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農作物多,但要向巴西進口咖啡.其自然原因是什麼
世界上的咖啡種植帶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咖啡的生長條件也比較苛刻,溫度、水量、光照、海報等等,美國基本不適合種植咖啡,需求量又大,所以要向其他國家進口咖啡
㈡ 美國是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為什麼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熱帶農產品需要大量進口
因為咖啡,可可,天然橡膠是熱帶作物。美國不是熱帶 但他們又喜歡喝咖啡吃巧克力。所以就要進口滿足國民需要咯
㈢ 法國咖啡的介紹
提起法國的波爾多市,人們可能更多地會聯想到享譽世界的波爾多葡萄酒。但事實上,世界貿易中的大宗商品——咖啡,多年來也和波爾多市息息相關。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著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里,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㈣ 美國為什麼要大量進口咖啡,可可等熱帶農產品
因為美國人口消費量大,而本身又大部分處於溫帶地區,所以需要進口大量的熱帶農產品.
㈤ 麻煩簡介下法國的風土人情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著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
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里,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咖啡豆呈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沖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波爾多有很多咖啡焙燒店,盡管這些店鋪都很小,但它們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並沒有敗北。有一個名為馬歇爾的焙燒店每年加工的咖啡豆多達125噸。馬歇爾店的老闆馬歇爾·格里斯介紹說,綠咖啡芳香四溢,經過焙燒後的味道甚至和葡萄酒有些像,非常誘人。
另一家名為薩博瑞的焙燒店每年可以為咖啡屋、餐廳和飯店提供200噸的咖啡,為了經營得更好,他們要按照顧客的要求隨時進行調整。這實際上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薩博瑞店負責人亨利·戴爾斯介紹說,由於咖啡豆的貨源區別很大,因此必須要將它們混合起來,保證一致性,才能確保咖啡的質量。還有一家名為莫吉的焙燒店則以獨到的波爾多味道著稱。該店老闆克里斯托夫介紹說,盡管零售的顧客越來越多,但由於經濟不景氣以及國內外大公司的沖擊,他們的經營一直很艱苦。
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志
㈥ 為什麼咖啡會在歐洲盛行
現在,酒吧,咖啡館,飯館的界限已經很模糊。Restaurant里一般都有吧台,規模大點的還有專門喝咖啡的客廳;大部分Café
(法文,英文是Coffee House)也有吧台;cafeteria就是小飯館。不過,當咖啡館在歐洲大規模興起的時候卻是酒吧的對立物。
咖啡原產衣索比亞高地,咖啡豆是咀嚼而不是磨碎了泡水喝的。因為咖啡的提神作用,在15世紀時傳入回教世界時立即受到穆斯林的熱烈歡迎。這名聲伴隨著咖
啡在17世紀傳入西歐,最初被當作葯劑,後來作為社交飲料風行倫敦、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1663年時倫敦有82家咖啡館,到1770年就增加到
500家。巴黎在1720年時也有380家。
歐洲的17世紀是天才的世紀,是群星燦爛的世紀,如懷特海所說,「歐洲各民族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前的220多年中的思維活動作一簡短而十分確切的敘說,就會
發現他們一直是依靠17世紀的天才在觀念方面給他們積累的財富來活動的。」16世紀數學的興起,對無微不至的自然秩序的本能信念,中世紀後期盛行的「本質
主義」,已經為歷史性大革命做好了准備。1604年,《哈姆雷特》出版了第一個四開本版。培根的《論學術的進步》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在1605年發
表。1614年春天,哈維在倫敦醫科大學發表血液循環理論,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在這一年去世。牛頓於1642年出生,伽利略正好去世,那一年又是哥白尼的
《天體運行論》發表100周年。此前一年,笛卡兒發表了《形而上學的沉思》,兩年後發表《哲學原理》。17世紀出現的天才包括培根、哈維、開普勒、伽利
略、笛卡兒、帕斯卡、洛克、斯賓諾莎、萊布尼茲……遍布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這些文學、哲學、物理、天文學、數學、政治學、倫理學等領域的偉大天
才共同的信念,就是自然秩序和理性。
咖啡在17世紀傳入,可以說是適逢其時。
咖啡館是典型的布爾喬亞產物。它是城市的公共場所,與在宅第里大宴賓客的貴族劃清界限;它的裝潢考究,整潔有序,用書架、鏡子、鍍金框繪畫和優質傢具來裝
點,和勞苦大眾灌啤酒的地方的簡陋、吵鬧、陰暗、骯臟形成鮮明對比。咖啡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和新中產階級興起有關。教士和商人的日常工作是在室內動腦筋,
他們不需要飲酒來解乏禦寒,卻需要提神;他們的錢不夠在家裡揮霍取樂,但可以每天在咖啡上花幾文。咖啡館里不許罵人,更不許打架,很快就形成了罰出言不遜
者買咖啡的「不成文法」。總之,咖啡館是安靜、清醒、有秩序的,是斯斯文文談話和討論的地方。
不過,咖啡館最重要的作用還是信息交流。在那裡可以看到新出的小冊子和「新聞紙」、廣告、傳單、商品價目表、股票行情報單,得到最近的商業消息、即時的商
品價格、流行的政治傳言、科學的最新進展、文學藝術流派的衍變;也可以聽科學講座,進行商務談判,跟合得來的朋友談文學和政治。實行門牌編號和郵遞之前,
很多人用咖啡館作為通信地址,郵遞員的前身們則在各家咖啡館之間跑來跑去。
每一家咖啡館都對吸引什麼樣的顧客有明確的設想,開設的地段也往往和人群的分布相關。
倫敦Royal
Exchange周圍的咖啡館里經常聚集著商人、股票經紀人和批發商。咖啡館也是進行金融創新和試驗,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如保險、彩票、合股等的溫床。最
著名的例子是Edward
Lloyd在17世紀80年代後期開的咖啡館,供船長、船主和商人聽取最新海事新聞,參加船隻及貨物的拍賣。後來Lloyd著手搜集和整理這些材料,編成
定期動態報送給訂戶。Lloyd很自然地變成了船主和投保者的聚會場所。1771年,79名投保者成立了Society of Lloyd』s
(Lloyd』s of London)。咖啡館也可以舉辦科學講座,甚至進行科學試驗。牛頓和Edmund
Halley等科學家就在咖啡館解剖過海豚。還有海員和航海家聚會的Marine。海員和商人們認識到科學將有助於航海,並進一步推動商業,而科學家則急
於知道工作的實際效用。技術和商業,最初就是在咖啡館交匯的。
詩人John Dryden(1631-1700)和他的圈子在Will』s
coffee-house評論和討論最新詩歌戲劇三十多年。Dryden死後,許多文人轉移到詩人蒲伯和《格里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等人常去的
Button』s。蒲伯的詩作,The Rape of the
Lock就是在咖啡館閑話的基礎上寫成的。他從咖啡館的閑談中獲得靈感而形成的輕快,更接近口語的散文風格成為新聞體之濫觴。
然而,咖啡館更具爭議性的功能是潛在的政治異議中心。咖啡是煽動性飲料的名聲至少可以追溯到1511年,回教聖地麥加試圖禁止咖啡消費。後來回教世界還發
生過多次試圖禁止咖啡的努力。有人認為喝咖啡會上癮,應該和酒精飲料一樣列為宗教禁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是,真正值得政府提高警惕的還
是政治活動。
因此,英王查爾斯二世在1675年發布公告,關閉咖啡館。公告中說,咖啡館「產生了非常罪惡和危險的效果,在那些地方製造的惡意誹謗的謠言,傳到外國,損
害國外陛下的聲譽,破壞和平和安寧。」結果輿論大嘩,群情激憤。很明顯,咖啡館作為商業和政治生活中心的作用是不能取消的。政府的權威眼看要受到損害,就
又發布了一份公告,要求咖啡館宣誓效忠,交納500鎊可以繼續營業6個月。這費用和時間限制很快又取消,代以含混的要求:特務和搗亂份子不得入內。
倫敦的咖啡館里流傳著關於陰謀和反陰謀的謠言,但更是理性政治辯論的中心。斯威夫特說過,「任何權勢者掌握的真理或啟發都不如咖啡館政治。」1659年成
立的 Miles』s就有「業余議會」的名聲,人們在那裡激情充沛地辯論,辯論結束後用一隻木頭票箱投票,大概是近代民主選舉的起源。
巴黎的咖啡館也是根據行業和話題分類的,但是因為言論自由受到嚴格限制,以及國家審查機關的官僚主義,法國的新聞資源遠不如英國、荷蘭、德國豐富。這引起
了巴黎閑話小報的興起,由幾十個繕寫員抄寫,通過郵局分送給巴黎和外省訂戶。毫無疑問,咖啡館和其他公共場所一樣,是政府的特務出沒之地。巴士底監獄檔案
里有成百上千份關於咖啡館談話的報告,可見發表反政府言論的人要冒進巴士底監獄的風險。盡管如此,法國政府還是容忍了咖啡館的存在,把它當作了解民心的地
方。
從國王和政府的立場來看,盡管派特務泡咖啡館是「完全必要的」,卻不那麼「非常及時」了。1789年7月12日,Camille
Desmoulin站在Cafe de
Foy的桌子上,揮舞著雙槍向他同胞們發出歷史性的呼籲:「公民們,武裝起來!」巴士底獄兩天後攻陷,法國大革命於焉開始。因此,法國歷史學家Jules
Michelets說,「那些整天泡在Cafe de Procope里的人們透過那深黑色的液體,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裡面的《咖啡和茶舞曲》交替採用阿拉伯和中國音樂的母題,因為咖啡是阿拉伯的,茶是中國的。咖啡和茶值得譜寫進舞劇,可見影響之大,不過,茶似乎始終安份地呆在家裡,而咖啡,則造就了一種「處所」——咖啡館,在歐洲近代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