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柯尼塞格,帕格尼
沒錯啊……
Pagani和Koenigsegg都是屬於小廠,而且比較牛的是Ferrari、Lamborghini、Maserati這樣的車廠都被收購了的情況下,Pagani和Koenigsegg竟然還都是獨立車廠。
既然是獨立車廠,那就必然是缺錢花的。而一輛汽車裡面,研製最花錢的恰恰就是發動機。除了錢,研製發動機還需要有絕對雄厚的經驗、人力資源,只有大型的集團企業或者得到大型集團企業支持的著名廠牌才有這樣的實力。
現在世界上能夠獨立研製發動機的廠商已經少之又少,我所知道的只有Ford、GM、Chrysler美國三大家,歐洲有VW、BMW、FIAT、Ferrari、Mercedes、Renault、Porsche等幾家(連Maserati現在都是落魄到了憋不出一台發動機的地步,用的都是Ferrari的引擎),日本有TOYOTA、Honda、Nissan可以自主研製引擎。其他的廠牌,都是買引擎用。比如老車王McLaren F1用的就是BMW的引擎,Bugatti Veyron用的引擎雖然掛的是自己的牌子,但是實際上是由VW的引擎工程人員設計的。
Pagani和Koenigsegg雖然都是非常NB的廠牌,但是畢竟和VW這樣的大廠或者Ferrari這樣有FIAT撐腰的廠商相比,搞發動機是搞不出來的。
===================================================
汽車的研製重點就是兩個,一個是發動機,另一個是車身。
相對於發動機,車身的研製相應的更加靈活,而且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一般只需要一個設計師團隊和相應的空氣動力支持團隊就可以了。其他的組件,比如機械結構、電子單元,復雜程度和成本也是遠遠低於發動機的。
所以,對於小廠而言,最合適的做法就是自己研發車身,而另行購買發動機。
很多小型但是非常NB的車廠都是這么搞的,比如德國的Gumpert用的是Audi的引擎,Caparo T1用的是Mercedes的引擎,我所知道的用自主引擎的小廠只有Barabus,他們的TKR跑車是絕對的性能之王。
==================================================
注意觀察一下F1的話,就會發現,大多數車隊用的也都不是自己的引擎,這些獨立車隊的境遇和那些小廠很相似。比如Force India(印度TATA支持的),TATA是絕對搞不出F1引擎的,只有用Mercedes的。
2010賽季,圍場上出現的引擎廠商總共只有4個:
Mercedes、Ferrari、Cosworth、Renault
但是這四個牌子的引擎前面的,是13支車隊。
B. 為什麼現在看的歐美大片基本上是美國的,歐洲的卻很少
好萊塢是個電影城,像《哈利波特》一開始不知名前,是本土投資的,所以碟也很遲發行,後來是華納兄弟投資的,一下子躍升好萊塢電影。
好萊塢是出了名的電影基地,由很多國家電影公司組成,都屬於好萊塢電影范疇。
一般有看頭,不是好萊塢電影公司出品的碟都不是很精良,國內引進過很多出色的歐洲電影,比如《盧浮魅影》《天使愛美麗》《美麗人生》《車神》《這個殺手不太冷》
現在的法國電影水準很棒,你喜歡電影一定要關注!
C. 電影《Michel Vaillant(車神)》中的汽車品牌
好的那邊是瓦榮(Vaillant)車隊,壞的叫里德(Leader)車隊。
真實世界中沒有這兩個品牌,是虛構的。
附介紹:
改編自20世紀50年代出品的法國著名的同名漫畫系列,可以說《車神》是結合了歐羅巴影業兩位製片人的願望--其一就是大名鼎鼎、始終對原著予以忠誠的呂克·貝松;另一個則是他的合作夥伴皮埃爾-安·勒·伯蓋姆(Pierre-Ange Le Pogam),他為影片付出的則是真實的想法和虔誠的願望。
這個故事完全出自於原版漫畫中的一個單元,將目光主要聚焦在兩個家族的矛盾上,同時還對「勒芒24小時拉力賽」這個世界級的賽事做了高度的概括:賽車手米歇爾·瓦榮(薩加莫爾·斯蒂芬南飾)是個技高人膽大的主兒,擁有著無數個世界級大小賽事的冠軍獎杯,當然,這些獎杯中的一部分要歸功於他那名震賽車界的瓦榮車隊。專注於賽車事業的米歇爾·瓦榮無形中也樹立了不少仇敵,里德車隊就是其中之一,相較於瓦榮車隊的公正與無私,里德車隊要黑暗、陰險許多,是那種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典型。勒芒24小時拉力賽開始了,兩個家族之間的「爭斗」也進入了最為高潮的階段,米歇爾·瓦榮坐在藍色10號賽車中,緊握住方向盤——在他身邊的是親密戰友史蒂夫(彼得·楊布魯德·希爾飾)駕駛的8號車,他們都在等待指示旗落下的那一剎那沖出跑道。這一次,米歇爾·瓦榮需要做的不只是完成賽事奪得冠軍,他和隊友的生命也在跑道上急馳著奔向不可預知的危險之中。
D. 以前看過一個電影,有個情結是兩輛F1賽車在民用加油站里加油 誰知道電影的名字呀
法國電影《車神》
片名:
Michel Vaillant
更多中文名:
幻影車神
雷霆殺陣
片長:
103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成本:
22,900,000 約$30,000,000(estimated)
版權所有:
&; EuropaCorp - TF1 Films Proction - The Prodd
拍攝日期:
2002年5月 - 2003年1月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 Louis-Pascal Couvelaire
編劇 Writer:
*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scenario) &
* Gilles Malençon .....(scenario)
* Jean Graton .....(based on bande dessinée Michel Vaillant) &
* Philippe Graton .....(based on bande dessinée Michel Vaillant)
演員 Actor:
* 薩加莫爾·斯蒂芬南 Sagamore Stévenin .....Michel Vaillant
* 彼德·楊波拉德·希爾斯 Peter Youngblood Hills .....Steve Warson
* 戴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 .....Julie Wood
* 讓·皮埃爾·卡塞爾 Jean-Pierre Cassel .....Henri Vaillant
* Béatrice Agenin .....Élisabeth Vaillant
* 菲力普·巴斯 Philippe Bas .....Jean-Pierre Vaillant
* Philippe Lellouche .....José
* Lisa Barbuscia .....Ruth Wong
* Jeanne Mauran .....Odessa
* François Levantal .....Bob Cramer
* Stéphane Metzger .....Dan Hawkins
* Scott Thrun .....David Dougherty
* Agathe De La Boulaye .....Gabrielle Spangenberg
* Stefano Cassetti .....Giulio Cavallo
* Alexandra Tiedemann .....Agnès Vaillant
* Estelle Caumartin .....Laura Vaillant
* Lisa Couvelaire .....Natasha
* Thierry Perkins-Lyautey .....Mathieu, le journaliste auto (as Thierry Perkins Lyautey)
* Patrice Valota .....Directeur course Mans
* Bruno Vandestick .....Speaker Mans
* Kentaro .....Akira Kadokawa
* Riton Liebman
製作人 Proced by:
* Maurice Illouz .....executive procer
* Pierre-Ange Le Pogam .....procer
*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co-procer (uncredited)
劇情介紹
影片改編自風靡歐洲的暢銷漫畫,賽車手米榭爾維隆是個對賽車痴迷的賽車天才,盡管家人始終對他喜歡的賽車運動持反對意見,但是米榭爾始終追求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一定要取得Le Mans 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憑藉著他的熱情和那種天生為了賽車運動而打造的堅強的體魄,以及冷靜的分析判斷能力,他終於拿到了這個比賽的冠軍。一時媒體和車迷都對他崇拜有加,把他奉為世界賽車的未來天皇巨星。就在各種鮮花喜悅包圍著米榭爾的同時,一場跨國的獵殺行動也悄悄的展開了。
其他的車隊對於米榭爾和他的車隊所取得的成績一直耿耿於懷。露絲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她對米榭爾懷恨在心,就是因為米榭爾的出色表現,使得露絲的父親含恨退出賽車界,這次露絲精心策劃,要在世界錦標比賽中施展各種陰謀和致命手段,不斷的給米榭爾製造驚險危機,甚至在比賽過程中,米榭爾不只受到露絲的車隊車手們及眾殺手的阻撓,還聯手製造撞車、刻意圍堵、攔截、刺殺…,加上賽事本身就充滿了挑戰性和危險,米榭爾能否在這過程中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粉碎種種陰謀暴力,並以」比子彈更快」的速度取得世界大賽車的冠軍呢?
幕後花絮
1997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米歇爾·內加藤被委以挑選駕駛員的重任。他在某些特別驚險的場景還親自承擔駕駛的任務。他說:「我從事勒芒24小時賽車已有10年的歷史,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耐力賽,同時也是最權威的賽事。對此賽事,人們需提前一年進行准備……
E. 急!!! 全球化背景 機遇挑戰並存 國產電影優勢和劣勢
華語電影:尚未成功
優勢:不言而喻的本土優勢,在題材、語言、文化上不存在任何障礙,明星偶像資源更是華語電影的法寶。
劣勢:商業電影基礎較差,缺乏基本的類型片體系與商業運做經驗,投入產出令投資人望而卻步。
所謂華語電影的范疇,一般包括內地以及香港、台灣地區製作的所有影片,由於台灣地區電影工業的連年衰退,幾乎在近年內不可能在商業電影上有較大突破,與我們話題中的「大片」更是無法重合,在這里就不做過多討論了。
在「引進大片」進入中國的十年間,內地的「國產大片」也一直探索自己的道路,如何利用本土優勢占據市場成為很多電影人面臨的課題。其中成功的典範應該屬於馮小剛與張藝謀,馮小剛以語言文化為特質的喜劇成功開辟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首個特定檔期———賀歲檔,張藝謀以高投資打造的武俠電影《英雄》、《十面埋伏》在票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一些不大成功的例子,比如張健亞對災難驚險片的幾次嘗試。如果以全局的眼光來看,所謂「國產大片」的中國商業電影還只停留在單個創作者的點上,未能形成一個成熟的商業電影創作體系,其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缺乏類型電影觀念,甚至連電影編劇等專職人員在整個工業體系中都相當稀有。即便張藝謀的《英雄》能夠在美國本土獲得票房冠軍,也只能是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個空中樓閣,其基礎的欠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近年來,香港電影的衰退日益明顯,除了其本地市場的萎縮,像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一向以高效和低成本見長的香港電影,也在尋求自己新的路線。以劉偉強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影人一直在嘗試以高投資、全明星陣容的精良製作,最終以《無間道》系列形成香港電影的新話題。盡管《無間道》能夠創下一連串的票房紀錄,卻無法解決香港電影的所有問題,類型單一、製作老套還是香港影片的頑症。盡管內地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保護,近兩年的香港電影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反應並不能令人滿意。
可以相信的是,今後的幾年依舊是華語商業電影的摸索階段,如果不解決一些基礎問題,情況也不會有較大改觀。
法國歐洲:前途未卜
優勢:法國電影具有良好的口碑,也在商業化運做的過程中創下了幾個優秀品牌。
劣勢:法國商業電影與好萊塢作品題材相近,而在細節處理上還有較大差距。
無論是當年作者電影創作還是今天面對市場的商業電影製作,歐洲電影的核心始終在法國。今天,以呂克.貝松、讓-皮埃爾.熱內等導演為代表的一批法國電影人,也在就本土大片進行著各自的創作。在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創作高峰期後,呂克.貝松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國商業電影的監制工作上,在他的統籌設計下,創建了一個相對豐富的類型電影模式,比如《的士速遞》系列這樣的賽車片、《暗流》系列的驚悚懸疑片還有針對亞洲市場的《綠芥刑警》等等。呂克.貝松所參與的影片,都具備與好萊塢影片類似的特點,比如簡單的情節、刺激的場面等等。這既是法國商業片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它們有所欠缺的方面,一部法國式的好萊塢製作遠沒有真正的好萊塢作品具備競爭力。
對中國院線而言,引進的歐洲電影主要來自法國。僅就今年而言,就有《鬱金香芳芳》、《車神》、《暗流2》、《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影片公映,但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於作品本身缺乏競爭力,且引進周期過長使音像產品影響上座率。
對中國電影觀眾而言,盡管亞洲電影具有文化相通的先天優勢,卻沒有當初對待好萊塢引進大片的熱情。其原因顯而易見,一是國內院線引進數量非常有限,二是這些影片從內容和視聽效果上的確還不具備同好萊塢作品的可比性。
數字
「今年大片在全國票房所佔比例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到目前為止,2004年全國票房接近12億,其中進口片只佔5億,和幾年前進口片一統天下的狀況相比有很大區別。有觀眾反映「大片不大了」,這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國產片的質量在提高,進口片從引進10部到引進20部,質量參差不齊;第二,觀眾的欣賞水平在提高;第三,盜版猖獗,國內打擊盜版機制不完善。
聲音
我們覺得,進口片給了國產片滋養,現在國產片開始掉過頭來對付進口片了。
首先,在宣傳上國產片不受任何限制,而國家規定,進口大片是不能在電視上做商業廣告的,這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傳播陣地。其次,從去年的《十面埋伏》開始,電影的黃金檔期都留給了國產片,暑期檔、十一、元旦、春節,進口片失去了很多陣地。造成的結果就是,進口片也扎堆,多片交叉放映,很多好片子沒有演透就被迫下線了
F. 法國電影 《車神》
《車神》(Michel Vaillant) 原聲大碟
專輯曲目:
01. Le Mans
02. Bridge Scene
03. Helicoptere
04. Come To Me 1
05. Vaillant Theme
06. Nothing
07. Friend
08. Nightmare Scene
09. Leader Theme
10. Nightmare Is Over
11. Vaillant (Acoustic)
12. Night Time
13. Red
14. Come To Me 2
不知道你喜歡那首..你自己去酷狗那裡試聽吧 <<車神>>插曲就在裡面的其中一首了```
G. 為什麼魔幻車神現在不演了
不演了它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人物,製作等等環節,環環相扣的,你可以看類似其它的
H. 關於法國《車神》這部電影的畫面
把飽和度增加,然後把亮度調低,就可以了,很簡單。關鍵是看你自己如何去調了。
I. 法國電影《車神》即《Michel Vaillant》里出現了哪些車輛
LMP1組別只有兩支車隊,電影里的車型就是LMP1組別的,標致喜歡塗藍色,奧迪喜歡塗紅色,電影里沒有明確說明,但是也含沙射影的表現出來了
標致車隊(PeugeotSport)-車型:標致908HDiFAP(Peugeot908HDiFAP)
奧迪車隊(AudiSport)-車型:奧迪R15+TDi(AudiR15-plusTDi)
標致車隊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衛冕冠軍,擁有一輛十分成熟的賽車。就因為如此,法國車隊一定是最有力的冠軍爭奪者。
標致908現在很難被打敗。標致車隊今年是第四次參賽,他們自從去年獲勝開始就一直在模擬去年獲勝的模式。
而且,它的強勁對手,奧迪R15+還遠沒有把握能比它快,這是無可爭議的。有人會辯解道,標致去年奪冠是因為車手陣容比較強大,但即使是如此,2010年的標致車手陣容更強大了。
那幾輛在雪地里跑的拉力賽車,其中那兩輛藍色的是改裝過的標致206,改的太厲害了,差點沒認出,上面貼滿了PSA御用廠家TOTAL的廣告。
PS:被夾的車確實是三菱日蝕2代,給你看看圖片,那個大燈個引擎蓋接縫曲線是一摸一樣的,你說的ClioV6我沒看到,雪地就出現了這三個車
J. 法國電影《車神》男主角的資料
報歉啊...我就只知道這么多了:
2004年9月,中國上海將作為承辦方,舉行世界F1大獎賽上海站的比賽,此項賽事現已進入倒計時狀態。這是中國首次參加這項世界上最昂貴,也是最刺激的運動。隨著F1方程式賽車比賽的臨近,一部與F1競技一樣精彩,一樣驚心動魄的法國驚險巨片《車神》在8月26日隆重登場。在影片中,賽車場面會比現實中的F1更驚險、更刺激,更引人入勝。在大家翹首以盼上海站大賽之際,國內觀眾會搶先看到這個全世界都為之瘋狂的運動,感受與國際同步的F1大賽浪潮。這一前一後,夢幻與現實的雙響炮將共同引爆國內賽車狂潮,無疑成為中國觀眾和廣大車迷關注的一大焦點。
電影改編自經典漫畫《米歇爾-瓦揚》
米歇爾-瓦揚是一部著名的法國系列漫畫作品中的主人公,在法國甚至歐洲家喻戶曉,至今長盛不衰。1957年的2月,米歇爾-瓦揚這個人物第一次出現在法國著名的漫畫雜志《丁丁》的畫頁上。故事的主題是賽車,不長的情節在勒芒賽道上展開?賽車場面逼真,故事中的惟一英雄——賽車手米歇爾- 瓦揚深得讀者的喜愛,漫畫因此獲得成功。關於他的故事已經出版了七十多集的系列畫冊,總銷售量達兩千多萬冊。1999年,法國電影大師呂克- 貝松就決定和吉勒- 馬朗松一道共同改編這部經典漫畫作品,將其搬上大銀幕。2003年,第一部關於米歇爾- 瓦揚的電影終於與觀眾見面了。
《特洛伊》美女黛安娜-克魯格傾情出演
本片女主人公朱麗- 伍德的扮演者黛安娜- 克魯格因成功出演了2004年度戛納電影節觀摩影片——美國史詩巨片《特洛伊》中傾國傾城的美女海倫,而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而片子的男主演薩迦莫爾-斯蒂文納是法國現在的當紅小生。一直以為法國出產美女,俊男都躲在民間,這次終於有機會見到一等一的法國男人:一個德國美女,一個法國小生,就連配角都惹眼異常。如果你不愛看刺激的賽車,單是瞧這些俊臉也很養眼。
賽車知識普及版
勒芒賽道
《車神》在法國著名的耐力賽道——勒芒賽道實地拍攝,在真實的車賽中完成了電影創作。為了准備米歇爾-瓦揚這個角色,主演薩迦莫爾-斯蒂文納了解了很多賽車選手,參觀了多個車隊,並且作為著名F1賽手Michel Neugarten的副駕駛實際體驗了真實比賽的感覺。
本片全部採用真實的賽車,並由真正的賽車選手上場比拼,總共動用了約120名工作人員,使用了12架攝影機跟蹤拍攝。
勒芒24小時耐力賽
這是世界上最富權威的賽事之一,幾乎成為汽車運動神話般的傳奇,也使它的勝利者一夜成名。它從1906年起,後來成為西方汽車俱樂部(1913年)的薩爾特俱樂部就組織了第一次汽車賽,當時在它周圍有許多熱心的汽車運動者已經成為一個核心。但直到1923年5月26日的16點鍾,才看到33個競賽者在跑道上飛馳,這才是一次真正神奇的汽車運動。在汽車工業迅猛發展後,汽車賽才在各地相繼展開,而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是在所有汽車賽之前就存在的最安全可靠的此類競賽。
身材是這么保持的
汽車一發動,駕駛員就要全神貫注,集中所有精力,不能有半點馬虎。在24小時里,一個駕駛員要喝掉20公升的水,但會減掉2至3公斤體重。他們要吸食緩溶的糖果。像勒芒這樣的24小時賽事,是非常拼體力的,就是人與機器的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