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中世紀法國王室占國土多少

中世紀法國王室占國土多少

發布時間:2022-08-01 14:22:34

『壹』 對於中世紀有幾個小問題。 6.中世紀後期的國王權力有多大,國家到底有多少土地處於他的統治之下會有

封建國王和貴族之間的關系,權利分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國王自身實力強,則治下貴族服從其統治。若王權衰落,就是各行其是,名義上的階級就沒什麼約束力,兵役、稅收、軍權也就無從談起。歐洲古代能夠中央集權,高度統一管理的國家不多,類似拜占庭(古羅馬分支)這樣的才能算。剩下的國家國王拳頭大就能集權,有集權就有組織度,就有高素質的軍隊,否則就亂成一鍋粥。
大部分歐洲國家最早是沒有官僚制度和完善法制的,地方貴族就是權力化身,說怎樣就怎樣。隨著時代發展,生產力進步,普及完善嚴密的官僚管理體系後,貴族才和權力逐漸分離。然而有能力的貴族仍然可以擔任高官掌權,沒能力的就如你所說只剩下榮譽稱呼。封地也一樣,有能力就有,沒能力就丟。各國國情也不一樣,英國現在仍有大貴族領地,但只享有權利沒有權力。而在法國,貴族們都被革命了。

『貳』 法國為什麼能成為歐陸霸主

歐洲大陸的最西端,有一塊三面臨海的六邊形國土,它是進出歐洲腹地的門戶,也是連通北海和地中海的陸上橋梁。整體來看,法國周圍都被山脈與海洋所包圍,地緣格局也相對完整獨立。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使它成為歐洲的天然大國。

雖然在地緣結構上來看,法國的地緣潛力也算不錯,但在古典時期,法國卻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甚至被南部的義大利人(羅馬)兩度入侵,被羅馬統治長達500年,遲遲未能完成政治統一!

進入歐洲中世紀,法國依然長期處於高度分裂狀態,君主權力受制。

從法蘭克王國的奠基人克洛維一世算起,一直到卡佩王朝的創立者雨果卡佩,王權的衰微不可阻擋,領主權力逐漸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在逐漸加強。法國領土上存在著十多個大的封建公國和伯國,國王的實際統治中心只有王室領地的一點點地方,王室領地在法國全部領地中不過佔十五分之一。全國到處小城堡林立,貴族們占堡稱霸,不受節制。封建領主各自為政,甚至不承認對國王的臣屬關系。大貴族向國王鬧獨立,小貴族也效仿向大貴族鬧獨立。

不過,隨著歐洲歷史進入中世紀後期,法國開始踏上了統一之路。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後,法國基本上實現了大一統。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從地緣格局上來看,巴黎盆地可以說是法國的地緣核心區。但巴黎盆地也有一個劣勢,那就是其地理位置偏北,對法國南方的輻射力有一定欠缺。再加上中世紀以前歐洲文明核心區主要在南歐環地中海一帶,法國南部雖然自身的體量和自然稟賦不如北方,但憑著地中海貿易圈的輻射加持,在經濟上與巴黎盆地的關聯不緊密,能夠積蓄出足夠的本土力量來對抗巴黎盆地的法國中樞。西北面對大西洋時,法國中樞又要面對海峽對岸的英國的野蠻襲擾,自保尚且不暇,哪有足夠的精力關注南方?在這種情況下,法國中樞對南方的輻射能力自然受限。

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阿爾卑斯山北部的歐洲地區開始獲得大的發展,文明程度和富裕程度逐漸提高。相較於法國南部多山,且受阿爾卑斯和中央高原阻隔的地緣劣勢,巴黎盆地與波德平原可謂是一脈相承,(巴黎盆地算是西歐平原的延伸),能夠更好的與中東歐商業交流溝通,進而獲得商業能量的加持,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

另一方面,隨著外洋貿易,尤其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人真正走出了地中海的小圈子,並航向未知的大西洋,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此過程中,傳統的地中海貿易圈逐漸衰落,西歐沿大西洋板塊崛起,法國南部失去了環地中海貿易圈的輻射加持,實力自然受損,相對於北部的優勢正在被逐步抵消。

此消彼長之下,巴黎盆地積蓄出了足夠的能量,能夠南壓諸侯,西抗英國,將自己的輻射能力覆蓋全法,進而推動法國走向政治上的統一!

事實上,法國雖然踏上了統一法蘭西的征途,但這條路走得並不平坦。法國在崛起過程中與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也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並由此爆發了長達百餘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為什麼法國和英國會成為世仇?雙方在地緣方面存在哪些沖突?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74章——法國之第2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君,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叄』 作為歐洲歷史上統治疆域最廣的王室,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有多大

哈布斯堡家族最早是來自於法國的一支遷徙到德意志的封建統治家族。這個家族的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但是旁系家族眾多,理論上仍然屬於典型的德意志封建家族。這個家族,在歐洲古代史上赫赫有名,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但是統治區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可惜這個家族在1918年第1次世界大戰以後,被剝奪了領地的統治權。直到今天,他們就像是一個沉默的過客,不再積極參與與政治有關的東西。而他們的榮耀也只能通過,老一輩哈布斯堡家族族長的葬禮,來重現昔日的輝煌。

『肆』 法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這首歌作於1792年奧、普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危急時刻,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堅強信心和大無畏精神。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政府宣布為「共和國之歌」。到1795年,被國會正式通過定為國歌。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 ,2007年5月當選;國民議會議長貝爾納·阿克耶,2007年6月當選;總理 弗朗索瓦·菲永 (Francois Fillon) ,2007年5月任職;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7年2月任職。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6位總統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430萬 (截至2009年1月1日),在歐盟各國中人口數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德國。移民人口達到49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8.1%。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法國逾半數中老年人超重法國人休假天數連續8年居主要歐美國家之首 調查顯示:法國貧富差距呈擴大趨勢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為220.1578萬人 (截至2009年1月1日)。 新發現將巴黎歷史提早3000多年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1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679個市鎮。

『伍』 中世紀 行政區域 分級

西方中世紀沒有像我國這樣規則的劃分體系,不過根據領主的級別和地域的大小基本能劃分能三級
王國為最高一級
王室領地、公爵領地、侯爵領地、伯爵領地為第二級。英國的郡其實就是伯爵領地,到現在各郡都有自己的伯爵。
市鎮、公社、村鎮、庄園為第三級。

『陸』 法國國土面積不大,為什麼能有三萬多個市長

法國雖然有3萬多個城鎮,但人口不到3500的城鎮有3.4萬個。就這里的人口規模而言,法國大部分城市其實都是城鎮。

當時,許多地方的公民都在努力從領主和王子那裡獲得自己的城市經營權。最典型的兩種方法是用錢贖回和起義奪取。歐洲大部分地方都有公民自治的傳統,甚至像法國這樣的國家也保留了很多相關的傳統。今天,法國3萬多個城鎮也是公民要求自治的表現。

『柒』 中世紀法國的世系表

一 。 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是由雨果*卡佩的男性繼承者所形成的法蘭西王國王室,卡佩王室從987年-1792年,和1814-1848年一直統治著法蘭西王國,1328年後,其王室轉移到了卡佩的旁系家族,分別稱為瓦盧瓦王朝(1328-1589)和波旁王朝(1589-1792,1814-1848),1498年後,又分別由瓦盧瓦王室的旁系所統治,分別稱為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1515)和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1598)。以下的王朝劃分按照以上的稱謂,但注意這些王朝更迭和墨洛溫王朝與卡洛林王朝的更迭、卡洛林王朝和卡佩王朝的王室世系更迭完全不同,其王室世系始終沒有中斷,是同一支王室世系的合法延續。 
卡佩王朝(987- 1328) 
1.雨果*卡佩(987-996), 其名字Hugh Capet,也被翻譯成休*卡佩,但這是錯誤的,法語中的H不發音。巴黎伯爵,法蘭西國王。法蘭西公爵,巴黎伯爵大雨果*卡佩的長子。而大雨果是被選舉為西法蘭克國王的羅貝爾一世的兒子和厄德的侄子(見《法蘭克王國世系》)。雨果在繼承了其父大雨果的巨額財產後,成為了當時法蘭克最有權勢的貴族。 在978-986年間,他和東法蘭克的奧托二世和奧托三世結盟,並和朗斯大主教聯合,支配了卡洛林王朝的洛泰爾國王,成為西法蘭克的實際統治者,在洛泰爾和其子懶王路易先後去世後,朗斯大主教組織法蘭克貴族選舉雨果*卡佩為法蘭西國王,987年7月3日,雨果*卡佩加冕,成為了卡佩王朝的第一代國王。雨果*卡佩在位期間,法國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極其狹小,僅包括從巴黎到奧爾良之間的狹長地區(被稱為法蘭西島,也就是他法蘭西公爵老爸的領地),其面積大約只有1000平方公里。當時的法蘭西王權暗弱,國力不振。 
2.羅內爾二世(996-1031),也稱虔誠者羅貝爾,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雨果卡佩和阿基坦公主阿德萊德(阿基坦公爵威廉三世的女兒)的長子,羅貝爾二世繼承的領地非常狹小,為了恢復法蘭西國王的權勢,羅貝爾不斷和那些不願效忠的領主發生摩擦,甚至導致戰爭,1003年他入侵勃艮第領地,但被擊敗,直到1016年,羅貝爾終於合並了勃艮第的領地,領有了勃艮第公爵的頭銜,王室領地擴大了一倍以上。996年,他娶了他表妹,勃艮第公主貝莎,教皇格里高利五世拒絕批准他們的婚姻,並對羅貝爾施以絕罰(開除教籍)的處分,經過和新教皇西爾維斯特的長期談判,教皇恢復了羅貝爾的教籍,並同時宣布羅貝爾和貝莎的婚姻非法。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2樓2011-1-19
操作
3.亨利一世(1031-1060),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羅貝爾二世的次子。 羅貝爾在位期間出兵幫助其外甥、年輕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平定諾曼底貴族的反叛,而這位受其保護的諾曼底的威廉日後成為了英格蘭的征服者,英格蘭諾曼王朝的開創者,著名的「征服者威廉」。但隨著此後威廉權勢的擴張,尤其是威廉和佛蘭德斯伯爵的女兒成親後,亨利一世愈發感到了威脅, 於1054年和1058年亨利兩次入侵威廉的諾曼底,但均被擊敗,從此諾曼底和法蘭西王室關系破裂,威廉征服英格蘭後,曾舉國征伐法蘭西,若非威廉意外墜馬,卡佩王朝幾乎滅國。雖然亨利一世加強王權的努力大多失敗,但畢竟走出了卡佩王朝恢復王權的第一步。亨利一世自1016年-1032年同時領有勃艮第公爵頭銜。1032年他將勃艮第分給了他的弟弟羅貝爾*卡佩。此後長期影響法國政壇的勃艮第派,即自勃艮第公爵羅貝爾*卡佩始。 
4.腓力一世(1060-1108),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和基輔羅斯公主安妮的長子,(當時的法國國王只能娶到本國諸侯的公主,或者是像亨利一世那樣,娶遙遠的外國小邦的公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地位之低。)或稱公正的腓力。Philippe 這個名字當時在西歐非常少見,因為這是個東方希臘化的名字,這也可以反映出她母親的東方情調。亨利一世去世時,腓力年僅八歲,其母安妮攝政到1066年,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位攝政的王太後。1092年,腓力和其荷蘭公主貝莎離婚,並娶了安茹伯爵的夫人貝特德,遭到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絕罰處分。 此後腓力雖然放棄了和貝特德的婚姻,但依然屢屢幽會貝特德,成為了法國第一個和教會直接對抗的君主。 1077年腓力一世和諾曼底公爵、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講和。此後腓力一世繼續致力於擴大王室領地,小有收獲,王室領地分別向南北方向稍稍拉長了一點。 在腓力一世期間,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腓力由於不滿教皇對他的處分,拒絕參加十字軍,遭到教皇的再次絕罰處分。法蘭西王室沒有參加第一次十字軍,但腓力一世的弟弟佛蒙達伯爵雨果是主要的參加者之一。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3樓2011-1-19
操作
5.路易六世(1108-1137)法蘭西國王,腓力一世和荷蘭(伯國)公主貝莎之子,也稱胖子路易。路易六世致力於鞏固法國的王權。1109年—1112年,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作 戰。在法國國內,他一直在和那些被稱為「強盜男爵」的貴族們進行斗爭。路易六世給城市居民以自治權,使他們能夠在他與貴族的斗爭中站在他的一邊。依賴市民和教會的支 持,路易逐一拆毀諸侯的城堡,並強制在他們的領地上駐扎忠於王室的衛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卡佩王朝在法國的封君地位已經基本穩固。 
6.路易七世(1137-1180)法蘭西國王,阿基坦公爵,普瓦都伯爵。路易六世與曼恩(伯國)公主阿德萊德的次子。也稱年輕的路易。1136年,他與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諾結婚,阿基坦和普瓦都因此並入王室領地。王室領地一下子擴大了三倍,1142年他又企圖吞並香檳伯爵領地,未成。1147年,路易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1149年).這次東征並無成果。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此次東征導致了他和埃莉諾王後的矛盾,由於東征開支浩大,王室入不敷出,埃莉諾堅決反對該次行動,最終導致兩人在1152年離婚。(埃莉諾和路易七世離婚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和路易一直沒有生下男孩,但埃莉諾改嫁英王亨利二世後,居然五年生了四個兒子。)埃利諾轉嫁給安茹伯爵亨利,當亨利於1154年成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時,阿基坦等埃莉諾的領地也一道落入英格蘭安茹王室手中。英格蘭安茹王室一舉占據了法蘭西80%以上的領地,路易曾兩次與亨利作戰,未能奪回領地。此後法蘭西卡佩王朝與英格蘭安茹王朝為了法蘭西領地的爭斗就從未終止過。英法世仇越結越深。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4樓2011-1-19
操作
7.腓力二世(1180-1223)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其第三任妻子香檳(伯國)公主阿黛爾之子。也稱腓力*奧古斯都,即腓力大帝,但他並未獲得皇帝尊號。作為法蘭西國王他是卡佩王朝中對鞏固王權和統一法蘭西王國事業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君主。 腓力在位期間,大力加強了王權,他沒收了安茹家族的曼恩伯國,安茹伯國和屠棱伯國的領地,並吞了布列塔尼伯國,1213年,在著名的布汶會戰中擊敗了英格蘭國王約翰和德意志皇帝奧托四世的聯軍,一舉收復了除了加來以外所有的諾曼底公國領地,幾乎統一了盧瓦爾河以北的整個法蘭西,英格蘭王室僅能保住法國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領地。腓力還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次十字軍行動匯集了法蘭西的腓力二世,英格蘭的獅心王理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三大名王,堪稱中世紀一次規模空前的盛妝舞會。腓力二世在政治和文化上也建樹頗多, 他首先創建了中央集權的官僚和財稅制度,從此法蘭西不可阻擋地走向了統一。 他還在1200年創建了中世紀西歐的第一所大學——巴黎大學。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5樓2011-1-19
操作
8.路易八世(1223-1226)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與漢納(伯國)公主伊莎貝拉之子,1216年英國貴族發起大憲章運動反對約翰國王,路易與英國貴族聯合,並出兵英國,意圖染指英格蘭王位。約翰國王死後,他又反對約翰的繼承人亨利三世。但1217年多佛戰役失敗後放棄了對英國王位的要求,返回法國。1223年即法國王位。路易八世即位後,陸續奪占普瓦都伯國、 利摩日伯國、佩里格伯國及其他英格蘭王室在法國的領地。路易八世繼續腓力二世授予城市自治權的政策以對抗貴族,擴大王權。1226年11月,路易八世因患痢疾英年早逝。路易八世的妻子是卡斯提亞王國(西班牙的前身之一)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女兒布蘭奇,他是卡佩王室中第一個和歐洲其他王室聯姻的君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了。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7樓2011-1-19
操作
10.腓力三世(1270-1285),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和普羅旺斯公主瑪格麗特的次子,也被稱為大膽腓力。1284年,腓力三世並吞了香檳伯國,這樣盧瓦爾河以北除了佛蘭德斯伯國和勃艮第公國以外,均處於法蘭西王室的直接統治之下。1285年,腓力三世大膽發動了吞並阿拉貢王國(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戰爭,被他小舅子、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擊敗。(腓力三世的妻子是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伊莎貝拉,伊莎貝拉是繼任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的姐姐) 撤退途中腓力三世去世。 
11.腓力四世(1285-1314),法蘭西國王,腓力三世和阿拉貢公主伊莎貝拉的次子,也稱英俊的腓力。腓力四世時代,卡佩王室的權勢達到了巔峰,他發動了征服法國北部唯一獨立的諸侯佛蘭德斯伯國(今天的比利時佛蘭德斯地區)的戰爭,在屢遭挫敗後,終於在1305年迫使佛蘭德人簽訂了屈辱的割地賠款條約。為了支持他的征服戰爭,他沒收法國教會和聖騎士團的財產,強征教士的什一稅,拘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並在1302年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三級會議」(類似於英格蘭議會,但作用不能相提並論)打算廢黜教皇,這一系列反對羅馬教廷的行為,標志著法國王權的極端膨脹。 1309年,腓力四世索性將羅馬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強行遷到法國的阿維尼翁,從此歷任教皇匍匐於法國國王之下長達70年之久,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教皇權威對於世俗事務的影響力從此式微。(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阿維尼翁之囚」期間,義大利的貴族和騎士們失去了保護,於是他們紛紛逃出了義大利,義大利各城市的商人和有勢平民得以順利地掌握政權,沒有了教皇權力制約,文藝復興運動得以從14世紀初開始從義大利噴薄而出。) 
12.路易十世(1314-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香檳伯爵。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長子。(納瓦拉是在西班牙北部、法國南部,地跨比利牛斯山的古老王國,胡安娜是香檳伯爵亨利三世的女兒,香檳伯爵亨利三世同時又是納瓦拉國王,在納瓦拉世系中稱亨利一世,1274年,亨利三是去世後,胡安娜繼承了納瓦拉王位和香檳伯爵稱號,1284年,13歲的胡安娜,根據和腓力三世的和約被迫嫁給了法王之子腓力四世,並規定她和腓力的子女將繼承香檳和納瓦拉)1305年,其母胡安娜一世去世,路易繼承了香檳伯爵和納瓦拉國王的稱號。1314年繼承了其父法國國王稱號,1315年, 他娶了第二任妻子安茹公主克萊門絲,但在其去世前,其子尚未出生,在其子尚在腹中時,由其弟腓力攝政。 
推廣 最懂你的手機助手

立即下載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8樓2011-1-19
操作
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 他出生後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9樓2011-1-19
操作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後,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後,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於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後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性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於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後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10樓2011-1-19
操作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後,入侵英格蘭,打敗並囚禁了愛德華二世,並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並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性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11樓2011-1-19
操作
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 他出生後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後,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後,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於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後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性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於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後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後,入侵英格蘭,打敗並囚禁了愛德華二世,並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並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性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捌』 法國國土面積是多少

法國國土面積是550000km²。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教育在20世紀50、60年代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逐漸形成現今極具特點、復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小學和中學免收學費,免費提供小學和初中教材。高等學校除私立學校外,一般也只繳納少量注冊費。初等教育學制5年,入學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

『玖』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領主

國王_公爵_侯爵_伯爵_子爵_男爵
西歐封建主義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論題。許多學者將封建主義的萌芽追溯到古羅馬帝國晚期的社會結構和日耳曼蠻族原有的軍事組織。其中,法蘭克人的扈從制度(或稱親兵制度)對封建主義形成的影響尤為巨大。一個領域內的統治者為確保其政權的穩固,往往「通過依靠他的可以信賴的軍人組成的扈從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為統治客體的下層民眾之間架起橋梁」,為此他「從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區中賜給他們土地作為采邑」;而他的直接封臣又「時常把他們自己的采邑分成小塊授予他們的扈從成員」。這種土地的分封,乃是蠻族統治者試圖把個人關系的框架納入正在運行的統治結構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作為個人聯盟的國家 封建社會最初是一種「軍事性的社會」。[5](p.249)而隨著公元6-8世紀法蘭克人統治的擴展,這種政治運作機制也逐漸擴及了整個西歐。

但在公元9世紀中葉以前,西歐所存在的還只能算作是一種「准封建」(quasi-feudalism)狀態,只有在查理曼帝國崩潰以後,西歐的封建主義才步入其成熟時期。[6](p.353)所謂「准封建」狀態與成熟的封建主義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封建領地是否世襲化。在查理大帝去世前的法蘭克王國中,統治者給予其封臣領地只是作為該封臣個人對其效忠的一種報酬,封臣對領地的擁有有一定的年限,至多也只是終身,當封臣去世後其領地將由統治者收回。[7](p.160)通過這種方式,法蘭克國王們避免了政治統治的分裂。此外,在8-9世紀法蘭克王國興盛時期,商務貿易和貨幣仍然通行,統治者還能用貨幣來酬常其臣屬,[8](p.82)故封地並非是獲取效忠的惟一手段。事實上,查理曼很注意國家權威的完整性,他對分封領地非常謹慎,除了恰巧駐在邊境上或蠻族所居地區的伯爵以外,查理曼「從不授給任何伯爵一個以上的郡」,他的理由是:「憑那份進款或那份地產……我就可以使某個臣屬效忠,而他也會像隨便哪個主教或伯爵一樣好,或者還要好些。」[9](p.50)這種政策的實際效果是使貴族的領地保持在較小的規模並與基督教會的教區體系犬牙交錯,從而排除了貴族領地獨行其是的危險性。

然而,查理曼死後,卡洛林帝國便陷於內戰不已,並遭受來自馬扎爾人、維金人和阿拉伯人外來入侵的混亂局面,查理大帝約束大貴族割據傾向的努力付諸東流了。查理曼子孫之間的骨肉相殘致使帝國權威急劇衰落。查理曼的幾個孫子為擊敗競爭對手,爭相拉攏一些有權有勢的大貴族,而在戰亂頻繁、貿易中斷的情形下,貨幣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土地成為君主收買臣屬的主要手段。於是,他們拋棄查理曼那套限制貴族領地規模的策略,開始允許同一個人擁有不止一個郡的領地。當一些貴族因領地膨脹而實力大增時,國王們自然而然地又向他們作新的讓步,給予他們對其領地的世襲權利。西法蘭克王國的禿頭查理開此風氣之先,877年他頒布詔令,承認由兒子繼承父親領地的做法。在北義大利,由於查理曼長孫羅退爾的軟弱,貴族領主的獨立更加徹底。當奧托一世及其後人征服該地時,羅退爾被迫承認北義大利諸侯世襲制的既成事實。在東法蘭克王國境內,領地世襲化要稍晚一些,但在康拉德二世(1024-1039)時期,以1037年著名的《米蘭敕令》為標志,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貴族領地也世襲化了。《米蘭敕令》確立的原則是:任何領主(無論主教、修道院院長、侯爵、伯爵或其他任何領主)都不得被剝奪其領地,除非是按我們祖先的法令由其同級領主集體裁決他犯了罪;附庸在認為受領主或同級領主不公正對待而可能失去領地時,可以向帝國最高法庭上訴;領主的領地應由兒子或孫子繼承,如無子嗣則可由同胞兄弟或同父異母的兄弟繼承。[10](pp.383-384)

領地世襲化的意義是領主把所屬領地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王權或政府權力連帶地產—起分散給了權貴,再無王權能予回收。大世襲領主在自己的世襲領地上可以獨行其是,全權管理領地內的各類事務,排斥王權對領地內部事務的干預。他們可以進一步分封聽命於己的附庸,並設置法庭來解決附庸之間的糾紛。[11](pp.45-50)亨利·哈蘭姆總結了封建主義鼎盛時期法蘭西的封建主擁有的特權:(1)鑄造貨幣;(2)發動私人戰爭;(3)除向領主提供財政支援外,免除一切公共捐稅;(4)擺脫司法控制;(5)在自己的領地內行使司法權威。「這些特權是如此地廣泛,與一切主權原則如此地相對,會令我們從嚴格的意義上把法蘭西看作是一個諸多國家的聯合體。」[7](p.205)

這種中央政府權威被排擠出地方政治領域的事態,與歐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聯系在一起。與9-11世紀西歐普遍的領地世襲化進程同時進行的一個事態是,伴隨著內戰和私戰的綿延及外族的不斷入侵,自由民得不到王權的有效保護,他們被迫依附於當地的強大領主以求在混亂時日得以生存。自由民依附領主的方式是將自己的土地奉獻給某個領主,再在封建條件下取回這份土地;更流行的方法是自由民被迫承認自己是某個領主的臣屬,從而承認從來就不存在的所謂地產的「授予」;作為領主的附庸,自由民獲得了領主的庇護,但同時必須向領主履行提供勞役等義務,他們的人身自由被大大剝奪,淪為了農奴。這個進程在遭維金人入侵最嚴重的西法蘭克王國地區發展最早,逐漸也擴散到義大利和德意志。由於有了大批農奴的依附,封建領主就掌握了更堅實的經濟基礎,因此封建主義從最初的軍事性機制擴展為組織經濟生產的紐帶。[12](p.38)由封建主義組織的經濟是一種封閉型的自然經濟,西歐各地普遍修築起來的城堡(註:城堡的興起在西法蘭克地區發生較早,在德意志則較晚,大約到11世紀後期才出現,見J.W.湯普遜:《封建時代的德意志》(James Westfall Thompson:Feudal German),芝加哥,1928年版,第304頁。)則是這種經濟形態的象徵。隨著封建主義的成熟,西歐的城堡結構也逐步改進,在西法蘭克地區,10世紀時的木結構堡壘建築讓位於11世紀以後的石塊建築。城堡強調了這樣的事態,「即領主的權威是基於擁有土地基礎上的地方性現實」;它是力量的象徵,雖然有時是用作鎮壓的武器,但也被當作保護周圍村莊的手段。「領主和附庸、僕役和農民在城堡內高大的廳堂中一同按序進餐,這反映出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由雙向性義務約束的、存在於國家之內的社團
城堡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層核心,但在最高王權與最底層的農奴之間,不止是有一層領主,而是有好幾個層次,每個領主都可將自己的領地劃成數塊封給自己的屬下,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形的階梯網路。一個大領主相對於國王或皇帝來說是附庸(vassal),國王和皇帝是他的領主(lord),但相對於這個大領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貴族來說他就是領主,由他分封的人則是他的附庸;依次類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騎士。各級領主與附庸相互按契約承擔責任和義務。在歐洲大陸,通常情況下附庸只對他的直接領主負責,形成了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則。但英格蘭的情形有所不同,1086年,征服者威廉召集全體大小封建主宣誓盡忠王室,各級領主便與英王發生了直接的主臣關系。[14]這是英國封建主義的特點。事實上,歐洲各地區領主與附庸間具體的責任和義務及運作方式各有所差,並無統一的規則;神聖羅馬帝國的封建制度與英格蘭的封建制度大相徑庭,法國與西班牙的情形相去甚遠,德意志與義大利的做法也不盡然。這正是西歐封建主義之「非系統性」的一個方面,恰如著名史家威爾斯強調的那樣:「處在其鼎盛時期的封建主義什麼都是,就是沒有系統性。它是粗略組織起來的混亂狀態。」[15](p.638)

不過西歐的封建制度畢竟還有一些普遍性的規范。總的來說,封建領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雙向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他們必須相互承擔一系列的責任和義務。領主除給予附庸封地作為其武器、衣食等費用的資源外,還有保護附庸不受任何傷害的責任,而附庸則必須宣誓效忠於領主並向領主履行諸種義務,大致包括應領主之召隨領主征戰、協助領主處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務、遇領主有特殊事情(如領主被俘需贖金贖身、領主之兒女婚嫁等)時捐獻款項等。[10](pp.367-368)附庸必須遵守封建契約中規定的各種應盡義務,否則就是犯「大罪」(Felony),有可能失去采邑;而如果他能履行義務,其采邑即可父子相傳,領主不得無故籍沒。同樣,如果領主不能盡到保護附庸的責任,或對附庸不公平,附庸就可宣布解除對領主效忠的誓言。12世紀後期開始有一些法學家闡述封建主從關系,這些受羅馬法影響的采邑法法學家們非常注重「領主對領地的權利」(dominium directum)和「附庸的權利」(dominium utile)之間的區別,[2](p.220)他們對兩者的權利給予了同等的重視,認為「封建依附關系是一種對雙方都有約束而不只是約束附庸的契約」。[16](pp.98-99)阿拉貢王國貴族向國王效忠的傳統誓言是最好的佐證:「與您一樣優秀的我們,向並不比我們更優秀的您起誓,承認您為我們的國王和最高領主,只要您遵從我們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無效。」[17](p.54)

世襲化的封建領主們珍視他們的權利,堅持這些權利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項維護榮譽的神聖事業;與這項事業相比,對上級領主的忠誠——在最高層次上即是對王權(也即國家權力)的服從——似乎只能處於次要的地位。1022年布盧瓦公爵厄德致其領主法國國王羅伯特的一封信清楚地表明了封建主的心態。布盧瓦公爵在得知國王將通過一次法庭審判來剝奪他的采邑時,拒絕出席受審而代以致信國王以示抗議。他在信中稱:「……任何人都會認為我配得上繼承〔財產〕。至於我從你那裡領得的采邑,很明顯它不是你以國王身份而擁有的,而是我感謝你的恩寵通過從我的祖先那裡繼承而得到的……真的,我為什麼不能去捍衛我的自尊?我要求上帝證明我自己的靈魂,我寧可死得光榮而不願生活沒有自尊。」[4](pp.36-37)

基於這種信念,中世紀領主與領主之間、領主與附庸之間發生爭執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一些爭執能通過同級領主的集體裁決或上級領主法庭的仲裁得到解決,但還有一些爭執靠裁決無法解決,便只能訴諸武力,由此引發的貴族之間的私戰十分普遍。13世紀中葉法國國王再三頒布禁止王室直屬領地內附庸間相互私鬥的詔令可證明這類私鬥的普遍性。另一個證明貴族私戰普遍性的佐證是基督教會約束私戰的努力:9世紀末法蘭西地區幾次宗教會議(989、990、994年)規定了一種稱作「上帝的和平(Peace of God)」的慣例,號召封建主和封建武士在一定的期限內不劫掠教會財產和老弱病殘人等。此慣例在11世紀中葉時在歐洲其他地方得到推廣,名目變成了「上帝的休戰(Truce of God)」,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會,每周從星期三日落至星期一日出期間停止一切爭戰。[10](pp.412-417)但從相反方面去理解的話,「上帝的休戰」意味著封建武士還能在一周的其他三天中用武力來解決相互間的爭端。

封建主們與國王及皇帝之間的爭執,也應包括在私鬥范疇內,因為在封建主們看來,君主並非最高權力擁有者,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附庸,即上帝的附庸。封建權利的維護者、《保衛權利反對暴君》一書的作者宣稱:「上帝授予國王到其王國,與附庸被其領主授予采邑的方式幾乎完全相同。我們必須得出結論:國王是上帝的附庸,他們如果犯了大罪,也必然要被剝奪他們從領主那裡得到的權益……既然上帝占據著最高領主的位置而國王是附庸,誰敢否認我們必須服從上帝這個領主而非身為附庸的國王呢?」[16](p.99)那麼由誰來行使這種對君主的剝奪?自然是那些自認為代行上帝旨意的封建主,他們往往以上帝之名義集體反抗君主。如在13世紀初反抗國王約翰的英國貴族武裝的首領便自稱是「上帝和神聖教會之軍的統帥」,[18](p.67)這場爭斗以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告終,英國貴族成功地限制了國王的權力,也保護了自己的許多權利。

在德意志地區,封建諸侯對抗其領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意向更加堅決。德意志的封建割據勢力源於日耳曼部落軍事首領制,查理曼曾對古老的諸日耳曼公爵權勢進行大力抑制,但始終未能將其徹底根除。在查理曼死後,東法蘭克王國境內諸侯割據局面逐漸又恢復起來。從奧托一世起,神聖羅馬帝國不乏有雄才大略、武功赫赫的皇帝,但在德意志內部,他們始終只能是幾個大諸侯中的第一人而已,故日耳曼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冠相繼在薩克森家族(919-1024)、法蘭克尼亞家族(1024-1125)、薩克森家族(1125-1138)、斯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1138-1254)間輪換傳遞。日耳曼人幾大公國的首領可以承認國王和皇帝的職位,也時時向皇帝宣誓效忠,但他們決不願承認他們從國王處獲得他們的公國,或者說從國王處得到他們的領地,他們聲稱他們的領地是「太陽采邑」(Sonnenlehen),即取自太陽的領地,以此來強調他們的完全自由。[19](pp.293-294)一旦時機來臨,德意志諸侯總是毫不猶豫地反抗皇帝權威,堅持自己獨立的權利。

封建主義政治機制便是這樣建立在各級領主與附庸個人之間很不穩固的行為規范基礎之上。這套規范,本質上是屬於私法范疇內的東西,它們不能與現代國家的那種公共法律混為一談,現代意義上的公法在中世紀的歐洲幾乎完全不存在。故有學者稱「在封建國家裡,私法取代了公法的地位」。對此威爾斯作了這樣的補充:「更確切地說是公法淪喪並消失了,而私法則來填補了這個真空;公共責任變成了私下的義務。」[15](p.640)

由於領主—附庸間階梯型網路的破毀,封建國家的界限也是雜亂無章,一個君主所統治的東西,不是對某個確定的地域的統治,而是他手中所掌握的「權利」之延伸。在所謂的封建「權利」中,由聯姻所致的王朝繼承具有特殊的意義。在中世紀乃至近代早期的歐洲,王朝繼承在國際政治中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通過王朝世襲體系安排的個人繼承是國家生存的自然夥伴,王室成員之間的聯姻可以導致國家像財產一樣合並或甚至瓜分。因此,「外交家們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嫁妝事宜上,嫁妝事宜乃是有關遺產繼承或潛在遺產繼承的一種國際交易」。[21](p.94)這種情形,在法國加佩王朝(987-1328)時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路易六世(1081-1137)安排其子路易七世(1137-1180)與阿基坦(Aquitaine)家族的女繼承人愛麗娜結婚,有望使普圖瓦(Poitou)、桑頓日(Saintonge)和蓋亞那(Guienne)等大片領地並入王室直屬領,使法國王室領的規模擴大整整一倍。但1152年愛麗娜與路易七世的離婚卻一下子使這個成果消失殆盡,而隨後愛麗娜與安茹伯爵亨利(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再婚更使法王的這個附庸的領地擴大到可怕的規模。[22](p.107)

基於時時變化的聯姻繼承體系和不確定的私人契約關系,封建國家(如果姑且把這些君主的領地稱作「國家」的話)的疆域顯得極其模糊。例如,亨利二世(1154-1189)統治著英格蘭,同時又是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圖棱伯爵和曼恩伯爵,他的許可權「從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脈」,英格蘭只是他的行省之一。但是,他作為諾曼底等領地的領主,又應是法國國王的附庸,因此他得去巴黎拜見法王以示忠誠。[23](pp.184,187)而此時的法國國王名義上是亨利二世的領主,對亨利二世的英格蘭王國並無統治權,就連對諾曼底等地,他實際上也無法行使有效管轄。法國國王腓力普二世在決意控制諾曼底之前,先得在1202年以領主身份剝奪英王約翰在法國的采邑,隨後再派兵攻佔諾曼底公國。[24](p.7)而當1213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廢黜約翰並邀腓力普二世出任英國國王時,法國國王甚至可能把英格蘭歸入他的個人統治。[25](p.32)確定法國國王的統治區域是一件為難之事,雖然法蘭西王國理應含括大致相當於原西法蘭克王國的疆域,但當時人卻往往只把巴黎周圍的那一小塊王室直屬領地視為法國。遲至13世紀末,當法國國王的權力已大大擴展之時,法國南部一些地方如土倫等地的官員還習慣於說「派信使到法蘭西去」,他的意思是派人去巴黎。[26](p.388)同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名義上是德意志、北義大利眾多諸侯的領主,但他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卻極為軟弱。可他作為西西里國王,卻能在這個基督教國度的外圍地區行使著極其嚴酷的統治,剝奪了貴族、教士和城市的諸多權利。此外,他又在1229年加冕為耶路撒冷國王,使自己的權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地區。[27](p.466)

這些缺乏穩定疆域范圍的西歐封建國家的君主不僅對內無法實行統一的管理,對外也不能以主權者的身份進行平等的交往。一個典型的事例是,1329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訪問法國,在亞眠受到法國國王腓力普五世的熱情接待,但愛德華三世對是否應向法國國王表示臣服(按慣例是採用交握雙手置於領主兩手之間的儀式)遲疑不決,他的謀士建議他等回英國查閱有關古代契約後再決定對待法國國王的禮儀。在查閱了舊有契約後,愛德華三世致書腓力普五世稱:「吾等已查悉〔英王對待法王的〕禮儀若何,故謹致此函告知,吾等在亞眠尊奉法國國王之禮儀應是臣屬朝見領主之禮。[10](p.366)此事件表明,英法兩國的關系主要取決於兩國君主的祖先之間訂立的契約規范,而不是由國家間的平等法規來決定。九年之後,愛德華三世為對抗腓力普五世,積極地追求同神聖羅馬帝國結盟,他與德意志皇帝結盟的方式是向皇帝巴伐利亞的路易斯效忠,自願作皇帝的附庸,皇帝則封愛德華三世為皇帝在德意志西部的代理,隨後愛德華便召集西德意志諸侯,要求他們出兵為他進攻法國國王。[28](p.22)可見,中世紀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盟也是建立在個人契約的基礎上的,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性質完全等同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不過在層次上有所差別而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卡爾頓·海斯聲稱在中世紀歐洲沒有「國際關系」

『拾』 法國是歐洲第二大國土面積國家嗎

不是。

歐洲國家領土大小排名前十位分列如下:

第1、俄羅斯(總面積為1705.54萬平方公里,歐洲部分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4,即426.835萬平方公里。總面積全球排名第一)。

第2、烏克蘭 60.37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43)

第3、法國 54.703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47)

第4、西班牙 50.4782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50)

第5、瑞典 44.9964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54)

第6、德國 35.7021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1)

第7、挪威 32.422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6)

第8、波蘭 31.2685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8)

第9、義大利 30.123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9)

第10、英國 24.482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76)

(10)中世紀法國王室占國土多少擴展閱讀:

在歐洲,法國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和烏克蘭,是歐洲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如果算上海外領地和島嶼,法國是歐洲第二大國,擁有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都能排進世界前三位。

法國面積一直位居歐洲領先地位基本上是歷史演進的結果。法國歷史上只是歐洲大國之一,但歷史上的確存在著比法國面積更大的歐洲國家。

比如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近代早期的西班牙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9世紀以後的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等。除了俄國,其他曾經比法國面積達的國家要麼解體,要麼遭到極大的削弱,領土面積縮小了很多。

相反,法國歷史領土則相對穩定,歷史上法國領土最高峰應該是拿破崙帝國時代的1812年,但拿破崙戰敗之後領土又退後到1789年前後的疆域里,接下來的200年除了獲得薩瓦和尼斯,並且和德國在阿爾薩斯-洛林一帶進行拉鋸爭奪外,基本上沒有變化。

兩次世界大戰,法國打的都非常艱苦,但幸運的都佔在了戰勝國的一方,沒有像德國一樣因為戰敗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因此法國歐洲部分的疆土長期而且穩定的保持到了今天。

2000年歐洲地圖和1900年歐洲地圖,明顯可以看出德國因兩次世界二戰而遭到極大削弱,而奧匈帝國則完全解體。

反觀歐洲歷史上那些曾經國圖面積廣大的國家。要麼因為內部諸侯分立而解體(如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要麼因為過度擴張而遭遇歐洲國家的圍攻而逐步喪失領土(如近代的西班牙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

或者因為內部民族問題而瓦解(如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愛爾蘭從英國獨立,加泰羅尼亞要求從西班牙獨立也可以歸入此范疇)。再加上我們在上段談到的世界大戰對德國的影響,大致是歐洲大國難以存續的幾個主要原因。

法國,因為很早就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制度,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在國王手中,避免了諸侯的分裂。同時因為法國歷史上軍事實力較強,又有一定的外交手腕,多次避免了因戰爭失敗而被削弱的命運。

比如拿破崙戰爭後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就利用維也納和會列強矛盾保住了法國的大國地位,二戰後法國藉助盟國預防德國東山再起,平衡蘇聯影響過大的大戰略也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另外,法國在大革命後就建立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理念而非血緣和語言為基礎的國家認同模式,並且不斷地通過統一的官方語言法語和全民義務教育來推廣這個模式。這讓布列塔尼人,阿爾薩斯人等少數族裔能夠融入法國,避免了民族分裂。

歷史上比法國面積更大的歐洲國家,像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等國家就沒有法國這么幸運了,因為戰敗的原因,土地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其他大國家要麼解體,要麼分離,要麼遭到強國的削弱,領土面積了自然就少了很多。

閱讀全文

與中世紀法國王室占國土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