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軍是怎麼准備的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和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2個集團軍群,共4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和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千米的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和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② 二戰初期德軍投入了多少兵力進攻法國,具體作戰計劃是什麼有誰部署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 【2】【3】 在德國進攻西歐初期的時候,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提出自己的看法:把德軍的進攻矛頭對准中央,而不是右翼。用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對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也可以說阿登森林地帶是一個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吧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把曼施坦因的設想命名為「揮鐮行動」,根據當時第十九裝甲軍軍長古德里安說,「除了元首,曼施坦因和他本人外,幾乎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有信心」。 這個計劃幫助德國攻佔了法國,為法國成就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而最終這個號稱歐洲最大的陸軍強國淪陷。 因為德軍繞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法軍毫無准備,倉促中32萬人從敦刻爾克海峽撤往英國。德軍控制了法國全境。留在法國的德軍共計70個師84萬人,其中55個師62萬人部署在加萊,5個師7萬人部署在諾曼底,其餘基本在巴黎和沿海地帶。
③ 在二戰德國進攻法國初期,是誰提供的作戰計劃內容如何呢
在德國進攻西歐初期的時候,作戰計劃首先是由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制定出來的,代號是「黃色方案」,這個計劃跟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進攻法國的「史里芬計劃」類似,就是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進攻法國。
但是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很討厭這個計劃,認為比較老套,然而希特勒也很討厭這個計劃。
曼施坦因即而提出里自己的看法:把德軍的進攻矛頭對准中央,而不是右翼。用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對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也可以說阿登森林地帶是一個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吧。但是德國陸軍司令布勞希奇拒絕把曼施坦因的這個計劃轉交給希特勒。
也許是註定?,1940年1月10號,攜帶「黃色方案」的空軍軍官的飛機迷航迫降在比利時,有部分文件落入了英,法手中,於是曼施坦因再次提出他的作戰計劃。然而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與總參謀長哈爾德強烈反對這個計劃,但是你再怎麼司令也沒元首管用,最終屈服了。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把曼施坦因的設想命名為「揮鐮行動」,根據當時第十九裝甲軍軍長古德里安說,「除了元首,曼施坦因和他本人外,幾乎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有信心」。
這個計劃幫助德國攻佔了法國,為法國成就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而最終這個號稱歐洲最大的陸軍強國淪陷。
④ 二戰中,德軍為達成進攻法國的突然性,做了哪些軍事部署
德軍為最大限度地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在盧、法、比交界的阿登山區當面集結了3個裝甲軍(轄7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軍(轄3個摩托化師)。前衛是古德里安率領的第19裝甲軍(轄第1、第2、第10裝甲師),其任務是在進攻的當天中午,穿過盧森堡前出至比利時邊境,直撲法國的色當。在第19裝甲軍的北面,是賴因哈特率領的第41裝甲軍(轄第6、第8裝甲師),因古德里安的裝甲軍佔去了阿登山區的幾條主要通道,所以該軍的出發時間遲一些,但也很快穿過這一地區,直撲色當以西的梅濟耶爾地區。在第41裝甲軍的北面,是施密特率領的第39裝甲軍,該軍以隆美爾將軍的第7裝甲師為先導、以第5裝甲師殿後,待突破比利時邊防線後向迪南地區推進。繼3個裝甲軍之後跟進的是3個摩托化師。德軍日夜兼程,不間斷地進攻,力求出奇制勝。
⑤ 德國選擇阿登山區進攻法國,如何保證突擊力量
1940年1月,就在德國為進攻法國,正在秘密准備的時候,一架飛機連同“黃色方案”一並成為英、法聯軍的戰利品,也就是說,英、法兩國已經掌握了德國進攻法國的計劃。但意外的是,這么重要的情報並未引起他們的重視,這是為何?
首先,“黃色方案”就是一戰時“施里芬計劃”的翻版,盡管該計劃曾一度讓德軍抵達馬恩河畔,其兵鋒直指巴黎,但依然被拖入到曠日持久的“塹壕戰”。更何況,經過一戰,法國、比利時等國早有所防備,在邊境上修築了堅實的要塞。
當然,德軍的優勢還不止這些。相比較而言,他們有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更利於部隊的調動與指揮,而且具有新式武器、新技術的使用經驗,尤其是轟炸機與坦克的聯合作戰,德軍可謂是爐火純青。可以說,戰役還未開始,法國已經輸了。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⑥ 法國政府對於粉碎德軍的軍事有怎樣的准備
根據這些情報,法國政府和軍隊本應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在各方面做好粉碎德國的軍事冒險的准備。但法國方面並沒有這么做,而是將自己的安全寄託在國聯、盟國,特別是英國身上。
⑦ 1944年德軍為了阻止巴黎的解放作了什麼准備
1944年,隨著德國法西斯在蘇聯戰場、北非戰場的節節敗退,盟國乘勝追擊,將重兵推進至法國西部,准備解放巴黎。
為此,希特勒調集了55個師的兵力,駐守在法國西部,以抗擊登陸。同時命令空軍和海軍,一旦登陸發生,都要不惜血本,打擊航渡之敵。
⑧ 二戰期間,德國進攻法國,都擬定了哪些作戰計劃
首先就是戰術上的改變,在德國准備進攻法國的時候,法國人民認為,德軍仍然會就是採用一戰時的老戰術,從比利時一方的平原地區開始向法國進攻。但是德國卻改變了戰略。進入比利時的部隊只是德國軍隊的一個不主要的部分,而德國的主力軍此時正在從阿登森林。准備穿越阿登森林以後,向法國進攻。
而另一方面就是德國充分的戰前部隊准備,雖然說法國只有當時最強大的裝甲部隊,但是德國在面對法國的時候並沒有選用於它相等的軍事力量去選擇去攻擊他,而是在出動自己裝甲部隊的同時更是選用當時擁有絕對力量的飛行部隊,去攻佔法國,才達到在短時間內使法國淪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