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中涌現了以為法國女英雄貞德,聖女貞德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國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也是歷史上唯一能在17歲時就指揮國家大軍並取得勝利的少女。法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貳』 法國與英國歷史上發生過戰爭有幾次嗎
18世紀初勃蘭登堡稱王算起吧,年年打月月打天天打,其他國家太多我就盡量不寫了 18世紀初爆發了兩個歐洲大混戰,分別是: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 法國對英國 普魯士與法國對抗 大北方戰爭 普魯士肯定參加了 英國好像參加了 總之瑞典很慘 普魯士不停地變換盟友 1740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法國和普魯士一夥 英國在另一方 1756 七年戰爭 普魯士和英國一夥 法國在另一方 三次西里西亞爭奪戰 普魯士與奧地利等作戰 法國與英國又交戰多次,聽說法國罵人話里就有你全家是英國人,英國罵人話里都是罵荷蘭,大概是報復威廉三世給英國財政下的緊箍咒 美國獨立期間法國派志願軍作戰,並且荷蘭西班牙都在牽制英國【好像是共濟會的陰謀吧】 拿破崙戰爭,從法國大革命起,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普魯士除1812年外大多數時候都是跟著英國 克里米亞戰爭 英國和法國一夥【我玩Victoria的俄羅斯被虐得慘呀,印象深刻】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和法國一夥 布爾戰爭 英國打荷蘭殖民地 英國在全世界如阿富汗印度非洲侵略弱小國家 1864年起王朝戰爭(普魯士統一戰爭,好像是這么叫的吧)1871年普魯士打敗法國 然後西歐就是玩軍備競賽玩到1914年,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不過還有不為人知的是,
『叄』 英國戰爭有那些
1、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2、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3、英荷戰爭
英荷戰爭(荷蘭語: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or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而第二、三次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4、普拉西之戰
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發生於1757年6月23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戰爭,而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達烏拉有法國為其支持者。
在普拉西,孟加拉當時擁有7萬名軍隊,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築壕固守的克萊武指揮的軍隊只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印度士兵,雙方實力懸殊。
戰役開始前,詭計多端的克萊武,事先買通了孟加拉軍隊的將領米爾·賈法爾作為英國的內奸。戰役打響後,適逢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因此,當孟加拉軍隊向前沖鋒時,遭到英軍槍炮的密集射擊,死傷甚眾。
印奸賈法爾按兵不動,其他孟加拉軍隊也心懷異圖,許多駐軍對英國人很少甚至不加抵抗,從而使孟加拉的軍隊變成一群烏合之眾。英軍幾度大炮齊發,孟加拉軍隊驚慌失措,印奸米爾·賈法爾率領的騎兵轉到克萊武方面,孟加拉的軍隊就在一場大屠殺中被殲滅了。
5、英美戰爭
1812年戰爭,又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原住民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
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肆』 英國在建立「日不落帝國」過程中的三次主要戰爭
第一次主要戰爭——英西戰爭;
第二次主要戰爭——英法七年戰爭;
第三次主要戰爭——三次英荷戰爭。
1、英西戰爭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 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2、英法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3、三次英荷戰爭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英西戰爭
戰爭中英國使用皇家海盜同西班牙爭霸成了以後一百年的國策。必須指出的是,這個國策其實遲緩了英國建立海上帝國的腳步。
當時以伊麗莎白王朝的重臣伯利男爵為代表的商人勢力主張通過貿易實現海外擴張,而不是去劫掠別人的財富,可惜這些有識之士的聲音淹沒在英國上下急功近利的喧囂之中。這一耽誤就是一百年。
這一百年裡西班牙、葡萄牙繼續他們的海外擴張,而獨立不久的荷蘭後來居上,超過西、葡、英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並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同英國發生三次爭霸戰爭。荷蘭雖然是小國,但卻依靠強大的財力和英國打了一個平手,並幾乎將英國拖垮,這才迫使英國深刻反思自己的戰略失誤。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 ,來自荷蘭的奧良治公爵威廉登上英國王位,英、荷合流,英國才重新回到帝國事業的正軌上來,而此時距離英國擊敗無敵艦隊已經整整一百年。
2、英法七年戰爭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
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佔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
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1761年參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該和約。西班牙站在法國一方,葡萄牙站在英國一方)。
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以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和約確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的領有權。
3、三次英荷戰爭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而在18世紀的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擊敗荷蘭開始獲取世界金融霸權。
『伍』 歷史上法國和英國之間有哪些戰爭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
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
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
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
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
·第一階段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
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
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
1356年英國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
結果法國被迫於1360年簽訂不平等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
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
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
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
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
在法國聖女貞德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
雖然貞德於英軍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
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由於法國幫助美國,所以英法兩國也有交戰;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時期,英國曾向法。西。斯。控制下的法國宣戰
『陸』 英法之間打過的戰爭求明細。
最出名的是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 - 1453年
其他還有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第二次英荷戰爭1664年-1667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1748年、拿破崙戰爭1799年—181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二戰期間與維希法國的戰爭1940年-1945年,還有一些殖民地上的小的沖突就不計其數了~
額,我這個是以別的答案為藍本我並不否認,但是那個答案說不定也是網上搜的啊;還有這個我也有一個個搜出來看了看,加上年代同時也進行了改動,絕對跟原版答案有所不同的...最後,如果lz指望著有對英法戰爭史有深刻研究的學者來回答,竊以為不太現實...
『柒』 英國為什麼在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佔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
『捌』 「大國博弈」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呢
前言:法國在歐洲陸地上擊敗了強大的哈布斯堡帝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新霸主;而英國則在海洋上擊敗了早期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從而占據了海上的霸權地位。在各自擊敗對手之後,英法兩國將被歷史帶到同一個時空里進行最後的霸權角逐。
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英法兩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對手。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這場歐洲霸主地位爭奪戰中,最後以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成為最終霸主宣告結束。但問題是,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的呢?下面,作者就從"內政視角"來簡述一下這場「英法爭霸戰」。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徹底擊敗了法國成為真正的霸主
英法兩國在長期的爭霸拉鋸戰中,法國漸漸地就退出了爭霸戰的舞台。經過近百年的爭斗,英國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徹底擊敗了法國,不僅讓法國丟掉了絕大部分在海外多年辛苦經營佔領的殖民地,從而也將英國推到了真正歐洲霸主的寶座之上。
『玖』 14-15世紀,英國和法國打了什麼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拾』 英國與法國歷史上打過多少次戰爭 包括殖民地戰爭
英國與法國在中世紀到19世紀初,一直都是宿敵。他們打過的戰爭大大小小幾十個,我就說說我知道的幾場大戰爭。
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起因是因為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而英王愛德華三世要以近親的身份繼承王位,結果腓力六世繼承王位,英王繼而向法國宣戰,而此時英國早已經擁有法國半壁江山了。這場戰爭出現了最先進的武器:大弓。英軍用這種武器大量射殺法國騎士。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第二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是歐洲兩大聯盟為爭奪奧屬領地,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它於1740—1748年以中歐為主要戰場展開。奧皇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死後無嗣,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查理六世死後,普魯士、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捷克、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俄國從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發,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由此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由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所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其中英法在比利時、殖民地和大海上進行戰爭。
第三次歐洲七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稱,1756~1763年。這是一場殖民爭霸戰爭。英國自始自終就是法國的宿敵,而法國也是英國宿敵,英國一直都在大陸尋找盟友一起對付法國。英國的盟友在1700年前後都是奧地利,而普魯士要在中歐的崛起,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戰爭不可避免。當奧地利人正忙於和普魯士戰斗時,他們對法國的關注自然沒那麼強了,而英國看他們的盟友真在忙別的事情是,英國人決定從新找一個盟友。他們找到了同樣對法國有矛盾的普魯士王國。於是歐洲變成了一個火葯桶,而普魯士新的國王將成為那個火星。而奧地利和法國拋棄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沒幾個月,就向奧地利宣戰,進攻西里西亞地區。隨後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魯士宣戰,英國向法國宣戰,俄國早已垂涎歐洲大陸,與法奧結盟宣戰普魯士。這是主要戰爭國還有不少小國,其中就有漢若威王國是幫英普的,其他還有好多就不說了。
這是歐洲局勢,在美洲:法國與英國上演了殖民戰爭,法國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區。在亞洲即印度次大陸:英國在海上以少勝多並在陸上突擊法軍據點,法國在印度元氣大傷,法軍被迫轉為守勢,與孟加拉將軍結盟。在決戰時,英國買通了孟加拉將軍,英軍將領羅伯特 克萊武率領英軍進攻法軍陣地,孟加拉將軍拒不出戰,直到英軍攻下法軍陣地,擊敗法軍。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僅在印度保留幾個港口。
第四次,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火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約翰·皮特凱恩率800名英軍前往摧毀,以挫傷民兵士氣。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在途中英軍遇到了幾十名民兵,英國軍官勸他們不要和自己的祖國戰斗不要受到蠱惑反抗國王。。。就在民兵准備繳械時,一個民兵向英軍開了一槍,導致了戰斗,英軍打敗他們後來到目的地發現軍火被轉移了,就在這時後面出現了上百名民兵,英軍死傷慘重突圍出去(這些是殖民地列兵,不是歐洲的線列步兵)。 在與英軍的歷次交鋒中,屢敗屢戰,終於在一次戰斗中重創英軍,告訴了世人美利堅人民獨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國看到了希望於是幫助美國獨立,在法國王室陸軍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
第五次: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拿破崙執政(1799—1804)和拿破崙一世帝國(1804—1814,1815)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並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斗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關於你們說的二戰的英法戰爭可有可無,主要對手是德意,在亞洲是日本,和法國的作戰除了馬達加斯加島戰役就沒了,英國害怕日本在維希政府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建立潛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幾個月(包括從英國調兵去那裡的時間),法軍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戰,在後期登陸阿爾及爾的計劃還沒實施,北非的維希政府就投降了。歐洲大反攻,諾曼底登陸成功後打到法國南部,法國維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戰還是有法國人打德國的,法國的一個組織『自由法國』由戴高樂將軍領導,還創立了精銳的柯菲爾突擊隊(綠色貝雷帽)
仔細看的人會知道我沒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