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五常之一、有核國家,法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
法國,是一個挺有個性的國家,作為五常之一、有核國家,法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人口比法國多、面積比法國大,但沒有法國強,為什麼呢?打算從法國人的群體性格、法國以前殖民地時期的積淀、法國在歐洲的人緣和現在的硬力四個方面分析一下。
4、法國經濟不錯,工業發展門類齊全,許多領先技術,尤其軍工
法國經濟總量歐洲第三,世界第七,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全球高度發達國家、工業體系完整的國家、先進製造業集中的國家。他們先進的工業製造主要集中在汽車機械製造,航空、核電、軍工方面,在冶金、電氣、食品、化工方面也在世界前列。以前的阿爾斯通獨步天下,讓美國忌憚,他們用手段把阿爾斯通弄成美國企業,讓法國人恨恨不平。
5、總結一下
法國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他們比不上美國,但不見得比中國、俄羅斯差,一定比英國強。但就軍事能力,他們應該是世界第四的位置。聯合國五常都有個外號,說的就是他的影響力和處事方法。美國大家叫他「世界警察」,俄羅斯大家叫他「歐洲班長」,英國大家叫他「世界攪屎棍」,法國叫「非洲憲兵」。中國叫什麼好呢?
2. 歐洲地區的農民創業教育怎麼樣
歐洲模式以西歐發達國家的農民創業教育為主,以家庭農場為主要農業經營單位進行農業生產,政府、學校、科研單位及農業教育網路四者有機結合,通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教育。主要代表為法國、英國、德國等。
2、英國
英國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和教育計劃,設置專門機構來支持和開展農民教育。在英國各類產業教育中,唯一能得到政府資助的就是農民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英國的農民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以農業教育網為主體力量,再輔以高等學校及科研與咨詢機構,基本形成了高、中、初三個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位證、畢業證、技術證等各種教育目標相互配合,正規教育與業余教育相互補充。分工相對明確、層次較為分明的農民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體系,基本上滿足了不同層次人員的需要。
3. 法國在二戰之後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二戰前後加劇,各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為解決這一問題,二戰後法國歷屆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法國的地區發展差距主要表現
(一)東西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差距
法國東部包括10個大區(科西嘉除外),約占國土面積的45%,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包括巴黎、馬賽、里昂、里爾等大城市,沿海還分布有許多重要的港口城市。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500家最大的企業和集團中,476家分布在東部。東部工農業都較為發達,還擁有許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人力資源非常豐富;西部地區則資源比較貧乏,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落後於東部地區,居民收入也大大低於東部地區。據統計,西部家庭平均收入比東部低20-30%。
(二)城鄉人口分布嚴重不均
二戰後,法國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動,形成非常突出的社會現象。據統計,1949年,法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5.4%,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減至8.5%,30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二。僅1960-1978年間,就有約一半農業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就業、交通和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則人口日趨老化,勞動力嚴重不足。
(三)傳統老工業區產業萎縮,日趨衰落
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新興工業和製造業的興起,作為東北老工業區三大經濟支柱的冶金、煤炭和紡織業開始走下坡路,企業虧損嚴重,大量工人失業。1973-1974年的經濟危機使老工業區的「結構性危機」空前加劇,經濟日趨衰落。
二、法國解決地區發展差距的主要做法
(一)將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問題納入國家計劃,並建立一整套相應機構
20世紀60年代,法國先後成立了「國土整治和區域行動評議會」及「國土整治全國委員會」等常設機構,負責協調地區整治行動,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問題。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又進一步改革了計劃的實施方式,由各地區成立「地區計劃委員會」,制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計劃。中央政府則通過簽署「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合同」,以多種方式扶持地區經濟發展。
(二)實施國土整治政策
所謂國土整治,主要是指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在政府的推動下對國土進行平衡整治。這是二戰後法國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方式之一。
國土整治行動始於1950年,時任法國建設部長的珀蒂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國土整治計劃」,首次提出「國土整治就是要依據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來尋求人員在全國范圍內的最佳分配」。1955年,根據國土整治的需要,法國政府將本土劃分為22個大區,以加強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推動區域發展。這一時期,法國政府重點加強了北方、中央高原等區域的經濟發展,著重解決這些地區的就業問題。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現象更加突出。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法國政府加大國土整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遠景規劃,重點整治西部、西南部、中央高原和東北老工業區等區域。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國土整治計劃將過去縮小地區差距的目標,擴展到了教育、就業、培訓、環保等各個方面。
事實證明,二戰後40多年來,法國國土整治政策的實施,對縮小地區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某些發展中的農村地區和外省大城市的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三)二戰後,法國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發展、農村改革、山區開發和保護及老工業區結構改造政策,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地區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城市發展政策的主要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地方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後面貌,主要內容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發展;調整全國城市結構,改革舊有城市體系,加速發展里昂、馬賽、里爾等地區中心城市,促進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城市流動;制定城市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中小城市和衛星城鎮。
第二,農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農村實行結構改革,重點開發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發達農業區,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法國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區交通相對落後,缺少通訊手段。為迅速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法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交通和通訊的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20世紀70年代初,專門制定了有關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特別條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興建基礎設施大型項目。經過努力,歷史上形成的東西部之間交通網路分布不均的狀況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政府把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作為改變地區落後面貌,促進農業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制定相關法令,推行農業現代化開發計劃。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欠發達地區農場進行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投資。開發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對穩定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當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法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適合各地區特點的工業、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點改革區,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4、穩定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不足和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法國政府把穩定農村人口作為執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目標,採取多項獎勵措施,鼓勵人口向農村流動。
5、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貸款和補貼。到80年代中期,這方面的支出約占國家農業撥款的3%。政府還通過補貼等措施,普及落後地區的視聽和影像教育。政府還同地方簽署文化教育合同,促進農村地方教育的發展。
第三,實施山區開發與保護政策。山區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2%。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提出應根據山區的不同特點,在保護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繁榮山區經濟。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護和開發山區的四條方針,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扶持山區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有效保護資源;重點改善人煙稀少、偏僻山區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業,改善山區生活條件等。
第四,推動老工業區結構改造。1979年以來,法國政府對老工業區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20世紀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階段,先後提出了「鋼鐵工業改組計劃」和「拯救鋼鐵工業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投資來推動企業現代化,但未取得預期效果。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對老工業區的改造進入第二階段,初期實行擴大煤、鋼生產的「振興」計劃,結果加劇了原有的「結構性危機」;後由於經濟嚴重不景氣,又轉而實施「緊縮」政策,加速結構調整,使生產由「低效數量型」步向「高效質量型」轉變。
(四)實施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
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獎勵制度,先後設立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地區開發獎金、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農村開發與國土整治部際基金、工業現代化基金等,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遷企業和機構提供補貼,並重獎在邊遠、落後地區進行投資的企業主。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將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金和補貼一律改稱「國土整治獎金」,並對資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對參與區域發展的企業,政府還根據地區和就業人數予以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五)實施地方分權政策,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戰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中央權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地區之間條塊分割,不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開始實施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大區和省。80年代起,進一步下放權力,實行自治管理體制,擴大地方自主權,各地區可按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執政後,於今年3月在議會通過有關地方分權的修憲法案。右翼政府強調,地方分權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改革,將使各地區釋放出可達國內生產總值1%的新的經濟活力。
4. 法國創業有哪些有利政策
沒有,神馬都沒有。法國是重稅國家,而這重稅概念在企業身上要比個人要強烈得多。法國是一個慵懶的國家,並不像美國中國那樣鼓勵民眾致富,反而有錢人很不著老百姓待見,普遍認為企業家既剝削者,因為有有錢人所以才有期窮人。所以整個社會風氣就是不主張創業。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法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說到底稅太高,現有企業不願意招人,而新的企業數目太少導致的。
5. 法國的科技創業氛圍如何
在我的印象里,法國是一個充滿浪漫氛圍的國家,玫瑰香水,充滿了感性的氣息,充滿著慾望和美夢。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個感性認識,那麼法國作為發達國家之一,它們的科技創業氛圍如何呢?
不一樣的環境適合不一樣的人。
6. 哪個國家更具有創業精神呢
中國國內也有很多人期望可以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自己為自己安排每天作息時間,每個月公司都有可觀的利潤。當然夢想總是美好的,但是實際上,國內各種環境和條件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們多少人具有真正的創業精神呢? 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創業精神情況: 一位巴西人,在美國一個名叫特拉華的地方,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組建起一家有限責任公司,開好了銀行賬戶。 正好這個巴西人以前在自己的國家,也曾經開過一家公司,他說「在巴西開辦一家新公司平均需要152天,要和7個政府部門打交道,在拖了數月之後,我開始冒汗了,因為我可能將失去我有生以來第一位客戶,簡直糟糕透了。」 正如美國《財富》中文版裡面的一篇文章說的那樣:美國在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業階層方面領先於世界。這表現在許多方面,輕松開公司是其中之一。其他的結構性因素,從破產法到稅收政策和就業法規,也促進了小企業在美國的繁榮。 那麼,現在對創業者來說,哪個國家最好?美國企業家會考慮到海外什麼地方發展?他們會關注哪裡的全球性競爭對手?有些明星國家可能讓你驚訝,比如冰島和丹麥。印度則屬於落伍者之列。對善待新創企業的國家的研究,從世界銀行的《經商報告》開始。這些報告每年從兩個方面衡量 175個國家的創業環境:企業開辦和企業運營。但這份榜單並不能充分說明問題。比如法國,它的開公司輕松度排進了前18 名,運營輕松度位列前5,但它的創業精神得分卻低得出奇。 顯然,報告遺漏了一個方面。這使我們求助於全球創業觀察。這是由美國百森商學院和英國倫敦商學院編寫的年度研究報告。其2007 年 6 月的《高增長創業報告》提供了我們所需的東西。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的高期望(指期望成為大公司─譯注)創業活動的排名,了解到一個國家出產了多少美國式的創業者。 這些創業者個人原本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他們之所以成為創業者,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打造偉大企業的機會。他們不是因為沒有別的機會才去開公司混飯吃。在「全球創業觀察」考察的53 個國家中,僅有 7.4%的創業者被歸入高期望企業創辦人的范疇,但小企業 70%的工作崗位都是由這些人創造的。各國創業精神榜單(見下面的前 10位和末 10位排行榜)對世界銀行的數據和「全球創業觀察」的高期望排名給予同等重視。排名前四的國家─紐西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給公司老闆設置的障礙較少。在這些國家,開辦一家公司要2 至 5 天,只須經過 5項甚至更少的手續。這些國家的邊際稅率也比較低。這點十分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創業者--以及他的朋友、親戚和扶持他的天資投資人─積攢種子資金。 這些國家在法律制度上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合同、提供相對快捷的爭端解決辦法。排名第44 位的波蘭位居末 10位之列,以其僵化的法庭而著稱:解決一樁應收款未付的案子需要 1,000個工作日以上。總體上說,拉美國家進步不大。巴西盡管在簡化公司開辦流程上做了一些努力(一些州的新在線系統得到了世行的表揚),但在那裡注冊一家公司還是需要17項手續。巴西開公司的人很多,絕大多數是為了謀生,像維羅索這樣有抱負的創業者所佔比例還不及美國的一半。 印度盡管正在走入全球化經濟大陣營,但在創業精神上卻遠遠落後。它的人均高期望創辦者數比巴西還低。即使在2006年進行了改革(世界銀行給出的評分有所上升),它的開辦公司輕松度也只排到世界第88位。2006年最大的改革者是喬治亞。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大幅削減了最低資本限制,將商務爭端解決的時限由375 天減少到 285 天。葡萄牙將開辦公司的手續由 54 項減少到 8項,排名大大提高。改革前,在葡萄牙開辦企業必須通過專門的政府公告發布消息。現在,這一切都可以在網上進行。 在改變全球創業環境的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經過了這么長時間才走到現在這個地步。30年來,世界各地的國家和地方政府一直在試圖復制美國的商業環境。但在歐洲,高期望創業者數量「少得令人不安」,因為歐洲缺少的是對願意以穩定薪水換取創業機會的人的文化支持。在法國、德國和瑞典,創業仍然被視為離經叛道。2005年由 IFOP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6%的法國青年認為在政府工作「有吸引力」。而在國際青年成就組織2006年的一項調查中,超過 70%的美國青少年表示,願意自己開辦企業。 創業活動的重要晴雨表是榜樣的存在。中國擁有數量最多的高期望創業者,然而,它在世界銀行榜單上的低分使它在我們的排行榜上落到了第42 位。還有一個在法律上體現不出來的因素是對冒險的態度。在美國,失敗並不稀奇。許多成功的創業者以前都開過兩三家失敗的公司。在瑞典,甚至是英國這樣的地方,公司倒閉都被看成是家族的恥辱。
7. 在法國做什麼生意好
創業做生意,其實挺不錯的,只要找個好一點的產品就能成功了。要看看當地的市場情況如何,看看在當地做什麼項目會比較有吸引力,做什麼產品大家比較接受,建議從那種小項目做起,因為小項目的投入小,風險小,好把控一點,就算沒做好也不至於虧太多。
8. 美英法國創業的特點、現狀、趨勢,及對我國大學生創業有何啟發。
如果你對他有深厚的友誼的話,或者是他的工作能力很突出,你可以找他閑談下。
比如,向你報賬的時候,報完的第二天,你可以語重心長的問他:XX,昨天你收的帳是否有點不對啊,沒有報錯吧。
看他的態度是怎麼樣的,不要當眾翻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如果他是個誠實的人,會和你說的(當然現今社會此種人幾乎滅絕)
據我估計,他會很輕松的和你說沒有報錯。這樣沒關系,那麼LZ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觀察他,當然時間要長,1年左右,如果下個月還是死性不改,就直接明了的和他說,大家都是生意人,都是為了利益。 我所說的觀察1年左右,是有原因的,可能你和他說了之後,他心裡也明白了你知道他貪了錢,老實點的以後不會犯了,但是狡猾的人就不能肯定了,或許前幾個月他不會,做表面工作給你看,但是隔了幾個月,又卷土重來。
9. 各國是如何促進創業活動在全世界的興起創業時代具有那些特徵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你這個問題比較大,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社科的課題論文來做研究,個人提幾個觀點僅供參考。
首先,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兩個國家,並且成果也是最多的,簡單以此分析考慮。
在美國,推動高校師生創業創新,成為有效地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在中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
其次,建立大學與企業的聯系,也是推動創業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美國斯坦福大學一直致力於校企合作,首創了「科技工業園區」模式,這是一種有利於創業創新的新模式。國內是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另外,未來的發展趨勢,更多地偏向於互聯網模式+智能化,釋放更多地人力勞動,降低生產成本,並且創業門檻更低,領域會更寬,最終達成全民創業,小型創業創新企業的誕生。通過創業創新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增強經濟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是當前全球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