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為什麼法國國王是矮子

為什麼法國國王是矮子

發布時間:2022-08-08 18:35:15

① 中世紀國王那些別名、綽號的由來是什麼

有些綽號是取自國王的生理缺陷,但這些歐洲的君主似乎還都比較幽默,並不以忤。如法國國家和民族的奠基者查理,因為是禿子,遂得了個「禿頭查理」的綽號,法王丕平的綽號叫「矮子」,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三世叫「歪嘴」,而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因長相英俊,綽號就叫「美男子」,挪威國王米哈拉爾德叫「黃毛」。

還有些綽號是對這些國王一生行為業績的評價,有點兒象我國古代的謚號,以文治著稱的叫文宗,以武功蓋世的叫武宗。不過相比之下,歐洲人就直白的多,比如法王查理五世叫「明智者」,約翰二世叫「好人」,那瓦爾(今屬法國)國王查理叫「惡人」,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一世叫「勇敢者」、二世叫「大膽者」,卡西米爾三世叫「偉大者」。

② 為什麼許多中世紀歐洲君主都有外號

歐洲的國王不象中國的帝王那麼神聖和神密,許多國王還有各種各樣的綽號,這在中國是難以想像的。不過歐洲的國王之所以會被人們起綽號,與他們名字的重復率太高有關。
歐洲人的名字受到傳統(很多民族都喜歡拿名人或祖先的名字給孩子命名)和宗教(歐洲人喜歡用聖徒的名字給孩子命名)的影響,叫來叫去,也就在享利、查理、腓力、路易這些非常有限的名字中打轉轉
起綽號也是解決重名現象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綽號都是被歷史學家所承認,寫入正史的,而且成了他們名字的一部分。比如查理·馬特,初看上去以為這位國王姓馬特,名查理,其實馬特並非他的姓,而是他的綽號,意為「鐵錘」,其實更應該譯為「鐵錘查理」,他得到這個綽號是因為他在領導法國人民打敗阿拉伯人對入侵法國的戰斗中,一隻鐵錘出神入畫,才獲得了這個光榮的綽號。

有些綽號是取自國王的生理缺陷,但這些歐洲的君主似乎還都比較幽默,並不以忤。如法國國家和民族的奠基者查理,因為是禿子,遂得了個「禿頭查理」的綽號,法王丕平的綽號叫「矮子」,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三世叫「歪嘴」,而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因長相英俊,綽號就叫「美男子」,挪威國王米哈拉爾德叫「黃毛」。

還有些綽號是對這些國王一生行為業績的評價,有點兒象我國古代的謚號,以文治著稱的叫文宗,以武功蓋世的叫武宗。不過相比之下,歐洲人就直白的多,比如法王查理五世叫「明智者」,約翰二世叫「好人」,那瓦爾(今屬法國)國王查理叫「惡人」,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一世叫「勇敢者」、二世叫「大膽者」,卡西米爾三世叫「偉大者」。

③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故事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里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使自己成為法國史上最偉大、也是世界史上執政最長久的君主之一,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1638年9月5日,路易十四誕生於聖日耳曼(Saint-Germain-en-Laye)的王室城堡。他是法王路易十三和王後奧地利的安娜(Anne d'Autriche,雖然她的稱號是「奧地利」,但事實上她是一位西班牙公主,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
路易十四各時期畫像(8張)
兒)的長子。1643年,路易繼任法蘭西國王,那時他還是個年幼的孩子,之後一直統治法國到1715 年其生日前4天去世為止,享年77歲。

路易十四22歲時才開始對統治國家感興趣,令所有人吃驚的是,他相當擅長此道。路易十四統治法國前後達72年之久。因曾在話劇中出演過太陽神阿波羅,他被稱為太陽王(Roi Soleil)。 是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路易十四在當時被看做一個奇跡,因為他的父母結婚23年沒有
路易十四銅像
子女。他四歲時(1643)就登基做國王了,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代他執政,但此後的18年中紅衣主教馬薩林是法國的真正統治者。直到1661年茹爾·馬扎然死後他才開始親政。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和榜樣。

路易十四執政的54年中(1661-1715),把國王的權力發展到了頂峰。在政治上他崇尚王權至上,「朕即國家」,並且用「君權神授」來為王權至上製造理論依據。路易十四對貴族實行高壓政策,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對國王敕令的指摘權,拒絕召開王國三級會議,對敢於反叛的外省貴族無情鎮壓;同時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路易十四還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整頓軍備擴充兵源,引進新式武器和先進技術,並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裡。在思想上, 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經濟上,路易十四將經濟問題交給了科爾伯,推行重商主義。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德·普萊西·黎世留和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他發動戰爭、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的幫助下他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力量。對他執政不利的事件有他與教皇之間的不和,他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執政期的後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產。1660年路易與西班牙公主瑪麗-泰蕾茲結婚,1683年瑪麗-泰蕾茲死後他又與地位比他低的曼特農女侯爵弗朗索瓦絲·徳·奧比尼結婚。路易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的都長,他的曾孫路易十五才繼了他的位。

路易十四一共執政72年,是有準確歷史以來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然而,這位君王洗澡卻沒有超過7次。
路易年輕時法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亂(投石黨,1648-),它主要是針對馬薩林主教的政策。這次暴亂對路易可能影響很大,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
路易十四戎裝像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柯爾貝都是重商主義的信奉者,他們按這個理論在法國積蓄了許多貴金屬。在他的統治期內法國參加了四次大的戰爭:1667至1668年與西班牙爭奪荷蘭的遺產戰爭(即移歸權戰爭,The War of Devolution),1672至1688年與荷蘭的戰爭(法荷戰爭),1688至1697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九年戰爭(大同盟戰爭,也被稱為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巴拉丁王位繼承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些戰爭耗盡了法國的國庫,使國家陷入高債之中。

1674年法國政府從一個私人企業手中買下了馬提尼克島。

1689年路易十四發布了「黑法」(Code Noir)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販賣奴隸。

路易十四生前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紀里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18世紀的俄羅斯上層貴族說法語的比說俄語的多。但與此同時法國負債沉重,法國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當路易十四1661年開始掌政時,法國已經瀕臨破產了。通過大量的戰爭和宮廷的支出他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貨幣的流通。他統治的晚期估計法國稅收的一半用在凡爾賽宮的支出中。此外許多錢財消失在官僚機構的貪污中。

當時法國的稅收有商業稅(aides, douanes)、鹽稅(gabelle)和土地稅(taille)。當時法國過時的稅收制度規定貴族和僧侶不必納稅,因此沉重的稅務負擔就完全落到農民和正在興起的中產階級(市民)身上了。後來法國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法國稅收制度不公平的不滿。

路易十四的財政部長柯爾貝通過克服貪污和整頓官僚機構的方法來提高法國的稅收,但這些手段還是無法降低法國的巨債。

柯爾貝實行重商主義,他既認為國家的財富越多越好,財富越多,國力就越強。因此,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大力發展工商業。這些措施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導致各個國家爭相效尤。引起了商業競爭。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編輯本段凡爾賽宮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塞留和馬薩林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他將貴族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為地方長官的權利,以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為此他建造了凡爾賽宮。1682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於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為衣裝付出巨款,他們從早到晚都得待在宮殿里參加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這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他進入一個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到誰在場,誰缺席。因此每個希望得寵於國王的貴族都必須每天在場。這些貴族都熱愛法國。讓他們就沒有時間去管理地方的問題了,慢慢地他們就失去了地方的權力了。

編輯本段奢華生活路易十四被稱作「太陽王」。把君主比作太陽,可能不僅僅是因為路易十四敢於喊出「朕即天下」,並締造了法國封建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同時也因為他在宮廷里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華之風,並把這股風氣吹遍了整個法國大地。從以恢宏奢華而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相當於法國全年稅收一半的龐大宮廷開支,到富麗堂皇的宮殿里沒日沒夜極盡奢華的宴會,我們不難想像,在這樣一位「太陽般耀眼」的國王的影響下,十七世紀法國人的餐桌是怎樣的豐盛和令人垂涎。下面就讓我們到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舉行的一次招待晚宴中去感受一下太陽王時期法國「奢華」的餐飲文化。

今天,國王請了三十位客人到凡爾賽宮聚餐,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而且這些人都位高權重,包括皇帝內侍、衛隊長、御醫、宮廷神甫等。

首先,我們需要一張可以容納31個人的桌子,桌子的形狀為方形、圓形、長條形或是橢圓形。14個人在左,十四個人在右,主人一個人坐在上座,另外兩個人坐在下座。白色桌布不能僅蓋住桌面,得每個邊都垂到地面。

根據當時的風尚,要在桌子的四個角上各擺一盆有肉有菜的鮮湯,四盆湯兩兩之間放一個盤碟架,每盆湯旁放一個專用的大鹽盅以便調味。桌子中間擺滿供客人自取的小鹽盅和用來放大盤菜餚的轉盤。給客人用餐的盤子不能用平盤,而要用那種很深的大湯盤,既方便盛湯,又可以讓客人們一次性取足自己需要的食物。如果客人因盤子太小而取的菜不夠吃,他們就得一次次地再從放菜的大盤子里取——畢竟把剛從嘴裡拿出來的勺子一下伸到大盤里取東西,可能會引起別的客人的反感。這個規矩是從路易十四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十七世紀中期之前,即使是貴族家庭,朋友聚會或家庭聚餐的時候,大家也都無所避忌地在一個盆里喝湯——說白了就是還在吃「大鍋飯」,尚未形成今天西餐「分餐」的習慣。

國王使用的餐具是金子做的,而王公貴族則用鍍金的餐具。盤子的左邊放叉,右邊放刀,擺放的順序是從主座開始一直往下擺放。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刀叉也是從路易十四時期開始流行的,可是路易十四本人拒絕使用刀叉,而喜歡用手抓東西吃,還要求那些使用刀叉的大臣們在跟他共餐時也用手抓著吃。使用刀叉的動作都帶有強攻擊性,如切、刺,用的是蠻勁,不似使用筷子,主要靠托、夾,用的是巧勁,動作輕柔,跟刀叉潛在的攻擊性大相徑庭。也許正是因為路易十四擔心餐桌上的刀叉成為皇位的威脅,所以在凡爾賽宮的餐桌上是看不到刀叉的。

餐前准備做完了,便要舉行一個入餐儀式,這是太陽王在1661年所規定,直到路易十六之後才被廢除。儀式在國王寢室的前廳舉行,所有參加宴會的來賓,都必須著裝整齊,列隊站在桌子前等候,只有少數幾位地位極高的女士可以坐著等候。書記官和僕人則在旁邊等候差遣。如果晚宴是事先向大眾宣布過的,那儀式就會更加隆重,菜餚也會更加豐盛,為的是給大眾做出一個榜樣,並顯示皇帝的尊嚴。

這時,國王總管高喊一聲:「讓我們分享國王賜給的肉吧!」然後用一根用金百合(法國王室的象徵)裝飾的單簧管吹出幾個音調,宣告晚宴正式開始。

僕人給每位客人端上一個菜盤。上菜也有講究,第一份菜要先給主人右手邊第一位客人,第二份給左邊第一位客人,先右後左,以顯示右手邊的客人地位較高。菜盤里裝的就是這次晚宴的頭盤:鮮美的肉菜湯,精心製作的肉餡或是口感濃郁的麵包湯。吃飯先喝湯,這和廣東人的習慣很相近。主人通常會准備兩到三種不同的湯,譬如營養湯(其實就是燉的時間比較長的肉菜湯),「王後」湯(在湯里放入鷓鴣肉餡或雉雞肉餡的一種湯,有時會加點黃油),還有比斯克醬蝦湯。除了好喝的湯,還有幾種肉餡、洋薊、蘑菇等配料和大麵包供給客人。麵包個頭必須大,每一個要夠一位大胃口的男士吃,甚至它的麵包皮要夠一位女士用來蘸湯吃。而國王的麵包總是比其他人的軟很多,因為路易十四的牙很不好。這時你會發現,有的客人喝的是皇後湯,其他人品嘗的則是比斯克醬蝦湯。這並不是僕人們搞錯了,而是十七世紀流行的做法———半客人得到的是「王後」湯,其他客人則是比斯克醬蝦湯,喝完之後再換另外一種。不同的湯搭配不同的肉餡,也可以就著麵包吃,一般都是口味清淡的伴著味道濃烈的。

在上第二道菜之前,僕人必須為每位客人換上一副新的餐具,並遞上一條濕毛巾擦手,這是上菜前的必備程序。第二道菜也屬於頭盤,算是一道大雜燴,食品主要是小塊的烤肉、熱餡餅、圓麵包、火腿、香腸、臘腸,還有作為前餐的水果。裝滿食物的大盤子絕不會放在比較尊貴的客人面前,因為這會阻擋了這位客人的視線,造成他給別人傳遞食物或講話的不便。

到了第三道菜宴會才真正進入高潮,牛肉、小牛肉、綿羊肉都可以作為第三道菜的主角,做法一般是烤、濃湯煮或做成肉餡兒。現在流行的羊羔肉在當時被認為是「沒味兒」而上不了餐桌。如果是烤肉的話,肉的中間要放入橙子、檸檬或橄欖讓烤肉更加鮮香,油而不膩。

接下來的小烤肉,材料多以鳥類為主,中世紀流行的天鵝、鶴、鷺在路易十四的年代已經被鴿子、雞、鴨所代替。供給國王的鴨都是在法國西北部魯昂飼養的,雞則是在勒芒飼養的,為了讓這些家禽吃起來更具肉香,喂養時還要添加一些植物香料在食物里。

當然,宴會中少不了魚類:最受歡迎的河魚是鮭魚和鱒魚,海魚則有鱈魚和鰨魚。魚受到法國人的喜愛不只因為它的肉質鮮美,還因為它是齋戒日里惟一可以吃到的「肉」。路易十四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他規定每個星期的三、五、六和其它宗教節日都必須齋戒,齋戒日里只能在晚禱之後吃一頓飯,並且禁食一切肉類和酒類。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聰明的廚師想出法子,把「魚做成肉」,美其名曰「素肉」。

冷盤是晚宴的第六道菜。蔬菜沙拉搭配五顏六色的果凍,放在桌子中間,煞是好看。常用的蔬菜有蘑菇、捲心菜、洋薊、茼蒿,還有路易十四非常喜歡的小豌豆。可是怎麼沒有土豆?那可是現在法國人每餐必吃的東西。其實土豆在路易十四時期還登不上大雅之堂,到了路易十五時期,它才擁有了餐桌上的一席之地。

水果則是宴會的壓軸。精緻的水果籃、各式各樣液體或固體的果醬、裹著不同口味糖衣(有麝香味的也有龍涎香的)的茴香豆、非常受法國人歡迎的小杏仁餅,還有開始風行法國的巧克力等著各位客人。巧克力進入法國是在16世紀路易十三的時候。由於路易十四的王後非常喜愛這種食品,牙齒並不健康的「太陽王」還是在她的勸說下允許進口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路易十四戲稱巧克力為「蒙騙肚子的食品」。

說到現在,你可能會覺得缺少點什麼東西?美妙的菜餚似乎少了一個很重要的搭配?沒錯,我們還沒提到葡萄酒——法國最引以為豪的珍寶,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晚宴上怎麼可以少了她的存在。路易十四時期,最好的紅葡萄酒來自勃艮第、歐塞爾和庫蘭熱。而宮廷宴會用的必須是四年以上的葡萄酒。利口酒和冰凍過的酒也是路易十四的最愛。由於一個領主向路易十四提出,女人喝的含酒精的酒比男人還要多,為了控制過量飲酒,咖啡也開始成為一種宴會的飲品,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吃完甜點喝完飲料之後,這場晚宴也告一段落。不過,路易十四招待客人可不是簡簡單單吃一頓飯就行了,那樣會顯得有失國王的身份。在享受了這美妙的一餐之後,喜歡搞「Party」的國王會邀請所有的來賓參加一場盛大的舞會。「盛世」必須要以繁復的禮儀,豐盛的美食,奢華的排場,熱鬧喧嘩的不眠夜來闡釋,不然的話,「朕即天下」這句話豈非徒有虛名?

編輯本段行宮赦令路易十四認為,要獲得無上的權力,他必須統一法國人的宗教信仰。因此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尤其以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為兇狠。他以此推翻了法王亨利四世1598年下的寬容的南特赦令。敕令下達後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摧毀,新教的學校被關閉。路易的這個命令迫使許多胡格諾派教徒移居國外,大多數移居荷蘭、普魯士、英國和美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因為許多這些逃亡者是非常好的手工業者,他們的技巧與他們一起流亡國外。這些流亡者給他們到達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對路易和他的大主教們來說一個統一的法國就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在法國盧浮宮進口前有他的銅像。

編輯本段影響深遠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編輯本段與清朝的交往路易十四和康熙幾乎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都是從17世紀中至18世紀初長期執政,都是文治武功威名赫赫,都是幼年即位,甚至,都有一位老大臣權傾朝野。

不同的是,康熙8歲即位後,沒多久便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擒拿了鰲拜。而路易十四,在5歲即位後,是一直等到23歲時,他那位老大臣朱爾·馬薩林自然死亡之後,才開始真正親政。

親政之後,路易十四也頗有一番作為:實行「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採用重商主義政策,推動工商業發展;發動了四次大的戰爭,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建造了凡爾賽宮,籌建了法蘭西油畫雕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培育了古典主義喜劇奠基人莫里哀、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等一大批文藝巨匠,使法國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中心……

更有趣的是,路易十四曾向康熙派出使節。他們帶來了渾天器等30箱科學儀器,他們獻上金雞納霜治好了康熙的瘧疾,他們幫康熙就中俄東北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他們參與繪制中國史首份現代化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

路易十四甚至還曾給康熙寫過一封私人信件。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最喜歡鑽研科學的,無疑是清朝的康熙。而路易十四,痴迷的則是舞蹈。

康熙對科學的痴迷,到了御醫要勸誡影響健康的地步。而路易十四,乾脆就自己上陣,先後出演21部芭蕾舞劇,有位朝臣甚至擔心國王會過度練功而病倒。

當然有一點是康熙沒有的—路易十四之所以在當時被看作一個奇跡,因為他父母結婚23年都沒有子女,而路易十四本人的壽命,又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得都長,於是他的繼位者,要到重孫路易十五。

編輯本段近親聯姻路易十四的婚姻是名副其實的近親結婚,不但是近親,而且是親上套親,因為他親姑姑嫁給了他親舅舅,而他娶了舅舅和姑姑的女兒作王後,也就是說他的舅舅成了他岳父,姑姑成了岳母;對於王後瑪麗-特蕾茲來說,她舅舅成了公公,姑姑成了婆婆,而路易十四隻比表妹瑪麗-特蕾茲大五天。路易十四跟表妹瑪麗-特蕾茲生有三男三女,其中三個當年就夭折了,另外兩個一個活了三歲,一個活了五歲,只有長子王儲活到50歲。王儲的兒子法國的路易只活了30歲,所以當偉大的太陽王隕落時,只好把王位傳給了只有五歲的重孫子路易十五。

路易十四與第二個情婦生有四男二女,此外還有三個私生子和一個私生女。

編輯本段宮廷人員在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廢除了首相,並親自選定了6位大臣。這6位大臣為國王出謀劃策,最終決定的是路易十四本人。

雖然海陸軍將領也是宮廷人員,但是路易十四還是從法國最好的軍團選定8000人保衛凡爾賽宮。當時凡爾賽宮的宮廷人員還有雕刻家等。

編輯本段兒女路易十四與他的王後有三男三女,但除了王太子長大成人以外,其餘都早夭。 此外他有16個經承認的養子女,但他和庶妻無子女。

編輯本段影響對於啟蒙時代的影響獎勵多位政治家如孟德斯鳩與伏爾泰及其他經濟學者所開創的政治思想。
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編輯本段發明高跟鞋路易十四是個矮子,身高大約154cm,所以他對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滿,覺得自己的地位和身高並不匹配,於是他叫做鞋工匠再給他做鞋的時候在腳跟處墊上厚跟,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第一個高跟鞋。

編輯本段科學貢獻路易十四他提出一些方案:

1.電與蓄電的構想,來自於分析海洋元素來找適合產生電的物質。

2.並且鼓勵實驗燃燒合適金屬線,以金屬代替蠟燭;影響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3.利用武器來了解各種金屬的特性,甚至密度等等。

4.研究潮汐現象與大氣。

5.還有提醒科學界立法尊重個人的智慧權利與發明物。

④ 歐洲的各個國王們的綽號。例如長腳愛德華一世,失地王約翰等等

法王丕平 矮子
法國國王腓力四世 美男子
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三世叫 歪嘴
挪威國王米哈拉爾德叫 黃毛
卡西米爾三世叫 偉大者
那瓦爾(今屬法國)國王查理叫 惡人
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一世叫 勇敢者
德國國王享利一世 捕鳥者
英王愛德華 懺悔者
法王路易因 虔誠者
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 聖徒

⑤ 法國的矮子皇帝指的是誰

指的是拿破崙。

很多人誤以為拿破崙是矮個子,而實情卻是:英國人算錯賬

我們所知道的拿破崙身高是矮個兒(157厘米),但拿破崙實際身高為5英尺6英寸,約168厘米,在當時的法國算是中等身高。在美國紐澤西州的夜總會里,經常有人拿他說事,把他說成是「矮人綜合症」的榜樣和源頭。這個混亂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法國的尺寸比英制的尺寸要長,所以當時英國人就認為拿破崙只有大約1.57米,而這個誤解英國人也十分樂意去大為宣傳。
在法制度量中,拿破崙高5尺2寸,大約為5尺6寸(英制)。一法尺等於1.067877英尺或者大概等於13英寸。這大約為168厘米。
雖然,拿破崙不高,但是,他的影響卻比同時代任何人都長。
拿破崙的僕人康斯坦在他的回憶錄里說 "他身高5尺2寸3分",這相當於1米685,也就是 168.5 公分。法國當時的顧賀高將軍在1815年9月8日親自量過拿破崙的身高,而且記在日記里----"5尺2寸半",相當於1米692,也就是169.2公分。

⑥ 法國的皇室姓什麼

法國的皇帝區別於法國的國王,這是兩個不同的稱謂。

被加冕為法國皇帝的只有兩個人:拿破崙一世,拿破崙三世。都姓波拿巴。

而法國王朝有:

墨洛溫王朝

建立者克洛維一世,沒有記載姓氏。

加洛林王朝

建立者是矮子丕平,他父親叫查理·馬特,但是中世紀歐洲並沒有普及姓氏。這個馬特在古法語

中是榔頭的意思,和矮子一樣都是綽號。

卡佩王朝

建立者雨果·卡佩,所以王室姓卡佩。

瓦盧瓦王朝

建立者腓力六世,他是卡佩王朝末代國王腓力三世的兒子,只是因為腓力六世原是瓦盧瓦伯爵,所以叫瓦盧瓦王朝,這個王朝的王室也姓卡佩。

波旁王朝

建立者亨利四世,本名亨利·德·波旁,所以這個王室姓波旁。

(6)為什麼法國國王是矮子擴展閱讀:

法國皇帝是法國君主在1804年——1815年和1852年——1870年的正式稱號,有別於法國國王。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了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

法國國王指的是法國的國王,法國的歷史從哪代國王開始算起仍有爭議。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時達到最大,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北部。帝國分裂後,公元843年,禿頭查理建立西法蘭克王國,即今天法國的雛形。

⑦ 介紹下「矮子丕平」

丕平三世 Pippin Ⅲ(714—768年),加洛林王朝第一任國王(751—768),綽號」矮子」丕平

丕平三世,綽號「矮子」丕平。741—751年任宮相,751—768年為國王。作為法國加洛林王朝的開國者,他留下的歷史遺產不僅僅是為兒子查理曼打下了稱霸西歐的基礎,而且還有一個延續了1100多年的教皇國。

丕平三世的成功,與他有能乾的爺爺和偉大的父親是分不開的。他的祖父赫斯塔爾·丕平,排擠了眾多兇狠狡詐的敵手,成為墨洛溫王朝宮廷唯一的宮相。他的父親「鐵錘」查理,進一步將墨洛溫王朝的「懶王」玩弄於鼓掌之上,並懾服了法國各大諸侯,他在732年率領最早的十字軍,擊敗了企圖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歐洲腹地的阿拉伯軍隊,更使他名聲大噪,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英雄。「鐵錘」查理登上國王大位的條件已經成熟,但他像中國的曹操一樣,將這個任務留給了兒子。

但矮子丕平與曹丕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還有一個有實力的哥哥—卡洛曼。兄弟倆瓜分了父親的領地之後,曾一度親密合作,擁立了墨洛溫家族後裔一個隱士為王,成為末代「懶王」,並一同清除了忠於墨洛溫王朝的大貴族。但他們的合作並非出於手足情深,而是因為利益交關。最後,兄弟兩人都不願同對方分享整個國家,在746年的決斗中,弟弟大獲全勝,卡洛曼被迫循入修道院。

至此,獨攬大權的宮相矮子丕平下一步想作什麼已經是「丕平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歐洲的篡位比較麻煩,並非原國王的一紙禪讓書就可以搞掂,還必須經過羅馬教皇這一關。幸運的是,他碰上的是不斷被北方的蠻族倫巴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來自斯堪的諾維亞半島)侵擾,本身幾如風中之燭的羅馬教皇。教皇需要一位強有力的世俗統治者的支持,而矮子丕平需要的則是只有教皇才能給予的名份。雙方一拍即合,也成為意料中事。

751年,矮子丕平遣使晉見教皇札哈里亞斯,說:「法蘭克國王雖屬王族和稱王,可除在公文上簽名外實際沒有任何權力。換言之,他們無權,只會照宮相的吩咐辦事。」教皇心領神會,為換取法蘭克的支持以反對倫巴第人的威脅,便回答道:「有實權的人應當稱王,比徒有國王虛名的人稱王更好。」於是,丕平在蘇瓦松召開大會,隆重宣布教皇的「決定」,正式篡位稱王,開創了加洛林王朝(751—987年)。丕平被貴族們高舉在盾上,以示他們的擁護,紅衣大主教卜尼法斯為丕平塗膏油、戴王冠,將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囚禁在修道院。按傳統,國王只需要由紅衣大主教加冕就可以了,但作為篡奪者和開國者,若由教皇親自加冕更能服眾,這一美事很快就自動送上門來了。

753年,倫巴第人再次威脅羅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著風雪,翻過阿爾卑斯山脈前往法國,親往基爾西向丕平救援,親自為丕平塗聖油、加冕,並宣布禁止任何人從別的家族中選立教皇,違者將受到剝奪神職、逐出教門的處罰。作為回報,在754和756年,丕平兩次出兵義大利打敗倫巴第人,將奪得的拉文那到羅馬之間的「五城區」贈給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稱頌了千餘年的「丕平獻土」,從此在義大利的中部,一個政教合一的教皇國存在了1100多年。

丕平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戰士和征服者,他的軍事行動達到今日的法、意、德、西等國。在748、753年兩度平定薩克森叛亂,為其子查理曼最後征服這個地區打下了基礎。749年鎮壓巴伐利亞人的起義。他還佔領了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塞普提曼尼亞,和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納爾榜,768年在征服阿基坦人後回國途中,因水腫病去世。

按照法蘭克人的傳統,丕平將打下的江山平分給兩個兒子查理和卡洛曼。卡洛曼早逝之後,查理繼承了全部領土,即為一代雄主查理曼。

矮子丕平對歷史的影響,首先在於創造了教皇國。中世紀羅馬教皇風頭很旺,為影響歐洲政治力量平衡的重要一極,甚至還出現了「卡諾莎雪地求饒」這樣的事件,除了教皇身上的一層神光之外,「教皇國」這個物質基礎更為重要。而且,由於丕平獻土締造了教皇國,此後歷代法國君主都以教皇的世俗庇護人自居(當然,這也有丕平的兒子查理曼的一部分功勞),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阿維尼翁之囚,也有了後來教皇國以法國為後台,阻擋了義大利統一的步伐。

⑧ 法國人在歐洲中是不是偏矮呀,你看看拿破崙,薩科齊,奧朗德,巧合嗎

法國人在歐洲確實屬於較矮的,因為法國人主要祖先是古代高盧人以及羅馬人,而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以及北歐諸國,主要祖先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蠻族日耳曼人,所以身材相對法國人要高大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近代法國的度量衡和英國不同,法國的尺寸比英國的略長,所以英國人按照自己的英尺英寸算,誤以為拿破崙只有1米57,而英國人也樂於將錯就錯以此嘲笑他是矮子。實際上拿破崙身高1米7,雖然不算大高個,但在當時屬於平均身材,並不算矮。

⑨ 歐洲古代國王為什麼在名字前面還都有一個外號

參考資料:歐洲國王的綽號
讀歐洲史,我最感興趣的是中世紀史,各國紛爭,很有點象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其中的合縱連橫,看點非常多。國王的綽號就是其中之一,我簡單的羅列了一下,以博一笑,也可以增加讀史的樂趣。

歐洲的國王不象中國的帝王那麼神聖和神密,許多國王還有各種各樣的綽號,這在中國是難以想像的。不過歐洲的國王之所以會被人們起綽號,與他們名字的重復率太高有關。記得前些年有人高呼中國的重名現象,彷彿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其實與歐洲人比起來,中國人的重名現象簡直不值得一提。

歐洲人的名字受到傳統(很多民族都喜歡拿名人或祖先的名字給孩子命名)和宗教(歐洲人喜歡用聖徒的名字給孩子命名)的影響,叫來叫去,也就在享利、查理、腓力、路易這些非常有限的名字中打轉轉,比如法國就有18個叫路易的國王。

如何區別這么多重名的國王呢?正式的稱法是按先後順序命名為「**世」,如查理一世、路易十八等。中國古代也有這種叫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就下詔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不同的是,按秦始皇的叫法,三世一定是二世的兒子。但在歐洲卻完全不是這樣,五世也許與四世是祖孫關系,也可能是兄弟關系,甚至是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因為他們完全有可能是兩個朝代的國王,只要前朝有一個腓力一世,後面朝代的腓力就只能叫腓力二世了。

除了這種很正規的區分外,起綽號也是解決重名現象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綽號都是被歷史學家所承認,寫入正史的,而且成了他們名字的一部分。比如查理·馬特,初看上去以為這位國王姓馬特,名查理,其實馬特並非他的姓,而是他的綽號,意為「鐵錘」,其實更應該譯為「鐵錘查理」,他得到這個綽號是因為他在領導法國人民打敗阿拉伯人對入侵法國的戰斗中,一隻鐵錘出神入畫,才獲得了這個光榮的綽號。

有些綽號是取自國王的生理缺陷,但這些歐洲的君主似乎還都比較幽默,並不以忤。如法國國家和民族的奠基者查理,因為是禿子,遂得了個「禿頭查理」的綽號,法王丕平的綽號叫「矮子」,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三世叫「歪嘴」,而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因長相英俊,綽號就叫「美男子」,挪威國王米哈拉爾德叫「黃毛」。

還有些綽號是對這些國王一生行為業績的評價,有點兒象我國古代的謚號,以文治著稱的叫文宗,以武功蓋世的叫武宗。不過相比之下,歐洲人就直白的多,比如法王查理五世叫「明智者」,約翰二世叫「好人」,那瓦爾(今屬法國)國王查理叫「惡人」,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一世叫「勇敢者」、二世叫「大膽者」,卡西米爾三世叫「偉大者」。

其實,這些國王的綽號都是有來歷或稱典故的。德國國王享利一世,綽號叫「捕鳥者」,為什麼得到這個綽號呢?那時候德國的國王還是在一些有選舉權的王侯中選舉產生的,據說當送信的使者把他當選為薩克森公爵的喜報送到他手裡時,他正在領著一幫手下放鷹捕鳥,所以才被人稱之為「捕鳥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生中曾六次入侵義大利,有一次他在進攻義大利克里馬城時,用50名克里馬人俘虜在前面替德軍開路,事後義大利人悲忿地說他的鬍子是義大利人的鮮血染成的,所以仇恨稱之為「芭芭羅莎」,也就是「紅鬍子」的意思,大約八百年後,希特勒把進攻蘇聯的計劃就取名為「芭芭羅莎計劃」。

天主教的勢力在中世紀的西歐是可以用一手庶天來形容的,教權與王權的斗爭始終非常激烈,這在國王們的綽號中也有所反映。英王愛德華,法王路易因篤信宗教,分別得了個「懺悔者」和「虔誠者」的綽號,倫敦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就是懺悔者愛德華修建的。不過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得了個「聖徒」的綽號就很有諷刺的意味了,他在未繼承王位前是個無惡不作的海盜,肆虐於英國、荷蘭、比利時等車的沿海地區,但他繼承王位後,卻強迫挪威人信奉天主教,從而被視為「聖徒」,頗有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味道。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法國國王是矮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