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法國投降後,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命運如何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二戰時期法國的表現的話,那麼我認為,用“瞠目結舌”無疑十分合適。一直以來,作為歐洲乃至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大國之一,法國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靠著先發制人以及數百年的積累,到二戰前夕,法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大國,法國擁有的殖民地高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當時全世界范圍內,各大洲幾乎都有法國的殖民地。除了英國,甚至將法國稱之為日不落帝國,也並沒有什麼不妥。
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
例如,1940年8月到11月之間,法國位於非洲的大面積殖民地,如查德、剛果、喀麥隆、烏班吉、加彭等地相繼加入自由法國。而在此之前,英國占據的法國殖民地,例如敘利亞、黎巴嫩、北非等地,也被歸入了戴高樂的領導之下。
因此,二戰時期法國投降之後,法國的殖民地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在包括自由法國在內的盟國手中,這部分殖民地也是面積最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被軸心國,也就是德國和日本占據。
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躺贏的法國不但獲取了5大常任理事國的職位,同時,幾乎沒有什麼人員損失的法國,又野心勃勃的試圖恢復它位於海外的龐大殖民地。不過,隨著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法國的殖民地大國野心也被雨打風吹去,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絕大部分法國殖民地都已經宣布獨立,法國再次縮回了歐洲本土。
2. 拿破輪和法國歷史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是法國的皇帝(1804年~1814年)、軍事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早年
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科西嘉島當時剛剛被賣給法國。他的家族是當地的一個貴族世家,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他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畢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凱旋而歸。
埃及之戰與權力的取得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1月9日,回到法國的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征服歐洲,成為皇帝
1800年,拿破崙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聯盟土崩瓦解。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宣布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帶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之戰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同盟」,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再次割讓土地。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迪諾的血腥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確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之戰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之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拿破崙在老殘軍人退休院圓頂大堂內墓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法國歷史
第一次鐵器時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相對地,訴諸考古發現的話,則能讓我們比較確定地重現晚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對穩定的社會之後,突然爆發的軍事與社會巨變。許多遺址的「年代下限」(terminus postquem)顯示,這些動盪發生於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鐵器時代。
在這個時代當中,考古學家們可以重新發現當時經濟和技術發達的聚落,其中一個座落於阿爾卑斯山當中,很可能就是塞爾特人來臨之前的遺址。
這個時代的特徵似乎是由規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並由好戰的貴族體制所統治。這些「塞爾特部族的君長、女王」(語見帕特里絲·布杭Patrice BRUN)以兵器和華美的二輪戰車陪葬,如同今法國金丘省(勃艮第大區)的維克斯(Vix)以及德國符騰堡州侯赫多爾夫(Hochdorf )等地所見。他們的墓葬同樣揭露了來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別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現,見證了這些貴族的巨富當中亦有商業貿易的一面。
前6世紀初,希臘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灣建立了馬薩利亞,這個希臘殖民地成為貿易中心。在馬塞定居的希臘人來自小亞洲的Phocée城。
凱爾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紀)
前450年到前400年,藝術品風格重新發生了巨大變遷,這可能意味著政治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在那個時候,出現了La Tène文化。按照傳統的觀點,高盧的時代從此正式開始,但是考古遺址發生變化的理由目前還在爭論中。
按照第一個觀點,在地中海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發生了逐漸的變化,外來民族逐漸擴散。按照第二個觀點,凱爾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領土,這些原住民從前史一直到凱爾特人的來臨前,變化很小。
我們無法了解這些社會變遷的事實,只能提出一些假設。目前大部分的專家推出折中觀點:既發生了漫長的文化擴散過程,也發生了凱爾特的入侵。
高盧獨立時代
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希臘文和拉丁文之中關於高盧族和高盧國的記載越來越多,揭開了高盧族部分的神秘面紗。高盧(拉丁文 Galli)一詞最早出現在羅馬政治家Caton的筆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從法國入侵義大利北部的高盧族人。
在公元前二世紀末,在希臘殖民地馬賽的影響下,且因高盧族和地中海的貿易交流,高盧族的一些部落開始希臘化,也開始運用希臘字寫高盧語,但是由於宗教的忌諱,高盧族沒有把其豐富的口傳歷史寫成文字,限定文字的運用范圍為商業和貿易。因此,在高盧語消失之後,這些傳統隨著被淡忘了。
高盧被劃分成幾個部落,那些部落之間的領土界限顯然被劃定得非常清楚。這些界限和未來的羅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亦和現代法國的省相吻合。
La Tène文化末期的高盧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顯示出穩定的狀態。但是,按照羅馬的歷史學家,在社會政治方面,高盧的君主制度和貴族制度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定的法官(高盧語vergobretos)。
羅馬人征服高盧之前一個世紀是高盧文明的鼎盛時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不象羅馬作家和西方19世紀歷史學家描述得如此野蠻落後。在那個時代出現了規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開始運用錢幣:高盧人文明的水平不低於前2世紀的羅馬。
高盧人對羅馬文化的貢獻非常眾多。在軍法和技術方面,羅馬人不僅採用了高盧人的許多發明,也借了高盧語的詞彙,例如:木桶、劍(gladius)、鎖子甲、肥皂、馬車(carrus)等。
羅馬征服高盧(前125年至前51年)
在前2世紀末年,羅馬已經征服了高盧的東南部(現在法國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和朗格多克-魯西永等地區),這些地區被稱為「Gallia togata」,即「穿羅馬式長袍的高盧」,因為這些地區的高盧人最早受到羅馬影響,開始採取羅馬的生活方式。
日爾曼人入侵
在406年12月31日夜裡,汪達爾人,蘇維匯人等日爾曼「野蠻」民族和阿蘭人趁冬天萊茵河結凍之機一同侵入羅馬帝國。由此開始一直到476年西羅馬帝國的覆滅,皇帝的權利日益減少,高盧的羅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爾曼人。在帝國行政里,那些日爾曼族人被劃入兩個不同的階級:聯邦者foederati和殖民者lètes。
現時法國領土是由高盧族地區組成。西元前1世紀至5世紀,羅馬統治著主要由高盧族(Gaulois)、凱爾特族(Celte)和在西南部的巴斯克族(Basque)所組成的人口。486年,來自東方的法蘭克人(Francs)首領克洛維一世(Clovis I)征服了在盧瓦爾河(Loire)和索姆河(Somme)之間的羅馬領土。後來他將現時北部和中部法國地區納入統治,並在496年將羅馬天主教定為國教。其他日耳曼統治者仍是以阿里烏主義(Arianisme)為宗教。
在克洛維一世於511年死後,他的領土不斷分裂和統一;而統治實權亦由他的嫡系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漸漸移入世襲的宮相(maire palais)里.751年,查理·馬特爾的兒子 - 矮子丕平 - 名正言順地建立他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
這王朝在丕平(Pépin)的兒子查理曼大帝統治下達至顛峰。查理曼先後在771年統一了在分裂中的法蘭克裔領土,774年征服了盤踞北義大利百年以上的倫巴第王國(Lombard),778年將巴伐利亞(Bavière)納入統治, 796年打敗了多瑙河平原的阿瓦爾人, 801年將南部邊境推進至巴塞羅那而與伊斯蘭教的西班牙領地接壤, 並在大肆征伐後終於在804年征服了薩克森人。
中世紀
教宗利奧三世(Léon III)在800年 加冕查理曼為羅馬人的皇帝以表揚其功績及對羅馬教廷的擁護。 但他的兒子路易一世死後, 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Traité de Vern)里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 加洛林王朝雖然在884年至887年間曾短暫統一, 但神聖羅馬皇帝封號自此不再在西部通行, 而西部亦漸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在查理曼大帝統治後期, 維京族 (Vikings) 沿他的王國北方及西部邊境推進。 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後, 他的繼任人未能團結去遏止維京人入侵。 維京人和他們的長船縱橫盧瓦爾河和其他內陸河流, 到處攻掠: 843年他們殺死了南特(Nantes)市的主教, 數年後又焚燒了土爾(Tours)城的聖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 845年更擄掠巴黎。
現時法國領土大致與國王糊塗查理(Charles le Simple)統治時相同。 他被逼將塞納河下游兩岸大片土地割與維京人, 形成諾曼底(Normandie)公國。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滅的後塵: 法蘭克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 (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 (Capétiens)。它與其旁枝瓦盧瓦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 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堀起使法國發展出新的政治架構: 君主承認擁有領土的貴族對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權,以換取他們有限度的忠誠和軍事支持。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於塞納河中游及毗鄰地區。另一方面,強大的諸侯, 譬如10世紀和11世紀時布盧瓦伯爵(Comte de Blois), 通過聯姻及扶植弱勢貴族而積累了數目可觀的領地。
911年割與維京人的諾曼底公國,成為了後來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的根據地。1066年,威廉公爵成功奪得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公爵仍保留諾曼底公爵的稱號和封地,並將其傳給以後的歷代英王,埋下了日後英法兩國沖突的導火線。1154年,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和諾曼底爵位,是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將自己在法國領地(安茹及諾曼底)歸入英國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諾女公爵(Aliénor d'Aquitaine),令他的勢力擴展到法國西南部。這些事件令英法兩國關系日益緊張,最終導致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13世紀,法國王室將不少南部的領土收歸中央,煽動了基督徒屠殺異教徒的浪潮(1209年為最高峰期) ,並把藉此將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為皇家家族領地。公正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試圖奪取佛蘭芒地區(1300), 但在兩年後,法軍終在發生於Courtrai (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戰中,被佛蘭芒城邦聯軍擊退。
百年戰爭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身亡,卡佩王朝(Capétiens)絕後。瓦盧瓦王朝(Valois)成員腓力六世(Philippe VI)繼承王位。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前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孫,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唯一合法繼承人。此王位爭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英法百年戰爭導致兩國的民族意識大大提高,但百年戰爭期間,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內亂,如1381年英國的瓦特·泰勒叛亂(Tyler's revolt)和1358年法國的扎克雷革命(Jacquerie)。
法軍在1337年至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但在1369年至1396年間轉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贊庫爾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 French: Bataille d'Azincourt)的勝利,令瓦盧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導致7年後巴黎淪陷和1420年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的簽署。導致法國王室對盧瓦爾河(Loire)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1428年,英軍更進一步,佔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並且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此舉再次激起了法國人的愛國熱情,紛紛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聖女貞德(Joan of Arc)率軍馳援奧爾良,擊退了英軍。並在歷史名城蘭斯(Reims)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異端,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後來英國內部發生沖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底(1450年)及波爾多(1453年10月)等地,法軍獲得最後勝利,收復了除加來(Calais)外的全部領土。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瓦盧瓦王朝
百年戰爭的損失是極大的, 特別由於瘟疫(黑死病,一般被認為是腺鼠疫)的爆發。這種疾病於1348年從義大利迅速地傳播Rhone 谷和因此橫跨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距估計,差不多有18-20百萬人口在現代天法國在這種 1328 年之時hearth 稅返回被減少了150 年後根據40% 或更。 盡管迅速人口統計和經濟復甦起點, 這個早先一半世紀的獲取將由沖突一比較進一步的被延長的系列, 這時候在義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國努力獲取優勢結束了在德意志地區哈布斯堡神聖羅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國被浸入了入一次國內危機與廣遠後果幾乎沒有是義大利戰爭。盡管一個契約的結論在法國和Papacy (1516 之間), 贈與冠無比的力量在資深傳教士任命, 法國由新教徒改革的嘗試深深地影響了打破天主教歐洲團?
成為歐洲霸權
法國 - 1552到1798年
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政治亂局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2年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崙的第一帝國,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期間曾一度出現了全球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 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其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亞薩塞林。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琪 / 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現代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涌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共和國新憲法(1946年10月)通過以後,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拾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七年後, 在一個場合標號第一次在20 世紀, 人民法國參加投票選舉總統由直接選票, 戴高樂贏取重選與這個表決的55% 份額, 擊敗佛朗索瓦·密特朗。在1969 年4月, 戴高樂辭去了跟隨失敗在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投票對於21 地區的創作與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為法國的總統是戴高樂派的喬治·蓬皮杜 (1969-1974), 獨立共和黨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會主義 佛朗索瓦·密特朗 (1981-95), 和新戴高樂派雅克·希拉克(選舉在春天1995) 。 當法國繼續尊敬它的富有歷史和獨立, 法國領導愈來愈栓未來法國對歐共體的持續的發展。在密特朗總統的佔有權時, 他強調歐洲綜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張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批准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的聯合, 法國的全體選民狹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當前的總統希拉克承擔了辦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競選以後集中於需要倔強地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交戰。國內關注的中心很快轉移, 然而, 到經濟改革和傳送帶拉緊措施要求為法國符合標准為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計劃。在1995 年末期, 法國體驗它的最壞的勞工動亂在至少十年, 象雇員被抗議的政府減少。 在外國和安全政策前線, Chirac 採用一種比較斷言的方法對保護法國維護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幫助促進和平協議談判在德頓市, 俄亥俄和簽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在巴爾干之中法國人是在北約和歐共體政策最堅強的支持者。
2007年4月22日,舉行總統選舉。[1]尼古拉·薩科齊和塞格琳·羅雅爾進入第二輪。[2]5月6日,舉行第二輪投票。[3]薩科齊當選。[4]5月17日,總統薩科齊任命弗朗索瓦·菲永出任總理。
3. 成吉思汗的八大奇跡
成吉思汗統一了既宋金對峙以來分裂的山河
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融合
初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成吉思汗,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
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奠定了蒙古兵學在世界軍事史的歷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里,攻取那樣廣大的地區,並且攻必取,戰必勝,西方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蒙古軍隊的武器比別人更精良而且更適合於實戰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較完善,軍紀嚴明;將領多巧於計謀,擅長兵法和戰略。」(《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234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由此可見,蒙古兵學中有十分豐富的軍事思想,本文就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做如下粗淺的的探討。
一、大迂迴戰略源於蒙古族的圍獵,它的突出特點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計謀將對方制服。它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
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長期的征戰中所形成的作戰韜略之一。在全面偵察敵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軍隊憑借騎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機動能力,經常越過人們難以想像的大漠、險灘、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的深遠縱深大膽穿插、分割,並與下面進攻部隊相配合,四麵包圍敵人,迫使對方迅速瓦解。
蒙古軍的迂迴戰略源於蒙古族的圍獵。他們把圍獵中的技藝,嫻熟地運用到戰爭中,許多堅固的城堡,變成了他們圍困中的野獸。因此,蒙古軍隊大迂迴戰略的突出特點是:它不以擊潰敵人就算達到戰爭目的,而是用獵人那雙狡黠、深邃的眼睛,盯著敵人的後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將敵人包圍,從不給對方留下一條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條生路,那完全是一種戰術運用。這種大迂迴戰略,與古代其他軍隊的進攻方式大相徑庭,它不直接對敵列陣挑戰,而是更講實際,手段更隱蔽。並力圖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計謀」將對方制服,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
孫武總結戰爭規律,提出了兵以詐立的「詭道」思想,從此,春秋以前以「仁義」為核心的戰爭指導思想在戰國時期已銷聲匿跡。但隨著封建帝國的建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把民間的兵書視為禍水。隨著儒家思想上升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兵家的「詭道」思想漸漸出現了斷流,更談不上繼承和發展。而成吉思汗,在戰爭實踐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孫子的「詭道」思想。當然,這並不是說成吉思汗熟讀《孫子兵法》,而是說成吉思汗在與獸、與部落、與外敵長期的爭斗中,同樣悟出了這一真理。因為規律性的東西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其作用。我們從成吉思汗戰略偵察團隊的行動中,就能看到孫子的「詭道」思想被他們運用得多麼嫻熟。成吉思汗遠征歐洲前,派速不台和哲別擔任偵察任務。他們穿過格魯吉斯坦,打敗了喬治亞的精銳團隊,隨後越過高加索的黑岩絕壁,來到貼爾克盆地。這里已有一支很強大的軍隊正等著他們。蒙古軍隊的確太疲勞了,激戰一天勝負未決。第二天,他們帶著黃金和貴重的布、優良的馬來到庫曼人的營地,對他們說:「我們是同族,為什麼要和外國人聯合攻打你們的兄弟,他們給你們的好處,可以從我們這里得到。」庫曼人帶著蒙古軍隊送來的厚禮離開他們的同盟者遠去。速不台卻乘機追擊並打敗他們,索回了剛贈給他們的全部禮品。如果要講仁義道德,速不台可謂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戰爭規律。他們的偵察行動,促成了成吉思汗遠征歐洲18年的計劃。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不僅是一種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一種與孫子一脈相承的思想,在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中,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大迂迴戰略的實施體現了速度與距離的對立統一,蒙古軍隊清一色的輕騎兵,創造了農業時代的「閃擊戰」。
大迂迴戰略的具體實施首先需要速度,沒有速度,談不上戰爭的突然性,也難以對敵人達成合圍;其次,需要長途奔襲,沒有遠距離奔襲,很難對敵產生威懾。可以說成吉思汗的軍隊都具備這兩個條件,這也是他能夠征服世界的奧妙所在。
13世紀,歐亞等國的軍隊多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而蒙古軍隊卻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適合遠程奔襲。重騎兵防護性能好,機動性差,適合陣前對抗。所以,蒙古軍的輕騎兵,恰如「二戰」中機械化部隊,它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使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完全是一種颶風式戰場。如果把它與「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作對比,就會發現在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與德國「閃擊戰」相似的內容。「二戰」中,德軍閃擊波蘭,用了一個月;閃擊丹麥、挪威,用了兩個月;閃擊法蘭西,佔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後也只有一個月。這是發生在工業時代的「閃擊戰」,而發生在農業時代的「閃擊戰」,其戰績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的。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時它的集結:「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完成的。這樣部隊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攻佔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5天時間,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至90公里;攻佔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里;攻佔匈亞利和波蘭,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戰爭史》24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輕騎兵,有與今天的機械化部隊共同的特點,即高速、突然、攻擊力強,往往使對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輕騎兵機動性好的特長,打破了13世紀呆板的攻防戰術,從而完全控制了戰場主動權。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軍已引起歐洲人的惶恐,甚至像遙遠的城市,如盧卑克(波羅的海南岸一個城市)和紐倫堡(今德國巴瓦里亞境內)都加緊防禦准備。就連當時的英國也提心吊膽,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魚。當時歐洲人對成吉思汗子孫的懼怕,從某種程度上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反應,因為並不清楚蒙古人為什麼不可阻擋,有人甚至把蒙古軍後來因窩闊台去世而退兵之舉,歸結於他們教皇和皇帝的英明。後來法國的拿破崙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蒙古軍西征,不是亞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動,而是有嚴密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由於他們比對手更精明因而才能所向無敵。拿破崙的分析切中問題的實質。當蒙古軍象飛沙快速推進時,在它的背後,是行之有效的大迂迴戰略。而這種戰略,在蒙古兵放牧、圍獵時,就已經產生並成熟了。
三、大迂迴戰略能營造廣闊的戰爭空間,能使戰場攻防結構發生突變,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己創造有利戰機。
蒙古軍隊的大迂迴戰略能以迂為直,避實擊虛,擴大戰爭空間,節省兵力兵器,加速戰爭進程。蒙古軍滅金,窩闊台就採用了成吉思汗臨終留下的大迂迴攻金方略。他令拖雷率主力西路軍,繞過金軍的重鎮潼關,自寶雞出漢中,強行通過南宋管轄地區,沿江而下,經唐(今河南唐縣)、鄧(今河南鄧縣)北上,採用大迂迴戰略,突然出現在金軍後方。金朝十分驚慌,急忙抽調守黃河和潼關的主力部隊10萬餘人前來抵擋。兩軍在鄧州遭遇,拖雷只有3萬人。他採用襲擾戰術,避免與金軍正面交鋒,使遠道而來的金軍十分疲憊。這時蒙軍正面部隊已渡過黃河,直趨汴梁,金軍倉皇北撤,當退到鈞州(今河南禹縣)三峰山時,被兩路匯合的蒙古軍團團圍住,後又網開一面,在追擊中全殲金軍。此後蒙軍乘勝進圍汴京。金亡近在咫尺。
但蒙軍南下滅宋的戰爭卻持續了45年之久。這也許是他們遇到的眾多對手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因為南宋所處的江淮地區,河渠成網,城鎮林立,除蜀口、襄陽、淮河防線外,西段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峽谷,東段地處淮河下游,水道眾多,後方還有長江天塹,都不利於騎兵作戰。但蒙古軍隊能審時度勢,避實就虛,發揮特長。他們選蜀為戰略進攻要害,因為蜀地富饒,南宋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四川。此外蜀地地理條件尤為重要,蒙軍若奪去四川,就可以過三峽,順流東下,直逼江東。窩闊台為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沿用滅金時寬正面、大縱深的迂迴包圍戰略,在東起江淮西至川陝的寬大正面上發起進攻,力圖越過長江,進入江南作戰。但由於兵力分散,各戰區雖有突破,終因氣候不適,加上中軍主帥死於軍中,只好中途撤退。蒙哥汗繼位後吸取窩闊台失敗的教訓,在佔領區開始設官、築城,為持久戰作準備,從而避免了春去秋來,戰果得不到鞏固的缺陷。在戰略指導上,仍以攻佔巴蜀為首要目標,同時派忽必烈率軍經略雲南,目的是迂迴西南攻其腹背,然後北上,接應主力,東下臨安。可惜蒙哥汗在實施他的大迂迴戰略時,卻因自己戀戰,遇堅必攻,使其主力鈍於四川的釣魚城下,直至自己中石身亡,從而影響了整個戰略目標的實現。
今天,當我們研究蒙軍滅宋的戰略思想,無不為他們開辟的廣闊戰場所折服。蒙軍的大迂迴戰略使金束手就縛,使宋廷的沿江防禦失去天塹屏障。雖然蒙軍攻宋的前兩次迂迴未實現預期戰爭目的,但當時忽必烈的軍隊事實上已迂迴雲南大理,經過近一年征戰,兀良哈台平定了「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泊烏、白蠻等37部」(《元史·兀良哈台傳》)並與四川蒙軍匯合,從而使蒙宋正面戰場決戰時機成熟。若不是蒙軍釣魚台受挫,兀良哈台軍就可以奇兵出廣西拊京湖宋軍之背,然後直下臨安,這樣,南宋的滅亡,就可能提前幾年。由此可見,蒙軍的大迂迴戰略可以創造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有利戰機,可以乘虛使敵我雙方力量發生變化,並從根本上打亂敵人的部署,迫敵就範。
四、大迂迴戰略是將帥膽識和軍隊力量結合的產物,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不僅僅是個方略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成吉思汗獨特的軍事體制和治軍思想,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軍隊,從而使他的戰略思想得以實施。
研究蒙古兵學中大迂迴戰略的具體運用,從中可以發現,大迂迴戰略不僅僅是個方略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作出大迂迴的決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統帥,執行大迂迴戰略任務需
要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否則大迂迴戰略只能是紙上談兵。
成吉思汗是舉世公認的偉大戰略家,他能對復雜敵情作出正確判斷,果斷決策。蒙古軍西征花剌子模之前,當時成吉思汗面臨來自三方面的挑戰,一是與金國長達9年的戰爭,二是西夏的反叛,三是斬其使臣、屠其商隊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權衡利弊,採用穩住西夏,牽住金朝,全力西征花剌子模的策略。西征花剌子模分三路進軍,大軍在開進中,派哲別一路繞到敵後,向敵戰略上敏感的卡什加爾方向迂迴,切斷花剌子模與阿富汗、呼羅珊之間的聯系,掩護主力戰略展開。大皇子術赤、大將軍哲別率領三萬人的軍團,穿過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地帶——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之間的谷地。當時「他們在一丈多深的積雪中行軍,他們攀登4千多米被雪覆蓋的吉西列阿爾多和鐵列古達巴干兩個高峰的道口。在大風雪中,用牛皮包住馬腿,人穿雙層的皮毛大衣,在7千多米的高山之間,在冰天雪地中前進。他們為了暖和身體,用小刀切開馬的血管,吸喝了馬的溫暖的血液,又把血管封閉起來……」。(《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0頁)這段史料,反應了蒙古軍隊在人類軍事史上所創造的奇跡,它使漢尼拔和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的行動顯得遜色。當蒙古軍隊突然出現在費爾干納盆地,莫罕默德率領的精銳部隊正等著他們,疲憊的蒙古軍隊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機動作戰與敵人會戰。激烈的戰斗持續到深夜,各自鳴金收兵。成吉思汗在接到他們的戰斗報告後,令術赤歸隊,令哲別率領5000人馬,繼續向南方阿姆河上游迂迴。成吉思汗等後續部隊展開後,他親率5萬蒙古騎兵,從北方迂迴行軍,在渺無人煙的地點渡過錫爾河,通過了克吉爾庫姆沙漠。「這個寬有500公里的克吉爾庫姆沙漠,被世人認為是動物絕對不可能通過的天然障礙。從那以後經過了650年,俄羅斯對葉華作戰中,俄軍騎兵喪失了全部軍馬。現在成吉思汗突然出現在莫汗默德背後能置於死地的阿姆河下游地區。」(同上書,157頁)這時的莫汗默德,已被四麵包圍:西方有成吉思汗,北方有察合台、窩闊台,在東方有術赤,南方有哲別。這就是成吉思汗大迂迴戰略最典型的一個戰例,它創造了世界戰史上的兩大奇跡,而這種奇跡在那個時代,也只有成吉思汗統帥下的蒙古軍隊才能做到。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軍隊的耐力和吃苦精神是何等驚人。如果換宋朝的軍隊去執行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可能不等交戰,就被雪山和大漠吞噬。成吉思汗的軍隊之所以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這與它獨特的軍事體制和特殊的治軍思想有很大關系。
首先,軍民一體的軍事體制,使蒙古士兵從孩提時就練就了鋼鐵般的意志。據史載:「蒙古人從三歲起就手拿弓箭。」(同上書,263頁)他們放牧、騎射、圍獵,很早就孕育了靈敏的馬上戰術。氏族之間的爭斗,國與國之間的相互掠奪,已模糊了兵與民的界限。如今人們在探討為什麼中國的游牧民族屢屢能進入中原,打開城牆高築的中原門戶,恐怕原因恰恰在此。因為游牧民族的流動性,本身就是一種進攻樣式的推演,而中原以牆自守,典型的農業式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消磨了人的進攻意識。一個沒有進攻意識的民族,要與強悍的游牧民族交戰,其勝負可想而知。
其次,成吉思汗的治軍思想做到了民族性、科學性的高度統一,這是他造就一支高素質蒙古軍隊的根本原因。所謂民族性是指成吉思汗治軍完全立足於本民族的客觀實際,如借用圍獵訓練軍隊就是一種全新的軍民兼容的訓練方式。所謂科學性是指成吉思汗治軍完全從實戰出發。它曾以西夏為對手考驗自己的軍隊,「試圖在對西夏的戰爭中,鍛煉一下蒙古人,以利將來對中國的戰爭。」(同上書,93頁)另外,成吉思汗也重視對軍官的訓練,「哪一個軍官不來接受我的教育,而是呆在家裡,那就好像是沉在水中的石頭一樣被消滅的。」(同上書,95頁)軍官們在大汗的宮廷受訓後回到營地擔任教官,經過一整套完整體系受訓的蒙古軍隊,最後就像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樣:「在日常生活中,有如兩歲的犢兒,但在廝殺時,又似老鷹的搏擊。在筵宴和娛樂之中,無憂無慮有如小駒,但在戰斗的時候,又似海東青之撲仇敵。在白天,像老狼的俟機,在昏黑之中,像烏鴉的守夜。」(《蒙古帝國史》162頁,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正是有成吉思汗這樣出類拔萃的戰略家和他那支堅不可摧的軍隊,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才能在世界戰爭史上大放異彩。
五、大迂迴戰略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在穿插、迂迴中屢建奇功,就在於它「羊馬隨征,因糧於敵」。
大迂迴戰略的實施一般要遠離後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西征,基本上是脫離根據地作戰。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蒙古軍隊有一套獨特的、與此不同的後勤保障體系,從而保證了蒙古軍隊的遠征。
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史記·匈奴傳》)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物合一,完全是受生存條件的驅使。蒙古人行軍打仗,以反牲畜走到哪裡,人跟隨到哪裡的游牧常規,而是軍隊走到哪裡,羊馬也驅逐到哪裡,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部隊的軍需供給問題。
由於出征時攜帶的羊馬很有限,為充分食用這些牲畜,成吉思汗還專門規定了屠殺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兩個,吹滿空氣,把骨管伸進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絲紋。在獸的第四、第五肋條之間,刺個穴口然後把骨管插進創口,壓迫膀胱把空氣注入肺臟。這樣做的時候,獸立刻死去。死狀好像是被電擊一樣。這個殺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養力充分,臠肉柔軟,味道也美,易於更長久的保存。」(《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274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全部吸收獸類血和腸肚的營養,充分利用所攜帶的羊馬。由此可見,蒙古軍隊在自我生存方面,有它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說它不可戰勝的秘密是什麼,極度節儉的飲食習慣,就是其制勝的密訣之一。因為有超常的生存潛力與敵較量就有超常的戰鬥力,就有能使戰爭機器連續運轉的動力。
蒙古軍隊「食羊盡則射兔鹿野豕為食。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蒙韃備錄》第13篇)這段史料,說明成吉思汗的軍隊在自帶食物耗盡時,依然有強大的野戰生存能力。當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時,其國王莫汗默德從間諜那裡得知:「蒙古軍隊隨身攜帶戰斗時用的一切物品,他們以肉乾和酸奶為飲食就滿足了。他們對於好吃的食物和不好吃的食物都滿不在乎,什麼動物肉都能吃,甚至豬肉、狗肉都吃。他們的馬不需要麥子和稻草。他們的馬能用蹄子刨開積雪找草吃,甚至還能刨開土找雜草和草根、草葉吃也過得去。任何高山峻嶺和大川小河阻擋不了他們的進擊。他們能越過任何的山谷隘路,他們抓著馬鬃馬尻渡過任何河川。」(《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6頁)莫汗默德被強大的蒙古軍所震撼,從此,他便無心交戰,而是一心一意千里撤退,只顧逃命了。
蒙古軍隊的確是生存能力極強的軍隊,他們對自然的最低奢望低出普通人好幾倍,當他們「才犯他境,必務抄掠……因糧於敵。」(《黑韃事略》85頁)時,蒙古軍隊就變得更加強大。蒙古軍因糧於敵的具體作法一是搶奪牲畜以備後用。二是對堅壁清野的城堡,用軟硬兼施的方法迫對方供給糧食。哲別在佔領花剌子模的南方後告示居民:如果想免於被殺,快快投降提供糧食,不要依靠城堡的守軍。按照蒙古的法律,降服者的財產和家屬歸勝利者所有。成吉思汗的作法則更溫和一些。當他佔領布哈拉時,他騎上馬來到城裡的回教清真寺,登上聖壇,對回教僧侶們說:「在野外既沒有肉,也沒有草,馬餓了人也餓急了,戰士們非常苦,打開你們的糧庫。」(《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9頁)這時拿鑰匙的倉庫保管員就會跑出來。三是每征服一地,就建立作戰基地,以戰養戰。這種由開始掠奪到建立基地,有一個發展過程。「蒙古貴族在開始進入中原時,掠奪財富是他們從事戰爭的一大目的,從金銀、牲畜到人口,都是他們掠奪的對象。」(《蒙古族通史》143頁)這樣對當地經濟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後來他們接受封建的統治方式,經營佔領區。公元1253年,忽必烈曾在鳳翔屯田,用鹽換取糧食以供軍糧。
總之,蒙古軍隊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解決了軍隊的供應問題,而這種解決方法不像一般的軍隊讓士兵負重過多,或在戰斗序列後有很長的輜重隊,而是在他們民族千年以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中,以最輕便的方式加以解決。這種輕便體現在他們食用的羊或馬,不需要特別的裝備來運送,從而大大減輕了蒙古軍隊的負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膽向敵人的縱深穿插迂迴,其距離的深遠常常使他的敵人也難以置信,這就是為什麼蒙古軍隊攻下一個個城堡竟是那麼容易。因為這些城堡的守軍被突入其來的敵人嚇懵了,他們來不及作堅固防禦,即使作了准備,但蒙古軍卻偏偏出現在他們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們認為敵人是無法前來偷襲的。因此,英國人利德爾·哈特評論說:「在中世紀里,戰略的最好例證並不出在西方,而是來自東方。公元13世紀,對於西方戰略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時代。」(17)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正是這些戰略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成吉思汗與戰國時期的孫子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兩座奇峰。
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播種者",後裔遍布世界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3日報道:英國牛津大學遺傳科學家賽克斯在其新書中說,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男子漢,這位蒙古可汗縱橫戰場40年,不但領土疆界橫跨歐亞,更讓許多女性懷上他的後代,估計現時至少有1千6百萬人是帶有其超級男性染色體的男性後裔。
人類基因系教授賽克斯已推出有關男性染色體(或Y染色體)研究的新書《阿當的詛咒》(Adam's Curse),聲稱成吉思汗可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播種者」,由於人類不斷遷徙,即使英倫三島也有可能發現成吉思汗的後裔。
父親會將男性染色體直接遺傳給兒子,成吉思汗王國的版圖在13世紀橫跨蒙古至阿富汗,並伸延至俄羅斯和伊朗。牛津大學的科研人員從亞洲16個地區抽取男性居民的DNA樣本,結果發現8%的居民擁有同一男性染色體。科學家認為他們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是因為三分之一哈扎拉族的男性也擁有這種染色體,居於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哈扎拉族一直聲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成吉思汗的軍隊當年在歐亞大陸所向披靡,蒙古大軍每攻佔一處城市都會進行大屠殺。成吉思汗批准士兵大肆搜刮財物,並要求部下進貢美女給他,讓他洩慾或當他的妃嬪。
4. 拯救大兵瑞恩片頭和片尾的墓地是不是法國諾曼底的奧馬哈海灘的美軍墓地呢。懸賞5分
是的,是在法國西部城市卡昂市附近的盟軍公墓。每年6月6日都有參加過D日行動的老兵及家屬前來,不管是陸軍29步兵師,RANGERS,還是101師82師的傘降部隊的陣亡者都長眠於此,可悲的是隨著時間流逝,前來的老兵越來越少了···總有一天世上會不再有D日老兵,但是盟軍公墓會想忠誠的老兵一遍又一遍的向世人訴說著D日那天所發生的故事···
5. 法國外籍兵團總部在法國哪
目前外籍軍團總部位於馬賽附近東邊的小城歐巴涅(Aubagne)。
過去,外籍兵團除了在國家危急時期以外並不駐扎在法國本土。
在1962年之前,兵團的總部駐扎在阿爾及利亞的西迪·貝勒·阿貝斯(Sidi-Bel-Abbès)。
但在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後,因應雙方所簽條約及就近看管曾經叛變過的部隊,政府將兵團指揮中樞搬遷回法國。
現在,一些軍團的單位部署在科西嘉島或其他海外屬地,而其餘的單位部署在法國本土的南部。
————————————
本土:
外籍兵團招募處(GRLE),駐扎於巴黎(Paris),後勤招募團主要工作為負責為整個外籍軍團招募各方面的人才,分落在法國各大城市的信息處能為有當兵志願的人提供最大限度的信息支持,不負責戰斗。
第1外籍騎兵團(1er REC),駐扎於奧蘭治(Orange),機械化騎兵團 主要工作為負責威力偵查。
第1步兵團(1er RE),駐扎於歐巴涅(Aubagne),外籍兵團總司令部 整個外籍兵團的人事總部,其中含有軍級規格的軍樂團,不負責直接戰斗
第1外籍工兵團(1er REG),駐扎於Laun 擁有稱為DINOPS的水中水上工作專門部隊,過去是第6外籍工兵團,但隨著第2外籍工兵團的設立而改名。
第2外籍步兵團(2e REI),駐扎於尼姆(Nîmes) 以步兵配合裝甲車為主,狙擊手為輔,適應從沙漠到嚴寒各種環境作戰,在中東、東歐、非洲大陸都有他們的身影,算是最常被派至海外的部隊。偶爾會在法國本土配合警察擔任保安工作。
第2外籍工兵團(2e REG),駐扎於St Christol 基地位於山嶽環繞的盆地里,負責高山工程、蛙人偵察和排雷任務。
法國外籍兵團第4騎兵團(4e RE),駐扎於Castelnaudary(訓練營區) 通過招募處後,到各個專業部隊之前,新兵將在此接受包含法語在內的四個月戰斗訓練。
科西嘉島:
第2外籍傘兵團(2e REP),駐扎於卡爾維(Calvi) 整個法國陸軍的精銳部隊,擅長各種特殊環境戰斗。由於行動快速、裝備輕巧,通常參與對作戰國先頭登陸的任務。
法國海外屬地:
第3外籍步兵團(3 REI),駐扎在法屬蓋亞那 擅長叢林戰,負責守護蓋亞那太空中心。
馬約特特遣隊(DLEM),駐扎於馬約特(Mayotte)
亞洲:
外籍兵團第13團(13 DBLE),原先位於非洲東部的吉布地,自2011年6月起正式駐扎於阿聯酋的首都阿布扎比。 以裝甲步兵配合遠程炮兵為主,負責守護亞洲西南和非洲東北部。
目前(2012年)外籍兵團在蓋亞那、中非、馬約特、阿布扎比、波利尼西亞、黎巴嫩、阿富汗、查德、象牙海岸、加彭等地均有駐軍。
6. 二戰時,法國不僅有馬奇諾防線這個天然屏障,而且有300萬人數的陸軍,但為什麼讓德國在一個月內滅了
因為德國人從比利時打進來,馬奇諾防線就被繞過了。
總的來說,戰略上,法國人的戰略思維還停留在一戰時期,建立堅固的碉堡防線這種思維。太過時了。根本無法適應德國人使用的機械化的閃電戰戰術。
而且法國當時軍內官僚主義比較嚴重,思維非常僵化保守。戰爭爆發後的應變也沒有做好。
7. 法國將軍的「苗圃」是什麼
悠久的歷史
聖西爾軍校,法國最重要的軍校,是法國陸軍的一所軍事專科學校。早年建在巴黎郊外凡爾賽宮附近的聖西爾,並因此而得名。
聖西爾軍校的資料
這所享譽世界的軍事學府軍校已走過了200年的滄桑歷程。17世紀以前,法國軍隊中的軍官都是國王推薦任命的貴族,他們並沒有受過專門的軍事訓練。到路易十四時期,才出現了幾個訓練從軍的貴族子弟的連隊。為了讓年輕的貴族、紳士們接受嚴格、系統的軍事訓練,1751年,國王路易十五在巴黎開辦了一所皇家軍事學校。由於皇家軍校開支過大,1776年被迫停辦。1777年,在皇家軍校所在地開設了培訓巴黎和外省優秀青年的貴族子弟連。1784年,一個名叫波拿巴·拿破崙的年輕人被選入這個連隊受訓。1785年8月15日,拿破崙在這里接過少尉軍銜的委任狀。兩年之後,這所軍校又因為經費問題被迫關閉。
波拿巴·拿破崙成為法國首席執行官後,面對軍隊連年征戰而缺少優秀軍官的情況,十分懷念自己早年的軍校生涯,決心建立一所軍官學校。1803年1月28日他簽署法令,決定在巴黎南郊50公里的楓丹白露成立「帝國軍事專科學校」。1805年他還親自為軍校題寫了「為打勝仗而受訓」的校訓,時刻提醒學員們不要忘了自己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1808年3月24日,軍校遷至巴黎南部凡爾賽宮附近的聖西爾。
拿破崙在滑鐵盧慘敗之後,這所軍校於1815年7月16日被迫關閉,兩年後又得以恢復,正式改名為「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校遭德軍轟炸,軍校師生隨法國潰敗的軍隊遷到法國南方城市愛克斯·普羅旺斯。1942年,聖西爾軍校被迫解散。但與此同時,一所由夏爾·戴高樂將軍創辦的自由法蘭西軍官訓練學校在倫敦成立,繼續為法蘭西軍隊培養軍官。戰後,這所在戰爭中成立和保留下來的軍校又被合並為諸兵種軍事專科學校並遷回本土。由於聖西爾軍校的建築已在盟軍為解放巴黎而實施的轟炸中被夷為平地,新校址只好設在距巴黎以西約300公里的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當。1961年根據招生對象的不同,諸兵種軍校一分為二,又恢復了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的名稱。
近兩個世紀以來,這所軍校為法國陸軍培養了近6萬名優秀軍官;法國陸軍中幾乎所有的高級將領都出自聖西爾軍校。正如拿破崙所說,這里是「將軍的苗圃」。
嚴苛的入學條件
聖西爾軍校威名揚天下,自然就成為法國青年追求榮譽、躋身軍界的嚮往地。不少法國青年認為,能在聖西爾軍校學習是十分榮幸的。但進入聖西爾卻非易事。在軍校建立初期,法國軍隊有一項條例規定:凡是在軍校招生會考中被錄取的學生,應一律先到軍團服役一年,當一回大兵。大凡吃不了當兵苦的或不適應軍營紀律約束的人將被淘汰,不能進入軍校學習。這里還有一個小傳說。據說,戴高樂將軍在進入聖西爾之前,就曾在阿格斯的步兵第33團9連當兵。日復一日的軍事訓練和削土豆皮之類的勤雜事物,使人膩味透了。戴高樂討厭這樣的生活,也鄙視這樣的訓練方式。他總是以各種方法來諷刺它,找各種理由來躲避它,以至於當有人問到他當時的連長,為什麼不給這位非凡的新兵破格晉升時,這位連長說:「我怎麼能把這樣的小夥子升為中士?他只有當大元帥才會稱心如意。」戴高樂將軍之所以能在阿格斯的步兵團堅持下來,是因為他有從軍的堅定信念,以及阿格斯的這塊神奇土地的吸引。戴高樂是在1910年入學聖西爾的,並於1912年以第13名的畢業考試成績從聖西爾畢業。
戴高樂在聖西爾讀書時佩戴的軍刀
如今,入校要求更嚴。報名參考的人必須具備獻身的精神、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正直的為人以及良好的修養,而一般人很難養成這些近乎完美的品質。另外,報考聖西爾的條件與方法也頗為嚴格復雜。報考學員的年齡必須在17~20歲之間,未婚,而且是法國公民。他們通過國家高中統一會考以後,必須再經過大學預科或聖西爾專科預備學校學習之後,經考試合格,擇優錄取。當然,報考著名工科大學的成績合格者和取得學士學位的大學生,可以受到優待,這些只需經過面試和體育測驗就可直接進入軍校學習,但人數不超過總招生人數的15%。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得過勛章的現役軍人及法國盟國的優秀軍人,經過國民議會批准後,也可破格進入聖西爾學習。
近幾年,聖西爾軍校每年錄取新生160~170名,但報考的人數很多,一般不會少於700人。如1993年報考的人數約900人,這個6取1的比例在法國可是相當高的。考生平均年齡為21歲,其中1/3的考生不到20歲。來自聖西爾專科預備學校和地方大學預科的考生各佔一半。法國人似乎沒有「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所以軍人家庭的子女也願意報考軍校。聖西爾的學員中有1/3的人來自軍人家庭。
組織機構與課程設置
聖西爾沒有單獨的領導體制,它與其他兵種學校合在一起共設領導機構,校長為少將軍銜。下設四大部:參謀部、軍訓部、教研部和學員部。學校按文科、理工科和經濟科分類編成3個學員隊。軍訓部設戰術研究、體育訓練等專業教研室。教研部主管文化學習,設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經濟學、語言學等專業教研室以及各類教學保障機構。學員在進行野外生存訓練聖西爾軍校是法國培養陸軍初級軍官的學校。它的目標是培養在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學員,人人具有為人師表的自豪感和為國家效勞的自學意識,其廣博的知識和健壯的體魄可以適應各種環境,能有效地管理和指揮部隊。聖西爾還要求學員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培養高效的工作能力,為今後擔負國家賦予的較高職責做好准備。總之,從聖西爾畢業的學員不僅具備優良的軍人素質,還具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個個是有理想、有個性、有文化、有紀律、有服務意識的未來國防棟梁。
學校學制原先為2年,1983年,為了加強軍事訓練,學校進行改革,學制也由2年改為3年。學員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基礎軍事知識、教學訓練法知識、戰斗訓練、身體素質與體育訓練、行政管理與技術、文化知識等。3年的課程安排如下:
第一年,以軍事訓練為主。時間是10個月,共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個月的單兵基礎訓練,包括體能訓練、器械體操訓練和射擊訓練,這是最艱苦的階段;第二階段4個月,與其他軍校的地方新生一道,在科埃基當學習一些共同課目,包括分隊訓練和戰術;第三階段5個月,到部隊代職擔任實習排長,目的是學會組織新兵訓練。第一學年重在打基礎,它是新生走上軍旅生涯的第一步。在這一年中,少數不能適應的學員將被淘汰,按普通義務兵待遇退出現役,但發給他們國家普通高等教育第一階段合格證明。其他合格者在第一年結束後被授予准尉軍銜。
第二年,以文化課學習為主。聖西爾的文化課,按文、理、經濟類分科,學員根據各自的專業分班學習相關的課程。除了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學員還要自選一些課目。第二年的後期安排有10周的軍事訓練,前4周到國家突擊訓練中心集訓,剩餘時間用於學習陸軍各兵種的連排訓練、戰術指揮,並學會跳傘。第二年結束,合格者將被授予少尉軍銜。
第三年,在前兩年學習的基礎上,鞏固和深化各學科的知識,重點培養學員的主動性、責任感,進一步增強學員作為軍事指揮官的領導意識與能力。文化課仍按專業分別組織。在進行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學校還請軍內外的專家、學者到學校就當前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舉辦講座,組織學員到國家企業或部隊機關見習,其中到部隊教導隊學習6周,在企業進修班學習2周。第三年的軍事訓練共6周,重點是培養學員動手和動腦能力,組織他們到陸軍各兵種部隊中實習鍛煉,學習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理論,參與各種模擬實戰訓練,如夜間偷渡和襲擊、乘直升機機降作戰與模擬前華約國家軍隊的分隊對抗演習等。同時,准備參加國慶閱兵式。
聖西爾軍校的學生聖西爾軍校訓練是嚴格的,但它的文化娛樂活動卻是豐富多彩的。由於設施不完善,聖西爾早期的文化活動比較簡單,學員只能常自編自演一些小節目來緩解緊張的學習生活。戴高樂在聖西爾學習時,就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演員」。由於他有2米高的個頭,人們常取笑他,給他取綽號叫「大公雞」、「西哈諾」,讓他站在桌子上背誦「西哈諾」;讓他裝扮成小丑,表演雜技節目;還讓他在為慶祝「勝利日」而組織的歌舞演出中,扮演「鄉下的未婚夫」。就是這些節目豐富了早期的學員生活。
而現在,學校的各種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學員在緊張學習訓練之後,可以去體育場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如玩橄欖球、踢足球、打籃球或壘球等。休息日或節假日可以去學員之家聽音樂、會客或跳舞。跳舞是聖西爾人最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到舞廳開放時間,舞廳里就擠滿了學員,在這個時候,學員可以充分放鬆自己,邀請漂亮的小姐一起翩翩起舞,向她們一展自己的騎士風度。當然,這種場合,老學員享有絕對的優先權,新學員們只好怯怯地站在旁邊觀看,等待機會。
獨特的風格與傳統
聖西爾軍校創辦至今已有兩個世紀的歷史。它經歷了由王朝到帝國又到共和國的風風雨雨,並形成了許多自己特有的風格與傳統。
拿破崙親授的校旗。聖西爾軍校校旗以法蘭西藍、白、紅三色國旗為底,一面綉有「榮譽與祖國」,另一面綉著校訓訓詞「為打勝仗而受訓」。第一面校旗是拿破崙親授的。
軍校典禮
含淚譜寫的懷念往日殊榮的校歌。聖西爾軍校的校歌音譯為「加萊特」,法文原意是一種餅式點心,引申義為一種盤形線圈,後來專指聖西爾軍校學員大禮服上的肩章。相傳19世紀初,只有最優秀的聖西爾軍校學員才有資格在軍禮服上佩帶這種猩紅色帶流蘇穗的肩章,用以表彰他們的出色表現與勇敢。1843年,路易·菲利普國王為博取人才,決定所有學員都必須佩帶這種「加萊特」。不料,此舉嚴重刺傷了優等生們的自尊心。於是,他們含淚譜寫一首懷念往日殊榮的歌,並在當年畢業慶典上唱了出來:「高貴的加萊特,你的名字永垂青史……」從此,這首歌便成了聖西爾軍校的校歌。
與眾不同的校服。聖西爾軍校的校服最早定型於1852年。它與其他軍校的校服不同,頭上是一頂配有紅白羽飾的圓筒帽;校服上身為深藍色立領制服,肩章為猩紅色毛線紡織物,帶流蘇穗,配一條皮腰帶;下身是紅色帶天藍色條飾的褲子。帽子上的羽毛飾物頗有一番來歷,據說:1855年8月24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來訪,拿破崙三世為了表示敬意,他讓參加受閱的聖西爾軍校儀仗隊在圓筒軍帽上插上代表英國王室的紅白兩色羽毛。法國人把這種羽飾又稱作「鶴鴕羽飾」,因為相傳在英國女王抵達巴黎之前不久,人們在巴黎動物園發現這種長著紅白羽毛叫鶴鴕的鳥。聖西爾軍校的學員只有在重大節日或學校慶典時才著校服,平時著陸軍軍官常服。
聖西爾軍校的閱兵方陣
別具一格的校慶。聖西爾軍校每年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其中最主要、最著名的是命名、傳帽與授佩刀儀式。從1803年開始,聖西爾軍校一直以法國歷史上的某個著名人物或法軍的某次重大戰役的名字授予一屆學員,以紀念先輩,緬懷他們的英雄業績。傳帽,則表示傳統的繼續。授佩刀則是從古代授予騎士佩劍的傳統而演變來的。命名、傳帽與授刀儀式一般在學員結束第一年軍訓,升第二學年時舉行。第二學年開學後的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全體學員集合在操場。首先,由校長宣布為本屆學員選定的命名,講解其意義。然後,校長發出口號:「男子漢們,蹲下!」新學員們聽到口令後,右腿單膝跪地,左手輕撫刀鞘,右手自然下垂,先由老學員傳授帶「鶴鴕羽飾」的圓筒帽。最後舉行授佩刀儀式,由新學員自選的「教父」面對新學員站好,將佩刀輕壓其左肩之上,新學員接過佩刀。這時,校長發出「軍官們,起立!」的口號,學員們起立,行持刀禮。校慶活動結束。
著名校友
聖西爾軍校自成立以來,先後培養了6萬多名優秀軍官,法國陸軍幾乎所有高級將領都出身於此。拿破崙稱該校為「將軍的苗圃」。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和陸軍元帥勒克萊爾等都畢業於聖西爾軍校。
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1890年11月出生於法國北方里爾市一個牧師家庭。1909年8月,考進聖西爾軍校,開始了他的軍人生涯。在校學習期間,戴高樂思想活躍,勤於思考,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不同意多數人的「刺刀比槍炮優越」的觀點,而強調火力在戰斗中的重要作用。他的觀點受到上司的贊譽。1912年10月1日,戴高樂從聖西爾軍校畢業,授少尉軍銜,分配到部隊任見習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到前線作戰。
戴高樂
1921年10月1日,戴高樂調回聖西爾軍校任戰爭史教官。在此期間,他根據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體驗,深信技術兵器在未來戰爭中將起十分重大的作用,進而提出了「在空軍緊密配合下使用步兵和坦克聯合作戰」的觀點。1922年11月,戴高樂考入巴黎高等軍事學院,埋頭於新軍事學的研究,鑽研戰略戰術理論。
1924年畢業後,歷任參謀、營長和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坦克團長等職。1939年9月任第4裝甲師師長,先後指揮所部在阿爾薩斯和索姆河地區作戰。1940年,任國防事務副秘書長。德軍進入巴黎後,戴高樂離法赴英。在英國,他通過廣播,號召法國人民繼續進行反抗德國法西斯的斗爭,並在倫敦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著手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戴高樂還努力使法國各殖民地參加「自由法國」運動,擴大補充兵員和物質保障的基地。1943年,戴高樂被推選為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成為海內外公認的法國戰時抵抗運動領袖。1944年8月,戴高樂指揮「自由法國」武裝力量協同盟軍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役,親率第2裝甲師進入巴黎,支援了首都人民的起義。
1945年11月,戴高樂被推舉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理。1946年1月由於未能在法國建立總統制而離職。1958年6月1日,再次擔任政府總理。1959年1月8日,被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1965年12月19日再次當選為總統。戴高樂在任總統期間,力求恢復法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威望,力圖在解決歐洲和世界問題時維護法國的民族獨立和主權。1969年4月,戴高樂辭去總統職務。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這位來自聖西爾軍校的將軍,這位法蘭西的抗戰領袖、共和國總統,因心臟病發作在科龍貝猝然去世,享年80歲。
巴黎解放者——勒克萊爾
勒克萊爾,原名菲利普·德·奧特克洛克,1902年11月22日出生於法國庇卡底里的一個貴族家庭。1922年,他考入聖西爾軍校,4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不久,他被派往摩洛哥鎮壓暴動。暴動平定後,他回到聖西爾軍校任教官。
勒克萊爾在前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勒克萊爾任法國陸軍的一個步兵師參謀長,參加對德軍作戰。法國政府投降後,1940年7月25日,他到達倫敦,參加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從此化名為「勒克萊爾」。
不久,奉戴高樂之命到非洲法屬殖民地,爭取這些國家加入「自由法國」運動。1940年12月,勒克萊爾任查德軍隊總指揮,與義大利軍隊作戰。1942年8月,勒克萊爾任新組建的法國裝甲第2師師長。1943年1月26日,他率領的「自由法國」軍隊與從埃及出發的英國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在利波黎會師,參加了解放突尼西亞的戰斗。1944年8月1日,勒克萊爾率裝甲第2師在諾曼底登陸,參加收復國土和巴黎的戰斗。8月24日,他率軍開進巴黎,摧毀德軍在巴黎的指揮部,因此獲得了「巴黎解放者」的殊榮。9月,他率部同英美盟軍繼續與德軍作戰,一直至德軍投降。
法國為紀念勒克萊爾而用其名字命名的主戰坦克1945年8月5日歐戰結束後,勒克萊爾奉命前往遠東任法國遠東遠征軍總司令,恢復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並代表法國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接受日本的投降。1946年7月,他就任法國北非部隊總監。1947年11月28日,勒克萊爾乘坐的飛機「塔利號」在北非考洛姆—貝查爾附近失事,墜落在沙漠上。勒克萊爾及其隨行的7名軍官全部遇難。
戴高樂聽到勒克萊爾遇難消息後,痛心不已。為了紀念這位將軍,1948年6月18日,戴高樂把巴黎的一條大街命名為「勒克萊爾將軍大街」。1952年7月,法國政府追授勒克萊爾為法國元帥軍銜。
8. 法國陸軍總司令已什麼名義封閉了諾貝爾的實驗室
在一般民眾的憤怒與混亂的局面下,他被法國當局判處兩個月的監禁。
接著在法軍陸軍總司令的正式命令下,以違反法國火葯專賣法的罪名,派巡警搜查並封閉了諾貝爾的實驗室。
同樣,諾貝爾在法國的工廠,禁止製造一切「巴立斯梯」,一些做實驗用的炸葯被罰充公,實驗設備也被沒收了。
9. 法國軍事實力有多強大
在指揮體制上法國陸軍設兩大司令部:地面作戰部隊司令部(CFAT),地面支援部隊司令部(CFLT)。法國陸軍級別最高的軍官是陸軍參謀長(CEMAT),現任陸軍參謀長為2006年7月16日上任的Bruno.Cuche上將。法軍按地區分為五大戰區司令部,即:巴黎戰區司令部、東北戰區司令部、東南戰區司令部、西南戰區司令部、西北戰區司令部。以及四個特遣部隊司令部,即:第1特遣部隊司令部、第2特遣部隊司令部、第3特遣部隊司令部、第4特遣部隊司令部。裝備主戰坦克780餘輛、步戰車380餘輛、12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790多門、防空導彈發射架450餘部、直升機410多架。
法軍為實現「量少質精,防禦夠用」的建軍思想,目標是「使一支人數更少的部隊擁有更快的反應能力和更大的殺傷力,從而取得作戰中的優勢」。並從1996年開始決定對軍隊編制實施重大改革,採取了以職業軍人為主、少量志願服役軍人為輔的縮編原則,逐步以職業軍人取代義務兵,完全實現職業化。目前,現役部隊已縮減到約26萬人。在法國武裝部隊四個軍種中,陸軍規模最大。截止目前,法國陸軍總兵力約17。5萬兵力,其中現役部隊134000人,預備役部隊15500人,文職人員25750人。目前,法國軍隊經過近十年的精簡整編,已具備了在歐洲以外地區獨立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
法國陸軍取消了軍、師編制,最新編成的旅是繼承原來的師番號。比如,第2裝甲旅,就是原第2裝甲師。法軍每個旅均有炮兵團,它也是在旅實現了合成兵種作戰。團是單一作戰兵種,歸屬旅的建制。與眾不同的是法國海軍陸戰隊並不歸屬於海軍,而歸屬於陸軍編制。
法國陸軍在縮編時,因為部隊實際數量大量減少,但軍方又想盡量保留歷史悠久部隊的番號,有的法軍團的番號,就採用從前兩個團的番號。以現在的第501-503戰車團為例,傳統上這個團同時繼承了原第501戰車團和第503戰車團的番號。實際上,1990年該團成立之時,是延續了第503戰車團和第4"龍騎兵"團番號。1994年,第501戰車團撤消,第4"龍騎兵"團繼承了其番號,最終形成現在的「第501-503戰車團」番號了。這個合並番號的模式也不是法軍獨有特徵,英國陸軍也有類似情況。
法軍裝甲團編制2個大隊(營),每個大隊編制3個中隊(連)及一個指揮後勤中隊,另編制還有參謀、維修、偵察、預備4個中隊,全團標准編制共12個中隊。改編後的法軍裝甲團全團編制共1350名官兵,其中軍官70名、士官370名、士兵850名。裝甲團下屬參謀中隊則是負責基地行政管理與部隊作訓。裝甲團標准裝備配置:80輛主戰坦克,4輛重裝備搶救車,36輛VBL,49輛戰術車,80輛標致P4(機動戰術車,相當於美軍悍馬),162輛輕型戰術車,67輛其他機動車。
法國陸軍駐本土部隊由十個作戰旅、戰區司令部直屬部隊及特遣部隊司令部直屬部隊組成。
第1機械化旅下轄:第501-503戰車團、第1"狙擊兵"團(機械化步兵)、第1步兵團、第40炮兵團、第3工兵團、第1指揮信號連。
第2裝甲旅下轄:「查德遠征」團(海軍陸戰機械化步兵)、第16」獵人」營、第1海軍陸戰炮兵團、第13工兵團、第6-12「火槍騎兵」團、第2指揮信號連。
第3機械化旅下轄:第1-11「火槍騎兵」裝甲團、第92步兵團、第126步兵團、第68炮兵團、第31工兵團、第3指揮信號連。
第4空中機動旅下轄:第1直升機戰斗團、第3直升機戰斗團、第5直升機戰斗團、第6直升機戰斗團、第4指揮信號連。
第6輕型裝甲旅(第一支數字化部隊下轄:第1外籍騎兵團、第1「西帕希騎兵」摩托化團、第2外籍步兵團、第21海軍陸戰步兵團、第3海軍陸戰炮兵團、第1外籍工兵團、第6指揮信號連。
第7裝甲旅下轄:第1-2」獵人」裝甲團、第35步兵團、第152步兵團、第8炮兵團、第19工兵團、第7指揮信號連。
第9海軍陸戰輕裝甲旅下轄:第1海軍陸戰步兵團、第2海軍陸戰步兵團、第3海軍陸戰步兵團、第11海軍陸戰炮兵團、第6工兵團。
第11傘兵旅下轄:第1「獵人」傘兵團、第2外籍傘兵團、第3海軍陸戰傘兵團、第8海軍陸戰傘兵團、第1「匈牙利騎兵」傘兵團、第35空降炮兵團、第17空降工兵團、第1空降運輸團。
第27山地步兵旅下轄:第7「獵人」高山營、第13「獵人」高山營、第27「獵人」高山營、第4「獵人」反坦克營、第93山地炮兵團、第2外籍工兵團。
法國-德國旅下轄:第3「匈牙利騎兵」摩托化團(法軍)、第110步兵團(法軍)、指揮支援營(法德混合)、第292輕步兵營(德軍)、第295裝甲炮兵營(德軍)、第500裝甲工兵連(德軍)。
法軍五大地區指揮部直屬部隊:巴黎戰區司令部第526運輸營、東北戰區司令部第4「匈牙利騎兵」(裝甲)大隊、東南戰區司令部第22步兵營、西南戰區司令部第57步兵營、西北戰區司令部第16炮兵大隊。
法軍四大特遣部隊司令部直屬部隊:第1特遣部隊司令部第7運輸營、第2特遣部隊司令部第22海軍陸戰步兵營、第3特遣部隊司令部第72海軍陸戰步兵營、第4特遣部隊司令部第15運輸營。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之一,法國在海外駐軍比英國還多,駐非洲部隊有第5海軍陸戰混成團(駐地:Djibouti,主裝備AMX-10RC)、第13外籍軍團混成旅(駐地:Djibouti,主裝備:ERC-90)、第6海軍陸戰步兵營(駐地:Gabon,主裝備:ERC-90)、第23海軍陸戰步兵營(駐地:Dakar,主裝備:ERC-90)、第43海軍陸戰步兵營(駐地:Côted』Ivoire,主裝備:ERC-90);駐法屬蓋亞那部隊有第3外籍步兵團(駐地:Kourou)、第9海軍陸戰團(駐地:Cayenne);駐加勒比海地區部隊有第41海軍陸戰步兵營(駐地:Guadeloupe)、第33海軍陸戰步兵營(駐地:Martinique);駐印度洋地區部隊有第2海軍陸戰傘兵團(駐地:Saint-Pierre)、外籍軍團駐馬約特分隊(駐地:Dzaoudzi);駐太平洋地區部隊有:太平洋-加勒多尼亞海軍陸戰步兵團(駐地:NewCaledonia,主裝備:ERC-90)、太平洋-波利尼西亞海軍陸戰步兵團(駐地:Papeete)。 法國陸軍現役主要裝備一覽表:
主戰坦克:AMX-56"勒克萊爾",406輛
主戰坦克:AMX-30B2,少量(訓練器材)
輕型坦克:AMX-10RC,300輛
步兵戰車:AMX-10P,1050輛
全地形車:VHM(瑞典Bv206翻版),少量(購買了203輛)
戰斗工兵車:AMX-30EBG(AMX-30坦克底盤),71輛
8x8輪式步兵裝甲車:VBCI,700輛
6x6輪式裝甲偵察車:ERC-90"薩蓋",192輛
4x4輕型裝甲車:VAB,3820輛
4x4輕型裝甲車:VBL,899輛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AuF1(AMX-30坦克底盤),134門
155毫米輪式榴彈炮:CAESAR"凱撒",77門
155毫米牽引榴彈炮:TRF1,105門
120毫米迫擊炮:RTF1,361門
81毫米迫擊炮:LLR1
227毫米自行火箭炮:LRM(美國MLRS翻版),41門單兵防空導彈系統:西北風
野戰防空導彈系統:羅蘭特
重型反坦克導彈:米蘭
攜帶型反坦克導彈:沙蛇
20毫米防空高炮:MleF2
武裝直升機:老虎(EC665),80架
突擊直升機:NH90,少量(購買了34架,用於替換美洲獅)
突擊直升機:美洲獅(SA330),101架;美洲獅(AS532),21架
輕型直升機:非洲野狐(AS550),18架
偵察直升機:小羚羊(AS341),265架
戰術無人機:雀鷹,12架;麻雀,18架,CL-289,54架
10. 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很差嘛為何我不了解法軍歷史卻有法軍不堪一擊的想法
法國是歐洲傳統的陸軍強國,從法皇時代開始,一直到拿破崙,可以說法國陸軍在歐洲大陸上一直是首屈一指。而且法國人對於現代的軍事技術貢獻頗多,包括刺刀、棱堡、無煙火葯、管退火炮、現代坦克的雛形等先進軍事技術都有法國人的貢獻。但是,從二戰開始,法國人的戰績有一點令人難堪,所以法軍在聯合國五常中有點成了笑柄。
在一戰和二戰之間,法國人沒有找准未來戰爭的主要模式,把有限的經費分到了海軍、建設馬其諾防線、維持海外殖民地方面,這三樣沒有一個是省錢的,一個國家再有錢也花不起這么多錢。
而二戰中,一個月內戰敗投降,這是法軍歷史上最大的恥辱,這也是為什麼總是認為法軍戰鬥力很差的最主要原因。
而在二戰以後,法軍的戰績不算是很好,無論是在越南、阿爾巴尼亞法軍都是鎩羽而歸,特別是在越南,奠邊府使法軍徹底的顏面掃地。但是,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法軍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