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⑵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我國傢具經過不斷地變化、演進和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完備、成熟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被世人譽為「明式傢具」。由於明代的細木傢具用材都是堅固耐久的硬木,所以遺留至今的精品為數不少,從而可以讓我們直觀全面地了解明式傢具的發展進程。明式傢具的品種式樣豐富多彩,按其功能可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櫃架類和其他類。傢具的風格特點又可用王世襄先生品評明式傢具的「十二品」概之。十二品為「簡練、厚拙、圓渾、穠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
清代傢具有不同於明式傢具的獨到之處。其總體尺寸要比明式傢具寬大,形成穩定、渾厚的氣勢。而樣式也十分豐富:有床座榻,屏燈籠,箱櫥櫃,椅凳墩,桌幾案等。例如新興的太師椅就有多種式樣,至於靠背、扶手、束腰、牙條等新形式,更是層出不窮。裝飾上求多、求滿,常運用描金、彩繪等手法,顯出光華富麗、金碧輝煌的效果。而在傢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廣作、蘇作之分,使清代傢具完全系統化、風格化。
清代傢具的風格特點,在以上傢具品種、造型、裝飾等項里,大致都已講到,現在只概括地作一小結。
清代傢具,經歷了近三百年的歷史,從繼承、演變、發展,以至形成為自己的獨立風格,這當然有它特殊的背景與經歷,乃至獨立存在的特色。
清代傢具的發展至風格成熟為"清式",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清初至康熙初,這階段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工匠的技藝,都還是明代的繼續。所以,這時期的傢具造型、裝飾等,還是明代傢具的延續。造型上不似中期那麼渾厚、凝重,裝飾上不似中期那麼繁縟富麗,用材也不似中期那麼寬綽。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傢具還是用紫檀木製造。中期以後,紫檀漸少,多以紅木代替了。清初期,由於為時不長,特點不明顯,沒有留下更多的傳世之作,這時期還是處於對前代的繼承期。
第二階段是康熙末,經雍正、乾隆,至嘉慶。這段時間是清代社會政治的穩定期,社會經濟的發達期,是歷史上公認的"清盛世"時期。這個階段的傢具生產,也隨著社會發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呈興旺、發達的局面。這時的傢具生產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成為特殊的、有別於前代的特點,或叫它風格。這風格特點,就是"清式傢具"風格。
1.造型上渾厚、莊重
這時期的傢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為渾厚和莊重。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清代大師椅的造型,最能體現清式風格特點。它座面加大,後背飽滿,腿子粗壯。整體造型像寶座一樣的雄偉、莊重。其它如桌、案、凳等傢具,也可看出這些特點,僅看粗壯的腿子,便可知其特色了。
2.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
清中期傢具特點突出,成為"清式傢具"的代表作。清式傢具的裝飾,求多、求滿、求富貴、求華麗。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甚而在一件傢具上,也用多種手段和多種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甸、木石並用。此時傢具,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但是,不得不說,過份追求裝飾,往往使人感到透不過氣來,有時忽視使用功能,不免有爭奇鬥富之嫌。
第三階段是道光以後至清末。道光時,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劫難,此後社會經濟日漸衰微。至同治、光緒時,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同時,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以及教會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本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發生了變化,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這時期的傢具風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響,有所變化。我們看,現在頤和園里的部分傢具,接受了外來影響最為明顯。這種情形,作為經濟口岸的廣東最突出,廣作傢具明顯地接受了法國建築和法國傢具上的洛可可影響。追求女性的曲線美,過多裝飾,甚至堆砌。木材也不求高貴,作工也比較粗糙。本章也收進幾件,以作對比和欣賞。
總之,我們所謂清式傢具,乃是指康熙未至雍正、乾隆、以至嘉慶初的清代中期,是指這一段清盛世時期的傢具。
這段盛世傢具風格的形成,的確與清代統治者所創造的世風有關。表現了從游牧民族,到一統天下的雄偉氣魄,代表了追求華麗和富貴的世俗作風。由於過份追求豪華,而帶來一些弊端,也是存在的。但是,清式傢具,利用多種材料,調動一切工藝手段來為傢具服務,這是歷來所不及的。所以我們說,清式傢具有許多經驗可談,也有許多優點可取。其風格獨特,便是最為有力的證明。
清代傢具的年代判定,有兩個既定的系統可以作為理論基礎與基本准則。 一、對明式傢具的年代判定。 《明式傢具研究》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方法,將明式傢具依其風格式樣、用料和結構特徵大致地判定在明初至明中期、明中期至明晚期、明晚期至清前期三個歷史時期內。 二、對清式傢具的年代判定。 《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篇;竹木牙角器》一冊中,提出將清代傢具分為清初、乾隆、嘉道、晚清四個時期。凡木質和做工接近明代的,列為清初;凡製作新穎,質美工精的都稱乾隆製品;凡製作近似乾隆,矩矮雖存,但工料不夠精良的,則認為嘉慶、道光製品;同治大婚時所制一批以雕刻腫鼻子龍裝飾為特點的桌、案、幾、椅、凳、床、櫃等,和光緒二十年至三十年市上流行的大批進入頤和園的造型更為拙劣的傢具,是晚清製品。 以上兩個判定準則中,有一部分(清代的明式傢具)出現重疊,但並不沖突。本文以兩個准則為基礎,將所收錄的傢具分別劃為明清之際(大致在明崇禎至清順治年間)、清早期(大致在康熙至雍正年間)、清中期(大致在乾隆年間)、清中晚期(大致在嘉慶道光年間)、清晚期(道光以後)五個歷史時期,分界是一個有縱深的面,而不是一條線。 依據傢具的風格式樣來判定年代的早晚,並不能說是一個最理想的方法,它不能像瓷器那樣,判定準確到某一年號,而且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更需相當的實踐經驗。我們知道,傢具歷史上有晚期製作早期式樣的情況,尤其一些經典的明式傢具,自明代至清晚、民國時期一直原樣不動地製作。此外,歷代都存有由舊料改作,舊傢具改式樣等問題,使得有些傢具的式樣特徵與用料、作工的時代特徵相悖,給斷代造成了困難。當今有些聞名遐邇的明清傢具,其准確製作年代仍困擾著學術界。但是,像自然界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一樣,任何理論的科學性都是與人的認識水平相對而言的,應該承認它的時間性。明清傢具雖然距今時間不久遠,看似簡單的年代判定,卻具有特殊的難點,直至今日仍是一個未能很好解決的課題,而且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因此,前面所述的兩個判定清代傢具年代的劃分標准,是實事求是和可行的。不少人不僅喜歡把傢具的年代定得偏早,而且在並無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將某些舊傢具的年代標得精確到某一年號,這種超越認識水平、自欺欺人的做法並不可取,更不可信。此外,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以往普遍存在對明式傢具的年代判定偏早,而對清式宮廷傢具的年代判定偏晚的現象,值得引起注意,予以糾正。
摘自《清代傢具》 王世襄
明清時期的中國古典傢具種類
中國古典傢俱不僅是一件藝術品,它的更為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和中國文學、中國書法、中國繪畫等一樣自成體系,歷史悠久,民族特點鮮明,風格突出。和西方傢具有明顯區別,中國傢具強調線條,突出抽象色彩,西方傢具強調功能性,實用,舒適。中國古典傢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中國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你可以從一件傢具了解它的歷史以及更好的了解中國的文化。
人們的生活方式決定傢具的式樣。中國魏、晉時代人們習慣席地而坐,因此對傢具的要求不高。直到唐朝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革,人們開始坐在椅子上,雙足懸起,中國傢具才逐漸興起,到宋代傢具才定型,室內陳設(桌椅幾案等)開始講究起來,製作工藝也基本成熟,到明清時期中國古典傢具達到鼎盛時期。
紅木傢具始於明代。現代紅木傢具繼承了明清古典傢具的傳統,保持了古代的優美造型和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傢具的特點,採用了較先進的科學技術。因其雍容華貴,典雅精美而備受消費者的寵愛。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紅木情結,紅木文化一直影響中國人的生活,認為紅木代表高貴,因此使用紅木傢具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是成功人士的標志。在古代更是一種社會階級的象徵。中國古典傢具品種主要有:椅凳、桌幾案、床榻、櫃架、門窗、楹聯和其它用途各異的小件
桌案類
桌案類包括:1炕桌、炕幾、炕案;2香幾;3酒桌、半桌;4方桌;5條幾、條桌、條案;6書桌、書案、畫桌、畫案;7其它桌案等。
炕桌、炕幾、炕案:在炕上使用的矮形傢具。炕桌放在炕或床的中間;炕幾、炕案由於較窄通常放在炕或床的兩側端。
香幾:因承置香爐而得名,香幾多為圓形少方形,腿足彎曲較為誇張。不論在室內還是在室外香幾多居中放置,四無旁依,應面面宜人欣賞,體圓而委婉多資者較佳。
酒桌、半桌:這是兩種形制較小的長方形桌案。酒桌遠承五代、北宋,常用於酒宴。桌面邊緣多起陽線一道,名曰「攔水線」。半桌約相當於半張八仙桌的大小,故名。它又叫「接桌」,每當一張八仙桌不夠用時,用它來拼接。
方桌:是傳世較多的一種傢具,分為「八仙」、「六仙」和「四仙」,在條桌、面桌上都可以找到同樣的做法。
條幾、條桌、條案:條案的形式按照北京匠師的分法是:案面兩端平齊的叫「平頭案」,兩端高起的叫「翹頭案」。它們的結構不是用夾頭榫,就是用插肩榫,否則便是變體。共分有琴幾、炕幾、方幾、茶幾、架幾案、棋桌、月牙桌、三屜桌等。
書桌、書案、畫桌、畫案:這是四種比較寬而大的長方形傢具,就是較小型的,也大於半桌。其結構、造型,往往與條桌、條案相同,只是在寬度上要增加不少,北京匠師均有明確的概念。畫桌、畫案,為了便於站起來繪畫,都不應有抽屜,其為桌形結構的稱畫桌,案形結構的稱畫案。書桌、書案則都有抽屜,也依其結構的不同,分別稱之為桌或案。
其它桌案:
桌和案一般不好區分,尤其是條案和條桌。案在中國古典傢具中的地位比較特殊,其前有俎幾,其後才有桌。在席地而坐的年代,幾是人們坐時的側靠之具,多為長者、老者而設,到春秋戰國時期,幾不僅可以倚靠憑伏而且可以承托各種器物。
椅凳類
椅凳類包括:1杌凳;2坐墩;3交杌;4長凳;5椅;6寶座等。
杌凳:杌字的本義是樹無枝,杌凳往往被作為無靠背坐具的名稱。無束腰杌凳是直足直杌式,有束腰棖凳是直腿內翻馬蹄,腿間安直或羅鍋棖式,直腿外有略具S形的三彎腿。
明式椅子大致分為圈椅、寶座、交椅、扶手椅和靠背椅五種。
圈椅是明式傢具中最具有文化品位的坐具,它暗合中國古典哲學天圓地方。亦稱羅圈椅,是指椅子後背搭腦與扶手由一整條圓潤流暢的曲線組成。以其上羅圈而得名,據考證中國五代時期就有圈椅,那時的圈椅和明朝風行的圈椅是有區別的,到宋代出現了天圓地方的圈椅,元朝圈椅所見不多,到明朝圈椅漸成風尚。
寶座是黃室中特製大椅,是皇帝專用坐具,大多單獨陳設,因其造型結構似床榻而得名床式椅。是在大型椅子的基礎上加裝飾來顯示統治者的威嚴,北京故宮中收藏頗多,但明代製品目前僅能列出一件。
元代出現了一種帶圈靠的交椅,交椅源自南北朝時期的折疊凳,時稱胡床,後來經過發展加了靠背和腳踏,到宋、元時期直背交椅和圈背交椅式樣基本成形,這一點可叢這兩代文獻中得到確認。表現為前後兩腿交叉,上為弧形圈,正中背板支撐,外出可隨身攜帶。
靠背椅指的是只有靠背,不帶兩側扶手的椅子。靠背椅分為燈掛式和一統碑式,燈掛式的靠背搭腦向兩側挑出;一統碑式的椅背和南官帽的靠背相似,搭腦兩端不出頭。
扶手椅指的是有靠背的又帶兩側扶手的除了寶座、交椅、圈椅外統稱。扶手椅有兩種形制,其一是南官帽椅,北方地區稱為玫瑰椅,南方地區稱為文椅,形制矮小,後背和扶手與椅座垂直;其二是四齣頭官帽椅,官帽椅是以其造型類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名。
坐墩:又名肅墩,由於其上多覆一方絲織物而得名。在明代及前清時期的坐墩上還保留著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跡。
交杌:俗稱馬扎,和古代胡床類似,自東漢從西域傳至中土,千百年來流傳甚廣,基本制式是由8根直木構成,長期沒有變化。
長凳:明清時期,長凳式樣繁多。小條凳是民間日用品,二人凳宜兩人並坐,至今江南地區仍在使用
⑶ 法國新古典式傢具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哪兩個時期以及這兩個時期分別有什麼特點
法國新古典式傢具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兩個時期,前期稱為「路易十六風格」,後期稱為「帝政風格」。從1774年路易十六登基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正是在這15年中,羅可可風格走到了窮途末路,而新古典主義悄然勃興。這種新風格的孕育與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東奈特有著一定的聯系。她本是奧地利公主,雖然嫁入法國宮廷,但與羅可可時期那種奢華、喧囂的法國宮廷文化格格不入,而對典雅、樸素、莊重的古典藝術與古典文化情有獨鍾。在她的大力倡導及一批宮廷傢具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努力下,一種融中國情調與西方古典意趣為一體,而又頗具時代特色的新風格產生了。路易十六風格的傢具多以直線與矩形作為造型的基礎,桌椅的腿採用雕有直線凹槽的圓柱形,傢具裝飾中減少了青銅鍍金飾面的運用,而較多採用嵌木細工、鑲嵌、髹飾等手法。因此,這種傢具曲線少,直線多;渦旋曲面較少,而平直表面較多;做工講究,裝飾文雅,顯得更加精煉、輕盈、別致,同時也更加實用、更具家庭氣息。裝飾題材上,來自希臘的蛋矛紋、橄欖枝紋、無花果葉紋、火炬紋、豎琴紋、玫瑰紋以及其他的建築裝飾細節開始廣為流行。
⑷ 中式傢具對西方有什麼影響
中國傳統傢具對於西方傢具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在歐洲傢具體系中出現過中國風和中國主義,西方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設計師表現出對中國傢具的不同興趣。在工業革命之前,清式傢具的裝飾主題和裝飾手法深受法國和英國的傢具設計師的喜愛。工業革命之後,設計師們開始熱衷於明式傢具,但同時也沒有忘記清式傢具的某些構造方式和裝飾特點。自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國際式傢具的傳播,明式傢具又一次受到了設計師的青睞,用以緩和國際式的生硬和冰冷,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傢具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那麼,作為中國的傢具設計師更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為核心。中國人在精神文化領域熱切盼望著回歸,這種尋根心態的變化是人類尋找精神寄託的必然之路。像曲美家居,其始終秉承原創設計的品牌理念,將世界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在為國人開創更美好的居家環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而不懈努力著。新中式傢具應遵循的是「人定順天」,而不是「人定勝天」,傢具設計師不應將注意力全部放在求新、求異,而應該順天地的規律,順應現代中國文化回歸的潮流。要使新中式傢具與周圍的環境、氣候、方位、人的品位相和諧、默契。
⑸ 清代傢具有哪些特點
清代傢具的發展至風格成熟為「清式」,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清初至康熙初,這階段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工匠的技藝,都還是明代的繼續。所以,這時期的傢具造型、裝飾等,還是明代傢具的延續。造型上不似中期那麼渾厚、凝重,裝飾上不似中期那麼繁縟富麗,用材也不似中期那麼寬綽。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傢具還是用紫檀木製造。中期以後,紫檀漸少,多以紅木代替了。清初期,由於為時不長,特點不明顯,沒有留下更多的傳世之作,這時期還是處於對前代的繼承期。
第二階段是康熙末,經雍正、乾隆,至嘉慶。這段時間是清代社會政治的穩定期,社會經濟的發達期,是歷史上公認的 " 清盛世 " 時期。這個階段的傢具生產,也隨著社會發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呈興旺、發達的局面。這時的傢具生產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成為特殊的、有別於前代的特點,或叫它風格。這風格特點,就是「清式傢具」風格。
1 .造型上渾厚、莊重
這時期的傢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為渾厚和莊重。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清代大師椅的造型,最能體現清式風格特點。它座面加大,後背飽滿,腿子粗壯。整體造型像寶座一樣的雄偉、莊重。其它如桌、案、凳等傢具,也可看出這些特點,僅看粗壯的腿子,便可知其特色了。
2 .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
清中期傢具特點突出,成為 " 清式傢具 " 的代表作。清式傢具的裝飾,求多、求滿、求富貴、求華麗。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甚而在一件傢具上,也用多種手段和多種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甸、木石並用。此時傢具,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但是,不得不說,過份追求裝飾,往往使人感到透不過氣來,有時忽視使用功能,不免有爭奇鬥富之嫌。
第三階段是道光以後至清末。道光時,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劫難,此後社會經濟日漸衰微。至同治、光緒時,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同時,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以及教會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本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發生了變化,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這時期的傢具風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響,有所變化。我們看,現在頤和園里的部分傢具,接受了外來影響最為明顯。這種情形,作為經濟口岸的廣東最突出,廣作傢具明顯地接受了法國建築和法國傢具上的洛可可影響。追求女性的曲線美,過多裝飾,甚至堆砌。木材也不求高貴,作工也比較粗糙。本章也收進幾件,以作對比和欣賞。
主要特點:
其一,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清式傢具有很多前代們沒有的品種和樣式,造型更是變化無窮。以常見的清式扶手椅為例,在其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工匠們就造出了數不清的式樣變體。既便是每一單件傢具的設計也十分注重造型的變化。如故宮漱芳齋的五具成套多寶閣,其一字挑開,靠牆排放,與房間渾然一體,錯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個矩形隔層,每隔層雖是「拐子」圖案卻互不雷同,從側面看,每個隔層的側山上是不同圖形的開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葉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傢具在形式上還常見仿竹、仿藤、仿青銅,甚至仿假山石的木製傢具。反過來,也有竹製、藤製、石制的仿木質傢具。結構上,清式傢具也往往是匠心獨運,妙趣橫生,如,有些小巧玲瓏的百寶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屜,屜藏暗倉,隱約曲折。抽屜和櫃門的關閉亦有訣竅,非仔細觀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選材講究,作工細致。在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以紫檀木為首選。在結構製作上,為保證外觀色澤紋理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取一木連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裝飾,手法多樣。注重裝飾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清代工匠們幾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慮。清式傢具最多採用的裝飾手法是雕飾與鑲嵌,刀工細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鑒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將雕件打磨及線楞分明,光潤似玉。鑲嵌是將不同材料按設計好圖案嵌入器物表面,傢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鈿、嵌琺琅等等,花樣翻新,千變萬化。
其四,西洋影響,良莠參差。清式傢具中,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手法者佔有相當比重,尤以廣式傢具更為明顯。受西洋影響的清式傢具大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採用西洋傢具的樣式和結構,早期此類傢具雖有部份出口,但未能形成規模,清末此種「洋式」再度流行,大多不中不西,做工粗糙,難登大雅之堂;第二種則是採用傳統傢具造型、結構,部份採用西洋傢具的式樣或紋飾。如,傳統的有束腰椅,以西洋番蓮圖案為雕飾等等。
(與明式傢具的差異)
清式傢具走的路子與明式傢具截然相反,由重神態變為重形式,在追求新奇中走向繁瑣,在追求華貴中而走向奢靡。
總結:清中葉,造型渾厚穩重,用料考究,技術清湛。整體富麗,豪華,裝飾繁瑣。
但到了鴉片戰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社會動盪不安,傢具能製作敷衍了事,裝飾輕薄浮縟,一味的追求厚重和平直硬拐的造型,給人一種虛張聲勢,裝模作樣的陌生感,走向衰落。 明清傢具的收藏始於20世紀30年代。古斯塔夫•艾克出版的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傢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傢具圖考》,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份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書中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中國古代工匠的技藝,令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嘆為觀止。外國人開始大量地搜集、收購中國明清傢具,並運往海外。在後來的幾十年間,西方人將中國明清傢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
⑹ 外國哪個時期的傢具設計受中國影響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其傢具的發展對世界設計史和世界傢具設計有自己獨特的貢獻。
從漢代開始,到唐、宋時期,我國的漆器和傢具髹漆技術隨著張騫開辟的絲綢之路傳到了朝鮮、日本、印度以及中亞和西亞各國。對羅馬和歐洲其他地區的文化有重要影響。
西方16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的巴洛克傢具就是典型的代表,巴洛克傢具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的髹漆技術,還大量採用中國的雕漆和貝雕鑲嵌技術,使得傢具表面裝飾顯得更為豪華,渲染出這一風格傢具的富麗堂皇。
18世紀的英國傢具更明顯的受到中國的影響,1710年左右的安娜女王式傢具中「爪抓球」設計就源自中國的龍爪抓珍珠。
英國傢具界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齊賓泰爾更是設計出了大量中國風格的椅子和床,並被濃墨重彩的載入史冊。
暫且不論現代中國明式傢具如何影響當今西方設計,僅從古代西方傢具發展史上就能找到無數的證據證明中國傢具在世紀傢具史上的影響。可以說,中國設計對外國傢具設計的發展是影響深遠的。
個別人認為只有外國影響我們,而我們沒有影響外國是不客觀的,或者說是錯誤的。
東北林業大學2011級古傢具研究分會、中國傢具團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