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二戰是什麼時候開始 什麼時候結束 詳細一點
1939年9月3日開始,1944年8月25日結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1)二戰時法國在哪裡打仗擴展閱讀: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
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
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1940年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後,法國政府旋即垮台並且分裂,主要是繼續留在法國本土由菲利普·貝當元帥所組成的和平派政府,和在英國由夏爾·戴高樂所建立的流亡政府,當時全世界除了英國幾乎沒有其他國家支持戴高樂。
1940年6月21日,貝當的維希法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休戰。此役盟軍共傷亡350000人,1900000人被俘。德意盟軍共傷亡155000人,其中陣亡45000人,受傷110000人。
根據停戰協定,法國被分為「佔領區」和「自由區」兩部分。
佔領區佔全國領土60%,由德國直接佔領,但是巨額的佔領費則由法國支付,保留法國在佔領區的一切行政機構,管理權仍屬於法國。
自由區佔全國領土40%,德國無權干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
2. 兩次世界大戰在法國發生的戰役是什麼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 二戰中,有不抵抗的法國和抵抗的法國。 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要挾總理雷諾讓位,向德國投降,其本土被分裂為佔領區和自治區。1940 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後,「政府」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7月10日脅迫國民議會通過廢黜第三共和國、成立「法蘭西國家」,貝當出任國家元首,標榜「勞動、家庭、祖國」,進行「民族革命」。 海軍拒絕往第三國拘禁或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被英國襲擊,殘存艦隊基本返回本土土倫港,保持中立,同時與英國斷交(但與美國有外交關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維希政府先後由賴伐爾、弗朗丹、.達爾朗執政。在約佔法國1/3領土的統治區內設立特別部和特別法庭,鎮壓一切愛國運動,取消選舉、言論和出版自由。取締工會,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總體國家,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完全投靠納粹德國,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關系,支持希特勒在歐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願軍」對蘇聯作戰。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此時盟國爭取了維希政府的總督達爾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實施佔領全法國的行動,維希政府將其全部統治區交由德軍佔領,海軍為維持名譽全部自沉於土倫港。 1944年8月盟軍(含自由法國第7集團軍)從法國南部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賴伐爾戰後被處刑,貝當原本判處刑,後因為一戰戰功之故被戴高樂特赦,改判無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樂則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後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叛國」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
補充:
法國本土傀儡政權: 維希政府(Régime de Vic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下的法國成立的傀儡政府。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Vichy),故名。正式國號為法蘭西國。統治大約五分之三的法國領土。二戰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他要挾總理讓位給他,向德國投降。隨後在維希舉行國會投票,利用他的崇高威望,使國會選舉他為元首,改國號,實行法西斯獨裁。國會成為咨詢機構。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在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 從敦刻爾克撤退的法軍,從德國佔領區逃離出來的法國人組成了自由法國運動,繼續抗爭德國法西斯. ----------------------------------------------------------- 自由法國運動: 月29日,有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樂將軍報到,從敦刻爾克撤退的200多人投入「自由法國」的運動……到月底時,海軍中將米塞利埃,也來到倫敦,支持戴高樂將軍。到7月底時,有7000多人志願拿起武器為「自由法國」而戰,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的從法國繞道西班牙逃到英國,有的從北非經直布羅陀海峽投奔而來……「自由法國」總部設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廈里。戴高樂將軍籌建了法國民族委員會和
補充:
武裝力量,在簡陋的辦公室里他接待從各地來的關心「自由法國」的人們。 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節,清晨,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戴高樂將軍組織了這次行 動並發表了有關這次轟炸取得勝利的消息。 1940年8月,戴高樂將軍率領一支英、法聯合艦隊向法國進攻,不幸失敗,但戴高樂將軍並不屈服,他以頑強的精神繼續戰斗。之後,戴高樂將軍又在非洲建立了一個可靠的作戰基地和精乾的行政機構,並出版了「自由法國」的報紙…… 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 到19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將軍的將士們和德軍進行著英勇的戰斗。 1944年6月,蘇聯紅軍解放了波蘭,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後向法國挺進。 8月20日,戴高樂將軍率領「自由法國」的部隊隨同盟軍向巴黎挺進。他的軍隊受到了法國人民熱烈的歡迎。戴高樂將軍和千百萬法國人民一起奮起戰斗,武裝起義解放了巴黎。 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 法國的非洲殖民地. 1944年,盟軍需要兵源來解放歐洲大陸。逃出本土而加入法蘭西第一軍團的法國人僅3萬。講法語的北非法屬殖民地的阿拉伯人和黑人這時便成為惟一的兵源。招兵者對從未踏上法國土地的「土著」們說:祖國法國需要你們。天真的土著人感動了,於是便高唱著馬賽曲,踏上了戰爭之路———一場其實與他們並不直接相乾的戰爭。共有13萬土著加入了法國第一軍團,成為這支20萬人的部隊的主力。他們即所謂的「黑腳」。這支法國第一軍團參加了解放義大利的戰斗,並從普羅旺斯攻入法國,一直打到法國北部與德國接壤的阿爾薩斯地區。
3. 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在法國的什麼地方登陸,開辟了歐洲戰場
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登陸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4. 二次世界大戰在哪打的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蘇聯趁火打劫,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1940年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軍對法國發動總攻,義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1941年10月,德軍進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衛戰.1942年初,蘇軍展開反擊,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失敗,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即二戰轉折奠定了基礎.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也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5. 二戰時期的法國
法國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強國。在「二戰」前夕,法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陸軍,更是傲視歐洲群雄,有「歐洲第一強國」之稱。龐大的法國海外殖民地起初傾向於維希政權,戰爭後期加入戴高樂將軍在內的盟軍,共同抵抗德軍。
1、從軍隊數量上來說,法國常規部隊的規模一直維系在300萬左右,超過英國、德國、美國、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戰爭打響後,法國緊急召集國民參軍入伍,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將軍隊總人數擴充到699萬。
2、從武器裝備上說,法國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世界軍事強國。以陸軍為例,法國陸軍裝備好、機械化水平高、機動能力強,擁有大量的摩托化單位。「二戰」前夕,法國軍隊在前線共有約58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562架飛機。
以海軍為例,法國海軍是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海軍之一在歐洲僅次於英國,強於德國,綜合實力排名世界第四。法國海軍擁有1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50餘艘各型驅逐艦,潛艇101艘。
3、法國還用11年時間打造了一條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位於法國東北邊境地區,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假如德國軍隊選擇以此來正面突破的話,必將付出慘烈的代價。
1940年6月,貝當組閣後,向德國投降。德國以對英作戰需要佔領了法國北部和整個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屬北非和法屬西非及法屬印度支那等海外殖民地和領地也依然服從維希政府的領導。維希政府雖然屈服於納粹德國,但是並沒有按照德國的要求加入軸心國,也沒有對英國宣戰。
原貝當內閣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流亡法國,成立『自由法國運動』,對德國急需作戰並被英美等盟國視為法國合法政府和盟國。在法國德佔區里,有兩大抵抗系統:受英美支援的「自由法國運動」的地下抵抗組織,還有就是以法共為首的「法國民族聯合解放陣線」的游擊組織。
1942年英美在阿爾及爾登陸,法屬北非殖民當局和軍隊倒向盟軍並參加了突尼西亞戰役。之後不久,法屬西非也投向盟國。
1944年,自由法國軍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法國第二裝甲師在英美軍隊的成全下率先進入巴黎。1944年9月,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羅斯福決定承認法國為共同作戰的盟國,從原定的德國美佔區中劃分出一塊給法國作法佔區。法國奇跡般由戰敗國變為五大戰勝國之一。
(5)二戰時法國在哪裡打仗擴展閱讀:
閃擊法國
法蘭西戰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對英法盟軍所實施的進攻戰役。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荷軍投降。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並開始從迪南和色當地區向索姆河口方向擴大戰果。
14日佔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英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
1940年5月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的抵抗毫無組織。德軍坦克兵團迅速向法國腹地推進。領導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
法國和義大利兩國政府簽署停戰協定,按照協定德、意軍隊佔領法國大部,其糧餉由法國政府負擔。法國全面停火。
6. 二戰法國解放戰爭
二戰時期,法國的解放是在1944年8月,戴高樂率領自由法國軍隊和盟軍攻入巴黎,法國解放。
7. 二戰時期法國在美洲進行的收復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戰役是怎樣的
聖皮埃爾——密克隆島事件,在當時引起全球各國極大的關注。其實本質是法國和美國的沖突,而沖突的導火索,就是美國對待法國民地中立,產生的政策分歧的沖突。應該說法國戴高樂是不能接受美國部分中立化的政策。
另外,當時的還有一件是,就是在1944年1月20日這天,一封絕密文件《我們不能新人戴高樂將軍的原因》在國發軍武專家的別有用心下起草出來。重點提到了「我國政府同戴高樂將軍之間的重大糾葛始於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事件」。也就是這個導火索,最終導致了戴高樂在戰後註定要下台。
8. 二戰時期日法戰爭發生在什麽地方
1945年3月9日下午7時整,日本大使松本向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J.德古遞交一份最後通牒,要求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海、陸、空軍和武裝警察接受日軍的指揮;各條鐵路和海上內河運輸線以及國內外交通線,必須置於日軍的直接管理之下。日本限令印度支那總督在兩小時內答復。德古在與高級文武官員研究後,請求日方放寬期限,以便與駐在河內的法軍總司令部磋商通牒中提出的條件。
日方認為德古的答復實際上是駁回最後通牒的信號,於當晚9時20分下令進攻西貢各大機關及總督府,德古及法國高級官員被捕,各大機關被佔領。這天晚上,在印度支那各省的法國官吏和軍隊,除在一些地方作了微弱的抵抗外,幾乎全部投降。日軍很快就控制了局面。
9. 二戰期間法國和德國都打過哪些仗
戰前法國被稱為歐洲路上第一霸主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佔領波蘭之後,就對西歐虎視耽耽,並開始策劃進攻西歐諸國的作戰計劃。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西歐的第六號指令,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隨即開始制定代號為「黃色方案」的進攻計劃!該計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史里芬計劃」的翻版,即經比利時中部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斯泰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1940年4月,德軍佔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准備於5月初開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
龍德施泰德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第4、12和16集團軍,共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由第3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由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再向法國推進。
萊布上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位於馬奇諾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4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20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於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27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必將進攻蘇聯,進攻法國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後;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
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劃,該計劃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進行防禦,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德軍的進攻從右翼開始,先對荷、比和法國北部的機場猛烈轟炸,奪取制空權。同時,空降部隊在荷、比後方空降,奪取機場、橋、梁、渡口和一些戰略據點。 5月14日,德軍攻佔鹿特丹。15日,荷蘭投降。17日,德軍佔領布魯塞爾。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統帥部以為德軍主攻方向果然不出所料,和上次一樣,還在北面。於是把主力開進比利時,造成後方空虛,正中「曼斯坦因計劃」的圈套,為德軍中路突破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擔任主攻的德軍裝甲機械部隊快速穿過100多公里長的阿登山區。盧森堡國小力弱,無軍事力量可言,當天不戰而亡。德軍前鋒於12日晚抵達馬斯河,比計劃提前48小時。13日下午,在空軍掩護下強渡過河。法軍統帥部此時才覺察上當,但手中卻無預備部隊可調。15日,大批德軍坦克部隊突入北法平原,乘虛而入,直逼英吉利海峽。英、法、比聯軍約40萬被圍困在敦刻爾克海岸地區。
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對中路裝甲部隊竟能如此迅速挺進,由意外轉為不安,唯恐孤軍深入,遭到側翼攔擊,因此指揮遲疑不決,幾次下令暫停前進,遂使聯軍絕處逢生。英國政府抓住這一良機,從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中午,不顧德軍轟炸和追擊,在9天之內全力以赴組織渡海營救,終於將包括約22萬英軍在內的336000多聯軍撤到英國(其中5萬由法國海軍撤運)。盡管裝備輜重幾乎喪失殆盡,擔任後衛的4萬法軍也當了俘虜,但是這些撤到英國的部隊卻成為日後反攻的基幹。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6月5日,德軍按照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移師南下,全面突破法軍防線,兵臨巴黎城下。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勝局已定,就趁火打劫,從阿爾卑斯地區向法國進攻,在背後捅了一刀。6月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次日,德軍不費一彈佔領法國首都。15日,馬奇諾防線被突破。17日,剛成立的貝當政府向德軍請求停戰。另一批總數約15萬多的英軍(內含2萬波蘭軍隊)又一次開始大規模撤退。18日下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瑟堡。至此,作為整體,英軍全部撤出法國。在法國宣布停止抵抗後,德軍並未停火,只是在馬奇諾防線內外的50多萬法軍被合圍後,才同意與法談判。6月22日,法德停戰條約簽訂。根據希特勒的指令,受降儀式在康邊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舉行,這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所在處,如今景物猶存,但勝敗雙方卻換了位置。投降協定規定:法國北部和西部約佔全部領土3/5的主要工業區、巴黎以及海峽和大西洋沿岸均為德國佔領區;法國負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在西南部的非佔領區則由貝當政府統治,政府所在地設在維希。整個法國實際上處於德國的控制之下。在此之前,法國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將軍出亡倫敦,在英國支持下,組織了「自由法國」運動,開展抗德斗爭。1943年5月,成立了包括法共在內的「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並組建成「內地軍」進行抗戰。
其他基本上都是協助美,英的作戰,至於戰役大概只有北非戰役後期,諾曼底戰役及以後的解放法國本土的戰鬥了(不是法國的維希政府,而是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
10. 法國是不是二戰歐洲的主戰場
是二戰歐洲的主戰場。
歐洲的主戰場包括歐洲東線戰場和歐洲西線戰場,西線的主戰場當然是在法國境內。
歐洲東線戰場: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通過擴大自己的版圖,建立起一條「東方防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防禦戰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與德軍激戰200天,殲敵150萬。1944年,蘇又組織了10次戰略性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爾後蘇軍繼續西進,與東歐各國反法西斯武裝配合,解放了東歐。
歐洲西線戰場: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大規模進攻。從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出動7個師攻陷丹麥、挪威;調動130個師擊潰了西歐國家的147個師,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迫使英法聯軍40個師33萬人從敦刻爾克跨海退守英倫三島,之後德意南北合擊,迫使法國敗降。德還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戰役,出動62個師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集結268萬人,成功進行了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並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於1944年秋冬兩季全部解放被佔西歐國家。
主戰場當然是在法國境內,1940年5月10日至6月24日希特勒德國軍隊對西歐諸國實施了閃擊戰,目的在於粉碎英,法,比聯軍,佔領荷蘭和比利時,迫使法國投降,進而強迫英國簽定有利於德國的和約。戰局以盟國軍隊被擊潰,德國佔領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大部領土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