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中小學教育的學制是怎麼樣的,從小學到高中
小學 6年
初中 3年
高中 3年
大學 3年
研究生 2年 一般
⑵ 各國及台灣語文課教什麼,怎麼教
各國及台灣語文課教什麼、怎麼教?
王易 中國教育報
這是關於語文教學、教材的第四篇文章,前三篇文章著重研討中國與美國在語文教學、教材方面的差異,今天的這篇文章,向大家介紹的是美國、法國等國家以及台灣地區的語文教學和教材。站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中國語文的教學教材改革該往何處去。看完這篇文章,要是覺得不過癮,可以回復「語文」查看小編為你准備的其他文章。
美國:把語文課上成閱讀課
美國中學實行寬松的選課制,語文課也更像是「閱讀分享課」。雖然美國大學入學對寫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學都不設有專門的寫作課程,而是通過閱讀各種體例的作品、寫書評等鍛煉出來。至於語文課上讀什麼書,也由任課教師自己來開書單,無論教育部還是學校,都不會印發統一教材。盡管中學語文課深淺是可選的,但無論哪種課程,大量的閱讀都逃不掉:剛上初中的13歲孩子,一個學期下來可能必須讀6-7種風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點大學的高中生,平均一學期也要完整啃下10本左右名著。
小說、傳記類閱讀材料在美國中學語文課上所佔比例卻很大。從古希臘故事《特洛伊》、《奧德賽》,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記》、《罪與罰》和《蠅王》等,都是學生最經常被布置閱讀的著作。與中國語文課本主要收錄選段不同,美國中學生還要完整閱讀整本著作,按進度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一個班的學生同時讀一本作品、並且進度也相當,是美國人熟悉的「讀書會」式語文教育。但美國一些學區卻大膽地引進了「工作坊」式的語文課,這意味著學生自己選擇想讀的書,並跟同學們分享。曾主張學生只該讀「精華讀物」英文文學教授MarkBauerlein就表示,學生讀《哈利波特》還是狄更斯(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都無所謂,關鍵是在信息時代保持閱讀的習慣。
法國:「通識教育式」的語文課
與美國類似,法國中學的文學課程沒有統一的國家教材,學校根據教育部定立的大綱自主選擇課本。受多年的精英主義教育觀念影響,法國的語文教育曾長期被等同於文學教育,16至20世紀的經典純文學作品,尤其是法國和法語區的經典小說、詩歌和戲劇,都是法國中學教師熱衷選擇的教材。從巴爾扎克到雨果、從拉封丹到拉伯雷,幾乎每一個法國文學分支都可能涉獵,文科的學生還要完整閱讀如(義大利作家)蘭佩杜薩的《豹》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朱麗葉》等譯作。
為了應對中學生越來越不願意上文學課的現象,法國教育部宣布把電影引入文學課程,將學生感興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課堂。法國教育部官員認為,他們選擇的電影能幫助正經歷青春期的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在已公布的200部經典電影中,中學生能在老師陪同下觀看法國電影《輕蔑》(LeMépris)中的男女主角「調情」,以及《赤膽威龍》(RioBravo)的槍戰,並以自己的角度進行解讀。
在法國,有個流行的說法,「每個法國人一生中都要過哲學這一關」。雖然法國高中生在高中階段將分科(主修文科、經濟社會或理科),但中學畢業會考時都需要考哲學作文(類似高考語文作文)。
因此,法國中學生的「語文課閱讀材料」涉獵非常廣,除了經典法國文學作品,還須閱讀薩特和加繆等看上去對中學生而言過於艱深的哲學作品。而這很可能還不夠,2010年,法國中學會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釋霍布斯《利維坦》(英國政治哲學巨著)和托馬斯?阿奎那(中世紀義大利神學家、哲學家)的《神學大全》節錄。
德國:將語文課上成公民教育
20世紀90年代,德國曾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目的是為了讓教育「更適應社會發展」。在包括語文在內的科目,教材選取還專門加入了更多展現社會「陰暗面」(如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的內容,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解釋社會現象。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一次談到教育的訪談中,曾列舉兒子安德烈上德文課的一個例子:安德烈的德文老師讓學生在課上討論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德國作家)的劇本《伽利略傳》,該劇本講述的是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地球的原理,但原理不被教會所接受。與多數學生熟悉的、伽利略如何堅持自己的理論不同,布萊希特的劇本卻表現了伽利略面臨選擇的兩難:硬碰硬、然後被教會迫害而死,或暫時屈服以保存自己。劇本的結尾是,伽利略選擇了後者。
允許不一樣的東西,僅僅展現了德國中學語文課的一面。在「不在吃飯就在思考」的德國,中學生的德文課的討論更是與別不同。據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回憶,對這部文學作品的理解遠不僅到其「映射法西斯」的背景,課堂上的討論甚至涉及到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機器間的關系,可以說已脫離了純粹的語文教育。本身身為大學教授的龍應台稱,這樣語文課讓人聽著「驚心動魄」,因為它實際上已觸及了「公民教育」的范疇。
中國台灣:最重視古文的語文課
在台灣,「教育部門」會匯編供中學生統一使用的課本,但不少學校也在採用自編教材。文言文超過白話文比例,一直是台灣語文課本(台稱「國文課本」)一大特色。在文言文比例被調低到45%之前(今年9月份又剛調整為45~65%的「彈性比例」),台灣學生高中三年學習的文言文比例逐漸遞增,大約為高一的60%、高二70%和高三80%,其中選自先秦諸子的比例很重。
文言散文集《古文觀止》幾乎是每一個台灣中學生都精讀過的教材,大陸學生所熟悉的陶淵明《歸去來辭》、王勃《滕王閣序》等散文,也在台灣學生最為熟悉的篇章之列。台灣國文科教材的白話部分,一部分選自餘光中等有影響力的現當代台灣本土作家作品,而曾被列為禁忌的魯迅和沈從文的作品,現也被列入。
⑶ 知情的進來一下,法國中學生作業情況
作業量肯定沒國內大
法國當然可以上QQ啦。。我現在就在法國啊,所有網路的東西都是共同的
你說的9點是晚上9點還是早上。。。是法國時間還是國內時間。。
如果是國內早上九點,那說明他寫作業寫到凌晨3點,,那可不是「終於寫完了」, 。。
如果是國內晚上九點,法國才下午3點或者2點(冬令時的話),是有一點蹊蹺,不過如果那一天是星期三也不奇怪,法國中小學很多學校周三是休息的,就像周末一樣,所以也可以算寫了半天作業了。額當然,如果那天本來就是周末就更沒什麼奇怪的了。
如果是法國早上九點,也就是國內下午3點或4點。這個,基本不可能。
如果是法國晚上九點,也就是國內凌晨3點或4點。這個,挺正常的。
你最好提供多點信息,比如他通常什麼時間上線下線的,你還可以問他些問題,越細節越好,還有就是讓他發點帶法國背景的照片唄
反正僅根據你現在說的這些,沒法判斷真假。
⑷ 德國與法國的教育體制具體是什麼樣子的
一、 綜合大學(Universität)這是一種學科較多、專業齊全、特別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學科研並重的高等學校。此類大學設有工科 (Ingenieurwissenschaft)、理科 (Naturwissenschaft)、文科(Geisteswissenschaft)、法學 (Rechtswissenschaft)、經濟學 (Wirtschaftswissenschaft)、社會學(Sozialwissenschaft)、神學(Theologie)、醫學(Medizin)、農學(Agrarwissenschaft) 以及林學 (Forstwissenschaft) 等學科。類似的院校還有:理工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TU)、師范大學 (Pädagogische Universität / Hochschule, PU/PH) , 全科大學 (Gesamthochschule, GH) 以及體育大學、行政管理和國防大學等。全科大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建立的,它集傳統綜合大學、師范大學、應用科學大學和藝術院校之大成,設有多學科、多層次的專業和課程。二、 應用科學大學 (Fachhochschule, F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此類大學大部分歷史較短,規模不大,一般只設有一、兩個或最多幾個專業,但其特色極為突出。分別設有工程、技術、農林、經濟、金融、工商管理、設計、護理等專業,原則上不設一般意義上的文科類專業。其課程設置和內容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多偏重於應用,專業分類較細,教學安排緊湊,學制較短。三、藝術學院 (Kunsthochschule, Kunstakademie) 和音樂學院 (Musikhochschule),其中包括戲劇學院 (Theaterhochschule) 和電影學院 (Filmhochschule) 等。此類大學相對來說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小班或個別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以上三類大學屬同等的高等學校,通過畢業考試和論文答辯的畢業生可獲得"碩士" 或相應級別的學位,並具有國家承認的同等證書職業資格。
⑸ 看西方教科書如何說中國
西方教科書如何說中國
法國:刻意描述「中國模式」
在與一些法國中學生的交談中,記者發現,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相當有限,對他們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神秘的國家,不少人沒聽說過儒家思想和漢唐文化。在他們對中國的描述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竟然是「文化大革命」。
法國中學生對中國的了解為何如此有限?翻開法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記者找到了答案。法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共分為六冊,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各佔三冊。令記者吃驚的是,這六冊教材中涉及中國的內容少得可憐。用巴黎聖路易中學一位老師的話說,在初中部分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完全成為一個「被遺忘的國度」。
不過,這位老師又「安慰」記者說,高中第三冊歷史教科書有整整一章來專門介紹中國。這一以「中國模式」為題目的章節,共分為「紅色中國的開始」、「毛澤東思想的高潮」和「鄧小平的中國」三部分。這一章的開頭這
樣寫道:「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上最後的大本營,中國在共產黨執政以來連續向世界展現了兩個對比鮮明的形象。」這兩個形象分別是毛澤東所代表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烏托邦」和鄧小平所代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紅色中國的開始」這一部分,先是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如何打敗「腐敗」、「無能」的國民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然後描述了毛澤東從「依靠蘇聯」到「擺脫蘇聯枷鎖」、「自力更生」的執政方針的變化。這一部分還對毛澤東擺脫蘇聯模式表示贊許,認為這標志著「中國模式」的出現。
「毛澤東思想的高潮」這一部分,首先對毛澤東發起的「大躍進」運動提出批評,然後著重講述了「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在這部分的最後,教材提到了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所沒有的毛澤東思想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認為毛澤東所提出的「社會平等」、「反對等級制度」的觀點對大量西方知識分子和年輕人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是毛澤東在法國始終很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前兩部分相比,「鄧小平的中國」這一部分對中國有褒有貶,對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描述較為客觀,但又同時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批評,這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法國民眾至今對中國存在偏見和歧視的原因。
這一部分在開頭寫道:「從1978年到1997年,鄧小平成為新的中國模式的代表」,「他發起的一系列改革,旨在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並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與其人口數量相符的作用」。在這一部分中,教材肯定了鄧小平「將農業現代化放在中國四個現代化的首位」的做法,將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稱贊為「最有魄力的政策」。在介紹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教材也指出了在中國存在的「人與人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沿海和內地之間的經濟差距」,還對中國可能會出現通貨膨脹提出了警告。
記者所采訪的幾位法國中學歷史教師大都認為,法國歷史教科書中關於中國的內容太少,如何全面客觀地介紹中國是一個需要研究的新課題。巴黎政治科學院一位參與法國中學歷史教材編寫的教授說,法國歷史教科書之所以忽視中國,主要是因為中國對法國和歐洲的歷史發展影響有限,例如中國的儒家思想就不像古希臘的「民主」和「公民」等觀念對西方有影響,但是他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對世界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在法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比重也會隨著教科書的改版逐漸增加。
德國:有關中國的內容實在太少
在「中國熱」吹遍德國之際,被德國人稱為「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的歷史教科書里,中國的形象又怎樣?記者來到位於首都柏林的威海爾恩中學。
接待我的歷史老師波希爾博士,是德國歷史教科書編委之一。他聽說記者來自中國,第一句話就做了「檢討」。他告訴記者,在德國幾十種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的內容實在太少。
歷史是德國「四大主課」之一。低年級學校的歷史課中,德國史和外國史各佔50%;高年級的歷史課中,德國史則佔60%,外國史佔40%。波希爾博士不無遺憾地說:「我們歐洲國家面積小,鄰國多,國與國的關系特別密切,尤其是我們早已走上一體化道路,因此,外國史部分以歐洲為主,主要介紹歐盟成員國的歷史。其次是介紹非歐洲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國。」
不過,記者從他遞過來的克萊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國通史》中,還是找到了一些關於中國的內容。比如,有關中國概況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公元13世紀,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逐漸崛起並開始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
中國文化是德國教科書著墨比較多的。「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葯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教科書中,還從馬可·波羅的故事入手,圖文並茂地簡要介紹了中國「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萬里長城、中國功夫、中醫等內容;同時,記者在德國教科書詳細描述的「日本篇」中,也讀到了中國歷史。課文描述:1931年9月,日本以滿洲南部的鐵路爆炸為借口,佔領了滿洲。後來,日本又把滿洲變成獨立的滿洲國,立溥儀為傀儡皇帝……1937年夏,日本大規模侵略中國,最終侵佔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日本政府還宣布建立「大東亞新秩序」,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奮起反抗日本侵略。日本侵略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段落更是歷歷在目:「許多駭人聽聞的暴行在二戰期間發生。在亞洲戰場,日本法西斯在中國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僅在40多天的時間里,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萬名。」
對於現代中國,德國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很少,只有「1949年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等一點內容。
總的來說,記者感到,德國歷史教科書有關中國的內容的確很少。對此,波希爾博士直言不諱地說,對於俄羅斯和中東以東的東方(日本除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偏見。像中國這樣重要的東方國家的歷史顯然被忽略了,部分原因也是由於歷史教學大綱的陳舊引起的。
不過,目前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德國教育界已經出現了一種呼聲,要求在歷史教科書中增加對中國等東方大國的介紹,波希爾博士本人非常樂意看到這種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前段時間的日本「教科書事件」,已有很多德國議員提交了議案,提出在教科書的修訂過程中增加日本侵華戰爭中細菌戰和慰安婦等方面的內容。波希爾博士也認為,日本通過的極右翼教科書不尊重歷史,認為這非常不利於後代全面了解歷史,是歷史的倒退。此外,當代中國欣欣向榮的形象,也將是德國未來教科書描述的重點。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很多國家為了讓外國的歷史教科書更「正面」和「公正」地描述本國形象,通常會邀請外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委及歷史老師前往本國「學習」。歷史老師們回國後還會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帶到教學中去,也讓更多學生了解真正的、現代的本國形象。這也是一種頗為有效的推銷國家形象的方法。
美國:內容有限,不利於客觀了解中國
美國中學生都要念《世界歷史》課,課本是近1000頁的一大本彩色精裝書,書裡面圖文並茂,很吸引人。課本講得最多的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的西方文明,關於中國歷史的內容比較少。
中國的歷史是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文明歷史發展中敘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國和印度有單獨一節,其中關於中國的有約20頁,先介紹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如與西方文明形成鮮明對比的東方文明、四大發明、獨特的文字、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響等。學生讀了這一節就會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基本概念。然後課本又從商、周兩代歷史開始敘述。關於秦漢時期,著重講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和漢武帝時期的強盛,絲綢之路和佛教的傳入;唐宋時期則重點介紹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描述了長安的發達、唐詩的興盛、科舉制度等;元明清講馬可·波羅、鄭和下西洋,一直到鴉片戰爭。敘述相當簡潔,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點到了。
對近代的中國,課本講得稍多。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國共合作、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訪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紹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物,以及紅軍萬里長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敘述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時,課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論述還是比較客觀的。如在講到為什麼共產黨能在中國興起時,課本說是因為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蒙受羞辱,許多年輕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國家,轉向馬克思和列寧的共產主義。講到美國為什麼不承認新中國時,認為是由於當時冷戰已經開始,美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看作為蘇聯集團的一部分。講到二戰時,歐洲戰場內容很多,中國的抗日戰爭就少多了。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敘述,負面多,正面少。課本內還刊印了大量的圖片,讓學生們能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彌補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記者問了一些學生,他們覺得,老師基本上是按課本上的內容講的,學生也基本全盤接受,考試就按照課本講的內容來考。老師也允許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在一些分析性的問答題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課本的內容回答。但對於大部分美國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基本概念就是從《世界歷史》課中來的。
當然,孩子到了中學以後,自己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有時也會參觀一些博物館,甚至有機會到中國旅遊,對中國的印象也會發生改變。
記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出生長大,盡管是華裔,但在未去過中國之前,對中國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國孩子一樣局限於歷史課本。後來暑期到中國旅遊了一次,所見所聞使他對中國的印象有了很大的變化。
⑹ 法國中學生上課作息時間是怎樣的
問得真好,我五一就要去法國了,之前去過一次。到外國語學校看過幾次。很漂亮,因為我對法語一竅不通,所以只好去那上一個學期的法語課才能上學。我爸說,那裡不分上下午的,就是早上8點這樣上課,然後到2點15分放學,很好的。到那邊我就不用寫作業卡。高興啊。
⑺ 17世紀法國中學有何特點
這些中學的特點有:(1)中學前四年學法語不學拉丁文;(2)高年級學拉丁文不學希臘文;(3)採用新方法教拉丁文(如重視閱讀原著,不死背文法);(4)注重歷史教學,並使歷史與地理聯系起來;(5)重視數學,認為數學可以「訓練智力,使人善於思考」;(6)開設物理、化學學科;(7)教學時注重學生個性,反對體罰,學校生活比較溫和、自由。1773年以後聖樂會派代替耶穌會派支配了法國的中等教育。在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中,許多聖樂會的教師投入了資產階級政黨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