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戈培爾是誰
戈培爾全稱保羅·約瑟夫·戈培爾(1897―1945),其父是一家紡織廠的工頭,母親是一位鐵匠的女兒。戈培爾7歲時因患上骨脊髓炎,致使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走起路來有點瘸。
而且,與一般德國青年男子不同,戈培爾長得十分瘦小。因此,他不可能像當時的許多德國青年那樣;通過從軍來實現人生的夢想。於是,他轉而刻苦學習文化。憑借天主教的資助,他先後讀完小學、中學,並開始漫長的大學生涯。戈培爾讀的大學之多,可謂世所罕見。他先後就讀於波恩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和海德爾堡大學等八所大學。這都是德國的著名高等學府。戈培爾在這些名校中廣泛涉獵了各種知識,專修了哲學、歷史、文學和藝術,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在他僅僅24歲那一年,他獲得了海德爾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走出大學校門的戈培爾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思想敏捷,文筆鋒利,在1922年6月,在慕尼黑王冠馬戲場,聽到了希特勒的講演,令其驚嘆不已:「現在我找到了應該走的道路―這是一個命令!」從此,戈培爾開始信奉納粹主義,並於當年加入了納粹黨。
戈培爾納粹思想狂熱,為宣傳其信奉的「理想」,他經常在各種場所向公眾發表演說,而且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和煸動力。漸漸的,他得到納粹上層和希特勒的賞識。1926年10月,希特勒任命他為柏林的納粹黨區領袖。1929年,又任命他掌管納粹黨的宣傳機構,使其爬上納粹的高級領導層。
此後幾年,戈培爾為使希特勒競選上台執政,可謂費盡心機,不遺餘力。他調動了納粹黨宣傳機構的全部人馬,進行了德國歷史上空前的宣傳運動,散發宣傳小冊子,貼大字招貼,舉行無數次的大會,等等,使盡了所有手段。戈培爾的狂熱宣傳,對希特勒的最終上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後,立即任命他為國民教育部長和宣傳部長。
希特勒建立的獨裁專制的法西斯統治,與歷史上的所有獨裁統治一樣,他必然要使納粹黨一黨專政合法化,使德國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只能有一個政黨,並強制人民的意識與納粹的思想保持一致,為納粹國家服務。這樣,他必須將思想文化陣地完全控制在納粹黨手中,以此對德國人民實行精神控制。而這一切的完成,都是由戈培爾和他的宣傳部來操縱的。
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些起源於歐洲的文明,是現代文明國家的基本准則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公民權利。正是這些自由奠定了歐洲繁榮強盛的基礎,也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條件。試想,如果沒有出版自由,像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等批判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國家、號召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著作,何以能在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下出版、發行、傳播,又怎麼能誕生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而德國,曾經是歐洲出版自由最早的國家。
納粹黨要使這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德國消失。他們開始了對這一偉大文明的清算。
戈培爾首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焚書運動。1933年5月10日晚上,成千上萬的學生高舉火炬,在柏林的各條大街上遊行,並最終匯集到柏林大學對面的廣場周圍。
那裡已經堆積了無數記載著人類文明的成果的書籍。然後,學生們紛紛將火炬拋向書推。頓時,書籍燃料起來,烈焰騰空,照亮夜晚。人們一邊歡呼,一邊繼續往火里扔書。學生們稱這些書籍「對我們的前途起著破壞作用」。以此開端,德國其他城市也紛紛效仿,開始焚書。
戈培爾熱情地贊許學生們的舉動,在紙灰飄灑中發表演說。他鼓動說:「德國人民的靈魂可以再度表現出來。在這火光下,不僅一個舊時代結束了,這火光還照亮了新時代。」
同時,戈培爾和他的宣傳部對出版、報刊、廣播和電影也實行了嚴格的管制,建立起納粹黨領導下的統一的藝術家組織―德國文化協會,其目的是消滅所有跟納粹黨的思想相對立的傳播媒介。並按照國家規定的方針、政策和路線從事活動,作品的出版或上演必須經過納粹宣傳部的審查和許可。而由納粹黨制定的法律規定,第三帝國的編輯們必須在政治上和納粹黨保持一致,種族上必須是「清白」的雅利安人。於是,許多不願為納粹服務的編輯記者遭到消除,許多不能與納粹保持一種聲音的報刊被停辦。餘下的報紙和編輯們,要由戈培爾和他領導的宣傳部發指令:什麼新聞可發,什麼新聞不能發,實行嚴格的新聞檢查制度。對首都以外的報刊,則用電報或信件發出宣傳指令,告訴他們應該發何種新聞,否則,或撤總編輯或立即停刊。
戈培爾尤其重視廣播,認為廣播是當時社會最主要的宣傳工具,它傳遞信息迅速,輻射范圍廣,影響大。因此,必須牢牢掌控德國的廣播事業。戈培爾通過宣傳部的宣傳司和納粹創立的國家廣播協會,控制、壟斷了德國的廣播公司。從此,這家廣播公司充斥著法西斯的一家聲音和侵略戰爭的鼓噪。屬於私人的電影公司,也必須在納粹的宣傳部和德國電影協會控制下,每部影片都要嚴格審查,符合納粹的思想了,才會被允許上映。
在戈培爾和他的宣傳部的精心操縱下,整個德國的輿論處於瘋狂的法西斯文化思想氛圍中。本來應該向公眾傳播事實,宣傳真理和正義的新聞媒介,竟成為散布謊言、欺騙公眾、製造謬論、蠱惑戰爭的工具。其導向就是對德國人民進行精神控制,使他們都成為法西斯戰爭的狂熱支持者、擁護者,直接參與者。
戈培爾和他的宣傳部不僅牢牢控制著全國的輿論工具,而且他們自己還在各種場合親自出馬,大造輿論,以愚弄德國人民。尤其是戈培爾的演說,更是煽動性極強的惡風毒雨,散發在德國社會空氣中。應該承認,戈培爾還是很有才華的,他似乎具有將一切事情都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天賦,而這正是納粹德國所需要的。1943年2月18日,戈培爾在柏林體育館發表《論「總體戰」》演說,是他試圖以納粹思想俘獲本國人民和欺騙世界公眾、用納粹政治來補充軍事侵略的狂熱嘗試的一個典型版本。
戈培爾的所謂「總體戰」,無非是戈培爾通過他個人狂熱的說教、鼓噪、煽動,全面宣傳納粹的政治思想和希特勒的領袖旨意。他要求人民停止高級娛樂活動、一切服從納粹的軍事勝利等;針對國外的反納粹勢力,他特別警告西方,宣稱整個歐洲的危險來自「東方」,企圖分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戈培爾不僅演說「總體戰」時唱高調,演說後,也立即身體力行,付諸行動。他通過宣傳部下令關閉了柏林的豪華飯店和高級娛樂場所。他自己不再使用寬敞、闊氣的大客廳接待客人,而是使用小房間。這一切,加上會後在全國各處反復放映講演的紀錄片,宣傳媒介的大肆報道等,使戈培爾的「總體戰」演說成為納粹德國最成功的群眾大會,也是在公眾中影響最大、反應最強烈的一場活動。這是戈培爾最典型的表演,是他和他的宣傳部的典型策劃。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不管戈培爾和他的宣傳部門如何欺騙、鼓噪地宣傳,但他們逆歷史進步潮流而動的行為,終究是要破產的。伴隨著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斷壯大,勢不可擋,德國人民也在覺醒,紛紛開始懷疑、反抗納粹的獨裁專制思想和統治。這一切,徹底敲響了希特勒及其納粹德國的喪鍾,也使戈培爾走上窮途末路。然而,這個納粹運動的宣傳家,頑固的法西斯狂熱分子,卻不思悔罪,決定與希特勒一樣自殺身亡,以逃脫正義的審判,他在殘忍地毒死了他的六個孩子後,讓勤務兵朝他和他的美麗妻子的後腦開了兩槍,然後,他的副官等人遵照其遺囑,把四桶汽油澆在他們的屍體上點燃。
伴隨著希特勒、戈培爾的屍體在熊熊烈火中灰飛煙滅,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滅亡了。戈培爾的納粹宣傳部也壽終正寢了。在一片片被戰火燒焦的土地上,德國人民從法西斯的精神控制中走出來,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人權憲章》等法律文件,逐步建立起一個政治民主國家。馬丁?路德倡導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價值觀重新得到普遍尊重和認可。自由的德國在思想文化方面和物質文明建設方面,都繁榮起來,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當然,近些年來,在德國、在歐洲,極右勢力、光頭黨等具有法西斯主義思想傾向的組織,又有所抬頭。排外、仇恨猶太人和外籍人的事件時有發生。然而,德國以及歐洲各國的傳播媒介、政治團體和廣大普通人民,保持了對這股勢力的高度警惕與強烈批評、抵制、打擊。
的確,無論我們這個世界多麼豐富多彩。我們的文化多麼的多樣化,也沒有理由讓專制、獨裁、限制人民的自由和基本人權的反人類行為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存在下去。
2. 在法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為什麼夏洛蒂·科黛要刺殺馬拉
1793年7月9日,一位女郎乘坐出租馬車匆忙向巴黎趕來,她就是吉倫特派狂熱分子、24歲的法國女青年夏洛蒂·科黛。現在,她要執行一項特殊的使命一刺殺馬拉。
馬拉之死震動了整個法國。但吉倫特派這一卑鄙舉動並沒能阻止革命的步伐,相反卻激發了雅各賓派更高的革命熱情,直至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馬拉死後的日子裡,全法國都為馬拉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兇手夏洛蒂·科黛在刺殺馬拉時當場被擒,經審訊後被革命人民送上了斷頭台。
3. 法國的大量黑人,最初其實是來幫忙打仗的嗎
法國被稱為浪漫之都,但如果今天去法國的話,不論是在法國的哪個城市,就算是巴黎,也可以見到很多的黑人,並且他們並不是遊客,而是法國的本地人。在一個歐洲白人國家裡有這么多的黑人公民,這件事情本身就有些離譜,而這些黑人們的來歷還要追溯到18世紀,他們為法國其實是立下了很多汗馬功勞的。
七月革命
畢竟外籍軍團的大本營是阿爾及利亞,但在二戰結束之後,這種非法佔據殖民地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所以軍團迫於壓力只能夠回國。
而因為外籍軍團的成立背景,所以他們在之後也延續了傳統,直到今天依舊願意接受全國每個國家的人成為士兵,經過漫長幾百年的發展,外籍軍團里的黑人數量不在少數,所以今天很多法國巴黎的黑人都是這些軍人的後代。
4. 亨利五世有什麼業績
征服法蘭西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戰爭戰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愛德華三世更大的勝利。當時法國內部矛盾重重:國王查理六世長期患精神病;兩大貴族集團奧爾良派與勃艮第派流血沖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實際上,他使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背叛自己的國家轉而支持英國。 1412年的克拉倫斯公爵的遠征沒有結果,阿爾馬內克人在英國人到達之後改變主意,用錢將其打發走不再接受英國的支援。亨利五世登基後來繼續與勃艮第聯系結盟事宜,但是也沒有放棄另一派,只是在跟雙方談判的過程中誰出的價錢高就支持誰。1415年的時候阿爾馬內克人提出將阿奎丹的大部分領地割讓給英國並且還將查理六世的女兒和60萬的金幣送給英格蘭,但是英國的胃口更大要求重新獲得在約翰國王手中丟失的全部安茹帝國——諾曼底、曼恩和安茹,這讓法國人不可接受,於是亨利決心開戰。1415年8月亨利率林1萬多名弓箭手和士兵從南安普頓出發在諾曼底登陸,先是攻下哈弗洛,接著渡過索姆河向加來進軍,但是與法軍在阿讓庫爾遭遇,當時的法軍三倍於英國軍隊,但是法國騎兵在一個狹窄的正面進攻英國弓箭手,戰術讓法國的騎兵血染黃沙,六千多人戰死,更有無數人被俘,而亨利只損失了四百多人,但是包括約克公爵和薩福克伯爵。阿金庫爾戰役幾乎摧毀法國人的鬥志。此後英軍不斷取勝,也讓英國在談判桌上的地位空前提高,國內也一致支持國王。 1417年的第二次遠征之前亨利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支持。當年8月再次登陸諾曼底,相繼攻克卡昂、韋爾魯和法萊,而約翰公爵則在北方威脅巴黎襲擊加來。一年後,也就是1418年8月亨利控制了整個下諾曼底,接下來就是奪取諾曼底的堅不可摧的首府魯昂。1419年元月的時候魯昂彈盡糧絕而投降,這時諾曼底的抵抗結束了,亨利成為這片公爵領地的主人。 這時候的談判又優先於戰爭了,本來是阿爾馬內克人(此時為皇太子派)與勃艮第人之間的和解可能讓亨利限於絕境,但是阿爾馬內克人派人刺殺了勃艮第公爵讓亨利絕處逢生。此時的勃艮第人由於仇恨而願接受亨利的所有的條件。他們同意查理六世的法國國王由亨利五世繼承,查理六世的女兒與亨利結婚,但是亨利要發誓為被刺殺的勃艮第公爵報酬,此時的勃艮第公爵位菲利普,這些東西寫到了特魯瓦條約中。 接下來亨利與妻子(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回到英國並巡行各地,其間凱瑟琳懷孕了,接著克拉倫斯公爵在襲擊盧瓦爾時陣亡,這讓亨利重新回到戰場上。1421年6月亨利重新回到了戰場並確的莫城圍城戰的勝利,此時的亨利五世可謂青雲得意,然而他的輝煌轉瞬即逝。當他在政治上達到權力的頂峰時,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萬塞訥附近的一次戰斗中,斑疹傷寒(目前史學界公認亨利五世死於痢疾)奪走了亨利五世年輕的生命。 在8月31日黎明時死在了萬桑樹林。
阿金庫爾戰役
阿金庫爾戰役(又譯:阿讓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1:3的人數劣勢擊潰法軍,並且隨後在1419年收服了整個諾曼底。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庫戰役(BattleofAgincourt):英王亨利五世(HenryV)以6,000人對法軍20,000-30,000人,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VI)未在場指揮。 英軍一個月前剛剛經過哈福婁圍攻戰,傷亡達4,000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5,000長弓手和900騎兵撤退。法軍起先避免與英軍接觸,但當英軍吃光了隨軍帶的1星期的干糧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來充飢時,法國人大概認為時機有利, 無數大大小小的法國貴族都帶著一支隊伍加入法軍想撿個便宜。這使法軍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缺乏有效的最高指揮。法軍在阿金庫爾堵住了英軍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絕,只有靠一戰來沖出一條路了。地形是一條向北的通路穿過兩側的樹林。英軍面向北一線排開,兩翼是長弓手,中間是下馬的重裝步兵。英軍兩翼與兩側的樹林相接,分為前,中,後三層,每層四排。戰前亨利命令每個長弓手都准備一段兩頭削尖的木樁。法軍面向南分為三線。 第一線兩翼是重裝騎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間是4,000下馬的重裝步兵。第二線仍是重裝步兵,約3,000-5,000。在這兩線間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還有幾門大炮。為了搶功,許多法國貴族都擠到第一線來實際上卻打亂了隊形,使第一線異常混亂臃腫,還把原本應配合進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擠到兩邊和後面,反而擋住了他們的視線與射擊角度。第三線是近萬騎兵,但因為爵爺們都擠到前面去了,基本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雙方前沿相距約900米。兩軍從早上7:00起對峙了4個小時,因為法國人認為英國人沒有了糧食,或者讓英國人先沖鋒,法國人可以利用英國人進攻的隊形混亂來揀便宜;或者就讓英國人站著餓死。亨利不得不命令英軍向前推進,兩翼仍然緊靠著樹林,英軍整齊地緩緩推進到距法軍250米(長弓有效射程)的距離上停下,每個長弓手都將准備好的兩頭削尖的木樁插入腳下的泥沼地中,讓另一尖端斜向著法軍方向。 出色的戰士
隨著亨利一聲令下,英國長弓手發出了第一次齊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蓋而法國人遭到了一陣箭雨的襲擊。如夢初醒般,法軍第一線開始向英軍沖擊。法軍兩翼的重騎兵本應迂迴攻擊英軍的側翼,但因為兩側的樹林不得不正面沖擊英軍兩翼的長弓陣地。法軍重騎兵的沖擊速度大約是不到400米/分鍾,因此需要大約40秒沖到英軍陣前,足夠長弓手們發出4到5輪穿甲箭。 法軍騎兵遭到了很大損失,少數沖到英軍陣前也無力突破拒馬,不得不在退卻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攻擊。失去了主人的受傷或受驚的戰馬在戰場上亂跑,沖亂了隨後沖上來的法軍一線步兵。由於英軍所處兩側樹林間空地較窄,法軍從開闊處沖來,兩翼不自覺地向中央擠壓,因此當法軍沖到英軍面前時發現已經沒有什麼空間來施展手中的長槍,相反嚴陣以待的英國重步兵卻可以把手中的重劍刺入法國人盔甲的連接處從而給予法軍很大殺傷。腳下的泥沼也遲滯了重裝步兵的沖擊,增添了法軍的混亂。因此盡管法軍第一波沖擊使英軍少許後退,但英軍很快重新拉直了隊伍與法軍搏鬥。 看起來混亂得法軍更像是集體沖向一場大屠殺,無數法國貴族就此倒下或被俘。法軍一二線間的弓弩手和火炮由於兩軍交錯而無法射擊,很多人實際上整場戰役一箭未發。英軍腳下的法軍屍體堆積如山,很多第二三線的法軍見此情景都被嚇得逃出了戰場,以至當法軍第三線騎兵開始沖鋒時僅剩下了600人。僅僅半小時英軍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亨利下了一道不尋常的命令結束了這場戰役,英軍處死了所有的法軍俘虜。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僅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戰死了5,000多。英軍最大的損失是戰死的約克公爵,其他損失不過是十餘名騎士和100餘長弓手。
評價
亨利五世是一位出色的戰士,同時運氣也很好,從阿讓庫爾法軍的災難性戰術到勃艮第公爵和奧爾良公爵的紛爭。有人說亨利五世通過勃艮第公爵頭蓋骨的眼穴進入巴黎。他不僅是個戰士還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凡與征服法蘭西有關的事情,無論巨細一律親躬,在法國戰場上親自處理從國內議會送來的各種公文議案。在威爾士親王的事後就被認為是「一個正義的王太子」,恪守天主教信條。他的身邊聚集一群傑出的文臣武將,最著名的是博福特兄弟、他的弟弟托馬斯(克拉倫斯公爵)和約翰(貝德福德公爵),在他死後,貝德福德公爵約翰成為法蘭西攝政。亨利五世是個狂熱分子,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征服法蘭西,沒有時間享受安逸的家庭生活,年富力強的時候死去雖然遺憾也是幸運。1420年起議會對戰爭的撥款越來越困難,英國在法蘭西的繼續成功依賴於法蘭西兩派繼續的
5. 狂熱分子的內容簡介
《狂熱分子》這本書主要探討群眾運動的一些共有特徵,重點是陷入狂熱的烏合之眾的人格。長期與下層民眾打交道的生活經歷使作者發現,積極投身群眾運動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無可救葯地失敗,渴望逃離自我,尋求重生,將生命託付給某項神聖偉業讓他們感覺不錯,整齊劃一的集體生活令個人的責任、恐懼、無能得以掩埋。運動的領導者則刻意培養參與者的罪惡感,號召自我犧牲以獲救贖。《狂熱分子》自1951年出版至今,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行銷50萬冊以上,譯成10餘種語言,為多所大學政治系的必讀書。《紐約時報》評此書「閃耀著冷雋的機智,滿是一針見血的比喻……它是一帖澀口而來勁的醒神劑」。書中俯拾皆是充滿智慧的思想火花與一針見血的比喻,警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
6. 英語翻譯漢語 09 02 01
When 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ers took to the streets of Washington last weekend, they blamed globalization for everything from hunger to the destruction of home-grown cultures.And globalization meant the United States.
上個星期,反對全球化的抗議者在華盛頓的主要街道舉行了抗議活動,他們指責全球化將一切需求都轉化為對本土文化的破壞.而全球化就意味著美國(主導一切).
The critics call it Coca-Colonization, and French sheep farmer Jose Bove has become a cult (狂熱分子)figure since destroying a McDonald』s restaurant in 1999.
批評家稱之為"可口可樂式的殖民化",而法國的一個叫作Jose Bove(人名)的以養羊為生的農民在1999年銷毀了一個麥當勞餐廳後,就成了狂熱分子的代表人物.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wisdom, however, globalization is neither homogenizing (使…同化) nor Americanizing the cultures of the world.
然而,與傳統思想相反的是全球化既不是世界文化的同化,也不是美國化.
=====================
全文:
上個星期,反對全球化的抗議者在華盛頓的主要街道舉行了抗議活動,他們指責全球化將一切需求都轉化為對本土文化的破壞.而全球化就意味著美國(主導一切).批評家稱之為"可口可樂式的殖民化",而法國的一個叫作Jose Bove(人名)的以養羊為生的農民在1999年銷毀了一個麥當勞餐廳後,就成了狂熱分子的代表人物.然而,與傳統思想相反的是全球化既不是世界文化的同化,也不是美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