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惡意收購中有哪些經典的案例或者手法
敵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又稱惡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是指收購公司在未經目標公司董事會允許,不管對方是否同意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收購活動。當事雙方採用各種攻防策略完成收購行為,並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權,成為大股東。當中,雙方強烈的對抗性是其基本特點。除非目標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可以容易在市場上吸納,否則收購困難。敵意收購可能引致突襲收購。進行敵意收購的收購公司一般被稱作「黑衣騎士」。
就惡意收購來看,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狗熊式擁抱(Bear Hug),第二種則是狙擊式公開購買。
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
歐洲企
敵意收購准備
業界最大敵意收購戰,當法國制葯巨頭塞諾菲宣布斥資480億歐元收購競爭對手安萬特,在全球制葯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的時候,卻有另外兩家看似與此無關的公司從中受益。它們就是石油巨頭道達爾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SA)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SA)這兩家大型法國公司都持有塞諾菲的大量股權。不管收購結果如何,它們都能最終獲利。如果塞諾菲能夠成功地以480億歐元出價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就會更容易兌現它們所持新制葯巨頭的股票。如果塞諾菲落敗,自己就會一夜之間成為被收購的目標,那麼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的塞諾菲股票就會增值。
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在中國證券史上,90年代寶安、延中的控股大戰以及大飛樂、小飛樂的收購案都是惡意收購的經典案例,且大多成功。
在美國證券史上,此類惡意收購也層出不窮,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 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
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Ⅱ 法國inovital好不好
inovital有維達寶奶粉,關節寶,納豆紅菊,紅參口服液還有很多
Ⅲ 敵意收購的經典案例
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
歐洲企業界最大敵意收購戰,當法國制葯巨頭塞諾菲宣布斥資480億歐元收購競爭對手安萬特,在全球制葯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的時候,卻有另外兩家看似與此無關的公司從中受益。它們就是石油巨頭道達爾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SA)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SA)這兩家大型法國公司都持有塞諾菲的大量股權。不管收購結果如何,它們都能最終獲利。如果塞諾菲能夠成功地以480億歐元出價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就會更容易兌現它們所持新制葯巨頭的股票。如果塞諾菲落敗,自己就會一夜之間成為被收購的目標,那麼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的塞諾菲股票就會增值。
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在中國證券史上,90年代寶安、延中的控股大戰以及大飛樂、小飛樂的收購案都是惡意收購的經典案例,且大多成功。
在美國證券史上,此類惡意收購也層出不窮,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 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
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一位熟悉中鋼的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此次中鋼在澳洲對中西部公司的成功收購,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上成功完成的「沒有被邀請的要約收購」(unsolicited takeover),也就是大家所稱的敵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此項目僅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其他中國公司很有可能會受此鼓舞,更加積極地實施他們的海外擴展計劃。
Ⅳ 制葯行業 德國和、法國和西班牙哪個發展好目前,以及未來20年來說
目前是德國比較好,德國目前有拜耳制葯等醫葯名企
Ⅳ 法國的生物制葯科學在世界的位置怎麼樣
還可以,但不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甚至不如瑞士、瑞典等國家,發達國家裡算二流吧。
Ⅵ 有哪些經典的敵意收購 案例和手法
敵意收購(hostiletakeover),又稱惡意收購(hostiletakeover),是指收購公司在未經目標公司董事會允許,不管對方是否同意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收購活動。當事雙方採用各種攻防策略完成收購行為,並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權,成為大股東。當中,雙方強烈的對抗性是其基本特點。除非目標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可以容易在市場上吸納,否則收購困難。敵意收購可能引致突襲收購。進行敵意收購的收購公司一般被稱作「黑衣騎士」。就惡意收購來看,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狗熊式擁抱(BearHug),第二種則是狙擊式公開購買。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歐洲企敵意收購准備業界最大敵意收購戰,當法國制葯巨頭塞諾菲宣布斥資480億歐元收購競爭對手安萬特,在全球制葯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的時候,卻有另外兩家看似與此無關的公司從中受益。它們就是石油巨頭道達爾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SA)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SA)這兩家大型法國公司都持有塞諾菲的大量股權。不管收購結果如何,它們都能最終獲利。如果塞諾菲能夠成功地以480億歐元出價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就會更容易兌現它們所持新制葯巨頭的股票。如果塞諾菲落敗,自己就會一夜之間成為被收購的目標,那麼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的塞諾菲股票就會增值。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在中國證券史上,90年代寶安、延中的控股大戰以及大飛樂、小飛樂的收購案都是惡意收購的經典案例,且大多成功。在美國證券史上,此類惡意收購也層出不窮,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Ⅶ 全球三大制葯巨頭是
1、美國輝瑞公司
輝瑞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創立於1849年,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葯公司之一,2018年世界品牌500強中排名第104位,在2017年全球最賺錢企業排行榜中排14,2019全球十大制葯品牌排第三,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化學葯物、疫苗、生物制劑等眾多的健康領域。
在國內擁有制葯企業,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中科院研究所等都有學術交流以及人才培訓的合作,推動了國內葯物研究的發展,在國內各種公益捐款總額超過了2億人民幣。
2、強生公司
品牌創立於1886年,擁有130多年,在全球60多250多家分公司,產品銷售175個國家與地區,是世界上最具綜合性、分布最廣的衛生保健產品製造商,產品主要運用於護理、醫葯與醫療器材等領域,擁有眾多我們熟知的品牌,邦迪,達克寧,強生嬰兒等等,口碑極好,全球十大嬰兒洗護品牌中排第二位。
3、法國sanofi-aventis(賽諾菲-安萬特)公司
在歐洲排名第一的世界三大制葯廠之一,總部在法國巴黎,由賽諾菲聖德拉堡集團與安萬特葯品兩家公司於2004年合並而成,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在心血管疾病、腫瘤學、糖料病、中樞神經等方面的治療處於領先地位。眾多的知名品牌早已進入國內市場,在國內醫葯市場占據1.7%的份額,在2018世界品牌500強中排440位。
Ⅷ 敵意收購的收購戰
歐洲企業界最大敵意收購戰
法國制葯巨頭斥巨資收購競爭對手,石油巨頭和化妝品集團卻因此意外獲益,正當法國制葯巨頭塞諾菲宣布斥資480億歐元收購競爭對手安萬特,在全球制葯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的時候,卻有另外兩家看似與此無關的公司從中受益。它們就是石油巨頭道達爾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基於對這場歐洲企業界迄今規模最大的敵意收購戰的預期結果,投資者一直在不停買進法國安萬特公司的股票,同時拋售其法國競爭對手塞諾菲-聖德拉堡集團的股票。
但是,投資者也可以另闢蹊徑參加這場大戰,那就是買進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SA)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SA)的股票,這兩家大型法國公司都持有塞諾菲的大量股權,正在這場硝煙彌漫的大戰中作壁上觀。
不管收購結果如何,它們都能最終獲利。如果塞諾菲能夠成功地以480億歐元出價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就會更容易兌現它們所持新制葯巨頭的股票。如果塞諾菲落敗,自己就會一夜之間成為被收購的目標,那麼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的塞諾菲股票就會增值。
實際上,對道達爾和歐萊雅而言,惟一不利的局面是:在塞諾菲收購成功以後,它們卻違背投資者意願繼續持股,同時新制葯巨人的股價大幅下跌。
到目前為止,道達爾和歐萊雅都支持塞諾菲收購安萬特之舉。道達爾曾表示最終會拋售所持塞諾菲股票。歐萊雅到目前仍表示不願出售,但分析師認為它很容易就會改弦更張。
歐萊雅宣布支持塞諾菲之時就表示,一旦收購完成,就不會再把持有塞諾菲股票獲得的收益列入公司的合並財務報表。這部分收益約占歐萊雅集團凈利潤的四分之一。分析師表示,這表明歐萊雅將成為一家真正的化妝品公司,不再涉足制葯業。
作壁上觀擇機全身而退
多年來,投資者一直在呼籲道達爾和歐萊雅將所持的塞諾菲股票脫手,專心於各自的核心業務。但時至今日,它們所持的塞諾菲股份的數量,已經不是在公開市場一賣了之那麼簡單。如果塞諾菲最終成功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在規模大得多的新公司里的持股比例就會相對較低(道達爾的股份將降至13%左右,歐萊雅將降至10%左右),這樣它們反而比較容易全身而退。
而如果塞諾菲收購失敗,這樣對道達爾和歐萊雅反而更好,因為塞諾菲將因此淪為輝瑞等大型制葯公司覬覦的目標,道達爾和歐萊雅將有機會兌現手中的股票,而且很可能是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價位。
道達爾和歐萊雅是在多元化經營大行其道的年代裡買入塞諾菲股份的。為了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歐萊雅1973年買進了聖德拉堡的股份。道達爾則是因為收購法國原國有石油公司埃勒夫-阿基坦(ElfAquitaine)而間接獲得塞諾菲股份的。後來,為防止塞諾菲-聖德拉堡集團被其他公司收購,道達爾和歐萊雅均同意簽署股票禁售協議。
股票兌現將做何用
如果道達爾和歐萊雅成功將塞諾菲的股票兌現,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它們會用這些錢做些什麼。
投資者最希望看到的是,這兩家公司能用拿到的現金回購公司股票。
道達爾能兌現的錢可以回購11%的公司股票。蘇格蘭愛丁堡ScottishValue資產管理公司歐洲基金經理卡森說,這一前景將使道達爾股票的本益比升至比它規模更大的同行公司的水平。他指出,按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前每股收益計算,目前道達爾股票的本益比只有8倍,而英國石油公司等競爭對手的本益比為8.5倍。
但對道達爾和歐萊雅而言,這場收購戰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關鍵的問題是,目前還不清楚道達爾和歐萊雅與塞諾菲的禁售合同在12月份到期前,它們是否願意或者能夠出售塞諾菲的股票。另外,塞諾菲可能會大幅提高對安萬特的出價,這將導致塞諾菲股價下跌,進而拖累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股份的價值。
另一個風險是,道達爾或歐萊雅可能會利用兌現的收益來高價收購其他公司。道達爾發言人說,公司並不急於收購任何一家公司,但如果有好機會出現,公司會加以考慮。
歐萊雅的投資者則表示,他們寧願歐萊雅用兌現的錢收購一些小型的戰略性項目,比如它最近收購的中國美容護膚品企業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