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薩克斯品牌有哪些
第一名:塞爾瑪
「Selmer Paris」公司從1921年開始製造薩克斯。通過收購阿道夫 薩克斯的工廠使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842年。20世紀40年代起Selmer就贏得很高的聲譽,它成為世界上在半專業和專業領域被使用得最多的薩克斯。Selmer從40年代到70年代發展的大多數技術革新也被世界上其他的薩克斯製造廠紛紛採用。其中包括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個鍵音孔位置的變化,Selmer獨有的將音提高八度的技術,塑料材料的右手拇指扣等等。
即使從整支樂器的角度來看Selmer也無可爭議的是世界上被拷貝最多的薩克斯。60年代日本生產的第一支薩克斯就與Selmer Mark 6非常相像,後來充斥世界市場的台灣產薩克斯甚至毫無顧忌地,幾乎百分之百地拷貝Selmer的產品。
第二名:柳澤
柳洋管樂器株式會社,薩克斯十大品牌,創於1893年日本,百年著名樂器品牌,日本最早製作薩克斯的專業廠家,世界頂級薩克斯品牌,國內著名音樂學院薩克斯合作供應商。
YANAGISAWA(柳澤)薩克斯:系當今世界上最高檔的薩克斯系列之一。柳洋管樂器株式會社創建於1893(明治26)年,是日本最早製作薩克斯的專業廠家。公司三分之二的產品暢銷於歐、美各國。許多著名演奏大師使用柳澤薩克斯活躍於此界各大都市的藝術殿堂。
第三名:雅馬哈
雅馬哈公司是在1887年成立,具有悠久歷史的公司。雅馬哈通過全世界范圍的銷售公司,在世界市場佔有穩固的位置。基於良好的開端,雅馬哈公司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樂器製造商。隨著公司的發展,雅馬哈公司憑借其一直秉承的前沿技術和精湛的工藝,在更廣范圍內的產品和服務領域進行多元化投資 。
如今,雅馬哈在樂器、視聽產品、信息技術、新媒體業務、傢具、汽車配件、特種金屬、音樂教育以及度假村等商業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然而,正如我們的音樂起源一樣,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行業,也無論我們在哪個國家,我們始終追求公共價值的完美協調,正是這些形成了雅馬哈世界。
第四名:卡爾沃斯
德國Julius keilwerth公司,薩克斯十大品牌,始於1925年德國,世界著名薩克斯品牌,世界首屈一指的薩克斯專業製作廠家,隸屬世界管樂器巨頭布菲樂器集團。
Julius Keilwerth 朱利.卡爾沃斯公司創建於1925年,該公司最初在現今的捷克共和國境內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公司遷往現在在Nauheim的總部,位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 。卡爾沃斯品牌真正的崛起應該說是從1986年開始,爵士樂薩克斯管演奏者Peter Ponzol被聘為顧問,針對爵士風格改進和重新設計Keilwerth薩克斯。20世紀80年代末,Keilwerth推出了它的SX90R系列,並獲得許多爵士音樂家,如Brandford Marsail , Courtney Pine , Emie Watts , James Moody , Ron Holloway , Mike Smith的人的贊譽。
㈡ 塞爾瑪802缺點
演奏的力度范圍有限
法國塞爾瑪802(SelmerSA80II)中音薩克斯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專業樂器之一,銷售遍及全世界。聲音嘹亮有力;同時演奏的力度范圍進一步加大,適合演奏多種風格樂曲。
標准配置:烤漆鍵或鍍銀鍵,鋼針彈簧,高音F鍵,可調整拇指托,高級皮墊,並帶有金屬共鳴器,S80C*笛頭,"Light"系列背包。
材料和鍍層:目前該款樂器有黃銅和純銀兩種材料,其中黃銅樂器有鍍層:分別為金漆,黑瓷漆,拉絲金漆,鍍銀,鍍金五種。
㈢ 請問法國塞爾瑪薩克斯在法國賣多少錢
三萬多。
Selmer為法國一家樂器製造公司,該公司創於1885年,主要製造西洋管樂器,是世界著名的樂器生產廠家之一。
它有四大專業的製造項目Saxophone、Clarinet、Brass、Mouthpiece,特別是薩克斯樂器的製作,是該公司的主打項目,整個樂器管體使用的是上等優質的黃銅,加上純手工藝的製作、管體花紋的雕刻,都能體現出一隻高檔管樂器的特點,同時也是全世界薩克斯演奏家、演奏者想擁有的樂器品牌之一。
產品介紹
Selmer與其他廠商不同的是它從不生產價格低廉的,供初學者使用的樂器。
Selmer生產包括幾乎已不再被使用的貝司薩克斯在內的所有型號薩克斯:降E調的Sopranino,降B調的Soprano,降E調的Alto,降B調的Tenor,降E調的Baritone和降B調的Bass. Sopranino和Soprano由於發聲原理的原因被做成直管,Baritone近三十年來開始加上了低音A,Mark 6作為最後一款只有低音降B的Baritone已經從市場上絕跡。
㈣ dance in the dark這部電影
故事發生在60年代的美國小鎮,塞爾瑪是一個捷克移民、在一家鄉村工廠工作,同時是單身母親。她的精神支柱是對音樂的熱愛,特別想參演當地正在排練的《音樂之聲》。但她有一個令人心痛的秘密:她的視力正慢慢衰退,而且她發現兒子因遺傳的原因而有同樣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掙到足夠的錢支付給兒子動手術的費用,那麼兒子也難逃瞎眼的命運。但是,一個絕望的警察鄰居偷竊了她積攢的為兒子治病的積蓄,情急之下,她殺了警察,她的命運走向了復雜而悲慘的結局。
㈤ 電影《黑暗中的舞者》影片分析及相關資料
看《黑暗中的舞者》,卻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樹的小說的標題,《挪威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從比約克那張四分五裂滲透北歐氣質的小臉上,森林,雨水,天籟,這些帶著自然的氣息彌漫過來,舞在塞爾瑪,其實只是一種白日化的想像,現實里的她,卻逐漸湮沒在黑暗中,盡管內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閃亮,卻無法逃避悲劇命運的追隨。
這是一個容易使人落淚的故事,盡管你對它的煽情瞭然於胸。
1995年的時候,以拉斯·特·馮為首的dogma小組的幾位成員提出dogma'95宣言,針對現代電影拍攝方式方法中的種種弊病和自己的影像原則,提出電影拍攝的戒律。這些顛覆性的戒律幾乎都是反傳統的,像拋棄固定腳架,採用手提攝影、實景拍攝、不用音樂、必須是現代題材、導演的名字不能出現在字幕里等等。另外還有如下的宣言:
我進一步克製作為導演的個人口味!我不再是一名藝術家!我立誓不是要創作一部"作品",因為我認許剎那(the instant)比整體(the whole)重要。我的最高目標是怎樣從人物和場景身上把真實擠壓出來。我立誓盡一切之能事,並放棄任何良好品位或美學的考慮來達到這一點。對於他們的影片和帶有顛覆色彩的戒條,很多評論界人士評價頗高,甚至有人斷言,這個電影小組所掀起的電影革新運動將是法國新浪潮以來最重要的電影運動,它的影響將會對21世紀的電影走向產生巨大影響。
《黑暗中的舞者》給愛挑刺者提供了機會:大段歌舞的精緻似乎和他們的95電影守則存在反差。還有,宣言第6中提到 不許在電影中出現任何錶面化的動作場面。(不可出現謀殺、武器等),但是,塞爾瑪殺死警察的一段不僅進行了長時間的描繪,凶器還不止一種。對dogma'95而言,顛覆的開始是創新,進行到一定程度就該顛覆自己了。一部影片的魅力確實不是那晃來晃去的手動攝影就可以敲定的。
在拉斯·馮·特爾"良心三部曲"的其他兩部《破浪》、《白痴》中,風格化和故事之間,和影像的結合更符合他們的宣言和作風,而《黑暗中的舞者》中,戲劇化的情節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湮沒了影像風格,而它的突出之處是可以用這樣的形式--紀實和平常描繪,來拍一部歌舞片,僅僅七首歌穿插在其中就造成洋溢著天籟和詩意的效果。導演本人將之描繪為"一部和現實激勵碰撞的大製作和情節音樂劇"。
在精緻的歌舞之外,關於塞爾瑪現實生活的描述,有一種酸楚,她沿著鐵路摸索著回家的時候,臉上竟有一種近乎滿足的笑意,那是離希望越來越近的一種憧憬,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最後一段,在獄中呆了40年假釋出獄的瑞德去找老友安迪,第一次心中有了惴惴不安的感覺是因為心裡有了希望,而塞爾瑪給人的感覺,是漫漫長夜裡懷著對黎明的嚮往,而她是以隱忍和含蓄的方式,而歌聲中的世界是她晦暗,絕望之外的一抹亮色:去影院看百老匯的黑白歌舞片,其實已經看不見了,是靠"聽"朋友解說,甚至,沿著鐵路去當地俱樂部參加《音樂之聲》音樂劇的排演。一個單身母親,不願意悲劇的重演,瀕臨黑暗也竭力去創造,避免那籠罩自己的絕望也籠罩在最親的人身上,看著她每天穿著同樣的裙子沿鐵路摸索著去工廠,再摸索著把一張張鐵皮放置在壓模機上。生活的壓抑和激情之間的呼應令你不禁微微戰栗,"在我們黑暗的孤獨里有一線微光/這一線微光使我們留戀黑暗/這一線微光給我們幻象的騷擾/在黎明確定我們的虛無以前"我喜歡的詩人穆旦在50多年前寫的詩篇如此相近地表達了塞爾瑪的心境。
塞爾瑪的絕望從來不曾流露,總是平常地微笑,偶爾掠過的絕望擦過她的臉龐,一種破碎之下的周全,但當她發現積攢很久的錢都不見,所有的憧憬都落空了之後,絕望就緊緊攫住她,以至瘋狂地成為兇手,等死亡變為寂靜,塞爾瑪又恢復了原來的狀態,她摸索著去河邊洗凈了手,又去醫院給兒子交了預付的醫葯費,然後平靜地去俱樂部參加最後的排演,悲劇快要落幕時,塞爾瑪因為對生命的留戀而痛苦掙扎,像《綠里奇跡》中有特異功能的約翰·摩非,因為對黑暗的恐懼,執行死刑的時侯要求摘下黑的面罩,而幾乎是全盲的塞爾瑪竟也有同樣的慌亂。這樣的慌亂讓人不忍。而最後她突然從歌聲中滑落死亡,歌聲猝然終止,越發無法面對的殘忍。
故事的煽動性在於想像的明亮和現實的滯重之間爆發出的感傷,塞爾瑪的歌可以直穿雲霄,甚至可以照亮世界的盡頭,而歌聲落地,湧起的卻是無窮的黑暗和悲哀。關於想像中的歌舞,每一段拍得都很精美,我尤其喜歡的是那一段在鐵軌邊的想像,塞爾瑪在想像中與身邊心怡的男人共舞同歌,這時,火車緩緩從原野上開過,車上穿著鄉村衣服的眾男女也在翩翩起舞和歌唱,每個人都傾情投入,臉上洋溢著幸福和生命的光彩,一到想像段落,用光與色彩也開始變化,周圍呈現紅色的影調,所有的光變得晶瑩透亮,塞爾瑪身上平日灰暗的綠裙子也變得鮮艷起來,在法庭上,包括臨上絞架時想像所有人,包括法官,行刑者都忘卻了所有,只是舞著,舞著,非現實狀態下,整個法庭的人都像異端,很童話的色彩,讓人想到拉斯·馮·特爾的老鄉安徒生在童話中創造的奇跡。
塞爾瑪的每次想像都是賣火柴小女孩的幻想世界:所有冷冰冰的臉綻開歡樂笑靨,所有僵硬的姿勢換成靈動舞姿。喜歡這個構想出來的世界,盡管它在世界的盡頭也是難尋的。
想到同樣是充滿歌聲的另一部片子,澳大利亞的《艾美的世界》,小女孩艾美親眼目睹其父的死亡,造成心理創傷從此失語,幾年後遷居城市,母親從懂音樂的男鄰居那得知女兒可以用歌聲與人交流但是對話依然存在障礙,於是屏幕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歌聲,每個欲與艾美說話的人必須大聲唱歌,鄰居、警察、心理學家用優美程度大相徑庭的歌唱和女孩對話。於是歌聲和幽默感在片中同行,小女孩的童聲歌唱美倫美兮。《艾美的世界》是從暗淡到明朗,而《黑暗中的舞者》則是從明媚逐漸陷於黑暗,激情在展開與約束中釋放。
想起兒時對跳舞的迷戀,一串雜亂的記憶,關上的房門,門縫里可以看見的熟睡的老祖母,那些紗巾的揮舞和匆匆忙忙的收拾,掩上門,在黑暗中體會舞者的滋味。並且,做著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可能每一個人,尤其女孩,都會有這樣的過往。
還是穆旦的那首《祁神二章》:如果我們能夠看見他/如果我們能夠看見/我們的童年所不意擁有的/而後遠離了,卻又是成年一切的辛勞/同所尋求失敗的/如果人世間各樣的尊貴與華麗/不過是我們片面的窺見所賦予/如果我們看見他/在歡笑後面的哭泣哭泣後面的/最後一層歡笑里---
㈥ 薩克斯塞爾瑪與薩爾瑪是一個品牌嗎
是一個品牌,都是音譯過來的
法國大品牌,一般一個薩克斯要3萬多,專業級的薩克斯
如果你是初學或者業余愛好,想買個差不多的推薦三到五千就差不多了
㈦ 塞爾瑪·拉格洛夫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塞爾瑪-拉格洛芙(1858—1940)
(瑞典)
瑞典女作家、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於1858年11月20日出生於瑞典中部韋姆蘭省的一個軍官的小庄園——莫爾巴卡庄園,並且在那裡度過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的父 親是位陸軍中尉,結婚後一直居住在莫爾巴卡庄園,從事農業勞動。勞動之餘,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朗讀詩歌和小說。父親酷愛文學這一特點以及熱愛韋姆蘭家鄉風俗習慣的傳統是拉格洛芙從她父親那裡獲得的兩項極為寶貴的遺產,對她的文學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寫童年和青年時代的作品中,父親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時,每年父親生日,8月17日,她總是要邀請庄園里和附近的鄉親們來庄園聚會慶祝,以示對父親的懷念。
除了父親以外,祖母和姑媽對拉格洛芙的成長也有很大影響。她們兩人心中裝著講不完的豐姆蘭民間傳說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講起故事來語調感人,表情豐富,孩子們喜歡圍著她,從早到晚聽她講故事。
那些瑞典和北歐的詩人、作家以及豐姆蘭地方的民間傳說和故事極大地影響了拉格洛芙藝術的早期階段。
拉格洛芙出生後不久左腳不幸成了殘廢,3歲半時,兩腳完全麻痹不能行動,從此以後她總是坐在椅子上聽祖母、姑媽和其他許多人講傳說和故事。7歲以後開始大量閱讀,書籍給她病殘的身體帶來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讀到一本關於美國印第安人的冒險傳說,激發起將來要從事寫作的慾望。
她的麻痹的雙腿經過多次治療後能像健康人一樣行走,但是走起路來腳仍然有一點兒跛。
1881年夏,拉格洛英在婦女運動積極分子、女作家愛娃·弗里克賽爾的鼓勵下,決心一面寫作,一面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女教師。她不顧父母反對設法籌借到一筆款子,於同年隻身前往斯德哥爾摩求學,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師范學院。她於女子師范大學畢業時年屆27歲,在蘭德克羅一所蘭茲克羅納女子學校任教10年。教學之餘,她積極參加政治集會,投身世界和平運動,深夜則伏案創作。第一部作品《貝林的故事》(1891)以強烈的懷舊感記錄了庄園傳統和生活習慣,抒發了自己的戀鄉之情。文學評論權威勃蘭兌斯肯定了這部以想像為主、表達人物的行動取決於內在力量、沖動和盲目性的小說的價值。
1894、1899她又出版兩本短篇小說集,出版長篇游記《假基督的奇跡》(1897)、《一座貴族庄園的傳說》、《孔阿海拉皇後》(1899)、《耶路撒冷》(1901一1902)。其中以《一座貴族園的傳說》藝術性最高,《耶路撒冷》成功地刻畫了人物。拉格勒芙據《基督傳說》而進行的傳說創作《在拿撒勒》、《紅胸脯的鳥》,和用民間口頭傳說形式創作的《阿爾納先生的錢》,是優秀的兒童文學讀物。
1904年夏她開始爬山涉水到瑞典全國各地考察,為寫「一本關於瑞典的、適合孩子們在學校閱讀的書……一本富有教益、嚴肅認真和沒有一句假話的書」做准備。1906至1907年,《騎鵝旅行記》被作為歷史、地理教科書出版。這部童話巨著使她成為蜚聲世界的文豪,贏得了與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齊名的聲譽。她在國內外的地位和聲望也不斷提高,1907年5月當選為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榮譽博士,190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14年當選為瑞典學院院士,挪威、芬蘭、比利時和法國等國家還把本國最高勛章授予她。
《騎鵝歷險記》也給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使她有能力買回童年時代住過的莫爾巴卡庄園。從l 915年起到她去世,她一直居住在這座庄園里。她一面辛勤地經營庄園,一面積極創作,出版了長篇小說《利爾耶克魯納之家》(1911)、《車夫》(1912)、《普初加里的皇帝》(1914)、《被開除教籍的人》(1918),回憶錄《莫爾巴卡》(1922)和《羅文舍爾德》三部曲(1925一1928)。即使到了晚年,她仍然孜孜不倦地創作著,出版了回憶錄《一個孩子的回憶》(1930)和《日記》(1932)。她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秋天》(1933)。
晚年,她為和平、團結及各種人道主義要求而發表許多熱情講話的同時,完成了小說三部曲,其中以第二部《沙勞德·羅文舍爾德》(1925)為最出色。l 940年2月,82歲高齡的拉格洛英計劃為她的好友蘇菲。埃爾康撰寫一本傳記小說,可惜只寫了兩章,她自己不幸於3月8日患腦溢血,3月l 6日清晨去世。這位在瑞典享有崇高地位和聲譽的女作家一生沒有結婚,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文學事業,她逝世時正值芬蘭冬戰爆發,德國法西斯攻佔鄰國丹麥和挪威,對她的悼念很快被隆隆的炮聲所淹
這就是賽爾瑪.拉格洛夫的一生
㈧ 法國塞爾瑪薩克斯在成都有專櫃嗎
摘要 親,成都只有區域分銷商
㈨ 幫我找個賞析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里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法國著名影評人 拉爾夫·里舍
有著"冰島女神"美譽的歌手比約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嘆,雖然她此前從未出演過電影,但我們還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樂向來輕靈任性,像一座現代派的藝術冰雕,乍聽之下有些隨意妄為,再聽就發現韻味無窮自然天成,加上她舉世無雙的"鬼聲",無法不獨樹一幟、鶴立雞群。
--第53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們以往看過的影片並不一樣,它是一部絕美的音樂片,它帶給了人們無法言傳的力量--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在紛亂的世界裡跌跌撞撞,但卻堅持著不讓自己倒下去--這類主題始終具有高度風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電影,它的情節簡單卻能夠在狠狠撕破你心靈厚繭的同時讓你對電影的固有看法一掃而空。它是那種所謂的"另類",從頭到腳都是。
--影評人 劉 勇
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塞爾瑪是來自捷克的移民,是一個單親母親,她在一個鄉村工廠工作,靠著一點點微薄的工資和她的小兒子吉恩艱難度日。
塞爾瑪有一個令她心痛的秘密:由於遺傳因素,她的視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著高度近視鏡才能維持微弱的視力,她發現兒子吉恩也有同樣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掙到足夠的錢支付動手術的費用,吉恩也難以逃脫變瞎的命運。為了給兒子湊錢動手術,塞爾瑪開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將辛苦賺來的每分每毫都裝在一個小鐵皮盒裡。
盡管現實是如此殘酷,塞爾瑪還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對音樂的激情,特別是對充滿著歌唱、舞蹈的好萊塢音樂劇感興趣。在工廠的歌舞團里,塞爾瑪經常和工友們排練《音樂之聲》,她把自己想像成劇中的主角,以此給予自己疲憊的心靈以撫慰,並自我沉醉。同時,她還有兩個很好的朋友--車間里的女工頭凱茜和暗戀她的司機傑夫,有這些好心人關愛她,即使生活困苦,塞爾瑪也覺得其樂融融。
塞爾瑪的房東比爾是個警察,他有個整日無所事事卻又崇尚享樂的妻子,她把家裡的財產全揮霍光了。比爾破產了,但他很愛妻子,沒有勇氣把真相告訴她,更沒有勇氣自殺。他知道塞爾瑪有一些積蓄,於是找到了她,向她訴說現實的壓力與內心的窘迫。善良的塞爾瑪體諒比爾的難堪,並告訴他自己業已失明並一直在為兒子存錢的秘密。無意間,比爾發現了塞爾瑪裝錢的鐵皮盒子……
由於視力的不斷下降,塞爾瑪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盡管凱茜百般為她說情,她還是被工廠解僱了。
沒了工作的塞爾瑪非常痛苦,她又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被偷走了,她想到剛剛向她借過錢的比爾,於是去找他。比爾承認自己拿了塞爾瑪的錢,在爭執中,比爾絕望地掏出手槍,要塞爾瑪幫助自己結束生命,並懇求塞爾瑪為自己保住秘密,塞爾瑪扣動了扳機。
警察在工廠的歌舞團里逮捕了塞爾瑪,這時她已經用那筆錢為吉恩交了手術費。在法庭上,為了維護死去的比爾的尊嚴,塞爾瑪沒有說出實情,同時她謊稱把錢寄給了父親洛維,實際上塞爾瑪並不認識他,他只是一個塞爾瑪所崇拜的音樂劇明星。洛維被請到法庭上來作證,塞爾瑪無話可說了。
不幸的塞爾瑪被判處絞刑,但當她得知吉恩做了手術後,她已經了無牽掛,臨刑之前她也沒忘記放聲歌唱。
關於生命的執著與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並不具備離奇的情節,不過是社會底層的人們基於某種時空的巧合遭遇的種種幸與不幸。但這個單薄的故事卻足以撕破現代人心靈的厚繭,讓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講述"的能力--他在簡單中包含了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最溫柔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塞爾瑪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形象,她有條不紊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為兒子攢錢,精心地藏錢,聯系醫生,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當苦澀艱難的日子降臨時,她的臉上呈現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詳神態,平凡的她總是那樣安然地面對生活。但殘酷的命運似乎連這一點點安寧都不給她,從口袋裡預先寫下的視力表,從上下班放棄騎自行車而沿著鐵軌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斷惡化。從凱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擬電影中舞蹈演員的舞步,從社區導演力排眾議讓她扮演音樂劇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裡柔弱的塞爾瑪。從傑夫在茫茫大雪中為她尋找洗冤的證據,從凱茜在法庭判刑後仍堅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絞刑的法庭上,塞爾瑪也沒有說出事實的真相為自己辯護,她依舊信守與比爾共同許下的"沉默是金"的諾言。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塞爾瑪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捍衛死去的比爾的尊嚴。面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脫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當純真與粗鄙的生活遭遇時,總是特別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對立統一是整部電影的主題,導演在其中呈現了真實和虛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實感和虛情假意的碰撞。塞爾瑪一直純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樂劇世界裡,在那裡她是踢踏舞大師的女兒,裙裾飛揚,歌聲歡暢。在音樂劇的奇妙世界裡她忘卻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勞頓、失業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監獄中的孤寂、臨刑前的恐懼,在音樂中她化解了一切現實中的磨難,享受著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塞爾瑪套著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上時,當知道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脫恐懼再一次高歌:"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當歌聲戛然而止時,生命如風飄逝。
影片著重突出的是一種紀實的風格,它潛移默化地向人們訴說著人生就是如此,平實而凄慘,沒有一絲暴躁黑色的影像風格,卻足以令觀者動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頭出現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長達3分多鍾的"畫布",白色的畫布中點點斑駁躍然其上,悠悠長號悄然響起,當觀眾還在依著畫面的情景想像這畫是什麼時,色彩漸漸地變了,畫中的形態也變了。從茫茫雪原上萌發的點點綠意,到變形的眼鏡,陽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紋,玫瑰的花瓣,黃色的向日葵,白雪皚皚的山巒,路邊飄落的黃葉……其實它一直都在變,你發現了也好,沒發現也好,它不停地變化著,幾乎所有的色彩都在這一畫布上出現過。如同我們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著,計劃中的與預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與扭轉乾坤的,不關痛癢的與生死攸關的……都在一刻不停地發生著。不管你接受還是拒絕,歡迎還是規避,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一切都有機會出現。也許會有人認為在無盡的黑夜裡等待虛幻的黎明本就沒有任何意義,但這就是人類關於生命的執著和立於生活的信念。(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