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大海是哪個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大海是哪個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發布時間:2022-07-28 18:55:15

Ⅰ 照相素描大海是法國印象派作曲家誰的名作

交響素描《大海》是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作。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牧神午後前奏曲》,鋼琴曲《前奏曲》和《練習曲》,而他的創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Ⅱ 德彪西主要作品都有什麼

1、牧神午後前奏曲

牧神午後前奏曲為管弦樂曲,克羅德·德彪西作曲。作於1892-1894年,取材於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牧神午後》。 該曲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經典作品。

2、大海

《大海》為德彪西先生於1903-1905年創作的交響樂。

3、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五幕歌劇,梅特林克編劇,德彪西譜曲,1902年4月30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次公演。 德彪西共作有4部歌劇,而真正完成的只有這部《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這部歌劇作於 1892―1902年。

(2)大海是哪個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擴展閱讀

德彪西的成就

德彪西被認為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並設法遠離這一稱謂。

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認為德彪西是一位「象徵主義者」而非「印象主義者」。《新格羅夫音樂辭典》內文也寫到,將德彪西的音樂美學稱為「印象主義」是不盡准確的。

不管怎樣,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其他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Ⅲ 克羅德·德彪西的《大海》描繪了什麼內容

克羅德·德彪西(1862—1918),傑出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音樂的創始者。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法國古典主義美學原則,強調對自然的感受。但他拋棄了藝術進行概括和典型化的原則,再現個人的主觀體驗以及從生活中偶然攫取的不可重復印象的細膩的感性效果。他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產生了新色彩,用色調微差表述轉瞬即逝的感覺和微妙、飄浮不定的情緒。《大海》完成於1905年,整部作品描繪了不同時間大海的不同情緒、色彩和感覺。其簡潔的形式、敏銳的筆觸、精緻的配器以及追求音響和色彩的和弦,都自由地表現了自然和想像力之間的神秘聯系。它由三個樂章組成,分別冠以「海上——從黎明到正午」、「浪之嬉戲」和「風與海的對話」的標題。

Ⅳ 為什麼後人稱《大海》是「最優秀的法國交響樂」(二)

作為20世紀最偉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德彪西發展的新音樂語匯幾乎對20世紀的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影響。他以形式音調的管弦樂醞釀出倦怠的官能世界,他的音樂達到了近乎忘我的境界,他創新和聲與旋律。在他的音樂中,色彩、音色與節奏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和聲與旋律。雖然他的作品還存在著調性,但是已經瀕臨潰散。經過德彪西創新之後,音樂創作就不再被既定規則所限制,改革風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藝術對於德彪西而言,首先是一種美的享受與體驗,它應該體現法蘭西民族清晰、雅緻、簡潔而又高貴的特性。這種審美思想在德彪西的交響詩《大海》中得到充分的揭示。在此之前,大海這個主題基本上都被演繹成了煙波浩渺、波瀾壯闊的風格,而德彪西的音樂卻採取了一種新的、幾乎是陌生的手法,成功地完成了這部作品。後人稱《大海》是「最優秀的法國交響樂」,其簡潔的形式、敏感的筆觸、精緻的配器以及追求音響和色彩的和弦,都異常自由地表現了自然與想像力之間神秘的聯系,印象派音樂風格的精髓和特點都在這部經典之中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德彪西的《大海》作於1903年至1905年。在此期間,德彪西先在其妻羅莎莉家開始動筆,1904年他拋棄了羅莎莉,與艾瑪私奔到澤西島,在艾瑪身邊完成了配器。德彪西認為,此曲創作源於記憶:「大海為什麼在沖刷著布爾果尼的斜坡?我擁有數不清的記憶,這些在我的感覺里比實景更有用。因為現實的魅力對於思考,一般來說還是一項過於沉重的負擔。」「誰會知道音樂創造的秘密?那海的聲音,海空劃出的曲線,綠陰深處的拂面清風,小鳥啼囀的歌聲,這些無不在我心中形成富麗多變的印象。突然,這些意象會毫無理由地,以記憶的一點向外圍擴展,於是音樂出現了,其本身就自然含有和聲。」

《大海》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響音樂作品,由3個不同內容的樂章組成,但每個樂章之間又有內在的聯系,集中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現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動態的性格,並通過整個樂隊的不同音區,極為強烈地表現出「大海」中各種畫面的色彩。樂曲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對海的幻想。新穎的和聲、短小的旋律、豐富的音色、自由的發展,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動畫面。

《大海》所含3首交響素描分別為:第一首「從黎明到中午的大海」,從大海在黎明時的安詳開頭,由一個描述海妖的簡單雙音開始展開部,其中多為對天空與雲彩、陽光在海上千變萬化的光影的描述。這一首交響曲由不同尋常的調性形成相互依存的調性關系,像是表現大海呼吸的節奏。第二首「浪的嬉戲」,表現海的戲謔的盛怒中,水花涌現出的各種色彩。這段音樂就像是澎湃的波浪捲起的形態,其音樂時間幾乎完全無法捕捉。它借不斷的輪流來延續,看似要潰解、消失,又不斷再度涌現。在音樂的繼續發展中,英國管奏出可愛的第一個主要動機,給人以悠閑的感覺。第三首「風與海的對話」,以引進分化的手法,表現兩種力的關系;這一部分開始時,定音鼓的震音刻畫出遠方激動、漂浮著的雷聲;之後,音樂描寫了海風吹到海面,引起陣陣騷亂的潮聲,似乎暴風雨將至,但又一切猝然沉寂,只聽到遠處傳來越來越強的海妖之歌,最後眾贊歌在歡騰的高潮中重現。巴托克認為:「德彪西在《大海》中構思出一套新的發展方式,其呈示和發展的觀念共同存在於不斷湧出之中。這種湧出使作品無須乞靈於預先設定的任何形式,只憑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進。」

關於本曲,曾有這樣一件趣事。有一位從來沒有親眼見過大海的紳士,在無意中欣賞到樂隊演奏的德彪西交響音畫《大海》時,彷彿真的看到了驚濤拍岸、浪花飛濺的大海景象,這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於是他決定親自去看看大海,但當他見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覺得有些「不夠勁」了。待他旅遊歸來,得以再次欣賞德彪西的交響音畫《大海》時,才找回當初的感覺。此時他不禁驚嘆道:「哦!這才是大海啊!」

Ⅳ 法國作家誰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克勞德·德彪西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克勞德·德彪西,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

(5)大海是哪個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擴展閱讀:

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梅克夫人家裡鋼琴教師,並且有機會到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後在梅克夫人的俄羅斯庄園里住了一段時間。

在那裡,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

Ⅵ 牧神午後法國作曲家誰寫的

牧神午後大海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寫的。德彪西是法國印象主義樂派的作曲家,他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這首短小的音詩以其異國情調的旋律和難以捉摸的和聲使獲得了普遍的贊賞,是德彪西最膾炙人口的管弦樂傑作之一。大海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響音樂作品,他以印象派的手法,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動畫面。

Ⅶ 為什麼後人稱《大海》是「最優秀的法國交響樂」(五)

法國作曲家、鋼琴家克洛德·阿希爾·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生於巴黎近郊的聖日爾曼·昂萊,7歲時開始學鋼琴,但是他的音樂才能在10歲時就被肖邦的一位女學生發現,從此,音樂成為他的終身事業。德彪西從小就具有高尚品味,當同伴對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的時候,他卻寧可選擇一小塊精緻的蛋糕。當然長大後他也成為品味超卓的人士,買的書籍、印刷品無不美輪美奐。在飲食方面,他非常講究,是個偏好魚子醬的美食家,穿著更是盡善盡美、精心搭配,時尚所流行的衣飾都曾出現在他身上。總之,德彪西重質不重量。

1873年,德彪西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進行12年的專業學習。作為一個天生的叛逆者,德彪西有滿腦子疑惑,往往提出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而自己卻不以為然。他在音樂學院學習時也對老師提出諸多挑戰,令法朗克、紀羅等音樂家七竅生煙,火冒三丈。而他的文化修養和藝術趣味,在這些年間有著決定性的發展。德彪西在這期間寫出的一些浪漫曲,如《曼陀林》、《木偶》等,反映出他對獨特的音樂語言的探索已經頗有一番新意而有別於同時期的後期浪漫主義。與此同時,他那精於感官享樂和講究貴族氣派的性格特徵,也有十分鮮明的表現。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子》獲得盼望已久的羅馬大獎,作為獲獎者的一種物質待遇,他在羅馬美第奇別墅生活了3年。

19世紀80年代末,德彪西從羅馬回國後,便同象徵派詩人和印象派畫家開始密切交往,就此進入他創作的成熟和繁榮時期。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的20年間,他的創作總結了歐洲音樂前一時代的成果,又為音樂的下一個新的時代開辟了道路,成為架通兩個世紀的重要橋梁。由於他的具有開拓意義的創作,法國音樂在20世紀音樂文化中得以佔有重要的地位。

德彪西也崇尚印象的瞬間交替和變幻,為了追求自由的色調對比,他套用姊妹藝術創造的先例——他運用暗示的功夫不下於馬拉美,也學魏爾倫那樣表達介乎語言與音樂之間的模糊不定的意境。盡管德彪西對當時人們稱他為「印象主義者」一事極為反感,他倒確實是印象主義樂派的創始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彪西寫了兩部反映戰爭的作品:《英雄搖籃曲》和《無家可歸的兒童的聖誕歌》,表明了他的愛國熱忱。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都簽署了「克洛德·德彪西,法國音樂家」的字樣。

德彪西的晚年是在疾病中度過的,他感到沉重的壓抑,但依然掙扎著堅持寫作。這時,他重又回到19世紀90年代接觸過但中斷了20多年的室內樂創作,可是計劃中的6首奏鳴曲只寫出3首。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逝世於巴黎。

德彪西的鋼琴小曲《月光》是一首迷人的作品,它以輕盈的樂音描繪出這樣一幅靜寂怡人的意境——在空中浮動的融融月光,輻射到夜晚的每個角落,柔和地籠罩著萬物。此曲靈感源於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的同名詩篇,原詩描繪幾個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著魔鬼般的舞蹈。不過德彪西的音樂著重於描繪月光的美麗與神秘。

1892年至1903年是德彪西創作的黃金時期,《佩里阿斯與梅麗桑德》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佩里阿斯與梅麗桑德》是印象主義樂派唯一的一部歌劇,也是德彪西創作風格的一次集中體現。這部歌劇是德彪西用了近10年的時間根據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寫成的,它來自於德彪西在各種音樂領域中的不懈探索。歌劇的每段音樂在舞台上都顯得色彩斑斕,絢麗奪目,抒情性和戲劇性、歡快的基調與悲劇的色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音樂產生了不同凡響的效果。

Ⅷ 印象派音樂有什麼特點

法國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年)被認為是現代音樂的創始人和印象主義的代表。印象主義音樂突破了傳統音樂的創作模式和技巧,但它與巴羅克音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有著內在聯系。1905年德彪西創作其代表作——組曲《大海》。他拋棄了浪漫主義音樂的感情因素和哲理性,著重於氣氛的渲染和表現個人對大自然的印象及感受。在技巧上大膽改革,作品調性模糊,常用半音音階和五聲音階以及不協和和弦。在節奏上也不按常規的強弱交替進行,配器上常加弱音器,注重音色的運用,常給人以朦朧、飄忽、空幻的感覺。

閱讀全文

與大海是哪個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