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大革命的原因
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 三個等級的矛盾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國王路易十六。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革命的爆發和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7月14日群眾攻克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 J. S. 巴伊當選市長,M.-J.-P.-Y.-R.de拉法耶特任國民自衛軍司令。制憲議會此時實際上成為革命領導機關和國家立法機關。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制憲議會於8月4~11日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10月5~6日巴黎人民進軍凡爾賽,迫使王室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7月17日他們槍殺在馬爾斯校場集會的群眾,同時迫使路易十六批准制憲議會的憲法,即實行君主立憲制的1791年憲法。制憲議會於9月30日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1792年4月,法國抗擊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開始,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充分暴露。立憲派的保守妥協態度愈加不得人心。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裝起義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共和國的建立和吉倫特派的統治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米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M.F.M.I.de羅伯斯比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 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C.F.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專政新政權面臨嚴峻局面,被推翻的吉倫特派趁機在許多地區煽起武裝叛亂。雅各賓派政權聯合廣大人民群眾,採取激烈的革命措施,6月3日~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廢除農村中的封建特權,以有利於農民的方式拍賣沒收的封建地產,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的憲法即1793年憲法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嚴禁囤積壟斷,對投機商人判處死刑;號召人民武裝起來保衛祖國。9月,國民公會把「恐怖」提上議事日程。由無套褲漢組成的革命軍下鄉征糧打擊投機商。國民公會先後頒布嫌疑犯法令和對生活必需品和工資實行限價的法令。10月底,一批吉倫特派被處決。由於實行這些措施,革命力量加強,形勢迅速好轉。1793年底~1794年初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基本平息。 隨著勝利的取得,「平民方式」的革命完成了使命。以G.-J.丹東為首的一部分雅各賓派要求停止實行恐怖。以巴黎公社副檢察長J.-R.埃貝爾為首的一派則堅持繼續加強恐怖統治,進一步限制和打擊資產階級。受到兩面夾攻的以羅伯斯比爾為首的執政派,於1794年3~4月先後逮捕並處死兩派領導人,繼續擴大執行恐怖政策。 1794年6月法軍在比利時境內的弗勒呂斯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國內反對恐怖統治的勢力加強,國民公會中佔多數的平原派同原丹東派、埃貝爾派以及一切反羅伯斯比爾的勢力聯合在一起,於1794年7月27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雅各賓專政;7月28~29日處死羅伯斯比爾等90人。 熱月黨的統治和督政府熱月黨人原是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人物的暫時結合,並無統一綱領。他們代表在革命中形成的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利益,執政後實行的主要是原丹東派的主張。熱月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L.塔利安、L.弗雷隆、P.-F.-J.-N.de巴拉斯等。他們廢除雅各賓派限制和打擊資產階級的政策,封閉雅各賓俱樂部,使資產階級解脫恐怖時期的束縛。熱月黨一面鎮壓1795年4~5月兩次巴黎無套褲漢的反抗運動,一麵粉碎逃亡貴族的武裝進犯和國內王黨叛亂。根據1795年制定的共和三年憲法,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 督政府由5個督政組成,其主要領導人是發動熱月政變的巴拉斯。督政府一建立就宣布要穩定秩序,但收效不大。1796年發生F.-N.巴貝夫領導的平等派運動,但運動很快被鎮壓。1796~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政府通過發行強制公債、增加稅收、舉辦工業博覽會等方式,在經濟上取得一些成就。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並趁機鎮壓雅各賓派。這種忽而打擊王黨,忽而打擊民主派的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反映出政局不穩。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法國在軍事上面臨困難。7月雅各賓派又活躍起來,俱樂部紛紛恢復,要求執行共和二年的戰時政策。在這種形勢下,以E.-J.西哀士為首的資產階級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799年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發動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
② 1799年外國發生了什麼
1799年11月9日 法國的「霧月18日政變」
霧月政變是法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發生在1799年11月9日,這一天是法國新歷霧月18日,所以歷史上通稱「霧月18日政變」。
③ 為什麼法國在1789到1799發生那麼多的恐怖行動和政治不穩定
70年代,法國經濟發展緩慢,官僚主義滋長,資本主義給法國工人階級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法國人民渴望建立共產主義制度。因此,當時的法國學生和法國工人經常遊行。他們反對蘇聯共產主義的官僚化,反而更傾心於中國的狀況。當時法國第一大黨就是法國共產黨,PCF,曾經有80萬黨員。後來法國總統戴高樂重出江湖,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且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之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加上法國國內的政策調整,法國社會發展逐漸穩定,快速。因此發展的比較繁榮富強。法國共產黨依然是現在法國執政黨的第五大黨。
④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你有什麼見解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最初起因,是因為法國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
至於出現財政危機的原因,說起來就比較復雜,這里只給大家說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法國因為幫助美國,所投入軍費過多。
當然,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大家印象中,美國能夠獨立,不是華盛頓等人努力么?與法國有什麼關系。但其實呢,美國可以獨立,本身就是英、法等國爭奪歐洲霸權的產物。如果沒有法國對美國的援助,就華盛頓率領的那些民兵,顯然是很難打贏英國。
對於這一點,我就不再展開說,大家只需要知道,當時法國政府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不管這財政危機是因為什麼弄出來的,它必須得解決,問題是怎麼解決呢?當時主要有兩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呼聲比較高,說是這財政危機,就是國王、教會和貴族們驕奢淫逸的生活給弄出來的,所以只要把國王、教會和貴族們把自己家的錢財拿出來,財政危機自然就能解決。
第二種方案,就是向廣大百姓征稅,來彌補政府的財政危機。
⑤ 法國政體變遷 每個階段的 原因 措施 影響
從1789 年資產階級革命到1875 年憲法頒布,是法國政體極不穩定、交替演變的階段。
從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內,近代法國產生了12部憲法,平均約7年更換1次。法國憲法的頻繁更迭引起了政體的復雜多變,政體先後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獨裁製等等,出現過三次君主立憲政體,兩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體。
1789 年,法國大革命勝利,代表金融資產階級的立憲黨人同封建主妥協,制定了1791 年憲法,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的政體。這種體制的特點是:確定了國民主權、三權分立兩大原則;國王是行政元首,享有相當大的權力,也要受到很多限制,要服從國民議會、服從憲法和其它法律;國會享有廣泛的立法權;司法權由選舉的法官獨立行使,任何時候,國會、國王都不得行使司法權。1789年憲法建立的君主政體,盡管有著同舊勢力妥協的一面,但它並不是舊制度下的封建君主政體,而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
由於法國封建勢力十分頑固,與人民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新舊勢力之間缺乏長期妥協的基礎,巴黎人民又發動了第二次起義,推翻了存在三年之久的君主立憲的統治。1792年9月22日成立的共和國,各階級和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斗爭仍很尖銳復雜憲法變更仍很頻繁,經歷了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和督政府、執政府四個時期。
1793 年,激進資產階級的代表雅各賓派將革命推向高潮,制定了1793年憲法。這部憲法規定法國政體為共和國體制,國民會議的權力至高無上。1794年熱月政變後,執政的大資產階級通過制定共和三年憲法,削弱了共和政體的民主內容,要求全體人民為了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放棄自己的權利。1795 年憲法確立了議會制。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形式上保留共和政體,實際上是軍事獨裁。他通過以下的幾次制定和修改憲法,完成了從共和到帝制的演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君主獨裁製。1804 年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帝制。
推翻拿破崙之後,法國政體又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帝制的再次交替演變。1814年,頒布的《欽定憲章》,再次確認了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制,但這次君主立憲是半封建半資產階級性質的。1815 年復辟的波旁王朝頒布的《帝國憲法附加法》,力圖恢復拿破崙的帝制,但被法國人民發動的七月革命推翻。
1830年的《七月王朝憲章》,重新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權,對王權加以限制,國王權力來自人民,國王握有實權,但只是行政首腦,不是立法首腦,因此不能廢止法律;議會權利擴大,擁有立法倡議權;內閣對議會負責。
七月王朝於1848年被二月革命推翻,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通過1848 年憲法重建共和政體。但第二次共和政體僅僅存在了3年,1851年12月,路易˙波拿馬發動政變,1852 年憲法改共和為帝制,成為「第二帝國」。1870 年,第二帝國頒布《固定帝國憲法的法令》,與1815 年《帝國憲法附加法》一樣,力圖通過修改憲法來實行所謂的「自由主義」改革,從而作為帝制崩潰前的補救措施,但為時已晚。
1870年第三共和國成立,但實行共和制還是君主制,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和保王黨經過五年艱苦的斗爭,1875年議會終於通過了第三共和國憲法,將共和國一詞正式寫入憲法,從法律上肯定了第三共和國的共和政體。
第三共和國1875 年憲法的頒布後,法國成為一個典型的議會共和制國家, 1875年憲法也成為法國憲法中壽命最長的一部。這部憲法由《參議院組織法》、《政權組織法》、《政權關系法》三個憲法性文件組成。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全面統治。這部憲法所規定的政體內容是: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兩院共同享有立法權,但關於財政法律法案,應先送達眾議院並經其表決;內閣要得到眾議院的信任才能執政,否則必須辭職;內閣是行政機關,權力很大,除了立法提案權外,並有獨立頒布命令的權力;因為法國政黨眾多,要在眾議院中獲得多數十分困難,所以議會對內閣的這類命令不能撤銷或變更,但法國內閣也不敢輕易解散議會;總統是國家元首,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舉產生,憲法賦予總統廣泛的職權。但憲法公布後不久,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內閣手中,1875年憲法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共和制國家。
自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政體之後,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法國政體之爭宣告結束;但共和政體本身卻經歷了從議會制共和政體到半總統半議會制共和政體的發展過程。
二戰後法國政體變遷
一、臨時政府(1943.6—1946.10)
1. 大事記:1943年6月,戴高樂和吉羅將軍在阿爾及爾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一成立就立刻得到美、蘇、英的承認,成為事實上的法國臨時政府。
1994年,諾曼底登陸前夕,改稱臨時政府。
1944年8月,巴黎解放,臨時政府內閣由阿爾及爾遷到巴黎,9月進行改組,兩名共產黨人擔任部長。
1945年10月,制憲議會選舉和公民投票。結果表明,絕大多數法國人同意新的國民議會有制憲權,這實際上否決了恢復第三共和國的意願。
1946年10月,新憲法草案終於獲得通過,第四共和國終於呱呱墜地。
1947年1月,社會黨人奧里奧爾當選總統,赫里歐接替議長,臨時政府的歷史使命宣告結束,第四共和國政體最終確立了。
2.國策:(1)清洗投敵分子(法奸),賴伐爾、貝當。
(2) 大規模的國有化。規模相當大,包括雷諾汽車廠、法航、主要的新聞機構、法蘭西銀行和四大儲蓄銀行(通用銀行、里昂信貸、國民工商、巴黎國民貼現)以及保險、電力、煤炭等金融和能源企業。
(3)外交上致力於恢復大國地位。由於美國計劃將法國變為自己的附庸國,所以起初臨時政府處境極為艱難,屢受排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雅爾塔會議,法國均未參加。戴高樂一方面以法國軍隊的戰績說話,打消美國在法國建立盟國軍政府的計劃,另一方面,大力改善法英、法蘇關系,牽制美國。最終,法國不僅取得對德國實行佔領和參與管制的權利,還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國際大國的地位得到了恢復。
3. 戴高樂:在制定第四共和國憲法時,戴高樂希望能制訂一部加強總統和政府權力、使之不受政黨制約的憲法,但遭到大多數人反對。1946年1月20日,他憤然辭職,隱居鄉間,撰述《戰爭回憶錄》。但是他對自己的政治理念充滿信心,期待著有一天東山再起。這為以後法國面臨阿爾及利亞危機時他復出政壇埋下了伏筆。
4. 此時期主要的黨派:法共、人民共和黨、社會黨
二、第四共和國(1946 -- 1958)
1. 殖民地問題
第四共和國僅存在十二年,內閣更換卻十分頻繁,執政時間最長的摩勒政府也不過執掌政權一年零四個月。
這一時期的歷屆政府深受殖民地問題困擾。法國政府竭力維持其在印度支那、北非的殖民統治,奈何時過境遷,時代變化,法國軍隊在殖民地屢遭敗績,法國國內反對殖民戰爭的情緒也日益高漲。
對殖民地問題處理是否得當,可以直接影響一個政府的聲望,處理得不好甚至會導致內閣垮台。
比如,1954年,奠邊府戰役,法軍慘敗直接導致拉尼埃政府下台。隨之上任的左翼領袖孟戴斯—弗朗斯快刀斬亂麻,果斷結束印度支那戰爭,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在公眾中的威望。據法國歷史學家福韋統計,印度支那戰爭持續6年半,耗資3萬億法郎,死92 000人,傷114 000人。
孟戴斯—弗朗斯由於在印度支那問題上處理果斷、得當,深孚眾望。然而1954年,阿爾及利亞爆發起義。阿爾及利亞雖是殖民地,卻一直被視為法國本土的延伸,其與法國本土的密切聯系超過所有的殖民地。所以孟戴斯—弗朗斯此次態度強硬,聲稱「對叛亂決不姑息」。盡管如此,不少法國民族主義分子仍然把他視為「敗家子」,將起義的爆發歸咎於他,加上他在歐洲防務問題、限制家庭釀酒特權等問題上也遭到反對,最後1995年被議會投票推翻。
此後幾經波折,阿爾及利亞戰爭稱為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危機的根源,最終釀成了第四共和國的垮台。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⑥ 法國發展史(詳細點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法國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與其的歷史根源性有很大關系,法國有著歐洲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它能快速的發展變強,但是由於法國的面積並不太美好,又被歐洲其它五大強國包圍,所以實力一直很一般。
當歐洲逐漸從羅馬崩潰的陰影中走出,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在東方崛起,在近東重創拜占庭帝國,沿著北非攻佔西班牙,入侵法國。
由於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敗給法蘭克王國,最終入侵歐洲的核心區的理想沒有實現,攻佔西班牙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極限了。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為歐洲帶去沉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歐洲人帶來了適合他們的重騎兵技術。
但是當時的重騎兵的昂貴開銷,讓法蘭克帝國難以承受,於是分封土地分攤成本的封建主義在法蘭西漸趨流行,以至於封建主之間相互爭斗,弱化了中央權威,此時的法國分崩離析,而這種時刻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法國,法國周邊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國的自相殘殺,而後進行吞噬。
法國這個歐洲樞紐的位置早有多人貪慕,這次恰好給了這些國家機會,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在此刻發生了,當一個國家內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時候,往往國家會放棄私仇選擇大義法國就是這樣,法國的統一也由此開始;
一個叫做勃艮第的態度影響了當時法國的統一,勃墾第是第一個願意在英法戰爭中鼎力相助的諸侯,而後更多的諸侯加入進來,一起為法國而戰,那一刻法國是統一的,是一心對外的。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重騎兵在英國長弓、火葯、防禦工事面前極其脆弱,而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權對資源的統一調度,這再一次讓法國看到統一的必要性,這次法國的統一勢在必行,因為法國人面對的外敵不僅僅是英國人。
由於法國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在維持一支海軍抗衡英國人的同時,也要有一支龐大陸軍面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法國面臨的是多線作戰,這種情況也迫使著法國政治朝著集權化發展。
⑦ 戰爭天才拿破崙是如何讓法蘭西第一帝國積重難返的
一點點消耗完帝國力量,導致其入不敷出、元氣大傷,最終走向死亡
法蘭西帝國的歷史在史前時期,這塊西歐法蘭西之地就有遠古人類居住。考古學家在法國發現了遠古年代使用的工具和痕跡。羅馬人叫這個地方為高盧,把居住於此的人稱為高盧人。
拿破崙連年征戰,充分相信依靠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缺少和談手段,在帝國達到鼎盛之時,他卻出乎意料的向歐洲封建勢力靠攏,最終失去了法國國內資產階級的信任。
加之忽視技術因素,錯誤發動伊比利亞半島戰爭和對俄戰爭,使帝國力量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一點點消耗完了拿破崙帝國的元氣,最後終於讓整個帝國大廈轟然倒塌!這些都是拿破崙的致命錯誤,是一個軍事天才犯的決定帝國命運的錯誤!
⑧ 法國大革命波及整個歐洲,最後是怎麼失敗的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的出逃失敗被捕,加劇了法國人民對外國干涉的擔心,也激化了歐洲君主對共和國的敵視。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地利宣戰;8月,奧地利與普魯士聯軍進逼巴黎,要求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與統治。共和國的生存一度面臨危機。但9月20日,臨時組織的法軍憑借「保衛共和國」的高昂熱情,在瓦爾密戰役中出人意料的擊敗了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扭轉了不利的戰局。
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民工會以叛國罪為由,處死了路易十六。這一行動激怒了歐洲幾乎所有的君主。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以及德意志和義大利諸邦都加入了反法同盟,共和國再度面臨危機。卡諾將軍對法國軍製做出了重大改革,實行全國普遍徵兵制,成年法國人都加入了軍隊。軍事改革還包括:就地解決補給,多兵種混合編成。戰術上的改進包括:使用步兵縱隊代替步兵橫隊,以利於快速機動;大量使用散兵;大規模集中使用炮兵。經過改革的法國軍隊成了一隻足以和歐洲各國職業軍隊抗衡的大軍。法國和反法同盟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多年的拉鋸戰。1797年1月14日,拿破崙·波拿巴指揮法軍在里沃利戰役贏得了對奧軍的決定性勝利,奧地利被迫和談。法國贏得了對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799年,英國,俄羅斯,奧地利,那不勒斯,葡萄牙,和部分德意志邦國再次結成反法同盟。反法同盟在戰場上取得了節節勝利,但1780年俄國退出同盟給了法國以喘息之機。遠在非洲指揮埃及遠征軍的拿破崙秘密返回法國,重組政府和軍隊。1800年6月14日,法軍在拿破崙指揮下取得了馬倫哥之役的勝利,瓦解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1802年3月27日,《亞眠和約》簽訂,英國和法國也結束了戰爭狀態。法國大革命戰爭結束,歐洲獲得了短暫的和平,但很快就捲入了規模更大的拿破崙戰爭。
⑨ 1792年法國面臨的嚴峻行式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監獄暴發的一場革命,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大革命的結束時間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另有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志。
托克維爾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解釋
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被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後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並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後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托克維爾明確指出:「它(大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確,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僅僅是一件長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勞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終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同樣會坍塌……只是它將一塊一塊地塌落,不會在一瞬間崩潰。大革命通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業績。」這段話可以說是表達了托克維爾解釋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舊制度下社會演進的結果。
在深入研究舊制度的權力結構之後,托克維爾指出:「如果認為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他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性」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復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余,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這種因果聯系恰恰與人們想像的那種"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發生的。
托克維爾通過比較研究,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一個吊詭現象:「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余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並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為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為如此,農民對殘存的封建權利就更難忍受。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才會對封建制度強加在地產上的多種負擔感到痛苦和憤慨;貴族不再擁有統治領地的權力,貴族的特權乃至他們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說,不是貴族個人變得窮凶極惡,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會心理的變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種政治制度,但它仍舊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龐大的一種。范圍縮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不過,相比之下,托克維爾認為,各階級之間的緊張關系之所以加劇,主要是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制不是大革命的產物,而是舊制度的產物。法國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歐洲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王權中央形成了一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於一身的統一權力機構,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總督總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權力,中央集權制的政府幾乎達到了對全國的全面絕對控制;更有甚者,舊制度實行官員保護制,專橫地庇護大小官員。這樣,中世紀各地區、各人民團體和個人的政治自由權利也統統喪失了。這里應該指出的是,托克維爾顯然是把政治專制與行政集權混為一談了。
托克維爾承認,這種中央集權政府是舊制度的一項成就,是舊制度下「所有活著、動著、生產著的東西」的「新的根源」,也是舊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後保存下來並且能夠適應新社會的政治體制。但是,他也發現,這種單一的中央集權制既是舊制度時期社會動力之源,也很容易成為千夫所指之的。「由於中央政權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因而在個中央政權和個人之間,只存在廣闊空曠的空間,因此在個人眼中,中央政府成為社會機器的唯一動力,成為公共生活所必須的唯一代理人。」結果,這就導致了人們對中央集權政府的絕對依賴,而這種絕對依賴又很容易轉變為另一個極端:當中央政府不能滿足人民心願時,便產生人們對中央政府的極端仇恨。由此托克維爾得出結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和巴黎的至高無上地位,是法國多次革命的主要條件之一。
托克維爾還發現,正是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造成法國階級分離的加劇,使法國社會變成一點即炸的火葯桶。首先,三級會議的停開,使得第三等級(主要指資產階級)與貴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沒有聯系。其次,與一般人們想像的相反,貴族的種種免稅特權不是中世紀的遺存,而是中央集權制發展的結果。王權逐漸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但是,為了安撫與王權對立的貴族階級,作為一種交換,「自15世紀到法國革命,免稅特權一直不斷增長。」貴族享有的各種特權尤其是免稅特權徹底導致了資產者與貴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為了獲取免稅特權,資產者設法住進城市並在城市中獲得職位,這就導致了資產者和農民的分離。第四,農民成了被遺棄的階級。不僅其他階級都離棄農民,而且政府對農民極其冷酷無情:把各種捐稅徭役負擔強加給他們,以嚴酷的司法對待他們。各階級之間彼此隔離的惡果,一方面是「再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約束政府,(但)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援助政府」,也就是說,政府實行分而治之,最後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階級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敵,「在被重重障礙長期隔絕之後彼此重新接觸時,他們首先觸到的是他們的傷痛處,他們重逢只不過是為著互相廝殺。」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發的眾多直接因素時,托克維爾論及思想文化、宗教習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強調啟蒙運動和王權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揭示了詭異的歷史現象背後的歷史因果鏈條。
啟蒙思想為大革命做了准備,這是常識。民主派把大革命視為啟蒙思想的正義原則的實現,保守派則把大革命歸咎於文人的蠱惑。與他們不同,托克維爾所要探討的是啟蒙思想的思維特徵及其得以產生和傳播的社會條件。
托克維爾發現,啟蒙思想滲透著「抽象的文學政治」,主張「用1789年7月14日的巴士底監獄暴動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復雜的傳統習慣」。這種文學化政治思維之所以形成和傳播,是因為法國缺乏政治自由。與英國不同,法國研究治國之道的作家與統治國家的人形成兩個明確分割的區域,作家們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因此他們只會高談闊論。熱衷普遍性的理論,對於文人來說可能是美德,但對於政治家來說則很危險。至於為什麼這種文學化政治思想會支配法國的政治生活,托克維爾則主要不是分析啟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強調舊制度下法國人的普遍精神特徵。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國度里,普通人身受舊制度種種弊端之苦,但看不到醫治具體社會病的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要麼全盤忍受,要麼全盤摧毀國家政體。」貴族、資產階級因長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經驗,因此對於那種文學化政治理論的危險性毫無所知。貴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為座上賓。國家高級官員也只精通行政事務,而不懂得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不能理解和預見社會潮流的動向及後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時髦的政治言辭。結果,全體法國人都「拋棄了現實社會,沉湎於虛構社會。人們對現實狀況毫無興趣,他們想的是將來可能如何,他們終於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來的那個理想國里了。」
舊制度政府推行不徹底、半途而廢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發,這是托克維爾的一個獨到而重要的發現。他指出,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作為末代王朝卻是迄當時為止社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認為,盡管整個社會機器破舊簡陋,但是這背後有兩台發動機在推動公共繁榮,一是以上層階級為標志的整個民族的覺醒,二是「依舊強大卻不再實行專制、到處維持秩序的政府」。與我們的「常識」相反,在托克維爾筆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個開明君主政府:國王實際上尊重和服從公眾輿論;政府鼓勵經濟發展、實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還嘗試改革,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開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托克維爾描述了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政府發起各種公共建設事業,與政府有金錢關系的人數驚人地增長,許多人萌發了發財暴富的慾望,但是,專制政府的財政管理不善使得宮廷的劣跡變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與政府關系最密切、最維護政府的那批工商業資產階級也就變成了最激進的改革要求者;
國王和政府官員公開討論社會政治弊端,國王屢屢試圖減輕下層民眾的負擔,如廢除農民的勞役制和手工業的行會,再如為消除額外增派而實行軍役稅公開措施,甚至要廢除貴族的免稅特權,這些口惠而實不至、半途而廢的改革只是起了喚起民眾不滿情緒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眾的私有財產,對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賴,在飢荒時期強行實施徵集制、食品強制出售和最高限價等措施,對窮人實行嚴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這些都是政府現身說法對民眾進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路易斯十六政府對司法部門、省級行政機構進行改革。這項改革「希圖一舉變革舊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積年沉痾」,但是改革打亂了原有的權力秩序,使得每一個公民彷彿覺得「國家政府突然間更換了所有官員,更新了所有準則……所有法國人感受到了一種微小的特殊波動。」在這種人心普遍浮動不安的情況下,「最後一擊便使它(國家)整個動搖起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動盪和最可怕的混亂。」
托克維爾總結說:「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沖塌神聖羅馬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盪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干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產的拿破崙軍隊的沖擊下,神聖羅馬帝國最終土崩瓦解。法國佔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於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弗蘭茨二世皇帝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寢。
法國大革命並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里這里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佔領國。同拿破崙的斗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後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資產階級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只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編輯本段]法國大革命-起因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級教士 封建貴族 資產階級、農民、無產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