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平線級驅逐艦有哪些基本性能
法國地平線級驅逐艦的作戰性能:護衛艦的排水量一般在1000~4000噸之間,「地平線」的排水量早已大大超出,所以正式分類時將其定為驅逐艦。
基本性能:法國「地平線」級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為6970噸,義大利版滿載排水量為6700噸。法意版艦長均為151.6米,法國版艦寬20.3米、吃水4.8米;義大利版艦寬17.5米、吃水5.1米。主機為2台LM2500燃氣輪機和2台柴油機,總功率可達69300馬力,柴-燃聯合推進,大大增強了其續航能力及遠程作戰能力。
該級艦的最高航速可達29節,續航力達到7000海里/17節。由於自動化程度高,近7000噸的艦艇僅需200名官兵的編制。
2. 法國空想級驅逐艦的介紹
1930年1月法國海軍訂購了6艘超級驅逐艦,命名為「空想」級,這些艦設計航速為37節,該級艦除了航速快以外,更裝備有極強的武備,並且擁有一個低矮的側影,因此該級艦無疑可躋身於世界最強驅逐艦之列。
3. 法國地平線級驅逐艦是怎樣建造的
2005年3月10日,法國首艘「地平線」級驅逐艦「福爾賓」號在法國艦艇建造局的洛里昂船廠下水。「地平線」級驅逐艦由法國和義大利共同研製。「福爾賓」號驅逐艦於2002年4月開工建造,定於2006年底服役。
法國「地平線」級驅逐艦的2號艦「舍瓦利亞?保羅」號也已在2003年12月開始建造,預計將在2008年交付法國海軍。義大利的兩艘同級艦也均已在泛安科納船廠開工建造,預計將分別於2007年和2009年服役。
研製背景
法國是傳統的海軍強國,也是最早的海外殖民國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其軍事力量特別是海上軍事力量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而作為二戰戰敗國之一的義大利,在二戰後海軍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長期以來海軍的發展處在一種近乎停滯的狀態。
近年來,歐洲大部分國家紛紛計劃於2015年左右全面更新其武器裝備,法、意當然也不甘落後。法國面向大西洋、背靠地中海,而義大利更是典型的海洋國家之一。
因此,研製現代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所需要的新型戰艦也就勢在必行了。為了給「夏爾?戴高樂」號航母及未來的第2艘航母護航,法國海軍急需先進的防空型艦艇。義大利同樣如此,隨著新航母「卡佛」號的建造,義大利尋求新型防空艦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一波三折
幾十年來,歐洲各國為了建立緊密聯合的歐洲政經體系不遺餘力,除了以經濟為主的歐盟之外,軍事上也企圖盡量合作,主要的合作案例除了以往的「龍卷風」戰機、EFA戰機等,海軍艦艇方面也有合作的計劃。為了降低建造成本和日常保養維護費用,並實現武器平台的通用性,北約各國一直都希望發展一種通用型軍艦。
20世紀80年代,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國決定聯合開發一種通用型區域防空艦,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NFR-90項目。
當時美國也加入了這一項目,並決定建造18艘NFR-90型艦,但由於後來歐洲各國之間以及美國與歐洲之間在艦船性能等方面的分歧,加上政治上的一些摩擦,1989年英國率先退出了NFR-90計劃,之後美、德等國也相繼退出,NFR-90計劃也就因此流產。
NFR-90計劃在1989年失敗後,歐洲國家仍在尋求合作研發歐洲新一代防空艦艇,其研發計劃有兩個:一個是1990年德國與荷蘭簽署的新一代護衛艦研發協議,西班牙於1994年加入其中,成為三國護衛艦合作計劃;另一個便是英、法兩國在1991年提出的未來護衛艦計劃。
1991年,由於英國急需一種能取代當時已經日趨老化的42型驅逐艦的新艦,而法國也要為新造的「戴高樂」號航母提供合適的防空護衛艦,出於成本、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兩國決定共同開發「英法未來護衛艦」。1993年義大利加入該計劃,三國簽署發展「新一代護衛艦」備忘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地平線」級驅逐艦。
但好事多磨,計劃中的老問題再度出現,由於各國的需求並不一致,對基本設計或裝備的採用也有分歧。其中最嚴重的爭執在於為防空導彈系統選用什麼雷達,英國堅持採用本國自研的多功能電子掃描雷達的艦載衍生型——「桑普森」雷達,而法、意則主張採用義大利開發的歐洲多功能相控陣雷達。
分歧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雙方需求的不同,英國海軍經常與美國海軍進出沖突地區實行武力投射,其防空艦艇需要優異的區域防空能力,故堅持選用遠距離搜索能力與技術水準均勝一籌的「桑普森」雷達;
但對法、意海軍而言,艦艇只要能在安全距離外成功攔截來襲飛機與導彈即可,因此堅持用性能與技術水準雖低於「桑普森」、但價格低廉得多的相控陣雷達。
除了主防空雷達之外,英、法、意對於其他許多裝備如艦炮、反艦導彈、魚雷、電子戰系統等的想法也不盡相同。
動力系統方面,英國偏好使用燃氣輪機搭配電動機的組合,但法、意兩國則希望採用燃氣輪機與柴油機的復合動力配置。
再加上英國的數量需求遠大於法、意,而建造工作分攤也不平均(需求量最低的法國一開始竟要求其造艦工作量占整個「地平線」項目的46%,後來雖然由於英國反對,降至25%,但英國還是很難接受),導致成本攀升,讓英國可能采購不到足夠的數量。
由於種種分歧,導致「地平線」項目一直裹足不前。英國終於在1999年4月退出該計劃,自行發展45型導彈驅逐艦。但法、意在「地平線」項目上有較多的共同點,因此並沒有放棄該項目。
為了能讓「地平線」項目順利進行,法國和義大利在2000年10月聯合組建新公司,專門負責「地平線」項目的開發。
「地平線」項目總預算為30億歐元,其中約有1/3用於作戰系統的開發。之後,法、意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修改「地平線」計劃的諒解備忘錄,首批為兩國海軍分別建造2艘艦。至此,「地平線」項目總算是塵埃落定。
4. 法國有哪些驅逐艦
「地平線」級導彈驅逐艦是法國最新一級以防空為主的驅逐艦,主要任務是為「戴高樂」級航母護航。該艦由法、意兩國於2000年10月組建公司聯合開發。由於雙方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在艦體設計、排水量以及艦載設備和武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法國「地平線」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6970噸,續航力7000海里/17節。由於自動化程度高,僅編制200名官兵。該級艦裝備了「主防空導彈系統」,由EMPAR雷達、48單元的「席爾瓦」垂直發射系統和「紫菀」導彈組成。與採用四陣面固定式SPY一1、APAR等相控陣雷達系統相比,EMPAR單陣面旋轉式相控陣雷達的成本、重量與體積都要低,當然它也存在目標更新速率差的問題,面對高速接近的目標時可能會有能力不足的情況。「紫菀」導彈有「紫菀」一15、「紫菀」一30兩種型號,可以在10一25千米內防禦超音速反艦導彈,在15~45千米內防禦高速飛行的攻擊機,在30~80千米內攔截預警飛機。這些導彈在驅逐艦加裝了遠程預警雷達後,還可以執行戰區導彈防禦任務。艦上配備了先進的數據處理系統、聲吶系統、衛星通信系統。
「地平線」級還具備「一艦多用、平戰結合」的特點,裝備有反艦導彈、魚雷、艦炮等武器系統,搭載1架直升機。法國海軍將用「地平線」級驅逐艦來替換老舊的「喬治·萊格」級驅逐艦。
「拉斐特」級導彈護衛艦是世界上第一種在雷達、紅外、水聲等各方面均採用綜合隱身技術,並產生明顯效果的大型隱身戰斗艦艇。首艦1990年12月開工建造,由於測試時間長,到1996年3月才正式交付法國海軍使用。
「拉斐特」級在隱身方面下足了功夫。整艘艦「拉斐特」級導彈護衛艦除必須暴露的武器裝備和電子設備外,其他設備一律採用隱蔽安裝,所以其艦體以上甲板異常光潔,除了一座100毫米艦炮幾乎沒有任何突出物。艦體水線以上的暴露部分幾乎找不出一個直角的部分,所有艦體過渡之處和設備的外形都採用傾斜角度圓滑過渡,以避免造成雷達波反射。經過這些精心的設計,滿載排水量3600噸的「拉斐特」級護衛艦的雷達反射面積甚至不及一艘.500噸級的快艇。據說在「拉斐特」號試航時,艦載直升機在起飛執行完任務之後,使用機載雷達居然無法找到母艦,最後,「拉斐特」號只得打開舷側交通艇艙外卷門,以增大艦體反射面積,才得以引導直升機安全返艦。另外,「拉斐特」級還採用了大量紅外隱身和水聲降噪措施,達到了全面隱身效果。所有這些隱身措施都大大降低了「拉斐特」級的可被探測率,從根本上提高了該艦的海上生存能力。
「拉斐特」級雖名為護衛艦,但具有對海、防空、反潛等全面的作戰能力。反艦武器為2座4聯裝MM一40「飛魚」反艦導彈發射架、1座100毫米自動炮;防空武器預定安裝2座8單元「紫菀」一15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由於研製速度跟不上,現以l座8聯裝「響尾蛇cN2」防空導彈系統代替;反潛主要由直升機承擔。
5. 法國空想級驅逐艦的驅逐艦介紹
法國海軍空想級驅逐艦無論就排水量,裝備以及航速,這相對於他國的驅逐艦要強得多,除了沒有得以巡洋的續航能力和幾乎犧牲了所有的裝甲防護力以外,幾乎和有的輕巡洋艦也不相上下。因此,這種法國獨有的艦種,往往被稱為超級驅逐艦、大型驅逐艦。 ★當時,法國艦隊中的torpilleur有三種,最大的便是contre-torpilleurs,其次為Torpilleur d』Escadre,意為艦隊雷擊艦,最小的就是torpilleur ,但一般資料往往分別稱其為超級驅逐艦、驅逐艦、雷擊艦。
義大利為了對抗法國的超級驅逐艦,設計出了一般被分為輕巡洋艦的驅逐領艦(Condottieri)「阿爾貝利科?迪?朱桑諾(Alberico di Giussano)」級,並在1927-1928年計劃建造。這型艦排水量和武裝基本上和他國的輕巡洋艦相當,5,200噸級,四座雙聯6英寸主炮,然而幾乎沒有裝甲防護,以此設想換來高速度以捕捉,擊毀法國的超級驅逐艦,其主機的功率達95,000馬力,計劃航速為36.5節,然而義大利人聲稱試航中本艦的航速竟然達到42節,雖然事後證明義大利人的成績里水分頗大,為沒有搭載武裝的條件下得來的數據,然而在當時,這對於其競爭對手法國人而言,不言而喻壓力是巨大的。建造更高速的對抗馬便成了當務之急。雖然財政緊張、物資短缺的問題依然嚴峻,但是當時的法國海軍部長喬治?萊格(George Leyguse) 提出了一項盡量不給國家財政帶來負擔的合理方案,並在1930年1月12日被通過採納。這個6艘1930年計劃艦,便是「空想」級驅逐艦。 「空想」級採用了新型立式高溫蒸汽鍋爐,主機的功率預計可達到74,000軸馬力,理論上的航速可為37節。然而實際的試航時,她們的實際功率竟然要比設計要求提高了27%-50%,這樣,空想號的試航航速猛然達到了42.71節,而可怖號更是創下了45.25節這個蒸汽輪機船艦前所未有的速度紀錄,而且,在8小時的試航中,航速達到平均40到42節,一小時試航更可達42到45節。這個紀錄被記載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里,並且至今依然未曾被打破。在外形上,本級的也在海軍中將德律雄(Drujon)的建議下作了較大的修改,這位將軍認為,擁有四個煙囪的大型驅逐艦未免過於形象鮮明,容易被對手辨認,因此,在設計階段,原計劃的四個煙囪被結合為兩個。在裝備方面,本級首次採用了1929式的長炮身型13.86cm主炮,和上一級「沃克蘭」級的1927式的同口徑火炮不同的是,其炮身長由40倍口徑被加長到了45倍,這樣,炮彈的初速也從原來的每秒700米提高到每秒800米以上,在其最大仰角的30度時,可以將40.6公斤的炮彈射向20,000米開外,比1927式的16,600米高出了17%左右。盡管這種炮也還是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因其仰角過小而沒有防空能力,以及完全依賴人力,結構復雜而脆弱等等,但是,法國技術人員成功地將英國提供的巡洋艦用維克斯測距儀成功地小型化,製成可以用在「空想」級的火控裝置,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原先海況條件一差,火炮發射率便大為降低等問題。主炮以外的裝備也將原來「沃克蘭」側舷裝備二座魚雷發射管由雙聯改變為三聯,這樣,魚雷管的總數便增加到了九管。
在1930年締結的倫敦海軍條約中,對驅逐艦作了以下的定義∶排水量不超過1,850 噸(1,880 公噸),並且主炮口徑不超過5.1英寸(130 mm)的水面作戰艦船。對於法國來說,由於此舉將影響到海軍的根本戰略,所以,他們再也不堪容忍華盛頓條約時那樣的屈辱了,在巡洋艦以下輕型艦只的問題上,法國的提案和與會各國發生了劇烈的沖突,最終在調解各方日內瓦會談中,還是因為法國極為強硬的態度,各國依舊不能達成共識,會談最終宣告破裂,結果,在倫敦條約上,法國和義大利沒有參加關於這部分內容的簽字。可見法國對輕型艦艇,特別是這種超級驅逐艦的重視程度。
寄法國海軍的期望於一身的「空想」級艦,於1935-1936年投入了現役,並在一系列試航中,發揮了她們卓越的性能。這以後,法國在1932年計劃中,更是推出了超級驅逐艦的集大成作∶比「空想級」更大,更強的「莫嘎多爾(Mogador)級」,這一級艦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3,600噸,主炮是「空想」級的改進型半自動的1934型13.86cm45倍口徑雙聯4座,魚雷管也有所加強,在航速方面,試航中也達到43.45節,但是剛剛建成二艘,正准備建造略加改裝的後四艘時,戰爭便打斷了這一切。法國的這種大型驅逐艦在使用上和其他國家的驅逐領艦不同,她們並不是作為驅逐艦分隊的旗艦指揮雷擊作戰,而是以3艘同型艦組成分艦隊,以高速度在大艦隊前方展開,偵察敵情以及擊毀敵方的小艦隊,而只建成兩艘的「莫嘎多爾」級並未真正完成這樣的編隊。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使 「空想」級在戰爭時獲得了更多的戰機。
6. 法國地平線級驅逐艦的反艦作戰系統是怎樣構造的
最初「地平線」級驅逐艦打算在2010年前後換裝法國研發中的ANF超音速反艦導彈,此導彈為先前設計的ANS的廉價版。
ANS是80年代後期法國、西德合作設計的,打算用來替換法制「飛魚」反艦導彈。ANS設計有艦射型、戰機空射型以及輕型化的直升機搭載型3種型號,以固體助推火箭/沖壓發動機推進,性能要求極高,彈重850千克,最大速度2.5馬赫,射程250千米,末段掠海飛行時還能做出15g的機動,大多數艦艇根本無法招架其攻擊。
不過由於ANS性能指標太高,加上沖壓發動機技術復雜,導致開發經費太高,於是在德國率先撤出後於90年代初期宣告取消。之後推出ANS的廉價版——ANNG,爾後改稱ANF,結合了ANS電子、沖壓發動機技術以及現有「飛魚」反艦導彈部分彈體、彈頭,以降低部分性能標准來換取較合理的價格。
ANF設計成能選擇全程掠海飛行或低-高-低飛行模式,射程150~200千米,飛行速度為2.2~2.6馬赫,彈道末段可做出10g的機動。雖然設計性能不如ANS,但ANF仍具備當代反艦導彈的較高水準。
當時美國海軍評估了國內外所有供艦隊進行防空演練的超音速掠海靶彈,希望能模擬全球任何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結果發現沒有一種靶彈能夠模擬ANF的整體性能與其所造成的威脅。
ANF最初預計在2006年形成戰力,然而在2000年法國國防部的評估中,卻認為從冷戰結束後到可預見的未來,法國海軍不會遭遇非得依靠ANF出馬才能解決的對手,認為現有的「飛魚」亞音速反艦導彈便綽綽有餘了,所以ANF計劃便遭到凍結,至少延至2010年以後再視情況決定是否繼續發展。2002年10月23日,法國國防部正式批准MM40Block3增程型「飛魚」反艦/對陸攻擊導彈的研發。
MM40Block3以渦輪發動機取代「飛魚」導彈以往慣用的火箭發動機,射程遂由MM40的75千米大幅增至180千米以上,但是彈重反而由原先的870千克降至780千克。較輕盈的彈體不僅可延長射程,也可顯著提升航程末段的機動性能,突防能力大幅提高。
MM40Block3使用了「紫菀」防空導彈系列的向量推力系統,能在發射後立刻轉向目標,而這也使MM40Block3具備兼容於垂直發射系統的潛力。此外,MM40Block3的彈體外形經過改良,降低了雷達反射截面積與紅外信號特徵。
導引方面,MM40Block3換裝新的主動雷達尋的器與GPS全球定位系統,不僅抗干擾能力大幅提升,還可鎖定海上或沿岸陸地上的特定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MM40Block3也擁有新的任務軟體與導航模塊,能選擇多種飛行軌跡使其更難反制,在多枚導彈同步攻擊的場合中也能以多個方向、不同高度對單一目標實施飽和攻擊。
此外,可在飛行途中更換目標。雖然經過大幅改良,MM40Block3的發射、儲備以及後勤支持仍沿用現有系統,使得原先擁有舊型「飛魚」導彈的國家能夠輕易換裝MM40Block3。
MM40Block3於2004年首次試射,預計在2006年進入量產階段,屆時它將成為「地平線」驅逐艦的反艦利器。此外,若干MM40Block3的後續提升工作也在進行,包括發展空射型、兼容於「席爾瓦」A70或美製MK41垂直發射系統、新型反艦、對陸攻擊雙用彈頭以及考慮加裝紅外尋的器等等。
7. 卡薩爾級驅逐艦的介紹
卡薩爾級驅逐艦(法語:Frégate Classe Cassard,英語:Cassard-class Destroyers,)是法國海軍隸下的一型以艦隊區域防空為主要任務的多用途驅逐艦。在地平線級驅逐艦正式加入法國海軍之前,兩艘卡薩爾級是法國海軍最新型、最倚重的防空艦艇。法國海軍內部無「驅逐艦」(Destoryer)的艦艇分類,所有水面作戰艦艇皆稱為「護衛艦」(Frégate),同樣本級艦法國海軍也將其稱為護衛艦,並列為一等護衛艦類別。一等護衛艦等同於其他國家的驅逐艦,並使用D作為舷號開頭。
8. 「法國喬治·萊格級反潛導彈驅逐艦」的主要技術性能是什麼
喬治萊格級是法國海軍首次採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的軍艦,又稱C70型。首艦「喬治·萊格」號於1974年動工,1979年服役。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准排水量3830噸,滿載排水量4300噸(D640~643),4580噸(D644~646)。長139米、寬14米、吃水5.7米。動力裝置為2台燃氣輪機和2台柴油機,總功率5.8萬馬力,雙軸,航速30節,續航力為8500海里/18節。編制2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