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進入衛生緊急狀態,相關部門都有哪些後續措施
15日法國政府宣布,法國全境即將進入為期4周的衛生緊急狀態,這是因為最近幾天內法國地區的新冠疫情出現了反彈現象,不得不讓人引起警覺,所以法國政府的做法還是相當及時的。同時法國政府也對後續措施進行了詳盡介紹,比如從16日午夜開始,包括酒店,餐廳在內的所有公共場所禁止舉行婚禮,聚會等活動,有效避免人群密集,除此之外超市,商店等也要限制人流量,避免更大規模傳染。
隨著天氣轉冷,新一輪新冠疫情又在路上,我們真的要引起警惕,除了上述說的措施外,我認為我們自己也要進行保護措施,比如出門佩戴口罩,勤開窗勤消毒,還要避免人與人的接觸,盡量少去有人群的地方,最後希望這場疫情早些結束。
❷ 戴高樂為了改變法國的劣勢戰局做了哪些努力,結果如何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在此之前的3月,希特勒佔領了奧地利,實現了他計劃已久的德奧合並,希特勒獨霸整個歐洲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但是法國國內仍然麻木不仁,多黨派政治導致的內閣動盪、更替頻繁,並沒有因為大戰臨近而有所改觀,從1938年3月到1939年9月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閣就更換了3次,政府的不連續性使法國的內政外交頗受影響。
盡管達拉第與張伯倫一再退讓、妥協,但戰爭還是來到了家門口。法國政府戰爭准備嚴重不足,明顯就暴露出准備不足的缺陷,等待時機的戴高樂終於脫穎而出。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兵波蘭,並在短短16天的時間內就佔領了這個飽受凌辱的國家。9月17日,蘇聯軍隊也從波蘭東部邊界進入這個國家。曾經在《洛迦諾公約》對波蘭領土保持完整作出保證的法國和英國,還未作出反應,這場入侵就已經結束了。實際上,如果英法在西線採取行動的話,這場世界大戰即使不能避免,至少一開始就會給希特勒當頭一棒。然而,英法僅僅是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此外不僅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措施,反而聽任希特勒把戰火燃到北歐。
此時的戴高樂率部駐守在阿爾薩斯,他目睹風雲變幻,憂心如焚,卻因遠離決策中心,無能為力。
1939年11月,他致信總參謀部,繼續不遺餘力地闡述裝甲部隊的效能,再次提出綿延漫長的戰線是難以防守的。
1940年1月,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滿心焦慮,到巴黎再一次游說,在雷諾的住所遇到了前總理萊昂·勃魯姆。他們談起戰局,勃魯姆竟然認為,德國人既不可能東進,因為那樣會使他們深陷於蘇聯的領土中;他們也不可能西進,因為他們無法對付馬其諾防線。可見,法國政界人物對德法力量的對比,無知到何種地步!而法國民眾的態度也就不難推測了。
1月26日,戴高樂又作了最後一次努力。他給最高統帥部和政界的80位要人各送了一份備忘錄。在備忘錄中,他指出敵人將從空中和陸地兩方面以極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大舉進攻,法國的防線將隨時被突破。只有用機械化部隊對付機械化部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必須立即作出建立必要的機械化部隊的決定。必要時可與英美合作,制定出一項「宏偉計劃」,建立一支能獨立作戰的機械化部隊。但是戴高樂只是白費筆墨而已,他的所有建議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引起統帥們的注意。
❸ 法國政體變遷 每個階段的 原因 措施 影響
從1789 年資產階級革命到1875 年憲法頒布,是法國政體極不穩定、交替演變的階段。
從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內,近代法國產生了12部憲法,平均約7年更換1次。法國憲法的頻繁更迭引起了政體的復雜多變,政體先後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獨裁製等等,出現過三次君主立憲政體,兩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體。
1789 年,法國大革命勝利,代表金融資產階級的立憲黨人同封建主妥協,制定了1791 年憲法,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的政體。這種體制的特點是:確定了國民主權、三權分立兩大原則;國王是行政元首,享有相當大的權力,也要受到很多限制,要服從國民議會、服從憲法和其它法律;國會享有廣泛的立法權;司法權由選舉的法官獨立行使,任何時候,國會、國王都不得行使司法權。1789年憲法建立的君主政體,盡管有著同舊勢力妥協的一面,但它並不是舊制度下的封建君主政體,而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
由於法國封建勢力十分頑固,與人民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新舊勢力之間缺乏長期妥協的基礎,巴黎人民又發動了第二次起義,推翻了存在三年之久的君主立憲的統治。1792年9月22日成立的共和國,各階級和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斗爭仍很尖銳復雜憲法變更仍很頻繁,經歷了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和督政府、執政府四個時期。
1793 年,激進資產階級的代表雅各賓派將革命推向高潮,制定了1793年憲法。這部憲法規定法國政體為共和國體制,國民會議的權力至高無上。1794年熱月政變後,執政的大資產階級通過制定共和三年憲法,削弱了共和政體的民主內容,要求全體人民為了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放棄自己的權利。1795 年憲法確立了議會制。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形式上保留共和政體,實際上是軍事獨裁。他通過以下的幾次制定和修改憲法,完成了從共和到帝制的演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君主獨裁製。1804 年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帝制。
推翻拿破崙之後,法國政體又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帝制的再次交替演變。1814年,頒布的《欽定憲章》,再次確認了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制,但這次君主立憲是半封建半資產階級性質的。1815 年復辟的波旁王朝頒布的《帝國憲法附加法》,力圖恢復拿破崙的帝制,但被法國人民發動的七月革命推翻。
1830年的《七月王朝憲章》,重新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權,對王權加以限制,國王權力來自人民,國王握有實權,但只是行政首腦,不是立法首腦,因此不能廢止法律;議會權利擴大,擁有立法倡議權;內閣對議會負責。
七月王朝於1848年被二月革命推翻,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通過1848 年憲法重建共和政體。但第二次共和政體僅僅存在了3年,1851年12月,路易˙波拿馬發動政變,1852 年憲法改共和為帝制,成為「第二帝國」。1870 年,第二帝國頒布《固定帝國憲法的法令》,與1815 年《帝國憲法附加法》一樣,力圖通過修改憲法來實行所謂的「自由主義」改革,從而作為帝制崩潰前的補救措施,但為時已晚。
1870年第三共和國成立,但實行共和制還是君主制,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和保王黨經過五年艱苦的斗爭,1875年議會終於通過了第三共和國憲法,將共和國一詞正式寫入憲法,從法律上肯定了第三共和國的共和政體。
第三共和國1875 年憲法的頒布後,法國成為一個典型的議會共和制國家, 1875年憲法也成為法國憲法中壽命最長的一部。這部憲法由《參議院組織法》、《政權組織法》、《政權關系法》三個憲法性文件組成。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全面統治。這部憲法所規定的政體內容是: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兩院共同享有立法權,但關於財政法律法案,應先送達眾議院並經其表決;內閣要得到眾議院的信任才能執政,否則必須辭職;內閣是行政機關,權力很大,除了立法提案權外,並有獨立頒布命令的權力;因為法國政黨眾多,要在眾議院中獲得多數十分困難,所以議會對內閣的這類命令不能撤銷或變更,但法國內閣也不敢輕易解散議會;總統是國家元首,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舉產生,憲法賦予總統廣泛的職權。但憲法公布後不久,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內閣手中,1875年憲法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共和制國家。
自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政體之後,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法國政體之爭宣告結束;但共和政體本身卻經歷了從議會制共和政體到半總統半議會制共和政體的發展過程。
二戰後法國政體變遷
一、臨時政府(1943.6—1946.10)
1. 大事記:1943年6月,戴高樂和吉羅將軍在阿爾及爾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一成立就立刻得到美、蘇、英的承認,成為事實上的法國臨時政府。
1994年,諾曼底登陸前夕,改稱臨時政府。
1944年8月,巴黎解放,臨時政府內閣由阿爾及爾遷到巴黎,9月進行改組,兩名共產黨人擔任部長。
1945年10月,制憲議會選舉和公民投票。結果表明,絕大多數法國人同意新的國民議會有制憲權,這實際上否決了恢復第三共和國的意願。
1946年10月,新憲法草案終於獲得通過,第四共和國終於呱呱墜地。
1947年1月,社會黨人奧里奧爾當選總統,赫里歐接替議長,臨時政府的歷史使命宣告結束,第四共和國政體最終確立了。
2.國策:(1)清洗投敵分子(法奸),賴伐爾、貝當。
(2) 大規模的國有化。規模相當大,包括雷諾汽車廠、法航、主要的新聞機構、法蘭西銀行和四大儲蓄銀行(通用銀行、里昂信貸、國民工商、巴黎國民貼現)以及保險、電力、煤炭等金融和能源企業。
(3)外交上致力於恢復大國地位。由於美國計劃將法國變為自己的附庸國,所以起初臨時政府處境極為艱難,屢受排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雅爾塔會議,法國均未參加。戴高樂一方面以法國軍隊的戰績說話,打消美國在法國建立盟國軍政府的計劃,另一方面,大力改善法英、法蘇關系,牽制美國。最終,法國不僅取得對德國實行佔領和參與管制的權利,還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國際大國的地位得到了恢復。
3. 戴高樂:在制定第四共和國憲法時,戴高樂希望能制訂一部加強總統和政府權力、使之不受政黨制約的憲法,但遭到大多數人反對。1946年1月20日,他憤然辭職,隱居鄉間,撰述《戰爭回憶錄》。但是他對自己的政治理念充滿信心,期待著有一天東山再起。這為以後法國面臨阿爾及利亞危機時他復出政壇埋下了伏筆。
4. 此時期主要的黨派:法共、人民共和黨、社會黨
二、第四共和國(1946 -- 1958)
1. 殖民地問題
第四共和國僅存在十二年,內閣更換卻十分頻繁,執政時間最長的摩勒政府也不過執掌政權一年零四個月。
這一時期的歷屆政府深受殖民地問題困擾。法國政府竭力維持其在印度支那、北非的殖民統治,奈何時過境遷,時代變化,法國軍隊在殖民地屢遭敗績,法國國內反對殖民戰爭的情緒也日益高漲。
對殖民地問題處理是否得當,可以直接影響一個政府的聲望,處理得不好甚至會導致內閣垮台。
比如,1954年,奠邊府戰役,法軍慘敗直接導致拉尼埃政府下台。隨之上任的左翼領袖孟戴斯—弗朗斯快刀斬亂麻,果斷結束印度支那戰爭,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在公眾中的威望。據法國歷史學家福韋統計,印度支那戰爭持續6年半,耗資3萬億法郎,死92 000人,傷114 000人。
孟戴斯—弗朗斯由於在印度支那問題上處理果斷、得當,深孚眾望。然而1954年,阿爾及利亞爆發起義。阿爾及利亞雖是殖民地,卻一直被視為法國本土的延伸,其與法國本土的密切聯系超過所有的殖民地。所以孟戴斯—弗朗斯此次態度強硬,聲稱「對叛亂決不姑息」。盡管如此,不少法國民族主義分子仍然把他視為「敗家子」,將起義的爆發歸咎於他,加上他在歐洲防務問題、限制家庭釀酒特權等問題上也遭到反對,最後1995年被議會投票推翻。
此後幾經波折,阿爾及利亞戰爭稱為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危機的根源,最終釀成了第四共和國的垮台。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❹ 戴高樂二戰後採取了哪些措施追求「法國的偉大」
放棄殖民地避免法國在殖民地運動中空耗國力。退出北約聯合司令部拿回法國軍隊控制權。政治改革避免法國再度陷入惡性黨爭。聯合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西德搞歐洲一體化
❺ 夏爾·戴高樂的為政舉措
法國是一個大陸國家,缺乏天然的安全屏障,這就要求法國必須保持一支數量較大的武裝力量。可是,要想擁有一支數量較大的武裝力量,前提是有充足的兵源。然而,在對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人口進行調查分析後,戴高樂大吃一驚。他發現法國人口的下降速度大大快於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每年出生人口83萬,而到20年代後期,年出生人口僅為62萬。一個世紀前,法國人口占歐洲總人口的1/6,而此時則僅占歐洲總人口的1/16。於是,戴高樂得出結論:在軍隊數量上,法國無法取得對德國的優勢。數量上的劣勢必須以武器裝備和作戰樣式上的優勢來彌補。於是,他提出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快速的、能突擊的、數量少卻質量精的軍隊。
為了使自己的新思想立得住腳,他到處進行考察與求證。他曾專門跑到總部調查法軍建設的有關情況。通過調查,戴高樂發現法軍中的保守思想遠遠比他想像的嚴重。法軍最高統帥部根本不願意吸取任何關於廣泛和獨立使用坦克的建議。戴高樂因此吃過幾次閉門羹。法軍還在執行1921年由貝當元帥主持制定的《作戰條例》,這個條例明確規定:步兵是主要突擊力量,在發起進攻前,由炮兵先進行射擊,爾後坦克和飛機給予支援;坦克只是步兵的支援力量。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34年3月,法國貝格熱—萊夫羅爾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專著《建立職業軍》。這部書篇幅不長,僅有200頁,定價也僅15法郎,卻從六個方面全面論述了建立一支現代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性。他在書中分析認為:英國和美國由於海洋阻隔,敵人難以進攻;德國的權力中心和工業中心十分分散,不易一舉摧毀;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作為屏障;義大利有阿爾卑斯山的保護。而法國四周邊境幾乎一馬平川,缺乏天然屏障的保護,尤其是首都巴黎,對任何來犯之敵都極難防守。一旦打起現代戰爭,法國要想御敵於國門之外,單純依靠修築堅固的防線肯定無濟於事。唯有由專業軍人組成機械化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實施機動作戰,積極防禦,才能有效迎擊來犯之敵,確保法國的安全。為此,他主張建立一支由10萬職業軍人組成的機械化部隊——6個機動裝甲師。「這支由精兵和專業人員組成的部隊,具有極大的機動能力、毀滅性火力以及以突襲方式投入任何戰線的能力。」他認為這支部隊將是保衛法國的一把「利劍」。可是,盡管社會上有人評價這部書可以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相媲美,但它卻仍然乏人喝彩,法軍高層還是無動於衷,繼續以他們原有的理念建設軍隊。滿腦子保守思想的當權者們認為,他們不惜巨資修築的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根本不用擔心德軍的機械化部隊進攻。 自由法國運動 1940年6月22日,以貝當組為首的法國新內閣向德國投降。戴高樂於6月17日帶著全家飛往倫敦,走上了新的抵抗道路。維希政府指責他叛國,並由軍事法庭缺席判處他「死刑」。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在倫敦通過廣播電台發表演說,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戰斗。隨後,發起「自由法國」(後改為「戰鬥法國」)運動,著手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 6月28日,英國正式承認臨時的法蘭西全國委員會,承認戴高樂為「一切自由法國人的領袖」。於是,戴高樂就以「自由法國領袖」的身份和英國首相及其外交部進行「必要的談判」。他們以他6月26日交給丘吉爾先生和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勛爵的一份備忘錄為起點,通過艱苦的努力,終於達成了1940年8月7日的協議。
1941年9月,戴高樂為自由法國設立了一個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委員會成為流亡政府的象徵。1943年6月3日他到達阿爾及爾之後,又將其改名為法國國家解放委員會,與吉羅將軍共同主持。吉羅將軍曾忠實於貝當元帥,但其部隊隨後轉向自由法國軍隊。 戴高樂主義 從1940年誕生的戴高樂主義,是在法國投降和大部分海外領地陷於敵手,法國的獨立和主權已無從談起,更談不上強國或大國地位的情況下起步的。戴高樂不畏強暴,不懼人微權輕,他寄人籬下,揭竿而起。他自己被人瞧不起,他的政權也遲遲不被盟國承認,大國決策他無緣置喙,戰爭結束時只爭到一個「准大國」的地位,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實現他的目標,沒有忘記為法國創建豐功偉績,為此他同羅斯福較勁,同丘吉爾強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局勢已進入分別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階段。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試圖主宰世界的格局下,戴高樂要實現在戴高樂主義中確立的高尚目標,除去要努力將法國本身治理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超級大國控制下的國際舞台上,爭當一個重要角色。不管是盟國,還是朋友,任何試圖阻擋法國實現這個目標的言行,都屬針鋒相對回擊之列。戴高樂為此進行的一切斗爭,構成了戴高樂主義的主要內容和誕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戴高樂主義,也就是戴高樂為法國制定的對外政策思想和實踐。
在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主義引導法蘭西人民承認民族解放運動的合理性,聯合歐洲國家反對美蘇爭霸,反對美國控制,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使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這是進步的,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的。但是,戴高樂主義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法蘭西民族主義的排外性和擴張性。 戴高樂的外交政策是國家獨立,並維持多的控制,盡可能為許多法國的殖民地,作為一些實際的後果,一定程度的國際組織的反對如北約或歐共體。的基本原理是,法國不應該依靠任何外國,其生存期(創建的法國核威懾),法國拒絕屈從於任何外來勢力,無論是美國或蘇聯。還可以舉出外國觀察家戲稱為政策的宏偉,那就是堅持認為法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舞台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建立支持這個要求。在這方面,戴高樂主義的顯著影響,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法國的外交政策,即使在戴高樂主義者在名義上不再掌權。
戴高樂外交政策具有擴張性,或者說戴高樂對外政策主張中最易被人懷疑有擴張企圖的,是他的歐洲觀。戴高樂主義在反對美國控制西歐,反對美國霸權的同時,明顯地露出了要使法國取代美國在歐洲的地位,首先是控制德國,接著是充當「六國歐洲」43的領導,然後是整個西歐,再擴大到整個歐洲的野心。戴高樂一直認為,法國應該是歐洲的「中心和首領」,「法國不居領導地位,歐洲就無法形成」,「法蘭西民族已經習慣於做歐洲的巨人」,這種赤裸裸的語言,再加上他那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最後通牒式的行動,不能不使他的歐洲盟國心存戒備。埃德蒙·儒弗在他的《戴高樂與歐洲建設》這本書里,專門用了一個章節轉述了西方輿論下的「法國的霸權野心」。戴高樂被描繪成「歐洲或共同市場的旗手」、「保姆」、「女管家」、「歐洲皇帝」、「拿破崙第一」、「家長」,等等。在一些人的筆下,戴高樂的歐洲觀成了「歐洲就是我」,戴高樂成了「歐洲的總統」,人們指責他有建立法蘭西第三帝國的夢想。 戴高樂執掌政權後,立即將這些他一貫重視的想法運用到經濟當中。但是,根據不同的形式,他也不得不對他的政策進行調整,補充新的內容。在戰爭期間和解放的初期階段,戴高樂採取了國家指導的政策,即只有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才能保證被戰爭摧殘的國家的重建。早在1944年,社會黨抵抗運動成員就在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的章程中制定了解放後必須實施的措施,其中包括:對銀行、保險公司和一些工業集團(尤其是雷諾等曾經和佔領國合作過的企業,以及法國電力公司EDF等大型企業)實行國有化;制定多年經濟計劃(1946年1月3日),確立未來幾年的經濟目標。
1947到1952年,戴高樂以反對黨派的身份出現之後立即開始批評政府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他認為重建的階段已經過去,對繼續將雷諾企業國有化的合理性提出質疑。他指責第四共和國實行保護主義,限制外幣自由兌換,提倡實行更多的經濟自由化。
第四共和國結束時,法國的經濟形勢極為嚴峻:通貨膨脹嚴重,預算開支失衡,而且法國政府每月都須向美國求助,以償還它的外幣債務。經過六個月的准備,到1958年底,他採納了雅克·呂埃夫(Jacques Rueff)和他的工作小組的見解,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代表各黨派的政府的通過。財政部長安東那·比內(Antoine Pinay)剛開始並不十分贊成這些改革,但後來也堅定不移地實施起來。戴高樂全權承擔這些改革的政治責任。與此同時,戴高樂還進行了深刻的結構改革。這些改革內容涉及面廣,但往往不被人所知。例如,推行農業改革(剛開始幾乎人人反對,但後來證明完全是正確的)、建立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發展科研(成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CNES和國家科研成果推廣委員會ANVAR)、鼓勵城市規劃(土地法,開發新城市)、制定1966年職業培訓法等等。
❻ 拿破崙為什麼會得到法國人民的愛戴他為法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拿破崙最有貢獻不是他一輩子打了六十戰役,而是他的《拿破崙法典》一直被後人所稱贊,至今為止美國甚至歐洲那些國家一直在用這本拿破崙大典,因為拿破崙給法國帶來無線的光榮和榮耀,讓每一個法國人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在他統治十幾年裡吞並了許多東歐西歐的大片土地,他的軍事和每一次戰役都被每一個法國人記得。他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說話帶點科西嘉口音的小矮個拿破
❼ 各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措施有哪些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採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強管理。例如,社會上較為關注的鐵路兩側的」白色污染「問題,通過加強管逗已取得顯著改觀。鐵路部門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在沿線分區劃段包干。部分旅客列車採用袋裝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拋棄廢物。乘務員也不象以前那樣,將車箱垃圾直接掃出窗外,而是將垃圾袋卸在車站,由車站集中處理。目前,採用袋裝垃圾的列車越來越多,隨意向車外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已有2.9萬公里的線路兩側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實踐證明,加強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杭州市於1995年9月15日由市容環衛局、工商局、衛生局聯合發布了《關於禁止使用泡沫塑制快餐盒的通告》,將此通告在《杭州日報》上連續刊登三天。管理部門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一些個體流動商販仍在出售泡沫塑料餐具。最近,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第35條規定:禁止銷售、使用泡沫塑料製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違者可處500~5000元罰款。該《條例》將於1997年9月15日起實施。武漢、哈爾濱、福州、廣州、廈門、寧波、汕頭等城市也頒布了有關政策、法規,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採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製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製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製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第三,強制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復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築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並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標本兼治的好辦法。但回收利用應該在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垃圾之前。從垃圾場里重新分揀廢舊塑料包裝物,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廢塑料的利用價值也很低。因分揀出來的廢塑料製品太臟,也難以按材質分類,質量無法保障。北京市環保局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回收利用為主,替代為輔,區別對待,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線。1997年6月1日,北京市環保局與市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對廢棄的一次性塑制餐盒必須回收利用的通告》,要求在北京市生產、經銷一次性塑質餐具(包括托盤、碗、杯等)的單位或個人必須負責回收利用廢棄餐具,也可以委託其他單位回收利用。《通知》還規定1998年的回收率必須達到30%,1999年達到50%,2000年達到60%。《通告》發布後,生產、經銷單位和個人立即到當地環保部門申報登記,提出自己的回收利用計劃和具體保證措施。這是北京市解決「白色污染」的一個突破口。在取得實效後,將逐步增加強制回收利用的廢塑料製品的種類和比例,最終消除「白色污染」。天津市環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污染」工程可行性調研報告》,提出了一整套防治方案,確定通過回收再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消除污染的目的。目前正在制定「回收利用計劃書」、「試點工作運行圖」、「試點工作進度大綱」,並在籌備成立「天津市『白色污染』防治產業協會」。
在技術方面,一是採取以紙代塑。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決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製品尚不能與塑料製品抗衡。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桿、稻草為原料生產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於試驗階段。
二是採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家研製或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里,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塑料被認為是20世紀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發明之一,但隨著塑料袋在全球泛濫成災,塑料又被批評為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之一。歐盟國家近年來採取多項積極措施治理「白色污染」,成效顯著。
免費塑料袋要取締
免費刺激需求,免費塑料袋造成更多污染。許多歐盟國家的大型零售商場因此開始停止提供免費塑料袋,通過經濟杠桿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事實證明,這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辦法。
在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繼大型連鎖超市家樂福去年停止提供免費塑料袋之後,德爾海茲和GB超市也從今年7月1日開始,除冷凍食品和無包裝的蔬菜水果外,不再為其他商品提供免費塑料袋。對索要一次性塑料袋的顧客,這些超市收取每個塑料袋0.3歐元(1美元約合0.67歐元)的費用。
比利時零售商聯合會還出台新計劃,要求其會員家樂福、德爾海茲等大型超市到2009年時,將各自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量再減少60%。到2010年,位於比利時瓦隆大區的所有超市將停止向顧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
統計顯示,歐盟主要國家大型零售商場2006年的一次性塑料袋使用總量比2003年減少了20%到25%,相當於少使用1900噸塑料原料,而可多次使用的購物袋的銷售量超過2400萬個。
收費塑料袋要征稅
在歐盟國家,越來越多的大型超市不但不再提供一次性免費塑料袋,而且還向索要一次性塑料袋的顧客收取增值稅。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的許多大型超市為每個一次性塑料袋向顧客收取0.3歐元(1美元約合0.67歐元)的費用,其中0.1歐元為成本費,0.2歐元為環保稅。
在歐盟一些國家,針對塑料袋徵收增值稅後,塑料袋消費量大幅減少,這在愛爾蘭尤為明顯。2002年以前,愛爾蘭塑料袋消費量驚人,人均每年消費328個塑料袋。2002年3月起,愛爾蘭開征塑料袋增值稅,購物者需要為每個塑料袋交納0.15歐元的稅款。之後,愛爾蘭人均每年塑料袋的消費量降至21個,減少約94%。
愛爾蘭一位前環境部長指出,向塑料袋征稅,能讓公眾改變行為方式,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位前部長說:「征稅的目標是建立一種規則,培養一種意識,即人們將為不恰當的行為付出代價……事先警醒了,事後補救的代價就小。」
不可降解塑料袋要禁用
據歐洲生物塑料協會預測,到2010年,歐盟國家傳統聚合物的使用量將達到5500萬噸,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使用量將達到50萬噸至100萬噸。
歐盟現已出台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的意向法案,歐盟部分國家甚至已立法確定具體的禁用日期。例如,法國將從2010年元旦起,在全國范圍內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法國首都巴黎從今年就開始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
歐盟還高度重視塑料製品的回收再利用,原因是提高包裝垃圾再利用率不僅可以減少包裝材料對能源的消耗,節約建設垃圾焚燒處理場的費用,還可以減輕生產包裝材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切實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最近,歐盟委員會通過指導性法律,要求歐盟成員國在2008年至2015年間,將本國包裝垃圾再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其中塑料包裝材料的再利用率要提高到22.5%,以進一步減少「白色污染」。
❽ 法國為防止疫情蔓延,做出了怎樣的措施
法國現在也算是新冠疫情的重災區,畢竟對於法國來說,新冠疫情的情況已經超出了馬克龍的預料。正在朝著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其實按照馬克龍的意思,新冠肺炎疫情應該是朝著可控制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不對法國造成任何問題的情況下讓法國正常發展。法國做出的措施有很多,首先就是拒絕集會。其次是限制旅遊業。最後就是加大醫療資源的投入。
最後就是加大醫療資源的投入。其實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有效手段,法國也建立了大量的方艙醫院,這些醫院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對病人進行隔離。然後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治療。而且投入了非常多的資金,用來購買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大量的醫療防護設施。雖然最開始法國乃至歐洲對於疫情都不是很重視,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已經讓歐洲不得不重視起來了。
❾ 法國各界為啥全都積極評價中國應對疫情舉措
因為中國在面對新冠疫情的時候,積極且及時的採取了相關的措施,抑制了病毒在國內大面積的傳播。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跟當年的SARS有一些相似之處,在發現有這一新型冠狀病毒之後,國家就高度重視,並且積極的採取了措施,避免疫情的進一步擴大。還及時告知了其他國家這種病毒的特異性,希望大家能夠聯合起來,一起找出攻克這種病毒的辦法。這樣的做法極大的彰顯了中國的大國作風,因此贏得了其他國家的稱贊。
法國對於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決心和勇氣感到深深的敬佩,同時表示只要中方有需要,可以提供必要協助。目前,因為人員的流動,疫情對中國周邊的國家也有所波及,法國也沒有倖免於難。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只有大家聯合起來一起攻克病毒才是最有效的做法,全球的人民都是命運共同體,只有大家互幫互助,齊心協力,才能一起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