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 法國像西歐的中國
簡單說下 法國位於歐洲大陸的中心,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法國一直以來就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不管在文學,還是自然科學,包括語言,英語里50%的詞彙都來自法語(我法語專業的),同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東亞文化的起源地。而法國和英國的關系自古以來就很糾結,互相看對方不順眼,從古代起,就一直在打仗,英國作為法國對面的一個島國,二者之間就像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發展模式和英國很像!都是汲取了大陸文化。大部分法國人都很以自己國家在歐洲的地位而自豪,我們中國人也是,覺得自己是亞洲文化的始祖。但是中法之間的不同也很明顯,中國,經濟發展迅猛,潛力無限,但是與之相比,法國的經濟比較緩慢,可能和法國人的生活模式也有關系,工作效率低下,假期多,無止境的罷工,導致法國經濟現在僅以可數的幾個國際知名的大企業來支撐,經濟發展環境和中國不能比
❷ 為何說法國與中國很相似為何說法國是西歐的中國
是歐洲最大的國家已經由古典時代內部影響大陸對大陸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旁邊是民族歷史文化和驕傲是一個島,島上有現代文化背後的鄰島鄰國愛麻煩輸出現在關系不是島上如何注意到冷戰的獨立,美國和蘇聯在不完全的兩黨國體制單一,政府正是愛情使暴力革命,所有的廢棄物進入五皇家共和國流氓無奈,二戰中是無法忍受的話,類似中國和法國真的很多。
盧浮宮,紫禁城,凡爾賽宮,頤和園,天壇,凱旋門,聖母院,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協和廣場,中南海,甚至更遠的山區度假勝地楓丹白露。在聖彼得堡,計程車司機轉了個彎,在城市,自豪地說:我去過巴黎,盧浮宮艾爾米塔什會更好,我們的夏天比凡爾賽要好得多...... 呵呵。彼得堡的確奢靡,但與巴黎和北京的首都氣質相比還是少了點熱。
❸ 英國和法國文化傳統相似,為何英國有女王,法國沒有
這要追溯到英法兩國開始確立政治制度之後兩國的實行情況了。
英國比法國要先確定君主立憲制,英國確定君主立憲制大概在17世紀末,光榮革命之後。雖然一開始的君主立憲制皇權仍然凌駕於其他權利之上,但後來通過英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將英國皇室的權利逐漸關進了籠子里,從此英國王室開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但到了法國就不一樣了,法國也曾經建立過君主立憲制,但由於革命的不徹底性,法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以失敗告終。
由於革命的主要成員是貴族階級,所以最後即使勝利了,國王也依舊在位,而那時的國王以為能夠東山再起,卻沒想到最後,這場革命徹底解決了王室問題。後來,法國確定了共和制。
❹ 法國文化與義大利文化的區別
去過了義大利和法國,不自覺地就會拿這兩個鄰國作比較。都是歷史悠久的拉丁語系國家,都是旅遊勝地,還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說天氣吧。義大利比法國更靠南,所以氣候更溫暖,陽光也更充足。記得十月份去義大利,在巴黎穿著毛衣,可是到了羅馬竟熱得要穿短袖。而且在那裡一星期,天天是晴天,不像巴黎,十次去有八次總是陰著的。還是法國南部氣候與義大利接近,都有度假用的好日頭。
再說建築,義大利的房子可比法國的老多了。在巴黎,滿眼望去的房屋差不多都是18,19世紀的樣子,白色或米色的牆壁,半新不舊,而到羅馬,那就是明顯有好幾百年歷史了,外牆是褚紅或土黃色,斑班駁駁的,好些地方落了顏色,建築式樣也是比較老式。因此,法國的城市顯得整齊簡潔一些,而義大利就更凝重稠厚,帶一點臟亂。另外歐式建築都有雕花拱門,在法國看來是精緻優雅,而在義大利,往往會變色發黑,就成為歷史滄桑,帶有一種莊重卻沒落的神情。
與法國式的優雅相搭配,是街上的梧桐和白樺。冬天掉光了葉子,卻帶著疏落有致的美。到了夏天,也不是長瘋了的樣子,而只是一抹淡淡的綠,不與後面房屋斗艷的姿態。這樣的樹像貴族的後裔,謙卑而內斂。在義大利就完全不同了,那裡是一派熱帶風情,街上栽著一棵連一棵的棕櫚樹,還有羅馬松,乍一看,還以為是在非洲城市。它們四季長青,永無歇息的時刻。城市也就永遠是綠意昂然熱鬧無窮的樣子,讓人覺得寒冷與孤獨從不會來。這樣的市容是更樂觀些的,雖然有點鄉氣,有點浮,但得承認,讓人很舒服。
義大利菜與法國菜在世界上一樣享有盛名。不過就我看,我更喜歡義大利菜。或者說,義大利菜更能被中國人接受。法國人愛吃鵝肝,愛紅酒配乳酪,可中國人從不吃這些,難免覺得味道奇怪,下不了口。法國餐廳里菜量也極少,一兩口就吃完了,還不便宜。義大利美食就親和多了,最有名的是匹薩和麵食(包括通心粉、餡餅等),說白了就相當於中國的大餅面條和餃子,十分大眾化,味道鮮美能接受,還管飽。據說現在的義大利菜還是當年馬可波羅從中國借鑒回去的,你說能不好吃嗎?另外義大利的甜點——提拉米蘇和冰淇淋真是一絕,香濃幼滑,百吃不厭,應該稱得上世界之最。義大利EXPRESSO咖啡也是飲食中的經典,香氣襲人,苦中帶甜。這樣一比法國就差了,而且價格要高出一截。所以在中國,義大利餐廳可以開得如火如荼,而法國餐廳一般不會有好幾家。
談到兩國的語言,又是各有千秋,互有優勢。義大利語講起來有氣勢,可以把尾音拖得長長的,適合唱歌劇。法語優雅講究,說起來輕輕的,像戀人在講情話。可是義大利語很難學,而且速度太快,像是沉不住氣,又顯羅嗦。如果是文字,一個單詞好幾個字母,我總覺得像亂碼。而法語的語法太復雜,已經和不上現代世界的快節奏。另外總是說不響,發音是悶在嘴裡的,尾音無法拖長,有點有氣無力的感覺。相比之下,倒是英語更簡潔明快,易懂。
最後再說說人吧。去過兩國,接觸過一些當地人後,發現其實沒有原先想像得那樣完美。法國人的確衣著時髦,有品位,用香水的很多。可他們也抽煙,也會私底下說臟話。總結概括,法國人有三「漫」:浪漫,散漫,傲慢。不守時間,懷有民族沙文主義,雖然對外國人很客氣,但是有時會感覺帶著虛情假意。因為他們不會直截了當把對你的不滿露出來。義大利人則是另一方面的典型,他們更隨意,長得也更粗線條些。俊男美女有,但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好些人眼睛長得過於大了,反倒凸了出來,成了金魚眼。他們不虛,比較直接,沒有法國人講禮貌,對某人不滿會直接表示。有時會覺得稍顯粗魯。另外義大利人好像比法國人還要懶,還要沒規矩,一切順著心來,如果不高興了,就不去做,總以享受生活和快樂為上。也許是住的地方太溫暖舒適了吧!但是反過來,這樣的性格很適合搞設計。所以現在義大利經濟比不上法國了,衣著時尚方面還可以。總之,遇見法國人,就要注意隱藏自己的好惡,表現要懂禮貌,講風度,哪怕說些不真心的話。遇見義大利人,就要善侃,善用肢體語言,還要會誇張,會浪費時間。我的印象大致如此。
其實短短數語,根本無法概括這兩個大國的不同。這里只是一些旅行中的感想,以記錄自己對這兩個文明古國的嚮往。
❺ 俄羅斯的文化是屬於像法國,美國,英國這樣的西方文化還是屬於其他文化
俄羅斯文化,再經歷帝俄時代、從基輔羅斯到俄羅斯統一國家,蘇俄時代、到現在的俄羅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約一千多年的歷史。俄羅斯橫跨亞歐兩塊大陸,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歐亞大陸上相對後起的民族,俄同時受到來自東西多個方向的文化影響,這也使它常常面臨艱難的文化抉擇,東西方概念的長期存在,向這個占據著亞歐兩塊大陸的俄羅斯提出一個難題:俄羅斯文化屬於東方還是西方?在這俄羅斯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化鍾擺,不斷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來回搖擺。也因此形成了俄羅斯文化「中間性」和」兼容性」的特點。
❻ 法國人和法國文化簡介
以前聽過一個這樣的笑話:在法國,如果有人不小心落水了,用英語喊「help」,一定是不會獲救的,法國人只認識法語的「au secours」(救命)
據說這個笑話是用來諷刺法國人排斥英語的。我一直以為這是只是個笑話。到了法國後,我就深刻地了解到了,這並不是一個笑話,如果不講法語,生活在法國是件非常痛苦的事,用寸步難行來形容這種痛苦也不為過。如今,如果一個人能說上一口流利的英語,到世界各國去幾乎是可以暢通無阻的。但是在法國卻不行。法國人中就算有會說英語的,對外國人也不會主動用英語來交談。在巴黎街頭,用英語問路的外國人常常感失望,要麼找不到會講英語的,要麼是法國人的英語太差,根本說不明白。有個別極端者,聽你講英文,乾脆就不予理睬。法國人堅持這個道理:在法國,請說法語。有個法語短語叫做「Exception Francaise」(法蘭西例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別的國家,英語可以暢通無阻,但是在法國卻是個例外。法國人把講法語視作熱愛法蘭西,講法語成為法國人的一種民族文化情結。
法國人一慣以自己的語言為自豪,所以對當今頗為流行的大語種英語很不以為然。學習法語後,我吃驚地發現,原來法語和英語相同的詞彙是這樣多。很多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的驚叫起來:原來這個單詞和英語完全是一樣的。不料我的這種說法卻引起了很多法國人的不滿,他們總是很不高興而又十分嚴肅地糾正我:ICE,你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你不應該說這個法語單詞和英語一樣,而應該說,這個單詞是法語,是英語和法語一樣,絕不是法語和英語一樣。最後還不忘了補充一句,是英國人偷了我們的法語呢。我總覺得很好笑,法國人對法語竟是這樣認真。當然,法國人這樣說是有根據的。打開一本英文辭典,半數以上的詞彙都源自於法語。而歷史上,14世紀以前,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擁有地位的也是法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法語都被一些歐洲皇室貴族崇為時尚,講法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法語是世界上最美最精確的語言,但大概也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了。法國人自認為法語不好的大有人在。法國電視二台每年都舉辦一年一度的法語聽寫比賽,據說每年的參賽者中不出錯幾乎沒有,當然,這個比賽中設了很多圈套,但是,法國人認為,錯誤能控制在3個以內就算是很了不起了。盡管法語如此之難,法國人卻是很恨看到或聽到別人使用錯誤的法語的。哪怕是對外國人,他們也不肯持有寬容的態度。只要看到一個錯誤就會視為眼中釘,不除不快。應聘的人,倘若在簡歷上寫錯了一個字,那麼就連面試的機會都不會有了。對法語,法國人就是如此吹毛求疵。
盡管法國國民已經如此愛護法語了。但是法國政府和法國語言學家們依然感到不滿意。法國的語言學家們拚命地撰寫各種文章來呼籲人們保護法語純潔不受英語入侵。而政府也出台各種法律法規來保護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的純度。1992年,法國國會鄭重地把「法語是法國的官方語言」這句話加入到法國憲法中。1994年法國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規定公共場所的所有標語、公告牌必須用法語書寫,原文是其他語種的也要翻譯成法語,而且法語字母不能小於原文。違反上述規定的個人和企業將被視情節輕重處於1000至5000歐圓的罰款。同時,法律還規定了,所有法語新詞及其解釋都必須經過法蘭西學院通過,並且在政府公報上發表後才能被認可和使用。新詞一經正式公布,所有政府機關必須以身作則,在公文中使用這些標准法語新詞。在近期內新修改後的移民法中,也加入了一條,就是凡是申請加入法國國籍的人,一定要會說法語。
看到法國人如此的熱愛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如此理直氣壯地對」老外們「說法蘭西例外」讓我很觸動,什麼時候,中國人也可以這樣理直氣壯的對外國人說:在中國,請說中文!前些日子裡,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作者聲稱,中國進入WTO後,預計10年內,中國的中小學校將全面使用英語進行各科的授課。文章的作者認為那是和世界接軌,是一種進步。可是我卻覺得很心疼,個人覺得那是一種侵略,一種語言和文化上的入侵。想想吧,10年後,也許中國就會出現很多生活在中國的「香蕉人」,而且明明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只能說,"I can t speak Chinese( 我不會說中文)。而真正的中國文化也許只能從外國的收藏家那裡看到了。那將會是一種怎麼樣的悲哀呢?
❼ 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差異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