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類洋酒的名字
1,龍舌蘭酒
龍舌蘭酒被稱為墨西哥的靈魂,是在墨西哥開奧運會時,開始變得為世界所知的。該酒是以龍舌蘭(agave)為原料經過蒸餾製作而成的一款蒸餾酒。
2,庫拉索酒
庫拉索酒是產於荷屬庫拉索群島的一種酒,味微苦但十分爽適。 但是能與伏特加混搭,會導致神經衰弱。
3,苦艾酒
苦艾酒主要原料是茴芹,酒芳香濃郁,口感清淡而略帶苦味,並含有45度以上高酒精度,有的地區譯為艾苦酒。
4,雪利酒
「雪利酒」是由西班牙語Jerez的音譯化而來,在西班牙,它的名字應該是「赫雷斯」酒。而和很多的歐洲名酒的得名規律一樣,它也以產地得名。
5,威士忌
威士忌(Whisky、Whiskey),是一種由大麥等穀物釀制,在橡木桶中陳釀多年後,調配成43度左右的烈性蒸餾酒。英國人稱之為「生命之水」。
2. 辜鴻銘為什麼抗拒社會變革
辜鴻銘(1857~1928)是清末民初馳名中外的文化怪傑。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李大釗嘗言:「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餘年文化所鍾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於二十世紀之世界。」文化巨擘吳宓亦贊曰:「辜氏實中國文化之代表,而中國在世界惟一之宣傳員。」而在新文化運動另一位領袖陳獨秀眼中,卻是位「很可笑」、「復古向後退」的怪物,以「老頑固」、「老古董」、「腐儒」等相稱者也不乏其人。如此褒貶相反的頭銜,細數下來,竟有二三十個之多,集於一人之身,足見其受重視之程度。由是,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學英文教授溫源寧謂:「在生前,辜鴻銘已經成了傳奇人物;逝世之後,恐怕有可能化為神話人物了。」
一、 究竟有怎樣的出身和家庭背景
辜鴻銘的先祖本姓陳,世代在福建廈門同安捕魚為生。到陳敦源時,因酒醉失手傷人,為避官府緝拿,攜帶家眷遠渡南洋,最後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落戶,成為伐榛辟莽、開墾這塊蠻荒之地的華人前驅,旅居時間比英國人還早。事過境遷,陳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難以釋懷,於是乾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
1857年7月18日,當辜鴻銘向著馬來亞的酷暑盛夏熱烈投奔而來時,這個熱帶南洋小島早已被英國殖民者占據,改名為「威爾斯王子島」,他的父輩們已同英國殖民者打了多年的交道了。辜鴻銘之曾祖父辜禮歡,作為「當地最可敬之華人」,被初登馬來半島的英國殖民者委為地方居民的行政首腦——首任甲必丹(Captain)。這位地方的頭人育有八子三女,兒子中數辜安平、辜國材和辜龍池三人最有出息。辜安平自幼被送回國內讀書,後來,在林則徐手下為官,不久後又奉調台灣任職,並從此定居台灣。辜國材和辜龍池則繼承了辜禮歡的衣缽,在政治上繼續與英國殖民者保持合作關系。辜國材因有外交頭腦,受派隨英國人、東印度公司要員萊佛士爵士率領的艦隊登陸新加坡,在這片新開辟的土地上大展才智,成為來新加坡最早的中國人之一。辜龍池在吉打州政府里任公職,於地方建設卓有功勛,被吉打蘇丹賜拿督勛銜。他有個兒子不喜從政,幫助英商布朗經營檳榔嶼的牛汝莪橡膠園,頗得老闆的信任,成為密友。他就是辜鴻銘的父親辜紫雲。辜鴻銘乃辜紫雲次子,取名湯生(Tomson)。
混血兒的體態,超凡的天賦,伶俐的言行,與眾不同的性情,使小湯生深討布朗的喜愛。布朗收其為義子,並於1867年前後帶他返回蘇格蘭老家,對他的學業做了周密、細致的安排。十四歲那年,湯生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了義父為他開設的各種課程,被送到德國學科學,不久考入萊比錫大學,獲土木工程文憑。回蘇格蘭後,又進英國古老的名牌大學——愛丁堡大學就讀。Hong�Beng kaw(湯生在學校的英文名字,為閩南方言譯音)這尾來自東方的小魚,自由自在地遨遊於西方文化的大海,經過徹頭徹尾的西方學術武裝,最終在愛丁堡大學校長、英國著名作家兼歷史學大家、社會批評家卡萊爾引導下,棲息到浪漫主義的文學海島之上。卡萊爾、阿諾德、羅斯金、愛默生等人抨擊資本主義的精闢格言,湯生爛熟於心。什麼「現今的王國是人民貧困的根源」,「如今的西方是混亂加一條槍」,在他年輕的心靈造就了七級地震。這些歐洲先賢們對中國儒家文明表示由衷地贊賞。在他們浩瀚的書海里,湯生傾聽到了萊布尼茨的心聲:「我們從前誰也不相信世界上還有比我們的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更進步的民族存在,東方的中國,現在給了我們一大覺醒。」萊布尼茨認為中國文化是醫治西方弊病的良葯,為此向歐洲社會發出忠告:「在我看來,我們目前處於道德淪落難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認為必須請中國派遣人員,前來指導我們關於自然神學的目的和實踐,正如我們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傳授上帝啟示的神學一樣。」湯生也追尋了伏爾泰訴說「中國是世界上惟一的將政治和倫理道德相結合的國家」的思想根源。卡萊爾更是賦予中國神秘的色彩,令人嚮往。在《過去與現在》中,這位愛被人稱作「皇帝」的大師把中國皇帝比作主教,由衷稱道中國的政制。這些西方社會的文化精英,連同歌德、狄德羅等一長溜大人物,成了湯生了解和認同母國文明充滿魅力的精神食糧,尋回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神聖的民族尊嚴,並由此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
在愛丁堡大學,湯生還堅持學習希臘語、拉丁文等。1877年二十歲那年,他通過拉丁語和希臘兩門古語,以及數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自然哲學和修辭學等眾多科目的學習和考試,摘取了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的桂冠。爾後到牛津大學進修了一段時間,旋赴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等地游學。取得德國柏林一所學院的哲學博士學位(一說碩士)後,轉赴巴黎。數年間穿梭般求學於萊比錫、愛丁堡、伯明翰、柏林、巴黎等著名大學。湯生憑著自己的天才和勤奮,掌握了十來門外語,並獲得了包括文、理、工、哲等多科的十幾項文憑、學位,成為一位學識淵博、滿腹經綸、能言善辯、筆走飛鴻、大器早成的青年學者。此時父母已先後下世,湯生決心遵從父親「回到東方來,做個中國人」的遺命。布朗支持他東返,這位善良友好的英國紳士相告帶他到歐洲求學的目的,是為了給他安上一副具有透視能力的西洋鏡,會通中西,日後擔起強化中國、教化歐美的重任。
1880年,湯生登上了東返馬來亞的輪船,被英國殖民政府派往新加坡,在輔政司任職。1881年歲末,湯生偶識清廷派赴南洋諸地宣慰僑胞並與英國殖民當局辦理交涉的馬建忠(《馬氏文通》作者),經三日傾談,人生觀及生活方式發生180度大轉變,傾心仰慕祖國文化,決心回國為災難深重的祖國效力。湯生向殖民當局辭職後不久,即來到華洋雜處的香港,埋頭苦讀漢學著作和中國經典,對中國學術思想恍有所悟,寫就平生第一篇有關中國的論文《中國學》,文章概述了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漢學發展情況,嚴厲批評了西方漢學家們的治學態度和學術不足。此文在《字林西報》(英國人在上海辦的英文報紙)上連載後,他興沖沖地趕到上海,請教馬建忠,未遇,乃隨處旁聽一些塾師講授四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里這句本是說洗澡問題的話,給湯生留下至深印象,他進一步悟道: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如此?聯想基督教徒的每日懺悔,湯生決意要使自己廢舊圖新,追求中國精神,並使之完美。他借用「湯之盤銘」之句,給自己取字鴻銘。鴻者,大之意。商湯王在洗澡盆上刻寫警語,湯生將之放大,刻在心中,使之成為座右銘。
1885年前後,辜鴻銘在折回香港的船上,舌戰幾位肆意詆毀中國的洋鬼子,為同船的廣州候補知府楊玉書所奇,乃向兩廣總督張之洞引薦。由是,辜鴻銘進入了晚清重臣張之洞幕中,被委為洋文案,辦理邦交諸務。
二、究竟如何聰明、善辯、幽默
著名中國通、曾任袁世凱總統顧問的《泰晤士報》駐華記者喬治·莫理循雖然終生與辜鴻銘為敵,但這位自負的英國博士卻由衷地說:「辜鴻銘的英語詞彙罕見地豐富,是一個語言天才。」辜鴻銘的語言天才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英文造詣,孫中山、林語堂皆推為「中國第一」。其德文水平也達出神入化之境,德國作家帕凱說:「辜鴻銘是我可以用地道的德語與之交談的第一個中國人。」民國初年在德國人舉辦的慶祝俾斯麥誕辰一百周年的聚會上,辜鴻銘即興用德語作了一個充滿激情的精彩演說,博得全場德國學者和紳士們心悅誠服的掌聲。至於法文、希臘等語,辜鴻銘使用起來也像公孫大娘舞劍一般順手。就連幾欲失傳的拉丁語,也不在話下。
辜鴻銘還是個記憶天才。他在少年時代所學的詩歌,終生不忘。曾師從辜鴻銘學英語的現代著名女作家凌叔華,曾親耳聽過年過花甲的他背誦彌爾頓那首6100多行的無韻長詩《失樂園》,居然一字沒錯!他嘗教記憶之法,謂初步為感動(impression),次步為保留(retention),終為回憶(recollection)。當外國人向他請教因何有如此記憶力時,他說,你們外國人用腦記憶(remember by brain),我們中國人用心記憶(remember by heart)。
「豈好辯哉,予不得已矣!」這是辜鴻銘喜歡引用的孟子語錄。在現實生活中,他還是直追東方朔的能言善辯之士、一個為中外稱道的諷刺天才。
天才出自勤奮,辜鴻銘的聰明是幼時勤奮好學結出的碩果。除了每日背誦古今中外經典,他還喜歡抄書。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讀書期間,他每逢星期日,必入藏書樓閱書,數年之間,抄書數十種。連西方一些飽學之士,都畏與之談,因其所讀之書,不僅有為彼等未曾寓目者,還有世間無法購得之孤本。
中國著名醫學家、馬來西亞歸僑伍連德博士嘗言,「從青年時期讀書開始,他(指辜鴻銘)就很有出息」,在檳榔嶼廣為人知。凌叔華在《記我所知道的檳城》一文中,說自己曾聽父執輩談起幾個西方學者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這個怪人,誰能跟他比呢!他大概是沒出娘胎,就讀了書的,他開口老莊孔孟,閉口歌德、伏爾泰、阿諾德、羅斯金,沒有一件事,他不能引上他們一打的句子來駁你,別瞧那小腦袋,裝的書比大英博物院的圖書館還多幾冊吧?」
對那些自以為是、不尊重其他民族習慣的西洋佬,辜鴻銘的舌辯天賦,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還在英國留學時,每逢中國重大傳統節日,他一定要在房間里朝東方擺個祭台,敬上酒饌,有板有眼地遙祭祖先。房東老太揶揄地問:「你的祖先什麼時候會來享受你這些大魚大肉哇?」他響亮地回敬道:「應該就在貴先人聞到你們孝敬的鮮花花香之前!」令對方瞠目結舌。
十九世紀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訪華時,曾會晤辜鴻銘,名為請教孔孟學說,卻語含譏誚:先生留學歐美,精通西學,難道還不知孔子之教,能行於數千年前,而不能行於當今嗎?辜鴻銘微微一笑,道:孔子的思想,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幾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幾千年後依然是三三得九。你說,難道還會是三三得八不成?貴國如果沒有孔子之教,焉能有今日,我看不是因了洋人的那點玩藝兒吧!不待對方發話,辜鴻銘又接著說了下去:不過,閣下說的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這十九世紀的數學是改良了,剛才我們說三三得九也有不正確之處。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向洋人借款,三三得九卻七折八扣變成了三三得七,有時連七還得不到,成了個大大的負數。到了還錢時,三三得九卻連本帶利還了三三得十一!嘿,我倒真是不識時務,落伍得很!一席話說得伊藤博文大窘,再無他語,後來見人就說辜鴻銘有金臉罩、鐵嘴皮功夫。
一次外國友人邀請辜鴻銘宴飲,推其坐首席。席間有人問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裡。辜鴻銘答:剛才諸君互相推讓,不肯居上坐,這就是行孔子之教。假如行今日西洋流行的「物競天擇」之教,以「優勝劣敗」為主旨,則今天這一席酒菜勢必要等到大家你死我活競爭一番,決出勝敗,然後定座,再動筷子。如果這樣的話,今天這頓飯不知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能到口呢,恐怕最後誰也吃不到嘴。眾皆稱妙。二十世紀初辜鴻銘在上海任職時,曾與幾個外國朋友逛十里洋場。洋人見沿途艷旗高張、娼館林立,驚異上海的賣淫婦何其多也。辜鴻銘巧言遮醜,說:rostitude,destitude(賣淫者,賣窮也),隱含的意思是並非中國婦人品行不佳,而是因窮途末路,不得已而為之。
辜鴻銘一張利嘴,還為辮子保過駕,為纏足作過辯護。外國人問他「為什麼中國人留辮子」?他如是答:「為什麼外國人留鬍子?」當外國佬譴責中國婦女纏足野蠻時,他必大加反擊:「那麼,你們西洋女子為何要束腰呢?」辜鴻銘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級辯護,乃是為納妾制所作的「壺一杯眾」。當一位洋夫人藉此反問為何不能「妻一而夫眾」時,他振振有詞地答:「夫人可曾見過一隻茶杯配四把茶壺的?」令人啼笑皆非。又有一版本,他受此詢問後,以溫和的語氣對該貴婦人道:「夫人平日以汽車代步,汽車有四隻輪胎,敢問府上備有幾付打氣筒?」此語一出,鬨堂大笑。辜鴻銘機智善辯,雖然有時也狡辯,強詞奪理,用理不得其正,但其自圓其說,並以巧言制服論敵的那份能耐,卻是中外莫如的。 辜鴻銘不僅是中國留學生的老前輩,也是幽默的老前輩。一代文豪、翻譯大家兼幽默大師林語堂對其推崇備至,嘗言:「他是具備一流才智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見識和深度,不是這時代中的人能有的。」
也許正因為辜鴻銘聰明、幽默、有趣且有見識和深度,因此頗受學生們的喜歡。據北京大學畢業的震瀛等人回憶,辜鴻銘在北大執教時,「很得學生愛戴,胡適之先生也比不上」。
三、究竟是怎樣一個「極熱烈之愛國主義者」
文化巨匠吳宓曾以「極熱烈之愛國主義者」加譽辜鴻銘,並說:「辜氏久居外國,深痛中國國弱民貧,見侮於外人,又鑒於東鄰日本維新富強之壯跡,於是國家之觀念深,愛中國之心熾,而闡明國粹,表彰中國道德禮教之責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終身,無縮無倦。」
當年出西洋讀書時,父親說了許多話,辜鴻銘記得最牢的是「中國人」三個字。到歐洲後,作為大富翁家的養子,他的生活完全是貴族化的,可他畢竟是個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是為歐洲人所瞧不起的黃種人的一員,自然成了為數不多的種族歧視的對象。這種社會背景,培植了他極強的自尊心和愛國情結。
剛走上張之洞總督府洋文案任上,他看到西人的公文中稱中國貨為native goods(土貨),大為氣憤,認為native含有生番野蠻不化之意,堂堂中華所產貨物怎能以土貨稱之?立即將之改成 chinese,明明白白地相告這是「中國貨」。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辜鴻銘隨其移節武昌,時長江流域教案迭起。血濃於水的民族尊嚴,使辜鴻銘憤而以「一個中國人」為筆名,在《字林西報》發表英文專論《為祖國和人民爭辯——現代傳教士與最近教案關系論》,堂堂正正為中國人民的反洋教運動向世界作辯護。倫敦《泰晤士報》對此文作了摘要並加評論登載,懷疑此文的作者出於中國人之手,因為那「行文的語氣中,絕不會有那種高貴的鎮定」。用空谷足音來比喻辜鴻銘的言論,並非溢美。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整個英語世界幾乎一直是歐美列強自己充當輿論主角並自說自話,辜鴻銘的出現,使中國終於有了能理直氣壯地為祖國權利向世界發言、尋求正義的聲音,這是屈辱的中國近代史難得一聞的壯魄和虎吼聲。
辜鴻銘歸國以後,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就像開鍋的蒸汽一樣長久升騰在他的心頭。一位美國船長在福州無端向中國人開槍,幾致人喪命,他卻僅僅支付了二十美元的賠償。而美國駐福州領事竟責怪他多付了,罵他是個傻瓜蛋,說:「為什麼要給他那麼多錢,只不過是一個中國人嘛。」辜鴻銘得知此情,義憤填膺,公開將帶有此種歧視感欺辱中國人的洋人宣判為「夷」。他著文說:
真正的夷人,指的就是像美國駐福州領事那樣的人……是那些以種族自傲、以富自高的英國人和美國人,是那些惟殘暴武力是視,恃強凌弱的法國、德國和俄國人,那些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文明卻以文明自居的歐洲人!
如此義正辭嚴、指名道姓的譴責,在此之前的外交文書或對外檄文中是無法見到的,即使今天讀來,也令人感到血脈賁張,心胸里升騰起一股民族正氣。
對那些動輒「叫嚷炮艦鎮壓」的侵略者,受過西方近代民族意識熏陶的辜鴻銘表示萬分的蔑視,他如是抨擊:
我想應當告訴外國公眾,從外國炮艦上開火的第一炮,就將成為一場戰爭的標志,不是與政府的對抗——正如我們迄今的對外戰爭那樣——而是一場反對中國人民的戰爭。
字里行間,洋溢著濃烈的民族感情和神聖的國格意識,令人肅然起敬。
八國聯軍侵華後,辜鴻銘懷著一腔火熱的愛國之情,不遺餘力地用英文寫就《尊王篇》等文章,廣發世界,向世界輿論尋求正義。當辛丑議和、列強叫囂要中國拆毀大沽口炮台時,他大聲疾呼:
我在此貿然提醒世界注意,在中國存在一個更危險的炮台——傳教士炮台。我斗膽預言,假若這一炮台不引起世界應有的關注,很快甚至連外國人在中國謀生都不可能——除非搶!
此類檄文,堪稱民族宣言。《清史稿》如此稱道辜鴻銘:「庚子拳亂,聯軍北犯。湯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義,列強知中華以禮教立國,終不可侮,和議乃就。」
除了抨擊侵華行為,譴責列強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對那些傲慢無禮、藐視中華已極的輕佻言論,辜鴻銘也少不了要震怒一番,為中國辯護,捍衛民族尊嚴。十九世紀末,歐洲忽然颳起了一股針對中國的「黃禍論」旋風。德皇威廉二世專門畫了一幅《黃禍圖》,送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圖中之意是「黃種人」的崛起將給歐洲帶來威脅,歐洲白人應當聯合起來,抵制黃種人的入侵。為了消弭這股空穴來風,辜鴻銘用英文發表《文明與混亂》一文,嚴正駁斥了強加在中華民族身上甚囂塵上的這種無稽論調,並強烈抨擊了西方的霸道政治。美國有「小鬥牛士」之稱的著名政論家波博·埃文斯特地致函辜鴻銘,說:「我懷著濃厚的興趣閱讀了你文中所寫的每一個字,並相信這樣做是值得的。最終,我在許多深具興趣的問題上站在了中國人一邊。」一個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總把中國作為假想敵、不時夢囈般失態驚呼「黃禍論」。去年「9·11」事件以及中國政府的立場,使那些西方政要,似乎有了某種清醒的認識,善良的西方民眾據此更是分清了敵友。重溫辜鴻銘一百一十年前的「斥黃禍」文章,喚起我們的難道僅是對中國這位最早「斥黃禍」義士的記憶?
英國駐華外交官威妥瑪研究漢學的結果,竟然得出「中國人智力貧乏」的結論。辜鴻銘譏斥他不僅缺乏教養,而且自身恰是個智力極端貧乏者,因為不懂得中國的文化典籍有精深和淺顯的各種層次分別,他能夠看懂的恐怕也僅屬其中淺顯的一類。最後,辜鴻銘還不忘幽上一默:「當威妥瑪先生發狂地指責中國人智力貧乏的時候,他所看到的一定是那些專門寫給孩子們的少兒讀物。」英人濮蘭德與白克好司合著的《清室外紀》和《慈禧外紀》等書,在西方頗為暢銷,筆下對中國和中國人常極盡譏嘲揶揄之能事,辜鴻銘也少不了要作文反唇相譏一番。凡此種種,為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產生了積極效果。日本學者、《時事新聞》駐北京通訊員鷲澤與四二曾說:「辜先生的文章使得世界各國人民站在了中國政府和文明的一邊。辜先生太有名了,以致任何過分的贊譽都顯得多餘。」
在崇洋懼洋成風的年代,辜鴻銘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大旗。愛國,首先要愛其文明。在《在德不在辮》一文中,他指出:「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發辮,穿上西裝,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當我們中國人變成西化者洋鬼子時,歐美人只能對我們更加蔑視。事實上,只有當歐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國人——一種有著與他們截然不同卻毫不遜色於他們文明的人民時,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尊重。」
辜鴻銘不遺餘力地頌揚中華文明,肯定中華文明,甚至到了言必贊中華的地步。在他看來,中華文明高於一切文明,因此,一心要把中華文明推向全世界,並聲稱要用中華文明改造世界。他堅信,未來的世界,必是儒教的天下。這種民族骨氣和不凡的氣度,在舊中國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當屬鳳毛麟角。由是,辜鴻銘的精神頗得時人的欽佩,就連外國人也向他投以贊揚的目光。
英國文豪毛姆來華拜見辜鴻銘,寫了張紙條讓人送過去,請他過來坐坐,辜鴻銘堅拒不去,充分體現了強烈的民族尊嚴。毛姆不得已親來造訪,辜鴻銘譏議道:「你們以為只消招招手,我們就得來?」他還盡情向毛姆發泄著對於來自西方的民族和文化歧視的憤嫉心情:「你們憑什麼理由說你們比我們好呢?你們的藝術和文字比我們的優美嗎?我們的思想家不及你們的深奧嗎?我們的文化不及你們的精巧,不及你們的繁復,不及你們的細微嗎?呶,當你們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時候,我們已經是進化的人類了。你可曉得我們試過一個在世界的歷史上是惟我獨尊的實驗?……」
拋棄海外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回歸中土以後,辜鴻銘自覺地成為維護中華民族神聖尊嚴的勇敢衛士,以中國人的名義和流暢的英語,向西方人的歧華言行大膽地提出挑戰、抗議,並不懈地教訓西方人。愛國主義是辜鴻銘思想學說的淵源,愛國,簡直成了他的立世之基。他曾深情地說:「我熱愛我的國家……在他們(按:指嘲笑他的大學生)還沒有出生前,我就口誅筆伐,反對『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的卑劣做法」,「我在英國讀書時就已知道何為祖國,而當時許多中國人對此還不甚了解;為了更好為祖國效力,我不看榮譽和金錢……」他希望中國繁榮富強,「那時,我將在儒家的天國深感欣慰」。著名翻譯家、文學家、革命志士蘇曼殊由此感慨地說:「國家養士,舍辜鴻銘先生而外,都是『土阿福'。」
辜鴻銘的愛國言行,連外國人都為之感動。法國學者弗蘭西斯·波里就說:「他是熱情的愛國者,曾首先高呼『中國人是中國的主人',『中國人是自家的主人,就像歐洲人是自家的主人一樣'。」總之,在辜鴻銘那襲破舊骯臟的馬褂里邊,燃燒著一團永不熄滅的民族自尊之烈火。當然,由於他的褊狹,使得其愛國言行,難逃狹隘愚忠之譏。
四、究竟如何守舊、落後
辜鴻銘回國初期雖然脫下西裝革履,換上長袍馬褂,但思想和行動上並不怎麼保守,對洋務運動也頗支持。他訂閱上百種世界各國報刊,藉資瀏覽,遇外國有新發明及有關時事,必向張之洞逐句詳解,以作啟迪之助,而張之洞每次「輒危坐安樂椅中傾聽不倦」。著名文史學家王森然在其《辜鴻銘先生評傳》中言:「所有湖北新政策畫,一切事宜,胥由(辜)先生建議,梁(鼎芬)從旁贊助,文襄立予施行,故當時湖北氣象燦然一新,為各省冠,先生之力也。」「先生以一學者,對於民族思想之發展計劃,真知灼見如此,究不失為一時之俊傑矣。」
辜鴻銘與張之洞青萍結緣,沆瀣契合,以其出色的智慧和外交才華,協助張之洞創辦名聞全球的漢陽鐵廠和兵工廠等洋務,為湖北新政立下汗馬功勞。張之洞嘗與左右說:「辜先生經綸滿腹,的是傑出之才。」
甲午戰後,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加劇,有識之士紛紛呼籲引進西學,變法圖存。面對這勃然而興的維新思潮,辜鴻銘卻生怕因之毀棄中國文化,於是,精於西學西政的他在那不平靜的年代裡,卻「獨靜謐,言必則古昔,稱先王,或為諧語以諷世」(羅振玉《醇儒辜鴻銘》)。他不僅沒有明顯激進的思想表現,當張之洞讓他籌辦一個譯介西學西政的報紙時,他竟斷然拒絕,聲言即使有上諭也不從命。事後,他還專門擬就《上湖廣總督張書》,文中大講儒教尊王之旨、義利之辨、忠恕之道,備陳西學西政之失,認為「好論時事,開報館,倡立議院」,是西洋亂政之所由來,而且「民氣一動,不可復靜,馴至辨言亂政,將不可收拾」,總之,既危害君權,又惑亂民心。一些研究者指出,此文可視為辜鴻銘從究心西學到徹底轉變為一個地道的文化保守主義者的標志。後來,他還變本加厲地認為:「以歐美的學說,變更中國的政制,這是亂中國有餘,救中國不足。」
辜鴻銘的保守立場自此日趨頑固。當其時,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為擺脫西方「食肉民族」紛紛發表救國主張。張之洞在其名著《勸學篇》中提出 「二元論」辦法,即作為個體,中國人必須堅持並嚴格地按照儒家原則辦事,而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卻必須拋棄儒家原則,採取現代歐洲新學的理想。康有為、梁啟超們走得更遠,他們不僅尋求中國軍事上的強大,而且尋求政治上的強大,希冀把中國的專制政體改造成君主立憲政體,認為如果中國擁有日本那樣的政體、槍炮和科學,那麼擁有的就不是失敗。辜鴻銘當然也在為多災多難的中國設制藍圖,只不過他的辦法,既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報復,也不是以科學的殘殺互相回敬,更不是通過部分地或全盤地將中國西化,而是使中國更加中國化,用中國文明的道德力量去對付西方槍炮。他甚至認為:
制止一種社會和政治罪惡、以及改革世界之儒教辦法,是通過一種自尊和正直誠實的生活,贏得一種道德力量,孔子說:「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我以為,這就是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惟一可賴的力量,要想將其古老的文明從現代歐洲民族的物質實利主義之破壞力中挽救出來,最好的辦法就存在於這種古老的文明之中。(《中國牛津運動故事》)
從文化保守主義者的角度來看,辜鴻銘的思想既有別於晚清的一般洋務派、頑固派和國粹派,也不同於民初的「東方文化派」和日後的新儒家,這使他別具特色,也是他令人矚目的異彩之處。當他晚年入北京大學時,更成為舊派學人中的代表人物。只不過,也有人認為他並不是那種冥頑不化的保守派。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就說:「我請辜鴻銘,則因為他是一個學者、智者和賢者,而絕不是一個物議飛騰的怪物,更不是政治上極端保守的頑固派。」日本漢學家清水安三也說:「有人把他譬做保守學者之中最頑固不化的一個,但是,這恐怕是這些人還不了解他的緣故。」
以辜鴻銘自幼留學西方,受過系統的西式教育,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都曾十足歐化,到頭來卻極力排外,一味反對西方文明,維護中國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如此這般,無論如何是要讓人們驚奇而訝異的。在此之前,辜鴻銘雖有一些守舊的行為和怪論,如愛小腳,如狎妓冶遊,如納妾,這些都可視為生活方式的差異,作為彼時士大夫和病體社會的流行病,我認為無須過多詆詬。而其政治、思想如此守舊落後,改朝換代到民國後,其態度竟日益頑固保守,發展到大言不慚地把辮子當護照和標志,並聲嘶力竭地為此類國渣陋俗辯護,卻是要讓人們大跌眼鏡,並加恥笑的。
3. 八吉祥頌全文注音版
謝謝@法國格蘭蘇葡萄酒 蘇琳
4. 法國景點具體位置(英文加中文)
巴黎的景點
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 de Gaulle) 也叫星型廣場。
位於廣場的中間。12條發射形的大路環繞廣場。
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登頂的門票6.10歐元
1806年由拿破崙下令興建,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用於紀念法軍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大勝俄奧聯軍。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全部工程建設用了30年時間,即拿破崙去世15年後才落成。後來成為法國的無名英雄墓,紀念一次大戰中陣亡的150萬法國士兵。
整個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央的拱門寬14.6米。它四面有門,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凱旋門的內牆雕刻有表現法蘭西共和國和拿破崙時期法軍的128場勝利戰役及曾經征戰的558名將軍的名字。外牆上裝飾有四組大型浮雕,其中最著名的是弗朗索瓦呂德的「馬賽曲」。凱旋門的頂上有平台,可以俯瞰整個廣場和12條大街。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
盧浮宮(Palais Louvre) 周二閉館 9-13歐元 +4.50歐元The Carte Louvre Jeunes 12歐元 ISIC
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法國國家博物館,世界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佔地約45公頃。
始建於1187年,早期只是座皇家城堡。後經法蘭西 斯一世和亨利四世兩位國王的推動,改建成皇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68-1790年轉 為皇家博物館。1792年國民會議宣布為第一個國家博物館。
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
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
盧浮宮內部再分成三大展館:德農(Denon),里希留(Richelieu)和舒利(Sully)。其中要數德農廳的三件寶最出名,分別是達芬奇的名畫「蒙娜利莎」,米羅的維納斯和勝利女神像。此外 不容錯過的有法國大型繪畫館、阿波羅珍寶廊、拿破崙三世寓所也是必看的。現在宮內收藏有世界各國40多萬件藝術品 ,包括油畫、雕塑、印刷及各種繪畫。(官方網址:www.louvre.fr)
香榭里舍大街(Ave des Champs Elysees)
從凱旋門到協和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巴黎的中心廣場、塞納河北岸, 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路易十六及夫人在此上了斷頭台。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廣場的北面是海軍部,兩樓中間可看到希臘風格的瑪德萊那教堂。廣場東面是蒂伊勒里花園,後面就是盧浮宮。廣場的南面塞納河對岸是波旁宮。
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ome)
中間是綠色的旺多姆柱。廣場的一側是里茲酒店,是巴黎最豪華最著名的酒店之一。是名人、影星在巴黎最愛下榻的酒店。飯店一酒吧以海明威命名。著名影星下榻過里茲的不計其數。
歌劇院 (L'Opera)
建於1862-1875年,是獨創的「拿破崙三世」的建築風格。屋頂裝飾有鎦金的女神鵰像。中間迴廊間是著名音樂家的頭像。內部巨大的舞台可以容納450演員和2200觀眾。2000年為慶祝千禧年對建築物外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使其煥然一新。 (www.opera-de-paris.fr)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參觀門票免費
是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使得教堂名揚天下。教堂正門分三層。下層是三個哥特式的拱門。中間門是末日審判門,上雕有「最後的審判」。表現聖經中世界末日上帝進行最後的審判的故事。下層是地獄,上層是天堂。左面的門是聖母門,雕刻有精美的聖母和聖嬰。右面的門是聖安娜門。聖安娜是聖母的母親。教堂中層是雕有28位古代猶太和以色列君王的雕像。
埃菲爾鐵塔(Tour Eiffel) 9:30 am to 11:45 pm 12+7.80(3.10)歐元
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為全鋼結構重達1萬噸,高320米,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建成於1889年的,以設計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塔分三層觀景平台,一層高57米,二層115米,三層320米。第一層設有豪華餐廳和商店。鐵塔當時是為1889年在巴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興建的標志建築。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塔的四腳有步梯和電梯到達塔上的觀景平台。在塔上的觀景平台可俯瞰巴黎的全景。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www.tour-eiffel.fr)
榮軍院 ( les Invalides)
以前曾經是供養戰爭期間受傷和至慘及老兵的地方。後來法國將拿破崙的遺骸接回巴黎後葬在這里。金色屋頂下的地下室就是巨大的紅色花崗石棺。
聖心院教堂(Sacre Coeur) 參觀門票免費
在巴黎蒙馬特山頂上,1876年由全國捐款興建,建成於1919年。建築採用羅馬和拜占庭的混合式,教堂通體白色,中間是個大圓頂,四周圍繞四個小圓頂。教堂後面還有個高84米的鍾樓。教堂大門兩側一邊一座騎像分別是聖路易王和聖女貞德。教堂前的平台是俯瞰巴黎的制高點。
拉迪芳斯新城(La Defense) 登頂的門票7.50-9歐元
巴黎的現代化新城,1958年為了保護巴黎古城的風貌,在此另闢新城用於興建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這些高樓都是法國大公司的辦公樓和寫字樓。新城還採用了現代城市人車分離的新概念,上面的「街道」只供行人行走,所有車輛都從下面的隧道和旁邊的道路經過。新城的中心是巨大的回字形大樓,名字叫「大拱門」(La Grande Arche),1989年竣工由丹麥的設計師奧托馮斯普瑞克森設計。大拱門與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在一條軸線上,高100多米,上層有觀景平台,可俯瞰巴黎城的全景。
奧塞博物館(Musee Orsay) 星期一關門7歐元
以前曾經是座火車站,現辟為法國浪漫派印象派藝術的博物館。收藏印象派畫家莫奈、馬奈等的作品。(www.musee-orsay.fr)
先賢祠(le Pantheon)4.5-7歐元RER B Luxembourg station; Bus routes 21, 27, 83, 84, 85 and 89.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迄今為止只有69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大仲馬是第70位,也是繼伏爾泰、盧梭、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和馬爾羅之後第六位進入先賢祠的法國作家。
盧森堡宮( Palais Luxembourg) 9-11歐元10.30am till 7pm/10.30pm
法國上議院辦公的地方。宮殿後面是個大花園。建於1612年,園中有花台、噴泉和小水渠。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
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10歐元11am to 10pm daily except Tuesday
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郊區的景點
凡爾賽宮(Versailles) 周一閉館 16歐元
巴黎西南郊約22公里。法王路易十三時代打獵的地方,路易十四即位後,為了擺脫巴黎的喧鬧,決定在 此新建新宮。從1661年動工經過28年的建設到1689年才完工。路易十四王室成員及其隨從兩萬餘人從盧浮宮遷入凡爾賽宮,此後一百多年凡爾賽宮成為法國 三任皇帝的行宮。
凡爾賽宮內有七百多個廳室,裝潢和陳設具有非凡的藝術魔力。最著名的是二樓的「鏡廳」,牆壁鑲嵌了四百多塊鏡子,鏡廳是許多政治事件發生的地方, 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就在鏡廳內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法國為了報仇血痕,指定在鏡廳簽訂和約,這就是著名的凡爾賽和約。法國大革命後凡爾賽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宮外的花園。 (www.chateauversailles.fr)
楓丹白露宮(Fontainebleau) 11-12.50歐元
距離巴黎南60公里。字面是美泉的意思。12世紀法國王路易16世在此地的泉水邊建城堡,供打獵時休憩之用。佛朗西斯一世於16世紀將其建成宮殿。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中,幾乎每個君王都對其進行擴建、改建或維修。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在此相互滲透。義大利的藝術家與法國的藝術家不斷的裝飾修飾宮殿內部,使其內部的裝潢充滿藝術,形成了著名的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藝術門派「楓丹白露派」.宮里還有個中國館,展出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文物。宮殿後面是個典型的法國式大花園,大水渠。(www.musee-chateau-fontainebleau.fr)
聖丹尼斯大教堂(Saint Denis)
法蘭西王國歷代國王均埋葬在這里。
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 Paris)
是美國迪斯尼樂園在歐洲唯一的一家游樂園。www.disney.fr
莫奈花園(Jardin Monet)
在Giverny小鎮,莫奈後半生曾在此居住並以此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睡蓮系列。
沃勒維孔特城堡(Vaux le Vicomte)
也叫沃子爵堡。巴黎南50公里,曾經是路易14時期財政大臣福凱的官邸。法國式園林的代表之一。
夜色巴黎
巴黎的主要景點晚上都有泛光燈照明,使得巴黎的夜色非常美麗。
埃菲爾鐵塔的閃光燈晚間每逢正點都要閃10分鍾。
晚上乘塞那河遊船也可以欣賞沿岸的夜色。
晚間的香謝里舍大街熱鬧非凡。漫步街頭累了可在露天咖啡館休息。
巴黎艷舞表演Cabarets:節目包括巴黎Cabarte艷舞表演Show、模特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女,雖說是無上裝舞蹈,但不是色情表演。穿插的節目還有魔術、雜耍、小丑表演等。節目長度近兩個小時。著名的演出場所有麗都夜總會(www.Lido.fr) ,和瘋馬Crazy Horse(www.crazy-horse.fr)。
紅磨坊 Moulin Rouge (www.moulinrouge.fr),是巴黎最古老的歌舞表演劇場。
購 物
巴黎最大的百貨公司有拉法耶(老福爺)百貨Lafayette(www.glparis.com)
巴黎春天百貨Printemps(www.printemps.fr)
巴黎市區的周圍為外環公路 ( Boulevard Peripherique ) 所包圍,乍看之下宛如是一片秋海棠葉子釘在法國的國土上,而全市區劃分為20 區,以市內城市西堤島(la Cite)為中心,以順時針方向作螺旋狀散開分布於巴黎市內。
巴黎20區的名勝介紹如下:
第1區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北岸,大部分用於商業和行政.也是遊客區。
舉世聞名的盧浮宮博物館
小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Carrousel),在「歷史軸線」(Axe historique)的東端
巴黎皇家宮殿(法國文化及通信部的所在地)
法蘭西喜劇院(Comédie-Française)
藝術橋(Pont des Arts)
歌劇院大道(Avenue de l'Opéra,部分)
里窩利路(Rue de Rivoli,部分)
旺多姆廣場或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和旺多姆圓柱(Vendôme Column)
磊阿勒大型綜合商場
雷阿爾(Les Halles)
法蘭西銀行總行
法國土地信貸銀行(Crédit Foncier de France)舊總部
杜伊勒里/杜伊樂麗花園
網球場國家畫廊(Galerie nationale Jeu de Paume)
朗布依埃(Hôtel de Rambouillet)
莎瑪麗丹百貨公司(La Samaritaine)
巴黎麗茲酒店(Hôtel Ritz Paris)
橋梁
新橋
第2區全市商業活動最密集之處。
區內的九月四日大道(Rue Quatre Septembre)由東貫穿至西,有多家劇院及教堂等,是交通繁忙的商業住宅區,也是遊客區。
巴黎證券交易所舊總部
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舊館(site Richelieu) (Monument historique)
交易所廣場(Place de la Bourse)
國家商會
許多銀行總部
全景廊街(Passage des Panoramas)
街道和廣場
第3區 ,有4家博物館、4間教堂、劇院、中學、科技學院、國家檔案局,商店林立屬於商業住宅區。
瑪黑區(Le Marais) 部分位於第四區
國立巴黎工藝技術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國立工藝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
蘇比茲宅邸(Hôtel de Soubise)
舊 Temple 要塞
歷史文物博物館(Carnavalet)
第4區巴黎的同性戀區
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北岸,包括兩個河中島,聖安東尼大道、希和里大街;區內有兩所博物館、龐畢度中心,加上塞納-馬恩省河畔怡人風光,蜂擁而至的遊客眾多,實為巴黎的鬧區。3、4區的也是唐人街規模較大的地方之一。
著名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主宮醫院(Hôtel-Dieu)
Hôtel de Sens
旭麗宮邸(Hôtel de Sully)
Bibliothèque de l'Arsenal
聖雅克塔(Saint-Jacques Tower)
St-Gervais-et-St-Protais Church
島上的聖路易教堂(Saint-Louis-en-l'Île Church)
Former Temple (Paris)、堡壘和後來的監獄
Temple Marais
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部分位於十一區和十二區),包括七月柱(Colonne de juillet)
Place de l'Hôtel de Ville,原Place de Grève
蓬皮杜中心
瑪蕾區(Le Marais)
Rue des Rosiers
查理曼中學(Lycée Charlemagne)
警察總局(Prefecture de Police)
街道與廣場
里窩利路(部分位於第一區)
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部分位於第三區)
貝蒂(Berthillon)冰淇淋店
Bazar de l'Hôtel de Ville百貨公司
第5區最古老的街區, 此區稱為拉丁區,又名「先賢祠區」 ,是屬於巴黎頂尖的文化、藝術、學術氣息最濃厚的地區。
有理工、專科學院等各種類型的學校;博物館、紀念碑、書店、別有特色的露天咖啡館,讓人垂涎的各國食物極多。
先賢祠廣場
先賢祠 /先賢寺
巴黎植物園
著名的索邦大學
法蘭西學院
聖雅克路
聖米歇爾大道
聖熱爾曼大道
Saint-Étienne--Mont教堂
Saint-Séverin教堂
Saint-Jacques--Haut-Pas教堂
Saint-Médard (Paris)教堂
Saint-Julien-le-Pauvre教堂
Saint-Nicolas--Chardonnet教堂
巴黎大清真寺
呂特斯競技場
Val-de-Grâce醫院
法蘭西學會
呂特斯浴場
Scipion Sardini公館
巴黎愛爾蘭文化中心
生物進化展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巴黎公共衛生救助、醫療博物館
中世紀博物館
Huchette劇院
聖熱內維埃弗圖書館
Jussieu校區 (巴黎六大、巴黎七大和巴黎地球物理學院)
國立憲章學校 (ENC)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巴黎綜合理工大學 (為該校舊址, 部分被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佔用。該校主校區移到了Palaiseau)
國立高等化學學校 (ENSCP)
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校 (ESPCI)
亨利四世中學
路易勒格朗中學
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巴黎唱詩學校
巴黎第一大學
巴黎第三大學
巴黎第四大學
第6區
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南岸,商店、電影院、劇院等極多;法國學院、建築學院、牙醫、礦物等學院及眾多的中小學校,與第5區毗鄰也多少感受到文化的氣息。
聖日耳曼大道
聖日耳曼德佩教堂(建於6世紀)
聖日耳曼德佩區
廣大的盧森堡公園
法國參議院
第7區
此區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南岸,街道寬廣,建築物雄偉,是名勝、各國使館、國家機構集中的地方,有外交部、經濟財政部、國防部、教育部、還有工商業部及一些較高尚的住宅區。
聞名世界的艾菲爾鐵塔
拿破崙墓
奧塞美術館
軍事博物館
軍事學院
第8區擁有眾多名勝
此區是巴黎市區最熱鬧、遊客最繁多的一區,因有名揚四海的香榭麗舍大道,由著名的協和廣場橫越至凱旋門,全長約2公里,365天中,天天車水馬龍、遊客如鯽;香榭大道兩旁商店尤其多,時裝店、精品店、香水店;大街小巷盡是五星級旅館、高級餐廳;沿著聖多諾黑路即是警衛森嚴的總統府愛麗舍宮,內政部、海軍部皆在此區。
香榭麗舍大街
凱旋門
協和廣場
星形廣場、凱旋門(部分)
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
大皇宮(Grand Palais)
小皇宮(Petit Palais)
瑪德蓮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
雅克瑪爾-安德雷博物館(Musée Jacquemart-André)
卡蒙多•尼西博物館(Musée Nissim de Camondo)
塞努齊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
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氣隆酒店(Hôtel de Crillon)
聖雷札火車站(Gare Saint-Lazare)
亞利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蒙梭公園(Parc Monceau)
聖多諾黑區街(Rue Faubourg Saint Honoré)
歐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伸入第九區
Rue Pierre Charron
第9區主要商業區
此區熱鬧程度,比起香榭大道的繁鬧稍遜,學校、教堂、博物館、劇院等不少,但住家居多。
巴黎奧林匹克歌劇院(Paris Olympia)
女神遊樂廳(Folies Bergères),Richer路32號
著名的巴黎歌劇院
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旗艦店,奧斯曼大街40號
巴黎春天百貨(Printemps)旗艦店
拉法葉百貨公司
巴黎蠟像館(Musée Grévin)
古斯塔夫• 莫諾博物館(Musée Gustave Moreau),rue de la Rochefoucauld 14號
皮卡爾紅燈區(Pigalle)局部
高島屋(Takashimaya)巴黎店
街道與廣場
奧斯曼大街(Boulevard Haussmann) (局部)
Rue de la Chaussée-d'Antin
Passage Havre
Square Montholon
第10區治安較差,常有遊客受到扒手之害
此區擁有巴黎6個主要火車站中的2個:北站(Gare Nord)和東站(Gare de l'Est)
此區內也以住家居多,區內有北站(gare Nord)及東站(gare de l'Est)兩大火車站;在此中小型酒店甚多,是有名的紅燈區,此區也有劇院、教堂、醫院。
聖馬丁運河(canal Saint-Martin)
布雷迪廊街(passage Brady)
普拉多廊街(passage Prado)
聖德尼門(porte Saint-Denis)
聖馬丁門(porte Saint-Martin)
聖樊尚-德保羅教堂(Saint-Vincent-de-Paul)
聖羅蘭教堂(Saint-Laurent)
街道與廣場
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épublique)
Boulevard de Magenta
Boulevard de la Chapelle
Rue Faubourg-Poissonnière
法比安上校廣場(Place Colonel-Fabien)
斯特拉斯堡大道(Boulevard de Strasbourg)
Rue Faubourg--Temple
Rue Claude-Vellefaux
Rue des Petites Ecuries
第11區
此區是一般巴黎平民居住的區,有共和大道及伏爾泰大道經過該區,教堂居多。
第12區
此區塞納-馬恩省河北畔,貫通法國南部的里昂車站,有法國高速火車(TGV)直達南部的里昂及馬賽;林立著中小型酒店,醫院也甚多。
巴士底廣場
巴士底劇院
第13區巴黎的三個華人區之一
此區稱為唐人街,是巴黎最多華人聚居謀生的地區,高樓林立,街道寬闊;以義大利廣場為中心,呈星狀放射出六條大道,此地華人大部份為東南亞華人,巴黎士多、陳氏商場是華人購買東方物品的好去處。此地的華人餐館甚多,應有盡有;潮州城大酒樓每當星期五至星期日晚餐,皆有樂隊伴奏的歌舞節目,價格適中。
法國國家圖書館 Bibliothèque François Mitterrand
奧斯德利茲火車站 Gare d'Austerlitz
巴黎唐人街 Quartier chinois de Paris
義大利廣場 Place d'Italie
第14區
此區有醫院、教堂、專科學校、及;丁香園咖啡館及圓頂咖啡館物美價廉的海鮮大餐。
大學城
蒙蘇喜公園
天文台
骷髏穴
蒙帕那斯墳地
第15區
此區在塞納-馬恩省河中有座自由女神像,蒙帕那斯辦公大樓是巴黎市區內最高的大樓;頂樓有咖啡館,可一面品嘗美味的咖啡,一面欣賞巴黎市區景色;與第14區交界有蒙帕那斯火車站,交通便利,是住宅區及商業區。
第16區
此區有二十幾國的大使館聚集在此,教堂與博物館也不少。從沙佑宮俯視著雄偉的艾菲爾鐵塔,西有廣大的布倫森林,此區設備齊全,居住環境良好,是屬較高級的住宅區。
第17區
此區北部屬於住宅區,南部則為商業區。巴黎北部是阿拉伯和非洲移民聚居區,據說治安不太好。
第18區
此區是巴黎夜生活的場所-著名的紅燈區及紅磨坊夜總會。
聖心大教堂
聖讓教堂(Église Saint-Jean-de-Montmartre)
紅磨坊
小丘廣場
馬克斯博尼素人美術館(Musée d'Art Naïf - Max Fourny)
蒙馬特
皮嘉爾(Pigalle)
古得多(黃金水滴,Goutte d'Or)
第19區
此區華人聚居蠻多,但規模較第13區為小,亦稱為小唐人街,是巴黎第二大的華人聚居區,是典型的平民區。
維葉特科學園區
秀蒙丘公園
聖馬丹運河
第20區
此區以住宅居多,假日最佳去處是卑樂維樂公園及星期六和星期日才有的跳蚤市場。
5. 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的文化
法國: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國民議會議長帕特里克·奧利耶,2007年3月當選;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7年2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全國人口為6339.21萬(截至2007年1月1日),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20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移民人口達到49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8.1%。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截至2007年1月1日,巴黎人口為215萬,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1149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1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679個市鎮。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和大仲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 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歷史名人: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等方面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生於日內瓦鍾表匠家庭。當過仆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群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拿破崙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畢業於巴黎軍事學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倫戰役中立下戰功,破格提為准將。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義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聖赫勒拿島。
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雨果出身於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斗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畢加索故居博物館
每年5月8日,法軍儀仗隊
紀念二戰勝利
外交: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重要成員、北約成員(但不參加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自1958年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歷屆政府一直沿襲戴高樂將軍制定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歐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於推動歐洲建設,將歐盟建設成真正獨立一極,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多極化,發展、加強歐亞等區域間合作;努力協調與大國的關系;保持並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系,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非援助;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及有關熱點事務;加強同亞洲、拉美的政治、經濟關系。
6. 我從德國去法國,有一個雙休日的時間,可以去哪裡玩
建議你搭飛機www.airberlin.com
廉價航空,蠻便宜的,上次我搭(旅程5個月前買的)雙程才79歐。
法國,巴黎吧,不錯。
巴黎的景點
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 de Gaulle) 也叫星型廣場。
位於廣場的中間。12條發射形的大路環繞廣場。
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登頂的門票6.10歐元
1806年由拿破崙下令興建,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用於紀念法軍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大勝俄奧聯軍。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全部工程建設用了30年時間,即拿破崙去世15年後才落成。後來成為法國的無名英雄墓,紀念一次大戰中陣亡的150萬法國士兵。
整個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央的拱門寬14.6米。它四面有門,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凱旋門的內牆雕刻有表現法蘭西共和國和拿破崙時期法軍的128場勝利戰役及曾經征戰的558名將軍的名字。外牆上裝飾有四組大型浮雕,其中最著名的是弗朗索瓦呂德的「馬賽曲」。凱旋門的頂上有平台,可以俯瞰整個廣場和12條大街。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
盧浮宮(Palais Louvre) 周二閉館 9-13歐元 +4.50歐元The Carte Louvre Jeunes 12歐元 ISIC
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法國國家博物館,世界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佔地約45公頃。
始建於1187年,早期只是座皇家城堡。後經法蘭西 斯一世和亨利四世兩位國王的推動,改建成皇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68-1790年轉 為皇家博物館。1792年國民會議宣布為第一個國家博物館。
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
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
盧浮宮內部再分成三大展館:德農(Denon),里希留(Richelieu)和舒利(Sully)。其中要數德農廳的三件寶最出名,分別是達芬奇的名畫「蒙娜利莎」,米羅的維納斯和勝利女神像。此外不容錯過的有法國大型繪畫館、阿波羅珍寶廊、拿破崙三世寓所也是必看的。現在宮內收藏有世界各國40多萬件藝術品,包括油畫、雕塑、印刷及各種繪畫。(官方網址:www.louvre.fr)
香榭里舍大街(Ave des Champs Elysees)
從凱旋門到協和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巴黎的中心廣場、塞納河北岸, 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 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路易十六及夫人在此上了斷頭台。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廣場的北面是海軍部,兩樓中間可看到希臘風格的瑪德萊那教堂。廣場東面是蒂伊勒里花園,後面就是盧浮宮。廣場的南面塞納河對岸是波旁宮。
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ome)
中間是綠色的旺多姆柱。廣場的一側是里茲酒店,是巴黎最豪華最著名的酒店之一。是名人、影星在巴黎最愛下榻的酒店。飯店一酒吧以海明威命名。著名影星下榻過里茲的不計其數。
歌劇院 (L'Opera)
建於1862-1875年,是獨創的「拿破崙三世」的建築風格。屋頂裝飾有鎦金的女神鵰像。中間迴廊間是著名音樂家的頭像。內部巨大的舞台可以容納450演員和2200觀眾。2000年為慶祝千禧年對建築物外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使其煥然一新。 (www.opera-de-paris.fr)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參觀門票免費
是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使得教堂名揚天下。教堂正門分三層。下層是三個哥特式的拱門。中間門是末日審判門,上雕有「最後的審判」。表現聖經中世界末日上帝進行最後的審判的故事。下層是地獄,上層是天堂。左面的門是聖母門,雕刻有精美的聖母和聖嬰。右面的門是聖安娜門。聖安娜是聖母的母親。教堂中層是雕有28位古代猶太和以色列君王的雕像。
埃菲爾鐵塔(Tour Eiffel) 9:30 am to 11:45 pm 12+7.80(3.10)歐元
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為全鋼結構重達1萬噸,高320米,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建成於1889年的,以設計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塔分三層觀景平台,一層高57米,二層115米,三層320米。第一層設有豪華餐廳和商店。鐵塔當時是為1889年在巴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興建的標志建築。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塔的四腳有步梯和電梯到達塔上的觀景平台。在塔上的觀景平台可俯瞰巴黎的全景。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www.tour-eiffel.fr)
榮軍院 ( les Invalides)
以前曾經是供養戰爭期間受傷和至慘及老兵的地方。後來法國將拿破崙的遺骸接回巴黎後葬在這里。金色屋頂下的地下室就是巨大的紅色花崗石棺。
聖心院教堂(Sacre Coeur) 參觀門票免費
在巴黎蒙馬特山頂上,1876年由全國捐款興建,建成於1919年。建築採用羅馬和拜占庭的混合式,教堂通體白色,中間是個大圓頂,四周圍繞四個小圓頂。教堂後面還有個高84米的鍾樓。教堂大門兩側一邊一座騎像分別是聖路易王和聖女貞德。教堂前的平台是俯瞰巴黎的制高點。
拉迪芳斯新城(La Defense) 登頂的門票7.50-9歐元
巴黎的現代化新城,1958年為了保護巴黎古城的風貌,在此另闢新城用於興建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這些高樓都是法國大公司的辦公樓和寫字樓。新城還採用了現代城市人車分離的新概念,上面的「街道」只供行人行走,所有車輛都從下面的隧道和旁邊的道路經過。新城的中心是巨大的回字形大樓,名字叫「大拱門 」(La Grande Arche),1989年竣工由丹麥的設計師奧托馮斯普瑞克森設計。大拱門與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在一條軸線上,高100多米,上層有觀景平台,可俯瞰巴黎城的全景。
奧塞博物館(Musee Orsay) 星期一關門7歐元
以前曾經是座火車站,現辟為法國浪漫派印象派藝術的博物館。收藏印象派畫家莫奈、馬奈等的作品。(www.musee-orsay.fr)
先賢祠(le Pantheon)4.5-7歐元RER B Luxembourg station; Bus routes 21, 27, 83, 84, 85 and 89.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 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迄今為止只有69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大仲馬是第70位,也是繼伏爾泰、盧梭、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和馬爾羅之後第六位進入先賢祠的法國作家。
盧森堡宮( Palais Luxembourg) 9-11歐元10.30am till 7pm/10.30pm
法國上議院辦公的地方。宮殿後面是個大花園。建於1612年,園中有花台、噴泉和小水渠。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
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 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10歐元11am to 10pm daily except Tuesday
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 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郊區的景點
凡爾賽宮(Versailles) 周一閉館 16歐元
巴黎西南郊約22公里。法王路易十三時代打獵的地方,路易十四即位後,為了擺脫巴黎的喧鬧,決定在此新建新宮。從1661年動工經過28年的建設到1689年才完工。路易十四王室成員及其隨從兩萬餘人從盧浮宮遷入凡爾賽宮,此後一百多年凡爾賽宮成為法國 三任皇帝的行宮。
凡爾賽宮內有七百多個廳室,裝潢和陳設具有非凡的藝術魔力。最著名的是二樓的「鏡廳」,牆壁鑲嵌了四百多塊鏡子,鏡廳是許多政治事件發生的地方, 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就在鏡廳內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法國為了報仇血痕,指定在鏡廳簽訂和約,這就是著名的凡爾賽和約。法國大革命後凡爾賽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宮外的花園。 (www.chateauversailles.fr)
楓丹白露宮(Fontainebleau) 11-12.50歐元
距離巴黎南60公里。字面是美泉的意思。12世紀法國王路易16世在此地的泉水邊建城堡,供打獵時休憩之用。佛朗西斯一世於16世紀將其建成宮殿。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中,幾乎每個君王都對其進行擴建、改建或維修。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在此相互滲透。義大利的藝術家與法國的藝術家不斷的裝飾修飾宮殿內部,使其內部的裝潢充滿藝術,形成了著名的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藝術門派「楓丹白露派」.宮里還有個中國館,展出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文物。宮殿後面是個典型的法國式大花園,大水渠。(www.musee-chateau-fontainebleau.fr)
聖丹尼斯大教堂(Saint Denis)
法蘭西王國歷代國王均埋葬在這里。
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 Paris)
是美國迪斯尼樂園在歐洲唯一的一家游樂園。www.disney.fr
莫奈花園(Jardin Monet)
在Giverny小鎮,莫奈後半生曾在此居住並以此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睡蓮系列。
沃勒維孔特城堡(Vaux le Vicomte)
也叫沃子爵堡。巴黎南50公里,曾經是路易14時期財政大臣福凱的官邸。法國式園林的代表之一。
夜色巴黎
巴黎的主要景點晚上都有泛光燈照明,使得巴黎的夜色非常美麗。
埃菲爾鐵塔的閃光燈晚間每逢正點都要閃10分鍾。
晚上乘塞那河遊船也可以欣賞沿岸的夜色。
晚間的香謝里舍大街熱鬧非凡。漫步街頭累了可在露天咖啡館休息。
巴黎艷舞表演Cabarets:節目包括巴黎Cabarte艷舞表演Show、模特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女,雖說是無上裝舞蹈,但不是色情表演。穿插的節目還有魔術、雜耍、小丑表演等。節目長度近兩個小時。著名的演出場所有麗都夜總會(www.Lido.fr) ,和瘋馬Crazy Horse(www.crazy-horse.fr)。
紅磨坊 Moulin Rouge (www.moulinrouge.fr),是巴黎最古老的歌舞表演劇場。
購 物
巴黎最大的百貨公司有拉法耶(老福爺)百貨Lafayette(www.glparis.com)
巴黎春天百貨Printemps(www.printemps.fr)
巴黎市區的周圍為外環公路 ( Boulevard Peripherique ) 所包圍,乍看之下宛如是一片秋海棠葉子釘在法國的國土上,而全市區劃分為20 區,以市內城市西堤島(la Cite)為中心,以順時針方向作螺旋狀散開分布於巴黎市內。
巴黎20區的名勝介紹如下:
第1區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北岸,大部分用於商業和行政.也是遊客區。
舉世聞名的盧浮宮博物館
小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Carrousel),在「歷史軸線」(Axe historique)的東端
巴黎皇家宮殿(法國文化及通信部的所在地)
法蘭西喜劇院(Comédie-Française)
藝術橋(Pont des Arts)
歌劇院大道(Avenue de l'Opéra,部分)
里窩利路(Rue de Rivoli,部分)
旺多姆廣場或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和旺多姆圓柱(Vendôme Column)
磊阿勒大型綜合商場
雷阿爾(Les Halles)
法蘭西銀行總行
法國土地信貸銀行(Crédit Foncier de France)舊總部
杜伊勒里/杜伊樂麗花園
網球場國家畫廊(Galerie nationale Jeu de Paume)
朗布依埃(Hôtel de Rambouillet)
莎瑪麗丹百貨公司(La Samaritaine)
巴黎麗茲酒店(Hôtel Ritz Paris)
橋梁
新橋
第2區全市商業活動最密集之處。
區內的九月四日大道(Rue Quatre Septembre)由東貫穿至西,有多家劇院及教堂等,是交通繁忙的商業住宅區,也是遊客區。
巴黎證券交易所舊總部
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舊館(site Richelieu) (Monument historique)
交易所廣場(Place de la Bourse)
國家商會
許多銀行總部
全景廊街(Passage des Panoramas)
街道和廣場
第3區 ,有4家博物館、4間教堂、劇院、中學、科技學院、國家檔案局,商店林立屬於商業住宅區。
瑪黑區(Le Marais) 部分位於第四區
國立巴黎工藝技術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國立工藝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
蘇比茲宅邸(Hôtel de Soubise)
舊 Temple 要塞
歷史文物博物館(Carnavalet)
第4區巴黎的同性戀區
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北岸,包括兩個河中島,聖安東尼大道、希和里大街;區內有兩所博物館、龐畢度中心,加上塞納-馬恩省河畔怡人風光,蜂擁而至的遊客眾多,實為巴黎的鬧區。3、4區的也是唐人街規模較大的地方之一。
著名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主宮醫院(Hôtel-Dieu)
Hôtel de Sens
旭麗宮邸(Hôtel de Sully)
Bibliothèque de l'Arsenal
聖雅克塔(Saint-Jacques Tower)
St-Gervais-et-St-Protais Church
島上的聖路易教堂(Saint-Louis-en-l'Île Church)
Former Temple (Paris)、堡壘和後來的監獄
Temple Marais
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部分位於十一區和十二區),包括七月柱(Colonne de juillet)
Place de l'Hôtel de Ville,原Place de Grève
蓬皮杜中心
瑪蕾區(Le Marais)
Rue des Rosiers
查理曼中學(Lycée Charlemagne)
警察總局(Prefecture de Police)
街道與廣場
里窩利路(部分位於第一區)
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部分位於第三區)
貝蒂(Berthillon)冰淇淋店
Bazar de l'Hôtel de Ville百貨公司
第5區最古老的街區, 此區稱為拉丁區,又名「先賢祠區」 ,是屬於巴黎頂尖的文化、藝術、學術氣息最濃厚的地區。
有理工、專科學院等各種類型的學校;博物館、紀念碑、書店、別有特色的露天咖啡館,讓人垂涎的各國食物極多。
先賢祠廣場
先賢祠 /先賢寺
巴黎植物園
著名的索邦大學
法蘭西學院
聖雅克路
聖米歇爾大道
聖熱爾曼大道
Saint-Étienne--Mont教堂
Saint-Séverin教堂
Saint-Jacques--Haut-Pas教堂
Saint-Médard (Paris)教堂
Saint-Julien-le-Pauvre教堂
Saint-Nicolas--Chardonnet教堂
巴黎大清真寺
呂特斯競技場
Val-de-Grâce醫院
法蘭西學會
呂特斯浴場
Scipion Sardini公館
巴黎愛爾蘭文化中心
生物進化展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巴黎公共衛生救助、醫療博物館
中世紀博物館
Huchette劇院
聖熱內維埃弗圖書館
Jussieu校區 (巴黎六大、巴黎七大和巴黎地球物理學院)
國立憲章學校 (ENC)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巴黎綜合理工大學 (為該校舊址, 部分被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佔用。該校主校區移到了Palaiseau)
國立高等化學學校 (ENSCP)
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校 (ESPCI)
亨利四世中學
路易勒格朗中學
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巴黎唱詩學校
巴黎第一大學
巴黎第三大學
巴黎第四大學
第6區
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南岸,商店、電影院、劇院等極多;法國學院、建築學院、牙醫、礦物等學院及眾多的中小學校,與第5區毗鄰也多少感受到文化的氣息。
聖日耳曼大道
聖日耳曼德佩教堂(建於6世紀)
聖日耳曼德佩區
廣大的盧森堡公園
法國參議院
第7區
此區位於塞納-馬恩省河南岸,街道寬廣,建築物雄偉,是名勝、各國使館、國家機構集中的地方,有外交部、經濟財政部、國防部、教育部、還有工商業部及一些較高尚的住宅區。
聞名世界的艾菲爾鐵塔
拿破崙墓
奧塞美術館
軍事博物館
軍事學院
第8區擁有眾多名勝
此區是巴黎市區最熱鬧、遊客最繁多的一區,因有名揚四海的香榭麗舍大道,由著名的協和廣場橫越至凱旋門,全長約2公里,365天中,天天車水馬龍、遊客如鯽;香榭大道兩旁商店尤其多,時裝店、精品店、香水店;大街小巷盡是五星級旅館、高級餐廳;沿著聖多諾黑路即是警衛森嚴的總統府愛麗舍宮,內政部、海軍部皆在此區。
香榭麗舍大街
凱旋門
協和廣場
星形廣場、凱旋門(部分)
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
大皇宮(Grand Palais)
小皇宮(Petit Palais)
瑪德蓮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
雅克瑪爾-安德雷博物館(Musée Jacquemart-André)
卡蒙多•尼西博物館(Musée Nissim de Camondo)
塞努齊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
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氣隆酒店(Hôtel de Crillon)
聖雷札火車站(Gare Saint-Lazare)
亞利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蒙梭公園(Parc Monceau)
聖多諾黑區街(Rue Faubourg Saint Honoré)
歐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伸入第九區
Rue Pierre Charron
第9區主要商業區
此區熱鬧程度,比起香榭大道的繁鬧稍遜,學校、教堂、博物館、劇院等不少,但住家居多。
巴黎奧林匹克歌劇院(Paris Olympia)
女神遊樂廳(Folies Bergères),Richer路32號
著名的巴黎歌劇院
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旗艦店,奧斯曼大街40號
巴黎春天百貨(Printemps)旗艦店
拉法葉百貨公司
巴黎蠟像館(Musée Grévin)
古斯塔夫• 莫諾博物館(Musée Gustave Moreau),rue de la Rochefoucauld 14號
皮卡爾紅燈區(Pigalle)局部
高島屋(Takashimaya)巴黎店
街道與廣場
奧斯曼大街(Boulevard Haussmann) (局部)
Rue de la Chaussée-d'Antin
Passage Havre
Square Montholon
第10區治安較差,常有遊客受到扒手之害
此區擁有巴黎6個主要火車站中的2個:北站(Gare Nord)和東站(Gare de l'Est)
此區內也以住家居多,區內有北站(gare Nord)及東站(gare de l'Est)兩大火車站;在此中小型酒店甚多,是有名的紅燈區,此區也有劇院、教堂、醫院。
聖馬丁運河(canal Saint-Martin)
布雷迪廊街(passage Brady)
普拉多廊街(passage Prado)
聖德尼門(porte Saint-Denis)
聖馬丁門(porte Saint-Martin)
聖樊尚-德保羅教堂(Saint-Vincent-de-Paul)
聖羅蘭教堂(Saint-Laurent)
街道與廣場
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épublique)
Boulevard de Magenta
Boulevard de la Chapelle
Rue Faubourg-Poissonnière
法比安上校廣場(Place Colonel-Fabien)
斯特拉斯堡大道(Boulevard de Strasbourg)
Rue Faubourg--Temple
Rue Claude-Vellefaux
Rue des Petites Ecuries
第11區
此區是一般巴黎平民居住的區,有共和大道及伏爾泰大道經過該區,教堂居多。
第12區
此區塞納-馬恩省河北畔,貫通法國南部的里昂車站,有法國高速火車(TGV)直達南部的里昂及馬賽;林立著中小型酒店,醫院也甚多。
巴士底廣場
巴士底劇院
第13區巴黎的三個華人區之一
此區稱為唐人街,是巴黎最多華人聚居謀生的地區,高樓林立,街道寬闊;以義大利廣場為中心,呈星狀放射出六條大道,此地華人大部份為東南亞華人,巴黎士多、陳氏商場是華人購買東方物品的好去處。此地的華人餐館甚多,應有盡有;潮州城大酒樓每當星期五至星期日晚餐,皆有樂隊伴奏的歌舞節目,價格適中。
法國國家圖書館 Bibliothèque François Mitterrand
奧斯德利茲火車站 Gare d'Austerlitz
巴黎唐人街 Quartier chinois de Paris
義大利廣場 Place d'Italie
第14區
此區有醫院、教堂、專科學校、及;丁香園咖啡館及圓頂咖啡館物美價廉的海鮮大餐。
大學城
蒙蘇喜公園
天文台
骷髏穴
蒙帕那斯墳地
第15區
此區在塞納-馬恩省河中有座自由女神像,蒙帕那斯辦公大樓是巴黎市區內最高的大樓;頂樓有咖啡館,可一面品嘗美味的咖啡,一面欣賞巴黎市區景色;與第14區交界有蒙帕那斯火車站,交通便利,是住宅區及商業區。
第16區
此區有二十幾國的大使館聚集在此,教堂與博物館也不少。從沙佑宮俯視著雄偉的艾菲爾鐵塔,西有廣大的布倫森林,此區設備齊全,居住環境良好,是屬較高級的住宅區。
第17區
此區北部屬於住宅區,南部則為商業區。巴黎北部是阿拉伯和非洲移民聚居區,據說治安不太好。
第18區
此區是巴黎夜生活的場所-著名的紅燈區及紅磨坊夜總會。
聖心大教堂
聖讓教堂(Église Saint-Jean-de-Montmartre)
紅磨坊
小丘廣場
馬克斯博尼素人美術館(Musée d'Art Naïf - Max Fourny)
蒙馬特
皮嘉爾(Pigalle)
古得多(黃金水滴,Goutte d'Or)
第19區
此區華人聚居蠻多,但規模較第13區為小,亦稱為小唐人街,是巴黎第二大的華人聚居區,是典型的平民區。
維葉特科學園區
秀蒙丘公園
聖馬丹運河
第20區
此區以住宅居多,假日最佳去處是卑樂維樂公園及星期六和星期日才有的跳蚤市場。
7. C. Cole的詳細資料``
姓名:阿什利-科爾(Ashley Cole)
國籍:英國 生日:1980-12-20
身高:1米72 體重:67公斤
位置:左後衛
現效力球隊:阿森納
英格蘭隊出場記錄:44場(44次首發);進球0個
(以上數據更新截至05-12-8)
輝煌戰績
球員簡介
埃里克森2000年剛到英格蘭執教時,有記者開玩笑的問他在那麼多的「科爾」中,他最喜歡哪個,埃里克森脫口而出的名字既非安迪-科爾或者喬-科爾,而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阿什利-科爾。科爾本人也驗證了埃里克森的眼光,在阿森納,他已經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左邊後衛,不但防守上積極強悍,在進攻中更是沖勁十足,常常成為球隊出奇制勝的法寶。0304賽季,阿森納以不敗戰績奪冠,科爾是重要功臣,本賽季,科爾因傷缺席了至今大部分比賽,在英格蘭隊近期的比賽中,人們也無法看到他的身影。
職業生涯數據
球員個人信息表
中文名(翻譯) 英文名 生日
阿什利.科爾 Ashley Cole 1980-12-20
職業生涯統計表
賽季 俱樂部 出場 進球
1999/00 阿森納 1 0
2000/01 阿森納 17 3
2000/01 水晶宮 14 1
2001/02 阿森納 29 2
2002/03 阿森納 31 1
2003/04 阿森納 32 0
2004/05 阿森納 35 2
2005/06 阿森納 - -
8. 什麼酒價格最貴
世界上最貴的酒——《福布斯》
最貴的標准瓶裝葡萄酒
1787年拉斐酒庄葡萄酒,198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售出,售價16萬美元。現陳列於福布斯收藏館,瓶身蝕刻有傑斐遜總統的姓名縮寫。
最貴的大瓶裝葡萄酒
大瓶裝(5升佳釀)摩當豪傑酒庄(Chateau Mouton-Rothschild)葡萄酒,1945年產,這一年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好的釀酒年份之一。1997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售出,售價11.4614萬美元。按照慣例,買家的身份未被公開,但如果他哪天打算試品佳釀,請他一定別忘了,不少人隨時願意為這瓶寶貝做一下「專家鑒定」的。
最貴的加烈葡萄酒
這瓶加烈葡萄酒(fortified wine)由馬桑德拉(Massandra)酒廠藏釀,1775年份雪利酒。2001年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售出,售價4.35萬美元。
馬桑德拉葡萄酒釀造廠位於克里米爾(Crimea),距離雅爾塔(Yalta)4公里,被公認為是沙皇俄國時代最好的酒廠。它的酒窖里收藏了上百萬瓶俄羅斯葡萄酒和西歐葡萄酒。其中一些俄羅斯葡萄酒還刻有皇室封印。其中年份最久的就是這瓶雪利酒。
拍賣會上最貴的批售葡萄酒
50箱!600瓶摩當豪傑酒庄1982年份葡萄酒。1997年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和扎奇拍賣行(Zachy''s)聯合售出,售價42萬美元。
最貴的白葡萄酒
1784年份迪琴酒庄白葡萄酒,1986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售出,售價5.6588萬美元。酒瓶上也刻有傑斐遜的姓名縮寫。
最貴的干白葡萄酒
7支羅馬康帝酒庄1978年份蒙塔榭酒。2001年蘇富比紐約拍賣行售出,售價16.75萬美元,即每支2.3929萬美元。
最貴的單支勃艮第紅酒
羅馬康帝酒庄1990年份勃艮第紅酒,6誇脫大瓶裝。2002年紐約扎奇拍賣行售出,售價6.96萬美元,摺合每標准瓶容量5,800美元。
最貴的批售勃艮第葡萄酒
羅馬康帝酒庄1985年份一套7支美杜莎拉酒(Methuselah''s,總容量6升,相當於8標准瓶)。1996年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售出,售價22.49萬美元。
最貴的美國葡萄酒
三支1994年份鷹鳴酒(Screaming Eagle)。2000年洛杉磯佳士得拍賣行售出,售價1.15萬美元,即單支3,833美元。
最貴的被打破的葡萄酒
1787年份瑪戈酒庄紅酒,保險賠償22.5萬美元。
慈善拍賣會上售價最高的葡萄酒
1992年份皇家鷹鳴赤霞珠(Imperial of Screaming Eagle Cab)。2000年納帕谷(Napa Valley)葡萄酒拍賣會上售出,售價50萬美元。
買主是思科公司的執行官貝利(Chase Bailey)。單就數字而言,這是目前單瓶葡萄酒的最高售價。但是由於該酒是在慈善拍賣會上售出,很大一部分售價實屬慈善捐贈性質。
9. 提供一些有關外國(像英國.美國.法國)那邊的生活環境.習俗.人文風情.
最初對美國人的印象,似乎美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就象中國的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不但說話常帶孩子氣,談吐舉止也非常隨便。美國英語比起正宗的英語來,從發音拼音到文法修辭,大多隨隨便便,無拘無束。美國人離開中國的標准公眾形象'坐如鍾,站如松',相距甚遠,特別是美國的孩子,他們規矩全無,不修邊幅,疏懶成性,坐無坐相,站無站相;不管熟與不熟,開口就是'咳'!然後直呼其名,對爺爺奶奶也一樣。他們吃飯很簡單,請他們吃麵包加雞蛋或請吃中國大餐,他們同樣興高采烈。中國留學生曾經為了增強自己英文水平,有意地和美國學生共租一室,很快他們就看見自己成了美國人的免費保姆:東西亂扔,剛打掃好的房間隨即就象狗窩一樣毫無次序。結果中國留學生趕快搬場。
稍一熟悉美國人之後,你會發現他們仍舊直率可愛象個大小孩。美國人自命為富有幽默感的民族,如果你罵他不學無術沒出息,他反而認為你被物質和名譽所累,不懂得生活的真締而可憐你;可是如果你罵他呆頭呆腦沒有幽默感,他一定會感到莫大的羞辱。美國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無時無地,彼此交談搭訕,都以尋開心為目的,讓語言環境輕輕鬆鬆為准則。有時你看見一群人嘻嘻哈哈熱鬧非凡還以為是老朋友在聚會,其實他們彼此認識的時間大概還沒有十分鍾。
美國民族很重要的一點是很講信譽(當然,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是有信譽的人),因為美國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是建立在個人的信譽基礎上的。如果你在這方面和他開玩笑說他騙人,不老實,他會馬上翻臉--美國人說翻臉就翻臉,沒有情面可言。
身體語言
Use body language
和美國人交往了一段日子後,你會注意到美國人講話還是很講究的,他們講究身體語言,特別是眼光的接觸,和身體間的距離。
我們常見美國人握手和親吻。美國的風俗習慣,第一次和男性和女性見面時,僅僅是握手,親吻是好朋友之間的身體語言。親吻的方式是:同性之間,臉接觸對方的臉,然後空中親吻;異性之間,可以親吻對方的臉頰。父母親吻孩子,吻孩子的額頭和小臉蛋。
微笑、眼光的接觸,這在和美國人打交道時很重要。微笑的眼光和問好的語言在公共場所意思是一樣的。如果對面一個陌生人走來向你微笑,你也向他微笑,他就會說'嗨'或'你好',這只是一種禮貌,並不表示他會停下來和你交談。
中國傳統老盯著人看是不禮貌。而美國人看你不正視他的眼光會以為你躲躲閃閃不誠懇,認為你不可信賴。所以當你和美國人對話的時候,要保持眼光接觸。
另外,和美國人講話的時候要保持彼此的身體間的距離,半米的尺度比較好。如果你和美國人聊天的時候他一直往前進,可能你離開他太遠了些;如果他一直往後退,你可能靠得他太近了。
滿面春風皆朋友
We are all friends
朋友(Friend)的概念在美國和在中國不一樣。認識的人,熟人,甚至初次見面的人,美國人都可以稱之為朋友。美國假日多,各種組織性的聚會也多。很多人在一起相聚甚歡,說不定他們認識才幾分鍾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的朋友概念是和美國的小兄弟、小姐妹、要好朋友(Buddy, Close friend)的概念相似。
美國很多大人和小孩都不諱言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團結。家庭成員之間也沒有什麼大的一定要幫小的這樣的硬性規定。父母對待孩子象對朋友一樣尊敬,法律也有規定父母不能體罰孩子,所以家長對孩子以講道理和自己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下一代。他們撫養孩子的樂趣是從人道的角度看著另外一個生命的成長,所以美國人收養別人的孩子的人特別多,白人領養亞洲人的孩子或黑人的孩子也很多。
美國人樂善好施,愛打抱不平,個性耿直,很容易交朋友。他們總是先相信人,然而一旦他們覺得那人有誤,不管誰是誰非,說翻臉馬上翻臉,容不得他有解釋的餘地。但如果事後他意識到是自己誤會了,他會很誠懇地向你道歉,沒有面子不面子的顧慮。
謹防被認為同性戀
Man don't hold hands & woman don't hold hands in America
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在街上走路,如果你們之間不是同性戀的關系,千萬不要在美國的大馬路上勾肩搭背。和美國人表示友好,不要用手拉手這傳統的中國表達方式來表示接近。美國聞名的時代周刊在1997年曾經登了一禎兩個女孩在中國街上摟肩而走的照片作為中國同性戀橫行的證據,可見美國人對中國風俗見識之少。
男人贊美女性漂亮,在美國有時是向你表示客氣,就象中國人見面時問你飯吃了沒有一樣,不一定是因為他受到對方美色的誘惑。同樣,女性也可以贊美男性。 常用的客氣話有:
正式的場合和陌生人之間:
你好。Hello! Hi!
你好嗎?How are you?
今天天氣很好。It is beautiful today.
認識你很高興。Nice to meet you!
熟人和同事之間:
你今天看上去(氣色)很好。You look good today.
你的衣服很漂亮(或我喜歡你今天穿的衣服)。 I like your dress/shirt (Lady:dress Man:shirt)
你很漂亮(多用於女性)You are very pretty.
沒有徵得父母的同意,不要隨便接觸美國小孩和狗
Ask for permission first before getting too close to children or dogs
中國老年人表示愛孩子的方式有時是給小孩食品和用手摸孩子的腦袋。在美國你要盡量避免這兩點。美國食品充盈低廉,平民甚至窮人的孩子都零食不斷,父母很頭痛孩子的挑食和吃劣質廣告食品。普通家長都會教育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品,不是擔心孩子沒有禮貌,而是擔心小孩被壞人毒死。摸小孩的頭頂,小孩子不喜歡,父母也不會高興,陌生人之間在美國一定要注意保持人和人身體間的距離。
美國人的狗是家庭成員之一,和小孩一樣重要。所以,不要隨便喂美國人的狗。再說,很多狗是專門用來對付陌生人的,小心被咬!美國郵遞員每月被咬的不計其數,不得不隨身帶噴霧劑來對付猛狗。
不要問美國人的收入和年齡
Do not ask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美國人對別人問自己的收入多寡是非常忌諱的。
要知道一個美國家庭的收入多寡,看這個家庭住在什麼生活區,小孩進的什麼學校就可以知道大概。美國食品便宜,汽車便宜,住房絕對昂貴。普通美國家庭的收入絕大多數消費在住房和學費上面。美國每個城市都有富人區,藍領區和平民區。每個區又有上中下之分。美國的中小學是免費教育、私立學校是收錢的。不同的私立學校收費標准不同。美國人賺錢不是以積蓄為目的,他們賺什麼樣水準的錢就生活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里。所以一個大公司的總經理在失去職務後很可能會馬上賣掉現有的房子,生活到環境相對來說差一點的地方,孩子也會從私立轉到公立學校。
美國人對別人問自己的年齡也是非常忌諱的。
不要問美國人的年齡。就是問了,一般美國人也不會老實地告訴你。參加美國人的生日聚會,四十歲的徐娘會說慶祝二八華誕。除非他們在申請工作要填表格,那個時候他們也不一定會填真實的年齡,而且法律也保護工人可以不填確切年齡。要知道正確的美國人的年齡,看美國人的駕駛執照或護照最准,護照和駕駛執照需要他們的出生證才拿得到。可是你為什麼要知道別人的年齡呢?
一般來說,你住的房子值多少錢,你開的車子用多少錢買來的,這些問題你問美國人的話,就像上海人認為你是剛從十六鋪碼頭下船一樣,他會認為你不懂禮貌。
唯一你可以公開談的問題,是關於孩子教育費用和旅行開銷的市場行情。
公共場合禮貌
Don't talk too loud in public, No personal discussions in public too.
我們中國人遇見熟人的時候大聲地打招呼來表示自己的熱情,來美國後這方面要注意一點。美國的公眾場合相對來說比較安靜,人們說話很輕,除非緊急情況發生,一般不會開口大喊。見到熟人也是走近了才打招呼。在餐廳聚會,也以對方能聽清為限,不大聲喧嘩。另外也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談自己的家務事,或談兒女私事。
走在前面的人常常為後面的人開門,如果同時來到一個門口,男士一般都讓女士先行。進出電梯,也是女士優先。同走一條道,盡量讓別人先行。路上行人很少,如果有人相向而過,不管認識與不認識,如果是在商業區,一般都先說一句對不起(Excuse me)然後才走過;如果是在旅遊區,一般都說你好(Hi, 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然後交臂而走。需要別人服務的時候,先注意一下是否有人在你前面,不要插隊,也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如果男士和女士同行,男士習慣上走靠近馬路的一邊,這習慣源於社會不發達的時候,馬車經過常濺起泥漿將女人的長裙弄臟,是表示男人保護女人的君子行為。
對不起,謝謝你
Always say Thank You after getting service, say Excuse Me to get attention
出入公共場所用的最多的語句是對不起,謝謝你。問路和提問題之前,首先要說句對不起。想要別人的注意力,就得說句對不起。如果你要路過一個人,他和你的距離只有手臂那麼近,在你經過的時候別忘了說句對不起。有人沒有注意到而擋了你的路,你說句對不起,別人就會讓開,不要用手去推別人。在美國,人們講究身體之間的距離,超過一定的距離會給人有侵略感。
中國人有至親不謝的傳統,多謝了反而見外。在美國不一樣,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有任何幫助都要說聲謝謝,外人更是。就連媽媽給孩子添飯穿衣,孩子接受的時候都會習慣地說聲謝謝,先生吃太太做的飯,末了總要說句謝謝,並恭維飯菜好吃。在美國你接受任何人的服務,不管有償無償,均需說:謝謝你!
抬面文章
Table Manners
隨著台灣和大陸經濟的發展,去美國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很多生意人被請到正式場合就餐。如下幾點是中國和美國習慣不同之處:
中國人注重飯菜質量 美國人注重環境質量
中國人碰杯是必需品 美國人舉杯碰杯或自斟自酌沒有差別
中國人菜多表示熱情接待 美國人夠吃飽就好
美國人到中餐館不會用筷子而洋相百出,同樣,很多中國人在西餐廳不會用刀叉而舉止無措。
西餐的食物不豐富,用具很豐富。
一般每人有一碗,一大一小兩碟,餐刀一把,餐叉兩把,調羹兩把。
碗是喝湯用的,小碟是用來吃生菜的,餐刀是用來切割自己盤里的食物,如魚和肉等。
餐叉,放在離碗盆遠的那把是吃生菜用的,近的那把是吃主食用的。
調羹,大的是喝湯用的,小的是吃點心用的。正式的場合飯菜是送到食客面前的,如果到美國人家裡作客,一般會有公用的叉勺,客人不可以用自己的刀叉挾菜。
美國人的食譜通常是:
前餐,類似春卷一類的屬於此類;
生菜和湯;
主食,牛肉、豬肉,雞肉或魚類海鮮,一般只選其一,然後配上麵包,面條或米飯;
甜品、蛋糕,冰激淋或水果;
飲料,有各種烈性和軟性飲料。
冰水是奉送的。
每個人都會有一張餐巾紙,可以放在胸前,或放在大腿上。
吃飯的時候最忌諱飯在嘴裡講話,也忌諱拿著刀叉手舞足蹈談興正濃的樣子。喝湯的時候不能出聲,湯碗也不能端起來喝,湯喝到碗底的時候,將碗朝前傾,再用調羹舀著喝光。吃面條的時候,要用餐叉頂著調羹將面條捲成一口的大小往嘴裡送,而不是用嘴吸面條。
飯吃完後,中國人對打飽嗝不以為然,甚至可以認為這是對主人的招待表示滿意。在美國則認為是不禮貌。所以如果你憋不住,就用餐巾捂住嘴打嗝,然後對同桌說聲對不起。
另外,在餐飲場合(或在任何場合),盡量不要挖鼻孔,弄頭發,抓耳朵,這種行為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的粗魯行為。
在告別的時候,哪怕主人招待的東西很不對胃口,說不定你還餓著肚子,但從禮貌的角度,一定要對主人說聲飯菜好吃,客氣地告別而去。
參加美國人的聚會
Attending American Party
美國人聚會的機會很多。參加美國人的聚會也很簡單。主人邀請你的時候別忘了問一下聚會的理由。如果是聖誕聚會或生日聚會等,別忘了帶禮物。其他場合的聚會隨意性很多,只要問主人需要你帶什麼,有時他們會說帶啤酒,帶水果,帶生菜,如果主人說什麼也不需要,那你就空手去,美國人這點是不講客氣的。目前流行的聚會多為親朋好友間的'帶餐聚會',參加者各自帶一個食品參加。
參加商務性的聚會或餐會,要准時到達,提前或遲到不要超過5分鍾。美國的商業午餐最普遍,一般人們只有一個小時的午餐時間,所以時間尺度要掌握。商業性的會面,最好能提前十分鍾到達。實在不行非得遲到了,別忘了先打電話打個招呼然後趕緊趕過去。
參加家庭晚宴。一般來說,主人邀請的時候都會註明晚會時間是幾點到幾點,不要在預訂時間之前到達,說不定主人還在忙於准備呢。逗留的時間不要超過主人通知的結束時間。參加晚餐會帶的禮物,普遍為葡萄酒、鮮花和糕點。
常見的親朋聚會
Baby shower:嬰兒出生前為新父母舉辦的聚會。
Baptism:洗禮;在教堂里基督徒為嬰兒正式被上帝接受的禮儀。
Bris:割禮:猶太教徒給男嬰出生第八天時施以割禮,總親友參與並慶祝。
Bar Milzvah:成人禮:猶太人在男女孩滿13歲時舉行的慶祝儀式。
Bachelor Party: 告別單身晚會:同性朋友之間為即將結婚的朋友舉辦的晚會,有新郎告別單身晚會和新娘告別單身晚會。
Thanks Giving Party:感恩節聚會
Christmas Party:聖誕節聚會
賀卡和賀禮 Cards and gifts
寄謝謝你卡片。如果你被邀請到一個正式場合做客,或者收到別人的禮物,別忘了寄一張謝謝你卡片,這是美國很基本的禮節,小孩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教育了。美國人每年在聖誕節期間和過生日的時候都會收到一大堆禮物,這也是卡片製做商最賺錢的機會。
寄聖誕卡片。從感恩節到新年期間,美國人互送禮物,互寄賀卡。寄卡片的時候,如果收件人已經結婚,這卡片要註明是給夫婦雙方的,哪怕你並不認識收件人的配偶。如果收件人是猶太教徒或穆斯林教徒,卡片上不要有'聖誕快樂'的字樣,而要選寫'節日快樂'字樣。很多美國家庭用自己家庭的全家福照片製做節日卡片送給親友。
-按傳統禮節,聖誕期間要寄卡片的對象有:
家庭成員:父母親和配偶、孩子
要好的朋友和親戚
經常見面的人
平常很少聯系,但是常年往來的人
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
家庭醫生和牙醫師
節日期間,也是送禮的時候。公司的同事或秘書,常年工作在一起,少不了互相幫助,趁此機會還禮。常見的表達方式為:請對方吃飯、送花或送他們喜歡的禮品。
假日期間也是送小費的季節。凡是為你個人或為你家庭常年服務的人,每年一次你要給小費。比如說家庭保姆(一般給100塊),你寓所的看門人、郵差、孩子的老師等(一般給5至20美金)。至於個人美容師,平時剪完頭發你就給小費的,過年期間你要多給一點。
美國文化禮儀
(1)社交禮儀
美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個主要特點。
第一、隨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熱情開朗,不拘小節。
第三、城府不深,喜歡幽默。
第四、自尊心強,好勝心重。
(2)服飾禮儀
總體而言,美國人平時的穿著打扮不太講究。崇尚自然,偏愛寬松,講究著狀體現個性,是美國人穿著打扮的基本特徵。跟美國人打交道時,應注意對方在穿著打扮上的下列講究,免得讓對方產生不良印象。
第一、美國人非常注重意服裝的整潔。
第二、拜訪美國人時,進了門一定要脫嚇帽子和外套,美國人認為這是一種禮貌。
第三、美國人十分重視著裝細節。
第四、在美國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國,一位女士要是隨隨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脫下自己的鞋子,或者撩動自己裙子的下擺,往往會令人產生成心引誘對方之嫌。
第六、穿睡衣、拖鞋會客,或是以這身打扮外出,都會被美國人視為失禮。
第七、美國人認為,出入公共場合時化艷妝,或是在大庭廣眾之前當眾化妝補妝,不但會被人視為缺乏教養,而且還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內依舊戴著墨鏡不摘的人,往往會被美國人視作「見不得陽光的 人」。
(3)餐飲禮儀
美國人用餐的戒條主要有以下六條:
其一、不允許進餐時發出聲響。
其二、不允許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許吸煙。
其四、不允許向別人勸酒。
其五、不允許當眾脫衣解帶。
其六、不允許議論令人作嘔之事。 英國英國人生性保守,相當尊重傳統,因而保留著相當多的古跡、傳統文物與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其中不免有傳統的包袱,譬如現仍存在的皇室與貴族,以及無法翻新改建、維修卻昂貴的傳統建築。與同為英語系的國家相比,英國的社會和民族性與美國便有極大的差異,以一般生活水準而言,其現代化與舒適化的程度趕不上美國;在一般日常辦事的效率上亦難與美國相比。一般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般開朗率直,不會主動與陌生人搭訕,出發點則是著重不探人隱私。英國人若是與陌生人攀談,也會相當保留,而且話題常圍繞在天氣打轉,因為這是最不會觸及個人隱私的題材。一般而言,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麼容易交上朋友,但一旦交上了一位英國朋友,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朋友。英國人一般頗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重視具有藝術與文化內涵的休閑生活。
英國人一點都不自大。英國人只是比較尊重個人生活與思想空間,所以感覺起來好像比較冷漠而已。而且英國的種族岐視問題比美國少太多了。
英國人早就知道自己已不是這世界的老大,但美國人現在是以自己為老大自尊。撇開英美兩國政府的態度姑且不談,只以人民的態度而言,英國人(英格蘭人/威爾斯人)是很有禮貌且謙卑嚴謹的民族,其實跟中國古代文人社會或儒家思想很像。蘇格蘭人則性情比較剛烈一點,一般北方民族大都如此。
英國人崇尚「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講究「女士優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國人注意儀表,講究穿著,男士每天都要刮臉,凡外出進行社交活動,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條紋的領帶;女士則應著西式套裙或連衣裙。英國人的見面禮是握手禮,戴著帽子的男士在與英國人握手時,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對方示敬。但切勿與英國人交叉握手,因為那樣會構成晦氣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乾杯。與英國人交談時,應注視著對方的頭部,並不時與之交換眼神。與人交往時,注重用敬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奉行「不問他人是非」的信條,也不願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領域,把家當成「私人城堡」,不經邀請誰也不能進入,甚至鄰里之間也絕少往來。非工作時間即為「私人時間」,一般不進行公事活動,若在就餐時談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厭。日常生活絕對按事先安排的日程進行,時間觀念極強。
在公關談判中,英國人說話、辦事,都喜歡講傳統、重程式,對於談判對手的身份、風度和修養,他們看得很重。通常英國客商不太重視談判的准備工作,但他們能隨機應變,能攻善守
英國人交際活動,對以下特殊禮俗和禁忌應加以注意:
①不要隨便闖入別人的家。但若受到對方的邀請,則應欣然而往。這無疑可理解為對方在發出商務合作可能順利實現的信號。但在訪問時,最好不要涉及商務,不要忘記給女士帶上一束鮮花或巧克力。
②給英國女士送鮮花時,宜送單數,不要送雙數和13枝 不要送英國人認為象徵死亡的菊花和百合花。
③不要以英國皇室的隱私作為談資。英女王被視為其國家的象徵。
④忌用人像作為商品的裝潢。喜歡薔蔽花,忌白象、貓頭鷹、孔雀商標圖案。
⑤忌隨便將任何英國人都稱英國人,一般將英人稱「不列顛人」或具體稱為「英格蘭人」、「 格蘭人」等。
⑥英國人最忌諱打噴嚏,他們一向將流感視為一種大病。
英國式傳統早餐(通常在B&B中就可以享用得到)和下午茶了。英國式早餐包括了熏肉、香腸、荷包蛋、蕃茄、果醬土司、各式玉米片(Cornflakes)和牛奶調成的可口麥片粥。至於英國四面環海,並以畜養業為主,因此海鮮與燒烤也有一定的水準。生蚝與熏鮭魚、燒烤牛肉、羊肉料理都相當地具有英國特色。至於在各地都可以吃到的炸魚薯條(Fish & Chips),可說是英國食物的道地代表作。
下午茶則為嚴肅的英國人生活增添些許浪漫色彩。通常一到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可以看到英國人陸續放下手邊的工作,喝杯咖啡或道地英國奶茶,順便藉此聯絡同事間的感情,當然更是談八卦的好時機。至於正統的英式下午茶,除了有講究的茶具、茶葉外,精緻的糕點更是不可或缺。在陰涼舒適的美景外,來份優閑的下午茶,正是人生一大樂趣也!
英 國 人 的 飲 食 習 慣
早餐
傳統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腸和煎土司。這叫做「煎食」。但現在多數人都很忙,沒辦法每天都吃這種豐盛的早餐,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早餐種類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優格加新鮮水果;
·土司塗果醬,通常在早餐時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國人仍在周未享用傳統的英式早餐。各個旅館或飯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館(B&B's)皆有供應傳統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國人的中餐很快就解決,不像義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鍾,許多英國人吃三明治,或許是因為三明治是英國發明的。通常人們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後在午餐時間食用,三明治是英國人的便當。同樣受歡迎的午餐為烤馬鈴薯。
點心在英國相當普遍,特別是巧克力,且特別在早上約十一點和下午三點。英國兒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這使得英國牙醫非常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兩道菜-肉或魚加蔬菜,之候有甜點(也就是布丁)。英國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凍熟食在英國相當普遍,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微波爐,且通常英國人(尤其是學生會買一份冷凍熟食,放進微波爐,邊看電視邊吃-這叫做吃「電視晚餐」。)
外國食物也相當受英國歡迎。超市裡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臘式和日式食物-事實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後通常要來上一杯茶(當然要加牛奶!)
▲英國的進餐習俗可以歸納為「早餐吃飽,午餐潦草,晚餐吃好。」其重大宴請均在夜間舉行。除了一日三餐外,還有一次「下午茶」,通常是下午三到四點的時候,喝杯咖啡或道地英國奶茶,也順便藉此連絡彼此的感情。
▲英國的海鮮與燒烤如:生蚝與熏鮭魚、燒烤牛肉、羊肉料理都相當具有其特色。而正統家鄉菜,從冷盤的「松軟洋芋沙拉」、「豆蔻奶油腌鮮鮭」,及家常菜「英式肉腸卷」、和英國小吃「炸鮮魚與薯條」,一直到熟食「羊肉薯泥雪柏派」、「碳烤明蝦佐香蒜」等,都是英國飲食文化的傳統烹調及料理。最具代表性的如:燒烤、燉、煮、清、濃湯、素菜麵包、餅乾及各式蛋糕、派類,典型的「牧羊人派」、「烤牛肉」、「櫻桃璀芙」及「巧克力海綿布丁」,還有像是英式烤餅、三明治、溫冷點心、奶油?果醬跟不可或缺的紅茶。
▲酒館文化是英國風情之一,在pubs里最重要的飲料當然是啤酒(beers)。眾多的酒精飲料中,beer的主要幾個大類依其苦味不同而分為:淡啤酒(lager),苦啤酒(bitter),黑啤酒(stout),及英國啤酒(ale)。另一種則是由蘋果所釀造的蘋果酒(cider) 。
英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英國很講究紳士風度,這一點在吃英國菜時也能體會到。有個說法,是說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其一就是吃英國菜。英國的農業不發達,糧食每年都要進口,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高美食,因此英國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擅烹調。
英式菜選料的局限性比較大,英國雖是島國,但漁場不太好,所以英國人不講究吃海鮮,反倒比較偏愛牛肉、羊肉、禽類、蔬菜等。英式菜的製作大都比較簡單,肉類、禽類等大都整隻或大塊烹制。另外,調味也較簡單,口味清淡,油少不膩,但餐桌上的調味品種類卻很多,由客人根據自己的愛好調味。
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一般有各種蛋品、麥片粥、鹹肉、火腿、香腸、黃油、果醬、麵包、牛奶、果汁、咖啡等,受到西方各國普遍的歡迎。
另外,英國人喜歡喝茶,有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的習慣,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英國人把喝茶當作一種享受,也當作一種社交。
英式菜的代表菜餚有土豆燴羊肉、烤鵝填栗子餡、牛尾濃湯等。
英國的「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被稱為是國菜。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雞蛋加牛奶和面,與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餚。上桌時,還要另配些單煮的青菜,即為「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們是以午餐為正餐。闊綽人家則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點和晚餐)。
不願意吃帶粘汁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歡太咸,愛甜、酸、微辣味,對燒、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喜歡中國的京菜、川菜、粵菜。
他們普遍喜愛喝茶,尤為婦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幾乎成為英國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即使遇上開會,有的也要暫時休會而飲「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鮮檸檬,加點糖、再倒茶製成奶茶或檸檬茶。如果先倒茶後倒牛奶會被認為缺乏教養。他們還喜歡喝威士忌、蘇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檳酒,有時還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間不勸酒。
贊同13|評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