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球每年13億噸食物被丟,各國是如何制止浪費的
全球每年浪費13億噸食物的問題,其他國家的解決方式我不清楚,我說說我們身邊的事情。
一、光碟行動,吃多少,做多少。一般來說,要制止浪費,最佳方法就是光碟行動,如果吃不完,終究是會浪費的,所以說做飯的人與點餐的人,都得了解一下一起吃飯的人到底有什麼樣的食量,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有多少、吃多少”,自然而然也就不會怎麼浪費了。比方說,你兩個人吃飯,點兩菜一湯剛剛好,你偏偏點了個四菜一湯,只要不是特別能吃的,基本上就只能浪費了。
總的來說,制止浪費上升到國家的角度,未免有點太大了,倒不如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的人做起,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做到不浪費了,自然而言整個國家的食物也沒有浪費了。
② 節儉是一種美德
說起節儉是一種美德。「儉」字,在字典中的解釋為「儉省」之意,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揮霍浪費現象有所滋長,奢侈享樂之風有所抬頭。特別是逢年過節,無節制地消費更是造成無端的浪費。
每逢節日,親朋好友聚會,其意也融,其情也切,推杯換盞,「奢侈」一把,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凡事要有節有度,千萬不可放縱。其它不說,光是一個春節,各大酒店竟相推出「年夜飯」,有人便借機大擺「黃金宴」。如果是真的吃到肚裡也大可不說,問題是一桌上千元、上萬元的飯菜,有時沒吃多少就撤席而去,隨後即被棄入泔水桶成了垃圾,的確可惜。這些人大手大腳的日子過慣了,誰也不認為浪費是對勞動成果的踐踏,更沒有考慮到那些依然在土裡「刨」食的人們的艱辛,白銀如土金如鐵,該出手時就出手,全無節約意識。相比之下,很多國家的消費方式卻值得我們深思。法國大餐聞名世界,但法國人就餐時,每次點菜幾乎都是剛剛合適,不會剩多少的。在新加坡,餐後打包並不「丟份兒」,「吃不了兜著走」是有素質、有教養的表現。日本人從不剩飯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每當孩子們吃不完自己盤子里的飯菜時,會受到父母的呵斥。
事實上,節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體現了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回首過去,我們不能忘本。因此,無論是平時還是過節,都要以儉行事,尤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更需要全民的節儉,該花的錢省著花,可花可不花的錢就不要花,自覺把節儉落實到方方面面。要知道,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張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再小的數用13億相乘,就大得驚人。
節儉是一種美德。當然,一時節約易,天天節約則難;一事節約易,處處節約則難。要把這種美德發揚下去,需要一定的堅韌和自覺,需要道德約束,只有人人都以勤儉節約為榮,理性消費,才能形成節儉持家的良好社會風尚。
③ 全球多國出台政策法規遏制食物浪費,有什麼意義
全球多國出台政策法規遏制食物浪費,有什麼意義?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13億噸糧食被損耗和浪費,同時每7個人中卻有一人在挨餓,遏制食物浪費不僅能節約成本、減少飢餓 ,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節約水資源 ,特別是由於新冠肺炎的蔓延,很多國家都採取了糧食出口限制的自保方式,所以糧食充足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所以很多國家都對浪費糧食做出了嚴格的處罰規定。
各國對於遏制食物浪費也作出了很多具體規定,比如法國所有餐廳必須提供打包盒,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義大利從學齡兒童就開始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並且號召餐廳向消費者提供打包袋 ,在韓國規定的就更嚴格,食物必須用專用垃圾袋丟棄,丟棄的食物垃圾越多,就需要花越多的錢。
④ 一篇作文《 節約是一種美德》
[讓節約成為一種美德作文]六一兒童節到了,為了慶祝我們的節日,媽媽帶我看電影吃自助餐,讓節約成為一種美德作文。到了餐廳,我一下被各種各樣的美食所吸引,媽媽告訴我,想吃什麼就自己動手取,但不要拿太多別浪費。我拿著小盤子這個拿點哪個挑點,不一會兒,小盤子就裝滿了。做的餐桌上我邊吃邊東張西望。來吃自助餐的人真多,有像大學生的哥哥姐姐,還有年歲大的爺爺奶奶。大哥哥們拿的食品真多,像小山一樣!而年齡大的叔叔阿姨卻拿的較少,較頻繁,小學生作文《讓節約成為一種美德作文》。我不禁把我的觀察告訴媽媽,媽媽說年輕人身體好胃口好吃的多,但盲目拿太浪費。而年歲大的人胃口沒那麼好,不能因為貪吃把身體弄壞了。現在城市的年輕一代沒有挨過餓,對糧食不珍惜!很多西部地區的人們還吃不上全麥的饅頭呢!聽了媽媽的話,我的臉也有點紅,想想平時自己吃東西總愛留一口的壞習慣,我一定要改正,用我的行動把中國傳統美德傳下去。
〔讓節約成為一種美德作文〕隨文贈言:【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諸葛亮在他的《戒子書》中寫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一語道破了勤儉是一種美德這個道理。而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凡是有卓越成就的人生活上都是勤儉節約的。所以我們也要勤儉。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在勤儉方面做的很好。
「半截粉筆尤愛惜,公家物什總宜珍。諸生不解余衷曲,反為余是算細人」這是徐特立的《粉筆詩》。他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他注重品德修養,平生簡朴。這首詩是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當校長時寫的。當時在他每天巡視學校時,總是把別人拋棄的粉筆頭撿起來,裝到口袋裡留給自己上課用,他在這學校教學的幾年裡,差不多沒用過一枝新粉筆,有些學生不理解,反而覺得他太小氣,因此徐特立就寫詩來教育學生。徐特立不僅自己勤儉節約,也教育了下一代學習他。
東晉有一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他厭倦了奢華,不肯搬進准備好的官府,多年只住在茅草房裡。後來他女兒出嫁,人們以為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的這一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原來是吳隱之讓一個僕人一大早到集市上把一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置辦一點東西,這一條狗能賣多少錢啊!就連僕人也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這就是「賣狗嫁女」的故事。就連古時的大官都有節儉的,我們為什麼不呢?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揮霍奢侈、鋪張浪費為人們所不齒。可是有的學校里學生浪費糧食嚴重,有的同學竟然用饅頭打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大家都能脫口而出,但是,同學們打仗的時候為什麼就想不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呢? 俗話說:「身披一縷,當思織女之勞;日食三餐,每念農夫之苦。」我們勤儉的同時也在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
「勤儉自古為美譽,節約至今是佳稱」。 現在如果大家只知道浪費,不知道節儉,我們就敗壞了我們的傳統美德。相反,如果我們盡可能地履行節約,勤儉持家,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就會更快地富裕起來,美德就會傳頌下去。讓勤儉永駐於心。
儉」字,在字典中的解釋為「儉省」之意,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揮霍浪費現象有所滋長,奢侈享樂之風有所抬頭。特別是逢年過節,無節制地消費更是造成無端的浪費。
每逢節日,親朋好友聚會,其意也融,其情也切,推杯換盞,「奢侈」一把,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凡事要有節有度,千萬不可放縱。其它不說,光是一個春節,各大酒店竟相推出「年夜飯」,有人便借機大擺「黃金宴」。如果是真的吃到肚裡也大可不說,問題是一桌上千元、上萬元的飯菜,有時沒吃多少就撤席而去,隨後即被棄入泔水桶成了垃圾,的確可惜。這些人大手大腳的日子過慣了,誰也不認為浪費是對勞動成果的踐踏,更沒有考慮到那些依然在土裡「刨」食的人們的艱辛,白銀如土金如鐵,該出手時就出手,全無節約意識。相比之下,很多國家的消費方式卻值得我們深思。法國大餐聞名世界,但法國人就餐時,每次點菜幾乎都是剛剛合適,不會剩多少的。在新加坡,餐後打包並不「丟份兒」,「吃不了兜著走」是有素質、有教養的表現。日本人從不剩飯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每當孩子們吃不完自己盤子里的飯菜時,會受到父母的呵斥。
事實上,節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體現了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回首過去,我們不能忘本。因此,無論是平時還是過節,都要以儉行事,尤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更需要全民的節儉,該花的錢省著花,可花可不花的錢就不要花,自覺把節儉落實到方方面面。要知道,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張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再小的數用13億相乘,就大得驚人。
節儉是一種美德。當然,一時節約易,天天節約則難;一事節約易,處處節約則難。要把這種美德發揚下去,需要一定的堅韌和自覺,需要道德約束,只有人人都以勤儉節約為榮,理性消費,才能形成節儉持家的良好社會風尚。
我的老姨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都說我老姨命好。兩個兒子都在當地的政府上班,一個局長,一個科長。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們都很孝順,總是爭著搶著讓老人住自己家。可最近卻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媽媽說老姨摔著住醫院了。我急忙問:「那我老姨有事沒?」聽媽媽說老姨沒事,我才緊鬆了口氣。好生生的怎麼就摔著了呢?我好奇。原來那天晚上,二舅家的人都忙自己的事出去了,老姨自己在家。她看了會兒電視就犯困,打算洗洗去睡覺。老姨洗完澡出來的時候,腳又濕,地板又滑。前面有個板凳,她也沒看見,一下子就被絆倒在地上,連個扶的東西都沒有。我接著問:「那怎麼就沒看見啊,那麼高一板凳?」媽媽嗔笑著說:「這還不怪你老姨啊?怕費電,就把屋裡所有的燈都關了。」
為了省幾度電,老人差點丟了老命。老人的這種節儉的品德不由地讓年輕的一代反思。我們記憶中的老姨,和吝嗇是一點兒邊也沾不上的。
每次見面,老姨都會從兜里翻出一個「錢包」。她的錢包可不同於我們的,從我記事起她用的就是這一個。只見她輕輕地解開一塊干凈的碎花花的小方巾,用手掀開一層,倒過來,又掀開一層,也不知道她掀了幾層。我們好幾個孩子只是好奇地探著頭朝裡面看。好多錢啊,皺巴巴的整齊地疊在一起。上面是零錢,都是一毛,五毛的,一塊,五塊的都少見,下面放著三四張十塊的。她總會發給孩子們點錢,每次輪到我這,她就會抽出一張最大的票子塞到我手裡,慈祥地笑著說:「這個給俺小閨女,小閨女愛好看書,給你拿去買書去吧。」媽媽急忙攔住不讓,而我早已拿著錢跑去書店了。老姨的原話是:該省儉的時候必須省儉,不該省儉的時候一點兒也不能省儉。
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飯,他五歲的女兒吃飯時,看到她的碗邊沾了一粒米粒。小女孩自己把碗舉起來,用嘴舔干凈。我笑著問她:「這么愛惜糧食啊。」她竟然一本正經地對我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許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力量吧。到朋友家吃飯,他從來都是讓客人自己盛飯。他說:「吃多少就盛多少,不剩飯。」主人不讓,客人不推,其樂融融,飯吃得也舒服,愜意。朋友的一言一行,不由地讓人心生敬意。節儉這種品德,在於每一個細節,無須多說,行動是最好的注釋。
一對老兩口兒打算去自己兒子家住一段時間,可是沒過兩天就回來了。原來,兒媳婦很孝順,每次做飯都炒一大桌菜,吃不完的都就倒掉了。冰箱里的食物過一天就丟掉。老人看著心疼,幾次想勸阻。兒媳婦說,這樣不新鮮了,吃著不衛生。老人實在看不下去就回來了,邊說著邊搖頭說:「你們是沒有過過挨餓的日子啊。」
高級飯店的餐桌上,服務生正在收拾殘桌。一盤大閘蟹一筷子都沒動,而一盤五塊錢的拍黃瓜卻被大家一搶而空。看著,聽著,不禁想起朋友的那句話,吃多少要多少,不剩!
節儉,傳了一代又一代人,養活了大地上的人類也支撐了這個社會的文明。按理來說,物質生活的充裕與精神文明的發達是一致的。但現實是人們的肚子填飽了,精神卻空虛了。人們對自己生活質量提出高要求的同時是不是也該關注一下精神衛生呢?
節儉,是一種意識,是一種美德。對個人,是一種科學的生活方式。對社會,是一種文明。把這種美德傳下去,是每個人的責任。
⑤ 世界地球日的行動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2 、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3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4 、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
5 、倡步行,騎單車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煙花爆竹
8、 雙面使用紙張
9 、節約糧食
10、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費肉類要適度
12 隨手關閉水龍頭
13 一水多用
14 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15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6 拒絕過分包裝
17 使用節約型水具
18 拒絕使用珍貴木材製品
19 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盡量利用太陽能
21 盡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節能型燈具
23 簡化房屋裝修
24 修舊利廢
25 不隨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27 不亂佔耕地
28 不焚燒秸桿
29 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嚇、投喂公共飼養區的動物
31 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32 提倡觀鳥,反對關鳥
33 不撿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動物
35 少使用發膠
36 減卡救樹
37 不穿野獸毛皮製作的服裝
38 不在江河湖泊釣魚
39 少用罐裝食品、飲品
4O 不用聖誕樹
41 不在野外燒荒
42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43 不亂扔煙頭
44 不亂採摘、食用野菜
45 認識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46 不鼓勵製作、購買動植物標本
47 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飼養
48 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鳥類並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條件
49 不參與殘害動物的活動
50 不鼓勵買動物放生
51 不圍觀街頭耍猴者
52 動物有難時熱心救一把,動物自由時切莫幫倒忙
53 不虐待動物
54 見到誘捕動物的索套、夾子、籠網果斷拆除
55 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
56 在房前屋後栽樹
57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58 垃圾分類回收
59 舊物捐給貧困者
60 回收廢電池
61 回收廢金屬
62 回收廢塑料
63 回收廢玻璃
64 盡量避免產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無氟冰箱
66 少用紙尿布
67 少用農葯
68 少用化肥,盡量使用農家肥
69 少用室內殺蟲劑
70 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計算機的快速更新換代
74 集約使用物品
75 優先購買綠色產品
76 私車定時查尾氣
77 使用無鉛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傾倒垃圾
79 選用大瓶、大袋裝食品
80 了解家鄉水體分布和污染狀況
81 支持環保募捐
82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83 支持有環保傾向的股票
84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
85 避免旅遊污染
86 參與環保宣傳
87 做環保志願者
88 認識草原危機
89 認識荒漠化
90 認識、保護森林
91 認識、保護海洋
92 愛護古樹名木
93 保護文物古跡
94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95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96 控制人口,規勸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
98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99 了解綠色食品的標志和含義
100 認識環保標志
⑥ 如何節約糧食
我國歷來提倡節約糧食。過去,人多地少。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嚴重低於世界人均水平,土地生產能力有限。我們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所以要珍惜和珍惜糧食。今年以來,國內洪澇災害不僅使部分地區糧食減產,而且受疫情影響,全球糧食減產幅度已達20%以上。聯合國對全球糧食危機發出了警告,許多國家也限制了糧食出口。因此,我國應該提倡節約食品,這也是安全時代的正確決策。
四要牢牢堅守18億畝土地紅線,防止近郊農田變成商品房社區。要加大對農民種地的補貼力度,讓更多的農民在家種糧也能有好的收入。同時,要逐步推進現代農業生產,集中耕地,讓種糧農民多種地。這將吸引年輕的農民留下來種地,這樣土地就不會被遺棄。同時,要逐步推進農民退休養老政策,使農民對老年人有安全感,對自己的前途沒有後顧之憂。這可以保證中國的糧食生產趨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