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軍長多少歲

法國軍長多少歲

發布時間:2022-07-28 17:39:33

❶ 一戰德國將軍(全部)一戰法國將軍(全部)

保羅.馮.興登堡(1847-1934)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1847年出生於東普魯士的一個貴族軍人家庭,1859年進入普魯士軍校學習。1866年畢業後任普魯士警衛步兵第3團少尉排長。參加了普奧戰爭,隨毛奇軍團參加了薩多瓦戰役,因作戰英勇,戰爭結束後晉升為中尉。1870年升任警衛步兵第3團1營副營長,並率部參加了普法戰爭。先後參加了聖普里瓦會戰和色當會戰,因表現出色被德皇威廉一世親授鐵十字勛章並升任警衛步兵第3團副團長。1873年,進入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878年畢業後進入德軍總參謀部任上尉參謀。1883年調到陸軍部任職。先後擔任步兵第91團團長,第28師師長等職。1903年升任陸軍第4軍軍長並晉升為中將。後來因與德皇威廉二世矛盾頗多於1911年退役。1914年8月,一戰爆發後再次復役,接替普里特維茨上將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魯登道夫將軍被任命為他的參謀長,率部進行了東普魯士戰役,重創俄軍,將其徹底趕出了東普魯士,因戰功卓著升任德軍東線總司令並被擢升為陸軍元帥.1915年2月,率第8,第10集團軍發動了「馬祖里湖冬季戰役」,大敗俄軍並奪取了波蘭,立陶宛,里加以西地區和沃倫地區,殲滅俄軍約170萬。1916年8月,升任德軍總參謀長,指揮了德軍1917-1918年的一系列戰役。後來的戰局對德日趨惡化,1918年9月,協約國軍隊突破興登堡防線攻入德國。11月11日德國戰敗,德意志第二帝國覆滅。1925年當選魏瑪共和國總統。1932年連任,1934年8月2日,元帥在諾伊代克去世,終年85歲。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1849—1945),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最優秀也最被尊重的戰場指揮官之一,出生於1849年12月6日,馬肯森並非出生在一個軍事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個房地產商。1869年10月1日進入陸軍服役,被分配到精銳骷髏輕騎兵團參加了普法戰爭(1870—71)。1880年被調入總參謀部,1901年升任威廉二世的侍從武官。一戰爆發時在東線的第8集團軍(司令普里特維茨上將)第17軍任軍長,後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領導下在東普魯士戰役中大勝俄軍,立下了赫赫戰功。9月在波蘭參加了圍攻華沙和進攻羅茲的戰役,隨後升任第9集團軍司令。1915年4月調任第11集團軍司令並參加了果爾利策戰役,戰役結束後被德皇擢升為陸軍元帥。同年6月升任馬肯森集團軍群總司令並在布格河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攻勢,樹立和鞏固了自己在德軍中最優秀戰場指揮官的名望。1915年9月率部成功入侵塞爾維亞,同年秋,出任多瑙河集團軍司令入侵羅馬尼亞,在戰爭的最後幾年一直擔任駐羅德軍總司令。1918年11月德國戰敗前夕,率部經特蘭尼瓦尼亞撤軍回國。戰敗後被法國扣押,1920年退役,戰後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他在政治上是納粹主義的支持者,並於1933年加入了納粹黨。雖然如此,馬肯森仍然是一名君主制的堅決擁護者,試圖在德國恢復君主制。1941年他還參加了威廉二世的葬禮。1945年11月8日,他在 施密德堡去世。享年95歲.
伯恩哈德.卡爾.阿道夫.馮.迪姆林(1853-1944)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1871年加入德國陸軍服役。19世紀末在德軍總參謀部供職,1904年被調往當時德國殖民地—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工作。1907年被調回德國指揮一個步兵旅。在一戰中曾參加了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並在凡爾登戰役之後晉升為陸軍元帥。一戰結束後轉變為一個和平主義者。1944年2月3日去世,享年91歲。
巴伐利亞王子利奧波德(1846-1930)德國陸軍元帥。1915年4月被重新召回現役出任在東線的第9集團軍司令,並在8月4日攻佔了華沙。不久,被任命為新組建的「利奧波德」集群(由德奧聯軍組成)司令,並被部署在東線中部。1916年8月,興登堡元帥接替法爾肯海因將軍擔任德軍總參謀長,而魯登道夫將軍也升任德軍軍需總監。巴伐利亞王子利奧波德順理成章的接任了德軍東線總司令。1918年3月,他的參謀長馬克斯.霍夫曼將軍代表德軍在德俄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上簽字,宣布停戰。利奧波德元帥不久也從德軍中再次退役。1930年去世,終年84歲。
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1869-1955)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出生於1869年,一戰爆發時擔任駐洛林的第6集團軍司令,面對法軍在戰爭初期兇猛的攻勢,他沉著應對,最終在反攻中擊退了法軍的洛林攻勢。由於他出眾的軍事才能在皇室中有目共睹,德皇於1916年7月擢升他為陸軍元帥,並在8月提升他為在西線北部組建的「魯普雷希特」集團軍群司令一直到戰爭結束。戰爭結束後由於巴伐利亞爆發了革命,魯普雷希特失去了他的王儲身份,1955年在巴伐利亞去世。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男爵(1843-1916)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1861年加入普魯士陸軍,曾參加了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18878-1883年在柏林軍事學院任軍事史少校教官。1883年6月作為軍事顧問到土耳其負責訓練土耳其陸軍,1885-1895年任德軍顧問團上校團長。1896年,返回德國並晉升為中將。其後歷任師長,軍長,工程兵總監察官等職。1909年-1912年出任駐土最高軍事委員會副***。1911年被擢升為陸軍元帥。1914年8月調任德軍駐比利時軍事總督。同年12月,出任德軍駐土耳其的高級軍事顧問(同時任土軍第1集團軍司令。1915年3月,接替贊德爾斯出任Bosporous集團軍司令。6月,調任駐美索不達米亞前線的土軍第6集團軍司令。1915年年底升任土軍伊拉克集團軍司令。1916年4月因病去世。
卡爾.馮.貝洛(1846-1921)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 1846年4月24日出生於一個軍人世家,他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普魯士軍官,曾經參加過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一戰爆發時擔任第2集團軍司令。為方便統一指揮,1914年8月9日兼任第1,2,3集團軍總指揮。馬恩河戰役失敗後仍舊擔任第2集團軍司令,並於1915年1月被德皇擢升為陸軍元帥,登上了他作為職業軍人的顛峰。1915年3月底由於心臟病發作,被送回德國療養並於次年被迫退役。1921年8月31日在柏林逝世。
瑞摩斯.馮.沃爾希(1847-1920)德國陸軍元帥。1860年加入德國陸軍服役,先後參加了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隨後調入德軍總參謀部供職。1901年升任第12師師長並晉升為少將。1903年升任駐布雷斯勞的第6軍軍長。1905年晉銜中將。1911年從陸軍中退役。1914年8月一戰爆發後,重新加入現役,擔任東線的西里西亞後備軍軍長協助奧軍第1集團軍作戰,1914年10月出任新組建的沃爾希集群(駐西里西亞)總司令,一直到1916年8月,他一直率領他的部隊在俄國作戰,其間晉升為上將。1916年8月,率部移駐波蘭南部直到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在這期間,1916年6月,擊敗了俄軍在俄羅斯中部發動的布魯希洛夫攻勢。1917年12月,沃爾希集群解散,被擢升為陸軍元帥,隨後退役。戰後,曾出任德國南部邊防部隊司令。1920年去世。

❷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國防大臣是誰,是個什麼樣的人

貝爾納多特
讓-巴普蒂斯*貝爾納多特 (Jean-Baptiste Bernadotte,蓬特-科沃親王 )於1763年出生於波城,是一位律師的兒子。1780年參加陸軍,歷任中校(1791年11月)、上校(1792年)和准將(1793年後期)。1794年6月26日,在弗勒呂斯之戰中,為儒爾當將軍戰勝奧地利-荷蘭聯軍立下汗馬功勞。1794-1796年在儒爾當手下作為師長轉戰德國,後被派往義大利,在那裡遇到了拿破崙,並於1797年在其手下服役,他的部隊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格,在冰天雪地的嚴冬翻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僅用了10個小時。 1798年1-4月作為大使被派往維也納。他的外交手段十分強硬,當義大利發生反法暴動時,曾經統治過義大利的奧地利人十分興奮,扯下了大使館的法國國旗,貝爾納多特當即離開奧地利,害怕兩國關系破裂的奧地利政府只得屈服,放棄一切在暗地裡支持義大利人的行為。

貝爾納多特於1797年11月-1799年6月出任萊茵軍團司令,參加對奧地利的進攻。3月16日率部強渡塔利亞曼托河。19日沖擊格拉迪斯卡要塞失利,援軍來到時迫降要塞守軍。1798年與拿破崙兄長約瑟夫·拿破崙的姨妹結婚(這讓他在法蘭西帝國飛黃騰達)。1799年7-9月升任國防大臣,工作富有成效,很快組建了一支10萬人的新軍。但由於他的平民出身以及與雅各賓派有接觸,又被迫辭職。當拿破崙從埃及潛回時,他敏銳地感覺到其政治野心,准備以臨陣脫逃的罪名逮捕他。在發現拿破崙的勢力太強大後放棄,在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期間保持中立。1800年1月,被任命為參議員。4月,就任西方軍團司令。1803年1月任駐美大使,但由於同英國的戰爭爆發,處於安全考慮,未能成行。1804年5月14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41歲。 1806年封為蓬特-科沃親王(蓬特和科沃是那不勒斯王國境內原屬教皇的兩處飛地)。

第二次法奧戰爭爆發時,貝爾納多特作為第一軍軍長,正率部駐扎德意志的漢諾威。為了對部隊的調動保密,他謊稱要回法國,當部隊到了符茲堡後,他又宣稱是來接管防務,在嚴格的欺騙和保密措施下,盟國情報人員根本無法得知法軍的真正動向。在烏爾姆會戰中,和第三軍、巴伐利亞軍一起搶占伊薩河,防止俄軍增援烏爾姆。但在追擊奧地利-俄羅斯聯軍時,他犯了一個愚蠢的政治錯誤(也有人認為他是故意的),為了爭取時間,他滿臉抱歉地率軍強行從敢怒不敢言的中立國-普魯士的安斯巴赫侯國的領土上越過,這讓柏林很不愉快,一旦普魯士參戰對法軍將是災難性的,還好普魯士人決定看看會戰結果再說。1805年12月2 日,貝爾納多特率第一軍(1.5萬人)作為總預備隊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會戰,他們參與了最後的進攻。雖然會戰很激烈,但第一軍損失微不足道,這歸結於貝爾納多特謹慎(過於謹慎)的指揮。

1806年夏,貝爾納多特奉皇帝的命令,"言語懇切,帶著和平誠意"地佔領了普魯士科堡附近的所有要地,戰爭爆發後,迅速地佔領了安斯巴赫。但在耶拿-奧爾斯塔特會戰(1806年10月)中,卻十分遲緩,而且雖然距兩個戰場都只有7英里遠,卻無所作為,兩次戰斗都沒有參加,並致使第三軍陷於苦戰,但因為他是皇族成員,皇帝不願敗壞皇族的名聲,他才免於被軍事法庭處罰。11月7日在特拉弗明德迫降普軍布呂歇爾部。1807年1月25日,他率第一軍(2.5萬人)在默林根之戰中戰勝俄軍本尼格森部(6.3萬人),阻止了俄軍的進攻,從而得以將攻補過。6月4日參加古茨泰特-阿倫施泰因之戰負傷而去職。傷愈後擔任駐漢堡的軍區司令。1809年3月擔任德意志軍團第九軍(薩克森軍,1.8萬人)軍長,參加瓦格拉姆會戰(1809年7月5-6日)。在戰斗的第一天,位於法軍陣線中部的貝爾納多特所部不但沒有攻下任何敵人陣地,反倒被奧軍逐出了自己的出發陣地,狼狽逃回;第二天,擔任右翼的貝爾納多特再次被擊潰,這讓皇帝非常惱火,貝爾納多特在會戰後被撤職,於8月返回巴黎並受命指揮部隊防禦英軍在瓦爾赫倫島的登陸。9月24日被皇帝傳召至維也納並解除職務,從此賦閑。

1810年8月21日,貝爾納多特被瑞典人選舉為親王和攝政。10月20日,改信路德教並在瑞典登陸。他努力使瑞典保持中立(盡管於英國進行名義上的戰爭),直到對此不滿的拿破崙一世派兵於1812年1月佔領了瑞典的波美拉尼亞。1812年4月同俄國結盟;1813年3-4月同英國和普魯士結盟。在1813年5月的"解放戰爭"中,率領瑞典遠征軍進入德國北部參戰。他把因為和拿破崙一世意見不和而把流亡美國的法國名將莫羅請來擔任沙皇的首席軍事顧問,並根據法軍的特點,和莫羅建議聯軍專門攻擊法國元帥們指揮的部隊,當拿破崙趕來時,便撤退;這個建議奠定了1813年戰役的勝局。8月23日,貝爾納多特指揮聯軍北路軍團(普軍7.3萬,俄軍2.9萬,瑞軍3.9萬)在大貝倫打敗烏迪諾元帥的6萬法軍,將其驅逐到柏林以南;9月6日又在鄧尼維茨大敗內伊元帥。10月16-18日,繼續指揮北路軍團參加萊比錫會戰,他說服薩克森人叛變,從而嚴重打擊了法軍的士氣,讓其崩潰。1813年12月-1814年 1月入侵法國的盟國丹麥,迫使丹麥將挪威割讓給瑞典。後來又參加了1814年法國戰役,不過作用不大。百日王朝期間,因為英、奧等國在1814年反對讓他繼拿破崙任法國之王,拒絕加入第七次反法同盟,僅於1815年春佔領挪威。1818年2月5日成為瑞典國王,稱查理十四世,其統治溫和寬松。1844年3 月8日在斯德哥爾摩因為中風去世,享年81歲。

貝爾納多特個子很高,一頭黑發,黑色的眼睛,目光如炬,帶有一點摩爾人的血統,外貌讓人覺得他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內在卻是足智多謀而富有野心。在年輕時代,貝爾納多特是一名著名的共和派人士,在其手臂上刺有"暴君亡"。作為指揮員,其指揮手段變化多端。但因為對拿破崙一世發動的戰爭不甚積極,所以表現平平,但是在1813年戰役中表現出色。他是一位溫和的統治者,為瑞典的現代化做出了許多貢獻。

❸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的人物生平

1893年2月12日,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生於密蘇里州克拉克。1915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獲陸軍少尉銜。1918-1924年先後在南達科他州立大學和西點軍校任教,後在步兵學校、指揮和參謀學校進修。1934年畢業於華盛頓陸軍作戰學院。1939-1943年先後任作戰部助理部長、步兵學校校長、第28裝甲師師長、第二兵團司令兼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戰地顧問,曾參加北非戰役、西西里戰役。1944年任第1軍軍長,1945年升陸軍上將,同年任第12集團軍司令,曾在法、比、荷、盧、德作戰,1945-1947年任退伍軍人事務管理局局長。1948-1949年任陸軍參謀長。1950年升陸軍五星上將。1949-1953年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1951年5月在國會就侵朝戰爭作證時,說道:「假如按照麥克阿瑟的戰略計劃,把在朝鮮的戰爭延伸到轟炸中國滿洲和封鎖中國海岸,那將會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1981年4月8日逝世。著有《一個士兵的故事》一個人生平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Omar Nelson Bradley,1893-1981),1893年2月12日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克拉克的教師家庭。1910年中學畢業,因家境清貧而成為鐵路機修工。
1911年布萊德雷於考入西點軍校,牢記校訓「責任、榮譽、國家」,經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系統的文化學習。四年以後。布萊德雷從西點畢業,赴美國西北部服役。1920年9月,調任西點軍校數學教官,開始瀏覽並研究軍事歷史和軍事人物傳記。1924年春晉升為少校。
1924年9月,布萊德雷獲准進入本寧堡步兵學校深造一年,著重學習「運動戰」戰術利陸軍武器的使用。畢業之後赴駐夏威夷的第27步兵團任營長,後調國民警衛隊夏威夷衛戍區任職,1928年9月,布萊德雷奉命進入陸軍指揮與參謀學校深造,通過學習和訓練,掌握了良好的思想方法,謀劃戰爭和駕馭戰爭的能力得到提高。1929年9月,布萊德雷調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系教官。次年,布萊德雷被馬歇爾任命為兵器系主任,成為馬歇爾實施教學改革的主要助手之一。在步兵學校任教4年之後,布萊德雷考入陸軍軍事學院深造。1934年,布萊德雷被分配到西點軍校戰術系任教官。1936年7月,晉升為中校。1938年,布萊德雷調到陸軍參謀部任職。
1941年2月.布萊德雷奉命出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校長兼駐地指揮官,由中校越級晉升為准將。除全面主持步校工作外,布萊德雷設立預備軍官學校進行速成培訓,以適應大規模擴軍對增加基層軍官的要求,組建並訓練坦克部隊和空降部隊,以提高陸軍的機動作戰能力。同年12月,布萊德雷調任正在重組的第82步兵師師長,晉升為少將。他邀請有名的約克中土前來演講、閱兵,讓新兵了解該師歷史,鼓舞士氣;實施嚴格的體育鍛煉計劃,增強士兵的身體素質。次年6月,布萊德雷改任第28國民警衛師師長,任內使該師成為訓練有素的部隊。
1943年2月,布萊德雷接到晉升為美國第10軍軍長的任職命令的同時,被馬歇爾派往北非,充任艾森豪威爾的「耳目」。3月6日,巴頓出任美國第2軍軍長,布萊德雷則被任命為第2軍副軍長。3月17日,突尼西亞戰役開始,第2軍擔負助攻任務。4月15日,布萊德雷升任軍長,全面指揮第2軍的作戰行動。5月7日,布萊德雷就率部攻入比塞大。5月13日,北非的德意軍隊全部被殲,布萊德雷則奉命前往阿爾及爾協助巴頓擬制西西里作戰計劃。6月,布萊德雷晉升為中將。7月10日凌晨,布萊德雷率第2軍在巴頓指揮的美國第7集團軍編成內參加西西里戰役(代號赫斯基)。根據蒙哥馬利制訂的作戰計劃,美軍取消了在巴勒莫附近的登陸行動。布萊德雷指揮第1步兵師進攻傑拉,第45國民警衛師攻擊斯科格利蒂。在登陸獲得成功並擊退守軍的反擊之後,布萊德雷部抵達北部的主要公路,而英軍受阻於卡塔尼亞。此時,美軍可望迅速向北部海岸推進,既可包抄墨西拿,又可減輕英軍壓力。但是,由於蒙哥馬利作梗,布萊德雷部奉命將該公路讓給英軍使用,布萊德雷意識到此舉將使美軍失去有利的作戰條件,降低美軍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向巴頓指山之後仍忠實地執行命令。在巴頓擅自驅使臨時軍突向巴勒莫的同時,布萊德雷率部穿越高山險阻,繼續北進。1943年7月23日,布萊德雷部攻抵特爾米尼-伊梅雷澤海岸和佩特拉里亞,遺憾的是仍未能截住從巴勒莫撤出的德軍。該部迅速將進攻鋒芒轉向墨西拿,實施特洛伊納進攻戰。8月,布萊德雷和巴頓先後在聖阿加塔和布羅洛實施「蛙跳」兩棲圍攻。1943年8月17日,美軍和英軍先後進入墨西拿,軸心國軍隊大部撤回義大利本土,西西里戰役結束。
1944年1月,布萊德雷被艾森豪威爾正式任命為第1集團軍群司令。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戰開始。在空降部隊降落和海空軍火力突擊之後,布萊德雷在英國第21集團軍群編成內指揮美國第l集團軍在奧馬哈和猶他海灘登陸成功。7月1日,美軍攻佔瑟堡港和科唐坦半島。7月25日,布萊德雷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之後開始實施因氣候不佳而推遲的「眼鏡蛇」戰役。7月30日,美軍突破阿弗朗什的德軍防線,共俘虜德軍2萬,勝利結束該役。
8月1日,美國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組成美國第12集團軍群,兵力近40萬,布菜德雷任集團軍群司令。布萊德雷以第8軍橫掃布列塔尼半島,其餘各軍則沿卡昂-勒芒一線展開,准備向巴黎挺進,對諾曼底德軍實施遠距離迂迴包圍。就在此時,德軍向莫爾坦發起反攻,企圖進而奪取阿弗朗什。布萊德雷發現德軍這個最大的戰術錯誤為盟軍圍殲諾曼底地區的德軍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遂改變原定計劃,組織實施法萊斯圍殲戰(英加軍推進到法萊斯並越過阿爾讓當,莫爾坦美軍頂住德軍的反攻,進攻勒芒的美軍則往北折向阿爾讓當)。8月l 9日,盟軍包圍德軍約12個師。由於協同方面存在的問題,盟軍擊斃德軍1萬,俘虜5萬,約有4萬德軍突圍成功。此次戰役使德軍無法沿塞納河設置防線。1944年8月25日,盟軍進抵塞納河,布萊德雷指揮下的美軍和法軍一道解放法國首都巴黎。解放巴黎之後,布萊德雷指揮美軍快速向前推進,攻佔蘭斯、夏隆、凡爾登、那慕爾和列日等地,進抵齊格菲防線(即「西部壁壘」)。1944年10月2日,美軍對亞琛實施兩翼包圍,2l日佔領亞琛。但是,由於德軍加強抵抗,摧毀港口和盟軍缺乏汽油等補給物資,此時盟軍被迫停止進攻,等待後勤補給。布萊德雷在1944年9月22日盟軍最高司令部作戰會議上提出的計劃於1944年10月18日被艾森豪威爾採納,即以第12集團軍群為主,兵分兩路突擊萊茵河:布萊德雷以一部從亞琛出發,向科隆和波恩進攻,以一部通過薩爾,向法蘭克福挺進,爾後共同北上,包圍魯爾區;蒙哥馬利則在肅清斯凱爾德灣殘敵之後,從奈悔根向東南突擊,直指魯爾區。1944年11月8日,布萊德雷開始實施上述汁劃,但進展並不順利。
1944年12月16日,德軍集中約24個師的兵力、1000架飛機,向阿登山區發動反攻,重創霍奇斯部。布萊德雷對德軍在阿登發動反攻的可能性是估計不足的。次日,布萊德雷與艾森豪威爾等人在分析德軍的攻勢之後,明確了盟軍當前的主要仟務:①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山區的德軍,②控制位於西去的咽喉要道上的聖維特和巴斯托尼,③沿馬斯河岸組織抵抗,德軍的攻勢使布萊德雷設在盧森堡的前進司令部受到嚴重威脅,艾森豪威爾也催促前進司令部退駐凡爾登。布萊德雷唯恐此舉動搖軍心而予以拒絕。1944年12月8日,布萊德雷果斷命令霍奇斯部掉頭南下,巴頓部則轉而北上,迎擊德軍。22日,巴頓開始發動進攻,由南向北打擊德軍突出部。23日,盟軍開始對德軍實施猛烈的空中突擊。為了爭取英軍的支援,艾森豪威爾將布萊德雷所轄的美國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臨時轉隸蒙哥馬利。但是,蒙哥馬利直到1945年1月才發起進攻。
1945年1月31日,盟軍在烏法利茲會師,收復突出部,將德軍趕回初始防線。在阿登戰役中,盟軍以傷亡7.7萬的代價,使德軍傷亡12萬。根據艾森蒙威爾在1945年3月21日命令,布萊德雷全面組織實施「低調」和「航行」作戰計劃,率部渡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爾後全力挺進卡塞爾。盟國最後擊敗納粹德國的計劃是在萊茵貝格會議上提出的:美國第9集團軍和第l集團軍以南北夾擊之勢圍殲魯爾區的德軍,爾後在帕德博思-卡塞爾地區會師,此後,布萊德雷將指揮第1集團軍、第3集團軍和第9集團車從卡塞爾發動大規模進攻,穿過德國中部,直抵易北河畔,與蘇軍隔岸相對;蒙哥馬利部掩護北翼,向北挺進,渡過易北河,直抵丹麥邊境;德弗斯掩護南翼,向東南推進,直抵奧地利。這項主要由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共同提出的計劃、被人稱為「布萊德雷計劃」。
1945年3月28日.布萊德雷指揮實施該項計劃。4月1日,英軍攻佔帕德博恩並完成對魯爾區德軍的合圍。4月4日,第12集團軍群的部隊全部歸建,共5個集團軍(美國第l、3、5、9、15集團軍),兵力約130萬,這是美軍歷史上最大的集團軍群。布菜德雷為了接近指揮,將集團軍群司令部遷到德國的威斯巴登。4月18日,被圍德軍約32萬投降。西線德軍總司令莫德爾開槍自殺。在此之前,4月6日,布萊德雷即下令繼續揮戈東進,從卡塞爾到易北河,長驅120英里,各集團軍的目標分別為萊比錫、易北河對岸橋頭堡和穆爾德河。4月13日,易北河德軍防線被全線突破。布萊德雷立即准備實施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阻止德軍向阿爾卑斯山和挪威逃竄。為此,他命令巴頓部繼續向東南推進,直抵林茨和多瑙河,而掩護巴頓右翼的德弗斯部則穿過紐倫堡和慕尼黑向東挺進。4月15日,盟軍發起進攻德國的最後總攻。4月26日,美軍與蘇軍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正式會師。5月7日,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布萊德雷出任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局長。1947年11月,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9年8月,布萊德雷升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不久又兼任北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及其常務委員會主席。1950年9月,布萊德雷晉升為美國五星上將。布萊德雷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任內參與策劃並組織指揮朝鮮戰爭。
1981年4月8日,布萊德雷在紐約因腦血栓發作逝世,6天之後,「空軍1號」把布萊德雷送往華盛頓。他最終安息在阿靈頓無名英雄墓,享年88歲。主要著作有《一個軍人的故事》。

❹ 歷史人物 阿爾弗雷德 詳細資料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和工業家,諾貝爾獎金創立人。 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841年至1842年間,他在斯德哥爾摩聖雅可比教會學校學習。1843年至1850年間,在俄國首都彼得堡跟俄羅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師學習。1850年至1852年,諾貝爾先後到歐美諸國進行廣泛的旅遊、學習,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年僅16歲的他已精通英語、德語、法語、瑞士語、瑞典語和俄語,為他今後的創造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在俄國擁有大型機械工廠。1840—1859年其父在聖彼得堡從事大規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於克里木戰爭。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勛章。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
諾貝爾在聖彼得堡長大和求學後去法國和美國深造。學成返回瑞典從事化學,尤其是炸葯的研究與發明。諾貝爾父子在斯德哥爾摩市郊建立試驗室,首次研製出解決炸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開始生產甘油炸葯,由於液體炸葯容易發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製造出固體的安全猛烈炸葯「達那馬特」,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1867年又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隨後又相繼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葯多種。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葯及人造絲等近400項發明,獲85項專利。這些發明使諾貝爾在世界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諾貝爾通過製造炸葯積累大量財富,他購入瑞典B.哥爾斯邦軍火化工廠性大部分股權,創建了諾貝爾化工公司,在西歐各國開設生產炸葯性兩個托拉斯,擁有在俄國巴庫開採石油的諾貝爾兄弟公司。

去世前於1895年立下遺囑,將其財產性大部分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萬美元)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事業 5種獎金(1969年瑞典國家根行增設經濟學獎金),獎勵當年在上述領域內作出最大貢獻的學者。從1901年開始,獎金在每年諾貝爾逝世日12月10日頒發。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不願意寫傳記,他認為不會有人去讀那些關於一個人的文章。

諾貝爾對自己個人的評價是——「最大的優點:保持他的指甲干凈,對任何人都從不構成負擔。最大的特點:沒有家庭,缺乏歡樂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請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拜財神。生平重要事件:無。」

諾貝爾一生在死神的威脅下為人類向大自然索取動力,在講述自己一生的科學技術成就時他只用了簡短的幾句話——「本文作者生於1833年10月21日,他學問從家庭教師處得來,從沒有進過高等學校。他特別致力於應用化學的研究,生平所發明的炸葯有:猛炸葯、無煙火葯、『巴立斯梯』或稱C89號,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學會、倫敦的皇家學會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師學會。1880年得瑞典國王創議頒發的科學勛章,又得到法國大勛章。」

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出生。按照瑞典人的命名習慣,阿爾弗雷德是名,諾貝爾是姓。不過按照後來約定俗成的叫法,諾貝爾家族的姓後來通常也就用以指阿爾弗雷德本人。

諾貝爾出生時家庭因一場大火破產,他父親曾擔心他活不長,因為他似乎連呼吸和吃奶的力氣都沒有,幼年一直生活在病弱的陰影中。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學校生活僅止於小學。他到了上學的年齡時,被送進了斯德哥爾摩的聖雅各布高級衛道士小學念了幾個學期的書。在這所小學里他所有的功課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個學生中得到最高分數的3個學生之一。

1842年,諾貝爾隨家人到俄國彼得堡生活,父親給三兄弟在家裡辦了一個諾貝爾家庭學校。此後的六七年內,愛好詩歌的諾貝爾一直做著「雪萊夢」,但父親很反感,認為詩歌不過是懶散女子的消遣,一個有出息的男子漢不應當也不屑樂於此道。在家庭學校內,對諾貝爾理科教育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教師齊寧,他是俄國當時最著名的化學家。

1850年,諾貝爾17歲時,父親為了家族事業的發展,決定送諾貝爾到歐洲各國和美國去見見世面,同時考察歐洲國家和美國在機械、化工方面的現狀和進展。直至他21歲才回到彼得堡。這期間,他開始接觸硝化甘油炸葯的製造技術。1863年,諾貝爾返回瑞典,與父親及弟弟共同研製炸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毀工場,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們再進行試驗。他因此一度把實驗室設在了斯德哥爾摩市外馬拉湖的一條駁船上。

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試驗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廣泛的雷管。此後諾貝爾在炸葯方面的一系列發明使他成為「現代炸葯之父」。

諾貝爾於1891年因法國政府的排斥被迫移居義大利的聖雷莫,這時他已58歲了,到他1896年病逝於此的6年間,在聖雷莫他不斷致力於各種各樣的新發明,涉及到化工、機械、電氣、醫療等領域。

諾貝爾一生到底完成過多少發明、獲得過多少專利?據諾貝爾的助手索爾曼所作的不完全統計,諾貝爾一生所獲得的專利為351項。

1896年11月28日,諾貝爾跌倒在他的書房內,僕人見狀,立即把他抬上二樓的卧室。當請來的醫生趕到時,諾貝爾的大腦已局部壞死。他除了能用他的母語瑞典語嘟嘟噥噥講一些話之外,已完全不能用他熟悉的法語和義大利語講話。在場的助手、醫生和僕人全都是法國人和義大利人,他們除了聽懂了電報這個單詞之外,誰也聽不懂他的臨終遺言。同年12月10日凌晨2時,諾貝爾因腦溢血與世長辭,終年63歲。

諾貝爾臨終時,沒有一個親友在身邊,甚至連他喜歡的助手索爾曼也遠在瑞典。恰如他生前所擔心的:「在我臨終時,也許沒有一個親友在我身邊,好心地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邊最後說一句安慰我的話。」

一代科技巨星,就這樣在世紀之末的星空隕落了。

貝爾的遺囑

諾貝爾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曾先後立下過3份內容非常相似的遺囑。第一份立於1889年,第二份立於1893年,第3份則立於1895年,最後存放在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也就是要以它為準的最後遺囑。

這份遺囑取消了分贈親友的部分,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用於設立獎勵基金,於1897年初在瑞典公布於眾:

簽名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經過成熟的考慮之後,就此宣布關於我身後可能留下的財產的最後遺囑如下: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變換為現金的財產,將以下列方式予以處理:這份資本由我的執行者投資於安全的證券方面,並將構成一種基金;它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裡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將被平分為5份,其分配辦法如下:一份給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給作出過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給在生理和醫學領域作出過最重要發現的人;一份給在文學方面曾創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人;一份給曾為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為廢除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舉行和平會議作出過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學獎金,將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生理學和醫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授予;文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授予;和平獎金由挪威議會選出的一個五人委員會來授予。我的明確願望是,在頒發這些獎金的時候,對於授獎候選人的國籍絲毫不予考慮,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只要他值得,就應該授予獎金。

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理的遺囑,一概作廢。

阿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

1895年11月27日

遺囑曾受譴責

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社會輿論的批評和譴責之聲佔了上風。報界公開地鼓勵親屬上訴,反對它的理由主要是「法律缺陷」和「不愛國」。報界說,一個瑞典人不注意瑞典的利益,既不把這筆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也沒有給瑞典人甚至斯堪的納維亞人獲獎的優先權,還要瑞典承攬這些額外工作,從而給瑞典人帶來不能給他們任何利益的麻煩,那純粹是不愛國的,瑞典的獎金頒發機構將不可能令人滿意地完成分派給它們的任務。遺囑還把頒發和平獎金的任務交給一個由挪威議會指定的委員會,瑞典與挪威之間的關系當時已經非常緊張,這將要嚴重損害瑞典的利益。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士指責說,諾貝爾設立獎金支持個別傑出人物,無助於社會進步。他們認為,諾貝爾的財產來自勞動和大自然,應該使社會每一個成員都得到益處。

而對法律缺陷的批評,曾被認為將使整個的遺囑失效。高明的律師們挑出的第一個毛病是,遺囑中沒有明確講出立囑人是哪國公民。這樣一來,就難以確定該由哪個國家的執法機關來判決遺囑的合法性,更無法確定該由哪國政府來組織諾貝爾基金委員會了。這個指責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諾貝爾生在瑞典,成長在俄國,創業活動遍及歐洲,晚年也沒有成為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有國籍的公民。他們挑出的第二個毛病是,遺囑沒有明確指出全部財產由誰來負責保管。他們說,雖然遺囑說要成立一個基金會,但又沒有指定由誰來組織這個基金會。所以,可以認為,遺囑執行人無權繼承遺產,而繼承遺產的基金會又不存在。

最令人喪氣的是,諾貝爾在遺囑中委託瑞典科學院來評定物理學和化學獎金,而該院院長漢斯·福舍爾卻主張把諾貝爾的財產捐贈給瑞典科學院,福舍爾還拒絕參加研究評獎細則的會議。

遺囑執行人索爾曼等人不懈努力,1898年5月21日,瑞典國王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1900年6月29日,瑞典國會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

❺ 軍長什麼年齡退休

軍長達到最高任職年齡60歲就可以退休了。

《現役軍官法》第四十六條規定:軍官達到平時服現役的最高年齡的,應當退出現役。

軍官平時服現役的最高年齡分別為:

(一)擔任正團職職務的,五十歲;

(二)擔任師級職務的,五十五歲;

(三)擔任軍級職務的,副職五十八歲,正職六十歲;

(四)擔任其他職務的,服現役的最高年齡與任職的最高年齡相同。

❻ 拿破崙時期法軍第二軍軍長是誰【1807年前】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期間法國第二軍軍長是馬爾蒙元帥;
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期間法國第二軍軍長是奧熱羅元帥;
1808年第二軍軍長先後由貝爾西埃元帥和蘇爾特元帥擔任;
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對奧地利多瑙河戰役期間第二軍軍長是拉納元帥;
1810年入侵葡萄牙時法國第二軍軍長是雷尼埃中將;
1812年入侵俄羅斯期間第二軍軍長由布律納元帥擔任;
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期間第二軍軍長先後由維克多元帥、繆拉元帥擔任;
1815年第七次反法同盟期間第二軍軍長由雷耶中將擔任。

1807年以前大兵團第二軍軍長當然是馬爾蒙元帥是奧熱羅元帥。

❼ 約瑟夫·塞普·迪特里希的人物生平

迪特里希本名約瑟夫·迪特里希,大多數軍史愛好者更熟悉他的綽號塞普·迪特里希(Sepp Dietrich)。1892年5月2日迪特里希生於德國南部士瓦本的一個小村。士瓦本是南德意志的一個小邦,但當時已經是巴伐利亞王國的省份。德國二十多年前剛剛由普魯士統一,當時的「德國人」還是個新生概念,德國人內部的地域觀念很重,大致分南部的巴伐利亞人,西部的萊茵蘭人,中東部的普魯士人叄大塊。迪特里希家境貧寒,只上過8年學,後離家外出遊歷,到達北義大利,曾在一家旅館作過幾年雜役,然後一邊打工一邊流浪經過奧地利和瑞士,在1911年19歲時回到家鄉,在一家麵包房做工. 1914年一戰爆發,迪特里希應征入伍,在巴伐利亞王太子指揮的德國第6集團軍里當一名炮手,曾兩次負傷,並得過二級鐵十字勛章。一戰是以塹壕機槍為主的靜態戰爭,交戰雙方都為怎麼突破塹壕防禦體系而絞盡腦汁。後來英國人發明了新式武器坦克,而德國則側重依靠組合傳統的兵種,編組精銳的突擊隊「Sturmtrup」以求得突破。一個典型的突擊隊營編有步兵、戰斗工兵、伴隨步兵炮 、塹壕迫擊炮等等,當時每個西線的德國集團軍都至少編有一個營的突擊隊。迪特里希就是在戰爭後期加入突擊隊擔任炮手,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又加入德軍中很少的坦克兵,成為一名坦克炮手。這段經歷足以讓他自豪不已——德國在一戰中坦克部隊規模非常小,後來二戰中德國的著名坦克將領,又有幾人在一戰中就在一線坦克部隊服役,就連德國閃電戰的鼻祖古德里安,一戰時也僅是通訊軍官而已。
德國戰敗以後,迪特里希復員回家,當了一名警察。與納粹黨後來的宣傳相反,迪特里希其實並沒有在希特勒身邊參加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館政變」,因為直到1927到1928年間,迪特里希才加入納粹黨和黨衛隊。從他的黨徽號是89015號,黨衛隊編號1177號也可以看出來,迪特里希不能算第一批的納粹黨員或黨衛隊成員。但是迪特里希一加入納粹黨,就被希特勒所倚重,擔任了希特勒的司機兼私人保鏢。其中的原因很多,迪特里希本人貧寒的出身,直率而不失幽默的性格,以及一戰中的經歷,都決定了他對納粹黨的意識形態有一種樸素的認同,而且迪特里希沒受過多少教育,智力也不出眾,希特勒反而對其更容易信任。
1933年納粹黨上台以後,作為帝國總理府官方警衛隊的那部份黨衛隊擴充了規模,編成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以迪特里希為首。這支警衛旗隊挑選標准十分嚴格:所有士兵必須身高180公分以上,後來標准又提高到184公分,必須對「元首」絕對忠誠,士兵必須證明家庭上溯到1800年沒有非雅利安血統,軍官必須證明到1750年。1934年,黨衛隊里的武裝部隊繼續擴充,編成4個旗隊,稱為「希特勒警衛旗隊」,「德意志」,「日爾曼」和「元首」。但因為兵源有限,「元首」旗隊稍後才成立。這4個旗隊統稱為SS-VT,VT是德文verfugungstruppe,大概可以譯為特別目的部隊,SS-VT就是武裝黨衛隊的前身,後來才正式改稱武裝黨衛隊Waffen-SS。這一時期,SS-VT的組織編制和訓練都急劇向正規軍靠攏,一批國防軍軍官加入武裝黨衛隊 ,帶來了武裝黨衛隊所缺乏的軍事經驗。值得一提的是,迪特里希本人頭腦簡單,並不是個「政治動物」,再加上他一戰老兵的經歷,他更願意把武裝黨衛隊更多的看作是國防軍的一員,而不是普通黨衛隊的一員。因此他與希姆萊的關系一度緊張,但由於希特勒的信任,希姆萊不得不對其有所容讓。
武裝黨衛隊的旗隊相當於團。德國並吞奧地利的進軍過程中,迪特里希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直屬於古德里安的16裝甲軍。1939年二戰爆發,在波蘭戰役中,德軍分費多爾·馮·博克的北方集團軍群(下轄庫希勒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第4集團軍),倫斯德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賴歇瑙第10集團軍,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第8集團軍,李斯特第14集團軍)夾擊波蘭。迪特里希的警衛旗隊團一開始隸屬於第8集團軍的第13軍,軍長魏克斯後來也晉升為德軍元帥,後來又轉隸給南方集團軍群的機械化主力第10集團軍。在波蘭戰役中武裝黨衛隊暴露出了作戰經驗不足,訓練不足,指揮參謀業務人員缺乏的弱點。警衛旗隊盡管裝備精良,士氣高昂,但開戰之後卻一再地落後於上級指定的時間表,甚至有短時間被波蘭軍隊包圍,而不得不靠國防軍部隊接應出來的窘境。幸運的是,迪特里希雖然沒有指揮一個團必須的參謀工作經驗,但他有一個從國防軍轉過來的優秀參謀長威廉·比特里希。比特里希後來在二戰後期接替豪澤爾當武裝黨衛隊第2裝甲軍軍長,在應對英軍蒙哥馬利的市場-花園作戰中表現出色。
在波蘭戰役中,警衛旗隊犯下了虐待俘虜和殘殺平民的暴行,這將是大戰中武裝黨衛隊一系列暴行中的第一次。不過公允一點講,武裝黨衛隊所犯下的暴行雖然遠多於國防軍,但跟普通黨衛隊中的特別行動隊(負責消滅佔領區猶太人)和骷髏部隊(管理集中營)那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屠殺比起來,遠不可同日而語。德軍一向以軍紀嚴明而著稱,波蘭戰役以後,對武裝黨衛隊戰爭暴行的內部調查已經展開,擔任佔領軍總司令的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茨下令逮捕迪特里希,交付軍事法庭審判。但在希特勒的干預下,此事最後不了了之。布拉斯科維茨因為此事得罪了希特勒,從此失寵。看一下德軍元帥名錄就會發現,波蘭戰役的所有集團軍群和集團軍司令,都是後來1940年晉升的首批元帥,只有布拉斯科維茨除外。而且布拉斯科維茨後來再也沒有晉升為元帥的機會,他後來在西線指揮G集團軍群,和盟軍作戰。
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迪特里希的警衛旗隊團編在博克的B集團軍群,先征服荷蘭 ,然後從北部進攻法軍主力。在法國戰役中,警衛旗隊的表現出色,開始顯露出後來成為德軍王牌部隊的苗頭,但也並非完美。進攻荷蘭首都鹿特丹時警衛旗隊犯過一次嚴重錯誤。當時德軍向鹿特丹守軍下達最後通牒,荷蘭軍隊同意投降,但由於通訊聯絡中斷,已經來不及通知德國空軍,因此鹿特丹仍被轟炸。此後德軍空降特種部隊創建者、空降兵將軍斯圖登特進城與荷蘭軍隊安排投降事宜,卻被沖進城來的武裝黨衛隊警衛旗隊誤開槍打成重傷!施圖登特後來官至上將,在西線指揮傘兵集團軍,並曾短時間擔任G集團軍群司令。
雖然幾乎殺死德國最優秀的將軍之一,但法國戰役中迪特里希和他的警衛旗隊的總體表現優異,尤其當迪特里希在敦克爾克接到希特勒暫停前進的命令以後,竟然可以自作主張主動繼續進攻,連軍長古德里安也吃驚不小(當時A、B兩集團軍群會合,警衛旗隊暫時轉隸A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19裝甲軍指揮)。直到戰後,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的私人關系都很好,尤其是戰後古德里安當了新西德國防軍的主要戰略理論家,對受審的迪特里希有所幫助。
法國戰局結束後,武裝黨衛隊大規模擴充,原先的德意志、元首、日爾曼3個旗隊合編成第一個武裝黨衛隊師--武裝黨衛隊第2「帝國」師,豪澤爾擔任師長。另外和武裝黨衛隊平行的另一個黨衛隊獨立單位,管理集中營的骷髏部隊,也抽調人員組成一個師加入武裝黨衛隊,為武裝黨衛隊第3「骷髏」師,師長是西奧多·艾克。骷髏師因為從師長到士兵原先都沒有作戰經驗,在戰斗中的表現比警衛旗隊和帝國師都差,要到1942年底才算成熟。另外德國國內的警察也由黨衛隊控制,從警察中抽調人員編組了武裝黨衛隊第4「警察」師。注意,武裝黨衛隊第1師的番號空缺,這當然是留給警衛旗隊的。但當時警衛旗隊只是由團擴編成一個機械化旅,旅長仍是迪特里希。
1941年,德軍發動東線戰事前,先進攻巴爾干半島,迪特里希指揮警衛旗隊旅在李斯特元帥12集團軍編成內閃擊南斯拉夫和希臘。這一戰標志著警衛旗隊真正成熟,成為德軍的精銳王牌。尤其是警衛旗隊作為德軍的裝甲矛頭,大膽穿越地形極為復雜的希臘中部品都斯山脈,突破易守難攻的各個隘口,猛穿猛插,一舉切斷了希臘西部在阿爾巴尼亞邊境與義大利軍對峙的希臘軍主力和希臘東部威爾遜指揮的英國遠征軍之間的聯系。希臘軍隊主力被合圍,迪特里希代表德國接受希臘軍司令官曹拉克格洛將軍的投降。然後直取溫泉關,迫使英國遠征軍從海上撤離希臘。此後,警衛旗隊升編為武裝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步兵師,簡稱LAH師——Lie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LAH師在倫斯德元帥的南方集團軍群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編成內,又一次充當先鋒角色,並參加了烏曼合圍戰(烏曼戰役)。但隨後迪特里希卻沒有機會參加東線最大規模的基輔合圍戰(也作基輔戰役、基輔包圍戰、基輔會戰和基輔圍殲戰),而是隸屬舒貝特的11集團軍向東越過基輔,進攻羅斯托夫。這時候的LAH師已經是德軍著名的精銳王牌,不過注意,這時候LAH師還不是裝甲師,而是裝甲步兵師。1941年7月,迪特里希獲頒騎士級鐵十字勛章 ,成為德軍第40名獲此勛章的軍官。半年後由於羅斯托夫的勝利,迪特里希在騎士十字勛章上添上了橡樹葉,是德軍的第41人。
在度過了俄國嚴酷的冬天以後,武裝黨衛隊第1LAH師,第2帝國師,第3骷髏師撤出戰場,運往法國,1942年7月,合編為第一個武裝黨衛隊裝甲軍,由於是唯一的黨衛裝甲軍,沒有數字番號,軍長是豪澤爾。同時,LAH師由裝甲步兵師改編為裝甲擲彈兵師。(附言,LAH師最終於1944年3月改編為裝甲師,但那時迪特里希已經不擔任師長了)。
黨衛裝甲軍回到東線戰場時,已經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曼施坦因元帥奇跡般地避免了德軍南翼的總崩潰,正在慢慢地向後撤退,引誘蘇軍拉長戰線。黨衛裝甲軍因為是新銳力量,以主力身份參加了哈爾科夫反擊戰,重新佔領哈爾科夫。在這里,迪特里希的LAH師又製造了一場屠殺蘇軍野戰醫院傷員的暴行。因為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迪特里希於1943年2月在騎士十字勛章上又獲得了雙劍,是德軍第26名獲此榮的軍官。
1943年蘇德戰場的重頭戲是庫爾斯克戰役,LAH師是其中的主角,參加了二戰中最大規模的坦克戰——普羅夫霍夫卡戰斗。但迪特里希本人卻沒有參與其間。因為希特勒決定要編組第二個黨衛裝甲軍,由迪特里希任軍長,番號是第1黨衛裝甲軍,而豪澤爾指揮的裝甲軍則被賦予第2黨衛裝甲軍的番號。所以迪特里希返回法國,任務有兩個,一是由LAH師抽調幹部,組建新的武裝黨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 二是組建他的軍部。從蘇德戰爭爆發,一直到戰爭結束,迪特里希的參謀長一直是克萊默,此人1941年以前一直是國防軍的參謀部軍官,擁有豐富的司令部工作經驗,正好可以補迪特里希軍事專業知識缺乏的弱點。
1943年7月,迪特里希的黨衛第1裝甲軍正式在柏林成立。當時義大利投降,希特勒命令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在前線和盟軍作戰,讓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司令部坐鎮北義大利,彈壓後方局勢,迪特里希的軍司令部也被派去隸屬於隆美爾。但迪特里希只是坐鎮德意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布倫納山口,手下也沒有可用的兵力, 是個光桿司令。(LAH師這時已經從俄國調到義大利,但不歸迪特里希指揮,而歸豪澤爾的第2黨衛裝甲軍)。義大利局勢平靜以後,隆美爾和迪特里希都去了法國,准備反擊預料中的盟軍登陸作戰。迪特里希的第1黨衛裝甲軍隸屬西線裝甲集群,下轄武裝黨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第17「伯利欽根」師,和陸軍第2裝甲師。
迪特里希對隆美爾的關系也值得一提。迪特里希這幾年遠離希特勒,親身經歷盟軍壓倒性的兵力、火力和空中優勢,所以完全同情隆美爾、倫斯德和其它陸軍將領同盟軍媾和的想法。隆美爾有沒有參加反希特勒的密謀集團,史學界尚無定論,隆美爾被希特勒逼死的,他的參謀長漢斯·斯派達爾是密謀集團成員,戰後堅持隆美爾是反希特勒的,這種說法最初被幾乎所有史學家採納,但戴維·歐文在他的隆美爾傳記中卻提出了質疑。但隆美爾主張與西方媾和是確定無疑的。而有證據顯示迪特里希也持相同看法。在諾曼底,迪特里希和隆美爾相互配合,著實讓盟軍吃了不少苦頭,但迪特里希戰後對審問他的美軍談起隆美爾時,說「隆美爾是個報紙上的英雄,他根本不懂得坦克戰,因為他沒有在東線打過仗!他會做的,就是從坦克炮塔探出上半身,揮舞手中的元帥權仗,高喊我是非洲之王!」這評價顯然有失公允,反映出德軍經歷東線戰斗的指揮官對沒參加過東線作戰的同事的輕視心理。
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迪特里希的軍下轄武裝黨衛隊希特勒青年團師,國防軍裝甲教練師(師長是前非洲裝甲軍參謀長拜爾萊因),國防軍21裝甲師。後來LAH師也調歸他指揮。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北方英軍的地段 ,包括迪特里希的第1,豪澤爾的第2(有SS第9霍亨施陶芬師,SS第10弗隆德斯堡師)兩個黨衛裝甲軍,和陸軍第47裝甲軍。當防守諾曼底地區的陸軍第7集團軍司令多爾曼因心臟病突發死亡時,豪澤爾升任集團軍司令,由迪特里希的前參謀長比特里希繼任第2黨衛裝甲軍軍長。德軍的損失雖然慘重,但依靠著嫻熟的戰鬥技巧和諾曼底地區灌木圍田的有利地形,還是長時間地阻擋了英軍蒙哥馬利的所有突破企圖。LAH師的魏特曼曾經創造過一輛坦克擊潰英軍一個坦克營的戰例,而這個英軍坦克營還是屬於在北非號稱「沙漠之鼠」的精銳第7裝甲師的部隊。迪特里希因為成功的防禦戰而獲得騎士十字勛章上的鑽石飾,成為第26名獲得德軍最高軍功獎賞「帶橡樹葉、雙劍、鑽石的騎士級鐵十字勛章」的軍官。獲得這一獎賞的二戰德國軍官共有27人,其中元帥有隆美爾,凱塞林,莫德爾和舍爾納,上將有迪特里希,曼陀菲爾,漢斯·瓦倫丁·胡貝,巴爾克,紹肯,毛斯。其實在此之上,還有「帶金橡樹葉、雙劍、鑽石的騎士級鐵十字勛章」,不過一共只頒贈了一枚,頒給空軍的俯沖轟炸機飛行員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上校。他在二戰中共擊毀五百多輛蘇軍坦克和自行火炮,幾乎相當於一個蘇軍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實力。
在這期間,7月20日謀殺希特勒未遂事件對迪特里希影響不大,迪特里希的司令部里有一條直通希特勒大本營的聯絡熱線,第一時間就獲悉希特勒還活著。但是隨後美軍在南方「眼鏡蛇」行動獲得突破,卻徹底改變了西線的態勢,美軍新投入巴頓的第3集團軍,從阿弗朗什向德軍防線縱深突進,德軍南方的薄弱兵力再也無法維持一條像樣的防線。在這一片混亂中,迪特里希於8月代理指揮整個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原西線裝甲集群),在法萊茲試圖拖住加拿大軍的合圍攻勢,結果法萊茲比南面的阿爾讓唐多守了5天,讓大批陷入法萊茲-阿爾讓唐口袋的德軍鑽了出來。之後,迪特里希又臨時代理負傷的豪澤爾,指揮第7集團軍,8月31日終於把第7集團軍交代給海因里希·埃貝爾巴赫將軍,但埃貝爾巴赫第2天就不幸被英軍俘虜,迪特里希又不得不回來代理,直到9月份把第7集團軍交給陸軍的曼陀菲爾將軍。
當西線的混亂局勢於9月份告一段落,迪特里希被希特勒召回,組建另一個武裝黨衛隊裝甲集團軍,番號是SS第6裝甲集團軍。在這期間,迪特里希利用他跟希特勒的特殊關系,試圖為他的私人朋友,因為參加謀殺希特勒集團而被捕的,隆美爾的前參謀長斯派達爾中將說情。盡管沒有成功,但斯派達爾在蓋世太保獄中的待遇改善了不少。戰後已經稱為西德軍隊要員的斯派達爾也投桃報李,替迪特里希申請假釋出過力。武裝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組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預定擔任阿登攻勢(阿登戰役)的主力。為此,集團軍下屬第1黨衛裝甲軍,軍長普里斯Priess,編有SS第1警衛旗隊LAH師,師長蒙克Mohnke,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師長克萊默Kraemer。第2黨衛裝甲軍,軍長是比特里希,下屬SS第2帝國師,師長拉麥丁Lammerding,第9霍亨施陶芬師,師長施塔德勒Stadler,和國防軍裝甲教練師,師長拜爾萊因。另外還臨時借調來了陸軍第15集團軍的67步兵軍。除了正規部隊以外,還配備有斯科爾茲內的武裝黨衛隊特種部隊和海德上校的陸軍空降兵。
迪特里希和他的黨衛裝甲集團軍在阿登戰役中的表現相當糟糕,這部份是因為阿登的地形,整個裝甲集團軍只有5條進軍道路,很快就被堵塞,空投到敵後的海德上校的傘兵旅無論如何等不來預定的主力接應,被迫投降。整個集團軍只有LAH師的派佩爾團級戰斗隊有過突破性的進展,這還是因為派佩爾在進攻中繳獲了一個美軍補給站的燃料才得以繼續前進的。但派佩爾的部隊和LAH師,黨衛第1裝甲軍軍部,迪特里希的集團軍司令部的聯絡卻無法溝通,進展情況根本不為上級所知,所以集團軍根本沒有發展這個突破口。阿登戰役的明星由預定的黨衛裝甲集團軍,變成了曼陀菲爾的陸軍第5裝甲集團軍。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客觀條件,但迪特里希及其集團軍司令部對戰役細節的組織安排能力應該批評,象進軍路線,通訊聯絡,燃料配給這些困難,事先都應有所考慮。當海德上校戰前因為擔心聯絡不暢,而向迪特里希建議將信鴿作備用聯絡手段時,迪特里希居然斥責道「你以為我是誰?開動物園的嗎?」迪特里希戰後曾抱怨說天氣也是一個困難,其實他應該感謝糟糕的天氣幫助德軍避免了盟軍在戰役頭幾天的空中轟炸才對。派佩爾特遣隊因為孤軍突進過遠,不得不撤回來,但此前製造了一起屠殺美軍戰俘的事件。迪特里希,派佩爾等人將在戰後因為此事而受判。
阿登戰役失敗之後,黨衛第6裝甲集團軍被運到匈牙利,隸屬沃勒爾的南方集團軍群,在巴拉頓湖附近發動對蘇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的反攻,為此,吉勒Gille的武裝黨衛隊第4裝甲軍也歸迪特里希指揮,包括武裝黨衛隊第3骷髏師和第5維京師。但是迪特里希的反攻和蘇軍向布達佩斯的總攻迎面相撞,在優勢蘇軍的進攻下不得不撤退。為此希特勒大發雷霆,下令取消武裝黨衛隊警衛旗隊師,帝國師,骷髏師,霍亨施陶芬師的臂章。這對在前線苦戰的迪特里希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迪特里希獲悉這一消息時,整整精神恍惚了一天,嘴裡自言自語著「在所有這一切之後,這就是感謝。」他當即下令禁止傳達取消臂章的命令,但此事還是通過其它渠道傳下去了。傳說迪特里希把全部勛章都摘下來退回給希特勒。但迪特里希沒有退回勛章。他的佩橡樹葉、雙劍、鑽石的騎士十字章至今還保存在他的長子家裡。
匈牙利反攻失敗以後,迪特里希的黨衛裝甲集團軍且戰且退進入奧地利,在那裡向背後的西線美軍投降。迪特里希本人向美國第7集團軍第36步兵師投降,隨即被拘禁。因為阿登戰役中武裝黨衛隊屠殺美軍戰俘事件,迪特里希和下屬的軍、師、團指揮官都受到審判,結果迪特里希被判處終生監禁,派普爾被判處死刑(但沒有執行),參謀長克萊默判了10年,軍長普里斯判了20年。這些人都被關在Landsberg城堡服刑,這個城堡監獄就是1923-1924年間希特勒因為啤酒館政變失敗而被監禁9個月,在獄中寫《我的奮斗》一書的同一所監獄。德軍戰犯都沒有服滿刑期,陸續假釋出獄。迪特里希和派佩爾兩人是這個監獄的最後兩名戰犯,於1955年被假釋。但1958年,迪特里希又面臨西德政府的審判,這次是因為在1934年希特勒清洗羅姆的納粹沖鋒隊的「長刀之夜(長劍之夜)」當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次迪特里希被判刑18個月,但因為健康問題,只坐了半年牢就出來了。1966年迪特里希在家中死於心臟病。因為西德政府的縱容,他的隆重的葬禮上聚集了大批前武裝黨衛隊成員,造成很惡劣的社會影響。
如何看迪特里希的軍事才能?因為出身的關系,迪特里希對武裝黨衛隊普通士兵的福利很關心,非常容易和士兵溝通,甚至通常在士兵食堂進餐,他在LAH師里的綽號是「老爹」,這在等級分明的德國軍隊里是不常見的。迪特里希有很好的軍事上的common sense,但缺乏指揮參謀專業訓練,而且智力無論如何不是他的特長。老資格的德軍元帥倫斯德說迪特里希「是個值得尊敬但愚蠢的傢伙」,迪特里希本人的戰時第1任參謀長比特里希說,為了向迪特里希解釋清楚一個大戰術問題往往要花很長時間。不過按照德軍的軍事傳統,主官能力不足倒未必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只要有一個能力極強而且受到信賴的參謀長即可。象一戰時興登堡就是一個威望崇高的擺設,實際主事的是他的參謀長魯登道夫。迪特里希戰時的參謀長都是能力很強的前國防軍參謀部軍官,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其不足。諾曼底時期,迪特里希的上司西線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堡就觀察到「迪特里希在軍事上非常依賴他的參謀長克萊默」。事實證明,迪特里希是一個相當稱職的團長和師長。但迪特里希的確不適合擔任軍以上的指揮官,尤其是軍以上司令部規模更大,武裝黨衛隊中沒有那麼多專業人員充實司令部來輔佐迪特里希,他本人的能力就顯得相當不夠用。迪特里希能夠升到集團軍司令的高位,主要還是因為他和希特勒的特殊關系。
另外許多德軍高級將領的回憶錄中都認為武裝黨衛隊缺乏參謀人員和士官,作戰傷亡率太高,作戰能力值得懷疑,卻優先得到人員裝備補充,這是資源的浪費。筆者認為這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武裝黨衛隊確實缺乏軍事經驗,比起國防軍部隊,初上戰場時表現笨拙。即使是警衛旗隊這樣的超級王牌,也是經過波蘭,法國戰役之後才成熟的。但另一方面,武裝黨衛隊的王牌部隊成熟之後,戰鬥力是不容置疑的,極高的傷亡率主要因為武裝黨衛隊師作為主力部隊擔負的都是最艱巨的任務。國防軍將領們寫回憶錄的時候,不免有點酸葡萄的心理在作祟。不過武裝黨衛隊後來擴充到40多個師的規模,後來編成的師團都是雜湊而成,那就談不上什麼精銳了。

閱讀全文

與法國軍長多少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