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中德軍的所有軍力大約有多少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 萬),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一、二戰德國損失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二、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三、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假如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下來,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必然的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起就註定會失敗。
② 英法兩國是如何對德國宣戰的
1939年3月31日,英國曾許諾保證波蘭的安全,又於同年8月25日與波蘭簽訂了《互助協定》。根據英國的保證和英波《互助協定》,在波蘭遭到德國進攻時,英國政府有義務立即給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
早在洛迦諾公約中,法國就曾許諾保證波蘭領土的完整。1939年4月13日,法國政府又緊隨英國對波蘭問題發表原則聲明,表示保證波蘭的獨立。同年5月19日,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與波蘭陸軍部長卡斯普里茨基又簽訂了關於在波蘭遭受德國進攻的情況下,法國實行軍事行動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一旦波蘭遭到德軍進攻,法國空軍應立即行動,保證派出60架飛機轟炸德國目標;陸軍在宣布動員3天後開始行動,毫不遲延地對德軍發起有限攻擊;從總動員第15天起,法軍投入主力部隊對德軍發動攻勢。法國的這位將軍還說,一旦發生軍事行動就突破齊格菲防線。
然而,英法兩國多年來一直口是心非,對波蘭也不想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而只是想讓波蘭在這場它們與納粹德國的對抗中充當其馬前卒,擋一擋德國侵略軍的鋒銳,使自己起碼暫時不受太大的損失。
德國大舉入侵波蘭7個小時後,英法統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蘭,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國作交易。法國外長喬治·博內這時打電話給法國駐羅馬大使弗朗索瓦·龐賽,要他轉告齊亞諾,法國政府歡迎墨索里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議:邀請希特勒於9月5日來舉行一次會談,以便「審查已經成為當前紛爭根源的凡爾賽和約的一些條款」。英國也同意會談,只是堅持德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波蘭。
9月1日晚上9時,英國政府才將一份正式照會遞交給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對波蘭的一切侵略行動,並立即從波蘭領土上撤出其軍隊,否則,英王陛下政府將毫不猶豫地履行自己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同日晚上10時,法國也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措詞完全相同的照會。
此後,為了尋求與德國談判,兩國外長和英國駐德大使又連連表示,此照會並非最後通牒,而只是一種警告。它們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想逃脫自己對正在受到納粹德國野蠻侵略的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在政府面臨垮台的巨大壓力下,英國政府於9月3日上午9時才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德國政府在上午11時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兩國即從該時起處於戰爭狀態。
在英國連拖帶拉的情況下,到9月3日中午,法國政府才十分不情願地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期限是這天下午5時。
德國拒絕接受英法的最後通牒,於是已成騎虎之勢的英法兩國分別於9月3日上午11時和下午5時向德國宣戰。同日,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德國宣戰。
英法對德宣戰使戰爭突破了亞歐兩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出現了東西兩個戰場,並且戰爭進一步蔓延之勢已不可遏止。
雖然英法兩國已同德國宣戰,但它們並不想真的與德國刀槍相向。
當時,英國和法國分別擁有作戰飛機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對波蘭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義務。法國甚至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引起德國的報復,使法國未設防的工業企業遭到轟炸。殊不知在德波戰爭期間,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法兩國的空軍會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進行轟炸。
為了在東線集中優勢兵力,盡快結束對波戰爭,德國在西線只配置了32個師,但就其訓練和技術裝備而言,只有11個基幹步兵師稱得上是夠格的。而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大肆吹噓的齊格菲防線,實際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不能彌補德軍兵力的不足。而當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因此,就德法邊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國對德國佔有很大優勢。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採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盡管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蘭,他將於9月4日在陸上開始戰斗行動,但口惠而實不至,直至9月7日,法軍一直擁兵自重,不肯向德軍發一槍一炮。只是到9月8日,法軍才發動所謂薩爾攻勢。法軍從薩蓋明出發,略有推進。9日,同齊格菲防線前沿掩體有了接觸,但法軍並沒有對該防線發動進攻。10月16日,德軍首次出擊,法軍又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人的一種象徵性姿態,目的不在於打擊德國,支援波蘭,而只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蘭人的怒氣,並對國內外輿論做出一個他們認為可以說得過去的交待。
英國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個師到法國去。這時,波蘭戰局早已結束。
在英法消極避戰的同時,德國也不願過早同英法交戰。在侵波戰爭期間,它力求穩住西線,以避免兩線作戰。侵佔波蘭後,它又企圖以「和平」煙幕掩護新的戰爭准備。因此,希特勒繼1939年9月19日在但澤宣稱他沒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圖後,又於10月6日在德國國會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議。
由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雙方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都無意正面交鋒,從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線出現了宣而不戰和不戰不和的不正常局面。於是,英法對德國的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
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投入了多少兵力
蘇聯 7 000 000 3 450 000 5 750 000 —— 16 200 000 60 2∶1
美國 292 000 671 000 119 000 29 000 1 111 000 6.8 1∶2.3
英國 398 000 480 000 331 000 98 000 1 307 000 22.2 1∶1.2
法國 211 000 400 000 140000包括失蹤 —— 751 000 17.9 1∶1.8
德國 2 850 000 7 250 000 1600000包括失蹤 —— 11 700 000 68.8 1∶2.5
日本 1 553 000 305 000 303 000包括失蹤 —— 2 161 000 22.3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1 070 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佔25%,傷員佔61%,失蹤佔14%。)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減員人數1 233 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佔28%,傷員佔38%,失蹤佔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減員人數12 000 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減員人數9 900 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佔21%,傷員佔50%,失蹤佔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 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 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於戰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義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 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兩次世界大戰有關數據
參戰國數目:61 持續時間:2 194天(6年) 中立國數目:6 參戰國總人數:17億人(佔世界人口80%) 戰爭中被打死的人數:3 200萬人 受傷人數:3 500萬人領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40個 軍事行動區域的面積:2 200萬平方公里動員入伍人數:11 000萬人
④ 二戰中三個法西斯國家——德國、義大利、日本的總兵力各為多少
德國:閃擊波蘭時,德國動員56個師,兵力160萬,坦克2700輛,火炮10000門,戰機1300架。(另有20萬蘇聯,斯洛伐克軍隊參戰)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另有70萬義大利軍隊參戰)
全面侵蘇時,德國動員181個師,兵力550萬,坦克4300輛,火炮47200門,戰機4980架,艦艇192艘。(含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軍隊)
德國二戰期間共動員兵力1700萬。 日本:1937年,日本總人口7063萬,其中役齡男子1693萬,可供徵兵的人數約占役齡男子的56、2%,約1000萬,當時日軍的總兵力是108、4萬,到了1942年擴充到720餘萬。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日軍在中國總兵力基本保持在200萬,1941年,日本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等26個國家對日宣戰,日本把主要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到了1945年投降的時候,日本在中國兵力只有100多萬。
1941年底,日本的總兵力已達到240萬人,其中海軍約30萬人,海軍的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一部分被拴在了中國戰場,而其210萬陸軍除40萬留在本土之外,有130萬在中國戰場上疲於奔命,能夠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的陸軍兵力僅有40萬人。就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盟軍作戰最激烈、最危險的日子裡,日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被死死地「釘」在了中國戰場動不得,使其「南進」計劃一拖再拖,從而使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渡過了最危險的時期。義大利:在北非有60萬,在本土有200萬,隨德侵蘇不明,總兵力不明,大約1000萬左右。
⑤ 二戰初期德軍投入了多少兵力進攻法國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
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
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
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
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
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
⑥ 二戰期間德國從開戰到投降共投入多少兵力
鼎盛時期:法西斯國家中,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希特勒上台初期: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只能保留10萬的陸軍,沒有海空軍,沒有重型裝備.蘇德戰爭爆發時期: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為二戰德國領土的三倍),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余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余門,艦艇217艘,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 、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⑦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總兵力是多少
總兵力550萬人。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超過2700萬人傷亡,其中蘇聯紅軍部隊累計死亡人數為865.6萬人左右,包含300萬上下死亡的俘虜,其餘1800多萬傷亡為平民,全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
納粹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最終德國的陸軍主力在蘇德戰場被決定性的擊敗,東部防線也徹底被蘇聯突破,首都柏林被紅軍攻克。
(7)法國對德國宣戰投入多少兵力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⑧ 二戰前期德法的初次碰撞對日後巴黎陷落埋下了什麼伏筆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隨之英法對德宣戰,1939年9月7日,法國為了援助波蘭,對德展開軍事行動,因為此次軍事行動發生在薩爾地區,又稱“薩爾攻勢”。
一戰結束後,就在歐洲大陸好不容易才獲得十餘年的休養後,又在1929年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而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也是深受經濟危機的打擊。除了經濟危機的因素,再加上巴黎和會後,各國為了以防德國東山再起,對其從軍事、經濟和領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嚴格的限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德國人的民族情緒,彷彿即將噴發的火山一樣,隨時等待著噴涌而出。
於是,從這一年的9月30日法軍撤退命令下達開始,一直到10月17日,法軍的撤退計劃圓滿完成。這次的“薩爾攻勢”之中,法軍共計付出了2000餘人傷亡的代價,德軍則是466人傷亡及失蹤,還有11架飛機被擊落。
“薩爾攻勢”之後,法國失去了進攻德國的最好機會,不但未能解波蘭之圍,也使得自己日後被德國攻陷。而德國人也從此之後,徹底的看穿了法軍的實際面目,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入侵野心。
⑨ 為什麼德軍能在二戰前期迅速擊潰波蘭和法國雙方兵力對比如何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兩天後,英國履行了之前答應維護波蘭領土完整的承諾,向德國宣戰。之後法國也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在當時許多歐洲人心目中,波蘭算得上是一個擁有較強實力的國家,即使它無法打敗德軍入侵,但至少也能將德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兩國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個月時間,波蘭就已被徹底擊潰。
在二戰爆發前夕,波蘭的指揮官們仍深信騎兵沖鋒的價值。他們沒有裝甲師,沒有摩托化師,卻一直維持著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這種軍事思想幾乎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另一方面,法國在武器裝備上並不遜於德國,但他們卻無法將其組織成為一個整體。比如法國擁有的坦克數量比德國還要多,但法軍指揮官們卻將坦克當成是步兵的輔助,將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這與德軍利用坦克集群作戰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外,無論是波蘭還是法國,陸軍部隊都缺乏空軍的支援,所以使得戰場局面變得更加糟糕。波蘭因缺乏工業基礎,因此無法發展空軍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國卻是由於陸軍話語權過強,從而限制了空軍的發展。結果等到戰爭爆發時才發現,德國空軍在法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
因此,波蘭被擊潰除了軍事思想落後外,自身實力不足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原因。而法國被擊潰的主要問題則都是出在他們自己身上。明明手裡有一副「好牌」,卻因「牌手」水平太差,結果打成了「爛牌」。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⑩ 1939年法國的軍力怎樣
法國好歹也是歐洲大國,軍事實力在當時的歐洲也屬頂尖,但問題是法軍的戰略都圍繞馬其諾防線展開,德軍的突然出現確實讓他們防不勝防,最終敗了。
當然法國戰敗不僅是因為戰略出錯,裝備、戰斗方式等等都有關系,甚至連單兵攜帶的子彈數量,也不如德軍。
一般來說,一支軍隊的制式步槍應該只有一種,這樣才能保證後勤不亂,而二戰時期的法軍擁有三種制式步槍。
第一種是MAS36步槍,而另外兩種都是一戰時期的武器。MAS36於1936年開發,可靠性好、精度高、射程遠、造價低廉,性能非常優秀。然而從1936年宣布列裝,一直到1940年法國投降,MAS36的產量僅僅只有25萬支,還不足以讓法軍的戰鬥力整體上升。
法國人難道不知道新武器可以提升戰鬥力嗎?他們當然知道,但法國人把大部分資源都放在建設馬其諾防線上(法國更擅長打陣地戰、防禦戰),這就導致軍費不足,沒辦法在短時間內采購足夠的MAS36步槍。
一名法軍士兵可以攜帶兩套子彈帶,那麼就是十二個橋夾,此外MAS36的膛內預裝5發子彈,共計65發7.5mm步槍彈。作為參考,德軍單兵攜彈量65發,日軍65發,美軍88發。
還有就是一戰時期的兩款舊武器了,分別是勒貝爾M1886步槍與貝蒂埃M1892步槍。前者是世界上第一款發射無煙火葯彈的步槍,而後者是一戰時期法軍的制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