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盧梭簡介
人物1: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酷愛讀書
盧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父親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是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訓。這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裡的書籍遍覽無余。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歷史》、莫里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裡,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只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麼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鑒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會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著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勛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由於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盧梭在師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這卻使他恢復了時隔已久的讀書習慣。這種興趣受到當時環境的限制,不能順利發展,但愈受限制,學習的興趣反而愈濃。附近有一個女租書商,經營一家租書店,盧梭經常去那裡,手不釋卷地看書,有時甚至誤了工作時間,受到師傅的責罵和體罰。不到一年功夫,盧梭把這家小店的書全讀光了。在這些書的熏陶下,他糾正了許多幼稚的脾氣和不良習慣。同時無形之中也在他內心裡喚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覺得雕刻師傅這里的環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難以忍受。16歲時,他離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支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天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託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簾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歷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著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涉足音樂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里,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熏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面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著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面發展。她經常在家裡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並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藉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涌,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著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贊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贊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裡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面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贊譽外,並未產生什麼大的反響。
徵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著手合編:一部《網路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著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涌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彷彿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里不僅涌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沖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盪,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征。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復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征。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述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干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盧梭覺得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成功的追求。
盧梭隱居6年之中,寫了許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自傳體小說《新愛洛綺絲》,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
橫遭迫害
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愛彌兒》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麼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麼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聖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並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盧梭又搬到普魯土國管轄的地區。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歸於自然
盧梭的《愛彌兒》為什麼會遭到法國反動當局如此仇視呢?原因在於,盧梭以他的《愛彌兒》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從來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盧梭卻大聲疾呼,要打破這個傳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愛彌兒》上卷第5頁)這是《愛彌兒》里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表達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應「歸於自然」。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並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因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樣視為先天罪犯,則必然訴之嚴酷懲戒,迫使人們盲目順從而摧毀人權;不如強調人們向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助於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會權力。變抑制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
由「歸於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徵而實施。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他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於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於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徵來規定教育任務。
盧梭「歸於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於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於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識教育
在知識教育方面,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他說:陷入於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於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不過,盧梭對於12歲以後的理性開始發達的青年,則設想了許多門類的學科,要他們進行學習,粗略地劃分起來,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青年期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以道德教育為主的青春期應學習社會科學知識。過去說寓言、歷史、古典語文是不必學的,如今應該學了。因為學寓言,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取教益;學歷史可洞古知今,學古典語可理解語言藝術的規律。這就說明,盧梭雖然反對腐朽的古典主義的教學內容,卻不反對學習古典的知識,兩者並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紙堆,使他們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後者要求知曉古代文化,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得失,從而博古通今和古為今用。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著重行以求知。他勸說教師放棄冗長的講述,使更多的教學滲透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之中。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於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性的教育
由於性慾發動是青春期的特徵,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性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
盧梭既反對禁慾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慾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這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復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麼「你的答復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回答的內容應當真實,那更不必說了。」(《愛彌爾》英文版第1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
對於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制天性的適當工具,只能利用慾念的威力去抵抗慾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並使他對荒淫的行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這些觀點,對後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物2:
西奧多·盧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 - 1867年),法國畫家。
人物3:
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年 - 1910年),法國畫家。
❷ 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是誰啊
1.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①三權分立、彼此制衡
②法律應當體現理性(代表著作如《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三權分立學說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理論的發展,它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直到現在仍為一些國家所使用。
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論述的自然歷史環境對於人性的影響,對於國家品格的塑造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忽略了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然而,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段論述才具有真實的客觀意義。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的作用是長期的根本的,是不會因為某人的立場或是利益分割而變化的,顯然這樣一種巨大作用將繼續延續下去。在現代經濟或是歷史研究中,他的這個論證視角仍然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2.伏爾泰
主要主張:①倡導建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君主立憲制 伏爾泰②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抨擊天主教會,但主張信仰自由和信仰上帝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他主張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經說過:「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還尖刻地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熱狂作斗爭」。但他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在反對君主專政的同時,他又贊成實行「開明專制」,這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主要著作有《哲學通訊》、《路易十四時代》等。
3.狄德羅
狄德羅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4.盧梭
主要思想:①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②社會契約說(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盧梭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衛者。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盧梭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提出「主權在民」的主張,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權利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甚至有權舉行起義,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盧梭還強調「公共意志」,認為它非常重要,公民應接受它的統治。「公共意志」的具體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為就是自由的行為。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昌盛了深刻影響。
5.康德
康德主要思想:人是目的。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生於英國維爾特郡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15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曾在歐洲大陸旅遊過多年,結識許多科學家,並做過培根的秘書,思想深受培根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一度移居法國,克倫威爾執政時,返回英國,此後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沒有收到霍布斯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影響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他認為,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造的;君權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堅持統治者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要絕對服從,不可反悔;因此,他並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認為專制政權有權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他認為世界上本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代表作《利維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迎合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需要。他對霍布斯的思想進行了修正,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不應干涉公民的私有財產。他有一句名言內容是「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洛克甚至進一步認為私有財產是人權的基礎,沒有私有財產無人權可談。在政權形式上,他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分屬議會和君主。而他的立法行政和外交的分權思想後來為孟德斯鳩所繼承和發展,變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現代三權分立模式。
❸ 盧梭屬於哪個哲學流派是經驗主義嗎
不是。
然而,也從沒有明確的界定說盧梭屬於哪個流派。
基本上盧梭在哲學方面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並沒有形而上學方面的突出貢獻,因此在人物劃分上往往只是粗略地說成歐陸啟蒙哲學家,或者法國社會契約論者,社會主義的發端等等。
❹ 為什麼說盧梭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
盧梭的浪漫主義特徵
1 強烈的主觀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和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
2 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尤為突出)
作者們喜歡將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於純朴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比較豐富、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4注重藝術效果:異國青島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後發起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性和創新運動。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 , 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其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創作緬懷過去的理想,宣揚宗教的威力,表現出濃厚的消極思想與情緒。1800年斯塔爾夫人發表了著作《論文學》,介紹了她對浪漫主義的觀點。在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論德國》中,她提出了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問題,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和《愛爾那尼》一劇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雨果的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了對中下層人民群眾的深厚同情,是法國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喬治·桑表現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揭露金錢萬能罪惡的小說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屬優秀作品。然而,嚴格地說,浪漫主義還是起源於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創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把詩歌看作「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後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宣言。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人。他們抨擊封建教會勢力,表現出爭取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傾向,在藝術上發展和豐富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說中的代表司各特善於把歷史事件和大膽想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19世紀初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義規范 ,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對俄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義創作,充滿了革命激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思想,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以波蘭革命詩人A.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革命詩人S.裴多菲為代表 ,他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中期以後,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步被現實主義文學所取代。
浪漫主義美術 18世紀60~70年代,一些在羅馬的畫家曾在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嚴格學院主義原則范圍以外探索各種可能的途徑。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畫奇怪異常而最為突出,其《夢魔》一畫著重刻畫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國畫家和詩人布萊克在基督教神話的基礎上,發展了他自己精心構制的宇宙論,他的水彩畫技巧精美絕倫。在後來一代的畫家中康斯特布爾和泰納把水彩畫技法的鮮艷性和油彩結合使用。康斯特布爾畫英國鄉村景色,探索了大氣的光和色的復雜性。泰納發揮了光的自然效果,創造出有動力感的構圖,使觀眾如歷其境,似乎在隨畫面一起游動。在德國,風景畫家龍格力圖以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心靈氣質描繪為普通的自然靈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誠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雲霄的一棵孤樹或十字架之類形象來暗示自然和心靈的可敬可畏。在法國,採用歷史和文學題材的主要浪漫主義畫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進行實驗外,他以雄健的筆力表現了他的感情。異國的主題,特別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著迷。其熱情洋溢地描繪動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熱里柯相似的興趣,後者在選擇當代事件作為創作題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❺ 請問盧梭屬什麼派別
也從沒有明確的界定說盧梭屬於哪個流派.
基本上盧梭在哲學方面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並沒有形而上學方面的突出貢獻,因此在人物劃分上往往只是粗略地說成歐陸啟蒙哲學家,或者法國社會契約論者,社會主義的發端等等.
❻ 法國啟蒙思想家
伏爾泰 (Voltaire,1694~1778)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原名弗朗索瓦·馬里·阿魯埃。1694年11月21日生於巴黎一中產階級家庭。1704~1717年在耶穌會創辦的路易大王中學讀書,畢業後從事文學寫作,曾用諷刺詩抨擊封建專橫統治,因觸犯王室貴族兩次入巴士底獄。1718年發表第1部悲劇《奧狄浦斯王》一舉成名,從此用伏爾泰筆名。1726~1729年旅居英國,結交上層文人和政治家,考察政治制度,深受I.牛頓、J.洛克的科學、哲學思想影響。回國後宣傳英國社會制度與自由思想,1734年他的《哲學書簡》曾被取締焚毀,於是遠離巴黎,在錫雷村居住15年,潛心著述。40年代起受到朝廷重視。1745年被委任法蘭西史官,1746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都同他通信論學。1750年應腓特烈二世邀請在柏林居住3年,後因意見不合而決裂。最後20年定居法國、瑞士邊境費內庄園,從事寫作和創辦學校,還開墾荒地,建立手錶工場,替受宗教迫害的C.卡拉,P.P.西爾旺等訴訟平冤,揭露天主教會黑暗殘酷,號召粉碎這種無恥罪惡。他編印了空想社會主義者J.梅利埃的《遺書》,主張改造法庭、建立陪審制度,禁止任意逮捕,廢除酷刑。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直至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他的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
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網路全書派的主要代表。他出身手工業者家庭,深受英國經驗主義者的思想影響,相信科學技術力量,為此編輯了集自然科學、機械工藝與人文科學三方面知識的《網路全書》。他的唯物主義帶有一定程度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包含轉化的觀念。他站在當時法國的第三等級立場上,持國家起源於契約的觀點,以為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利益獨斷專行,就喪失了掌握政權的理由。他認為個人在政治上應當是自由的,在產品分配上應當是平等的,符合人性要求的就是自然權利。他的著作有《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網路全書》條目等。
❼ 請問盧梭是誰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他的名句有: · 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 我們要避免我們的義務與我們的利益發生沖突,避免從別人的災難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 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 我既找不到一個完全獻身於我的朋友,我就必須有些能以其推動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 人們說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認為是他們自己使生命那樣短促的。由於他們不善於利用生命,所以他們反過來抱怨說時間過得太快;可是我認為,就他們那種生活來說,時間倒是過得太慢了。 ·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 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 · 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 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 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 ·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 裝飾的華麗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富有,優雅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趣味,但一個人的健康與茁壯則須由另外的標志來識別,只有在一個勞動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倖者的穿戴之下,我們才能發現強有力的身軀。 · 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 · 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 · 德行啊!你是純朴的靈魂的崇高科學。 · 散步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不斷運動,腦筋才會開動起來。 · 在寂寞無聊中,一個人才能感到跟關於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處。 ·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 思考與實用的結合,就能產生明確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簡便方法,這些方法的發現激勵著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確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滿足,原來枯燥無味的工作,有了簡便方法,就令人感到興趣了。 ·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 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於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 ·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 · 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中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 · 社會就是書,事實就是教材。 ·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再枷鎖之中! · 濫用書籍,則學問死矣。 ·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