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克萊德曼最好聽鋼琴曲是哪一首
克萊德曼最好聽一首鋼琴曲是《夢中的婚禮》。
1982年,一張演唱製作一手包辦的《伊甸園的秘密》專輯亦一舉登上了歐洲排行榜冠軍之座,達數周之久。精通多種語言的圖森,不僅才華橫溢更具經營頭腦。至今,他已成功培養出多位世界知名演奏家,並與保羅·塞內維爾共同經營達芬唱片公司,圖森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傑出的經紀人,為達芬藝人細心規劃未來成功的演藝事業。
⑵ 十大最好聽的鋼琴曲
十大最好聽的鋼琴曲:
1、《藍色多瑙河》
作曲:小約翰·施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是奧地利有著「圓舞曲之王」之稱的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創作於1866年,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
2、《悲愴奏鳴曲》
作曲: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也被稱為《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是世界著名鋼琴家貝多芬的作品,這首曲子音調庄嚴、情緒激昂,充滿著悲愴之感。
3、《致愛麗絲》
作曲: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致愛麗絲》也是貝多芬的作品,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一個叫愛麗絲的女孩,這首曲子也是貝多芬獻給她的,作品柔美動人、短小精緻,而且比較容易演奏,很受鋼琴初學者的喜愛。
4、《藍色的愛》
作曲:保羅·莫里哀
《藍色的愛》曾是法國的一首歌曲,但並不受歡迎,直到保羅·莫里哀把這首歌改寫成鋼琴曲後,才優美的旋律才流行到全世界。
5、《秋日私語》
作曲:奧立佛·圖森
《秋日私語》是法國作曲家奧立佛·圖森作曲,法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所演奏的經典曲目,描述秋天裡的童話,非常浪漫唯美。
6、《愛之夢》
作曲:弗朗茨·李斯特
《愛之夢》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弗朗茲·李斯特的作品,一共分為三首,分別是《崇高的愛》、《幸福的死》和《愛吧》。
7、《月光》
作曲: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月光》是世界著名的鋼琴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作品,整曲像是一出完整的悲劇,充滿了憂郁和無限的愁思。
8、《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作曲: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的作品,共分為3個樂章,在1785年3月10日於克魯克劇場首演。
9、《第一鋼琴協奏曲》
作曲:柴科夫斯基
《第一鋼琴協奏曲》是柴科夫斯基作曲,旋律優雅,氣勢恢宏,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非常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
10、《命運交響曲》
作曲: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也叫《c小調第五交響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在經歷雙耳失聰、戀人的離開等一系列打擊之後創作的,一共有4個樂章,每一個樂章都表達著不同的情緒。
⑶ 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羅伯特·舒曼。
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C大調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舒曼狂喜的、熱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樂的個人特徵。他關注高於他內在自我和靈感的源泉,無論是霍夫曼還是克拉拉。這種思想幾乎是意識流的,造就了奇跡般的具有獨創性的形式。
2、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
3、舒伯特。
代表作:《未完成交響曲》;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 、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開頭為「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代表作品有: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練習曲27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興曲4首、埃科塞茲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還有波萊羅舞曲、船歌、搖籃曲、幻想曲、迴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練習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三部《旅行歲月》鋼琴曲集、《華麗足尖舞》、大量歌劇幻想曲,如改編自威爾第的《弄臣》、改編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憶》、《諾瑪的回憶》及《惡魔羅伯特的回憶》等等。
出生於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⑷ 著名的鋼琴曲有哪些
著名的鋼琴曲有《夢中的婚禮》、《秋日私語》、《水邊的阿狄麗娜》、《藍色多瑙河》、《致愛麗斯》等。
1、《夢中的婚禮》
夢中的婚禮是Paul de Senneville(保羅·賽內維爾) Olivier Toussaint奧利佛·圖森)作曲 ,而夢中的婚禮(法文是Mariage D'Amour)由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
理查德克萊德曼是法國鋼琴家,擅長演奏蕭邦、拉貝爾、德布西等人的作品,但那是他熱衷於古典音樂的時候。後來他轉向發展通俗音樂界(夢中的婚禮、水邊的阿狄麗娜、鄉愁等皆是),演奏的曲目是波爾·塞內維爾和奧利維·圖森作的曲子。
4、《藍色多瑙河》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於1866年,作品第314號,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原為一 首由樂隊伴奏的男聲合唱,後去掉人聲,成為一首獨立的管弦樂曲。
由小序曲、五段小圓舞曲及一個較長大的尾聲(部分再現前面主要的音樂主題)連續演奏而成。 樂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圓舞曲節奏貫穿,音樂主題優美動聽,節奏明快而富於彈性,體現出華麗、高雅的格調。
5、《致愛麗斯》
《致愛麗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作於1810年4月27日,相傳是為其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而作。後來特雷澤將這個曲譜轉送給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萊托 露。德國音樂學家諾爾發現此譜,於1876年公諸於世。
⑸ 鋼琴曲有哪些
《茨岡狂想曲》、《致愛麗斯》、《練聲曲》、《弄臣》、《夢中的婚禮》等。
1、《茨岡狂想曲》
《茨岡狂想曲》(Tzigane) 是法國作曲家拉威爾1924年的作品,是這位鋼琴大師眾多鋼琴作品中難得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Tzigane"是法語,意指"羅姆人"(Roma)。羅姆人是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也被稱為吉普賽人。
2、《致愛麗斯》
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
3、《練聲曲》
謝爾蓋·瓦西里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y Vasilyevich Rakhmaninov,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題材的作品。其中1912年創作的練聲曲(Vocalise,Op.34,No.14),是一首有著很高的演唱價值和學術價值的無詞浪漫曲。
從拉赫瑪尼諾夫的人生經歷和音樂創作生涯中我們會發現:他是一位用靈魂來創作的音樂家,把濃郁的俄羅斯憂傷淋漓盡致的表現在了音樂作品中,使其作品充滿了傷感和濃郁的抒情性,這也是其《練聲曲》具備情感性的原因之一。
4、《弄臣》
2009年義大利帕爾瑪皇家歌劇院與國家大劇院聯合打造的《弄臣》成就了大劇院最為沸騰的「歌劇之夜」。有著「世界第一弄臣」之稱的里奧·努奇以他精湛純熟的演技和極富光澤的聲音艷驚四座,觀眾的歡呼聲喝彩聲幾乎要掀起歌劇院的穹頂。
甚至有業內評論將之譽為「繼1984年帕瓦羅蒂首次來京之後又一場引起巨大轟動的演出」。2010年,《弄臣》精彩依舊。
今年,歷經兩輪上演依舊魅力不減的的《弄臣》,又將第三度向中國觀眾展示這部揭露人性陰暗與情感糾葛的歌劇力作。
此番演出,除了「世界第一弄臣」里奧·努奇外,中國觀眾熟悉的著名歌唱家袁晨野、么紅,以及指揮家呂嘉也參與了此輪演出,而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管弦樂團也將首度加盟。
5、《夢中的婚禮》
《夢中的婚禮》直譯過來應該是"基於愛情的婚姻","愛人的婚禮"這種譯法更接近其本意。
這首曲子是法國作曲家及音樂製作人保羅·塞內維爾(Paul De Senneville)和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為理查德·克萊德曼量身定製的,出自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水邊的阿狄麗娜》。帶有一點憂傷。
⑹ 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好聽的鋼琴曲有哪些
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好聽的鋼琴曲有:
1、《夢中的婚禮》
這首曲子是法國作曲家及音樂製作人保羅·塞內維爾(Paul De Senneville)和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為理查德·克萊德曼量身定製的,出自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水邊的阿狄麗娜》,帶有一點憂傷。
2、《夢中的鳥》
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早期曲目,最初收錄於他1981年專輯《Rondo Pour Un Tout Petit Enfant》。
專輯名翻譯為:孩子們的迴旋曲
3、《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簡稱梁祝),是取材於民間傳說,吸取越劇曲調為素材,經由何占豪、陳鋼於1958年作曲的曲子。
4、《童年的回憶》
《童年的回憶》,於2018-09-24上映。曲調婉轉悠揚,鋼琴演奏很有感染力。
5、《聖母頌》
《聖母頌》(Ave Maria)法國浪漫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古諾,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歌曲的《聖母頌》,其使用的伴奏是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
⑺ 必聽的20首經典鋼琴曲是什麼
必聽的20首經典鋼琴曲是《夢中的婚禮》《秋日私語》《天空之城》《致愛麗斯》《水邊的阿狄麗娜》、《夜的鋼琴曲五》、《琵琶語》、《kiss the rain》、《愛的紀念》、《安妮的仙境》、《神秘園之歌》、《童年》、《砂時計純音樂》、《風居住的街道》、《平和花園》、《愛的協奏曲》、《牧童短笛》、《天鵝湖》、《四小天鵝舞曲》、《杜鵑圓舞曲》。
在這曲子的感覺中,自己要幻想著美好的事,在這個曲子里分有4段,前奏、低潮、過度、高潮。每一段都有每一種感覺,有時溫暖如風,有時柔如彩虹。
⑻ 求浪漫的鋼琴曲
十首世界著名浪漫鋼琴曲
一、《少女的祈禱》——巴達捷芙斯卡(Tekla Badarzewska)
《少女的祈禱》是波蘭女鋼琴家、作曲家巴達捷夫斯卡18歲時的作品,這首曲子結構簡單,手法樸素,歡快輕盈,充分表現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滿了夢幻和遐想,洋溢著對青春和愛情的美好願望。
《少女的祈禱》在樂曲結構上,它以抒情的方式描繪出音樂本身所代表的意境的美好。前四小節的降E大調音階簡短而明朗,宛如教堂的鍾聲響起,令人眼前一亮,勾畫出一座高大庄嚴的教堂形象。全曲旋律不以同的變奏重復主題,溫婉幽麗,色彩分明,時而歡快時而憂傷,讓聽眾的思緒走進教堂,彷彿看到一位穿著雪白長裙的少女在上帝面前虔誠地祈禱。
二、《愛之夢》——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
浪漫主義大師李斯特鋼琴曲《愛之夢》是一首溫柔婉約,充滿了夢想、期盼、回憶的曲子。
《愛之夢》採用了夜曲的題材,樂曲的開頭以恬靜柔和的旋律貫穿其中,右手的分解和弦具有流動感和起伏感,烘托出浪漫主義時期特有的音樂氛圍。深情婉轉的旋律深深的打動著每位聽者的心。樂曲的中段情緒不斷高漲,熱烈而激昂從而逐漸推向高潮,體現了對愛的渴望和執著追求之情。樂曲再現部分的主題旋律又回到開始時的那種抒情、寧靜、安詳的氣氛中。那豐滿的和聲與優美如歌的旋律讓聽者久久沉浸於其中,難以忘懷,默默地享受著那幸福甜蜜的感覺。句尾旋律的律動漸行漸慢,使音樂變得空曠而遼闊,讓人意猶未盡,在夢一般美麗的感覺中,戀戀不舍的結束全曲。
三、《水邊的阿狄麗娜》——保羅·塞內維爾 (Paul de Senneville)
《水邊的阿狄麗娜》這首曲子的旋律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婉轉;時而悲傷,彷彿是用音符在講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孤獨的塞普勒斯國王,名叫皮格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一個美麗的少女,每天對著她痴痴地看,最終不可避免地愛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眾神祈禱,期盼著愛情的奇跡。他的真誠和執著感動了愛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賜給了雕塑以生命。從此,幸運的國王就和美麗的少女生活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
四、《致愛麗絲》——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在1808-1810年間,貝多芬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貝多芬還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這樣幾個字。以後,這份樂譜一直留在特蕾澤那裡。貝多芬逝世以後,在他的作品目錄里也沒有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紀六十處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諾爾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獻給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獻給愛麗絲》。
這首曲子把特蕾澤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它在這支曲子里先後出現了十六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要向特蕾澤訴說。後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猶如二人親切的交談。
作者簡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五、《夢中的婚禮》——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
《夢中的婚禮》由法國作曲家及音樂製作人保羅·塞內維爾(Paul De Senneville)和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為理查德·克萊德曼量身定製。
連續的八度旋律進行該曲鋼琴音樂中的一個特點,並且這一特點確實在他的作品表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八度上重復出現的主旋律,更具有清新、亮麗的氣質和清脆、明快的聽覺效果。
六、《羅密歐與朱麗葉》——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總能在人們心中產生某種共鳴,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也不例外……
《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首鋼琴曲旋律舒緩優美,細細聽來像是少女帶著絲絲哀怨的訴說。如小溪淌過,綿長而不湍急。雖有哀怨,卻不曾有憎恨;雖帶憂愁,卻不做聲嘶力竭的呼喊。也許,這首曲子本身就應該是一個矜持溫柔的少女。
畢竟他們的愛情是悲劇,憂傷成了此曲的感情大背景。整首曲子,都渲染了悲劇愛情的傷感。雖然羅密歐與朱麗葉對現實中兩家世仇感到無奈,但他們並不想欺騙自己的感情,而勇敢地追求幸福。即便最後的結果還是如此造化弄人...
愛情或許有很多遺憾,但就算是死亡也不能阻止他們,愛一樣會繼續並將永存天地……
七、《愛情故事》——弗朗西斯·萊(Francis Lai)
這首曲子來自好萊塢的同名電影《love story》,同時也是一首享譽全球的來自英國的著名歌曲。
同名電影用音樂講述了在洋溢著青春浪漫氣息的哈佛大學校園中,富家子弟奧利弗遇見了聰敏可愛的女生詹妮弗,他被女孩的機智俏麗深深吸引,兩人迅速墜入愛河。然而,當有權有勢的奧利弗家族得知——兒子的未婚妻竟然出身於一個烤甜餅的家庭,他們極力反對這樁婚姻。深愛著詹妮弗的奧利弗不顧家庭反對,毅然與愛人成婚,並不惜與家族斷絕關系。婚後生活雖然拮據而艱難,但是充滿了愛情的甜蜜。奧利弗在愛妻的支持下完成了碩士學業,順利拿到律師執照。正當生活向著美好的未來走去時,病魔選中了詹妮弗。為了治療愛妻的絕症,奧利弗低頭向父親求救。然而,一切哀求都無法阻止無情的病魔,詹妮弗最終離開了人世。而這段真摯的愛情故事獲得永恆的贊美。
八《愛的協奏曲》——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
《愛的協奏曲》樂曲發行於 1981 年,《愛的協奏曲》是一首經典的標題音樂,樂曲一開始如潺潺小溪那樣靜靜地流淌出來,愛的情思開始涌動,如漣漪般,一波又一波,一層又一層的展開。時而強勁,時而低沉,由低到高,由弱到強,循環縈繞。
聆聽該曲你能深切地體會到只有鋼琴那特有的寬廣音域、悠長的餘音和鏗鏘激昂的節奏,才能最完美的表達出了樂曲的內涵和靈魂,樂曲的主旋律並不沉長復雜,而是精練簡單,就那麼幾小節,但自然流暢,層層推進,出神入化的是它那多層循環的變奏,強烈時如揪心般震憾心魄,低沉時如訴說思念的辛苦,樂曲既適合面對面表達對愛人深情的愛,亦可表現為對遙遠親人的懷念;也可作為人在心靈深處對親人或愛人表達那種如泣如訴的愛。
九、《童年的回憶》——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
每個人都有一個天真未鑿的童年或者情竇初開的愛情,不管是歡樂還是煩惱,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回憶並沒有逐漸的淡忘,而是越來越深刻和清晰。每當獨處時,你的記憶深出浮現到你的腦際,讓你體味、讓你想念、讓你沉思,不覺間讓你燦然一笑。
十、《秋日私語》——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
《秋日私語》理查德克萊德曼經典曲目,該曲旋律動聽優美,彷彿晚風帶著徐徐的涼意向我們吹來,音樂撫摸著我們的臉頰,讓人置身於一個亦真亦幻的充滿秋意的世界。優美的旋律使人追憶起曾經的得失,憂郁中帶著歡快,緩慢中夾雜著激昂,陶醉於音樂之中,回憶著人生的喜怒哀樂,聽著秋日的私語,寄託著自己的訴說。
⑼ 著名鋼琴曲有哪些
世界著名鋼琴曲排行榜NO.1 《夢中的婚禮》夢中的婚禮是Paul de Senneville(保羅·賽內維爾) Olivier Toussaint奧利佛·圖森)作曲 ,而夢中的婚禮(法文是Mariage D'Amour)由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
理查德克萊德曼是法國鋼琴家,擅長演奏蕭邦、拉貝爾、德布西等人的作品,但那是他熱衷於古典音樂的時候。後來他轉向發展通俗音樂界(夢中的婚禮、水邊的阿狄麗娜、鄉愁等皆是),演奏的曲目是波爾?塞內維爾和奧利維?圖森作的曲子。
《夢中的婚禮》法文原名為「MARIAGE D'AMOUR」,直譯過來應該是「基於愛情的婚姻」,「愛人的婚禮」這種譯法更接近其本意。 這首曲子是法國作曲家及音樂製作人保羅·塞內維爾(Paul De Senneville)和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為理查德·克萊德曼量身定製的,出自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水邊的阿狄麗娜》。
音樂魔術師保羅·塞內維爾:
達芬唱片創始人保羅·塞內維爾,原本是一位相當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以及電視節目製作人,由於音樂上的天賦異稟,促使創作的決心,音樂路程一路走來,不僅膾炙人口的旋律流傳千里。1976年,浪漫唯美的音樂城堡———達芬唱片,在保羅·塞內維爾努力耕耘成果下,於法國巴黎成立,蔚為世界新浪漫音樂潮流的第一品牌。保羅·塞內維爾,法國眾所皆知的傑出作曲家,曾與法國頂尖藝人合作過,Mireille Mathieu、Michel Polnareff、Dalida、Claude Adeline……等,而如日中天的創作高峰,則是為理查·克萊德門作了一首世界名曲《給愛德琳的詩》,自此,理查亦因而名揚國際,創下法國藝人在全球最高的銷售記錄。慈祥和藹的臉龐如同他的音樂令人親近與熟悉,保羅·塞內維爾至今依舊不斷地創作浪漫唯美的音樂,因為他始終堅信,不論什麼時代,都有人追求美的音樂。
達芬唱片的大家長———奧立佛·圖森
英俊、挺拔、始終白衣黑褲的帥勁外表,完完全全展現迷人風采與巨星般的架勢,他是達芬唱片的大家長,是所有藝人心目中的最佳經紀人。
曾經是位傑出歌手與作曲者,出身與音樂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古典音樂的熏陶,但圖森卻偏愛爵士、美國流行音樂,尤其是極度熱愛披頭四。即使在大學主修社會經濟學,但仍阻擋不了一顆熾愛音樂的心,就這樣,他與保羅·塞內維爾結下了不解之緣。
前後八年間,圖森與保羅共同作曲寫歌給法國知名藝人演唱,並製作許多專輯,甚至經營組團演唱,皆有相當的銷售成績。1975年,他們共同創作的《朵蓮妮之歌》(Dolannes Melody)由小喇叭手伯瑞利演奏與1976年的《給愛德琳的詩》(理查德演奏)將其事業帶至巔峰。1982年,一張演唱製作一手包辦的《伊甸園的秘密》專輯亦一舉登上了歐洲排行榜冠軍之座,達數周之久。精通多種語言的圖森,不僅才華橫溢更具經營頭腦。至今,他已成功培養出多位世界知名演奏家,並與保羅·塞內維爾共同經營達芬唱片公司,圖森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傑出的經紀人,為達芬藝人細心規劃未來成功的演藝事業。
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夢中的婚禮》隱逸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夢之國的邊境,一堆篝火冉冉升起,綿延,繚繞……
望著遠處高高的城堡,他又回想起過去的一切。
這次回來,他不知道是對是錯,但他卻無法不回到夢之國。
離開6年,是該回來了。
暗夜裡流星劃過,留下了一道道眩目的光輝。
他依然記得第一次看到流星時,他的心中忽然有一種很失落的感覺:流星是不幸的,它的愛在天上,但是,從它成為墜落的那一刻起,它就註定了永遠不能擁有它追求的愛。然而,他的老師卻對他說,一個人在最幸福的時候死去,那麼,他的靈魂就會成為一顆流星。
他永遠都不能理解這種想法,離開心中的愛,那麼幸福還能存在嗎?
一片輕輕的白羽落在他手背,他抬起頭,下雪了!冬天的夢之國就如夢般美麗,卻也如夢般虛幻。
那些傷心的記憶,又一幕幕的在他腦中重現。
那一年的冬天,也是下著雪。至今,他還是覺得那一年,就像一場夢。只是,這場夢,他永遠都不會醒。
認識她的時候,他只是一個14歲的少年,在魔法學院里,他第一次見到了她。那一刻,他有一種感覺:他的生活,將會改變。是的,他的生活,的確改變了,他想不到這位讓他以為是上帝遺留在人間的天使的女孩竟是夢之國的公主,他更想不到,他和她竟會成為朋友。
然而,他心裡卻十分清楚的知道,他,永遠不可能只當她是朋友。因為,從看到她的那一刻開始,他,就註定了永遠逃不掉愛上她的命運。這也註定了他從此將生活在痛苦中。他知道,即使他是多麼的愛她,而她卻永遠不可能愛上一個平凡的人。這使他不敢將這份愛對她說,只能將愛深埋在心底。
但是,有一天,他終於壓抑不住心中澎湃的感情了,他向她表達了他的愛意……
他傷心地離開了夢之國,流浪在外的他,在寒冬中遇到了他現在的老師。他的老師收留了他,並教會他種種技能。
六年,一轉眼過去了。
在這六年中,他一直遺忘過去的那一份情感。
可思念卻像麵粉一樣不斷發酵,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反而發現自己更愛她了。
六年中,他無時無刻不想她,無時無刻不愛她……
告別了老師,他要回夢之國找她。
如今他回到了記憶中。
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他在陽光中走向城堡。
城堡中一片喜慶的氣氛,到處都掛滿了彩旗,人們都歡樂的歌唱著。
「今天,難道有什麼喜事嗎?」他問一位路人。
「今天,公主將和鄰國的王子舉行婚禮!」一剎那,他聽到了夢破碎的聲音。他呆住了,六年的期盼,在一瞬間,劃過他的臉,墜落在雪中。
一輪明月升上天空。當教堂的鍾聲響起時,他緩緩的朝教堂走去。無論如何,他都要見她一面。
人們早已在王宮到教堂的路上等候著公主的到來。他站在人群中,靜靜地等待著。當公主牽著王子的手,走出王宮時,人群沸騰了。
他注視著公主的臉,這是他最後一次看到她了,從今以後,他將永遠離開夢之國,他立誓要忘掉所有的記憶,忘掉所有的痛,忘掉深深的愛……
當她走過他前面時,他們的眼神碰到了一起。忽然,他撥開阻擋著人群的衛兵,沖上前去。
衛兵拔出配劍,但是遲了,他已沖到了公主前面,他張開了手臂,那一刻,他看到了公主驚恐的表情。
「別怕,我會保護你的。」他輕輕地說。
他感到後背一陣刺痛,他聽到了利箭穿過身體的聲音。
緩緩的,他倒在她腳下。在剛才,沒有人看到,對面的人群中,一支弓箭對著公主。
……
他睜開眼,她穿著婚紗,含笑看著他。在他們旁邊,天使為他們唱著祝福的歌。「這是夢嗎?」他喃喃的說。「有夢,就夠了。」他握緊了她的手。
……
一顆流星劃過城堡的上空,仿如一滴幸福的淚。
NO.2 《秋日私語》耳邊想起一陣熟悉的旋律,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了起來,《給愛德琳的詩》、《安娜小箋》、《夢中的婚禮》、……,兒時伴隨成長的音樂,再次咀嚼,依然如此令人著迷。時光返回,那些記憶不曾退色的旋律,都是出自音樂魔術師保羅·塞內維爾之筆。達芬唱片創始人保羅·塞內維爾,原本是一位相當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以及電視節目製作人,由於音樂上的天賦稟異,促使創作的決心,音樂路程一路走來,不僅膾炙人口的旋律流傳千里。1976年,浪漫唯美的音樂城堡———達芬唱片,在保羅·塞內維爾努力耕耘成果下,於法國巴黎成立,蔚為世界新浪漫音樂潮流的第一品牌。保羅·塞內維爾,法國眾所皆知的傑出作曲家,曾與法國頂尖藝人合作過,Mireille Mathieu、Michel Polnareff、Dalida、Claude Adeline……等,而如日中天的創作高峰,則是為理查德·克萊德曼作了一首世界名曲《給愛德琳的詩》,自此,理查亦因而名揚國際,創下法國藝人在全球最高的銷售記錄。慈祥和藹的臉龐如同他的音樂令人親近與熟悉,保羅·塞內維爾至今依舊不斷地創作浪漫唯美的音樂,因為他始終堅信,不論什麼時代,都有人追求美的音樂。
達芬唱片的大家長———奧立佛·圖森
英俊、挺拔、始終白衣黑褲的帥勁外表,完完全全展現迷人風采與巨星般的架勢,他是達芬唱片的大家長,是所有藝人心目中的最佳經紀人。
曾經是位傑出歌手與作曲者,出身與音樂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古典音樂的熏陶,但圖森卻偏愛爵士、美國流行音樂,尤其是極度熱愛披頭四。即使在大學主修社會經濟學,但仍阻擋不了一顆熾愛音樂的心,就這樣,他與保羅·塞內維爾結下了不解之緣。
前後八年間,圖森與保羅共同作曲寫歌給法國知名藝人演唱,並製作許多專輯,甚至經營組團演唱,皆有相當的銷售成績。1975年,他們共同創作的《朵蓮妮之歌》(Dolannes Melody)由小喇叭手伯瑞利演奏與1976年的《給愛德琳的詩》(理查德演奏)將其事業帶至巔峰。1982年,一張演唱製作一手包辦的《伊甸園的秘密》專輯亦一舉登上了歐洲排行榜冠軍之座,達數周之久。
精通多種語言的圖森,不僅才華橫溢更具經營頭腦。至今,他已成功培養出多位世界知名演奏家,並與保羅·塞內維爾共同經營達芬唱片公司,圖森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傑出的經紀人,為達芬藝人細心規劃未來成功的演藝事業。NO.3 《水邊的阿狄麗娜》阿狄麗娜來自於希臘神話的故事。希臘神話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孤獨的塞普勒斯國王,名叫皮格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一個美麗的少女,每天對著她痴痴地看,最終不可避免地愛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眾神祈禱,期盼著愛情的奇跡。他的真誠和執著感動了愛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賜給了雕塑以生命。從此,幸運的國王就和美麗的少女生活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NO.4 《藍色多瑙河》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於1866年,作品第314號,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原為一首由樂隊伴奏的男聲合唱,後去掉人聲,成為一首獨立的管弦樂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圓舞曲及一個較長大的尾聲(部分再現前面主要的音樂主題)連續演奏而成。樂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圓舞曲節奏貫穿,音樂主題優美動聽,節奏明快而富於彈性,體現出華麗、高雅的格調。
這首樂曲的全稱是「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圓舞曲」。曲名取自詩人卡爾·貝克一首詩的各段最後一行的重復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順好心腸,猶如礦中的金子閃閃發光,真情就在那兒蘇醒,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NO.5 《致愛麗斯》《致愛麗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作於1810年4月27日,相傳是為其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而作。後來特雷澤將這個曲譜轉送給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萊托露。德國音樂學家諾爾發現此譜,於1876年公諸於世。諾爾稱樂譜手稿題詞為「獻給愛麗斯作為紀念,4月27號,路·馮·貝多芬」,將「特雷澤」誤為「愛麗斯」,因此就以訛傳訛,「致愛麗斯」成為了正式曲名。樂曲旋律清新明快,猶如涓涓山泉在歌唱。第一個插部主題情緒更加開朗,右手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題顯得活潑流連。第二插部主題由主音的持續低音和弦連接而成,端莊典雅,形成了和主題的對比。最後,主題又一次再現,樂曲在柔美抒情的意境中結束。NO.6 《悲愴奏鳴曲》《致愛麗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作於1810年4月27日,相傳是為其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而作。後來特雷澤將這個曲譜轉送給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萊托露。德國音樂學家諾爾發現此譜,於1876年公諸於世。諾爾稱樂譜手稿題詞為「獻給愛麗斯作為紀念,4月27號,路·馮·貝多芬」,將「特雷澤」誤為「愛麗斯」,因此就以訛傳訛,「致愛麗斯」成為了正式曲名。樂曲旋律清新明快,猶如涓涓山泉在歌唱。第一個插部主題情緒更加開朗,右手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題顯得活潑流連。第二插部主題由主音的持續低音和弦連接而成,端莊典雅,形成了和主題的對比。最後,主題又一次再現,樂曲在柔美抒情的意境中結束。NO.7 《藍色的愛》保羅.莫里哀的名曲 流傳最廣的是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版本
保羅·莫里哀(1925.3.4—2006.11.3),1925年3月4日出生於法國馬賽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中,4歲開始學習鋼琴,他音樂天賦極好,聽覺靈敏,有驚人的音樂記憶力。10歲時進入馬賽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由於對爵士音樂的熱愛,莫里哀放棄了做鋼琴家的願望而投身於流行音樂。1944年19歲的保羅開始了通俗樂隊的指揮生涯,由於為唱片公司改編音樂樂曲而名聲日噪。1965年他組建了自己的樂團,也就是後來成為世界著名三大輕音樂團之一的保羅·莫里哀輕音樂團的創始人和首席指揮。
聽輕音樂,喝下午茶,漫步林間小徑,都是我愛的賞心樂事。平素是百憂感心,萬事勞形,為生計辛苦打拚。當此時,疲倦的肢體伸展了,飄搖的心事靜定了。我有權利向生活要求一段空白,自己來填補它。如果心情太壞時,填補以啤酒,朋友。無酒無朋友時,我還有保羅.莫里哀的音樂。
對於莫里哀的音樂,我只能用一個最平凡的詞兒來贊美它——好聽,非常之好聽,也許它欠缺一點內涵。這不能說是一個壞評價。如果是一個女人,有人說她非常好看,她應該滿意了。倘若,她還是個有思想的女人,當然更好。但是,思想對女人來說,並不特別重要,只要她好看。對莫里哀的音樂,也可當作這樣一個漂亮女人看待的。
盡管缺乏內涵,莫里哀的音樂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浪漫氣質,這只能用他是法國人來解釋。他1925年出生於馬賽,4歲學習鋼琴,10歲進入馬賽國立音樂學院學習,17歲開始組織樂隊,一開始不太成功,一度離開樂壇,在郵電部門干過。他無法忘情於音樂。35歲時,他組織了日後聞名遐邇的「保羅.莫里哀大樂隊( Le Grand Orchestra De Paul Mauriat) 」,與PHILIPS唱片公司簽約,事業走上正軌。1967年,莫里哀推出了成名曲「藍色的愛」,熱賣600萬張,在美國熱門排行榜上獲7周冠軍,並在年終全美TOP10排名第3。此後,一發而不可收,推出的專集屢獲大獎,並進行全球巡演,受到熱烈歡迎。從此,莫里哀樂隊和英國的曼陀凡尼樂隊、德國的詹姆斯拉斯特樂隊並稱「世界三大輕音樂團」,本人被譽為「情調音樂使者」、「法國音樂之神」。
如果想從頭領略保羅.莫里哀的浪漫風情,這張《藍色的愛》是個好選擇。其中的旋律你大多不會陌生,在新世紀聽它,有一種潛滋暗長的懷舊情緒,雖然浪漫的情調永不會過時。它曾經填補了我生活的空白,心情的空白,夢境的空白,以一種潑灑的濃艷的藍。事實上,這首《藍色的愛》開始名不見經傳,經過莫里哀的點鐵成金後,才得以風靡一時。又被填上歌詞,眾口傳唱:「沒有你,我的世界是藍色(憂郁),我的生活是灰色,我的眼睛是紅色(哭的),我嫉妒的心是慘綠,孤獨的夜是漆黑。」罷了,別的顏色我不要,給我一點純凈的藍色吧——人生的煩惱多如牛毛,與其為金錢苦悶,為權位煩惱,倒不如為愛情憂郁,為音樂傷感,那總是一件美好的事。
NO.8 《雨的印記》Kiss The Rain ,中文翻譯成《雨的印記》,出自韓國最擅長描繪愛情的音樂家YIRUMA之手,寫這首歌的時候,是在一個星星滿天的夜晚,忽然間一場雨,讓YIRUMA有感而發寫下Kiss The Rain這首曲子。
鋼琴家與作曲家——Yiruma,在韓國出生英國長大。曾就學於英國倫敦「The Purcell School」特別音樂學校, 後來畢業於「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主修作曲 。在他的音樂作品裡,展現了兼融東方的抒情與西方的典雅細致的音樂風格。因主修古典鋼琴與作曲,Yiruma展現他傲人的古典才情與歐洲人善感的特質;同時,純凈與清新的東方特色也呈現在他的音色里。藉由細致的音樂性探觸,他精緻的演奏技巧,予人一種非凡藝術家的深刻印象。
《雨的印記》(Kiss The Rain)是4/4拍子,降A大調.曲子的節奏以及右手高音部分描寫屋檐滴低落雨滴的感覺,和屋檐下等待自己美好的愛情。
很喜歡鋼琴在Yiruma在指下奏出了了那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像是在傾訴,覺得kiss the rain很像一個女生,喜歡一個人的心情,就算是喜歡,也只能自己默默的kiss the rain.....
NO.9 《杜鵑圓舞曲》《杜鵑圓舞曲》是根據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作的一首同名鋼琴曲移植的手風琴曲。�
約納森(1886~1956) 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國學習音樂,他寫過一些音樂作品,但以這首《杜鵑圓舞曲》流傳最廣,也使得約納森名傳於世。這首鋼琴曲也常以管弦樂或其他器樂形式演奏。據說在1918~1930年間約納森曾在斯德哥爾摩「金杜鵑電影院」專為無聲影片的放映作鋼琴配音,本曲即為當時影片即興配音而作。�
《杜鵑圓舞曲》在曲調和節奏上,具有挪威民間舞曲的風格。全曲採用三拍子圓舞曲體裁,C大調,中板。由三個小圓舞曲組成。�
在簡短的弱拍開始的、節奏自由的4小節引子過後,出現下行三度模仿杜鵑鳴叫的音調,第一段以杜鵑鳴叫的下行三度所構成的動機為核心,運用重復、模進、變奏等手法發展而成。它以輕快、活潑的節奏和清新、流暢的旋律,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婉轉的鳥鳴和輕松的三拍子節奏,形成了溫和、迷人的氣氛。
第二段以「la」的長顫音開始。主旋律應用了許多顫音,間雜著杜鵑的鳴叫聲,好似杜鵑鳥靈活地在林中飛來飛去,一會兒在這個枝頭跳躍,一會兒又在那個枝頭高唱,杜鵑鳥的鳴叫聲為林中增添了濃濃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暢而連貫,極富歌唱性,由於曲中出現了一系列變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穎。�
這一段音樂與前兩段輕快、活潑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加之手風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樂有一種迷人的色彩。在豎笛模仿杜鵑鳥鳴叫以後,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復了一次,最後第一段音樂再現,並結束在杜鵑鳥的鳴叫聲上,與樂曲的開始形成呼應。《杜鵑圓舞曲》由於曲調優美,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深受人們的喜愛。 NO.10 《愛的紀念》《綠袖子》是一首英國民謠,在依麗莎白女王時代就已經已廣為流傳,相傳是英皇亨利八世所作(他是位長笛演奏家),根據19世紀英國學者威廉·查培爾(William Chappell)所做的研究資料指出,《綠袖子》的旋律最早是記錄在16世紀末英國著名的魯特琴曲集《William Ballet's Lute Book》,歌詞部份則出現在1584年。然而這首歌曲真正廣為流傳開來,則是在英國作曲家約翰·蓋伊(John Gay)將它編入為了對抗義大利歌劇所創作的 《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1728)中。
這首民謠的旋律非常古典而優雅,是一首描寫對愛情感到憂傷的歌曲,但它受到世人喜愛的層面卻不僅僅局限在愛情的領域,有人將它換了歌詞演唱、也有人將它作為聖誕歌曲,而它被改編為器樂演奏的版本也是多不勝數,有小品、有室內樂、有管弦樂…,而這其中又以上述的《乞丐歌劇》和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斯 (Vaughan illiams)所寫的《綠袖子幻想曲》(「Fantasia on Greensleeves」)最具代表性。
在《綠袖子》的諸多樂器版本中,最能表現此曲略為凄美的情境,除了最早的魯特琴版本、吉他版本一直以其獨特的音色而獨樹一幟。另一方面,在眾多古典吉他改編的版本里,又以英國魯特琴音樂家佛朗西斯·卡汀 (Francis Cutting)所做的編曲最受大眾所推崇和喜愛。中國樂迷對《綠袖子》的了解大多來源於曼托瓦尼輕樂團的改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