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據說英國和法國是世仇,這句話有哪些依據呢
說起英法,我們大多數都認為這兩個國家關系非常好。之所以這樣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戰和二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兩次結盟。所以大家都認為這個國家很好,要不然也不會在一起兩次結盟。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這兩個國家不但關系不好,而且可以說是世仇。
不過雖然這樣,法國也一直在和英國暗中較勁,不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威廉二世政策出現了問題,當時德國是極有可能和法國結盟一起打英國的。即使到二戰之後英法還是一直互相看不起的。當年成立歐共體的時候就是因為法國的阻止,英國才一直沒有加入進去的。可以說到目前還是互相看不起。
② 敘利亞戰爭法國立場與那些國家有利益沖突
法國基本上是北約和歐盟立場,他們的訴求是壓制俄羅斯、反恐,目前為止俄羅斯還和敘利亞政府軍、伊朗是一起的,而反對派裡面大量恐怖分子有走不到一起,所以基本上而言他們只跟美國那一派大體上算是一起,其他派系都是沖突的。
③ 法國和德國兩個有世仇的國家,為什麼後來會合作
到目前為止,盡管歐盟出現了英國脫歐這樣的挫折,但是歐盟的整體發展趨勢還是不錯的,仍熱是世界上聯合程度最高的區域性組織。歐盟在法國和德國兩架馬車的帶動下,整體發展形勢還是比較好的,法德是歐盟的大腦和中堅。不看歷史的人們絕不會想到歷史上法德是世仇,戰爭恩怨持續了幾百年。
1944年,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大國,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利益考量將世界分為了兩半,整個歐洲成為了一片廢墟,如果德國和法國想要重振歐洲雄風,二者必須聯合起來,否則就會成為被美國或者被蘇聯凌辱的對象。冷戰的形勢迫使他們必須走到一起。為了解決兩國最為重要 的爭端邊境煤鐵資源問題,他們建立了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經濟結構煤鋼共同體,運行很完美,為之後兩國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和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有名的舒曼計劃。法國外長舒曼因很好地化解德法矛盾使歐洲聯合起來而被稱之為歐洲聯盟之父。現在的歐盟就是在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聯合壯大起來的。
④ 法德宿仇主要是什麼
公元800年,法蘭克人首領查理曼建立了東自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義大利,北至北海的龐大帝國。查理曼死後,他的三個孫子在公元843年通過《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由此形成了後來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國的雛形。英明一世的查理曼大帝做夢也不會想到:本是同根生的法國和德國在千年之後成為歐洲大陸上一對難以化解的夙敵,兩國的恩怨持續百年之久。
公元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次世界范圍的戰爭,作戰國家主要是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在這場戰爭中,與英國結盟的德意志諸邦成為法國軍隊的主要攻擊目標,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作是法國人「征服德意志的一次嘗試」。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許多德意志邦國加入反法同盟,成為鎮壓法國革命的重要力量。1815年,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與英軍統帥威靈頓在滑鐵盧一戰中,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徹底粉碎了法蘭西的帝國美夢。
19世紀中後期,在普魯士容克貴族的代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率領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勵精圖治,逐漸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開始趕超法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源成為發展最主要的動力。當時的世界,煤炭和鋼鐵是最主要的工業材料,而法德邊境富饒的煤鐵資源成為兩國百年恩仇的根源。法國控制著歐洲最大的鐵礦產地洛林地區,而德國擁有蘊藏著歐洲最豐富的煤炭產地魯爾盆地。雙方都急需彼此的資源以生產更多的鋼材,加速本國經濟的發展。1870年,俾斯麥發動普法戰爭。色當一役,法皇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39名將軍、300名軍官及8.6萬士兵成了德國的俘虜,創下了法國戰爭史上最恥辱的紀錄。不僅如此,德國還乘機奪取了法國經濟賴以發展的煤鐵礦區阿爾薩斯和洛林。此後,獲得歐洲最大的煤鐵產區的德國經濟好像上足了發條,在短短幾十年中超越法國,其經濟發展水平在20世紀初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法國卻既失去了經濟優勢又丟掉了面子,法德矛盾走向新的頂點。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夙怨甚深的法德兩國分別加入協約國和同盟國陣營作戰。正當法國險些再次淪為德國手下敗將之時,英美兩國先後參戰,協助法國打敗了德國,取得了一戰的勝利。德國戰敗後,法國准備借機一雪前恥,最大程度地打壓德國,使其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在巴黎和會上,法國堅決要德國支付巨額賠償,以彌補戰爭對法國造成的損失;同時,法國收回了被德國佔領了近半個世紀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隨即又想要奪取德國的魯爾地區。1920—1923年間,法國三次派兵強行進入魯爾,但在英美的干預下最終沒有獲得魯爾地區。在這期間,英美又不斷扶德抑法,在歐洲鼓吹和平主義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德國法西斯興起的溫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德國向英法等國家發動進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德國就將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斬落馬下,步伐整齊的德國軍人浩浩盪盪地穿過巴黎凱旋門。
歐洲煤鋼聯營促進兩國合作
在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的協助下,法國人民在戴高樂將軍的領導下戰勝納粹德國,光復了國土。歷史又為法國提供了一次向德國復仇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並幾乎使世界文明遭到毀滅。法德兩國有識的政治家開始反思,在逝去的歷史里,法德多次想靠擠壓對手而謀求自身的發展;在戰後歐洲亟需同心協力進行重建之際,原來的想法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與此同時,二戰結束後,美蘇使歐洲也成為冷戰戰場,這使法德感到沒有自主權和安全感,「歐洲自主」的要求日益提上日程。一些輿論呼籲兩國必須走出冤冤相報的怪圈。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舒曼計劃」。根據該計劃,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並向西歐所有國家開放。「舒曼計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最終結束了兩國人民過去由於互不信任、競爭所造成的彼此一再兵戎相見的狀態。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這一條約是「舒曼計劃」的具體實施。條約規定:建立六國煤鋼共同市場,取消內部關稅、商品數量限制和其他歧視性措施,調整價格,對煤鋼生產進行有限制的干預。煤鋼聯營有利於法德化解宿仇。
⑤ 歷史上德國和法國和俄國都發什麼過什麼戰爭和領土爭端
腓特烈三世與波旁王朝之爭,反法同盟,法俄戰爭,西里西亞戰爭,普法戰爭,一戰,二戰
⑥ 法國和英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
⑦ 中美貿易戰法國與那些國家有利益沖突
中美貿易戰,法國屬於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中的漁翁。
中美貿易戰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兩方,特朗普並非傳統政客,他只是喜歡通過重新談判博弈來換取最大利益。
所以雖然中美貿易戰影響最大,可特朗普並非特別針對中國,他向世界各國都宣布重談協議,不論是兄弟之國的加拿大,還是重要盟友歐盟。
作為歐盟重要車頭的法國也屢次試圖讓特朗普收手,可特朗普執意要與歐盟重新談判。
中國曾試圖與歐盟聯合起來一起懟特朗普,可法國為首的歐盟雖然對特朗普不滿,但只同意聯合發個公報譴責。不選邊站,中美貿易戰無論進行中還是結束,歐盟都享受其利。
叫囂聲音
⑧ 現在的法德親如兄弟,為何歷史上法國卻總是跟德國過不去
很長一段時間,德國處於一場四分五裂的政治動盪之中。直到工業革命爆發後,由於靠近波羅的海,北部的普魯士才成為連接中歐和西歐的貿易中心。它的力量繼續積累,與奧地利處於平等地位。為了擴大他們的地理權力,其他國家將不可避免地求助於一些位於中歐和德國的國家的想法。那是因為德國統一威脅法國維持歐洲大陸霸權。普法戰爭後,不僅德國實現了統一,而且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也被德國取代。在政治統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德國迅速進入民族主義階段,並迅速崛起成為歐洲強國。然而,德國走上了戰爭之路,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⑨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9)法國跟哪些國家有爭端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⑩ 法國與德意志的戰爭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在德法兩國稱為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戰爭後期,普魯士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於1871年1月18日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告終。戰役發生在德法兩國,因此稱為「德法戰爭」。 普法戰爭發生於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企圖保持多年歐洲霸權地位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歷來竭力阻止德意志的統一,同時還想侵佔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因而對於普魯士的挑釁,不但沒有迴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魯士宣戰,結果招來了戰爭慘敗、帝國滅亡的厄運。 開戰契機普法開戰的契機是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1870年 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去西繼承王位。法國擔心普西聯合反法,怕他們實力大增,於法國不利,而極力反對。於是,第三國的一項內部事務引發了歐洲兩大強國的爭斗。戰爭一開始就預示著法敗普勝的必然結局。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企圖阻礙德國統一。在普奧戰爭結束後,法皇拿破崙三世要求俾斯麥同意,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合並於法國,作為對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守中立的報償。俾斯麥斷然拒絕,並立即把拿破崙三世的這個意圖通知了巴伐利亞國王及南德諸邦政府,從而在南德諸邦造成了令法國恐懼的心理。利用南德的這種心態,俾斯麥遂與它們締結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條約。在這種情勢下,只要打一場普法戰爭就可以激發南德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動它們與北德聯邦合並為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令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在法皇宣戰後,法國隨即編成萊茵軍團,於法德邊境地帶集結。該軍團共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法國欲先發制人,奪取法蘭克福,逼使普魯士屈服;但與此同時,普軍亦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普魯士則計劃以優勢兵力,集中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將法軍擊潰於邊境在線,再繼而進攻巴黎,逼使法國投降。 戰爭以法軍在1870年8月2日於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進攻為開端。但到了8月4日,普軍已順利擊潰法軍,進入反攻階段。與此同時,法軍在其餘各戰場相繼失利,被逼退回國境,轉入防禦。至8月中旬,法軍已被普軍一分為二,一部由巴贊元帥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普軍包圍於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領的12萬餘人在8月30日與普軍激戰後被逼退守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佔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國防政府。 影響(法國)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共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崙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象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佔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斗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 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的歐洲霸權地位衰落。 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並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俄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
影響(德國)
1、完成統一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邦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邦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並,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德國從法國攫取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和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更加醉心於對外侵略擴張,大批軍事訂貨,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迅速完成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其實力超過法國、英國。 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 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就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 普法戰爭後,一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一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後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
影響(義大利)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調回駐羅馬的軍隊,9月初,義大利軍隊和加里波第的志願軍進入原被法國控制的教皇轄地,佔領羅馬。後根據公民投票,羅馬合並於義大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藉助於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趕走了法國的勢力,收回被法國佔領、控制的教皇轄地,最後完成統一。
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普法戰爭打破了相對平穩的歐洲均勢關系,德意志帝國崛起,法國衰落,改變了殖民主義力量對比,從而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促使殖民主義國家重新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德國力圖以一個聯合起來的歐洲,孤立法國,包圍不穩定的法蘭西共和國,它協調了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1873年三國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的。隨著對殖民地的爭奪加劇,三國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1878年柏林會議後,「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與奧意形成三國同盟,與此同時,法與英俄也逐漸接近,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
代表性: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戰役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改良過的施里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因計劃)分為A、B、 敦刻爾克大撤退
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5月13日德軍A集團軍按曼施坦因意圖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坦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里處。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逼近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致命的失誤,被包圍的盟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反攻的有生力量)。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隻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爾克,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