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的歷史背景
有幾個階段
1800-1815 拿破崙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 稱霸歐洲 所向披靡
1815-1875 不斷的革命 政權更換頻繁 內憂外患不斷 巴黎公社的興起和滅亡
1875-1900 穩定發展 准備對德國的復仇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戰
希望能夠幫到你。~
『貳』 法國經歷過五個共和國,分別是什麼時期哪些派別執政
、1792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推翻君主制後,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控制立法議會,掌握了行政大權,並在群眾的壓力下召開了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國民公會成立後,通過了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的決議,是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歷經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督政府和執政府的統治。1804年5月,拿破崙·波拿巴建立帝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終結。 2、1848年~1852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2月,巴黎人民起義推翻 「七月王朝」的統治後,成立了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建立專制統治,次年12月2日,加冕稱皇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終結。 3、1870年~1942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9月,法國在同普魯士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巴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第二帝國的統治,建立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年法國通過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肯定了共和制,從而使君主制復辟的危險在法國結束,共和政體在法國最終穩定下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對外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成為高利貸帝國主義。參加「一戰」,推行歐洲大陸霸權主義,30年代對法西斯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結果自食其果。二戰」爆發後,在德國的進攻下,1940年6月22日法國政府投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終結。 4、1945年~1958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4年6 月,西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戴高爾領導的自由法國軍隊於8 月24日解放了巴黎,法國恢復國家主權。1945年10月,法國公民投票,反對恢復第三共和國。1946年10月,法國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宣告成立。第四共和國成立後,因無法改變政府頻繁更換的局面和無力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於50年代陷入困境,最後被迫給戴高爾以全權,創立新的政體,至1958年,第四共和國結束。 5、1958年至今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58年9月,由戴高爾提出的新憲法獲公民投票通過,1958年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第五共和國擴大了總統的權力,戴高爾成為第一任總統。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延續至今。
『叄』 求法國歷史年代表
遠古法國
高盧
凱爾特高盧
羅馬高盧
法蘭克
法蘭克人
哥特
哥特人
羅馬統治時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
法蘭西王朝
黑暗時代的法蘭西(476年—1498年)
法蘭西王朝早期
墨洛溫王朝(481年—751年)
卡洛林王朝(751年—987年)
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
瓦盧瓦王朝(1328年—1498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聖女貞德
中古時代的法蘭西(1492年—1792年)
法蘭西王朝晚期
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年—1515年)
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年—1589年)
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近代法國(1792年—1870年)
走向共和制
法國大革命
第一共和國(1792年—1804年)
國民議會(1792年—1795年)
法國督政府(1795年—1799年)
法國執政府(1799年—1804年)
拿破崙時代
第一帝國(1804年—1814年)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歐洲
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年—1802年)
拿破崙戰爭(1804年—1815年)
反法同盟
王朝復辟
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1848年法國政變和普法戰爭
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
巴黎公社(1871年)
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法蘭西殖民地與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世界大戰(1914年—1945年)
一戰
一戰時的法國(1910年—1918年)
二戰
維希法國(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
戴高樂將軍
抗戰法國
現代法國(1945年—)
解放後的法國
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第五共和國(1958年—)
1958年法國新憲法
『肆』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初期是法國大革命,中期是歐洲革命與巴黎公社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國特定歷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標志比較普遍。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鼓勵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反動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1848年12月,將近半個世紀前叱吒風雲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共和國總統。僅僅四年後,波拿巴王朝復辟,共和國總統搖身變成了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就此退出歷史舞台,法蘭西帝國迎來了他的最後一位皇帝。
巴黎公社,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由於評價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也有人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被認為標志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則對此持反對意見,因為它既沒有依賴於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實際上還是無政府主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經過一個世紀的艱難革命,法國成為世界強國之一,並與英國聯手。但也和德國成為世仇。
『伍』 速求法國的資料(完整)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法國歡度國慶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140萬(2003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陸』 法國歷史上幾個政權形式的基本情況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國拿破崙一世統治時期的君主專制國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憲法》頒布,宣布法國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為帝國皇帝,稱拿破崙一世。這就是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國登基皇帝——拿破崙一世.12月2日羅馬教皇庇護七世在巴黎聖母院為拿破崙加冕。
在執政府(1799~1804)的基礎上,拿破崙一世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和他個人的權力,建立新的貴族等級,封親王4個,公爵30個,伯爵388個,男爵1090個,榮譽軍團騎士數千名。1811年法蘭西帝國面積達75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400萬,全國劃分為130個郡,包括荷蘭9個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個郡,東南瓦萊、皮埃蒙特、熱那亞、帕爾馬、托斯卡納和教皇屬地10個郡。此外,拿破崙一世及其家庭還統治和控制了義大利王國、萊茵邦聯、威斯特伐利亞王國、那不勒斯王國、西班牙王國、華沙大公國等。在帝國范圍內拿破崙一世力圖統一關稅,統一法制。帝國的無限制擴張導致英、俄、普、奧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1814年3月31日聯盟軍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返回巴黎復位,史稱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被第七次反法聯軍擊潰。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覆滅。
拿破崙三世建立的帝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帝國,以別於拿破崙一世建立的法蘭西帝國(1804~1814)。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 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 11月 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根據多次補充的帝國憲法,皇帝是國家元首,統率軍隊,有宣戰、媾和、結盟、訂立商約和特赦,任命政府與地方官員,批准公共建設工程,決定是否將法案送 交立法團討論等權力。帝國立法體制分成 3部分:參政院由皇帝任命,約50人組成,任務是維護憲法與保證皇帝統治,它准備法案和審查法令修正案;凡年滿21歲並在某地居住超過半年的法國男子皆有選舉權,立法團由 選舉產生的 200多名議員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團僅有權討論和表決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約100名親王、元帥、主教組成,批准立法團通過的法令。大臣們執行皇帝命令,各自對皇帝負責。參政院對省長實行監督。地方政權掌握在省長手中,他們領導全省警察,控制社會輿論。帝國時期重要官員有內 政大臣c.-a.-l.-j.de莫爾尼,財政大臣a.-m.富爾德,軍 事大臣a.j.l.de聖阿爾諾,後期有e.魯埃和□.奧利維埃。
第二帝國經歷了由專制統治向自由主義、議會政治演變的過程。帝國初期,拿破崙三世實行個人專權,致力於鞏固資產階級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內實行戒嚴,封閉共和派俱樂部,解散工人組織,查禁進步報刊,利用天主教會加強控制學校。1852年後,法國工人運動一直處於低潮。60年代,人民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反動專制制度難於繼續維持。因此帝國後期開始實行改革,逐漸向自由主義政策演變,以求緩和國內矛盾,例如議員可得到請願權利,官方「公報」公布議會辯論記錄,皇帝經立法團同意方可批准追加撥款,廢除禁止工人罷工和結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奧利維埃奉命組織自由主義內閣。 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變為普通上院,議會權利有所擴大。
經濟方面,帝國實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建立了大工業,重工業中機器生產普遍代替手工勞動,生產不斷集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法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金融資本的發展尤為突出、巴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奧斯曼領導下,巴黎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為了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崙三世進行多次對外戰爭。法國在 1853~ 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聯合英國、土耳其與撒丁反對俄國,擊敗俄國後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後又聯合義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和尼斯。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50~60年代第二帝國還派遣軍隊侵略中國、敘利亞、墨西哥、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奪大量財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
克里木戰爭後至 60 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重新高漲,共和派加強斗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義大利統一、 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問題上失 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 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國,成立共和國。
沒有法蘭西第三帝國,歷史上的第三帝國指的是德意志的納粹帝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國民公會(1792-95年)
—法國督政府(1795-99年)
—法國執政府(1799-1804年)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建立的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1804年5月為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代替。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1792 ~1804年法國曾建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故稱1848 年建立的共和國為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臨時政府。2 月25日共和國宣布成立。4月23日選舉制憲議會,這是法國歷史上一個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的議會,溫和共和派佔多數。5月9日成立執行委員會代替臨時政府。6 月22日執行委員會下令解散國家工場,引起工人不滿,23 日工人起義。24日l.-e.卡芬雅克將軍被授予獨裁權,殘酷鎮壓起義。卡芬雅克於28日擔任共和國的行政首腦。
11月,制憲議會制定共和國憲法,確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則。由750名議員組成立法議會,任期3年。總統任期4年,掌管行政權,任免部長與頒布法律,支配武裝力量,但不親自指揮部隊,也無權解散或延長議會。議會和總統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參政院由議會任命,它預先審定政府的法案,並監督行政機構。12月10 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見拿破崙三世)當選總統。 1849年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 1852年12月2日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第二共和國告終。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後建立共和國。史稱第三共和國。新政權開始時,由資產階級共和派與保王派聯合組成國防政府,1871年1月28日國防政府與德意志帝國簽訂停戰協定。2月選出由保王黨人占絕大多數的國民議會,L.-A.梯也爾被選為政府首腦,後任總統,他與德國正式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並聯合德國鎮壓了巴黎公社起義。
《1875年憲法》內容:
內容: 實行議會制內閣制,規定內閣由議會產生,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這種效率低下的議會內閣制度,差一點在一戰中葬送了法蘭西。二戰的爆發使議會內閣制葬送法蘭西的可能成了現實.至此法蘭西第三共和過滅亡,法蘭西亡國了。
巴黎公社成立(如圖)
梯也爾力圖建立保守共和國,但遭保王派與共和派的反對 ,1873年5月 ,梯也爾被迫辭職,極端保王派人M.-E.-P.-M.de麥克-馬洪當選總統。右翼勢力繼續加強,建立合乎天主教規范的「道德秩序」。正統派與奧爾良派加緊勾結,圖謀恢復王朝體制,以L.甘必大為首的共和派為確立共和制進行長期而激烈的斗爭。國民議會終於通過1875年憲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 1876 年眾議院選舉和1879年1月參議院選舉中,共和派取得穩定多數,在人民群眾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麥克-馬洪辭職,共和派F.-P.-J.格雷維當選總統,終於確立共和派的共和國。
共和派分為溫和與激進兩派,從格雷維當選總統到19世紀末,為溫和派執政時期。他們進行一系列改革:實行世俗的義務免費教育,宣布新聞自由與組織工會自由,以及大赦巴黎公社人員等。普法戰爭後,法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工業產量居世界第四位,但金融資本的增長迅速,80年代法國繼續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在非洲、印度支那、中國等地發動侵略戰爭,其中有1883~1885 年的中法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掠奪土地和資源。到1899年,法國已成為僅次於英國的第二殖民帝國。80~90年代,法國相繼出現布朗熱事件、巴拿馬丑聞和德雷福斯案件,溫和派威信掃地,被迫下台。
1899~1914年為激進派執政時期,法國資本主義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組織迅速發展,金融資本高度集中。1914年前,法國資本輸出僅次於英國,佔世界第二位,其資本輸出主要採取高利貸形式,V.I.列寧稱之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激進派反對教會干預政治,1905年通過《政教分離法》。激進派多次鎮壓工人運動。對外繼續進行侵略擴張,准備戰爭,先後與俄國、英國結盟,成立法、英、俄協約國,以對抗德、意、奧三國同盟。1913年R.普恩加萊當選總統後,繼續擴軍備戰,企圖重新瓜分世界。1914年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法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戰開始後,法國成為西線的主要戰場。1917年11月,激進派G.克列蒙梭再度執政,動員一切力量進行戰爭。1918年9月,F.福煦率領盟軍對德國發起總攻擊。11月11日,雙方在貢比涅附近的雷東車站簽署停戰協定。1919年1~6月,召開巴黎和會,簽訂凡爾賽和約。
戰後,克列蒙梭政府和國民聯盟右派內閣的反動政策引起廣大人民的憤慨和反抗。20年代中期由社會黨等組成左翼聯盟內閣,執行民主主義的改良政策。後來,普恩加萊又重組國民聯盟內閣,整頓財政,穩定法郎幣值,使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政局亦漸趨穩定。但法國於1930年底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法西斯勢力趁機抬頭。1934年2月6日,右翼分子和法西斯組織火十字團在巴黎發動騷亂,包圍波旁宮,企圖推翻議會。1936年,由共產黨、社會黨、激進社會黨等黨派團體組成人民陣線。同年6月,L.布魯姆組成第一屆人民陣線政府,簽訂了馬蒂尼翁協定,實施一系列社會改革。1937年2月,布魯姆宣布「暫停」實施人民陣線綱領。1938年,由於激進社會黨退出,人民陣線瓦解。此後,達拉第政府對內執行反動政策,對外依靠英國,推行縱容德國侵略的綏靖政策,簽訂了慕尼黑協定。
1939年9月1日,德軍侵犯波蘭。3日 ,法國向德國宣戰,實際是宣而不戰,史稱奇怪戰爭。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線全面進攻,突破色當防線,法軍節節敗退,不久巴黎陷落。6月22日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投降 ,成立維希政府,第三共和國宣告終結。
『柒』 歷任法國總統
一、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家元首
1、國民公會主席佩蒂昂(Patti Aung)1792年9月21日—1793年6月2日
2、救國委員會最高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里·伊西多·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93年6月2日—1794年7月27日
3、國民公會委員會 1794年7月27日—1795年11月3日
4、督政府首席督政官 保羅·巴拉斯(Paul Varas)1795年11月3日—1799年11月9日
5、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99年11月9日—1802年8月2日
6、終身執政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802年8月2日—1804年11月6日
二、法蘭西第一帝國
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804年11月6日—1814年4月13日
三、波旁王朝復辟
國王 路易十八(Louis Stanislas Xavier)1814年5月3日—1815年3月20日
四、百日王朝
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815年3月20日—1815年7月8日
五、波旁王朝復辟
國王 路易十八(Louis Stanislas Xavier)1815年7月8日—1824年9月16日
國王 查理十世(Charles X)1824年9月16日—1830年8月2日
六、奧爾良王朝
國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 de France)1830年8月9日—1848年2月24日
六、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
臨時政府首腦阿爾封斯·德·拉馬丁(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1848年2月24日—1848年12月20日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1848年12月20日—1852年12月2日
七、法蘭西第二帝國
皇帝路易·拿破崙·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1852年12月2日—1870年9月4日
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
1、國防政府總統路易·茹爾·特羅胥(Louis Jules Trochu)1870年9月4日—1871年2月17日
2、臨時政府首腦路易-阿道夫·梯也爾(Louis Adolphe Thiers)1871年2月17日—1871年8月30日
3、路易-阿道夫·梯也爾(Louis Adolphe Thiers)1871年8月30日—1873年5月24日
4、帕特里斯·麥克馬洪(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1873年5月24日—1879年1月30日
5、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Francois Paul Jules Grévy)1879年1月30日—1887年12月2日
6、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1887年12月3日—1894年6月27日
7、讓·卡西米爾-佩里埃(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1894年6月27日—1895年1月16日
8、弗朗索瓦·菲利·福爾(Francois Flix Faure)1895年1月16日—1899年2月16日
9、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émile Franois Loubet)1899年2月16日—1906年2月18日
10、阿爾芒·法利埃(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1906年2月18日—1913年1月17日
11、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13年1月17日—1920年2月18日
12、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Paul Eugene Louis Deschanel)1920年2月18日—1920年9月21日
13、亞歷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1920年9月23日—1924年6月11日
14、加斯東·杜梅格(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1924年6月13日—1931年6月13日
15、保羅·杜美(Paul Doumer)1931年6月13日—1932年5月7日
16、阿爾貝·勒布倫(Albert Lebrun)1932年5月7日—1940年7月10日
九、法國維希政府國家元首
亨利·菲利浦·貝當(Henri Philippe Petain)1940年6月22日—1944年9月7日
十、自由法國元首
夏爾·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Gaulle)1940年6月18日—1944年6月3日
十一、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
1、夏爾·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Gaulle)1944年6月3日—1946年1月26日
2、費歷克斯·古安(Félix Gouin)1946年1月26日—1946年6月24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3、喬治·皮杜爾(Georges-Augustin Bidault)1946年6月24日—1946年12月16日
4、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46年12月16日—1947年1月16日
十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統
1、樊尚·奧里奧爾(Vincent Auriol)1947年1月16日—1954年12月1日
2、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René-Jules-Gustave Coty)1954年12月1日—1959年1月8日
十三、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
1、夏爾·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0日共和國民主聯盟
代總統阿蘭·波厄(Alain Poher)1969年4月20日—1969年6月20日 無黨籍
2、喬治·讓·蓬皮杜(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共和國民主聯盟
代總統 阿蘭·波厄(Alain Poher)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無黨籍
3、吉斯卡爾·德斯坦(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法國民主聯盟
4、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1981年5月19日—1995年5月17日社會黨
5、雅克·希拉克(Jacques René Chirac)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保衛共和聯盟/人民運動聯盟
6、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2007年5月7日-2012年5月15日 人民運動聯盟
7、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2012年5月15日—2017年5月14日 社會黨
8、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2017年5月14日—今「共和國前進」運動
法國國旗
(7)1900年法國哪個政府執政擴展閱讀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網路——法國總統
『捌』 法國大革命歷屆政府名稱
通常情況下「Directory」譯為「目錄」
但是,該詞還有一個很罕見的解釋,即
Directory (從 1795-1799年間統治法國的)五人執政團
『玖』 1400~1900年法國發生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瓦盧瓦王朝
一個世紀的損失戰爭是極大, 特別由於瘟疫(黑死病,通常考慮了腺鼠疫爆發), 1348年從義大利, 迅速地傳播Rhone 谷和因此橫跨大多數這個國家:它估計, 人口差不多18-20 百萬在現代天法國在這種 1328 年之時hearth 稅返回被減少了150 年後根據40% 或更。 盡管迅速人口統計和經濟復甦起點, 這個早先一半世紀的獲取將由沖突一比較進一步的被延長的系列, 這時候在義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國努力獲取優勢結束了在德國Habsbourg 聖潔羅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國被浸入了入一次國內危機與廣遠後果幾乎沒有是義大利戰爭。盡管一個契約的結論在法國和Papacy (1516 之間), 贈與冠無比的力量在資深傳教士任命, 法國由新教徒改革的嘗試深深地影響了打破天主教歐洲團結。 一種增長的基於都市的新教徒少數(比較晚些時候的取綽號的 Huguenots) 面對的曾經比較苛刻的抑制根據Henri 國王規則II. 更新寬容反應由假裝強有力的公爵帶領達到高潮在大屠殺 Huguenots (1562), 開始一在時英語宗教的法國戰爭, (蘇格蘭人 ?), 德國和西班牙強力干預在敵手新教徒和寬容強力的邊。 這種沖突由教皇(1595) 結束了由Henri 假裝(1588) 並且 Henri III (1589), 增加新教徒國王Navarre 作為Henri IV (第一位國王Bourbon 朝代) 並且他的隨後放棄基督教(1593), 他的採納由大多數寬容創立(1594) 並且, 和他的問題國王的刺殺寬容旨令以著名南特敕令(1598), 保證私有崇拜和民用平等自由。
[編輯]成為歐洲霸權
法國的pacification 在Henri 之下鋪砌許多地面為起點在他的刺殺 (1610 以後) 法國的上升對歐洲霸權在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 (1624-1642) 主要法國的政策的黎塞留, 建築師反對西班牙和德國皇帝之下在發生在德國的聖潔羅馬帝國土地之中的三十年的戰爭其間(1618-1648) 。 英國支持的Huguenot 叛亂(1625-1628) 擊敗, 法國directlly 干預 (1635) 有比較寬的歐洲沖突跟隨她的盟友(新教徒) 瑞典的疏忽修造在最初的成功。在國王死亡以後和主要, 和平西華里亞(1648) 鞏固了德國的政治和宗教破碎普遍採納, 和比利牛斯(1659 的) 條約形式化法國的奪取(1642) Roussillon 西班牙疆土在擊碎 短期的加泰隆共和國以後。 在王朝其間Louis XIV (1643-1715), 法國是統治力量在歐洲, 由外交援助Richelieu 的後繼者(1642-1661) 主要馬薩林和經濟政策主要由財政大臣柯爾貝爾(1661-1683)決定。更新的戰爭(1667-1668 和1672-1678) 帶來了比較進一步的領土獲取(Artois 和西富蘭德和這個自由縣從伯根地酒, 1482 左對帝國), 但於敵手力量的愈來愈被共同安排的反對的費用。 在奪取以後(然後分離) 英語, 1688 年愛爾蘭和蘇格蘭王位由荷蘭王子威廉桔子, 反法國" 盛大聯盟" 1689 比不列顛充當一個曾經比較重要的角色, 尋求特別是保留法國在荷蘭的一個世紀開始更多 intermmittent 歐洲沖突(荷蘭省和未來比利時外面, 然後根據西班牙規則) 。 在戰爭1689-1697 獲取法國唯一海地(之後丟失對奴隸反叛每世紀以後), 西班牙連續(1701-1713 的) 戰爭結束了與解開一個佛朗哥西班牙Bourbon 帝國的Louis 的夢想: 1709 年二種沖突勞損法國資源已經減弱由慘敗收獲在1690s 和, 以及由廢止(1685) 南特和 Huguenot 支持和人力結果損失Edict 。 王朝(1715-1774) Louis XV 看最初的回歸和平和繁榮在 regency (1715-1723 之下) Philippe II, 奧爾良公爵, 政策由 Cardinal Fleury, 總理總計主要繼續(1726-1743) 名字, 更新的戰爭與帝國(1733-1735 和1740-1748) 主要戰斗在東部。但與傳統 Habsburg 敵人的聯盟("外交革命" 1756 年反對不列顛和普魯士(Preussen) 的上升的力量導致昂貴失敗在七年的戰爭中(1756-1763)。
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政治亂局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事競賽過導致法國的財政出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3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03-1814),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 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其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現代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涌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共和國新憲法(1946年10月)通過以後,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十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七年後, 在一個場合標號第一次在20 世紀, 人民法國參加投票選舉總統由直接選票, de Gaulle 贏取重選與這個表決的55% 份額, 擊敗Francois Mitterrand 。在1969 年4月, de Gaulle 辭去了跟隨失敗在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投票對於21 地區的創作與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為法國的總統是 Gaullist Georges Pompidou (1969-1974), 獨立共和黨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會主義 Francois Mitterrand (1981-95), 和新 Gaullist Jacques Chirac (選舉在春天1995) 。 當法國繼續尊敬它的富有歷史和獨立, 法國領導愈來愈栓未來法國對歐共體的持續的發展。在Mitterrand 總統的佔有權時, 他強調歐洲綜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張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批准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的聯合, 法國的全體選民狹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當前的總統Jacques Chirac 承擔了辦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競選以後集中於需要倔強地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交戰。國內關注的中心很快轉移, 然而, 到經濟改革和傳送帶拉緊措施要求為法國符合標准為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計畫。在1995 年末期, 法國體驗它的最壞的勞工動亂在至少十年, 象雇員被抗議的政府減少。 在外國和安全政策前線, Chirac 採用一種比較斷言的方法對保護法國維護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幫助促進和平協議談判在德頓市, 俄亥俄和簽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國人是在北約和歐共體政策最堅強的支持者之中在巴爾干。
法國歷史系列
法語:Histoire de France
法國古代史(—476年)
遠古時代
遠古法國
高盧
凱爾特高盧
羅馬高盧
法蘭克
法蘭克人
哥特
哥特人
羅馬統治時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
法蘭西王朝
黑暗時代的法蘭西(476年—1498年)
法蘭西王朝早期
墨洛溫王朝(481年—751年)
卡洛林王朝(751年—987年)
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
瓦盧瓦王朝(1328年—1498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聖女貞德
中古時代的法蘭西(1492年—1792年)
法蘭西王朝晚期
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年—1515年)
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年—1589年)
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近代法國(1792年—1870年)
走向共和制
法國大革命
第一共和國(1792年—1804年)
國民議會(1792年—1795年)
法國督政府(1795年—1799年)
法國執政府(1799年—1804年)
拿破崙時代
第一帝國(1804年—1814年)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歐洲
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年—1802年)
拿破崙戰爭(1804年—1815年)
反法同盟
王朝復辟
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1848年法國政變和普法戰爭
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
巴黎公社(1871年)
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法蘭西殖民地與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世界大戰(1914年—1945年)
一戰
一戰時的法國(1910年—1918年)
二戰
維希法國(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
戴高樂將軍
抗戰法國
現代法國(1945年—)
解放後的法國
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第五共和國(1958年—)
1958年法國新憲法
『拾』 法國1840-1900年的歷史大事件
波旁王朝復辟(1814-1848) 包括7月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臨時政府。2月25日共和國宣布成立。4月23日選舉制憲議會,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個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的議會,溫和共和派佔多數。5月9日成立執行委員會代替臨時政府。6月22日執行委員會下令解散國家工場,引起工人不滿,23日工人起義。24日l.-e.卡芬雅克將軍被授予獨裁權,殘酷鎮壓起義。卡芬雅克於28日擔任共和國的行政首腦。11月,制憲議會制定共和國憲法,確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則。由750名議員組成立法議會,任期3年。總統 任期4年,掌管行政權,任免部長與頒布法律,支配武裝力量,但不親自指揮部隊,也無權解散或延長議會。議會和總統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參政院由議會任命,它預先審定政府的法案,並監督行政機構。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見拿破崙三世)當選總統。1849年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1852年12月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第二共和國告終。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一次大戰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
1914~1940年,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