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歷史上的斷頭台為何被稱為黑寡婦
在迦納瓦雷博物館,也就是巴黎城市博物館,我們看到過斷頭台的模型。可是,很少有人想到,人稱「黑寡婦」的斷頭台,它的起因,竟然是源自一個法國人道主義者的理想。
在法國大革命發生時,法國的死刑基本是兩種方式,對於貴族,是用劍或斧砍掉腦袋;對於平民,通常是絞刑。而到了大革命初期,一位蓋斯廷博士,提出了他的基於人道理由的死刑假設,他有自己有關無痛死刑的設計思路,那就是斷頭台的最初藍圖。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讓人們在斬首這樣一種執行方式面前開始了爭論。
反對的一方包括羅伯斯比爾,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平等是一回事兒,博愛又是另一回事兒,確定對所有人都一樣的死刑方式就可以了,沒必要為死囚的痛苦考慮那麼周到。那個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在學者的「博愛」和議會的「平等」之外,還有第三條線索在遊走,那就是法國大革命在以驚人的速度,吞噬它的犧牲者。人們動輒得咎,死刑在急劇增加。終於引發了劊子手的抱怨,說是怎麼賣力也砍不過來,連磨斧頭的時間都沒有。於是大革命時期的首席劊子手遇到的「技術障礙」,促使議會決定撥款建造蓋斯廷博士提出的斷頭台。因為他的設計不僅對死囚無痛處死,而且是一架自動斬首機械,殺人速度可以非常快,就這一點,完全符合「革命需要」。因其殺人速度快,甚至感覺不到痛苦就應經死亡了,得名「黑寡婦」。
㈡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世為什麼會上斷頭台
在223年前額今天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993年1月21日被送上了斷頭台處死的。他到了刑場後,不忘記要求革命者不要加害在他生命最後時刻陪伴他的宮廷牧師。他從容地脫去衣服,高聲對圍觀的人們說:我的死是無辜的,我寬恕我的敵人們,我希望我的血會對法蘭西人有益。一個愛百姓的善良國王被送上了斷頭台?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走上斷頭台時,保持著優雅的尊嚴,還顯得很善良。
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王後是9個月後被處死的。這位因奢侈和頑固堅持專制而被法國人痛恨的女人臨刑前也表現了十足的優雅和善良。她給即將成為孤兒的8歲兒子留下遺言:永遠不要給父母報仇。(這個可憐的孤兒兩年後也在囚禁中死去)。她請求上帝寬恕自己,同時原諒所有的敵人。
米涅在《法國革命史》一書中談到路易十六之死時說:「一個最善良又最軟弱的國王,經過十六年半一心謀求幸福的統治之後,在39歲上死去了。他的祖先給他遺留下一場革命。他比他的祖先哪一個都更適合於防止或結束這場革命;因為他在革命爆發前能成為一個實行改革的國王,或者在革命爆發後做一個立憲君主。」他是「唯一具有一切好國王所應有的畏上帝和愛百姓這兩個優點的國君。」
托克維爾也認為路易十六是個善良的國王。他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說,在路易十六時代「對自由和人的生命的尊重經常可見,尤其可以見到對窮人苦難的真正關心。」路易十六確實有一些注重民生的舉措,如賑濟、設立扶貧基金、辦慈善工場、建立乞丐收容機構等。托克維爾還認為,路易十六時代經濟上也很繁榮。
一個善良的注重民生的國王在經濟繁榮時期為什麼沒能制止革命發生?為什麼會被送上斷頭台?托克維爾認為,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托克維爾這一說法被許多人提起,甚至有人因此害怕和拒絕改革。「一個壞政府在開始改革的時候最危險」這一論斷並沒有充分的依據,古今中外很多壞政府的垮台都不是由於開始了改革,恰恰是拒絕改革。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也是由於他對改革的拒絕和抵制。
從強勢專制到腐敗專制,法國苦專制已久。路易十六之前,法國經歷了兩段長期的有特色的專制:路易十四的強勢專制和路易十五的腐敗專制。到了路易十六時,革命的「洪水」來了。
下游的洪水是上游的水勢造成的。本來,法國的政治文明並不落後。城市自治公社是法國人最先建立的;三級會議——由社會三個等級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也早在1302年就召開了,比英國的模範議會只晚了7年。
但在由封建社會向民族國家轉型的過程中,法國走了強化專制的道路。三級會議沒有發展成為制約和分享權力的機構,政治協商的功能也被消弱,1614年以後乾脆就不召開了;城市自治權利也被剝奪,國王的權力一直在加強。
波旁王朝建立後,法國出了兩個強勢領導人,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和路易。
使法國專制統治達至鼎盛。黎塞留實行鐵腕統治,強化中央集權,將不定期派至各省的欽差大臣變為常駐總督,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財政大權,剝奪了地方勢力與民眾的參政權利。在輿論控制方面,黎塞留限制出版自由,創辦了官辦報紙控制輿論導向。在經濟方面黎塞留支持工商業發展,鼓勵外向型經濟,強化稅收征管,使稅收大幅度增加,為強化專制提供了經濟保障。
㈢ 為什麼路易十六會被推上砍頭台
路易十六之所以被推上斷頭台,是社會大背景的趨勢所引導的,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查理一世出身尊榮,他的父親是詹姆士一世,他的母親是丹麥公主安妮,查理一世是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查理一世在小的時候身體非常孱弱,但是他卻天生聰穎機靈,所以深受詹姆士一世的厚愛。
法王路易十六繼位於1774年,當時法國連年災荒、飢民遍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但是,路易十六隻知道尋歡作樂,不務國事,王後馬麗·安東尼揮金如土,到1787年,法國債台高築。
與其他國王不同,路易十六既不貪財,也沉溺於女色,反而天天待在自己的鐵匠房裡,整日研究的愛好,制鎖。此時的法蘭西已經岌岌可危,債台高築,僅每年要償還的利息就佔到了國家財政總收入一半以上。
即便如此,路易十六還是沉迷於自己的愛好,整日想著如果製作一把好鎖。雖然他任命大臣進行改革,但都沒有成功,君主的統治深陷危機。隨著顯貴會議政策的失敗,三級會議召開,會中罷免改革派,並想要通過武力對付制憲議會,引發法國大革命。
因為貴族、教士和與第三等級之間嚴重對立、矛盾重重,1789年5月路易十六被迫召開早已被廢止的三級會議。並在7月解除了被第三等級擁護的財政總監的職位,暗中調遣軍隊,驅散制憲議會,直接導致了巴黎人民起義,後來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路易十六在政治方面的無能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對他來說,治理一部這樣龐大的國家機器,遠不如設計小巧的鎖具那樣得心應手。
路易十六是一位沒落王朝的悲情國王,沒有政治才能的他坐上了王位,經歷法國空前絕後的革命浪潮,最終落得個斷頭的下場。路易十六之所以被推上斷頭台,是社會大背景的趨勢所引導的,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最後時刻,路易十六不慌不忙地脫掉身上的衣服,對著圍觀的法國民眾高聲喊道,「我的死是無辜的,我寬恕我的敵人們,我希望我的血會對法蘭西人有益。」
(3)法國斷頭台為什麼這么厲害擴展閱讀:
當拿破崙得知路易十六被人處死後,他忽發感慨,路易十六是因為自己的懦弱無能才被他人冠上了「暴君」的稱號,拿破崙曾親眼看見路易十六低頭向人們認罪以及人民攻擊里宮的情形。
他為性格善良軟弱的路易十六感到悲哀,他甚至在給約瑟芬的信里寫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路易十六跨上他那匹戰馬,勝利本來會屬於他的。」一個對政治沒有興趣的皇帝,最終落得悲哀的下場,後來,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宣布取消死刑,斷頭台這種恐怖刑具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㈣ 歐洲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當眾斬首時,為何現場民眾太無恥
中國古代的死刑有凌遲、車裂等,其殘忍程度令人咋舌,除了凶神惡煞罪大惡極者之外,犯罪的人幾乎都是讓劊子手一刀砍死。西方和中國相距甚遠,但在某些方面總有些許類似。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處理罪犯時,往往使用車裂,車裂即俗稱的五馬分屍,這樣的刑法令人談虎色變,場面令人不忍直視。
這個故事讓人關注的不是死刑犯的罪有應得,而是圍觀群眾的丑惡嘴臉。魯迅在《藤野先生》中曾經描繪過中國人觀看日本人槍斃中國人的故事,圍觀群眾們絲毫感受不到憤怒,同樣無法從中得到警戒,他們只會歡呼,只會喝彩,因為他們的好奇心與慾望滿足了。當代社會,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若是大街上有人成群結隊,遠在包圍圈外的人一定狂奔而去,人的愛恨糾葛、出生死亡都可以成為談資,但在歡聲笑語背後,人文關懷卻被嚴重忽視了。
在學習世界史的過程中,我們只對歐洲的歷史有個大體的了解,但是對很多細枝末節並不清楚。這本《極簡歐洲史》講述了歐洲的故事,各個國家的統治者身上發生的某些奇聞趣事,還有在聯姻狀態下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當然,歐洲的歷史既有干凈的,也有骯臟的,他們的統治者也許勵精圖治,他們的貴族也許草芥人命。
㈤ 斷頭台是怎樣發明的
提起斷頭台,人們常常會把它和法國大革命聯系起來。當時,一個名叫約瑟夫·伊尼亞斯·約吉坦的人發明了這種執行死刑的機器。在當時,斷頭台發明不是一種殘忍,反而是一種進步,因為它可以迅速結束死囚的執行時間,而1790年4月的一天,約吉坦同夫人在巴黎木偶劇院觀看了一場木偶劇。當看到劇中有一個機器飛快地砍下一個布袋木偶的腦袋時,他深受啟發。1791年5月3日,議會又在他的倡議下通過了改用斬刑的決議,並為此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約吉坦為製造一種新的斬首機器,專門請來德國的能工巧匠多皮亞斯·施密特。他很快製作了一台快速斬首機,斬首機在用幾只活羊實驗成功後即投入使用。
㈥ 法國收藏家為什麼要高價買一個150年歷史的斷頭台
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就出現了很多的人喜歡去玩收藏,特別是關於一些奇奇怪怪的物件確實是比較吸引人們去購買,最近也是出現了一個「斷頭台」這個物件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一經出現也是受到了人們的追捧。最終竟然拍出了8008歐元的價格,對於這個東西我想也是沒有任何的實在意義,出現這個價格我想也是碰到真正喜歡的人了。
法國處決犯人們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使用的車裂,但是後來因為太過殘忍,慢慢的就變成了絞刑,但是還是有人不滿意,最後才變成了砍頭,因為這些人覺著這樣比較快速,能夠盡量人道的解決犯人們的生命。
這也就是為什麼法國為什麼這么多的斷頭台的原因,其實我們要理解並接受這些東西,畢竟它們是帶著時代歷史色彩的一些東西,都有很深的收藏價值。
㈦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為什麼被推上斷頭台
路易十六是一位沒落王朝的悲情國王,沒有政治才能的他坐上了王位,經歷法國空前絕後的革命浪潮,最終落得個斷頭的下場。路易十六之所以被推上斷頭台,是社會大背景的趨勢所引導的,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㈧ 法國斷頭台使用了近200年,為什麼在1939年處死一名殺手後就被取消了
因為斷頭台的目的就是對民眾起到一定威懾的作用,藉此來讓他們不要犯法,但是最後一次的行刑,本該起到「警醒和震懾作用」的公開處決,演繹成一出鬧劇,法國當局終於認識到公開處決反而「暴露了人的本性和鼓勵了不良行為」。所以才會被取消。因為觀眾「歇斯底里的行為」是如此可恥,魏德曼被執行死刑一個禮拜之後,公開處決在法國遭到禁止——不是因為它們太恐怖,不適合觀看,而是因為人們樂意觀看,不管它們多麼恐怖。
兩百年間,成千上萬的人都死在了斷頭台上。從法國人在1792年發明斷頭台以來,二百年間,幾乎成為歐洲唯一的合法死刑執行方式。成千上萬的人死於斷頭台上,僅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就有超過六萬人上了斷頭台,最出名的是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安東尼特。
㈨ 「斷頭台」是怎麼來的
斷頭台為一執行死刑之器具,用以將犯人的頭斬去。在法國廢除死刑前,以斷頭台斬首是該國執行死刑之唯一合法方式。 提起斷頭台,人們常常會把它和法國大革命聯系起來。當時,一個名叫約瑟夫·伊尼亞斯 斷頭台絞殺 ·吉約坦的人發明了這種執行死刑的機器。在當時,斷頭台不是一種殘忍,反而是一種進步。
㈩ 斷頭台是啥
斷頭台為一執行死刑之器具,用以將犯人的頭斬去。在法國廢除死刑前,以斷頭台斬首是該國執行死刑之唯一合法方式。 提起斷頭台,人們常常會把它和法國大革命聯系起來。當時,一個名叫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坦的人發明了這種執行死刑的機器。在當時,斷頭台不是一種殘忍,反而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