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些國家像法國德國不願意加入歐盟,明明是對他們有利的
確實他們我太想加入,具體原因我認為是:
1.他們一旦加入就要對歐盟中一些落後的國家提供援助,他們出於自私所以不太想加入
2.他們想要自己管理自己不想受到其他國家的管制,例如挪威經常管其他國家的銀行管理
3.他們不想共享資源例如石油
這是我的觀點,望採納,謝謝
⑵ 對於中美貿易戰,其他國家持以什麼態度(如法國
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中美最終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中國對美帝的反擊是正確的!結局可想而知。美帝川普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雙方已同意鼓勵雙向投資,將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
⑶ 英法德做為歐盟的三大支柱,究竟誰才是歐盟的老大
英國、法國、德國是歐洲最發達的三個國家,也是歐盟的三大支柱,被譽為歐洲的「三駕馬車」。長期以來,三國齊頭並進,你追我趕,誰也不服誰。為了爭奪歐洲的領導權,三國明爭暗鬥,互不相讓。雖然現在不像二戰以前要用拳頭說話,但三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爭斗並沒有停止,這種情況在爭奪歐盟領導權上顯得尤為突出。歐盟囊括了歐洲大部分國家,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誰掌控了歐盟的領導權,誰就是歐洲的老大。那麼作為歐盟的三大支柱,英法德誰才是歐盟的核心?
法國是五常之一,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核力量,實際上具備了和美中俄等大國分庭抗禮的條件。只要法國人整合了歐盟,接過歐盟的領導權,必然成為歐盟的核心,歐洲也會成為和美俄分庭抗禮的一大勢力體系。這是法國人和所有歐洲國家的夢想和希望。現在英國人要脫歐單干,德國經濟火車頭呈現疲態,法國人毫無疑問會站到台前,離歐盟的老大又進了一步。這也是法國在近兩年越來越活躍的主要原因。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提出要組建歐洲聯軍,和美國人一拍兩散。如果組建歐洲聯軍,軍事實力最強的法國毫無疑問會掌握歐洲聯軍的指揮權,掌控整個歐洲的防務,法國人會成歐盟話語權最大的國家,成為歐盟「事實上的老大」。這也是為何憤怒的美國人會用「黃馬甲運動」整法國的原因。當然,法國人想當老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德國不服,義大利也同樣不服,美國人更是不會高興,所以法國人想要整合歐洲,想當歐盟的老大,仍然任重道遠,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機會。
⑷ 歐盟的三個大國,英國德國法國的人民互相怎麼看待對方
英國人
英國人覺得法國的東西挺高端,任何產品有個法國名都頓時高一檔次,尤其是在吃喝上。有次跟愛開玩笑的英國小胖哥聊天,他問了個挺惡心的問題,說如果你的尿會變成一種飲品,那你希望是什麼。我隨口說了昨天剛喝完的Cidre de Normandie(諾曼底蘋果酒),他立刻驚呼,哇塞你逼格好高... 其實這跟國內產品愛用外語名是一樣的。
英國的外語教育差勁的要命,但惟獨對法語情有獨鍾,覺得法語聽上去很性感,認為會說法語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地位比較高。但有趣的是,英國人卻覺得在英國的任何外國人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都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絕對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而在英語上遷就你,文化和語言的自信(自傲)非常強。
但他們對法國人的印象有好有壞。一方面覺得法國人浪漫有品味,但又覺得他們不靠譜,比較吵鬧,愛扎堆,英語一般都有比較重的口音讓人聽不太懂。一般英國人跟法國人能當好朋友的比較少(其實英國人跟包括英國人自己在內的任何國家的人當很要好的朋友都不容易)。
幾年前學校的夏日舞會最後的項目是去club跳舞,我跟法國好基友一起跟英國女生們跳,有個英國女生喝多了,英國人喝多了那不是一般的瘋。她一邊跟法國好基友調情一邊對他說:講法語給我聽!然後基友描述他說法語時那女生表情簡直像是快高潮了。。。結果後來那個女生又不停的給我抱怨,他怎麼只說法語啊我聽不懂。。。
英國人對於德國人的印象還可以,總體來說覺得德國人做事一板一眼,說話特別直接完全不拐彎,干凈整潔,比較嚴肅缺乏幽默感。他們做事比較靠譜,守時,這點跟英國人比較像。我在德國碰到的英國人也覺得在德國生活很舒服很適應,跟在家生活差不多。
法國人
法國人對自己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非常的強。但是有趣的是,他們有時也覺得名字里帶英語,跟英國沾邊的東西比較高檔。比如說在法國經常能看到「英國人酒店」「倫敦酒店」之類的名稱。法國朋友說法國人覺得酒店名字似乎帶「倫敦」兩個字逼格就高了,看來外來詞語自帶逼格還真是全世界都一樣。
法國人說話比英國人直接很多,但沒有德國人直接,更沒有荷蘭人直接。跟英國人不一樣,他們很容易就能跟別人打成一片,很熱情。但是前提他們要互相認可,所以起碼語言交流不能成問題,有幽默感,有活力比較瘋狂一點最佳。他們覺得英國人表面上很好很有禮貌,但都有點裝模作樣虛情假意,說話不直接,不熱情。我的法國朋友們中能跟英國人當好朋友的也寥寥可數。他們喜歡嘲笑英國人說法語的英國口音,卻覺得自己說英語時濃濃的法語口音不是什麼壞事,是個人民族文化的認同。他們也覺得德國人嚴肅,一板一眼,缺乏趣味不夠熱情不好玩。他們之中不少人覺得德語很難聽,法語是世上最優美的語言,甩德語幾萬條街。
有次跟法國基友和德國妹子一起喝酒聊天,我腦子不知抽了哪根筋竟然問起他們二戰的事情。結果場面有點尷尬,法國哥們說,對於德國人和法國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話題,於是我臉一紅趕緊轉移話題。但是總體來說二戰對於當代英法德的普通民眾之間的態度和關系已經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了,這些也都是很敏感的話題。
我認識的法國人有時候也瘋狂地讓人目瞪口呆。有一次在朋友家開party,有一群法國朋友喝多了,不僅大吵大鬧,而且有兩個傢伙竟然從二樓的窗戶往街道上扔玻璃瓶,玻璃瓶在人行道上碎了一地,還砸到了兩輛車。。。結果那群人拍拍屁股走了,還順便踢翻了人行道上的油漆桶。到了早上,還留在屋子裡的人被鄰居吵醒並要求徹底打掃街道,否則報警。於是無辜的住戶們只能開始掃街。。。
德國人
德國人做事真的很認真很靠譜,很多事情都提早很久就開始計劃安排好。去德國演出一般提早一年以上就定好了,酒店也基本一年前就預訂好。同住的兩個德國室友也很乾凈整潔。總體來說,德國年輕人待人非常的友善。但是其實有時能夠感覺到他們心中仍然對於二戰有無形的包袱。他們在很努力的友善待人,以改變以往人們對於德國的刻板印象。而且有時他們自己會主動談起二戰時候的事情,然後說當時納粹多麼喪心病狂泯滅人性人神共憤。我的德國室友製作了一張公共空間清掃表格,我開玩笑的說了一句,這個還真嚴謹真「德國」,結果室友顯得很不開心,說我說的這種精確和嚴謹是納粹在集中營迫害猶太人時記錄資料的態度,並不是「德國」的態度。我當時趕緊道了歉然後再也沒在她面前表揚過德國人嚴謹認真。
德國人對於法國人的態度與英國差不多,槽點也都是不靠譜,吵鬧,外語差,自傲。他們對於英國人看法還不錯,就是覺得英國人說話拐彎太多了,跟英國人說話很累,半天不明白對方到底想要什麼。
最後吐槽一下德國人說話不拐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老房子都有上百年歷史,牆板很薄隔音差,但仍然有很多人住在這種房子里,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剛搬進去現在這個房子的第一天晚上,當時感冒了晚上睡不著於是去了三次廁所,根本沒意識到這老房子隔音這么差,走路地板都會咯吱響,於是回來的時候正常的把門關上了,沒有小心翼翼的關但也沒有摔門。住在隔壁房間的德國室友兼同學同事在我第三次去完廁所半夜三點的以後就給我發信息說,哥們,你上完廁所能不能別大力摔門,我半夜醒來就睡不著了。。。玻璃心的我看到這條信息手就開始發抖。從此我上廁所都只敢掂著腳去了。但後來發現,只要有任何不滿,他都會立刻告訴我,但是他不會生我的氣也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系,
⑸ 金融危機法國立場
兄弟,如果你是法國的話別忘了痛斥美國在金融監管上的不作為。金融危機法國持的就是歐盟的立場,法國人認為歐洲是歐盟的,歐盟是法國的。所以美國對法國可謂是恨透了,這次金融危機包括希臘債務危機就很有可能有美國的影子(標准普爾指數調低對希臘和西班牙的評級)。法國的盟友就是德國,因為只有德國人有儲蓄,所以歐盟凈花德國人的錢了。在歐盟外可以找巴西,其實在歐盟外真不好找,因為美國的金融危機打的就是歐元,告訴世界有事時只能買美元。美國的同盟就是英國、韓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肯定會和你站一撥,只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歐盟進口天然氣的問題。中國你還真得拉過來當聯盟,因為美元欺負歐元的同時還會對人民幣下手,歐盟在經濟上對抗美國時不能忘記新興經濟體,因為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其實還是比較脆,熱錢很多。所以法國就是要求建立一個不同於IMF的貨幣組織,讓歐元也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並不受美元節制。
⑹ 歐盟對華立場的兩派中都有那些國家
個人意見:EU的兩派沒有固定的...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變化...你可以看到本世紀初法德兩國與中國關系非常好....與當時中國產品核心競爭力不強有關...也和當時中國與EU的政治利益沖突不嚴重有關...當時中國的GDP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後...EU與中國的貿易量也遠非現在這么高...同時當時歐元區剛成立...美國對此的反映是不支持也不反對...當然骨子裡是反對歐洲一體化的...原因不說也明了...而911後...美國的反恐戰爭使世界的格局發生一定改變...一定程度上以前的北約有被架空的趨勢...因為EU各大國處於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不願意跟隨美國...原來只有法國...現在德國也加入了...當然...領導人個人對他國的看法也能左右國際政治的形勢...比如默克爾就是極度反華的人...所以施羅德一走...國際形勢還未改變的時候...默克爾直接開始了對華的強硬政策...
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因為中美貿易和中日貿易量分別占第一第二位...也許位置倒一下也差不多...目前的國際形勢下...EU更有脫離美國單乾的趨勢...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金融體系的崩潰讓他們感到可以真正擺脫美國的制約...另一方面...這些歐洲人從骨子裡看不起美國人...而雙方的意識形態又有少許分歧...同時歐洲人是一些死要面子維護價值觀的人...而美國則是典型的實用主義...這從美國最近和中國經濟來往密切可以看出...中美經濟鋒會後簽定了將近40個合作項目...這說明中美這次是站在同一戰線...
就我個人看...目前的強硬派是法德義大利以及一些中東歐國家...溫和派是西班牙英國和波蘭等另一些中東歐國家...中東歐國家的分裂是由於德國在那裡的勢力滲透以及德國自認為是中歐乃至東歐國家的代表和領袖...另一些則因為美國的當年的北約東擴計劃...包括波蘭在內的一些親美國家...而西班牙較為特殊...一方面他親美...另一方面他的首相和中國關系特別好...
國際政治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誰也不知道10年20年會怎樣...甚至明天有什麼巨變...國際形勢也馬上變...靜靜地看吧...
⑺ 模擬聯合國 入常 立場:法國
美國國務院官員18日表示,在聯合國安理會擴大的問題上,美國目前只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而對於德國等「四國聯盟」其他成員的入常要求,美國尚未決定是否支持。
美國態度曖昧
除明確表明支持日本入常外,美國在是否支持其他國家入常和聯合國改革問題上均持曖昧態度。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1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目前還沒有決定,是否還應當有其他國家加入安理會,也沒有決定對目前的任何一個(安理會改革)方案持支持或反對的立場。」
目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中國和俄羅斯,5國均有否決權。由日本、德國、巴西和印度組成的「四國聯盟」正在尋求成為新的常任理事國。
德國排除在外
在鮑徹作出上述表態之前,美國國務卿賴斯曾暗示說,美國可能不會支持德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5月5日,賴斯曾和幾名美國議員就聯合國改革問題進行了一次私人會談。在這次會談備忘錄中,賴斯認為,安理會沒有必要再增設一個歐盟成員為常任理事國。顯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她所指的這個歐盟成員就是德國。
賴斯說:「在許多方面,歐盟已經形成了共同的外交政策,這也應當反映到安理會中。」言下之意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已經有了英法兩個歐盟成員,再增加一個德國顯得有些「多餘」。
四國繼續游說
積極謀求入常的「四國聯盟」於16日提出一份關於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框架決議草案。
日本共同社的報道說,四國駐聯合國外交官員首次將這份草案「推銷」給部分亞洲國家。這份新決議草案建議增加6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同時含蓄地要求新增的常任理事國也擁有否決權。
「四國聯盟」在日本駐聯合國辦事處邀請約4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駐聯合國的代表舉行會談,並向各國代表散發了這份草案。
四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還前往中國駐聯合國辦事處,與中國外交官溝通。德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普洛伊格說:「我們(就這份草案)進行了良好的交流,這是我們首次與中國(外交官)會談。」
⑻ 以法國的立場怎麼看利比亞問題
1、在歐盟和法國的自然環境上,歐盟(法國)缺少資源,尤其缺少石油。而利比*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2、法國在摩洛哥壓錯了寶。壓了政府一方,結果失敗了。於是在利比亞就壓了反對派一方,結果又失敗了。但是法國實力強,既然押錯 了寶,法國跟卡扎*菲關系無法緩和,法國索性把桌子一起掀了,我不跟你 賭了,我支持反對派從新開一場賭 局,我好從中撈油水。
關鍵是在於利益!中國在利比亞投了不少資,正等著賺錢,結果法國把桌子掀了,導致中國投資打了水漂!
⑼ 其他國家對法國和利比亞的看法
法國
討論利比亞局勢的巴黎會議在北京時間2011年3月19日22:30分左右結束,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議結束後發表簡短發言。薩科齊稱,法國戰機做好准備摧毀利比亞政府軍的坦克。他同時表示,各國領導人已經同意「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軍事手段」執行聯合國通過的有關決議。不過,薩科齊並沒有談及西方國家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的具體時間表。薩科齊稱,如果卡扎菲政府方面能尊重聯合國決議,其就能避免最壞的結果,通過外交努力解決利比亞局勢的大門也將重新打開。
美國
在巴西訪問的奧巴馬宣布,授權美國海軍向利比亞政府軍發射「戰斧」巡航導彈。雖然很不願意訴諸武力,但他相信軍事行動是「必要的」。[6]奧巴馬表示,美國將和其他國家一起為「國際社會共同行動」做好准備工作,但不會派出任何地面部隊。他還說,武力的使用將側重於保護平民。[7]?
英國
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現在是對利比亞採取行動的時刻了。卡梅倫是在巴黎舉行的利比亞問題首腦峰會後作出上述表示的。他對新聞媒體說,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向國際社會撒了謊,並沒有遵守停火的承諾,「因此,我們需要立即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採取行動,而卡扎菲也必須承受這一後果」。此外,卡梅倫還表示,有聯合國作後盾是十分重要,證明了行動具有明確的合法性。[8] 英國首相卡梅倫表明了英國方面的態度。卡梅倫說這一切都是卡扎菲自己造成的,他欺騙了國際社會,他明明已經答應停火,但他卻沒有做到。英國首相卡梅倫在19日英國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後稱,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合法、必須、正確」。他說,軍事行動也符合英國的利益。英國外交大臣黑格說,行動「得到了阿拉伯國家強有力的外交與政治支持」。英國國防大臣福克斯表示:「我們已明確表示如果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不遵守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我們將採取軍事行動。因此我們的武裝部隊參與到聯合行動中對利比亞展開攻擊。」
義大利
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在接受安莎通訊社采訪時說,盡管義大利目前只是提供軍事基地,以便於各國開展針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行動,但若有必要,義大利也將參與針對利比亞的行動。
德國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願意加強在阿富汗的軍事投入,以此減輕北約在利比亞投入軍事力量產生的負擔。她證實,德國不會參與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9][10]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發表講話
說,利比亞針對「十字軍侵略」反擊戰已已經開始。他說,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的規定,利比亞現在開始還擊來自十字軍的侵略,從19日夜間起,地中海和整個北非地區,都將是戰場和一片火海,美法軍隊將有來無回。為了報復西方對利比亞發動的空襲和海上打擊行動,卡扎菲還威脅要攻擊西方國家位於地中海的軍事目標和民用目標。[4]? 卡扎菲
在利比亞19日遭到西方國家軍事打擊後,利比亞外交部19日晚些時候發表聲明說,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號決議已經失效。聲明說,在法國率先違反該決議(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後,利方有權動用所有空中力量保衛國家。聲明同時要求立即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討論利比亞局勢。[11] ?
委內瑞拉
在法國戰機開始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開火後,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通過一個電視講話表達了對利比亞局勢的擔憂,以及對法國等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的不滿。他說,已經開始的對利比亞的軍事入侵令人遺憾。這將會帶來更多的傷亡,更多的戰爭。美國和歐盟的舉動是不負責任的。查韋斯還指責美國和他的盟友們是想要利比亞的石油,並強烈要求美國和歐盟停止軍事行動。他說,他們的行動是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干預,他們已經賤踏了國際法。他呼籲各方實現真正的停火,在北非和全世界走和平解決爭端的道路,並停止軍事干涉其它國家政權的做法。[12]
聯合國
潘基文
秘書長潘基文19日表示,盡管利比亞政府承諾立即停火,但利比亞當局對一些主要城市的襲擊仍在進行,他對此深感不安。他再次強調,利比亞當局必須遵守安理會決議,立即停止暴力。潘基文在法國巴黎出席有關執行安理會決議的國際會議時表示,鑒於利比亞當前的嚴峻形勢,國際社會應繼續快速和果斷地行動。聯合國將履行其責任,與成員國和地區組織共同採取有效和及時的協調應對措施。潘基文還呼籲利比亞政府徹底解除在該國主要城市部署的武裝力量和重型武器,確保人道機構的准入,使包括外國移民工人在內的尋求逃離利比亞的人得以離境回國。潘基文當天與法國總統薩科齊、英國首相卡梅倫、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和德國、義大利領導人以及歐盟、非盟和阿盟的高級代表在巴黎舉行會議,共同協商對利比亞採取軍事干預的具體措施,以落實安理會決議的執行。
國際紅十字會
呼籲在利比亞進行軍事行動的各方尊重國際人道法律,該組織說,任何針對平民的攻擊都違反了國際法。
非盟
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在20日發表聲明,要求美國、法國、英國等國「立刻停止」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並呼籲國際社會「克制」,以避免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後果」。此外,委員會還強調,利比亞的卡扎菲當局應啟動「消除引發當前危機的原因的必要政治改革」,此外,應確保「對需要的人進行人道主義救援」,保護外國人,包括利比亞的非洲僑民。[13]
俄羅斯
針對多國軍事行動,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遺憾。但俄方也呼籲利比亞盡快停火。國際紅十字會則呼籲在利比亞進行軍事行動的各方尊重國際人道法律,該組織說,任何針對平民的攻擊都違反了國際法。[14]
中國
中方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就多國部隊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表示,中方注意到利比亞局勢的最新發展,對向利進行軍事打擊表示遺憾。中方一貫不贊成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主張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以及相關國際法准則,尊重利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我們希望利局勢盡快恢復穩定,避免武裝沖突升級造成更多平民傷亡。[15]
伊朗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19日呼籲,目前面臨局勢動盪的西亞北非國家的人們應該保持警惕,在追求自身合法權利的同時不要允許外國佔領。 梅赫曼帕拉斯特當天在回答記者有關法英美等國對利比亞發動聯合軍事行動的提問時做上述表示的。他說,伊朗的一貫立場是支持世界各國人民以及他們的合法要求。但是霸權主義國家過去干預他國的歷史表明,他們的行動往往有令人質疑的動機。 梅赫曼帕拉斯特認為,西方國家通常以支持當地人民的口號進入那些被壓迫國家,但實質上是為了維護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的目的是要在被佔領國建立軍事基地,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其殖民統治。[16]
印度
印度外交部20日發表聲明,對美、英、法等多國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一事表示遺憾,並呼籲各方公開放棄使用武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分歧。聲明稱:「印度高度關切利比亞正在發生的持續暴力、沖突以及不斷惡化的人道主義危機,並對空襲的發生表示遺憾。針對利比亞當前局勢應當採取較為緩和的措施,而不應讓已經陷於困境的利比亞人民雪上加霜。」 聲明希望空襲不會對無辜民眾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時要求保障在利外國僑民和各國使館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聲明還呼籲有關各方應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在這其中,聯合國和區域組織應發揮重要作用。[17]
日本
日本於20日表示支持多國的行動,並希望卡扎菲做出「慎重決定」。日本外相松本剛明20日在一份聲明中說:「日本政府支持聯合國成員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採取的措施。」他還說:「我們強烈譴責利比亞當局對人民採取的持續暴力行動。我們強調敦促利比亞當局盡快做出一個慎重的決定。
⑽ 英法德向美表明伊核問題立場,為什麼要歐洲必須承擔責任
英國,美國,法國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是很有話語權的,所以必須要承擔責任。伊朗核問題上其實最佔有話語權的是美國,美國對伊朗的核制裁上就已經規定了伊朗核的發展。但是如果其他國家不管的話,任由伊朗的核發展將會出現非常嚴重後果。
在伊朗核問題上,英國德國法國站在了一起,使得歐盟國家的立場非常的一致,這和美國相對抗。如果幾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有著達成一致的協議,或許對於解為伊朗核問題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