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畫家德蘭的油畫作品風格如何

法國畫家德蘭的油畫作品風格如何

發布時間:2022-08-04 16:50:42

① 關於油畫派別的問題

你說的幾個派別時間都是在19世紀,他們是繪畫走向現代的轉折點。
簡述西方油畫派別(轉)

印象派

油畫出現於歐洲幾百年以來,一直推崇的是學院派的畫風,他們總是只在畫室裡面作畫,講究的是老套的構圖形式,作品總是缺少變化的的陰暗色調,直到19世紀後半葉,這種和大自然隔絕的做法終於受到了新一派畫家的唾棄,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年輕的法國畫家提倡走出畫室,奔向大自然的懷抱。由於他們的作品追求的是光線和色彩的變化,色調明亮燦爛,造型鬆散,不求嚴謹的筆法,所以被稱之為「印象派」。印象派的代表畫家較多,有莫奈(1840—1926年)、馬奈(1832—1883年)、畢沙羅(1830—1903年)、雷諾阿(1841—1919年)、德加(1834—1917年)、修拉(1859—1891年)等人。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又名《日出·印象》)成為宣告印象派誕生的標志。畫面中,一輪冉冉上升的朝陽噴薄而出,水天共一色,都被暖色的雲霞和淡淡的晨霧浸染得輕盈和神秘,近處的水倒映出似乎透明的橙黃、淡紫、淡藍象是神奇的魔術師在編織光與影的色彩篇章。近處的兩、三葉輕舟,遠處的吊車、林立的煙囪、廠房依稀可見。長短不一、富有活力的筆觸生動活潑地描繪了海邊小城阿爾及爾港口富有朦朧詩意的早晨。
由於對官方沙龍的抗議,印象派畫家從1863年起舉行了落選畫展,共舉行了八次,這八次畫展使得人們對新藝術、新畫風的驚訝、嘲諷逐漸走向對真正藝術的接受、欣賞和喜愛。莫奈的《魯昂大教堂》、《柳樹下的女人》、馬奈的《阿善特拉的橋》、畢沙羅的《休息的農婦》、德加的《芭蕾舞女》等等畫作都是其中的優秀作品。莫奈在晚年眼睛幾乎失明的狀態下,還創作了他的最大的一組油畫《睡蓮》。
印象派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甩掉了學院派沉重的「醬油色調」,奔向大自然的懷抱,描繪陽光與色彩的永恆魅力。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俄國出現的三位優秀畫家也曾受到印象派的影響,對印象派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學習、吸取,他們在日後也對中國的美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三位就是現實主義的繪畫大師列賓(1844—1930年)、風景畫家列維坦(1860—1900年)和列賓的學生謝洛夫(1865—1909年)。
伊里亞·列賓有著深厚的繪畫底子和高超的藝術天賦,他的很多作品都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地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在他的筆下,拉船的纖夫、堅強的革命者、殘暴的沙皇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地再現在觀眾面前。列賓的優秀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拒絕懺悔》以及眾多的寫實肖像。
謝洛夫擅長表現陽光和空氣下的室內景色,作有《少女和桃》、《陽光下的少女》等。
列維坦活了不到40歲,卻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風景油畫,他性格憂郁,創作出來的風景作品卻色調明朗,猶如優美的旋律,畫家的作品飽含了對生命的無限熱愛之情和對祖國廣袤土地的熱情謳歌。《墓地上空》被視為他的力作。

後印象派

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潛心研究,以及不管貧病疾苦仍然追求健康、光明和歡樂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很多畫家,如梵谷、塞尚、高更、畢加索、馬蒂斯等偉大畫家在早期都曾經深受影響。梵谷、塞尚、高更便是在印象派影響下的產生的後印象派的三位先驅。
荷蘭畫家凡·高(1853—1890年)一生坎坷,大部分時間都在窮困潦倒的狀態中度過,但是一切都無法阻擋這位天才畫家對光明和美好的追求和憧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把稻田、向日葵甚至星空都描繪成紅色的,橙黃色的,畫家手中的筆象是急促運動的波浪,總是滿懷激情地描著陽光下燦爛的景緻。凡?高一生都處於一種狂熱的創作沖動之中,所以在他自成一派的作品中,我們會很容易被他充滿激情的、甚至有些痙攣的狂熱所感染。如《向日葵》,瓶中一簇怒放的向日葵,從橙黃到淡黃的,各種豐富的黃色調子,鮮艷燦爛,充分展示了陽光下的蓬勃的生命力;而《村莊》、《有房子和農夫的風景》中紅色的田地、雲朵流溢的天空,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關注和熱愛;即使是在描繪夜晚景色時,凡·高也情不自禁地將星雲籠上太陽的光環,在《星月之夜》中,流動的星雲斑斕多彩,象一朵朵彩色的夢,哪裡還有黑夜的荒涼和恐懼?梵谷在不過十年左右的繪畫生涯中,共創作了1400幅油畫和素描,這位藝術史上並不多見的用自己的心靈和生命作畫的天才畫家,在37歲的時候,由於精神失控用手槍結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有著秘魯血統的高更(1848—1903年)生於巴黎,當過水兵和和交易所金融職員,25歲開始啟蒙學習繪畫,35歲時為了藝術毅然拋棄了所擁有一切。家庭生活的失敗、都市文明生活下掩蓋的虛偽使高更先是遠離法國到了偏遠的大洋州上的塔希提島,後來更是遠涉重洋,去到尚未受到所謂「文明」熏染的熱帶島嶼,去尋找他追求的「原始、純潔、自由」的世外桃園,最後病死在孤島上。高更在塔希島上的創作時期是他一生藝術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他吸取了中世紀的彩色玻璃畫、壁畫、日本版畫等各種創作元素,創造了「綜合」畫法。高更很重視形式美,在他的後期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對色塊之間的關系和布局已經拋開了早期印象派那瑣碎的筆法表現,顯得純粹得多了的色塊與色塊之間表現出一種接近平面的裝飾美。在高更的作品中,強烈體現出他對土著人原始自由的生活狀態、黝黑健康的皮膚的熱愛,體現出他對工業文明的強烈憎惡。高更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象徵主義色彩,被後人稱之為繪畫史上的「象徵主義之父」。其代表作有《遊魂》、《姊妹倆》未完成的大型油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塞尚(1839—1906年)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其作品大多以妻子的肖像或蘋果、麵包等靜物為題材。早期作品受到印象派的影響較大,後期專注於表現物體的質感和體積,擯棄了印象派過於瑣碎的造型筆觸和受自然限制的束縛,更加註重自身主觀意識的表現,並著重解決色彩與結構之間的關系。其作品有《蘋果盤》《玩撲克牌的人》《馬賽灣》《聖維多克山》等等。在油畫的里程碑上,塞尚是「完成了色彩——結構的革命」的「現代繪畫之父」。

(蘋果盤)

原始主義

(睡眠中的吉普賽女郎)

野獸派

(紅色的和諧)

立體主義

1908年,西班牙畫家畢加索(1881—1973年)在巴黎展示的一幅作品《亞威農的少女》被認為是立體派的問世之作。在反傳統的意義上,立體派比野獸派可謂向現代美術更進了一步。畢加索一生所受的影響較多,其中塞尚的晚期作品和非洲的雕刻藝術對其形成立體主義的影響最大。塞尚把物體概括成結構和體積給了畢加索將自然物體概括成圓錐、三角、圓球、圓柱的啟示;非洲雕刻使得畢加索找到了反自然特徵的靈感,解決了在單個形象中如何並存幾個不同視點的難題。在作品《亞威農的少女》中,畢加索用不同的透視方位和不同的光源打破傳統的空間表現的法則,用飽滿的構圖將五個女人體擠壓在表不同視點的空間里,給人以種全新的空間感受。油畫《格爾尼卡》表達的是畢加索對1937年德國對西班牙人民犯下的的罪行的憤怒。油畫中大量使用了蘊含痛苦和恐懼意義的淺青、淺灰色調,畫面人物仍採用了立體派的表現手法,將人物悲慘、絕望的各種神態和形象加以誇張變形並進行透疊,人物的質感猶如岩石般凝重。《格爾尼卡》充滿了了一種緊張的張力,簡明的黑白色調渲染了畫面的悲壯情調,強烈地震撼了觀眾。
在畢加索一生中,始終高漲著澎湃的創作熱情,他總是嘗試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進行表現,油畫、雕刻、拼貼、陶瓷等手法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畢加索的創作生涯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又稱為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和新古典時期,其中立體主義時期的成就對現代美術的影響最大。

(格爾尼卡)

抽象主義

(構圖)

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產生於一戰時期的反戰情緒。達達主義所提倡的是無政府、無理想的、破壞性的虛無主義,他們嘲笑一切既定的價值標准和所有的傳統觀點,認為當前的所謂文明社會正在作垂死的掙扎。雖然在思想上,達達主義帶有一定的消極性,但是他們看似荒唐的一些作品其實正是對傳統的叛逆、對新觀念的表達以及對新材料的創新使用,這些對現代派美術都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作用。達達主義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生活在紐約的法國藝術家杜尚(1887—1968年),其作品《帶鬍子的蒙娜麗莎》是達達主義向傳統審美觀念的挑戰;現成品作品《泉》是對「完全麻木的狀況」諷刺,畫家的創作目的並不是「建立在能否在其中發現審美本質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這些物品使人們思考的審美的問題上」。
超現實主義的一些思想雖然來源於達達主義,但是超現實主義克服了達達主義的虛無主義,受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的影響,超現實主義畫家嘗試著把「夢與現實這兩類表面矛盾的狀態」轉變成為「一種絕對的現實,一種超現實」。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有兩位傑出的西班牙藝術家,一位是才華橫溢的達利,另一位是米羅。
達利(1904—1989年)的傑出作品很多,創作領域主要在油畫和攝影當中,攝影作品集有《達利的鬍子》,油畫作品有《記憶的永恆》、《一個頭充滿雲朵的人》、《〈看海的卡拉〉——在18米外看變成林肯的肖像》等等。深受弗洛伊德學說的達利,其油畫作品充滿了魔幻世界的荒誕意味,猶如在迷幻怪異而又似曾相識的夢境里尋找著某種暗示或象徵。他的作品對後來的設計思想有極深遠的影響。
米羅(1893—1983年)先後經歷了野獸派、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幾次藝術風格的轉變。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加泰隆風景》、《蔚藍的金色》、《哈里昆的狂歡》等等常常出現一些奇異的有機體和有趣的符號,作品中往往洋溢著一種神秘的靈性和兒童般的稚趣。但米羅在1938年所創作的晚年作品《婦女頭像》卻與以前的作品迥然不同,畫中有些邪惡的頭像象阿米巴蟲體一樣讓人感到恐懼與無助,這是當時歐洲普遍存在的對戰爭的恐慌感。

(記憶的永恆)

抽象主義的產生與當時工業發展較快的社會背景有較大的關系,機械化工業產生的速度、效率等抽象因素使一些藝術家逐漸懷疑現代工業文明,同時受到神秘主義的影響,抽象主義者開始希望用一種純靈性、純精神的新手法去概括和提煉自己的精神世界。康定斯基就曾提出過:「以色彩影響精神」。抽象主義者嘗試著用簡潔單純的線條、色塊作符號藉以表達某種情緒和神秘的宇宙;又用幾何形式分割著畫面構圖,幻想以一種明晰的井然秩序去規范不可知的神秘世界。
俄國畫家康定斯基(1866—1944年)早期受過表現主義的影響,從1910年開始他就對抽象主義作了不懈地探索,在繪畫的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都對抽象主義作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被稱為「現代抽象繪畫之父」。他作於1913年的早期作品《即興30號》,似乎是隨興揮灑著抽象的視覺符號,在表達著一種跳躍的、愉悅的、「純視覺音樂」的激情;是而作於12年後的晚期作品《綠與紅》中的幾何形體的組合,則將抽象主義所追求的有序性表達得更加明朗。
將這種有序性的幻想發揮到極致的是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1872—1944年)。在他的著名作品《有紅、藍、黃的構圖》中,非常單純的紅、黃、藍三原色被黑色的線條分割,畫中沒有任何具象的可視對象,透出的是一種高度理智的穩定感,充分表達了抽象主義最終提倡的和諧性、有序性和平衡性。相對康定斯基而言,蒙德里安喜歡的色彩要偏向灰雅一些,他的繪畫作品更具有一種冷峻的理性美,所以蒙德里安被劃分為「冷抽象」,而康定斯基則成了我們常說的「熱抽象」。 1905年,巴黎的一個畫展上,一群年輕畫家展出了令人吃驚的作品,這些作品的色彩濃烈刺目、表現手法粗獷,帶給畫壇一股強烈的沖擊波,人們把這個年輕的畫派稱之 「野獸派」。(「野獸」,特指色彩鮮明、隨意塗抹。)實際上,野獸派從未形成過任何運動,也還沒來得及形成系統的藝術理論就解體了。野獸派存在的時間很短,大約只有三年左右,但是作為早期的現代藝術流派,其影響是久遠的。它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畫家馬蒂斯(1869—1954年),其代表作有《舞蹈》、《紅色的和諧》。在處理線條和色彩塊面之間的手法上,野獸派追求一種強烈的「蓄意的不調合」的對比效果,在透視上拋棄傳統的透視法則,在造型上追求形象的誇張性,這些力求打破傳統的藝術法則的創作手法給人帶來了隨意而又強烈的視覺效果;又由於受到非洲藝術和東方藝術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雅稚、淳樸的意味。在色彩表現的技法上,野獸派畫家常常採用類似平塗的手法,使得色彩之間不但對比鮮明,而且還具有較強烈的裝飾美。馬蒂斯曾在《畫家札記》中寫道:「總之,我追求的是表現。」野獸派的另外一名畫家德蘭(1880—1954年)也提出「放棄自我,為色彩而色彩」。現代美術的特徵是象徵性、抽象性、表現性,野獸所提出的這些以前從未有人明確提出的畫論都體現了野獸派畫家對主觀意識表現的重視,他們勇於向傳統挑戰的意識也開辟了現代派美術的先河。 原始主義畫派的中堅人物是出生於法國諾曼底半島的亨利·盧梭(1844—1910年)。從中年才開始作畫的海關職員盧梭一生從未受過任何繪畫訓練,他的作品全然不顧西方傳統繪畫中所重視的透視原理,各個畫面元素之間根本沒有「近實遠虛」的關系,人物形象也有些近似木偶;他畫樹葉是一片一片地畫,畫樹桿和草叢是一根一根地畫,畫頭發也是一根一根地畫得很清楚,色彩的使用比較單純,這使得他的畫看上去有點像通過拼貼手法獲得的平面裝飾效果,而且他的畫總是透出一股濃濃的原始氣息。在盧梭到底有沒有離開過巴黎這一點上,美術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從未離開過巴黎,有的則認為他曾在墨西哥的熱帶叢林中服役一年多。不管怎樣,盧梭筆下常常出現的神秘的熱帶叢林和有些古怪的人物形象,根本就沒有精心雕琢的痕跡,他似乎在自然而然地描繪著一個孩子的夢幻世界,描繪著一個未受污染的美麗原始世界。從他的畫上,我們似乎能看到他作畫時的認真和固執。這位被稱為天才的「雅拙藝術家」,其作品對「立體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現代派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畢加索就曾把自己收藏的盧梭的大量作品和一些非洲雕塑和面具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巴黎當時的著名詩人阿波里奈(1880—1918年)曾寫道,只要一看到盧梭的畫,他就「不得不推開窗子逃避」以逃避盧梭那神秘而荒誕的「自我誘惑」。抽象派的大畫家康定斯基的評價也很高,他認為盧梭開辟了「一條新的現實主義道路。」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② 一些藝術的代表人物和主要風格

古典主義
Le Classieisme

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期流行於歐洲君主專制時期的一種文藝思潮或文藝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藝視為必須仿效的崇高典範,從中吸取題材、情節、形象和創作經驗,並賦予它們新的歷史內容。古典主義一詞由此而得名。
法國是歐洲古典主義文藝的中心。從17世紀初起,法國詩人馬萊伯等為反對一切方言與俚語,確立法國古典主義文學語言的規 范做了大量工作 。 詩人梅萊在悲劇《 索福尼斯貝》中,最早實現了義大利學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則,即一個情節線索、一天時間和一個地點。這是古典主義劇作家創作的基本准則。法國文藝理論家N.布瓦洛的《詩藝》是一部具有古典主義文藝宣言性質的重要論著,概括和總結了幾十年法國古典主義創作的實踐,要求文藝「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宮廷」,「認識城市」;把體裁(史詩、悲劇、喜劇等)分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級,並對每種體裁進行嚴格規范;依據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學原則。古典主義在法國文學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繪畫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 、大衛等;建築中的代表者有芒薩爾、勒諾特爾等。他們在政治上擁護王權,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主張民族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塑造了為崇高社會理想而服務的人物典型;他們的創作基本上為宮廷服務,對民間文學採取輕視態度。古典主義由於過分強調理性主義、普遍性和情節的集中、單一,往往忽視個性,突出類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
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為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作
18世紀20年代起,古典主義思潮幾乎遍及全歐。英國的代表者是復辟王朝的詩人約翰·德萊頓和深受布瓦洛影響的詩人蒲柏。德國的代表者是約翰·戈特舍德,曾據賀拉斯 、布瓦洛等的觀點寫成論著《為德國人寫的批評中詩學試論》。俄國古典主義佔有特殊地位,諷刺性突出,傾向減弱,其文學代表者是蘇馬羅科夫、羅蒙諾索夫和康捷米爾等,建築的代表者是卡扎科夫、沃羅尼辛等。
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 , 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其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創作緬懷過去的理想,宣揚宗教的威力,表現出濃厚的消極思想與情緒。1800年斯塔爾夫人發表了著作《論文學》,介紹了她對浪漫主義的觀點。在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論德國》中,她提出了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問題,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和《愛爾那尼》一劇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雨果的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了對中下層人民群眾的深厚同情,是法國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喬治·桑表現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揭露金錢萬能罪惡的小說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屬優秀作品。然而,嚴格地說,浪漫主義還是起源於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創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把詩歌看作「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後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宣言。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人。他們抨擊封建教會勢力,表現出爭取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傾向,在藝術上發展和豐富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說中的代表司各特善於把歷史事件和大膽想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19世紀初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義規范 ,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對俄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義創作,充滿了革命激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思想,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以波蘭革命詩人A.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革命詩人S.裴多菲為代表 ,他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中期以後,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步被現實主義文學所取代。
浪漫主義美術 18世紀60~70年代,一些在羅馬的畫家曾在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嚴格學院主義原則范圍以外探索各種可能的途徑。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畫奇怪異常而最為突出,其《夢魔》一畫著重刻畫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國畫家和詩人布萊克在基督教神話的基礎上,發展了他自己精心構制的宇宙論,他的水彩畫技巧精美絕倫。在後來一代的畫家中康斯特布爾和泰納把水彩畫技法的鮮艷性和油彩結合使用。康斯特布爾畫英國鄉村景色,探索了大氣的光和色的復雜性。泰納發揮了光的自然效果,創造出有動力感的構圖,使觀眾如歷其境,似乎在隨畫面一起游動。在德國,風景畫家龍格力圖以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心靈氣質描繪為普通的自然靈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誠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雲霄的一棵孤樹或十字架之類形象來暗示自然和心靈的可敬可畏。在法國,採用歷史和文學題材的主要浪漫主義畫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進行實驗外,他以雄健的筆力表現了他的感情。異國的主題,特別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著迷。其熱情洋溢地描繪動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熱里柯相似的興趣,後者在選擇當代事件作為創作題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德拉克洛瓦《米索倫基廢墟上的希臘》(油畫)

浪漫主義建築 浪漫主義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 18世紀60年代~19 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 。 19 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故又稱哥特復興建築。浪漫主義建築主要限於教堂、大學、市政廳等中世紀就有的建築類型。它在各個國家的發展不盡相同。英國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發源地,最有名的建築作品是倫敦的英國議會大廈、聖吉爾斯教堂、曼徹斯特市政廳等。
浪漫主義音樂 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的特點是,不論作曲或演奏,都以個性為重點,注重感情表現。這種變化部分地是由於音樂家的社會地位發生變化所致。17世紀的作曲家是受託為貴族保護人而創作,而18世紀的作曲家則依靠城市音樂會的聽眾。就這一意義來說,貝多芬上承古典主義時期,下啟浪漫主義時期,因為他的音樂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義的,但他把自己的音樂看得高於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手段,從而為19世紀作曲家樹立了重要的典範。一般認為C.M.von韋伯是真正浪漫主義作曲家的開端 。 他以《魔彈射手》建立了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隨後有舒伯特、柏遼茲 、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納等大量作曲家。他們分別在藝術歌曲、標題交響樂、鋼琴小品、交響詩、歌劇等浪漫主義新體裁的創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樂中的浪漫主義精神,不論在浪漫曲還是在器樂方面,往往從詩歌、童話和民間故事吸取靈感。浪漫主義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更加自由 ,它服從於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識地帶有片斷或即興的性格 ,對遠距離和聲和調性關系的探索使和聲語言大為擴展。把浪漫主義理想體現得淋漓盡致的是19世紀的大歌劇,強烈的民族主義,對英雄的崇敬,奇異的布景和服裝,描述性音樂 ,以及交響和聲樂配曲所顯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構成浪漫主義音樂的因素。

現實主義
Realism

19世紀30年代 後歐洲文藝 中佔主導地位的 文藝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藝創作的一種原則和方法。
發展史 德國詩人席勒在1789年4月27日致歌德的信中第一次從美學意義上使用「現實主義」這個詞 。1850年9月21日,法國作家尚弗勒里在《秩序報》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庫爾貝的文章《藝術中的現實主義》。1855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庫爾貝的兩幅畫遭到主辦者貶抑而未能入選 。庫爾貝便在博覽會旁邊舉辦個人作品展覽,之後,尚弗勒里同小說家兼批 評家杜朗蒂一起 ,創辦了一個名為《 現實主義》的刊物(共出6期) 。1857年尚弗勒里在論文集《現實主義》的序言里,稱巴爾扎克是現實主義方法的創始者之一;並同時列舉了狄更斯、薩克雷、 C.勃朗特 、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批英國和俄國作家的名字,企圖給現實主義提出某種綱領性的東西。歐洲一個以「現實主義」正式命名的文藝流派和文藝思潮,即由此而來。
現實主義在19世紀 30~40 年代形成 並取代浪漫主義 ,具有社會歷史發展和文藝本身發展的深刻原因。面對現實 ,進步作家在自己的創作中反映社會的某些真實狀況。此外 ,19世紀自然科學領域的三大發現、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傳播,都促使進步作家用客觀的、批判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他們不再滿足於浪漫主義文藝的主觀理想和個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而把目光投向文藝復興、啟蒙主義時代面向現實的傳統和古典主義文學的諷刺傾向。法國的梅里美、巴爾扎克,德國的霍夫曼、俄國的普希金等一批原來用浪漫主義方法創作的作家都轉向現實主義,並成了各國現實主義道路的開拓者。
特徵 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和創作原則 ,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徵:①它偏重對現實的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描寫,強調人物和環境之間的現實關系。②典型是現實主義創作的核心。典型化和個性化不可分割,每個典型又是「這一個」。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的序言中說:「不僅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達出來。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處境,有典型的階段,而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種准則。」別林斯基認為果戈理的小說是「現實在其全部真實性上的再現 。在這里 ,關鍵在於典型」。③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別注重描繪社會的黑暗和丑惡現象,以及社會下層、「小人物」的悲慘遭遇 。④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於這一形式。它具有廣闊的審美可能性,不排除採用假定、誇張、荒誕、變形、意識流等多種手法。它重視社會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心理描寫,是它的藝術特徵之一。⑤思想基礎一般為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譴責社會黑暗,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與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觸及社會矛盾和現實關系的真正根源。
成就 由於歐洲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社會歷史條件和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現實主義文學在歐洲各國也各具特色。法國是現實主義的發源地。早期代表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真實地描繪了那個時候法國從外省到首都、從社會底層到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深刻地揭示了法國社會矛盾的種種復雜的現實關系,是法國現實主義的第一部代表作。巴爾扎克的巨著《人間喜劇》創造了從拿破崙帝國、復辟王朝到七月王朝這一歷史時期社會各階層兩千幾百個人物形象,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歷史。此後,法國現實主義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福樓拜、莫泊桑等一批優秀作家。福樓拜在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中,尖銳地揭露了教會、貴族、地主、資產者的惡行,生動地描寫了第二帝國時代的社會風貌。莫泊桑的創作有力地鞭撻了法國社會的腐朽、黑暗,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復雜的矛盾進行了深入的精神探索。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現實主義發展迅速。狄更斯的小說描寫了英國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尖銳的勞資矛盾,揭示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和資產階級的偽善。薩克雷的《名利場》等小說,淋漓盡致地揭露了19世紀初英國社會中追名逐利 、腐化墮落等丑惡行徑 。蓋斯凱爾夫人的《瑪麗·巴登 》 、C.勃朗特的《簡·愛》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絲》,都是英國現實主義的名作。70、80年代後蕭伯納、高爾斯華綏等作家,運用社會心理小說和社會諷刺戲劇的形式,對英國社會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德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現實主義文學另有特色。以海涅為代表的早期現實主義的鋒芒主要指向封建割據和君主專制。後期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等作家的創作,反映了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諷刺了大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的貪婪無恥。在法、英、德之後,19世紀中期北歐各國的現實主義開始形成。挪威易卜生 的社會問題劇和丹麥的安徒生的作品,在世界現實主義的歷史發展中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它的主要特點在於描寫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下的黑暗現實,而且始終與俄國的解放運動緊密相連。普希金、果戈理、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岡察洛夫、謝德林、亞·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風格各異的作家,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俄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對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同時也表現了「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和平民知識分子中的「新人」。到70、80年代西歐現實主義的批判力量已經削弱的時候,在托爾斯泰、契訶夫、柯羅連柯等的創作中,現實主義繼續得到發展和深化。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19世紀80、90年代,比歐洲晚半個世紀。最早提倡現實主義創作的是豪威爾斯。在他之後,加蘭、諾里斯開始轉向現實主義。而主要代表人物則是馬克·吐溫。
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和原則,在20世紀仍在發展。它不僅繼承了19世紀的傳統,也吸收和創造了許多新的形式和手法,從而藝術地揭示了20世紀的新過程和新特徵,並且出現了像 R.羅蘭和法朗士 、海明威和德萊塞等一批優秀現實主義作家。

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

19世紀後半期~20 世紀初期流行於法國 、歐美乃至世界的一種藝術流派和文藝思潮。
印象主義美術 印象主 義作為繪畫流 派出現於 法國 。1874年3月25日 ,C.莫奈 、P.-A.雷諾阿、C.畢沙羅、A.西 斯萊、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輕的法國畫家,在巴黎舉辦了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展覽會,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題為《日出·印象》的油畫的題目被一位觀點守舊的記者借用,撰文嘲諷此展覽為「印象主義畫家展覽會」 ,遂產生印象主義或印象派之名。
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 ,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印象主義畫家先後舉辦了8次展覽 ,前兩次均受到當時輿論界的猛烈抨擊,以後逐漸成為具有很大影響的美術流派,並擴大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繪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得到E.馬奈的支持與鼓舞。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
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他的《弦樂四重奏》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開始用「印象主義音樂」加以贊揚。以後此詞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並不再帶有貶意。
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是從後期浪漫主義和民族樂派中演變出來的,同時也吸取了東方音樂的養料。其藝術表現手法有:①以短小的曲調細胞組合成一種新穎的動機語匯。②在節奏上喜歡復節拍與復節奏,節拍不規則地細分減弱了推動力,呈現鬆散流動的狀態。③重視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採用相應的調式。擴大調性概念,常避免出現明確的收束式。全音音階的運用使調式中的每一個音居同等地位,減弱了調中心感,出現多調性因素。④由於喜好對不同色彩與音響作平面的、繪畫式的並列,和聲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通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與減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⑤音色豐富、獨特而新穎。在聲樂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力量的低音區。廣泛運用各種樂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⑥配器與織體安排新穎。⑦結構往往鬆散模糊,但許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輪廓。
德彪西以後,雖然難於將某個作曲家截然歸入印象主義的行列,但是,印象主義音樂風格與手法的實際影響已遍及整個音樂世界。
印象主義文學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 ,但文 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 ,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 ,卻眾說不一 。能夠確定的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 歐一些文學 家的確 有類似印象派 繪畫和音樂的那種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徵主義文學 之間有類通之處 ,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徵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徵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於印象主義 ,例如象徵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徵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法國文學史家把龔古爾兄弟作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的法國詩人、小說家皮埃爾·洛蒂,他的某些詩歌的確如印象派畫家那樣在「捕捉瞬間的感覺印象」,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紀法國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義的嚴重影響,某些小說中只剩下感覺印象的朦朧的追求。
英國19世紀末的王爾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義的傾向比較明顯。1912~1918年在倫敦的一部分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詩派,與印象主義一樣強調感覺印象的描繪,但他們自稱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與不明確是浪漫主義的余風,因而全力加以攻擊。但理論上的分歧在創作實踐上有時卻很難覺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國詩人艾·洛威爾、希·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人的許多作品與印象主義的詩無分彼此。
在德國文學中情況也相似,文學史家無法確認界線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龍為首,包括理查·戴默爾、古斯塔夫·法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印象主義傾向最明顯的詩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事物給詩人的感覺經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和阿爾諾·霍爾茨等人的許多詩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義傾向。
印象主義一詞同時還指一種文學批評,稱為印象主義批評,亦即感受式批評。這種批評拒絕對作品進行理性的科學的分析,而強調批評家的審美直覺,認為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這美的印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在哪種條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義批評是一種朦朧的、沒有明確論證的「以詩解詩」式的批評,而且往往寫成散文詩的格式,文學批評就成為一種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門類,寫這種批評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詩人或作家。

野獸主義
Faurism

1905年產生於法國的美術流派。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中,以H.馬蒂斯為首的一群青年美術家的作品參展,其狂放隨意、無拘無束的形式為保守者們所震驚,評論家L.沃塞列斯在這些粗野的作品中發現一件具有佛羅倫薩風格的小雕像,稱其是「野獸群中的多納太羅」,遂有「野獸」之綽號。作為一種繪畫潮流,野獸主義認真追隨V.梵谷、P.高更等人所開創的藝術道路,竭力反對傳統的模仿自然的寫實主義 ,突出強調主觀感受,注重採用變形、大色塊和粗拙的線條相結合的誇張表現手法,追求平面化的裝飾趣味,力圖創造一種「單純、寧靜、均衡、和諧」的美學境界。主要代表人物有馬蒂斯、A.德蘭、杜飛、M.de弗拉曼克等。野獸主義沒有任何宣言和綱領,且存在僅有二、三年時間,但在西方20世紀早期的美術運動中卻佔有重要地位,是對西方傳統藝術的觀念和法則的重大叛逆,並為後來許多勇於探索的現代主義美術家打開一個突破口,因此被稱為20世紀首次藝術革命 。

立體主義
Cubism

1907年出現於法國的現代美術流派。發起人為P.畢加索和G.布拉克。1907年畢加索創作的油畫《亞威農少女》,標志著立體主義的開端。1908年,布拉克畫出油畫《埃斯塔克的房子》,評論家L.沃塞列斯曾這樣描述道:「布拉克將一切都簡縮在幾何圖形和立體之中……。」立體主義一詞從此確立下來。其創作的主要特徵,即在畫面上將一切物體形象破壞和肢解,然後再加以主觀的拼湊、組合,以求所謂立體地表現出物體的不同側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現出二度和三度空間,甚至表現出肉眼看不見的結構和時間(四度空間 )。可見,立體主義畫家接受了P.塞尚關於創造視覺立體形象的觀念,進而轉向一種對心理的立體形象的追求。其他代表人物還有J.格里斯、F.萊熱、R.德洛內等。立體主義美術運動的鼎盛期雖僅有7年 ,但卻造成極其廣泛的影響 ,尤其鮮明地反應在本世紀的建築、裝飾和實用工藝美術之中。

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於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後,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採用。
表現主義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其成員的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大都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於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創作上,他們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恆的品質。它在詩歌、小說和戲劇領域都產生了一批有影響

③ 野獸派的代表有哪些 具體資料

野獸派意識與於百姓的不理解而得到的帶有諷刺意味的名字,1905年,他與伏拉明柯、德蘭、魯奧等參加巴黎秋季沙龍油畫展覽,由於批評家路易·赫克塞爾發現義大利雕塑家多納泰勒的雕塑置於馬蒂斯所創作的粗野色彩的油畫之中,驚呼「多納泰勒陷於野獸之中」,野獸派因而得名。 9月8日 1954年
野獸派畫家的重要代表之一法國畫家德蘭 野獸派代表作 野獸派(Fauvism)是20世紀最早出現的新藝術象徵主義的畫派。特點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常給人不合常理的感覺。1905年一群以亨利·馬蒂斯為首的年輕畫家在巴黎秋季沙龍展出自己的形象簡單,色彩鮮艷大膽的作品,震驚了畫壇,人們驚呼「這簡直是野獸!」從此畫壇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野獸派。
野獸派這一名詞,德自於評論家路易渥賽勒,他針對這些畫家使用的激烈,狂暴的色彩,給予帶有諷刺意味的稱呼.
「野獸」一詞,特指色彩鮮明、隨意塗抹。這種色彩比新印象主義的科學色彩,比高更、凡·高的非描繪性色彩,比那種直接調色、變形的畫法更為強烈。野獸派畫家最終實現了色彩的解放,高更、凡·高、修拉、納比派和新印象主義,都曾以不同的方法對此進行過探索。野獸派畫家用了類似的手段,專心致力於各種目的。他們原意使用從顏料管里直接擠出來的強烈的色彩,而不想刻劃自然中的對象。這不僅是想引起視網膜的振動和要強調浪漫或神秘的主題,而更重要的是想樹立與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繪畫准則。這樣,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在使用高更和修拉的色彩,並自由地結合了他們自己的線條節奏,以達到類似於塞尚的不斷追求的那種效果。
亨利·馬蒂斯(1869-1954)
法國畫家,野獸派的代表人物,青年時代曾在巴黎裝飾美術學校學習,1895年進巴黎美術學院,從象徵派畫家莫羅學習,後受後期印象派的影響,並吸取東方藝術及非洲藝術的表現方法,形式「綜合的單純化」畫風,提出「純粹繪畫」的主張,1906年後的作品,造型誇張,多用單純的線描和色塊的組合,形成裝飾感的畫風,追求裝飾和形式感,是馬蒂斯藝術的本質。
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是現代派雕塑的先驅者之一,其雕塑作品追求簡潔、結實的風格。

④ 德蘭的介紹

德蘭(Andre DERAIN,1880—1954)是野獸派畫家中重要的一員。早年在卡里埃畫室學畫結識了馬蒂斯,其後又與費拉芒克共用一間畫室,他們相互探討藝術問題,為野獸派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⑤ 如何欣賞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油畫

其中畫家很著名的一幅畫就是《自由引導人民》,它描繪的是硝煙彌漫的場面,畫面中有受傷的、死去的人,卻依然無法掩飾住人們為自由而戰的渴望。整幅油畫氣勢磅礴,色彩與明暗對比強烈,結構緊湊,用筆奔放,充分展現了浪漫派繪畫的風格特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用暗色作為主題,再加上神與人的共同奮斗,給人一種模糊、神秘的感覺。採取了頂天立地的構圖形式。倒在地上的屍體、戰斗的勇士以及高舉法蘭西旗幟的女子,構成一個穩定又蘊藏動勢的三角形。他們身後都是一往無前的戰士,遠處的建築是巴黎市中心的標志——巴黎聖母院。以一個象徵自由的女形神象為主體,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氣質造就了這樣一位袒胸露懷的女子形象,招呼著後方的人民,將神話中的自由女神與浴血奮戰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長著希臘雕塑般的輪廓,穿著樸素古典的衣著,與周圍身穿現代服裝的男士們相比,她更像一個抽象的人,代表著最高的精神與意義。

⑥ 油畫分為幾個派系和幾種風格,詳細點

油畫的流派分為兩大類:

1、是以客觀的再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2、是以主觀表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以客觀的再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1、文藝復興後出現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義、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印象主義都是以再現自然為基礎,表現畫家不同的思想與目的。巴洛克派——巴洛克流行於17世紀至18世紀。

2、「巴洛克」一詞原意有不整齊、扭動、怪誕的意思。推崇運動的扭曲,形體的豐腴與量感,其藝術語言強烈、誇張、動、浮華,這是巴洛克派繪畫的特點,其代表人物為魯本斯。

3、「洛克克」原意是指貝殼的形狀,其藝術風格為繁瑣、精巧、纖細、甜膩、流行於18世紀,其代表畫家有華多和弗朗索·布歐等。

4、古典主義是以尊重古希臘、羅馬的審美原則,構圖上對稱、均衡,氣勢上庄嚴、輝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畫深入。這也是學院主義的奉行的原則。正如學院派奠基者法契諾所講「美是所有藝術品的最高目標。

它是事物的一種客觀性質,由秩序、和諧、比例、規矩所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爾、安格爾等等。

5、浪漫主義起源於法國19世紀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構圖、光線、色彩、動態、表情都表現了藝術家豐富的想像力,它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構圖中的水平與垂直,光線的柔和與均勻,使畫面產生了一種激情。這也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宣洩與表達。

6、現實主義繪畫指19世紀中葉,以米勒為首的畫家主張用忠實於對象的手法去表現正常的視覺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質。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7、寫實主義就如它的創始人庫爾貝在1885年所講的:「象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我這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話,創造藝術就是我的目的。」

8、照相寫實主義是對生活以一種照片式的形式搬上畫面,如克洛斯的《約翰像》。它繪製作品要先拍成照片或幻燈片,再把它以比真人大十倍的比例精細地放大到布上,更細膩、更逼真地表現出對象的細節,如臉上的每一絲肌理和每根汗毛等。

9、印象主義是19世紀的畫家們走出了自己的畫室,去探索自然界中光與色的瞬間變化,打破了傳統觀念上固有色的概念,如樹是蘭綠色、陰影是黑色,它把周圍的環境色對固有色的影響進行了客觀的繪制。其代表畫家有莫奈、修拉、塞尚、雷諾阿等。

以主觀表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1、後印象主義畫家強調表現自我感受,注重色彩的對比和事物的內在結構,其代表畫家有梵谷、高更等。這個畫派對現代西方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野獸派以誇張的造型、強烈的色彩、粗獷的線條表達內在激情,馬蒂斯是這一畫派的創始人。

3、立體主義畫派,畫面的視點已不再是一個方位,而是對事物進行全方位的表現,使物體還原成幾何形體。其創始人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和法國畫家布拉克。

4、未來主義畫家以抽象的形式,運用色彩、線條表現運動速度、力量及其組合與分隔。

抽象主義——抽象主義是依靠線條、塊、面、色彩,進行無具象的抽象進行組合,其代表畫家為荷蘭畫家蒙德爾安。

5、達達主義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活動雕刻、波普藝術直到後現代主義都有一定影響。

6、超現實主義畫派受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及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的影響,主張表現人的潛意識和夢幻。代表畫家有西班牙畫家達利、米羅。


(6)法國畫家德蘭的油畫作品風格如何擴展閱讀:

油畫材料:

1、炭條。炭精棒與木炭條都適於在畫布或木板上畫素描。木炭條的性能更好,因為它的印痕較輕,更容易擦掉,用起來較為靈活。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線條,使輪廓線較為明確。

2、炭筆。線條較細,更適於畫細部。有人不主張用鉛筆,認為鉛印會從油畫色層底下泛上來。

3、色粉筆與蠟筆。在畫布上使用不易過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淺色。在這種素描中過多使用色粉筆或蠟筆會使底子不穩定。

4、水彩與丙烯色。極薄的水彩不會對油畫色的覆蓋產生任何影響。若要厚塗,就用丙烯色。

5、水墨。使用中國書畫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墨線既可以用油畫色覆蓋,也可以保留,它不會輕易被松節油洗掉。

6、復寫紙。可將紙上的素描稿復印到畫布上。在起素描稿階段,發膠、膠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對於易脫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噴上一層固定液。另外,各種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備品。

油畫養護:

油畫作品在保存過程中難免會發黃變暗,這是由於表層光油被氧化的結果。至今還沒有一種不會被氧化的光油,清除掉舊光油層重新上光是恢復作品原貌的唯一辦法。常用的清洗溶劑有:

1、松節油。對舊油畫作用弱,而對新色層作用強,尤其用熱水加溫後使用效果更佳。

2、精製汽油和苯(甲苯、二甲苯)。對樹脂的溶解力比松節油強。

3、乙醇(無水酒精)和甲醇(木醇)。是樹脂的強力溶劑。

4、丙酮和氯仿。能迅速溶解樹脂和油層。美術用品商店出售的清洗劑一般是幾種溶劑混合而成,強溶劑不能單獨使用。

現代油畫多採用樹脂光油,用松節油就能清洗掉。國內老一輩油畫家多使用油質上光油,需要松節油和無水酒精混合使用。而丙酮只有在清洗古代作品時作為添加劑使用。

5、雙氧水。有許多名貴的白色顏料的物質是鉛鹽,在空氣含有微量的硫化氫氣體,當硫化氫遇到鉛離子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辰接近黑色的固體硫化鉛,使油畫變暗,而雙氧水可以將硫化鉛氧化為白色的硫酸鉛。

⑦ 德蘭代表作

1906年,德蘭在倫敦創作了一組表現泰晤士河的 作品,其中的典型代表為《威斯敏斯特橋》。整 幅作品色彩斑斕,色調明麗,形狀簡潔,筆觸有 力,充分反映出畫家處理畫面色彩和結構的高超 技藝。

閱讀全文

與法國畫家德蘭的油畫作品風格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