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老城怎麼改造

法國老城怎麼改造

發布時間:2022-07-30 22:14:00

1. 老城區翻新中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在老舊社區普遍存在:缺乏兒童活動場地、體育空間功能單一、社交空間嚴重不足、教育功能空間缺失、景觀空間使用效率低等問題,老城區翻新所涉及的問題十分復雜,建議你看看仲量聯行發布的《2020城市更新白皮書》,裡面有詳細介紹,還有具體的案例分享。如果滿意我的回答,請採納下

2. 請問有關於法國巴黎城市規劃方面的資料嗎

法國城市和建築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保障就是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政府通過相關政策對舊建築的利用、整治予以減免稅。在管理上,文化部的直接控制、國家建築師與規劃師和文物總建築師制度的執行等,都從制度上保證了保護工作在強大市場壓力下仍然能夠有章可循。

社會住宅建設:無論是城市擴張,還是老城復興,住宅都是一個社會在任何時期建設中最基本而又最關鍵的內容。作為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住宅建設一直是法國解決廣大城市人口居住問題的重要途徑。19世紀末,法國就出現了社會住宅,以解決當時工人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問題。20世紀初,法國政府出台了相關法規,確立了政府介入社會住宅的法律地位和責任,並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建立廉價住房和相關的金融機構,負責建設低收入人口的住宅,該機構在巴黎周邊建設了一些高質量的花園城市。但受當時的經濟條件所限,建設總量不大。二戰後,尤其是60、70年代,隨著法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住宅年建設量高達30萬~50萬套(第132頁),社會住宅的條件也迅速改善,基本從數量上解決了住宅短缺的問題。在政府的主導下,法國建造了很多新的城市住宅區和新城,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但是,隨著凱恩斯主義的過時,國家政府直接干預的社會住宅建設量銳減,住房補貼大幅下調,到90年代初,法國每年新建住宅量僅占存量的1%(第119頁)。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住宅建設開始走向小規模的集合住宅和私人住宅建設。到90年代,低收入階層住宅短缺已成為法國城市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此,自90年代末以來,政府加強了對社會住宅在城市中土地資源的保障,並規定在新建項目中,社會住宅佔全部住宅總量的比例不得小於20%,力求在城鎮聯合體的區域范圍內,逐步形成平衡的社會居住結構,促進社會融合(第24頁)。法律賦予政府土地優先購買權,保證地方政府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優先購置市場上拍賣的土地,用於社會住宅建設(第88頁)。從總體來看,目前法國的住宅產權結構仍然保持著50%以上的社會住宅,比英美等很多發達國家都高。

法國社會住宅的對象是以收入水平為標准。從理論上講,2/3的家庭都符合申請條件(第129頁)。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使社會住宅中的居民社會結構日趨脆弱,貧困化現象日益突出。早在20世紀70年代,政府就注意到城市低收入社區問題的嚴重性,並通過一系列城市政策力求解決社會分化問題。主要是通過教育、就業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和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對20世紀60、70年代建造的社會住宅的問題的認識加深,政府開始拆除、改造一部分該時期建造的廉價社會住宅,試圖通過改變單一的低收入社區的社會構成,提高居住功能的混合程度以及塑造更人性化的城市空間環境等,來完善社會住宅及其環境,促進社會融合。這也成為80年代以後法國住宅發展的重要特徵(第132頁)。在巴黎,即使有一些私人開發改造項目,社會住宅的比例也達到了1/3(第62頁)。近來,法國政府計劃在10年內改造100萬套社會住宅,占此類住宅總量的1/4,而2005年法國的城市騷亂也使法國社會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低收入社區改造的必要性。

為了保證社會住宅建設,法國政府出台了相關政策以控制地價不能過高,而且對於成片的住宅開發,必須由政府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然後再將小地塊交給開發商進行開發。在資金上,為了避免住宅開發中基礎設施滯後的現象,政府分階段進行公共投入,以吸引私人投資(第75頁)。國家還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對新建住宅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並向居住在社會住宅中的家庭提供住房補貼。在大的城市聚集區,住宅和地產的政策性支出是政府財政的重要部分(第83頁)。另外,政府還通過向社會住宅傾斜的財產稅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不同收入階層住房條件的苦樂不均問題(第86頁)。

法國也存在房價過高的問題。這是因為養老階層不斷擴大,由於擔心未來的養老保險,大量退休人口紛紛購置住宅,以求減少將來的住房開支,並可通過出租獲得額外收入。這種現象助長了房價的上漲,使廣大的年輕人無力買房,租房支出大大提高,加重了經濟負擔。另外,人口的負增長、家庭小型化導致家庭數增加、職業婦女人數的增加、婚姻觀念的改變、老年人比例的提高等等,這些都影響著法國住宅的需求與發展趨勢。

從住宅的空間分布看,區位和服務設施水平仍然是影響法國城市住宅需求和空間格局的主要因素(第13頁)。由於大城市地價昂貴,大量的低收入階層的移民和本國人都集中居住在缺乏服務設施、位於郊區的社會住宅區和舊城內的低收入區(第13頁),而中產階層主要集中在美國式的郊區獨立住宅區,高收入人群則越來越趨向於居住在環境、設施優良的大城市中心區。如巴黎的左岸地區,越來越多的富人(包括外國人)在這里購置房產,使房產價格大幅上升,對於普通的法國人來講已經高不可及,然而這些人真正居住在這里的時間卻非常短(平均3周/年),致使原來吸引這些富人前來的街區麵包店、乳酪店和雜貨店等紛紛關門,被稱為「威尼斯現象」。另外,隨著區域交通設施的日益完善,城市住宅越來越多地滲透到農村。高收入的法國人和外國人在風景秀麗的農村購置第二居所。社會階層在空間上的隔離已經成為法國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2005年波及法國很多城市低收入社區的騷亂充分暴露了這個危機。

城市貧困是西方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出現的重要社會問題。城市兩極分化的加劇,使城市成為社會排斥和分離的主要戰場。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很多國家出台了各種相應的政策。可以說城市規劃也從以往以空間為主導的規劃哲學走向了社會、空間綜合的方法。法國的城市貧困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70年代間建造的低收入住宅區。這些社區遠離市中心,多數居民由於收入所限買不起小汽車,出行極為不便。工作與居住的分離,增加了居民的擇業困難。社區自身服務設施匱乏,建築和環境質量粗糙,缺乏維護,嚴重影響著居民的日常生活。收入較好的家庭不斷外遷,空出來的住房被新來的低收入移民租住,社區的社會結構日趨邊緣化,隨之而出現社會治安問題、高失業率問題、青少年及兒童教育失敗問題等等(第47頁)。為了應對城市貧困,法國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但由於問題根植於社會體制的深層,所以成效並不明顯(第46頁)。

近年來,法國政府成立了城市改造管理局,集中各方面的資金,通過多方參與,開展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項目,主要針對社會問題較為突出的街區。改造項目主要通過拆除部分社會住宅,植入部分高檔住宅,調整社區的社會構成,增加活力。通過改造,改善住宅和街區的環境與服務質量(第51頁)。

城市規劃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城市規劃教育和職業自身發展的歷史制約,城市規劃專業的工作主要由建築師、工程師擔任。大量的城市住宅建設為建築師提供了廣闊的職業舞台。隨著新城建設實踐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由國家高級公務員領導的多學科的專業團隊,其中包括了公共規劃機構和私人規劃事務所。但他們都不從事具體的設計,主要為政府決策提供前期研究,包括戰略規劃、項目管理等。這種規劃在經濟快速大發展的20世紀60、70年代達到頂峰。直到1990年初,法國才成立了類似美國規劃協會的「法國城市規劃師理事會」。但由於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推銷城市建設項目,經常請大牌建築師主持規劃設計,從而使規劃師的社會角色和地位變得模糊。

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城市經濟結構變化速度加快,周期縮短。傳統的規劃方法簡單、機械,年限過長,難以應付迅速變化和日益復雜的現實。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城鎮聯合體的區域協調和城市改造項目的需要,法國逐步形成了以戰略規劃和城市項目為手段的規劃、管理模式,不再編制傳統的總體規劃(第17、23頁)。

二戰以來,法國一直推行「甲方經營組織」(第30頁)以落實城市建設計劃,應對長期發展,控制工程質量。該組織由政府、規劃部門等組成,在具體項目上與私人合作,確保了對建設項目的政治支持能夠相對穩定。一個項目的周期一般在10~15年,這為土地獲得、項目決策、公眾參與、設計醞釀與優化、工程技術問題的解決和房地產開發等都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保證了較高的工程質量和社會效應。隨著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市場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城市政府需要與很多掌控土地的實力團體進行談判、合作,政府不再採用僵死的規劃手段,而是更為靈活地轉向對戰略層面問題的控制,同時利用更為實在的城市設計手段干預工程的質量。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實行的「協商規劃區」(ZAC)已經成為法國城市改造的重要模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城和大規模城市建設的結束,全球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城市項目」也成為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式。法國的「城市項目」模式涵蓋了從城市戰略、社會經濟、土地、遺產保護、生態到建築環境因素考慮的整個過程,也成了極富法國特色的城市規劃(第31頁)。在「城市項目」實踐的帶動下,出現了新的城市規劃思想,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法國城市規劃40年(1)遺產保護和新舊結合的城市復興策略:隨著遺產保護的內涵、外延在時空兩個方面的迅速擴展,保護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愈加密切,兩者的有機結合成為必然趨勢。嚴格的保護與大膽的創新成為城市復興和文化傳承不可偏廢的兩個重要方面。巴黎在這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2)靈活、開放的小網格城市結構:經過二戰後現代主義城市和建築的實踐,法國人重新意識到傳統的小網格城市結構具有很多價值和優勢。80年代以來,很多項目都嘗試重新建構法國傳統的小網格街區。近年來,為了保證道路的通達性和鼓勵步行交通,在一些項目中,規劃師將大規模的改造地段劃分成350米×80米的小地塊,以保證適當的密度和綠化環境,以及多樣化的建築環境。

(3)功能混合:與其他發達國家城市一樣,二戰後法國的城市規劃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力求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十分重視快速交通道路的建設,希望以此解決居住與工作的聯系。同時,位於郊區的大型商業區與低密度住宅也獨立發展,出現了大片沒有生氣的城市郊區。二十年來,規劃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思。在今天的法國,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更加註重功能混合。在舊城改造中,小網格道路模式的復興為功能和社會混合提供了物質基礎。

(4)限制小汽車,營建步行城市:在巴黎,政府通過逐漸減少機動車路面的方法控制汽車的使用,規劃逐年減少小汽車交通量,提高步行交通量,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非機動車交通,以期實現「無污染城市」的理想。20世紀60、70年代建設的道路、立交橋等設施都面臨改造、甚至被取締的命運(第14頁)。政府還收回一部分道路用地用於住宅建設(第90頁)。

(5)城市空間的積極化:與步行城市環境建設相關的另一個趨勢是通過改善空間環境設計,明確公共、私有空間的領域屬性,消除消極的城市空間角落(尤其是大量的停車場),提高居住區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這實際上是美國「防禦空間」(defensespace)理論的延伸。

(6)探討多層高密度城市建築類型:與英國的文化不同,法國和其他歐洲大陸城市一直延續著低、多層高密度的城市建築傳統。奧斯曼對巴黎的改造將這一傳統推向極致,形成了極具法國特色的城市建築文化。法國自80年代以來的城市改造項目又重新思考如何繼承這一傳統,如鮑贊巴克的「第三城市」、「開放街區」等城市空間類型。

(7)景觀學的發展:隨著80年代景觀學在歐洲的興起,在項目設計中,景觀設計師的作用日益加強,正改變著人們關於城市環境、景觀、生態的傳統觀念。這些景觀項目將日常生活場所、城市遺產、現代文化意識和生態環境密切聯系在一起,如巴黎的貝西公園和雪鐵龍公園等。

(8)規劃與城市文化活動的結合:營造城市氣氛,經營城市文化一直是法國人的長項。近年來,法國城市政府紛紛熱衷於舉辦各種各樣的城市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又往往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從簡單的規劃公示展覽到舉辦「巴黎不眠夜」、「文化遺產日」、「塞納河夏日沙灘」等等,一方面吸引廣大市民參與到城市活動中來,增加城市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對於政府而言,更主要的目的則是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宣傳城市政策。比如巴黎的「塞納河夏日沙灘」就是利用夏天假期,關閉塞納河右岸的快速道路,改妝成海邊沙灘的景象,吸引遊人。巴黎市民在經歷了一個愉快的「沙灘之旅」後,自然對車水馬龍的快速道路反感備增,轉而支持市政府消減機動車交通量的規劃目標。

中法兩國歷史、文化、制度的背景不同,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不一樣,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條件更是相去甚遠,法國的經驗不能簡單移植到中國,但是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國城市發展的過程及其成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借鑒他人的經驗,更實際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拿來主義」地停留在新潮的概念和形式上。

註:本書主編米歇爾•米紹教授等經過多方努力,搜集了很多法國城市規劃方面的圖片資料,我們特地收入本書,與正文的對應情況如下。敬請讀者留意。

這本已經出來了,你可以找一下。

法國城市規劃40年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0

ISBN:978-7-80230-511-3/D•131

定價:38.00元

希望能幫到你。

我在幫你找找看吧,我上次出差的時候看到過,不過沒有關心這個事情。找到了給你回覆。

3. 關於非斯老城有哪些介紹

非斯是摩洛哥北部古城和穆斯林宗教文化中心,非斯省省會。老城跨非斯河兩岸,西距拉巴特190千米,人口約45萬;地處高地,海拔410米,氣候溫和,為摩洛哥四座古老王國城市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城市分古城、舊城和現代化新城三部分。古城右岸部分建於公元789年,左岸建於公元809年。11世紀兩部分合並,成為伊斯蘭聖城,稱「非斯—埃爾—巴里」。13世紀在古城西部另建新非斯,稱「非斯—埃爾-傑季德」。14世紀非斯成為伊斯蘭教學術和商業中心。1912年,當法國統治者把首都改建到拉巴特後,非斯的政治地位逐漸衰落。但是由於在非斯麥地那區有兩座著名的清真寺——卡拉維因大清真寺和安達路斯大清真寺,所以至今它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方面還撈演著重要角色。

站在城市高處往下看,但見非斯的麥地那區茫茫一大片白色小屋,鱗次櫛比,綿延不絕,其中有許多幢建築極具特色。游覽這里,就像是去迷宮探險,麥地那區可說是一個熙來攘往、熱鬧繁忙的街巷迷宮,一個行人、驢子、買賣人和手藝人的天下,雖歷經數百春秋而大致輪廓未變。尋古問幽的遊客會在這里發現,在眾多住宅之間,有許多堪稱範本的精美建築——穆斯林學校、清真寺、噴泉等。往事如煙,但社區的日常生活中卻依然鐫刻著過去的印記。公元8世紀末,伊德里斯二世為非斯奠基。之後,處在從地中海到黑非洲,從馬格裡布東部到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交匯點上的非斯便茁壯成長起來了。8世紀末9世紀初,被倭馬亞人從科爾多瓦驅趕出來的安達盧西亞人在非斯河谷右岸定居下來,從突尼西亞凱魯萬來的移民則在左岸安了家。1069年,這兩個社區合而為一,由之而組成了非斯城。

作為一個伊斯蘭宗教文化中心,非斯的經濟大約在13世紀末葉繁榮昌盛起來。馬里尼德人把它定為首都,並下令在非斯麥地那區的西面建設白都非斯,即新城區。在隨後的幾百年間,新城區繼續擴大,並迎來了一批主要為農村出身的新居民。在法國保護期間,非斯古老的麥地那區被置而不問,優先得到發展的是非斯新城區。1980年,這里集中了該市六成以上的人口和經濟活動,但由於路況不佳,便逐漸走上了下坡路。有著143座清真寺,7所穆斯林學校和64所紀念性噴泉的非斯老城,逐漸被世人重新認識。

4. 國外有哪些工業遺產、歷史街區的保護改造方面優秀的案例

奧斯曼的改建工程雖然規模浩大,也用了很多手段成倍增加住房率,但他始終強調城市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從沒有毀壞過整個巴黎的城市風貌。這跟中國當代的舊城改造的結果大不一樣,中國的城市大部分的舊街區在改造後,尤其是居住區重建後,出現的大多是缺少地域特色的高樓,使得整個城市少了份生機,場所的空間與形式變得乏味。奧斯曼在進行房屋改造時,遵循了法國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的「美學」標准,並沒有肆意增高樓層,只是將原來的5層建築加建為7層,每棟建築加上閣樓的高度僅為30米。這比19世紀美國的向天空伸展的築樓方式更為謹慎。

5. 老城改造的設計原則和規劃思路是什麼

給你個例子做參考吧
荔灣區人口老化嚴重、南北發展不平衡。在此情況下,區政府在「十二五」 期間將重點落實統領舊城改造的「十三行商圈」戰略思路。據介紹,十三行商圈策略規劃編制工作已完成;廣州文化公園已下放區政府管理, 十三行歷史博物館正抓緊籌建; 上下九———十三行嶺南商貿文化旅遊體驗區被列入廣州市戰略性發展平台。
未來荔灣區將形成南有白鵝潭、北有十三行的發展格局。十三行的改造成功與否,關系著整個老城的命運。該地區不少房子已經殘破不堪, 直接危及到住戶生命安全; 同時, 大量批發市場佔用了過多的道路以及其它社會資源,阻礙了舊城進一步發展。因此,盡管舊城改造困難可想而知, 但十三行商圈必須從規劃進入實施, 這是老城復興的最好機會。 在過去的五年, 城市中軸東移被一次次提起。地資源緊缺,「包袱」 卻又非常重的十三行地區,會有怎麼樣的未來?
未來十三行地區要「向西看」。投資商對地域特性劃分非常清晰,十三行地區要發展,就必須有吸引人的特質。正如廣州的「教育、醫療、文化」在全省的位置無法取代,十三行地區將承接這份「家底」,在廣佛同城的背景下「向西輻射」,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6. 2021年老舊城區改造如何實施

2021年要扎實開展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充分徵求居民意願,盡可能增加完善類、提升類內容,與水電氣暖信等專營機構加強協調,科學編制改造方案。繼續探索大片區統籌平衡、跨片區組合平衡、小區內自求平衡等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制定規劃、土地、不動產登記等政策,通過政府讓利、居民讓渡小區公共收益等方式吸引市場主體參與,積極利用國開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多渠道破解資金難題

7. 舊城抽疏

抽疏就是在舊城改造中保留有價值的建築,修舊如舊,拆除不協調的建築,換成綠地、公共設施,讓老城的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了,環境變美了,老城改造就成功了。

8. 老城區改造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需要考慮對周邊建築基礎的影響、城市水暖電這類設施荷載的滿足性、地下是否有文武、周邊交通影響分析、城市天地線高度和拆遷安置合理性

9. 舊城改造的目的和意義

舊改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編也曾經歷過舊改,舊改也許對城市極大的好處,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是情感地的缺失,拆得是房,但實際卻是情感。回歸正題,城市為什麼要進行舊改,舊改的意義何在?

近些年來,城市在快速發展,由於居住人口的增加,城中村用水用電等生活問題漸漸顯露,居民生活越來越麻煩,居民逐漸趨向於舊改解決生活問題,舊改運動刻不容緩。

以下幾個維度對比告訴你為什麼要舊改?

一、區域發展優劣勢

舊改前,城中村處於發展劣勢

城中村雖然位於城市,但發展方面處於弱勢,由於缺乏統一管理,配套公共設施缺乏等等,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

舊改後,資源優勢凸顯

舊改有產業支撐,當初經濟發展不好就是資源優化不到位,產業分配不均,舊改後,政府對城市的更新進行指引,幫助區域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前來入駐。

二、土地集約化管理

舊改前,土地利用率低

城中村大多位於城市中心,土地的經濟價值是比較高的,但是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房屋的容積率較低,造成土地利用和產出率低下。

舊改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城市進行了第二次規劃管理,實現了建設用地的循環利用,拓寬了城市的空間容量,整合優化了土地的資源利用,為公共基礎設施,市政路和綠地等提供更多規劃空間,節約資源用地。

三、城市形象的大變樣

舊改前,城市形象差

城中村位於市中心,但由於早些年無人管理,建築違規亂建,城市景觀經受日曬雨淋無人修復,此刻早已斑駁不堪,欣賞欠佳。

舊改後,城市形象優佳

通過舊改,科學規劃和調整建築空間布局,通過園林設計,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城市形象生活。城市形象從惡劣到優佳的大轉變。

四、從普通到精英質的飛越

舊改前,大多為原住民

在城市未改前,大多為原住民,多以血脈為紐帶,談論話題多為醬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瑣事八卦等。

舊改後,融合大多城市精英

小區生活品質高吸引大多城市精英來此聚集,生活和商業配套設施豐富,地段優越,生活品質高,吸引大多精英入住,居民生活層次變高,眼界開闊。

閱讀全文

與法國老城怎麼改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