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獨立戰爭,法國給予援助了嗎
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出於,對英國政策的考慮,竟然支援了獨立戰爭
前文已述,在美國獨立戰爭之際,法國君主政體出於對英國政策的考慮,支援了獨立戰爭。美國實現獨立即英國的失敗,表明法國實現了這一政策目標,但由於派遣援軍,國庫累積赤字不斷增加,即財政危機越來越嚴峻。宮廷社會的浪費也成為人們斥責的對象。當然,財政危機同時也是政治危機。廢除君主政體下的免稅特權和平均賦稅的主張就是應對財政危機的探索。商討消除累積赤字的政策也就自然成為在凡爾賽宮召集的三級會議的主要議題。
這時也出現了社會經濟危機。18世紀的法國雖然落後於英國,但從長期來看,其經濟情況並不差,反而可以說是在緩慢地增長。但是,法國有時也會出現以農業歉收為起因的糧食危機和經濟整體的收縮。1775年即是這樣。各地頻發起義活動,法國一時陷入“麵粉戰爭”(Flour War)的混亂狀態。1788年,即大革命爆發前一年,法國也因為惡劣氣候而普遍出現自然災害.
同時,因美國獨立戰爭引發的法英沖突也告一段落。在1786年與英國締結的通商條約,從法國方面來看是為了推動產業發展而從英國引進技術,但從結果看,英國商品的流入反而加大了經濟危機。這些危機互相摻雜在一起。對此,君主政體沒有立刻拿出有效的解決手段。政治決策的過程緩慢,在浪費時間的過程中,往日的權威逐步喪失,要求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也就不奇怪了。
從中產階級立場出發,對舊體制的不滿成為他們參與革命的前提。但是,這不是平民階層對特權貴族的反感,或者對不自由的經濟活動的不滿。革命前的法國社會,一直保持著基於身份制的等級秩序。雖說是所謂的身份制,但並不是堅固穩定一成不變的。從平民上升到貴族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
上層市民通過聯姻和貴族結成親戚也很常見。同時,君主政體之下存在賣官制的體系,附帶貴族稱號的官職也會售賣。從現在的任用體系來看,這大概是最難以理解的地方。但當時的官職買賣非但不是瀆職,反而是一種公開的制度。君主政體擁有官職買賣的特權,將此作為國庫收入的一部分。這樣的做法反而給富裕市民獲取具有貴族稱號的官職的機會,也使他們能夠較為容易地跨過通往貴族之路的障礙。但是,到了18世紀後半期,獲取官職地位的道路開始被堵塞。
上升的道路無法充分發揮效果,產生了社會固化的狀態。此外,平民出身的官位世襲階層(officier)、行政官員、律師、法官、知識分子當中,產生了一大批匯集在上一章所述的沙龍里,討論各種各樣改革政策的啟蒙精英們。他們不僅參加巴黎的,還參加以各地城市為中心的知識分子俱樂部的沙龍或團體。這些團體中的人們在革命爆發前,被稱為愛國者或愛國團體,或者他們表現得近乎愛國團體。
在選舉全國三級會議代表的集會、撰寫改革提案的陳情書、對三級會議後的聖職者與貴族等特權階層代表的政治安排、抵抗國王政府與國王軍等令人眼花繚亂的事件中,他們作為第三等級的代表,逐步形成了擁有變革意志的集團。在中央上,這些人是制憲會議的議員、支持立憲的雅各賓派俱樂部等政治團體的成員。在地方上,類似的俱樂部也匯集了大批成員。可以說,他們被形勢所推,成為了革命的領袖。
第三等級的代表,在身份制上是平民的代表,但事實上也包括一些尋求變革的自由主義貴族和平民出身的下級教士。按照三個等級組成全國三級會議本身已經被視為一個不合時代的錯誤,追求君主立憲的第三等級的代表難以接受。事實上,三級會議也沒有適應已經流動化的社會現實。下級教士出身的第三等級代表西耶斯在1789年1月發表的小冊子《什麼是第三等級?》中這樣闡述:“第三等級是什麼?是一切。
迄今為止,第三等級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麼?什麼也不是!第三等級要求什麼?要求取得某種地位。”這一雖然模糊但很斷定的說法,展示了這個時期第三等級以及與第三等級感同身受的人們的心情。
通過構建基於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來克服危機,是革命之初掌握變革主導權的人們的想法。左右革命領袖行動的因素,不僅是與國王及軍隊、貴族及教會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處於社會底層附近的人們所帶來的影響,即城市民眾和農民不斷激化的公開行動。多重性運動的第三層是城市民眾的動向。上文所述的1788年農業歉收,導致了巴黎糧食價格的高漲。
❷ 美國獨立法國得到了什麼
美國獨立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勝利,除了美國老百姓的努力,法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麼這場戰爭法國得到了什麼呢?給大家詳細的說明一下。
三、法國通過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讓英國關鍵的北美殖民地。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英國和美國的戰爭失敗以後,也就宣布英國在北美洲的重要殖民地,全部的失去了!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的殖民霸權受到了沖擊。從此以後只能夠和法國平等對話,這是法國取得的最大利益!
❸ 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出於什麼目的幫助美國對抗英國
法蘭西啟蒙思想家們(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關於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與三權分立的思想在18世紀上半期就在北美的土地上廣泛傳播。獨立戰爭時期,是混成的多元的,既是白人的後代又是土著的後裔,既是侵略者的火與劍又是原住民古老文明的鷹與蛇。美國的獨立戰爭,所以與其說是民族解放,這完全是一種美國本位主義的敘事。要明辨是非,我們需要從英國人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這段歷史。換個視角,或許更能接近明辨是非。
美國人的天賦人權思想不是自己發明的,受法國人影響。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有可能美國跟加拿大一樣,成為英聯邦成員國,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坐著五月花號的第一批美國人登陸北美海岸時,其實心裡就有了大致的規劃,在君主立憲基礎上更進一步,法國是美國的啟蒙者,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贈送的。美國獨立戰爭,但是因為身處異國,且由於語言的隔閡,所以我們對於美國獨立戰爭的了解和認識實際上是比較有限的。
❹ 法國對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哪些援助
從本質來講,不存在單獨的美國獨立戰爭,那隻是英法全球爭霸的北美戰場而已,沒有法國,就沒有美國.你以為美國,法國的獨立日,國慶日,雙方互派高規格的軍事閱兵團是為什麼?
(1)美國所編的神話
美國官方及主流社會宣稱,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民主的解放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最早的、最偉大的真正的解放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次將歐洲啟蒙運動的自由哲學思想大規模地付諸實踐,體現了一種新的進步的政治精神和價值觀念.
是人類戰爭史上以小勝大、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最傑出戰例.在美國的先哲們的傑出領導下,北美軍民經過8年之久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以僅有200多萬人口的北美13個州,最終打敗了擁有近3000萬人口的世界第一工業國大英帝國.
獨立戰爭的勝利,打碎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解放了北美殖民地民眾,為人類的自由民主事業樹立了光輝的典範,為人類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次將歐洲啟蒙運動的自由哲學思想大規模地付諸實踐,體現了一種新的進步的政治精神和價值觀念.為人類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據「某版《世界歷史》第一冊教案」(教案前面幾乎完全灌輸以美國人立場的政治詮釋北美獨立戰爭),為證明美國人是「以弱勝強」而提供的表格時,筆者實在是有點忍俊不禁了.
表格如下: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美力量對比表
國別 英國 美國
經濟 老牌殖民國家 年輕國家
人口 本土六七百萬 不到三百萬
連同殖民地三千萬
軍事建制 有強大的艦隊 無海軍
裝備 軍需品充足 物資奇缺
性質 非正義 正義
真了不起啊,一個年輕的物資奇缺,沒有海軍的國家,人口只有對方的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竟然能夠打敗老牌殖民國家,真是「正義必勝」.
「正義必勝」?笑一笑.設想一下,如果筆者只是一個普通中學生,面對著老師如此提供的數據和循循善誘,除了產生美國人「正義」+「厲害」的想法外還能產生什麼其他想法嗎? 顯然不能.神話,就是這樣「從小抓起」,一步步地產生的.
(2)大陸軍方面的真實情況揭密
為了使數據盡可能地可靠,我們在此採用1789年美國戰爭事務部長諾克斯將軍對國會所做報告里陳述的數據來說明大陸軍的兵力情況.在這份報告里,對大陸軍總兵力的陳述為: 1775——27,443人 1776——46,891人 1777——34,820人 1778——32,899人 1779——27,699人 1780——21,015人 1781——13,292人 1782——14,256人 1783——13,476人
這份數據讓人感到非常意外.根據這份數據,在整個獨立戰爭的時間段里,除了1775—1776和1781—1782年間,大陸軍的總兵力—直是呈遞減狀況的.而在北美獨立最後一戰「約克敦戰役」的同一年裡,大陸軍的總兵力一下子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光看數字,怎麼也看不出「秋風掃落葉」的架勢.這顯然與我們平時所了解的大陸軍至少在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性質是反掃盪勝利,而不是什麼戰略反攻)後就是一個大捷連著一個大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經過有很大出入.
發現大陸軍人數的增減情況顯然與我們通常所學握著的知識有所不同後,我們更有興趣探索一下其對手——英軍的兵力變化情況.
(3)英軍方面
在一本1964年版的《The war for America》中,我們找到了這樣的數據.
地 區 1775.4 1777.8 1778.10 1780.3 1782.3
英國南部 10612 13868 53465 61402 64274
西印度群島 1983 3315 1751 9290 8756
「美國」 6991 2 3694* 39637 32149 34463
英國陸軍總人數 27063 57637* 112239 142386 150310
*1777年這個數字不包括黑森等地的德意志僱傭軍
根據這份數據,獨立戰爭爆發的那年在北美十三州的英國駐軍只有六千多人.而大陸軍的總兵力比同時期整個英國的總兵力還要多出380人.美國人很自豪的邦克山戰斗就是發生在這年,如果光看那次戰斗的過程,還真以為美國人是以少勝多呢.
後面兩年,英國人在北美十三州的兵力增長很快,眾所周知的薩拉托加大捷發生在1777年,但我們發現,1777年—1778年英國派遣到北美十三州的英國正規軍兵力增長了67%.顯然薩拉托加大捷至少在軍事上並非通常所宣揚的北美獨立戰爭的什麼「轉折點」.這也不奇怪,反掃盪作戰的勝利再大也還是反掃盪作戰.以一次反掃盪作戰的勝利作為一場大型戰爭的「勝利轉折點」,顯然是不合適的.
1778年以後的數字就更讓人感到奇怪.按照通常的說法,這以後就是美軍「勝利」的過程,但為什麼英國沒有「瘋狂鎮壓」,派遣到北美十三州的兵力再也沒有達到1778年這么多呢?是英國兵的徵兵跟不上減員?顯然不是,我們清楚地看到,獨立戰爭爆發後英國陸軍總人數從2.7萬人猛增到了15萬人,這是開戰前英軍陸軍人數的5倍多.
再以我們這篇文章所講述的約克敦戰役發生前後的數字為例,約克敦戰役爆發時,北美英軍有三萬多人,雖然約克敦戰役英軍損失了8 千人,但還遠沒達到通常所宣稱的「主力被殲滅」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當年大陸軍從2.1萬人銳減到1.3萬人.而幾個月後,當英軍在北美的部隊恢復到 3.4萬餘人時,大陸軍卻只恢復到1.4萬人——兩者懸殊比1781年戰役開始之前還要大.
(4)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得英國人不得不同意北美獨立呢?
答案還足要從數字里找,細心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在1778年一1780年間,英國在北美大陸的總兵力呈現下降趨勢,而同時期它在西印度群島的總兵力則呈現了不正常的增長狀況.
首先看看獨立戰爭時期雙方的真實的人口數據
「美國」 200萬(包括親英派) 英國 1100萬 法國 1200萬 西班牙 2800萬
顯然,僅法國人口就與英國相仿,更不要說後來西班牙也參加了進來.
接著看看獨立戰爭時期法國人的軍事力量.
(5)1778年的法國軍事力量:
步兵109個團,騎兵52個團,總人數255000(軍官35000名,士兵220000)名.其中40個步兵團和4個騎兵團被派往北美和西印度群島地區,直接在北美十三州參戰的地面軍事力量超過16500人(1000名軍官和15000名士兵).法國皇家海軍有72500名水手和2500名軍官,其中僅直接參加約克敦戰役的海軍官兵就超過了15000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同時期北美大陸軍的總兵力).
注意到上述教案中特別列出英國有「強大的艦隊」,而美國「無海軍」.我再補充一個點,戰爭時期英國和敵對國家主力艦的比較數據.
主力艦數量:
年份 法國 西班牙 荷蘭 「美國」 英國
1778 52 未參戰 未參戰 0 66
1779 63 58 未參戰 0 90
1780 69 48 未參戰 0 91
1781 70 54 13 0 94
1782 73 54 19 0 94
很顯然,美國人的神話有意無意地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僅英國的地面部隊比傳統上的陸地強國法國要弱,即使在英國的強項一海軍方面,1778年法國參戰後英國的海上優勢也並不明顯.1779年西班牙參戰後英國的海上優勢則至少在數字上已轉化為劣勢.看了筆者補充在這兒的表格以後,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對北美獨立戰爭能獲得勝利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有疑問.現在沒什麼可奇怪的了,在1778年之後,英國駐北美的部隊不增反減,而在西印度群島的兵力卻直線上升的原因正是法國的參戰.
事實上,北美獨立戰爭並不是一場孤立的戰爭,它只不過是由其所引發的法英全球戰爭中的一個戰場——北美戰場.這場戰爭規模很大,牽扯到的方方面面也很多,如果詳細道來那真的可以寫一本書了.比如法西聯軍對直布羅陀的圍困,持續整整二年.最多的時候雙方集中了四萬多地面部隊和83條戰列艦在此大戰.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英國僅在直布羅陀方面的兵力和注意力投入就遠超其在北美十三州的投入.
(6)北美獨立戰爭年譜:
1775年,獨立戰爭爆發:十三州民兵進攻加拿大失敗.
1776年,英國增兵北美,華盛頓率軍1.8萬人防守紐約被英軍擊敗,撤退過特拉華河時身邊只餘下4000餘人,法國和西班牙開始向美國提供財政援助.
1777年,英軍,佔領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華盛頓試圖反攻費城,結果部隊竟然在濃霧中自相開火,反攻失敗;美軍擊敗前往內地掃盪的一支英軍,獲得薩拉托加戰役的勝利.
1778年,法國承認美國獨立,簽訂法美同盟條約,條約規定「法國保證美國的獨立及其在同英國的戰爭結束時確定下來的領土」.隨後,法國對英國宣戰,法英海軍發生多次海戰;英國政府得知法國艦隊出動奔赴北美的消息後命令費城英軍退到紐約,美軍「收復」費城:英國佔領西印度群島和印度的幾個據點;年底,英軍攻佔喬治亞州重要城市薩凡納,大陸軍損失5000餘人.
1779年,法國佔領塞內加爾的聖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島的幾個島嶼;法國和西班牙組成人型聯合艦隊准備進攻英國本土,英國主力集中防守本土:法英多次海戰;法美聯合攻擊薩凡納失敗.
1780年,英軍攻佔南卡羅來納重要城市查爾斯頓;英法在西印度群島多次發生海戰;7月,羅尚博率領的法國特別遠征軍在紐波特登陸.
1781年,法國對澤西島的襲擊失敗(這是英吉利海峽的島嶼,法軍登陸英國本土的必經之路);法國格拉塞艦隊來到北美,與英國海軍展開多次戰斗,短時間內獲得了切薩皮克灣的絕對制海權,隨後,法美聯軍在格拉塞艦隊的策應下迫使約克敦守軍投降,北美大陸的大規模戰斗自此結束:西班牙—法國聯軍佔領佛羅里達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軍在西印度群島、維德角海域多次爆發戰斗.
1782年,法國—西班牙聯軍佔領地個海西部島嶼米諾卡的聖菲利浦要塞:法同佔領西印度群島多個島嶼和斯里蘭卡的亭可馬里:法英在印度沿海發生多次海戰:法國人佔領了和摧毀了加拿人的多個英國要塞;在直布羅陀,法西聯軍3.3萬人對英國守軍展開總攻,被擊退.
1783法英在印度庫德羅爾展開海陸拉鋸戰,英國人敗北.
1783年9月3日,巴黎和約簽訂,法英停戰.
(7)法國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的角色
就這樣,隨著英法戰爭的結束,「北美獨立戰爭」也結束了.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通過上面所列舉的大量數據,我們已經不難得出結論,如果以「朝鮮祖國解放戰爭」類比北美獨立戰爭的話,從出兵的角度來看,法國承擔了中國的角色,從全球博弈和物資援助的角度來看,法國承擔了蘇聯的角色.也就是說,對於當時的北美十三州來說,強大的法國一人獨擔了朝鮮戰爭中的中國和蘇聯兩大國的角色.
十八世紀80年代正是法國國力開始大增的開端,1779年拿破崙開始在軍校學習,歐洲即將進入拿破崙時代,法國國力在1800年前後開始位列歐洲第一,陸軍戰鬥力更是強大無比,而英國則始終奉行在歐洲維持均勢的原則,十六世紀時是聯合法國等反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稱霸,十八世紀後期則聯合其他國家反對法國稱霸歐洲,爆發了大規模的拿破崙戰爭,英軍主力當時是駐扎在本土防止法國入侵,英國並不想為北美而影響在歐洲的戰略,北美革命者也並不是人們所想得那麼神聖,義無反顧,看過一本[華盛頓傳]上記載說:13州民兵的軍餉由13州議會撥給,每3-5周發一次,到日子不發則民兵們馬上散夥回家,不會理會戰事如何,敢問走在長征路上的紅軍戰士拿過銀元沒有?所以美國獨立戰爭是法國打贏的是可以成立的.
不同意此觀點的人可以多看看這一段歐洲史.
❺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為什麼要援助美國
美國位於美洲大陸,它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在美國有著巨大的利益,但法國沒有;而在歐洲,英國一直是法國有力的競爭對手。支持美國:1、可以謀求美國獨立以後,法國從美國獲得利益;2、可以有力的打擊英國,降低它的競爭力。
所以不僅僅是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中英國暗中支持南方,而法國則支持北方並幫助其取得最終的勝利。
❻ 為什麼法國人會幫助美國人打獨立戰爭
不能憑簡單的主觀判斷回答這個問題,還是用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說話吧。能不能對理解這個問題有幫助。
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1775年–1783年。在此之前,1756年-1763年,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其中首要矛盾是英法矛盾。所以又稱英法七年戰爭。七年戰爭的地點包括北美地區。七年戰爭結果是英國-普魯士同盟勝利。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北美地區)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巴黎和約》成為了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志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暴發。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面對英作戰。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美國獨立戰爭中,有法國海軍力量的支持。
切薩皮克灣海戰,又稱維吉尼亞角戰役或簡稱海角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場海戰,爆發於1781年9月5日的切薩皮克灣附近,由湯瑪斯·葛瑞夫斯率領的英國艦隊對抗德·葛拉瑟伯爵指揮的法國艦隊。這場戰役雖然在戰術上是非決定性的,但對英軍來講,這是他們戰略上的重挫。
隨著法國海軍在切沙比克城的勝利導致英國軍隊在1781年的約克鎮圍城戰役中投降。1783年訂定的巴黎條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另外,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1789年)暴發的,而1778年後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對英作戰的軍隊還是法王的軍隊,法國資產階級還沒有掌握軍隊,法軍作戰是針對英國,不能說法國支持美國獨立戰爭是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做准備。當然此時法國國內資產階級也在為本國的革命作準備。
❼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法國先後採取了哪些方式支援北美人民
法國派了自己的艦隊去幫助美國艦隊打擊英國艦隊,法國人也有志願去美國出征打擊英國人。
❽ 美國獨立時法國起到了什麼作用
英法原本就是夙敵,例如1337年 - 1453年歷經兩個世紀的「百年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之前剛剛以法國失敗告終的「七年戰爭」,兩國之間的仇深似海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全世界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而「七年戰爭」的目的主要就是爭奪北美殖民地,結果是法國失去了大多北美的殖民地,所以懷恨在心,俟機報復。美國獨立正好如法國的願,支持一個新生的、反英國的國家,結成同盟,可以大大削弱英國的實力,至於美國是什麼制度,先不考慮,一是因為先解決首要的矛盾;二是當時的美國整體尤其是軍事上,還並不強大,不足為慮。其實究其根本,就是英國在全世界爭霸過程中,樹立了許多敵人,法國、西班牙、荷蘭都借機對英國宣戰,連俄國都宣布武裝中立,實際上是利益的驅動,對他們自己有利。
❾ 獨立戰爭法國人為什麼支持美國
美國位於美洲大陸,它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在美國有著巨大的利益,但法國沒有;而在歐洲,英國一直是法國有力的競爭對手。支持美國:1、可以謀求美國獨立以後,法國從美國獲得利益;2、可以有力的打擊英國,降低它的競爭力。所以不僅僅是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中英國暗中支持南方,而法國則支持北方並幫助其取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