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共和制確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麼
直接原因是普法戰爭後,第二帝國垮台。第三共和國舉行議會投票主張君主派的那些人力量分散,有的支持波旁王朝,有的支持奧爾良王朝,有的支持拿破崙家族.....共和派一一票的微弱優勢勝出(從窗戶縫里擠進來的民主)。根本原因:資產階級力量的強大。
❷ 能不能稍微具體描述一下法國民主共和制形成的歷史過程
①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群眾為反對以國王為首的特權等級舉行武裝起義,攻佔巴士底獄。
② 革命初期,政權落到了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手中,頒布了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人權宣言》,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③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1792年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廢黜國王,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④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在巴黎發動「霧月十八日政變」,成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後改為終身任職,1804年公布《拿破崙法典》。1804年底,拿破崙加冕為皇帝,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共和制變成君主制。
⑤ 1815年封建專制政權波旁王朝復辟。
⑥ 1830年巴黎人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權。
⑦ 1848年2月22日,巴黎又爆發革命。工人群眾佔領王宮,燒毀了國王的軍政府,驅散了立憲會議,二月革命取得了勝利。2月25日,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即法國歷史上的第二共和國。
⑧ 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法蘭西為帝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路易·波拿巴即皇帝位,稱拿破崙三世。
⑨ 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第三共和國。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❸ 產生法國議會共和制與德國君主共和制的原因
在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確定餓第一部憲法性文件《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它為近先代法國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綱領
❹ 法國的共和制是怎樣確立的
這是高中老師上課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9課 法國共和制的確立
課程標准及學習基本目標
1、課程標准:
(1)知道波旁王朝復辟的基本經過,體會民主力量反對封建專制勢力斗爭的長期性、曲折性。
(2)說出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實,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斗爭的結果,而不是專制勢力恩賜的產物。
2、學習基本目標:
(1)解和掌握歷經反復後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的有關史實。
(2)在分析的基礎上了解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期間民主與專制屢經反復,血與火的斗爭時有發生;但共和制的最終確立表明政治民主化是法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同時也說明歷史的發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由此形成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主幹知識清單
一、「七月革命」(「光榮的三日」)
1、七月革命爆發原因
(1)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主要原因。
(2)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議會選舉的勝利--根本原因。
(3)《七月敕令》的簽署--導火線。
2、經過:1830年7月,巴黎群眾發動起義,推翻波旁王朝,史稱「七月革命」。
二、三色旗的君主政體
1、七月王朝的建立及其性質
(1)建立:七月革命後,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七月王朝建立。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三色旗成為國旗。
(2)性質:大資產階級政權
2、七月王朝的統治危機
在七月王朝統治下,統治階級鎮壓工人起義,拒絕政治改革,引起了中下層資產階級和工人的普遍不滿,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三、從狂歡到血淚
1、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狂歡」)
(1)革命背景:
①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壯大--根本原因。
②七月王朝反對任何改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維護金融貴族利益。嚴重阻礙了法國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引起中下層資產階級和工人的普遍不滿--主要原因。
③歐洲農業歉收和工商業危機,人民生活難以為繼--直接原因。
(2)革命結果:
1848年2月22-2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七月王朝統治,起義在三天內獲得勝利。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2、法國六月起義(「血淚」)
(1)原因:巴黎工人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激化(政府排斥工人代表,解散國家工場)。
(2)結果:工人起義被血腥鎮壓。
(3)意義:「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第一次偉大戰斗。」
(4)六月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處於上升階段,還未發展到被消滅的程度。
四、「拿破崙神話」的延續
1、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
1848年2月,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以絕對優勢奪得總統寶座,成為法國第一個普選產生的總統。
2、路易•波拿巴能夠成法國第一個民選總統的原因
①當時法國政局不穩,經濟發展緩慢,人心不寧,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都盼望安定。
②法國人民對曾給法蘭西帶來榮譽的拿破崙的後代路易•波拿巴寄予厚望。
③路易•波拿巴利用人民對法國政府的不滿和對拿破崙一世的懷念登上總統寶座。
3、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性質
1852年,路易•波拿巴以投票方式恢復帝制,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在其統治時期,路易•波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內實行專制統治,推行高壓和懷柔雙管齊下的政策,穩定了法國的局勢,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秩序;經濟上創辦新的投資銀行、興辦大型公共工程等等,使法國經濟一度呈現繁榮景象。對外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普法戰爭等。因此,從其內外政策來看,法蘭西第二帝國無疑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
4、「拿破崙神話破滅」
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因普法戰爭而使法蘭西第二帝國灰飛煙滅,「拿破崙神話破滅」。
五、共和制的最終確立
1、法蘭西第三共國的「恥辱」和「血污」
普法戰爭中法國在色當大敗並投降。1870年9月4日,共和派建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面對普軍的進攻,法軍節節失利,被撻媾和,接受了割地賠款的屈辱條件。
普軍包圍巴黎後,新成立的梯也爾政府對外妥協,對內企圖解除巴黎人民武裝,因而巴黎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但遭到梯也爾政府的血腥鎮壓。
2、共和制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礎,它確立了議會、總統、法院之間的三權分立政體,從而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1877年共和派議會選舉獲勝,1878年,共和派控制的議會作出決定:將《馬賽曲》定為法國國歌,7月14日定為國慶日。
❺ 關於法國政體
法蘭西王國(843年—1791年)〔君主專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憲制(1791年—1792.8)〕→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
①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實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路易十四時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國王權空前強化,「太陽王」實行「朕即國家」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此時是法國封建專制君主制的鼎盛時期;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法國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時期,法國專制制度已到了腐敗透頂的程度,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革命一觸即發。
②1789年大革命後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國王同時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三級會議轉變為制憲議會,取代王室成為法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為改造舊制度,創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作出了重大貢獻。8月頒布著名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的的滅亡和一種全新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誕生,1791年的法國憲法就是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歷史上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普選產生的國民大會宣布廢除王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開始建立民主共和政體。1793年初宣判國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將其推上斷頭台。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間經過吉倫特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和熱月政變後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④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實行資產階級的帝制。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經濟,頒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對外發動多次征服戰爭,沉重打擊了法國和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⑤1814、1815年,封建的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⑥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新憲法明確限制王權,擴大議會下院的權力,取消貴族的特權,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
⑦1848年,二月革命後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君主派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他一心恢復帝制,鎮壓共和派的反抗,強行通過新憲法,使總統獨攬大權,建立了名為總統制共和制的個人獨裁統治,共和形同虛設。
⑧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又實行帝制。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壽終正寢。
⑨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經過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激烈斗爭最終恢復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總體上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政體。為什麼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呢?其法律依據如同高中歷史選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與實踐》第71頁中的講述:「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有:A、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行使。參議院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以普選方式選出;B、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掌握。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依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議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內閣部長(即後來的總理)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總理)共同向議會負責。從中可以看出憲法賦予當時法國總統的權力還是相當大的,體現了當時法國君主派的力量還不小,企圖憑此為以後借機復辟創造條件,也反映了它是共和派與君主派妥協的產物,但它又不同於總統制共和制,因為總統的產生由議會選出,其行政權被總理分享,還要對議會負責,故為共和國的長期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限制了君主派今後的復辟帝制活動,因此仍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更何況在憲法公布後不久,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總統大選,掌握法國全部關鍵權力部門,最終完全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之後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議會和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年),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此時的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⑾為了克服第四共和國時期黨派紛爭、議會濫用權力而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宣告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此後,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但又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共和制國家。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近現代法國政體如何變化,其實質基本上不變,還是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對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權力關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而採取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法國獨特的政體
在法國,總統和議會都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理一職由議會的多數派出任。由於過去實行的是總統7年制、議會5年制,不同的選舉時間,總統和議會多數派就可能不是來自同一陣營,因而造成總統和總理二人一個來自左派,一個來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這也是法國政壇獨特的現象。
半議會半總統制
在1946~1958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即全民選舉國民議會議員,由國民議會中占席位最多的黨派出面組閣。那時候總理大權在握,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由於議會內黨派眾多,而且議會有彈劾政府的權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數派聯盟便會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國存在的短短12年間,共更換了20屆內閣!政府的頻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動盪。
1958年,曾因反對議會制而退出政壇的戴高樂上台,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他重返政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憲法,制定總統制。出於穩定政局的目的,他繼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總統任期7年的傳統。他一方面削弱了議會的權利,剝奪了議會任命總理和批准政府組成的大權;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總統的職權,甚至賦予總統在「非常時期」可以解散議會、進行全民公決等權利。1962年他宣布法國總統應由全民直選產生,並於1965年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位直接選舉出來的總統。
然而,第五共和國的政體並非絕對的總統制,議會對總統仍有制約,主要是:議會可以彈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對議會通過的法律,總統須在15天內簽署,最多隻能讓議會復議一次;總統不得在一年之內兩次解散議會。
「左右共治」
在這樣的政體下,總統只有得到議會多數派支持時,才能充分行使權利,反之,只能與反對派分享權利,把總理一職和組閣權交給政治對手。
實行半議會半總統制政體的初期,反對黨勢單力薄,總統的執政地位穩定,長達7年的總統任期又使其能夠充分施展手腳,總統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活躍在法國政壇上的主要政黨是右翼的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以及左翼的社會黨和共產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兩大派旗鼓相當的局面。此時,一個新的問題顯現出來:由於總統和議會任期不一致,因此無論是總統選舉還是議會選舉後,都有可能出現總統與議會的多數派分屬不同派別。
1986年,前總統、來自左翼社會黨的密特朗執政時,由議會多數派產生的政府屬於右翼陣營,法國從此出現了 「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來,國民議會一直被若斯潘總理所屬的左翼勢力所控制,而希拉克總統則屬於右翼政黨保衛共和聯盟。
總統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來,法國已歷經3次「共治」。「共治」期間總理、總統相互牽制,難以放手施政,嚴重影響效率。2000年6月,法國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政府提出的關於「總統任期5年」的修憲法案。同年9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贊成票佔了73.2%。呼籲多年的法總統任期改革終於得以實現。
從今年開始,法國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步舉行。現在,希拉克已連任總統成功,下個月,法國還將選出577名國民議會議員。在短期內的兩次選民投票中,出現截然不同兩種結果的可能性很小,這就使得「左右共治」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但也不意味著從此徹底消逝。
❻ 法國共和制度是如何確立的有何意義
1.背景
第二帝國覆滅後,在法國到底實行君主制還是共和制的問題上,在新選出的國民議會內展開了激烈斗爭。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被鎮壓後,保衛共和制的力量遭到削弱。君主派乘機把復辟活動推向高潮。但是,在共和派的努力下,法國政局很快發生不利於君主派的變化,共和派力量不斷加強,君主派因內江力量削弱。
2.過程
(1)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
(2)1875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和後來通過的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
(3)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法國總統選舉。
3.意義
共和制度的確立,標志著法國人民反封建斗爭任務的完成,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❼ 比較一下歷史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的國家元首產生的方式。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國王,世襲制
美國是聯邦制的總統共和國,國家元首是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
法國是共和制,國家元首是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
德國是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皇帝,世襲
❽ 法國是怎樣成為共和制的呀
1860年代,普魯士和法國在1870年的7月發生戰爭,法軍多番受挫,在色當戰役大敗於普軍。1870年9月2日,被圍困在色當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下令投降,皇帝投降的消息在三天後傳到巴黎。國民議會被人入侵。9月4日下午,巴黎爆發革命,成立新政府。共和派代表萊昂·甘必大在巴黎大會堂 (Hotel de Ville) 宣布帝國滅亡,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❾ 法國共和制的建立經過了怎樣的艱難歷程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法蘭西共和國確立了半總統共和制政治制度。
(9)法國共和制國王怎麼產生擴展閱讀:
民主共和制可分為議會共和制、總統共和制、半總統共和制。
在半總統共和制國家,總統統領外交和軍事,不對議會負責,總理領導政府並向議會負責。
總統命令要由總理及有關部長副署,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案迫使總理辭職,同時總統在徵得議會領袖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解散議會,總統對議會通過的法案無否決權。實行半總統共和制的國家有:法國、蒙古、葡萄牙、俄羅斯等等
❿ 議會共和制的君主是如何產生的
資產階級政體分為兩種:議會制和共和制,其中議會制又分為兩種: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你說的這種准確來說應該叫做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度。這種體制的產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舉例來說,最早爆發在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獨裁統治,但由於英國自法蘭克王國解體後形成獨立封建王朝到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中的上千年時間里君主體制根深蒂固,並且期間普通民眾的思想已經普遍習慣於君主的存在,再加上英國的封建王朝勢力本身比較頑固而且擁有為數眾多的擁護者,這樣,資產階級很難將封建勢力徹底清除。在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斗爭中,民眾發現在這種雙方共存的政治體制下矛盾未能激化到無法生存的地步,因此,長期疲於爭斗的雙方最終達成妥協,在保留君主的情況下建立資產階級議會以為國家提供決策,在形式上君主依然是國家首腦,受人民擁戴,並享有世襲權利,但實質上,國家由議會掌權,君主不參與具體決策的制定並且議會有權利彈劾君主而君主不能私自解散議會。目前世界上的英國、荷蘭、丹麥等國家都屬於這種政體(大多數在歐洲)。而像現在的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如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則是君主立憲制,這和你說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國家體制下,君主是國家首腦,參與立憲等重大國家決策並擁有決定權,可以在議會不能履行職責的情況下解散議會,享世襲。
以上不知樓主是否認同,希望和樓主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