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般情況而言,法國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比中國的要高嗎
以下這篇文章可以供你參考,我想說的是,除了一些超小型國家以外,沒有一個中等國土面積以上的國家能夠做到區域平衡發展,美國、日本、法國都做不到。
法國媒體(lEXpansion.lexpress.fr)4月28日報道,法國統計及經濟研究所(INSEE)當天公布《家庭收入與財產報告》2011年版,對2006年至2008年法國居民收入狀況、生活水平和貧困狀況進行描述,同時對2010年法國居民財產狀況進行介紹。
據認為,該報告真實反映了法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摘要如下:
1. 十分之九的家庭擁有私人財產
三分之二家庭同時擁有金融證券何房地產。在擁有金融財產的家庭中,94%擁有儲蓄存款;46%擁有人壽保險產品。在擁有房地產的家庭中,94%擁有自己的第一套住宅;30%擁有第二套住宅,或者承租房。
2. 半數無財產家庭生活入不敷出
在法國家庭總數中,只有6%的家庭既無任何金融證券,也沒有房地產。在這6%的家庭中,半數為極低收入家庭,甚至入不敷出;三分之一家庭都曾經長期失業;十分之九家庭從未繼承過任何遺產或贈與。
3. 二分之一家庭負債
2008年,一半的法國家庭需要償還借款或貸款。在這些家庭當中,三分之一為購房貸款,三分之一為消費貸款。過度負債家庭占總數的3%,主要涉及貧困家庭。2011年,法國總共有90萬個過度負債家庭。
4. 十分之一家庭的居住支出占收入的44%以上
在法國居民家庭總數中,8%的家庭居住開支比(主要住房的開支占收入比重)超過44%,全體居民家庭的平均居住開支比為20%。獨身家庭、單親家庭,以及居住在巴黎和人口超過10萬大城市的居民家庭,居住開支比普遍高於平均水平。
5. 三分之一失業者處於貧困狀態
2008年,法國有78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即單人月收入低於949歐元,或者夫婦月收入低於2000歐元。貧困人口佔比為13%,比1996年降低1.5個百分點。
在就業人口中,貧困人口佔比為7.4%,在失業人口中,佔比達35%。
6. 近40年來法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一倍
1970年,法國人均年收入為9290歐元,此後,逐步提高。2008年,法國人均年收入為1.9萬歐元。占人口總數10%的富裕階層平均年收入為35550歐元,占人口總數10%的最低收入階層年均收入為10520歐元。
7. 近10年工人生活水平提高20%
1996年至2008年,高級管理人員和中介專業人員的生活水平增長較慢,年均增幅分別為0.5%和0.7%。同期,工人和普通雇員的年均增幅分別為1.6%和1.2%。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定最低工資的持續提高。
另一方面,非工薪人員,包括自由職業者、手工業者、商人等,其年均增幅較高,達2%。
8. 2004年以來富人財產年均增加11%
1996年至2008年,法國富人和窮人的生活水平差距變化不大。但是,2004年以來,由於最貧窮階層的生活水平提高較快,社會貧富差距有所縮小。
9. 每生一個孩子使一個家庭生活水平降低11%
平均計算,每個家庭每增加一個孩子,其生活水平比上年下降2%至11%。國家提供的各類補貼和減免稅,包括住房補貼、家庭補貼、減免稅,等等,能夠保證抵消新生兒的開支增加部分,但無法抵消父母一方收入下降的損失。
總體來看,有孩子的家庭生活水平低於沒有孩子的家庭生活水平,例如,一對夫婦和2個孩子的家庭年收入為22370歐元,而一對沒有孩子的夫婦家庭年收入為25850歐元。
10. 移民兒童的生活水平比法國兒童低14%
移民後裔(在法國出生,但至少父母一方為移民)的年均收入為19570歐元,與法國父母的後代相比,年均收入(22810歐元)低14%。對於歐洲裔移民,這個差距很小(-1%),但對於非洲裔移民,這個差距高達30%。
2008年,20%的移民後裔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法國後裔的比例為10%。
② 法國貧富差距很大嗎
法國貧富差距並不大,比中國要小得多。
找了個資料,你可以看看。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十個國家.(2009-05-25 23:25:27)標簽:雜談
基尼系數(GINI)是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基尼系數越大所體現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富差距也就越大;而相反的,基尼系數越小則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富差距也就越小,國民分配也就越公平.基尼系數的范圍是從0到100,0代表收入分配的絕對平等,而100則代表收入分配的絕對不平等.一般來講,當基尼系數達到或者超過40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了.
以下是全世界基尼系數最大的十個國家:
一,南非 基尼系數57.8
二,巴西 基尼系數56.7
三,阿根廷 基尼系數48.3
四,中國 基尼系數46.9
五,美國 基尼系數45
六,奈及利亞 基尼系數43.7
七,土耳其 基尼系數43.6
八,俄羅斯 基尼系數40.5
九,印度 基尼系數36.8
十,英國 基尼系數36
此外,位列第十一的是我們的鄰居韓國,它的基尼系數為35.8-中國因為面積巨大人口眾多各地基礎差異較大以及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再加上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等人為原因,目前也位於十大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列,下一步中國將重點解決好民生問題-尤其是進一步縮小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西部與東部的發展差距問題,在這其中稅收的調節作用將會對減小貧富差距起到最為關鍵的作用.再過十幾二十年,當我們全面建設完成小康社會的時候,中國的基尼系數將會逐步縮小到一個較為理想的范圍.
③ 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
衣索比亞
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最富和最窮國家前10名
世界最窮的十個國家幾乎全在非洲,亞洲僅有一席,那就是我們的近鄰尼泊爾,排名世界界最窮的國家第六名。而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幾乎全在歐洲,除此之外,美洲的美國排名第四,我們的近鄰日本排名第六。
世界排名最窮的國家第一名的是衣索比亞,人均財富僅1965美元,世界排名最富的國家第一名的是瑞士,人均財富達到了648241美元,兩者相差將近330倍。而世界排名最窮國家的第十名馬達加斯加,人均財富5020美元,世界排名最富的國家第十名比利時和盧森堡,人均財富451714美元,兩者相差90倍,越是往上差距越是有所縮小。
從世界最富的國家和最窮的國家排名榜上來看,非洲仍然是世界上最窮的地方,非洲的貧窮與非洲的生產力落後,戰爭和動亂不斷有很大的關系。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富的地方,這與歐洲較早地進行工業革命有很大的關系,而亞洲惟一進入世界最富前十名國家的日本,與其很早進行的明治維新有很大的關系,也可以說,是明治維新讓日本躋身於世界最富國家前十名。
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人類起源於非洲,世界上所有的人類都是從非洲走出去的,這似乎已經成為定論。而人類的發源地卻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地方,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歐洲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首先是工業革命為歐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蒸汽機到電動機、再到電子工業等都是首先從歐洲大陸開始發展的,歐洲擁有世界上許多最傑出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因斯坦、愛迪生、諾貝爾、牛頓等都出現在歐洲,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歐洲發展最快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另外一個原因是歐洲列強的朝外擴張,從十九世紀初期,英國開展的工業革命,圈地運動開始,他們國內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於是列強開始向外擴張,發展殖民地,掠奪其他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兩次鴉片戰爭,讓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掠奪了許多財富,而非洲更是成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許多黑人成為奴隸被人販子買到歐洲,許多寶藏被列強掠奪到歐洲,一系列的擴張讓歐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財富的原始積累。
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從歐洲開始的,但是歐洲的一些國家痛定思痛,消除戰爭隱患,發揮整體優勢,整個歐洲已經結盟,統一貨幣,統一協調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歐盟共同體當中的各個國家政治制度比較穩定,此舉讓歐洲成為唯一和美國抗衡的經濟實體。
非洲成為世界上最窮地區原因所在,有著很深的歷史根源,被西方殖民國家掠奪,生產力的落後,其次是戰爭和動亂不停,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動輒就是發生政變,動輒就是種族分裂,結果是生民塗炭,幾十萬人遭受大屠殺,更不要談發展經濟了。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話一點不假,從世界最富和最窮地區的排名榜可以看出,凡是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的地區,其發展必然較快,凡是科學技術落後的地區,其發展必須會受到限制。要想取得較快發展還必須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否則要想加快發展也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④ 法國現狀
1811歐元---這是2003年法國私營(或混合經營性質)的企業員工平均月工資(稅後,下同)。管理階層的平均月工資是3577歐元。從事中介服務行業的平均月工資是1845歐元,工人的月工資是1325歐元,普通雇員的月工資為1277歐元。法國管理階層的平均月工資是普通工人的2.7倍,是普通雇員的2.8倍。此外,法國男性雇員與女性雇員的工資差距為19.7%。
⑤ 法國貧困人口為什麼不斷增加
據《巴黎人報》報道,歐盟統計局在「國際消除貧困日」發布的這份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2年歐盟貧困人口大幅遞增,一度佔到歐盟總人口的25%,之後隨著經濟的好轉情況逐漸改善,2018年面臨貧困威脅的人口為1.092億人,占歐盟總人口的21.7%,歐盟的一些新成員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然而,法國消除貧困的進展並不樂觀。2008年至2018年,法國受貧困威脅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18.5%下降到17.4%,僅降低1個百分點,是歐洲貧困人口降幅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按照「貨幣貧困率」標准,即以「(接受補貼後)收入低於人均中位數60%」為貧困線標准,2008年以來,法國貧困人口從12.5%上升到了13.4%,不降反增,消除貧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報道稱,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了一項「扶貧計劃」,涵蓋保障兒童教育、支持青年就業等多個方面,政府為此斥資80億歐元,但預計該計劃很難在三年內產生效果。
⑥ 國際貧困標準的國際貧困標準的由來和發展
提出國際貧困標準的初衷是要使社會救助制度乃至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符合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化的大趨勢。湯森指出:「經濟的急劇國際化已經使得在各民族國家之間將他們確定基本收入需求的方法論和實踐以及實際上向貧困者支付的津貼比率作一比較變得更加重要,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將『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貧困的定義統一起來。這種統一的二元進程(在富國之間和在富國與窮國之間)可以說僅僅在最近才開始,它對長期以來已經確立的各民族國家貧困標准不一的觀點,並且也對今後科學地確定社會需求是意義深遠的。」
正是受到上述發展趨勢的影響,為了便於進行國際比較,在70年代中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社會救助標准作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成員國的個人社會救助標准大約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的三分之二,於是提出以此作為制訂貧困線的基礎。並據此推算出二口之家(一對夫婦)的社會救助的標准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
1979年,貝克曼參考上述數據,計算出一整套系統的國際貧困標准。他以英國政府的社會救助量度表為基礎,為不同人口規模的家庭制定出不同的貧困標准,即單身救助對象的貧困標准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的50%,二口之家的貧困標准相當於個人社會中位收入或二口之家的社會中位收入的50%,三口之家的貧困標准相當於三口之家三口之家的社會中位收入的50%,以此類推。
國際貧困標准問世之後,主要是用作國際比較。奧本海默在《貧困真相》一書中論及歐洲的貧困時,就談到:「歐共體中央統計局於1985年進行的最新調查公布了歐共體各國的貧困比率的比較。它採用了兩種方法來度量貧困:第一種方法使用了國別貧困線,即按照各成員國現行的生活標准來度量貧困;第二種方法使用了歐共體通用的貧困線。」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統計結果有著極大的差別。
若用第一種方法,即用歐洲各國本國的貧困線來考察貧困比率,貧困線被界定為本國平均家庭消費支出的50%,並根據家庭規模進行調整,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在1985年:葡萄牙的貧困比率情況最糟——它的人口將近三分之一生活在貧困之中。隨後是愛爾蘭、西班牙和希臘,它們的貧困人口在18.4%到19.5%之間。。英國在較為富裕的國家中貧困比率是最高的,達18.2%。法國和義大利的貧困人口在15%左右。比利時、丹麥、德國和荷蘭的貧困比率最低——大約占人口的6%到11%之間。」
若用第二種方法,即用歐洲共同體通用的貧困線來考察貧困比率,貧困線被界定為歐共體的平均家庭消費支出的50%,並根據家庭規模進行調整,這樣得出的結論是:「1985年,歐共體邊緣的國家貧困比率最高:葡萄牙有69.5%的人陷於貧困,西班牙是32.4%,愛爾蘭是25.6%,希臘是20.9%。在歐共體中央和北面的國家貧困比率最低:比利時、丹麥、荷蘭和德國都在1%到7%之間。」「盡管英國相對比較富裕,但比起它的歐洲夥伴來,貧困比率令人震驚地高出許多。在歐共體中它的貧困比率之高排在第五位(15.8%)。」
在歐洲,由於馬斯特里克特條約的簽訂,歐洲聯盟和歐洲統一市場已經提上了正式的議事日程。為了造就統一的歐洲勞動市場,歐洲聯盟傾向於將其成員國的社會保障標准也統一起來,貧困線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奧本海默寫到:「統一的歐洲市場的發展將帶來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又將導致共同體內出現新的貧困和不公平的問題。按照這種劇烈變化的眼光來看問題,為了估計我們和我們的歐洲夥伴究竟有多少共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趨向,並測定在我們的社會中歐洲自由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考慮與左鄰右居有關的貧困問題甚至變得更重要了。」「與統一市場的發展相聯系,嘗試使各成員國之間更為一致,現在開始考慮使用一個歐共體通用的貧困定義是適時的。」
同時,從70年代中期以來,在歐洲,人們對貧困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奧本海默指出:1989年歐洲共同體進行的一次調查發現,人們更有可能將貧困解釋為社會不公平的結果,而不是懶惰或喪失意志力的結果。與1976年的一個類似的調查相比較,這是一個實質性的變化。變化尤其在那些有著很強烈的信念認為懶惰導致貧困的國家表現得很明顯。
譬如在英國,1976年40%的被調查者認為貧困是由於懶惰,但1989年只有18%的人這樣認為。在愛爾蘭和盧森堡,1976年有30%和31%的人認為貧困是由於懶惰,但1989年只有14%和25%的人這樣認為。這種觀念上的變化,使這種建立在相對貧困概念基礎上的測量貧困線的方法得以走向實際運用。
事實上,歐洲共同體也正在為統一歐洲的貧困線作出努力,這在歐洲反貧困計劃中就有體現。正如阿特金森所說:「在這個計劃的評價部分,委員會將界定貧困的標准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成員國的成人可自由使用的平均收入的50%。《歐洲統計》發表的官方統計資料表明,以此為基礎,12個成員國對貧困的統計統一了口徑。」可以預見,在這樣的趨勢下,在歐洲,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貧困標准超越研究的范圍而走向實際運用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可能。
⑦ 法國為什麼在東北地區發現貧民區
法國貧民區民眾約占總人口的7%,僅巴黎郊外就有40%的移民處在貧困線之下,且有一半的孩子沒資格上學,其特點是地處郊區,造型朴實、樓層高、住戶多,但小區的公共設施(綠化、停車、兒童游樂園)以及房間內部暖氣、衛生、電梯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外來移民(特別是北非和西非的移民)大都集中在「低租金住房」社區中。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低租金住房」供不應求,所以只有真正最低收入甚至沒有收入的家庭才可以申請,通常需要排隊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得到。在法國,收入最低的階層自然是非洲移民。第二,原本住在「低租金住房」內的法國白人(也是窮人)漸漸感到某種無形的壓力,所以最後都搬走了。
⑧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中國,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0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5.8786萬億美元,而同年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5.4742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而日本自1968年以來首次讓出了「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
1.從國內生產總值的角度來看,根據2010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的數據,中國200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僅為2940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30位,被列為中低收入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2008年人均GDP排名第105位,也屬於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2.從布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結構性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均衡,中國勞動力資源在第一、二位的產業和集中過多,城鄉發展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均衡。200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15,高於法國、瑞士和美國,也高於羅馬尼亞、印度和馬來西亞等中等收入國家;
3.從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來看,中國的公益事業仍需發展和完善,公共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保障任務艱巨。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口達到886萬,超過澳大利亞人口的1/3,60歲以上老年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5%,是「未富先老」的事實。
4.從貿易結構來看,中國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大部分商品在出口中消耗資源和人力,一小部分服務具有高技術和知識含量。
世界十大經濟體排名
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是美國和中國,2022年美國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分別為23.766萬億美元和34.31萬億美元。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
日本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排名第三。自2008年以來,經濟一直面臨困難,首次出現衰退症狀,經濟增長呈上升趨勢,2016年達到1%左右,2017年進一步達到1.2%左右。然而,預計未來五年將保持在1%以下,國內生產總值5.4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2606美元。
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
德國是歐洲最大和最強的經濟體,其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經濟以出口機械、車輛、家用設備和化學品而聞名。未來幾年,經濟將面臨諸多挑戰,充滿危機。其國內生產總值為3.42萬億美元,德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9814美元。近年來,其經濟一直以1-2%的速度增長,預計將保持這一趨勢。
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英國
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5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4001美元。英國經濟主要由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超過75%。農業只佔1%,製造業佔GDP第二。雖然農業不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來源,但英國60%的糧食需求是國內生產的。
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印度
印度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為2.45萬億美元,龐大的人口使其國內生產總值降至1850美元。與西方國家相比,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高度依賴農業(佔17%)。但服務業近年來有所反彈,現在佔GDP的57%,而工業增長了26%。這個國家的儲蓄率很高,人口素質也很好,中產階級正在崛起。印度最近超過了中國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預計到2022年將躍升至第四位。
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法國
法國是世界上依賴旅遊業的大國,現在是第七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為2.42萬億美元。法國的貧困率低,生活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3522美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出口商之一。法國在過去幾年經歷了經濟放緩,政府面臨著振興經濟的巨大壓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未來五年GDP增速有望上升,失業率有望繼續下降。
世界第八大經濟體:巴西
巴西經濟總量為2.14萬億美元,位於八大經濟體中。巴西經濟主要依靠服務業、製造業和農業,分別約佔68%、26%和6%,巴西是金磚四國之一,預計將繼續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7年經濟增長0.2%,2018年進一步上升到1.7%,之後四年再上升到2%,而人均GDP為15485美元。
世界第九大經濟體:義大利
1.81萬億美元的義大利位於世界第九大經濟體,義大利是歐盟的重要經濟體之一,但它受到該地區債務危機的影響。其銀行體系瀕臨崩潰,需要幫助,並面臨高失業率的風險。然而,自2014年以來第一次,經濟增長良好(0.1%),並有望繼續,政府正在採取各種措施促進經濟發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7905美元。
世界第十大經濟體:加拿大
2016年,加拿大接替俄羅斯,成為第十大經濟體,截至2016年,已達到1.6萬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1.9萬億美元,連續領先俄羅斯。加拿大的經濟高度服務型。自二戰以來,製造業和石油工業都穩步增長,預計2017-2022年經濟增長1.8-2.0%,人均GDP 47771美元。
⑨ 絕對貧困的其他各國標准
2011-2015年,越南農村貧困戶標准為人均年收入480萬越盾以下,摺合成人民幣就是1511元。2010年越南人均GDP是1162美元,同期中國人均GDP為4500美元。
法國的貧困線就定在全國收入中位數的一半,為每人每月650歐元(合人民幣5760元)左右。
巴西有兩條貧困線:貧困線和極端貧困線。這兩條貧困線是根據5年的消費支出數據確定的,食品線根據食品價格指數調整,貧困線根據一般通貨膨脹指數進行調整。極端貧困線是當前最低工資的 1/4.由於最低工資每年都變化,因此極端貧困線也就隨之頻繁變化。貧困線是按照最低工資的1/2 來確定的。現在的極端貧困線是R$116.25,貧困線是R$232.50.貧困線被用於許多項目。例如,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項目。在巴西,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福利制度對降低老年人的貧困有顯著作用。
澳大利亞的最新貧困線是墨爾本應用經濟和社會科學院於2009年1季度更新的,並且包括了住房成本。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指2個成人,其中1人工作,撫養2個孩子)的貧困線為,每周736澳元。如果1 對夫婦 2 個孩子,但是戶主不工作,則包括住房成本的貧困線為每周767.79 澳元。
2001年,南非官方貧困線對一個5 口之家的定義是每月1,541 南非蘭特(相當於 286 美元/每月)。相比之下,1990 年美國一個 4 口之家的貧困線為 13359美元。2001 年,南非大約 57%的人口生活在收入貧困線之下,貧困人口的比例與1996 年相比沒有明顯下降。林波波省(Limpopo)和東開普省(Eastern Cape)的貧困發生率最高,分別為77%和72%。西開普省(Western Cape)的貧困發生率最低,為32%,其次是豪滕省(Gauteng),為 42%。目前,南非統計局公布了每人每月211蘭特的食品貧困線,並估計非食品支出為111蘭特,這樣二者合計得到的官方貧困線為每月322蘭特(2000年價格)。折算成 2006 年價格,官方貧困線為每人每月431蘭特。
印度貧困線熱量依據是農村地區每人每天2435大卡,城市地區每人每天2095大卡。基於第28 次(1973-74)全國抽樣調查(NSS)數據,利於適當的轉換因子,把標准熱量需要的消費食品清單轉換為相應的人均貨幣支出。1973-74年,平均而言,在農村地區每人每天獲得熱量2400大卡,每月需要的貨幣支出為49.09盧比,城市2100大卡需要的貨幣支出為56.64盧比。隨著通貨膨脹到2000年,農村和城市的貧困線分別為328盧比和454盧比。
⑩ 世界各國貧困發生率排行榜,201幾年中國跌出全球貧困發生率前20
過去六年來,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