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遭遇過哪些危機

法國遭遇過哪些危機

發布時間:2022-08-05 21:39:33

⑴ 二戰間法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原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指的是綏靖政策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法對德宣戰後,並未在西線對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導致華沙於9月底淪陷。這實際上是英法綏靖政策的延續。
攻佔波蘭後,希特勒隨即將重心轉到西線,打擊德國宿敵法國。德國的西線進攻標志英法綏靖政策的破產。
綏靖政策產生原因
一、英法採取綏靖政策是在其實力日益衰退的情況下,為維護霸權所採取的策略,經濟衰退、實力不濟是其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英法受到了極為嚴重的物質與心理創傷,並促成了歐洲的衰弱與歐洲以外世界的崛起。一戰後,英法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地位便不斷下降。一戰後,英國由原來美國的債權國變成了美國的債務國,1919年,英國欠美國的債務達8.5億英鎊,倫敦作為唯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發生了動搖,英鎊地位不斷衰落。一次大戰也給英國許多傳統工業部門以沉重打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由1913年的14.8%下降為1938的11.3%,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也從1913年的13%下降為1938年的10.1%。雖然法國利用凡爾賽和約使本國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與發展,但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經濟大危機,法國也是在劫難逃。20世紀的整個30年代,法國幾乎始終處於經濟危機與蕭條的泥沼之中。1932年至1936年初,法國經歷了經濟危機中最困難的時期。僅1932年的後九個月,財政赤字就達46億多法郎,而到1936年,則達到168億多法郎。更為嚴重的是向來被人認為是國家財富保障的金庫儲備,從1932年起,外國資本紛紛抽回,這一年法蘭西銀行黃金儲備失去了20億法郎,1933年達95億,1934年僅頭兩個月就流失了30億,1935年黃金外流的數字更為恐怖,達到160億之巨!直到1939年,法國經濟還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英法經濟的持續不景氣使各國不得不集中主要注意力於本國事務,處於戰略的守勢地位。總之,英法的經濟頹勢是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二、綏靖政策的推行與當時兩種社會制度共存這一時代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與十月革命的發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統天下開始被打破,國際關系中開始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對立和斗爭。法西斯的崛起無疑對西方國家的利益構成了重大威脅,但英法決策者相當一部分認為法西斯固然不是好事,卻可能在其本國阻止革命的發生,在國際上成為遏制「赤色瘟疫」的屏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及大戰後在俄國、德國、匈牙利等相繼發生的革命,震撼了世界,震撼了英法等國。30年代,在法國和西班牙出現了強大的人民陣線運動並成立了人民陣線政府,使得英國資產階級異常害怕。「恐赤症」是30年代西方民主國家的一種流行病。而法西斯也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在其對外擴張中打出「反蘇」、「反共」的旗號以掩蓋自己爭奪區域性與世界霸權的真實企圖。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國在柏林締結了《德日關於共產國際的協定》,即《反共產國際的協定》,協定還有一個反對蘇聯的附件,規定「締約國一方與蘇聯發生沖突時,另一方不採取任何有利於蘇聯的行動」。從這個協定來看,德日法西斯是直接針對蘇聯的。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簽訂了《關於義大利加入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議定書》,這更使得英法統治者深信不疑:希特勒的行動指向東方,他們可以完全不捲入了。

三、和平主義思潮的嚴重泛濫提供了綏靖政策的心理背景。由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發動的第一次大戰,歷時四年零三個月,戰火遍及歐、亞、非三洲,席捲人口15億以上,傷亡達3000萬人。其中英國約死亡747700人,受傷1693000人,法國則約有150萬人失去了生命。英法兩國雖然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但在人們心靈中留下的卻是無法忘記的沉痛記憶。劫後餘生的人們對戰爭無比恐懼和厭惡。隨之油然而生的是強烈的和平願望。再加上各種和平主義者和和平主義組織利用各種途徑,從不同的角度,大肆鼓吹和平主義,使和平主義在西方各國迅速地蔓延開來,並最終匯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在社會上造成了廣泛的影響。而且,二、三十年代英法許多領導人本身就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或者深受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英國首相張伯倫就受到風靡英國的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他痛恨戰爭,嚮往和平與安寧的生活,並盡其所能地防止再次發生戰爭。在他看來,戰爭不會贏得任何東西,不會治好任何東西,不會結束任何東西。從張伯倫個人來說,正是這種和平主義的戰爭觀,成為導致他極力避戰求和並最終走向慕尼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美國的孤立主義態度也影響了英法對德國的態度。

⑵ 1792年法國面臨的嚴峻行式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監獄暴發的一場革命,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大革命的結束時間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另有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志。

托克維爾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解釋
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被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後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並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後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托克維爾明確指出:「它(大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確,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僅僅是一件長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勞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終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同樣會坍塌……只是它將一塊一塊地塌落,不會在一瞬間崩潰。大革命通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業績。」這段話可以說是表達了托克維爾解釋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舊制度下社會演進的結果。
在深入研究舊制度的權力結構之後,托克維爾指出:「如果認為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他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性」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復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余,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這種因果聯系恰恰與人們想像的那種"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發生的。
托克維爾通過比較研究,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一個吊詭現象:「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余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並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為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為如此,農民對殘存的封建權利就更難忍受。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才會對封建制度強加在地產上的多種負擔感到痛苦和憤慨;貴族不再擁有統治領地的權力,貴族的特權乃至他們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說,不是貴族個人變得窮凶極惡,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會心理的變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種政治制度,但它仍舊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龐大的一種。范圍縮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不過,相比之下,托克維爾認為,各階級之間的緊張關系之所以加劇,主要是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制不是大革命的產物,而是舊制度的產物。法國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歐洲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王權中央形成了一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於一身的統一權力機構,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總督總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權力,中央集權制的政府幾乎達到了對全國的全面絕對控制;更有甚者,舊制度實行官員保護制,專橫地庇護大小官員。這樣,中世紀各地區、各人民團體和個人的政治自由權利也統統喪失了。這里應該指出的是,托克維爾顯然是把政治專制與行政集權混為一談了。
托克維爾承認,這種中央集權政府是舊制度的一項成就,是舊制度下「所有活著、動著、生產著的東西」的「新的根源」,也是舊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後保存下來並且能夠適應新社會的政治體制。但是,他也發現,這種單一的中央集權制既是舊制度時期社會動力之源,也很容易成為千夫所指之的。「由於中央政權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因而在個中央政權和個人之間,只存在廣闊空曠的空間,因此在個人眼中,中央政府成為社會機器的唯一動力,成為公共生活所必須的唯一代理人。」結果,這就導致了人們對中央集權政府的絕對依賴,而這種絕對依賴又很容易轉變為另一個極端:當中央政府不能滿足人民心願時,便產生人們對中央政府的極端仇恨。由此托克維爾得出結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和巴黎的至高無上地位,是法國多次革命的主要條件之一。
托克維爾還發現,正是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造成法國階級分離的加劇,使法國社會變成一點即炸的火葯桶。首先,三級會議的停開,使得第三等級(主要指資產階級)與貴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沒有聯系。其次,與一般人們想像的相反,貴族的種種免稅特權不是中世紀的遺存,而是中央集權制發展的結果。王權逐漸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但是,為了安撫與王權對立的貴族階級,作為一種交換,「自15世紀到法國革命,免稅特權一直不斷增長。」貴族享有的各種特權尤其是免稅特權徹底導致了資產者與貴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為了獲取免稅特權,資產者設法住進城市並在城市中獲得職位,這就導致了資產者和農民的分離。第四,農民成了被遺棄的階級。不僅其他階級都離棄農民,而且政府對農民極其冷酷無情:把各種捐稅徭役負擔強加給他們,以嚴酷的司法對待他們。各階級之間彼此隔離的惡果,一方面是「再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約束政府,(但)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援助政府」,也就是說,政府實行分而治之,最後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階級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敵,「在被重重障礙長期隔絕之後彼此重新接觸時,他們首先觸到的是他們的傷痛處,他們重逢只不過是為著互相廝殺。」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發的眾多直接因素時,托克維爾論及思想文化、宗教習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強調啟蒙運動和王權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揭示了詭異的歷史現象背後的歷史因果鏈條。
啟蒙思想為大革命做了准備,這是常識。民主派把大革命視為啟蒙思想的正義原則的實現,保守派則把大革命歸咎於文人的蠱惑。與他們不同,托克維爾所要探討的是啟蒙思想的思維特徵及其得以產生和傳播的社會條件。
托克維爾發現,啟蒙思想滲透著「抽象的文學政治」,主張「用1789年7月14日的巴士底監獄暴動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復雜的傳統習慣」。這種文學化政治思維之所以形成和傳播,是因為法國缺乏政治自由。與英國不同,法國研究治國之道的作家與統治國家的人形成兩個明確分割的區域,作家們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因此他們只會高談闊論。熱衷普遍性的理論,對於文人來說可能是美德,但對於政治家來說則很危險。至於為什麼這種文學化政治思想會支配法國的政治生活,托克維爾則主要不是分析啟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強調舊制度下法國人的普遍精神特徵。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國度里,普通人身受舊制度種種弊端之苦,但看不到醫治具體社會病的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要麼全盤忍受,要麼全盤摧毀國家政體。」貴族、資產階級因長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經驗,因此對於那種文學化政治理論的危險性毫無所知。貴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為座上賓。國家高級官員也只精通行政事務,而不懂得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不能理解和預見社會潮流的動向及後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時髦的政治言辭。結果,全體法國人都「拋棄了現實社會,沉湎於虛構社會。人們對現實狀況毫無興趣,他們想的是將來可能如何,他們終於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來的那個理想國里了。」
舊制度政府推行不徹底、半途而廢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發,這是托克維爾的一個獨到而重要的發現。他指出,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作為末代王朝卻是迄當時為止社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認為,盡管整個社會機器破舊簡陋,但是這背後有兩台發動機在推動公共繁榮,一是以上層階級為標志的整個民族的覺醒,二是「依舊強大卻不再實行專制、到處維持秩序的政府」。與我們的「常識」相反,在托克維爾筆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個開明君主政府:國王實際上尊重和服從公眾輿論;政府鼓勵經濟發展、實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還嘗試改革,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開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托克維爾描述了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政府發起各種公共建設事業,與政府有金錢關系的人數驚人地增長,許多人萌發了發財暴富的慾望,但是,專制政府的財政管理不善使得宮廷的劣跡變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與政府關系最密切、最維護政府的那批工商業資產階級也就變成了最激進的改革要求者;
國王和政府官員公開討論社會政治弊端,國王屢屢試圖減輕下層民眾的負擔,如廢除農民的勞役制和手工業的行會,再如為消除額外增派而實行軍役稅公開措施,甚至要廢除貴族的免稅特權,這些口惠而實不至、半途而廢的改革只是起了喚起民眾不滿情緒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眾的私有財產,對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賴,在飢荒時期強行實施徵集制、食品強制出售和最高限價等措施,對窮人實行嚴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這些都是政府現身說法對民眾進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路易斯十六政府對司法部門、省級行政機構進行改革。這項改革「希圖一舉變革舊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積年沉痾」,但是改革打亂了原有的權力秩序,使得每一個公民彷彿覺得「國家政府突然間更換了所有官員,更新了所有準則……所有法國人感受到了一種微小的特殊波動。」在這種人心普遍浮動不安的情況下,「最後一擊便使它(國家)整個動搖起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動盪和最可怕的混亂。」
托克維爾總結說:「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沖塌神聖羅馬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盪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干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產的拿破崙軍隊的沖擊下,神聖羅馬帝國最終土崩瓦解。法國佔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於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弗蘭茨二世皇帝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寢。
法國大革命並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里這里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佔領國。同拿破崙的斗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後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資產階級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只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編輯本段]法國大革命-起因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級教士 封建貴族 資產階級、農民、無產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⑶ 1937年下半年起法國的經濟危機致使法國的哪些產業生產指數下降

從1937年下半年起,法國再度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來勢很猛,致使當年法國的工業生產比上年減少了15%。這對法國脆弱的經濟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如以1928年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00,1937年下降到828,1938年4月下降到82。冶金工業在1937~1938年的危機中受的打擊最大,同1937年相比,1938年冶金工業的產量下降了16%,造船業和建築業也受到了嚴重打擊。在汽車生產上,法國落後於英國和德國。在飛機製造上,法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從第一位迅速下降到第四位;法國的鋼產量在1932~1937年間只增加了30%,而德國卻增長300%。

⑷ 法國與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原理如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區域的觀念開始模糊,世界是一個互相依賴的共同體,我依賴你生產的襪子,你可能依賴我生產的礦石。

在一個島上有一群人,島上除了幾樣產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麼也生產不了,島上的居民用一種叫RMB的貝殼,作為錢來花,就是椰子一個3貝殼,淡水一桶5貝殼等等。這時大家想生活的好一點,可是島上又生產不出這么多東東。於是就想用自己的勞動力和別人換。

這個島不遠處有一個大島,上面什麼都有,人家使用一種叫做USD的貝殼做交易,於是小島上的居民就到大島上的工廠游說,我們這里工資低,原料便宜,沒有土地使用費用,還免稅,到我們這里來投資吧。大島上的有錢人覺的有道理就試著在小島上開了一些工廠,可是馬上問題就出現了,小島上RMB和大島上的USD是2:1的,也就是說在小島賣2個貝殼的東東在大島也要賣1個貝殼。大島雖然有許多劣勢但是因為工廠多,上下游配套的運輸成本低,加上工人熟練,成本和小島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價格差。這個時侯小島的酋長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島上的巫師忽悠大家,小島上的貝殼和大島上的不一樣,大島上的有神力,所以值錢,我們的貝殼和他們的貝殼要8:1才合理。大家一聽原來是醬紫呀,於是就用自己的8個貝殼換大島上的一個貝殼了。這樣小島上的物價和工資就是大島上的八分之一了,大島上的公司就紛紛到小島上來設廠,賺了大錢,他們把錢匯回大島上發展科技,然後再把發展好的產品在小島生產。這樣過了30年。。。。。。

慢慢的大島上的工廠就越來越少了,全變成了科研基地,同時出現了為科研基地里的人服務的行業,像剃頭呀餐館呀驢友呀醫院等等,當然還有HD區,呵呵。大島上的居民有好多錢,而且他們知道小島上的工廠可以為他們未來帶來更多的錢,於是他們就拚命的借錢炒房子、炒股票、炒花生!!!反正有什麼炒什麼!物價開始飛漲了!小島上的酋長一看呵呵賺錢的機會來了,趕快串通巫師,又把RMB和USD的價格定在了6:1,這樣小島的產品也普漲了25%。突然有一天大島的人們發現所有的東東都炒不上去了,因為沒有人接手呀,東西太貴,賣不掉了,於是趕快競相壓價,想把自己的東東賣掉,市場上一下全是東東沒有買主。小島上的工廠主一看自己生產的東東賣不掉了。只好關了工廠回大島去。這一下小島可炸了窩嘍!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是可惡的酋長和巫師搞的鬼,去找他們算賬!!!這時候酋長和巫師更著急,怎麼辦呢?眼看著自己舒適的生活不保了。這時候巫師出了個主意。。。第二天酋長宣布進行一個聰明絕頂瀟灑蓋世全無敵的4萬億貝殼救市計劃,就是讓所有島民都到島上搬石頭運到海邊,再從海邊把石頭搬回來,每人每天1000 RMB貝殼,工資由酋長出!!!小島的居民們馬上激動萬分統統流下了熱淚,在歌頌了英明的領導,並跳了一段草裙舞以後就回家了。總算是解了酋長和巫師的燃眉之急,可是長此以往酋長雖然FB,也沒有這么多貝殼往裡填呀!巫師這時候又想出了一招。。。又過了一天,巫師出面了,他把大家召集起來說:「哎呀!我昨天被驢踢了,在朦朧中來到了仙界,見到了神仙mm,神仙mm說我們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要20:1呀!要不然就有天災海嘯了!」大夥兒一聽可嚇壞了,趕緊按巫師說的做,這樣小島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就是20:1了。。。

話說大島的商人自從從小島撤資之後回到大島,每日精神恍惚,想想自己在小島的生活那是多麼愜意呀!每天XO喝著,鮑魚吃著,還有小島的美女陪著,何其快哉!現在又是何等凄慘!這一日收聽大島上的胡謅廣播電台的廣播,廣播里說小島為了預防海嘯,已經將貝殼的比值降到20:1了,東西賣的好好好便宜呀!!!他趕快算了算,咦!要是這么便宜的話,在小島設廠還是有賺的,於是他趕緊回去又在小島設廠了。這時候小島的居民聽說工廠又開了,紛紛回到工廠上班,那個大島的商人又賺到了,大島的科研機構也重開了,於是循環又開始了。。。。

⑸ 敞門開空調,將被罰最高超5000元!高溫給法國帶來哪些能源缺乏

法國在2022年的夏天遭遇到了高溫的襲擊,而現在的法國政府直接性的規定禁止商店敞開門開空調,如果被發現了的話,也是會進行罰款,而且最高罰款750歐元約合人民幣也是5175元錢。本身因為天氣特別炎熱,所以說很多的消費者都不願意出門,如果直接的罰款5000多元的話,也是會給商家帶來不少的經濟損失。

其實,不僅僅是法國,很多的歐美國家也是遇到了一些能源危機,跟俄羅斯和烏克蘭也是有著非常大的關系。俄羅斯作為能源大國,一旦和俄羅斯這個國家產生了一些矛盾,那麼大家在使用能源的時候確實是非常的不方便。也不僅僅是和俄羅斯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因為氣溫越來越高,大家使用空調的頻率確實是提升了不少,因此才導致能源不夠用。

⑹ 1929-1933法國經濟危機具體情況

1930年11月,法國烏斯特里克銀行宣告破產,標志著法國經濟危機的開始。接著,大批銀行與企業紛紛倒閉、破產,生產下降,失業人數激增。1930年12月失業人口還只有12000人,翌春猛增至5萬人。物價暴跌,資本輸出銳減,對外貿易萎縮。危機激化了法國的階級矛盾,使斗爭日趨激烈。廣大人民群眾為改善生活狀況,反對政府和資本家轉嫁經濟危機的後果展開了頑強斗爭。在城市,廣大工人和公務人員等主要是反對降低工資,要求取消間接稅。在農村,農民和農業工人也開展反對政府農業政策的斗爭。從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組閣到1935年5月議會選舉,法國共更換了8屆內閣,都因無力應付經濟危機先後下台,每屆平均任期不到4個月。其中,塔迪厄、賴伐爾各領導過3屆內閣,他們執政期間,法國政局出現向右轉的趨勢。他們對內採用緊縮政策向廣大人民群眾轉嫁危機,如縮減公務人員工資、減少各種撫恤金、補助金。同時卻撥出巨款幫助壟斷資產階級渡過難關,並且用秘密基金資助一些法西斯組織。對外繼續孤立和反對蘇聯,主張同德意接近和親善。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組閣時,公然主張建立「強力政權」,力主修改憲法,使國家機器能夠更好地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這一主張一出籠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譴責。在左翼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斗爭下,塔迪厄企圖消滅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實行公開反動統治的陰謀才未能得逞。

⑺ 二戰一開打,具有歐洲最強悍的陸軍的法國就全線敗亡,為何這么不經打

因為法國爆發經濟危機,整體綜合實力後退,根本就沒有實力跟德國對打,加上最關鍵的是法國人都主張和平,不想要打仗,所以德國拿下法國是非常正常的。



等到德國來攻打法國的時候,就想跟德國談判,國內的政客還是一味支持談判,想要和平解決,不想跟德國干一場,把德國人徹底趕出去法國。法國最後失敗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整個法國都沒有戰斗的意志。

⑻ 二戰時,擁有240萬軍隊的法國,為什麼僅僅支撐了40天便被滅國

西線戰事開始後,德軍總共投入了137個師,盟軍總共投入了135個師(法國94,英國10,比利時22,荷蘭9)。武器方面,德軍有3824架飛機和5820輛坦克,盟軍擇優3800架飛機和3100輛坦克。

從實力上看,2支軍隊應該屬於勢均力敵的,但是戰爭結果卻大大超出讓人們的想像。從1940年的5月10日到6月20日,短短的40天時間,法國卻崩潰了,陸軍共陣亡82000人,被德軍俘虜的則有154萬7000人。

1940年6月22日,法國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法國如此迅速的戰敗,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略判斷失誤,沒有積極備戰,有150萬軍隊都是臨時徵集的農民,另外就是堅固的馬奇諾防線竟然沒有派上用場等等。

一、法國戰略判斷失誤,致使倉促迎戰

法國和英國雖然都是一戰中的戰勝國,但是法國的勝利完全是慘勝。一戰的西線戰場主要在法國境內,對法國的經濟破壞很大。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同樣波及法國,法國經濟遭受重創。在這樣的復雜環境下,法國對德國一再忍讓。德國收回萊茵河地區、吞並奧地利等行動,法國均保持沉默。在德國入侵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時,英法兩國再次讓步,以至於德國一口氣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德國進攻波蘭之後,作為波蘭名義上的盟友,雖然英法兩國也向德國宣戰。但是兩國一直按兵不動,兩國希望德國繼續向東去進攻蘇聯。不過此時蘇聯與德國已經達成了默契,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各國。英法兩國均毫無准備,屬於倉促迎戰。

法國為了防禦德國,耗費巨資修建了一條馬奇諾防線。這道防線本身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由於法國戰略上的失誤,使這道防線成了二戰中的笑柄。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德軍想從正面攻破這道防線不是不可能,但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不過這道防線有一處致命的瑕疵,由於比利時的反對,法國沒有把防線延伸到海邊。德軍先使用戰略欺騙戰術,引誘英法兩軍精銳力量進入比利時。隨後30多萬德軍穿越阿登森林,長驅直入殺進法國。這一行動成功的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後,法軍沒有任何的防備,一時之間大敗虧輸。隨後,德軍開始向法國縱深挺進,法國始終未能組織起第二輪防禦。

二、法國軍隊准備不足,主和派上台形勢艱難

由於戰爭突如其來,法國軍隊毫無准備。為了抵抗德軍,法國政府臨時徵集了150萬軍隊。但是問題來了,法國擁有堆積如山的軍服和糧食,但是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著新徵集的150萬軍隊。法軍坦克的性能更勝德軍一籌,但是法國空軍的戰鬥力十分低下。法軍坦克在進攻的途中被德軍戰機襲擊,此後法國失去了抵抗德軍的最後家底。法國軍隊的總兵力有240萬,但那150萬是連槍都拿不穩的新兵。經過一系列的戰斗,有戰鬥力的法軍部隊消耗殆盡。德軍兵臨巴黎城下時,法軍數量還有170多萬,但這些軍隊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為了減輕國家的損失,法國政府宣布向德國投降。巴黎成為不設防的城市,德軍在巴黎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

法國投降的主因是因為主和派上台。法國總理雷諾是一個標準的抵抗派,但是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和副總理貝當等一大批人都主張向德國投降。總理雷諾在政府中孤掌難鳴,最終宣布辭職。在此之後,貝當成為法國總理,這位一戰時的法軍英雄卻主動向德國求和。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將一戰時德國簽訂投降書的車廂從博物館拖了出來。德軍浩浩盪盪的進入了法國,他們發現了法軍倉庫中堆積如山的戰爭物資,但武器數量確實不多。為了徹底削弱法國,法國領土被一分為二。法國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全部被德國佔領,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則有維希傀儡政權控制。法軍將領戴高爾逃往英國,在英國倫敦組成了流亡政府。

閱讀全文

與法國遭遇過哪些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