斯麥辭職。後來,他先後任命卡普里維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馮·比洛繼承職務。在1909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成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貝特曼·霍爾維格的意見,並肯定他對內政事務的遠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魯士選舉法改革。在戰爭進行三年後,威廉才在1917年勉強與他分道揚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首相都是高級公務員,而不像俾斯麥這樣的政壇老手。威廉想避免第二個俾斯麥出現,因為他認為俾斯麥過於專橫─—所有官員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會見皇帝。而俾斯麥退休後,一直猛烈批評威廉的政策。
威廉二世對社會主義組織的採取容忍的態度,贏得了公眾的正面評價。
威廉二世生性沖動魯莽,故此未能在德國的對外政策上保持理性。其中一個例子是,他跟統治英國的表弟及英國一種愛恨糾纏的關系。對威廉二世而言,跟英國發生武裝沖突是「最難以想像的事」;然而,隨著威廉二世大量擴建海軍的計劃開始,德國的崛起令英國甚為憂心。在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認為自己是因為其舅父所設的外交陷阱而被捲入戰爭。實際上,威廉未曾想到,自己的魯莽行為已經讓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損。1896年,德蘭士瓦的總統克魯格成功鎮壓詹森遠征,威廉二世竟然用電報向德蘭士瓦總統祝賀。當時布爾人與英國關系緊張,因此英國對這克魯格電報感到極為憤怒。而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導致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上「匈奴人」的綽號。
他想為自己外交政策辯護,卻屢次犯了嚴重的錯誤,反而使得外交關系更惡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國報章《每日電訊報》的訪問。他想藉此機會宣揚德英的友好關系。可是,他逞口舌之快,竟然冒犯英國、法國、俄國以及日本。他指出,德國人並不喜歡英國人、法俄兩國曾煽動德國干預第二次布爾戰爭,以及德國的海軍擴張是針對日本,而非英國。(他還講了一句:「你們這些英國人真是瘋了。」) 因為他這番激進的言論,連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蟬。而威廉二世本人在此事之後幾個月,都保持低調。比洛由於沒有適當編輯並取捨當天訪問的紀錄就,被威廉給辭退。
雖然如此,德英兩國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關系。在英王愛德華七世葬禮的出席名單上,威廉名列第一。
不過,這次的報導的事件已令威廉二世心理受到嚴重的打擊。在他最後十年的統治期間,他極少參與政府事務,這是當時社會所意想不到的。
在戰爭前,威廉不再繼續俾斯麥所倡導的:孤立法國的政策。雖然威廉二世的誠意不足,卻也努力嘗試法國修好—─不過因為法國之前在普法戰爭受到德國極大的羞辱,所以威廉二世想為兩國關系破冰的計劃,效果極為有限。
威廉嘗試緩和法國的復仇心理,但還是跟對英國的建立外交政策一樣,最後都宣告失敗,這是因為他實在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他訪問丹吉爾時,不經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言論,觸怒了想在該地擴展勢力范圍的法國。所幸,外交官員表現出色,才成功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避免德國與法國及兩者同盟正面交鋒。
辭退俾斯麥以後,跟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在1890年失效,威廉二世未積極與俄國洽談如何延續該條約。這令德國失去俄國的支持,從此之後無法保證俄國在德法兩國有沖突時會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張,讓德國對於英法俄三國的外交政策始終搖擺不定。一方面,他堅持與奧匈帝國的同盟─—1889年,他甚至向奧皇表示,只要奧國以任何理由出兵,德軍也會全力支持;此外,德國又與英國合作,甚至曾經想跟法俄兩國組成強大的歐陸聯盟─—威廉自認為在1905年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會面後,就已經得到俄國的支持。

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法國的迫害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編輯本段]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能夠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其中由法國來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因此也使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加的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熄滅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編輯本段]戰爭的過程

6. 喬治五世和威廉二世是表兄弟,為什麼就不能結盟,一定要做對手呢

一戰前的德國和英國兩個國家關系非常微妙。兩個國家的統治者有很親的親屬關系,這主要和一個女人有關,她就是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女王,她的長子,就是後來的國王愛德華七世,而女王的第一個孫子,就是一戰期間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

如果德國再加入進來,那麼勢必對英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

尤其是德國脫胎於普魯士,這是一個把軍事當作生命的國家,再加上地盤不算小,經濟發達,軍事也不弱,這不得不讓英國產生深深的憂慮。

雖然兩國統治者有著親戚關系,但德國並沒有表現出對親戚有多好的態度,反而不斷地挑釁。

無奈之下,英國甚至放棄了幾百年的不結盟政策,開始走上了結盟之路,甚至為了抵抗德國,英國竟然和手下敗將法國和俄國妥協了很多。

而英國之所以這樣,關鍵在於德國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在國家利益面前,任何親戚都是微不足道的。

隨後證明英國是有前瞻性的,兩個集團勢同水火,最終引爆了一戰。

7. 荷蘭與法國百年恩怨,輝煌一時的荷蘭,如何在法軍入侵下走向終結

目前的荷蘭,是一個採行議會內閣制的君主立憲國家。但有趣的是,十八世紀以前都還是聯省共和國的荷蘭,是如何演變成統一的君主國呢?這其實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有很大關系,下面,一起來看看荷蘭共和國如何在法軍入侵下走向終結?

十六世紀,歐洲低地國發動叛變,起兵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後,北方七省於1579年宣告成立尼德蘭低地七省聯合共和國。這個常被簡稱為尼德蘭的國家,號稱是當時世界上除了威尼斯共和國以外的第二個共和國。且即便有共和國之名,各省仍維持自治傳統,並由執政官作為名義上的統治者。在那之後,荷蘭共和國於十七世紀開創一段輝煌的黃金時代。

1810年,路易拿破崙試圖將統治荷蘭的職務傳給他第二個兒子,但這個決定沒有獲得他哥哥的首肯,並將弟弟調回帝國內。隨後,拿破崙將荷蘭並入帝國的版圖,採行同一套律令。阿姆斯特丹成為帝國第三個首府,地位僅次於巴黎和羅馬。如此一來,拿破崙終於實現法國人稱霸整個萊茵河流域、控制整個北海與西歐與中歐的野心。

為服從帝國命令,數量眾多的荷蘭男子加入法國軍隊服役,還得行軍至其他地區對抗整個反法同盟的歐洲國家。但悲慘的結果是,當1812年,拿破崙的軍隊在俄國大吃敗仗時,有將近一萬五千名荷蘭軍人在軍旅過程喪生。

平白無故為法國犧牲這么多性命,加上先前提到的,由於法蘭西帝國封鎖北海的政策,讓荷蘭無法與英國與其他非歐洲國家貿易,造成國內經濟與產業一落千丈,反法情緒高漲。拿破崙的帝國戰敗後,荷蘭也得協助支付沉重賦稅,沉重的財政負擔讓荷蘭人甚感不滿,這也為後來拿破崙傀儡政權的覆滅,一個古老的歐洲家族即將歸來。

8. 英國人和法國人之間為什麼有隔閡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干戈不斷,最根本的原因是諾曼底問題。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者)在英國登陸,擊敗了哥德溫家族的英格蘭國王哈羅德,從而成為英格蘭國王,但這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諾曼底作為法蘭西國王的封國,是法國的一部分,而諾曼底公爵成為英國國王意味著諾曼底將成為英國的一部分。因此法國和英國圍繞這個問題開始勾心鬥角。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擊敗兄長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他倆都是威廉一世的孩子,在法王的干預下羅伯特得到了諾曼底,而亨利在兄長威廉二世死後只繼承了英格蘭),從而統一了兩個國家,另外,從威廉一世開始,英格蘭王室的子孫和歐洲(特別是德國和法國諸侯)王室聯姻頻繁,從而在亨利二世時代形成了地域遼闊(包括整個英格蘭和三分之二的法國)的金雀花帝國,這嚴重威脅著法國的安全。

法國在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和聖路易時代曾迫使英國國王承認自己是法國封臣,並逐漸收回了英王在法國的領地(最大的阿基坦除外)。但隨著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無後而終,法國貴族迎瓦盧瓦的腓力六世即位,並根據《薩利克法典》駁斥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對王位的要求,這使得英法關系惡化,兩國爆發了百年戰爭。起初,英國節節占上風,但亨利六世即位之後,隨著法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王權逐漸集中,加之英格蘭貴族內部斗爭激烈,法國逐漸收復了失地,驅逐了英國人,贏得了百年戰爭的勝利,1558年,法國最終收回了加萊,英國人和歐洲大陸的聯系基本切斷,英格蘭民族的島國心理是形成,中世紀時代英法兩國的夙願基本結束。

近代英法的矛盾主要表現在法國大革命上。由於英國對歐洲大陸的事務很難插手干預,就希望歐洲大陸各國能夠互相牽制,達到平衡,以便英國專心發展海外利益,而法國大革命加強了法國的力量,於是英國聯合歐洲封建國家瘋狂的扼殺法國大革命,阻止了六次犯法聯盟,最終擊敗了拿破崙一世。在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英法也分屬不同陣營,而一戰和二戰之後,英國也著力削弱法國的戰後利益。

總的來說,英國和法國積怨很深,雖然每次爆發都很強烈,但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大戰面前卻最終選擇了合作,並且英國和法國兩個民族之間也不像法德的積怨那樣刻骨銘心。英法的隔閡由來已久,不過確實正在消失。

9. 據說英國和法國是世仇,這句話有哪些依據呢

說起英法,我們大多數都認為這兩個國家關系非常好。之所以這樣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戰和二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兩次結盟。所以大家都認為這個國家很好,要不然也不會在一起兩次結盟。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這兩個國家不但關系不好,而且可以說是世仇。



不過雖然這樣,法國也一直在和英國暗中較勁,不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威廉二世政策出現了問題,當時德國是極有可能和法國結盟一起打英國的。即使到二戰之後英法還是一直互相看不起的。當年成立歐共體的時候就是因為法國的阻止,英國才一直沒有加入進去的。可以說到目前還是互相看不起。




10. 一戰後的協約國,為何沒有對戰敗國帝王威廉二世進行審判

一戰後的協約國,為何沒有對戰敗國帝王威廉二世進行審判?威廉二世沒有被審判,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其實這裡面有幾個原因,下面的內容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三、鑒於各國皇室壓力,最終這件事不了了之:

當年歐洲各個國家都有皇室,比如英國、西班牙等國家,而且這些皇室之間都有親屬關系,所以最終這件事情,只能草草了事,威廉二世躲過了審判。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法國不和威廉二世修復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