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的原因是什麼
那是戴高樂搞的事情,戴老爺子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個憤青,堅持認為歐洲是歐洲人(其實就是法國人啦)的歐洲,提出北約不能由美國一家說了算,應該由美、英、法三家組成聯合指揮部,結果大家都不理他。於是戴老爺子在1966年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但還是保留北約政治成員身份。
B. 法國當年為什麼退出北約法國現在是北約成員國嗎
不知道對不對,反正是的,還有你可以看以下參考資料!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NATO)是一個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於1949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後成立,為與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衡,使成員國一旦受到攻擊時,其他成員國可以作出即時反應。但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及至前蘇聯解體以後,華沙條約組織宣告解散,北約就成為一個地區性防衛協作組織。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布魯塞爾。
法國(1966年退出北約,1992年重新加入)
C. 法國為何退出北約呢現在是北約的嗎軍事也和其他國那樣嗎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但是他不參加北約的軍事行動.北約的決策權只有美英擁有,戴高樂強烈要求同享決策權,而遭到了美英的拒絕.從此,法國撤消了北約的對法國空海陸軍的指揮權.成為了世界上的幾個少有獨立國防體的國家.
再說,法國核打擊力量世界第三,僅次美俄,何必要象英國那樣當美國的狗呢?這也就是希拉克敢對布希大吼的原因.
順便簡介法國的地位: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
歐盟兩大軸心之首(另一個是德國).
法語國家首腦(改組織已有55個成員).
法軍在世界個地的駐軍:太平洋2萬
印度洋5千
非洲8千
南美洲3千
加勒比海3千
德國1萬7千
D. 為什麼德國力挺美國,法國要脫離北約
1949年北約在美國主導下成立了,這個集中了西方陣營最強的武裝力量的組織硬生生把強大的蘇聯給拖垮了,以至於冷戰結束以後,北約一舉成了全球最大的軍事聯盟,名聲大噪,世界各國都想擠破頭加入進來。
總而言之,整個西方雖然亂套了,但遠沒有達到徹底翻臉的程度,而且歐洲現在還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既要處理英國脫歐矛盾,還為歐債危機頭疼,在這種狀態下,根本沒有多餘的力量去挑釁美國,所以無論德國和法國存在多的分歧,暫時都不敢跟美國分道揚鑣。
E. 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為何執意要退出北約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1966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件十分的重大的事件。法國總統戴高樂,直接給美國總統約翰遜一封簡短的信。涉及的內容,十分的震動,戴高樂聲稱「法國決心在全境恢復行使主權」,通俗一點說,就是法國退出北約組織,法國的軍隊不受北約支配,北約成員國軍事力量,必須撤出法國。
那麼疑問就來,戴高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肯尼迪也想維持美國對西歐地區主導權地位,可是也不願意冒犯法國的獨立,一直採取保守、模稜兩可的態度。1963年肯尼迪被刺殺之後,約翰遜成為總統,美國的外交,出現了很多敗筆,尤其是將越南戰爭升級,飽受外界的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戴高樂更加堅定了走自主外交之路,1964年,戴高樂不顧美國的反對,直接和中國建交,1966年,宣布退出北約組織。
可是悲催的是,2009年,法國在保持核力量的情況下,又加入了北約組織。時至今日,美國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竟然開始逼迫北約成員,分擔所有的防務支出,如果不答應,就從北約中開始。如果戴高樂知道法國的現狀,他會做什麼感想,會不會大罵一聲不肖子孫。
F. 法國為什麼脫離北約
1959年戴高樂出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對外執行獨立的民族主義政策,力圖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他提出了「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主張西歐聯合,擺脫美國的控制,放棄在美國主持和領導下的大西洋集團。
戴高樂先後對美英表示:法國應和美英一樣承擔起它在世界上的責任,要求修改北約章程,建議在北約內建立三國指揮機構,否則法國就保留修改公約或退出該組織的權利。美英拒絕了戴高樂的建議。戴高樂於1959年3月宣布法國的地中海艦隊不受北約指揮。6月,美國要求在法國設置核武器遭到法國拒絕。法國還迫使美國撤出它在法國的核彈及攜帶核武器的轟炸機。同時法國政府積極發展自己的核力量,1962年6月法國政府提出耗資300多億法郎的《軍事裝備計劃法案》,其中60多億法郎用來建立核打擊力量。1962年法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為了與美國對抗,法國還加強了同歐洲國家的關系,同蘇聯東歐改善關系,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1963年法國政府宣布大西洋艦隊不受北約指揮。1964年召回了在北約海軍司令部任職的全體法國軍官。1966年3月,戴高樂致函美國總統約翰遜,要求正式退出北約各軍事機構,並宣布在7月之前撤回受北約指揮的全部法國軍隊,同時還取消了北約軍用飛機在法國過境和降落的權利,限令美軍及其基地在一年內撤出法國。7月1日,法國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體化軍事機構。10月,法國退出了北約軍事委員會。北約總部從此由巴黎遷至布魯塞爾。
G. 法國退出北約的背景
法國是北約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北約軍力的一個重要支撐。1949年4月4日,鑒於冷戰因素以及擔心蘇聯與東歐國家的可能「入侵」,美國、加拿大和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西歐國家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以協調對任何可能攻擊的軍事反應。在北約初期,法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從貢獻大量軍隊到讓西德國防軍融入等,1952年北約總部從英國倫敦遷往法國巴黎。這一時期,北約在法國境內設有多處軍事基地,部署了核導彈,軍事合作非常密切。
1958年,民族意識強烈的二戰領袖戴高樂出山執政,法國與北約的關系發生巨變。戴高樂的外交政策目標是確立法國的大國地位,希望法國能在西方世界中成為同美國和英國並列的大國,享有決策參與權。戴高樂認為,美國和英國在北約內過於佔主導地位,而且一旦同蘇聯開戰,美國不會履行其「保衛」歐洲的承諾。從1958年9月到1960年6月,戴高樂曾三次向美英兩國提出法國要享有參與大西洋聯盟的領導與決策權。
H. 1966年法國退出的是整個北約還是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這兩個有什麼區別
退出一體化,就是法軍不受北約指揮,但是還在北約內,接受北約的協調,自主參與,自己決定如何採取軍事行動
I. 法國為什麼要退出北約,又要加入北約
國家利益決定的。
二戰結束不久法國進入又退出北約,這樣可以避免於蘇聯的直接沖突,如果爆發核戰爭自己不會成為蘇聯的打擊目標,蘇聯也投懷送抱,給了法國很多幫助,比如電渣鑄溶技術等等,成了美蘇兩大陣營交流的通道。
蘇聯解體以後,威脅沒有了,反而是法國需要自己應付殖民地問題和環地中海地區霸主的計劃,再次加入北約可以方便和強國交流互助,甚至利比亞戰爭將美國拖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