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洲的地形地貌
歐洲地形
一、地理位置和大陸輪廓
歐洲位於亞洲的西面,是亞歐大陸的一部分。它的北、南、南三面分別瀕臨著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東部和東南部與亞洲毗連,宛如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一個大半島。
歐洲的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內,它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洲中距離赤道最遠的一洲。它沒有熱帶。
歐洲四個極點的位置分別是:東為北烏拉爾(東經66°10』);最西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羅卡角(西經9°31』);最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諾爾辰角(北緯71°8』);最南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馬羅基角(北緯36°)。
從海陸位置看,歐洲面對大西洋,背靠亞洲腹地,處於大陸西岸的位置。中緯度的大陸西岸,在大氣環流系統中屬於西風帶,因此,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終年吹拂西風,各地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
水平輪廓破碎是歐洲自然地理的一個顯著特點。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屬於半島和島嶼,其中半島面積又佔全洲面積的27%,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罕見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干半島和亞平寧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次大的半島有科拉半島、日德蘭半島,克里木半島和布列塔尼半島等等。
眾多的半島和島嶼把歐洲大陸邊緣的海洋分割成許多邊緣海、內海和海灣。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比斯開灣是歐洲較大的邊緣海,白海、波羅的海、地中海和黑海等則深入大陸內部,成為內海或陸間海。
巴倫支海是北冰洋的一個邊緣海,介於歐洲大陸與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和北地群島之間,面積達140萬平方公里左右,全部位於大陸架上。巴倫支海是亞歐大陸北面各邊緣海中深度最大的一個,它的絕大部分在200—400米之間,平均深度為229米。它有廣闊的水道與北冰洋相連,因此海水的鹽度與大洋的鹽度相近,接近於35%。巴倫支海與北冰洋的其他邊緣海不同,由於西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即使在嚴冬時節,表面水溫也可達4℃左右,因此這里雖然地處高緯,但是海水卻終年不凍。
白海實際上是巴倫支海深入歐洲大陸內部的一個海灣,本身又有三個海灣:坎達拉克沙灣、奧涅加灣和德文斯克灣。白海面積不過9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只有89米。由於白海四面受陸地包圍,只有一條狹窄海峽與巴倫支海相通,北大西洋暖流不能到達這里,因此這里冬季的水溫低,自11月至翌年5月海面為冰雪覆蓋,呈現一片白茫茫景色,白海即因此得名。由於北德維納河和奧涅加河的大量河水注入白海,海域的南部海水含鹽度較低,在20—26%之間,北部海水的含鹽度可達30—30.8%。
在巴倫支海和白海有許多魚類和海獸,其中鰵魚、鯡魚、鱈魚和海豹是這里的主要水產。
歐洲西瀕大西洋,在大陸與深海盆之間有一片面積很大的大陸架,不列顛群島和北海即位於其上。這里原來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第四紀冰期以後,海水上升,北海才出現,不列顛群島才形成。在北海海底現在仍然有歐洲古河道的蹤跡。北海北面的挪威海和南面的比斯開灣,大陸架都較狹窄,離開海岸不遠即為深水海盆。
波羅的海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面積38.6萬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的深度在60—130米之間,平均深86米。它有許多海灣深入大陸,其中以波的尼亞灣為最大,幾乎占整個波羅的海面積的三分之一,較大的海灣還有芬蘭灣、里加灣等。由於有大量河水注入,加以緯度較高、蒸發量小和只有一些淺而窄的海峽與北海相通等原因,波羅的海的鹽度普遍很低,中部為7%左右,海灣中為2—3%,河口附近甚至全部是淡水。深層水的鹽度略高,但最高也不超過20%。冬季,中部表層海水水溫為1—3℃,在海灣和沿岸地區則降到0℃以下,波的尼亞灣和芬蘭灣東部從11月或12月起冰封,冰期一直延續到來年4月或5月。波羅的海的動物種類貧乏,但數量很豐富。
地中海和黑海是歐洲南部的兩個陸間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洲之間,黑海位於歐亞兩洲之間,兩海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相通。地中海海域中半島和島嶼甚多,它們把地中海分割成幾個深淺不一的海盆,海底地形比較復雜。黑海除西北部有幾個小島外,基本上沒有島嶼,海底除西北部和北部的亞速海較淺外。大部分為水深1500—2200米的平原。地中海周圍或為多山的半島,或為荒漠,注入的河水不多,而且夏季炎熱乾燥,蒸發量大,因此海水鹽度高,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8%,黑海有大量河水注入,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僅17—18.5%,底部也只有22.5%。黑海的海面稍高於地中海,由此產生了由黑海注入地中海的表流,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平均流速每小時2.3—4.6公里;同時,在深處存在著自地中海注入黑海的反流,但流量較小。在直布羅陀海峽也有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流和深處的反流。來自大西洋和黑海的表流是維持地中海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地中海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動植物種類總數在8000種以上。黑海的動植物種類則少得多,只有地中海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由於黑海上層海水的鹽度低,海水的垂直環流很弱,因而深層水經常處於缺氧狀態,並有大量硫化氫集聚。硫化氫帶從150—200米的深度開始,有機界只能生活在這個深度以上,從200米左右開始,直到海底,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
水平輪廓破碎,陸地與海犬牙交錯,再加上歐洲的面積不大(1040萬平方公里),這就使得全洲各地距海都不太遠,東歐距海最遠的地方也只有1600公里左右。這樣,就更加深了海洋對大陸的影響,加深了歐洲氣候的海洋性。
歐洲海岸線曲折,海灣眾多,這對人類的經濟活動也提供了方便。
二、地形基本特徵
歐洲的地形具有許多獨特性。
首先,歐洲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一洲,平均高度只有300米。高度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總面積的60%,平原所佔比重之大,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歐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東迄烏拉爾山麓,綿綿數千公里,沒有間斷,形成橫貫歐洲的大平原。歐洲山地所佔面積不大,高山更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僅佔全洲總面積的2%。
表5-1 歐亞兩洲各級高度所佔的面積(%)
第二,歐洲的地形,大體上可以以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西岸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平原占絕對優勢,地形比較單一,西部則山地和平原互相交錯,地形比較復雜。地形的分布與地質構造基礎有著密切聯系。
第三,在第四紀冰期時,歐洲存在著兩個大的冰川中心,一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大陸冰川中心,一為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地冰川中心,前者對歐洲的影響很大,由於它的作用,歐洲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
西歐地勢較為平坦,為平原;中歐有阿爾卑斯山,氣溫較低;歐洲有四大半島(伊比利亞;亞平寧;巴爾干;斯堪的那維亞)三大平原(東歐、波德、西歐)氣溫與同緯度相比更暖和,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概況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 東經6 6 度1 0 分,北緯6 7 度4 6 分) ,南至馬羅基角( 西經5 度3 6 分,北緯3 6 度) ,西至羅卡角( 西經9 度3 1 分,北緯3 8 度4 7 分) ,北至諾爾辰角( 東經2 7 度4 2 分,北緯7 1 度0 8 分) 。東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面積1 0 1 6 萬平方千米( 包括島嶼) ,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 . 8 % ,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居民
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6 4 % ,在各洲中次於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歐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 0 0 人以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 歐羅巴人種) 。居民分屬下列語系:印歐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總人口的9 5 % ,包括斯拉夫、日爾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語族的民族;烏拉爾語系,包括芬蘭、烏戈爾、薩莫耶語族的民族。
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等。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國梵蒂岡,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自然環境
歐洲大陸是亞歐大陸伸入大西洋中的一個大半島,其面積占亞歐大陸的1 / 5 。大陸海岸線長3 7 9 0 0 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復雜的一個洲,切割最為厲害。多半島、島嶼、港灣和深入大陸的內海。歐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冰川地形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南部。海拔2 0 0 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 0 % ,海拔2 0 0 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 0 % 。全洲平均海拔3 0 0 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平均海拔在3 0 0 0 米左右,山勢雄偉,許多高峰終年白雪皚皚,山谷冰川發育,主峰勃朗峰海拔4 8 0 7 米。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幹向東伸展為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為韋萊比特山、特納拉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東部歐、亞兩洲交界處有烏拉爾山脈。東南部高加索山脈的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 6 4 2 米,為歐洲最高峰。歐洲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歐洲東部和中部,主要有東歐平原( 又稱俄羅斯平原,面積約佔全洲的一半) 、波德平原( 也叫中歐平原) 和西歐平原。裏海北部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2 8 米,為全洲最低點。南歐和北歐的冰島多火山,地震頻繁。在世界各洲中,歐洲的河流,分布很均勻,河網稠密,水量較充足,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河流大多發源於歐洲中部,分別流入大西洋、北冰洋、裏海、黑海和地中海。歐洲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 6 9 0 千米。多瑙河為第二大河,長2 8 5 0 千米。歐洲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如芬蘭素有「千湖之國」的稱號,全境大小湖泊有6 萬個以上,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9 % 多。阿爾卑斯山麓地帶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湖泊地區如日內瓦湖區成為著名的游覽地。
歐洲大部分地區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濕潤。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多雨霧,是典型的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因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歐平原北部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北冰洋沿岸地區冬季嚴寒,夏季涼爽而短促,屬寒帶苔原氣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區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自然資源
歐洲的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這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它比較重要的還有天然氣、鉀鹽、銅、鉻、褐煤、鉛、鋅、汞和硫磺等。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世界著名。歐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3 9 % ( 包括俄羅斯全部) 。佔世界總面積的2 3 % 。西部沿海為世界著名漁場,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漁場。
經濟概況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德國、法國、英國,其次為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
地理區域
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
南歐:指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南面和東面臨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西瀕大西洋。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的一部分、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安道爾和葡萄牙。面積1 6 6 萬多平方千米。南歐三大半島多山,平原面積甚小。地處大西洋- 地中海- 印度洋沿岸火山帶,多火山,地震頻繁。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河流短小,大多注入地中海。主要礦物有石油、天然瀝青、煤、鉻、汞、鉛、鋅、銅等。南歐是油橄欖、葡萄、茴香、歐洲栓皮櫟等栽培植物原產地。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煙草為主。盛產柑橘、葡萄、油橄欖、檸檬和栓皮等。牧羊業較發達,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細毛綿羊美利奴羊的原產地。
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面積9 3 萬多平方千米。通常也把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叫西歐。狹義上的西歐地形主要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積較小。地處西風帶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雨量豐沛、穩定,多霧。河流多注入大西洋。主要礦物有煤、鐵、石油、天然氣、鉀鹽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盛產葡萄和蘋果。漁業和養畜業均較發達。比利時和法國所產阿爾登馬,英國所產巴克夏豬、約克夏豬、大白豬、愛爾夏牛、純血種馬,荷蘭所產荷蘭牛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中歐所包括的國家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面積1 0 1 萬多平方千米。南部為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及其支脈喀爾巴阡山脈等所盤踞,山地中多陷落盆地;北部為平原,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湖泊。地處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向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過渡的地帶。除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向東流經南部山區注入黑海外,大部分河流向北流入波羅的海和北海。主要礦物有褐煤、硬煤、鉀鹽、鉛、鋅、銅、鈾、菱鎂礦、鋁土礦和硫磺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黑麥、馬鈴薯和甜菜為主,還產溫帶水果。養畜業較發達,瑞士的西門達爾牛、薩能山羊、吐根堡山羊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北歐:指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 丹) 、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面積1 3 2 萬多平方千米。境內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紀冰川期全為冰川覆蓋,故多冰川地形和峽灣海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面積約8 0 萬平方千米,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島嶼和峽灣。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長約1 5 0 0 千米,寬約4 0 0 - 6 0 0 千米,西坡陡峭,東坡平緩,為一古老的台狀山地,個別地區有冰川覆蓋,挪威境內格利特峰海拔2 4 7 0 米,為半島的最高點。冰島上多火山和溫泉。北歐絕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僅大西洋沿岸地區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較溫和,屬溫帶闊葉林氣候。河短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礦物有鐵、鉛、鋅、銅等。森林廣布。農作物以小麥、黑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養畜業較發達。魚產豐富,西面沿海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捕魚量約佔世界捕魚總量的9 % 左右。
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歐洲部分,地形以平均海拔1 7 0 米的東歐平原為主體。東部邊緣有烏拉爾山脈,平原上多丘陵和冰川地形,北部湖泊眾多,東南部草原和沙漠面積較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往南過渡到溫帶草原氣候,東南部屬溫帶沙漠氣候。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主要礦物有石油、煤、鐵、錳、磷酸鹽等。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較發達,蘇維埃重挽馬、奧爾洛夫快步馬、頓河馬均為馬的優良品種。
❷ 地球上原本就有岩石嗎各種岩石都是怎麼來的
地球上的岩石種類有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為火成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三大類。這里說說每一類中的一些常見岩石的來歷。首先,從地質學的角度,地球的表面可以大致簡化為下圖這樣的模型:
我們現在就來看下模型中的每個區域都有什麼岩石,以及它們是怎麼來的。
這里有必要先澄清兩個易混淆的概念。第一,岩石圈(lithosphere)和地殼(crust)不是一回事。岩石圈是包括了地殼和地幔最上層(uppermost mantle),它的下方為軟流圈(asthenosphere)。而地殼又分為海洋地殼(oceanic crust,又叫洋殼)和大陸地殼(continental crust,又叫陸殼)。而我們平常在討論「版塊」(plate)的時候其實是在說岩石圈。如果一個版塊的上方大多數區域為海洋地殼(例如上圖中大洋中脊到海溝之間的那一塊),這個板塊就是海洋板塊。如果其上方有明顯的大陸地殼,則這個版塊就是大陸板塊(例如上圖中最右側的版塊,以及從圖最左側到大洋中脊的這一板塊)。第二,岩石(rock)和礦物(mineral)的區別需要注意。岩石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的混合體,而礦物是天然形成的固態純凈物(包括單質、化合物)。下面我們開始說岩石的形成。
最初,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至少是其它類地行星)是同時形成的。地球形成之初是一顆混沌一體的星球,和現在宇宙中的球粒隕星(chrondrites)的結構類似,並沒有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層。但是,在地球形成之後約5千萬年,一顆火星大小的星球希亞星(Theia)撞上了地球,產生了巨大的能量,幾乎將地球整體融化為液體(一部分物質被撞離地球,形成了月亮)。在這一過程中,液態的地球開始分層。液體中比較重的物質,比如鐵和鎳,開始往地球中心沉降,分化形成了鐵質的地核。剩下的鎂、鋁、硅、碳、氧、鈣、鈉等較輕元素組成的物質浮在地核外面,形成了原始地幔(primitive mantle)。那些較重的物質向地心沉降的分化過程中,重力勢能被釋放,因此地幔能夠不斷吸收能量,保持溫度,並且能夠有所對流,這也為地磁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之後,地球進入了冷卻期,熱量以長波輻射的形式被送往空間。冷卻最快的是最外層,溫度降到了一些礦物的熔點以下(例如石榴石、尖晶石、橄欖石、輝石等)。這些礦物開始形成固態晶體,而這些晶體就在地幔的上部組成了二輝橄欖岩(lherzolite)、橄欖岩(peridotite)、純橄欖岩(nite)、輝岩(pyroxenite)、斜方輝橄岩(harzburgite)、礬石(websterite)等地幔岩石(mantle rock),形成了最早的岩石圈(lithosphere)。這些岩石的厚度並不均勻,薄弱的地方後來就成了板塊的生長邊界。在這一過程中,彗星為地球帶來了水,岩石的上方開始形成海洋。
有了這些最初的岩石,後來也就有了各種岩石的形成。首先是火山活動造就的各種火成岩(當然,前面那些岩石也是火成岩,由於含硅極少,它們被歸為Ultramafic)。火山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大洋中脊(Mid Ocean Ridges),火山島(Volcanic Islands)和火山弧(Volcanic Arcs)。首先我們看大洋中脊:
在部分地區,板塊(岩石圈)向外漂移,導致岩石圈變薄,軟流層上升。岩石下方的壓強變小,導致岩石熔點變低,這樣就產生了大量的岩漿。岩漿向上涌動,從薄弱處流出地球表面再冷卻,就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形成的火成岩組成了海洋板塊。海洋板塊的主體部分是輝長岩(gabbro),這是一種侵入性火成岩,是在板塊岩石內部逐漸冷卻而形成的。少部分岩漿在大洋中脊的頂端浸入海水中,急速冷卻,形成了噴出型的玄武岩(basalt),也就是大部分海洋板塊的表面。
第二種火山活動是火山島(Oceanic Islands或Volcanic Islands,最典型的是夏威夷群島,其餘還有大溪地、模里西斯、法羅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等)。
這種火山活動位於板塊的中心。在那些地方,高溫的地幔熱柱(mantle plume)從地幔深處向上升起,形成熱點(hot spot)。因其溫度特別高(比正常岩漿高200攝氏度左右),而得以穿過海洋板塊的岩石圈,冷卻後在海洋中間形成火山島。由於它的岩漿是來自於比較深的地幔,因此它的化學成分和形成於大洋中脊的岩石有所區別。比如它含有更多的鉀、鋇、鋯、鈦等元素。這些岩漿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火成岩堆積隆起至海平面以上,就形成了火山島。
火山島的岩石根據鉀、納、鐵等元素的含量,可分為兩大系列。第一種系列以夏威夷群島為典型,含有較多的鐵,統稱為拉斑玄武岩系列(tholeiitic trend),其來源岩漿分為橄欖玄武岩(olivine normative basalt)、石英玄武岩(quartz normative basalt),冰島玄武岩(basaltic icelandite)、冰島岩(icelandite)等種類。第二種系列可以在大多數其它火山島上找到。該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相比,地幔的部分融化(partial melt)程度較小,含有更多的鹼金屬,且有碳酸鈣參與反應。該系列名為鹼性玄武岩系列(alkaline trend),可以分為橄欖粗安玄武岩(mugearite)、夏威夷岩(hawaiite,雖然它在夏威夷群島的含量很小,卻以夏威夷命名)和粗面岩(trachyte)等多種岩石。由於板塊在移動而地幔熱柱的位置並不隨之移動,因此火山島經常成串出現(原理類似於打點計時器)。至於地幔熱柱的產生原因,學術界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純粹的熱力學原理,有人認為和地球自轉有關,也有人認為是俯沖到地幔的板塊攪動地幔所致。在比較特殊的時候,大洋中脊和地幔熱柱會重合(例如加拉帕格斯群島和冰島)。這樣,由地幔熱柱形成的火成岩會被大洋中脊再次融化。由於原火成岩在初次融化和凝結的形成過程中已經讓硅含量升高(典型冰島岩的硅含量為60%-70%),再次融化和凝結會產生出硅含量更高的流紋岩(rhyolite,硅含量可達到74%)。
第三種火山活動是火山弧,和板塊俯沖有關。
火山弧又分為兩種:當一個海洋板塊俯沖到另一個海洋板塊之下,會形成島嶼火山弧,典型的如阿留申群島、斯科特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當一個海洋板塊俯沖到一個大陸板塊之下,會形成大陸火山弧,典型的如安第斯山脈、勘察加半島和美國卡斯凱德山(包括聖海倫火山和雷尼爾火山的山脈)等。其中,大陸火山弧所產生的火成岩就組成了現有的大陸板塊。其分層和形成機理如下:
俯沖入地底的海洋板塊受熱熔化(其板塊中包含的水也降低了它的熔點)形成岩漿。岩漿里的礦物有不同的熔點,在冷卻的過程中開始分批結晶,形成岩石。其中,含硅最少的岩漿會在大陸地殼的最下部分形成輝長岩。但是和海洋板塊的輝長岩不同,由於高溫的超臨界水的作用,這里的輝長岩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從而含有角閃石,故被稱為角閃石輝長岩(hornblende gabbro)。含硅稍多一點的岩漿會在輝長岩的上方形成一層閃長岩(diorite),即為大陸地殼的中間層。有時候,熾熱的岩漿會通過下層地殼中的裂縫侵入閃長岩層,將閃長岩部分熔化,形成含硅更多的熔體(melt)。這些熔體會流向閃長岩的上方,在那裡結晶凝固,進而形成含硅更多的花崗閃長岩(granodiorite)和英雲閃長岩(tonalite),組成大陸地殼的頂層。如果這些熔岩從火山口噴出地表並迅速冷卻,會形成相應的噴出型火成岩(即火山岩),包括安山岩(andesite)和英安岩(dacite)等。
在部分地區,大陸地殼因為拉伸而變薄,因此岩漿有機會侵入到地殼最上層的花崗閃長岩和英雲
閃長岩地層,並將它們部分熔化。這樣,在熔體再度緩慢結晶後,就會形成含硅最多的花崗岩(granite)。如果這種熔體噴出地錶快速凝固,就會形成流紋岩(rhyolite)。由於流紋岩含硅量大,粘滯性強,因此經常形成破壞性的火山噴發。這一系列火成岩被稱為鈣鹼性火成岩系列(calc-alkaline trend)。
火成岩形成以後,並非一直不變。火成岩經過變化,會成為變質岩(metamorphic rock)或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這里先簡單說下變質岩。在海底,特別是在大洋中脊附近,海水會經過水熱反應(hydrothermal alternation)進入海洋板塊(可以查閱黑煙囪等知識)。當海洋板塊俯沖到地幔之後,這些海水會在高溫高壓下形成超臨界水,並進入上地幔(岩石圈下層)。在那裡,超臨界液體、高溫、高壓使得原有的地幔岩石產生變質反應,形成榴輝岩(eclogite,更高壓強條件下形成,含有石榴石和綠輝石等礦物)和藍片岩(blueschist,壓強溫度較榴輝岩低,常含有藍閃石、方解石、綠泥石、綠簾石、石榴石和白雲母等礦物)。部分輝長岩中的橄欖石也會和超臨界液體反應,形成含有蛇紋岩(serpentine)等礦物的變質岩。
變質岩一般產生於高溫和高壓的環境下。除了俯沖帶,另一種產生變質岩的地方為高山地區,特別是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形成的山區,如喜馬拉雅山脈和阿爾卑斯山等。這種大規模地形成的變質岩被叫做區域變質岩(regional metamorphism),而其又根據形成時的溫壓條件和所含的礦物,被分為很多變質相(facies)。
上面提到的榴輝岩和藍片岩兩個相被稱作極高壓變質相,因為它們都產生於地幔的超高壓環境。比它們的壓強稍低的變質相被稱作中高壓變質相,而這些相就形成於高山的基底部分。根據溫壓的不同,它們又可以分為沸石(zeolite,含有濁沸石、綠泥石和鈉長石等礦物)、葡萄石-綠纖石(prehnite & pumpellyite,含有綠纖石、綠泥石、鈉長石、白雲母和石英等礦物)、綠片岩(greenschist,含有鈉長石、鉀長石、石英、黑雲母、白雲母、
綠泥石、方解石和陽起石等礦物)、角閃岩(amphibolite含有黑雲母、白雲母、十字石、石英、藍晶石和斜長石等礦物)和麻粒岩(granulite,含有藍晶石、斜長石、鉀長石等礦物)等五個相。這五個相在高山帶的分布大約是由淺到深,溫度也由低到高。
變質岩還可能產生於高溫但低壓的環境下。例如,岩漿經過裂縫入侵地殼,在岩漿室的周圍,岩石受熱但卻沒有熔化,可以發生變質作用。這樣的變質岩被稱為接觸性變質岩(contact metamorphism),而它們對應的變質相為低壓變質相。低壓變質相根據溫度的不同又可以細分為鈉長綠簾角岩(albite-epidote hornfels)、普通角閃石角岩(hornblende hornfels)、輝石角岩(pyroxene hornfels)和透長岩(sanidine)等四個相。由於這些相產生時的壓強較小,因此從形態上看,相比於前面提到的那些中高壓或極高壓相的岩石,這些低壓相的葉理(foliation,即因高壓而將岩石所含礦物壓出的一層一層的紋理)要弱很多。
還有一種岩石大類為沉積岩。和變質岩經常產生於地質活動活躍的板塊俯沖帶不同,沉積岩一般形成於地殼活動不那麼活躍的大陸架淺海和海底,以及廣泛分布於陸地的表面。火成岩和變質岩經過物理或化學的侵蝕(流水、冰川、植物、風吹、潮汐……),會脫離或碎裂,並被流水或空氣搬運往別處。在能量較低的地方(平原、湖泊、沙灘、淺海、沖積扇、三角洲……),這些碎屑會沉降下來。較大的顆粒會首先沉積,一般分布在沉積層的最下方,或者是離其來源更近的地方。較小的顆粒可以被帶往更遠的地方,例如深海。它們一般沉積在淺層。經過石化作用(lithofication)以後這些沉積物就會變成沉積岩。根據顆粒大小形態和沉積環境,沉積岩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以海灘為例:
近岸部分由於受海潮影響,能量較高,顆粒也就較大,被稱作砂岩(sandstone)。有時候岸上還會有顆粒更大的礫岩(conglomerate)。離岸較遠的大陸坡下方,海水較平靜的地方,顆粒更小的沉積物會堆積,形成頁岩(shale)。而在更深的深海,會形成含有多種碳酸化合物的石灰岩(limestone,含有方解石、白雲石和霰石等礦物)。生物殘骸會被埋在沉積物里,形成化石(fossil)或軟泥(ooze)。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沉積岩,例如火山爆發形成的碎屑岩等。
三大岩石種類(火成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變質岩和沉積岩可能隨著板塊俯沖進地幔並熔化,當它們再次噴出地表形成岩石時,就成為了火成岩。火成岩和變質岩經過侵蝕、沉積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積岩。而火成岩和沉積岩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也可以形成變質岩。
❸ 丹麥法羅群島舉行傳統捕鯨節,為何會有如此殘忍的節日
在丹麥的法羅群島,每年都會舉辦一個傳統的節日,這就是捕鯨節,顧名思義,捕鯨節就是捕殺鯨魚的節日,在節日的現場,海灘上到處都是鯨魚的鮮血,海水都被染紅,可以說現場非常血腥,用慘不忍睹來描述一點都不為過,為什麼在這里會有這樣一個節日,這是很多人好奇的問題。
對於捕鯨節,我個人認為過於血腥,與當代社會文明發展是格格不入的,現代養殖和種植業的發展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所以建議當地居民放棄這一傳統的節日,可以通過放養鯨魚的方式來紀念自己民族過去的歷史,這樣更為合適。
❹ 挪威歷史,誰知道
挪威歷史
挪威王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西瀕挪威海, 東部以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為界與瑞典相鄰,北部毗連芬蘭和俄羅斯。陸地面積386958平方公里(包括斯瓦爾巴群島、揚馬延島等屬地)。人口 445 .8萬人(1985),97%為日耳曼語系的挪威人。官方語言為挪威語。90%的居民信奉國教基督教路德宗。首都奧斯陸。
國家的形成
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類開始在此活動, 以狩獵、捕魚為生。公元前25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 隨後經歷了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一些日耳曼人部落不斷遷入,但還沒有出現聚居的村落,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是氏族經營的農庄,這些氏族農庄組成若干鬆散的小國。
8世紀末處於氏族社會末期的挪威人開始渡海侵襲愛爾蘭,由起初的小股騷擾發展到大規模軍事征服活動。 挪威海盜在對外擴張冒險中於874年發現冰島,並移民定居。911年挪威海盜聯合丹麥海盜南侵歐洲大陸,在塞納河流域建立了諾曼底公國。934年挪威國王奧拉夫.古思夫里特松(?一941)率軍攻克都拍林,成為都拍林國王。 985年挪威發現格陵蘭。愛爾蘭人於999年奪回了都拍林, 又於1014年克朗塔夫戰役中大敗挪威人。此後挪威再也 無力入侵愛爾蘭。1028年丹麥克努特達帝兼挪威國王,挪 威成為「北海大帝國」的一部分。1035年「北海大帝國」瓦解後,挪威陷入了爭奪王位的長期紛爭動亂之中。至 13世紀中葉,統一的挪威封建國家形成。
丹麥統治時期
14世紀中葉由英格蘭傳來的黑死病 造成挪威近一半人口死亡,2/3土地荒蕪,挪威在政治和經濟上更加依賴於強大鄰國丹麥。1380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1353一1412)讓她的兒子兼任挪威國王。1388年挪威政務委員會尊舉瑪格麗特為挪威永久的攝政王。1397年,由瑪格麗特女王主持在卡爾馬會議上成立了斯堪的納維亞聯盟(又稱卡爾馬聯盟),丹麥國王成為丹麥、瑞典、挪威3個王國的君主。除丹麥外,新興的漢薩聯盟在挪威擁有強大的經濟勢力和貿易特權。漢薩同盟中的呂貝克擁有挪威的漁業控制權和貿易特許權,並在卑爾根設立了許多商站。
1450年,挪威與丹麥在卑爾根締結邦聯協議,挪威進一步喪失民族主權,挪威政府的高級官吏逐步改由丹麥人充任,官方語言亦改用丹麥語。1513年挪威人民不堪忍受丹麥的統治和漢薩同盟的經濟壓榨,在大主教奧拉夫.英格爾布雷克特松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爭取獨立。1534年遭丹麥鎮壓。挪威被取消王國的稱號,降為丹麥的一個州,由丹麥副王和官吏治理,丹麥語成為挪威官方書面語言。
17世紀,瑞典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和對挪威的宗主權同丹麥交戰。丹麥失利,將挪威割讓給瑞典,1645年割讓耶姆特蘭郡和海德爾峽灣,1658年又割讓布胡斯蘭郡。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在對俄國戰爭大敗後曾於1716、 1718年兩次進攻挪威,但均未取勝,卡爾十二世亦在挪 威戰場上被暗殺。1718一1807年丹麥由於戰爭頻頻失利, 國力衰弱,放鬆了對挪威的控制。在此期間,挪威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木材加工業、航運業和漁業。農業雖較前略有進步,但仍很不發達。丹麥的宗主國地位和對挪威貿易的壟斷成了挪威資本主義經濟繼續發展的最大 障礙。挪威各階層的民族意識越來越強烈。脫離丹麥爭取獨立的運動不斷高漲。
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1807年,丹麥同法國結盟並參加了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由於丹麥海軍被英國消滅以及英國實行海面封鎖,丹麥與挪威之間的海路聯系中斷,挪威基本上處於自治狀態。反拿破崙戰爭中,挪威亦蒙受巨大損失,商船隊被英國扣押,木材出口停頓, 糧食奇缺,經濟瀕臨破產。1814年5月17日挪威臨時行政委員會在埃茲沃爾召開國民議會,通過憲法,宣布挪威為獨立的君主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獨立未能實現。丹麥在同年簽署的《基爾和約》中將挪威割讓給瑞典。瑞典強迫挪威接受挪威-瑞典聯盟,允許挪威對內享有自治權。1815年以後歐洲大陸的經濟蕭條使挪威木材出口和航運業陷於停頓,農業生產無力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為了擺脫飢餓和經濟因難,挪威在1842年改革貨幣制度並大幅度削減關稅以促進糧食進口。挪威人口19世紀內增長了1.5倍,為飢荒所迫,大量挪威人外出謀生,主要移居北美大陸。1840一1914年挪威對外移民達75萬,按人口比例是當時僅次於愛爾蘭的世界第二位移民國家。
擺脫瑞典的控制是挪威舉國上下關注的問題。1884年由J.斯韋德魯普領導的挪威自由黨在資產階級支持下首次大選獲勝,挪威政府提出改變挪威在聯邦中的次等國地位,取消在挪威設立總督和挪威外交事務不應由瑞典外交大臣主管等擺脫聯邦約束的施政綱領。1891年自由黨又以設立單獨的挪威外交大臣來主管挪威外交的主張而再次贏得大選勝利。瑞典拒絕批准並以斥諸武力相威脅。1899年爆發了「旗幟事件」,挪威不顧瑞典的禁令擅自取消了挪威商船隊旗幟上的聯邦徽號。1905年,挪威議會單方面宣布解散瑞挪聯邦。1905年8月31日瑞、挪威在卡爾斯塔德進行談判,正式宣布廢除《瑞挪聯盟法》。 挪威重新獲得獨立。政體為世襲君主立憲制,選丹麥親王查理為國王,稱哈康七世~(1905一1957在位)。國王為元首兼武裝部隊統帥,並提名首相人選。
獨立後的挪威
19世紀末挪威工人階級力量開始壯大,以社會主義學說為指導的挪威工黨於1887年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挪威奉行中立政策,本土沒有受到戰禍波及,戰爭中雖然損失了商船隊的50%,但戰時航運業亦給挪威帶來巨大的利潤。戰後挪威於1919年獲得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工黨於1919一1923年為第三國際成員。1923年工黨左派成立挪威共產黨。1928年挪威工黨首次大選獲勝組閣。30年代挪威受到世界經濟大衰退的沖擊而陷於經濟因難,1933年失業軍高達33%,挪威工黨再次大選獲勝後採取了一系列社會福利政策,如勞動保護立法、建立全民養老金和社會失業救濟金等。1935年以後挪威幾乎一育由工黨當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挪威重申傳統的中立,在外交上十分謹慎,1939年拒絕希特勒德國提議的互不侵犯條約,同時也不傾向同盟國,不接受同盟國提出的封鎖挪威海的要求。芬蘭1940年冬戰爆發後,挪威給予芬蘭以道義支持,但拒絕同盟國借道運兵至芬蘭的要求。1940年4月8日,法西斯德國襲擊挪威。挪威政府和軍隊奮起抵抗, 6月底挪威全境陷落,王室和政府流亡英國。挪威民族叛徒V.A.L.吉斯林組成賣國傀儡政府。挪威人民在祖國陣線領導下向德國佔領者展開英勇斗爭。流亡政府在英國也組織了挪威旅和空軍中隊等武裝力量。1945年5月德國佔領軍宣布投降。挪威光復。
1947年挪威接受馬歇爾計劃,恢復經濟。到50年代,挪威經濟發展水平已遠超過戰前,商船隊佔世界第3位。1949年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4年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即奧拉夫五世(1903一1991)。1959年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自60年代起,關於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問題成為挪威的重大政治問題,形成贊成和反對兩大派別,並曾幾次導致內閣危機或倒台。1972年9月就加入共同市場問題進行的公民投票中,反對者佔53%。1980年11月,挪威政府與共同體商定: 挪威外交大臣同共同體理事會主席定期舉行會晤。自70年代起,挪威用平台在北海開採石油,在卑爾根等地興建3座煉油廠,年煉油能力達1400萬噸。石油出口為挪威帶來巨額利潤,推動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1985年5月工黨少數黨政府執政,該黨主席G.H.布倫特蘭夫人任首相。
卡爾馬聯盟(Kalmarunionen,1397年-1523年)是14世紀末至16世紀初由丹麥、瑞典和挪威組成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聯盟。
1397年6月17日,丹麥、瑞典和挪威的代表在瑞典南部城市卡爾馬舉行會議,決定三個王國共同擁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為國王和攝政者,即挪威和瑞典國王由丹麥國王兼任。丹麥王室成為三國的統治者。同時瑞典和挪威仍然保留了王國的地位。丹麥王室總攬三國的外交和國防事務,各國內政則保持獨立。但是,在聯盟時期,丹麥國王並不總是可以兼任瑞典攝政或國王,如瑞典國王卡爾八世在位時期。在這些間隙里,瑞典的實際統治者通常是從本國貴族中選出的攝政官。三國的聯盟把整個北歐地區置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下,有利於北歐國家對抗德意志漢薩同盟在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壟斷地位。
16世紀初期的卡馬聯盟領土1380年瑪格麗特一世讓她的外孫,波美拉尼亞的埃里克任挪威國王。原挪威屬地格陵蘭島、冰島和法羅群島從此開始受丹麥統治。聯盟初期,瑪格麗特一世的懷柔手段使丹麥王室受到各國貴族的擁戴,但後來丹麥王室不斷企圖控制挪威和瑞典的內政事務,導致聯盟的離心離德。14至16世紀,丹麥為了打破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貿易活動的支配而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丹麥奧登堡王朝的克里斯蒂安一世取得了德意志地區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的統治權。15世紀末,丹麥王室和瑞典貴族的矛盾激化,反對聯盟的沖突不斷爆發。克里斯蒂安二世於1520年率兵攻佔了被瑞典反對派貴族控制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並且殺害了大批參與起義的瑞典貴族。1521年瑞典貴族古斯塔夫•瓦薩在達拉納省重新招募了一支反抗丹麥的軍隊。1523年,古斯塔夫•瓦薩在漢薩同盟的幫助下攻入斯德哥爾摩,丹麥軍隊戰敗,瑞典恢復獨立。
瑞典恢復獨立後,卡爾馬聯盟已經瓦解,但丹麥和挪威仍然維持著聯盟國家。1534年挪威被取消王國的地位,降為丹麥的省。17世紀,瑞典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不斷與丹麥交戰。1658年,瑞典最終收復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長期被丹麥佔領的南部沿海地區。1809年,俄羅斯帝國兼並了瑞典統治下的芬蘭。拿破崙戰爭後,根據1814年基爾條約,丹麥將挪威轉讓給瑞典。經過了短暫的武裝抵抗,挪威成為瑞典國王統治下的王國。1905年,挪威以和平的方式從瑞典獨立。1944年,冰島脫離丹麥獨立。法羅群島和格陵蘭至今仍為丹麥領地。
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❺ 急求北歐五國(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冰島)歷史
丹麥
公元 985 年形成統一王國。公元 8 ~ 12 世紀為強盛的海盜時期,曾征服現英國、挪威、法國萊茵河畔等地區。 14 世紀走向強盛,並於 1397 年成立以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為盟主的卡爾馬聯盟,疆土包括現丹麥、挪威、瑞典、冰島、格陵蘭、法羅群島以及芬蘭的一部分。 15 世紀末開始衰落。 1523 年瑞典脫離聯盟獨立。 1814 年將挪割予瑞典。1849 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宣布中立。 1940 年 4 月至 1945 年 5 月被納粹德國佔領。 1944 年冰島脫離丹獨立。 1949 年加入北約, 1973 年加入歐共體。擁有對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的主權。
挪威
挪威公元9世紀前後形成統一王國。13世紀進入全盛時期。 14世紀中葉開始衰落。1397年與丹麥、瑞典結成卡爾瑪聯盟,受丹麥統治。1814年,丹麥把挪威割讓給瑞典,換取西波美拉尼亞。1905年獨立成為君主國,並選丹麥王子為國王,稱哈康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二次大戰中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吉斯林作為德國傀儡建立獨裁政權,哈康國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國。1945年獲解放。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稱奧拉夫五世。1949年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9年參加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瑞典
公元1100年前後開始形成國家。1157年兼並芬蘭。1397年與丹麥、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受丹統治。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薩被推舉為國王。1654至1719年為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1718年對俄國、丹麥和波蘭作戰失敗後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參加拿破崙戰爭,1809年敗於俄國後被迫割讓芬蘭,1814年從丹麥取得挪威,並與挪結成瑞挪聯盟。1905年挪威脫離聯盟獨立。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守中立。
芬蘭
約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從烏拉爾山遷居至此地,未有形成國家。1157年後芬蘭地成為瑞典固有領土。
1208年瑞徵俄失敗,芬蘭開始受到俄國影響。但直至1809年,瑞在瑞俄戰爭失敗後,才最終將芬蘭割讓給俄,芬成為俄的大公國,1812年遷都赫爾辛基。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曾試圖立王國,但最終於1919年成立共和國。
1940年芬在芬蘇戰爭(冬戰)戰敗後,被迫向蘇割讓東部領土。二戰期間,1941—1944年德國進攻蘇聯,芬參與對蘇戰爭(續戰)。1944年2月,芬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了巴黎和約。
芬蘭未加入北約(NATO)。1955年加入北歐理事會(NC)。1986年加入歐貿聯(EFTA)。1995年退出歐貿聯,轉投歐共體—歐盟(EU)。1999年創始加入歐元區。
冰島
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凱爾特人在第9和10世紀間移民到冰島之前,冰島是世界上最後一個無人居住的大島。冰島以公元93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議會(冰島語:Alþingi)而自豪,雖然這一議會此後並未運行多久。某些文字證據顯示,愛爾蘭人的僧侶曾經在北方人到達之前在冰島生活過,不過沒有考古學上的證據證明這一推斷。北歐人曾以此為跳板進入格陵蘭島。 冰島保持了300年的獨立,隨後被挪威和丹麥統治。1814年丹麥-挪威聯合王國根據基爾協議(treaty of Kiel)分治之前,冰島是挪威國王的殖民地,此後成為丹麥的附屬國。1874年,丹麥政府給予冰島有限的自治,1918年,冰島在內政方面進一步獲得了類似於保護國的獨立和主權,外交和國防方面丹麥仍保留權力。1940年,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佔領丹麥,同年盟軍佔領了冰島。 丹麥國王繼續保持法律上的統治直到1944年冰島共和國建立。 新的共和國是北約的成員國,並於1949年和美國簽訂了防衛冰島的協議。根據這一協議,美國在Keflavík設有軍事基地,一直到2006年9月底美軍單方面撤出。到目前為止冰島還沒有自己的軍隊。 戰後幾十年來,冰島的經濟依賴於漁業,並因為這一生物資源和周邊國家發生過數次沖突,其中包括和英國間著名的「鱈魚戰爭」。近年來,由於對重工業的大量投資,經濟逐漸多樣化,煉鋁業發展起來,經濟領域不斷自由化和私有化。冰島通過EEA成為了歐洲經濟區的成員,但從未申請加入歐盟。
❻ 法羅群島是怎樣形成的
法羅群島地形大致為崎嶇,多石的低山且多石壁。典型的冰川期侵蝕地貌,遍布充分發育的峽灣與巨大金字塔形山體。其地理最高點為斯萊塔拉山,海拔為882米(2,894英尺)。拉斑玄武岩和火山岩為此島的主要地質,這也是在古近紀時代Thulean高原的一部分。
❼ 海嶺是怎樣形成的
海嶺由地幔物質(岩漿)噴出海底堆積而形成,下一次噴發的岩漿會把上一次的物質向兩側推移。故海嶺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其岩石年齡最年輕。
60年代初,一些科學家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它是「大陸漂移學說」的發展。學說認為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湧出,到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繼續上升的岩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擴張。
當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而消亡。人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海底岸石年齡,發現海底岩石年齡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而且岩石離海嶺(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年齡越輕,離海嶺越遠,年齡越老,並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
(7)法國群島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世界各大洋洋底都有海嶺分布,以大西洋最典型,顯著特徵是:中央有一條作「S」形的中大西洋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附近,長達15000公里,寬在500—900公里之間。海嶺以上水深,在北半球3000—3500米;在南半球為2000—2500米。
海嶺最高峰就是露出水面的亞速爾群島等。海嶺兩測分布有海盆。太平洋中部也有一條南北延伸長達1萬余公里的海嶺,它的西邊,又是一片分散的海底山脈,少數山峰露出海面,著名的夏威夷群島就是其中之一。
太平洋海嶺名稱:
1、夏威夷海嶺中太平洋夏威夷群島附近。
2、加羅林海嶺中太平洋西部加羅林群島到馬紹爾群島間。
3、中太平洋海嶺(馬爾庫斯-內克海嶺) 中太平洋西部,起自夏威夷群島的內克島,東到日本的硫磺列島。
4、馬紹爾-吉爾伯特-埃利斯群島海嶺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至吐瓦魯群島。
5、托克勞和庫克海嶺 南太平洋,從薩摩亞群島往東至萊恩群島。
大西洋海嶺名稱:
1、大西洋海嶺 縱貫大西洋中部,北起冰島,南至南緯55°的布維島,呈「S」形。
2、北大西洋海嶺縱貫大西洋的北部,北起冰島西南,南至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海溝。
3、南大西洋海嶺縱貫大西洋的南部,北起羅曼什海溝南到布維島。
4、大西洋海檻 西起格陵蘭島東岸,經冰島、法羅群島,到挪威的南端。
❽ 大西洋海底地形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地形與陸地地形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不過,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海底地形分析,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宏偉的中脊地形實際上是上涌的熱膨脹地幔物質的反映。海底在向兩側擴張的過程中伴隨著冷卻下沉。海底擴張慢,有充分時間冷卻沉陷,中脊兩坡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擴張快,則兩坡較緩,如東太平洋海隆。自中脊軸帶向兩側,隨著海底年齡變老,水深加大,沉積層加厚;相應地大洋中脊過渡為大洋盆地,中脊頂部崎嶇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和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自大洋盆地向大陸一側,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未發生板塊俯沖活動,形成寬緩的大西洋型大陸邊緣;二是板塊的俯沖形成深邃的海溝與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地形高差懸殊,火山弧陸側可因弧後擴張作用形成邊緣盆地。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異實際上取決於沉積厚度的大小。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會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