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越戰爭的經過
1858年6月27日,法國海軍上將戈·德熱努伊率領法國遠征軍和西班牙聯軍3000多人和14艘戰船,炮轟並佔領了越南不設防的土倫港,拉開了法越戰爭的序幕。
法國遠征軍佔領土倫後,沒有馬上北進攻佔越南首都順化,而是於1859年2月18日沿海南下攻佔了越南南部重鎮西貢,只派少量守備部隊駐守峴港。法軍認為,越南南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海上交通發達,佔領這一地區,就可控制越南南方經濟命脈,為爾後控制整個越南奠定基礎。
3天激戰,法軍於1859年2月18日攻佔西貢。除留下1000人駐守外,大部兵力返回土倫。1860年3月,法軍指揮部被迫撤出峴港守軍。同年夏,法國因參加侵華戰爭,其遠征軍基本兵力被調往中國戰區(參見第二次鴉片戰爭)。在越南南方僅留下一支守備部隊(約1000人)據守西貢和堤岸兩市之間的築壘地域。但是,越軍(約2.5萬人)沒有利用這一有利的形勢,幾乎未對侵略者採取積極行動。
侵華戰爭結束後,1861年1月,一支新的法國和西班牙遠征軍(8000多人、70多艘戰艦、80艘運輸船、500火炮)開進西貢。至1862年夏,法西遠征軍佔領了嘉定、定祥、邊和、永隆四省,以及美荻、巴嘉等大城市。
越南正規軍無力抵抗殖民者的軍隊,但在被佔領的土地上廣泛開展了游擊運動。一些游擊隊甚至大膽地襲擊遠征軍的行軍縱隊和守備部隊,擊沉在湄公河及其支流上活動的法國戰艦。此外,殖民者因患病和對氣候不適應而大量減員。為增強作戰力量,殖民者遂採取「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策略,每佔一地就強迫當地納丁組成偽軍,參加作戰或防守佔領區。
在法軍不斷擴大侵略的時候,越南北方發生了農民武裝起義,越南統治者害怕這場起義發展成為社會革命,力圖盡快與法國締結和約。而此時法國正准備進行墨西哥遠征,也無心在印度支那繼續擴大侵略范圍。 所有這些使法國和西班牙不得不開始同越南進行和談。而越南統治集團擔心解放運動發展成社會革命,也力圖盡快締結和約。
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貢簽署了《同法國和西班牙友好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法國獲得了嘉定、定祥、邊和三省和昆侖島。越南承諾,未經法國同意,不能將領土割讓給其他強國;為法國貿易開放湄公河及其支流和3個港口;允許基督教傳教士在越南境內自由傳教。此外,越南需向法、西兩國賠款2000萬法郎。 第一次侵越戰爭後,法殖民者進一步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在鞏固了對越南南部東三省控制的基礎上,又先後侵佔了西三省,越南投降派代表潘清簡不戰而降,把整個交趾支那割讓給法國後,自認罪責難逃服毒自殺。為了打開中國西南大門,法殖民者於1873年開始向越南北方擴張。
這次,法國遠征軍吸取了在越南南部作戰的經驗教訓,企圖先以政治手腕而不是用軍事手段達到入侵越南北部的目的。遂讓法國商人讓·杜布依充當開路先鋒,進入紅河活動,製造侵佔越南北方的借口。而後以調解越南北方官員與被抓獲的法國商人之間爭執為由,派法軍弗朗西斯·加尼爾將軍率兵攻打河內。加尼爾到河內後,即按計劃聯絡人員,招募偽軍,僅三天就組織起一支1.4萬人的偽軍,迅速攻佔了河內城堡,隨後又在紅河三角洲一帶攻城略地,控制了越南北方的大部分重要城鎮。被佔領地區的越南軍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游擊活動,繳獲法軍船隻,燒毀親法基督教城鎮。法軍加尼爾將軍也在1873年底的一次戰斗中斃命,法軍不得不又派弗拉斯特到北方繼續執行侵略擴張任務。
在越南北部邊境地區活動的中國農民起義軍黑旗軍,與越南人民休戚與共,對法國侵略者十分痛恨,受越南政府邀請,由劉永福率領千餘人,配合越南軍民抗戰。1873年12月21日,黑旗軍在河內近郊擊斃法國侵略軍頭目安鄴,大獲全勝。腐敗的越南統治者害怕抵抗的勝利招致法軍更大的報復,急於求和。
1874年3月15日,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規定:法軍將於阮朝的統治區內維持治安;越南承認法國對交趾支那享有無可爭辯的控制權;允許法國人利用紅河作為與中國西南經商的通道。 法國在越南的步步得逞,使其侵略擴張野心不斷膨脹。1882年春,一支約600人的法國軍隊不宣而戰,在3艘戰艦的支援下攻佔河內。至1883年5月,法軍已佔領了紅河三角洲的一些重要戰略要點和鴻基煤礦地區。同年5月19日,中國黑旗軍再次接受越南政府邀請,在越南軍民配合下,於河內城西的紙橋伏擊法軍的一個分隊,殲敵100餘人,斃李威利等軍官30多人,迫使法軍殘部龜縮河內。法國以此為借口,再次宣戰。8月,遠征軍(4000人)開到北越海岸。分兵兩路:一路沿紅河進攻黑旗軍,一路由海上進攻越南首都順化。進攻黑旗軍的法軍屢遭黑旗軍和越南軍民痛擊,損失慘重。8月19日,法國人攻佔位於紅河三角洲的海陽城。8月20日,從海上進攻越南首都順化的一支分艦隊佔領掩護首都的順安要塞。越南統治集團內部意見分歧:部分大臣主戰,但多數主張投降,以期在殖民制度條件下保住自己的特權地位。越王阮福時病死後,各派爭奪皇位,局勢更加惡化,最終投降派勝利。於8月25日;在順化簽訂了初步條約,越南政府同意法國對越南執行保護。但是,反對殖民者的武裝斗爭並未停止,許多地區又爆發了游擊運動,越南正規軍的一些部隊也沒有放下武器。北方愛國者的陣容十分強大。法國被迫將遠征軍增加到1.7萬人,既便如此,直到1884年夏季,才把各主要抵抗基點鎮壓下去。6月6日,越法在順化簽訂了《順化條約》。從此,越南南方(交趾支那)各省淪為法國殖民地,中部(安南)各省獲得被保護國地位,虛有其名地保留了越皇政權。東京的主權形式上仍歸越皇所有,但與安南不同,北方受法國官員控制。保護條約使法國完成了把越南變為殖民地的法律程序,但人民的武裝抵抗卻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初。
㈡ 中國有哪些地區歷史上被法國殖民過呢
在1840年之前中國留給外國的印象還是個大國形象。當時中國有許多藩地,也就是藩屬國。
清朝與安南的關系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時處在黎氏王朝的統治之下。16世紀初分裂為兩個對立的封建集團.北方鄭松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為了對付南方的阮氏集團,鄭氏集團急欲結好清廷。1660年(順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節到清朝朝貢,清朝隨即同意冊封黎維棋為安南國王。原來割據於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團到17世紀末完全吞並了南方的占城國。1702車,阮福?派遣使節來中國,請求清廷冊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於是自立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19世紀40~50年代.法國開始武裝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一個《西貢條約》,把越南南部六省變為法國殖民地。1874年3月,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在條約中法國「承認」越南「獨 立自主」,但須由法國主持越南的外交,藉以否認中國的「宗主權」和確立法國在越南的特權地位。1875年5月,法國將這個條約通知清政府,並要求中國約束黑旗軍。清政府一再強調中國對越南的「宗主」保護責任,並指出在越軍隊是應越王之請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來中國朝貢,法國也未加阻止。1883年,法國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越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1884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中法戰爭結束後,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除此國家有被法國佔領成為其殖民地外,亞洲的其他和中國有存在的宗藩關系的國家都沒被法國佔領過。
下面就是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的亞洲國家:
亞洲
中東:黎巴嫩 敘利亞 土耳其
南亞:印度(一部份)
東亞柬:埔寨 寮國 越南
㈢ 第一次侵越戰爭結束後,法國是如何入侵越南的
第一次侵越戰爭後,法國進一步推行侵略政策,又迫使越南政府作出新的讓步,鯨吞了越南南圻的許多地區。1882年春,一支近600人的法國部隊不宣而戰,在3艘戰艦的支援下攻佔了河內。至1883年5月底,法國人已佔領了紅河三角洲的一些重要戰略據點和鴻基煤礦地區。同年5月19日,法軍的一個分隊在河內近郊遭到伏擊,全部被殲。法國即以此為借口,再次宣戰。8月,一支4000人的遠征軍開到越南北圻海岸。8月19日,法國人攻佔位於紅河三角洲的海陽。20日,法國一支分艦隊佔領了掩護首都的屏障順安要塞。越南統治集團內部意見分歧:部分官員主張繼續進行戰爭;但許多人卻主張投降,期望在殖民制度下仍能保住自己的特權地位。
嗣德皇帝去世後,各派爭奪皇位,局勢愈加惡化。結果,投降派獲勝。8月25日,在順化初步簽訂了條約,越南政府同意法國擁有對越南的保護權。但是,反對殖民者的武裝斗爭並沒有停止,許多地區又重新爆發了游擊運動,越軍的一些正規部隊也沒有放下武器。北圻愛國者的實力特別強大。法國被迫將遠征軍增至1.7萬人。即使如此,直到1884年夏,它才把主要基地的抵抗運動鎮壓下去。6月6日,越法在順化簽訂了保護條約。
㈣ 安南被法國佔領多久
殖民時期
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開始侵略蠶食越南。後來清朝作為宗主國派兵抵抗,馮子材和劉永福所率黑旗軍等參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另一方面,越南則淪為法國殖民地,阮朝名存實亡,法國的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則駐扎西貢(1902年後改河內),對越南、寮國、柬埔寨進行
越南的法國風格的建築
殖民統治。
面對人民的苦難,愛國青年阮愛國(胡志明,1890年~1969年)於1911年6月5日離開祖國到海外尋求救國之道。他先後到法國、英國、美國和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阮愛國得出一個真理:要解放全民族,使祖國獨立,就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必須具有革命理論和新型革命組織的領導。
1930年2月3日,阮愛國在中國香港九龍召開會議,成立越南共產黨,黨的政治綱領提出的革命目標是,打倒法帝國主義和封建集團,使祖國完全獨立。1940年,日本法西斯入侵越南,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高潮,最終取得了勝利。[4]
二戰之後
越南人經過抗法、抗日的長期艱苦鬥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於1945年8月「八月革命」取得勝利,日本法西斯被逐出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亦宣布退位。9月2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宣布獨立,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即「北越」)。同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進行了歷時9年的抗法戰爭。
1945年9月23日,法國殖民軍卷土重來,侵佔西貢。9月26日,胡志明致函號召南方同胞奮起抗戰,號召全國支援南方。中越兩國於1950年1月18日建交,還沒從內戰中恢復,經濟嚴重困難的新中國開始向越南無償提供了累計達幾千億人民幣的資金和幾百萬噸的物資。1945年,阮朝保大帝建立「越南帝國」。
1954年3月13日下午,奠邊府戰役打響。5月7日,戰役以輝煌的奠邊府大捷結束了,越南成功搗毀了法軍據點。越南取得「奠邊府大捷」後,1954年7月21日,有關結束越南、寮國、柬埔寨戰爭的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得以簽署。《日內瓦協議》規定,越南以北緯17度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領導,南方由保大皇帝統治。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1955年7月17日,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吳庭艷在美國支持下發動政變,廢黜保大帝,自己當了總統,建立越南共和國(即所謂「南越」)。
1961年,越南戰爭爆發,美國與韓國、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組成聯軍,介入了這場戰爭。中國出動軍方和大量民力、物資援越抗美。1973年1月27日《巴黎協定》簽訂,美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法律地位,退出越南戰爭,同年3月從越南南方(越南共和國)撤出全部軍隊及其同盟者軍隊和軍事人員。
1975年5月,越南南方全部解放,越南共和國滅亡,抗美救國戰爭贏得徹底勝利。1976年4月選出統一的國會,1976年7月,越南南北宣布統一,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4-5]
侵柬與改革
越南統一後,其軍隊歷經越戰錘煉,接受了中國的大量武器和軍事物資無償援助和一些蘇援助的裝備及繳獲的美製武器,在前蘇聯的強力支持下,越共的擴張思想一度膨脹。
1979年,越南趁柬埔寨紅色高棉統治殘暴,柬埔寨國內民怨沸騰之機大舉入侵柬埔寨,將以波爾布特為首的紅色高棉趕出了城市,扶植韓桑林政權,並派兵控制寮國;在越南南方發動了大規模排華暴亂,大肆驅趕在越華僑並不斷侵佔中國邊境領土,還侵佔了中國南沙群島96%以上的島嶼,最終中國於1979年進行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關系一度惡化。
1986年越共領導人黎筍死後,長征、阮文靈先後繼任,實行革新開放,對外調整與中國及東盟鄰國的關系,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使越南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1989年,越南軍隊撤離柬埔寨。1991年,中越實現關系正常化。1995年,越南與美國建交。
2006年,越南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加大反腐力度、解決民生問題等舉措,增強凝聚力,維護社會政治穩定。2006年4月18日至25日,越共十大在河內召開,通過《政治報告》、《2006-2010年五年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報告》、《黨建工作報告》和《補充和修改黨章報告》決議,選舉產生十屆中央領導機構。認為越南已初步形成革新、社會主義社會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體系。修改補充後的黨章明確提出越南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越勞動人民和全民族的先鋒隊。
㈤ 法國為什麼入侵越南
殖民侵略,希望越南成為自己的殖民地,劫掠資源,傾銷商品。
㈥ 二戰結束後,法國為何又再次進入越南呢
二戰後的法國作為戰敗國,為了能盡快恢復自己國家的狀態,選擇入侵越南
在二戰爆發以前,法國的殖民地數量僅次於英國。法國維持了龐大的殖民體系,也是遍及亞非拉美地區。在二戰的初期,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被德國一頓暴打,僅僅開戰38天之後便向德國投降。
法國在越南折騰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有些力不從心了,於是去游說美國支持。美國為了防止蘇聯控制東南亞地區,開始為法國輸血,可是在奠邊府戰斗中法國精銳幾乎被全殲,至此法國再也打不下去了,原想佔領越南掠奪資源,如今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法國和越南的戰爭長達9年,法國終於被趕出了越南,沒想到此時美國為了阻止蘇聯控制東南亞,美國忍不住親自動手了,從1955年起,一直到1975年,美國陷入越南戰爭長達20年。
說到底,美國跟越南的戰爭實際上是法國跟越南戰爭的後續,也是因為越共越來越難纏的因素導致了美國長久陷入了越戰的漩渦
㈦ 18世紀時法國怎樣侵略越南的
法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在 17 世紀初已進入越南。1787年,越南的法國傳教士頭目阿德蘭區主教代表越南同路易十六簽訂了軍事援助條約,以恢復阮福映王位。雖然由於法國革命前的危險局勢使這個條約告吹,但阮福映還是得到法國在印度本地治理商人的軍事援助,1802年佔領東京,建立了阮朝。阮福映於 1808 年稱帝,同年被中國清朝冊封為越南王,規定二年一貢,四年一朝。 阮福映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在行政管理上建立了國家的中央機構和劃分了地方行政區:南圻、北圻和中圻,並定都順化。為了整頓稅收,阮朝進行了普遍人口登記,建立了土地清冊。但是,阮朝建立不久,就發生了危機。官吏豪強兼並土地、沉重的賦稅雜捐、繁重的勞役、水利的失修,使人民窮困不堪。1820年有 20 萬人死於飢饉。1850 年又餓死近60 萬人。在1820—1840 年期間,農民起義多達200餘次。阮朝還窮兵黷武,1834 年把柬埔寨變為「保護國」。柬埔寨人民多次反抗越南侵略,1840 年打敗了越南佔領軍。 在阮朝嚴重危機的情況下,法國加緊了對越南的殖民化過程。早在 1847年,法國炮艦「維克多利」號以保護傳教士為名,轟擊越南軍艦。1858 年 8 月,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侵佔土倫,1859 年 2月,侵佔西貢。這種野蠻的炮艦侵略行徑,遭到越南軍隊的堅決抵抗。1860 年 3 月,侵略聯軍從土倫和西貢撤走。1861年,法軍侵佔嘉定、邊和、定祥三省。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侵略軍毀滅了幾十個村莊,殺害了村中的老人、婦女和兒童。1862年,阮朝同法國和西班牙簽訂了第一次西貢條約。根據條約,越南把邊和、嘉定、定祥及昆侖島割讓給法國,而且規定以後割地給他國須經法國同意;10年內越南向法國和西班牙賠款 400 萬皮阿斯特(西班牙貨幣名);開放土倫、巴叻、廣安三港及湄公河及其支流;保證法國人貿易自由。 第一次西貢條約標志著法國侵佔越南的第一個決定性步驟。法國歷史學家布哀耶是這樣描述法國軍事侵略和金融界的「默契」的:「銀行家們緊跟著士兵的腳步前進。1862年剛剛佔領了邊和、西貢和美荻三省,法國國家銀行使立即在印度支那設立分行。」法國決心奪取越南統治者的一切權力。1862年,阮朝被迫向法國交出了對柬埔寨的保護權。1867 年,法軍侵佔了整個越南南部。1873 年 10月,法國侵略軍向越南北部發動了突然襲擊,侵佔了古都順 化;接著又於 11 月侵佔了河內和紅河三角洲一部分地區。1874 年 3月,法國強迫阮朝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條約規定:越南南部全部割讓給法國;開放河內、海防、歸仁和紅河;法國監督越南外交;法國僑民在越南享有治外法權。1883年法軍再次侵犯順化,迫使阮朝於是年 8月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和外交監督權。法國在順化設立總督,成為阮朝的太上皇。1884 年 6月,法國又擬定《巴德諾條約》,迫使阮氏王朝簽字,最後確立了它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㈧ 法國為何如此鍾情於越南殖民地
列強入侵東南亞時,法國進入最晚,當時,荷蘭已經佔了印尼,英國佔了緬甸,法國選擇餘地不多,所以佔了還在清朝保護下的安南,然後由此進一步控制了柬埔寨和寮國。與英國劃分勢力范圍時英國和法國達成協議,把泰國作為緩沖國,泰國以東為法屬印度支那。
越南是法國入侵清朝南大門的入口,中法戰爭的主戰場就在中越邊境地區。
越南也遠離英國勢力,是個穩固的後方基地。
而且越南有很長的海岸線,對於以海運為主的西方國家來說,這樣的地區容易建立運輸線,是最容易控制的地區;而寮國是內陸國,都是山區,柬埔寨雖有海岸線,但山區也很多。
越南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同時也是個好的市場。相反,寮國人口稀少,柬埔寨繁榮度遠也不及越南。
綜合所有上述因素,越南更值得投資。
㈨ 關於越南的問題。
越南曾稱"安南""西貢",後被中國改名為"越南"
清末,法國入侵中國,在越南登陸,當時中國是越南的保護國,史稱"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稱清法戰爭,是發生於1884年到1885年間清朝中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
除了主戰場的中越國境外,法軍也攻打基隆、淡水,封鎖台灣海峽,並佔領澎湖
中法戰爭
Zhong-Fa Zhanzheng中法戰爭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
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
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於清朝統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後
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法國侵略越南與覬覦中國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19世紀
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
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
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於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
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通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
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餘人侵襲並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
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
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 越
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
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
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
的影響。 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法國畫家筆下的黑旗
軍士兵 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支那海軍司令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
部,4月,侵佔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
又攻佔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清政府鑒於形
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5月19
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
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
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
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8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
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
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中法兩國的
直接對峙 越南向法國屈服的《順化條約》簽訂後,中國成為法國佔有越南的唯一障礙,法
國決定消除這一障礙,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系,並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
的抗法軍。於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9
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
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並向法國開放雲南的蠻耗為商埠,
為法國打開雲南門戶。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這時,鑒於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
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
主戰派,力促朝廷採取抗法方針;但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清朝最
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在軍事上,一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
法軍出擊。在外交上,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通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
協。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大大便利了法國的侵略部署。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
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戰
爭的爆發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
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
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
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
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
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
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
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 黑旗軍鎮守北寧圖 清
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
□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
大權操在醇親王奕□(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
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
容是:①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
對越南的保護權;②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
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③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
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④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
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
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
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 法軍突然到諒山
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
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
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
「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借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
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
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
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 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將戰火擴大
到中國東南沿海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
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
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法國將它
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
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
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
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
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
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
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
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自
此戰火延至中國本土,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
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
宣戰書。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
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
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
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
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
勇還擊,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於澎湖島。 中法戰爭中
廣西鎮南關清軍布防圖 鎮南關大捷 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
烈進行。1884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
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
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
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
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
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
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
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
茹費理內閣倒台。(見彩圖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布防圖 1884年3月,鎮南關大捷使清朝軍
隊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 中法雙方議和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
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
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
「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
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
和約。1885年2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
處稅務司金登干赴巴黎促進中法和議。4月4日,金登乾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在巴
黎匆促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之後,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簡明條約》,並
下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回國;法國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中法戰爭至此停止,慈禧太後
頒發了停戰詔令。 中法戰爭圖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
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6月9日,
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
十款,主要內容是:①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②中
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
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③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④此約簽
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⑤法軍退出台灣、澎湖。11月28
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來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只
是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
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
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
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