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普法戰爭後的法國怎麼樣

普法戰爭後的法國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11 16:29:22

Ⅰ 普法戰爭對法國和德意志各產生什麼影響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在德法兩國稱為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對法國的影響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共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崙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象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佔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斗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 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的歐洲霸權地位衰落。 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並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俄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
對普魯士(德國)的影響
1、完成統一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邦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邦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並,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德國從法國攫取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和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更加醉心於對外侵略擴張,大批軍事訂貨,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迅速完成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其實力超過法國、英國,僅次於美國。 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 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就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 普法戰爭後,一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一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後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
對義大利的影響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調回駐羅馬的軍隊,9月初,義大利軍隊和加里波第的志願軍進入原被法國控制的教皇轄地,佔領羅馬。後根據公民投票,羅馬合並於義大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避居凡蒂岡。至此,義大利藉助於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趕走了法國的勢力,收回被法國佔領、控制的教皇轄地,最後完成統一。 四、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普法戰爭打破了相對平穩的歐洲均勢關系,德意志帝國崛起,法國衰落,改變了帝國主義力量對比,從而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促使帝國主義重新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德國力圖以一個聯合起來的歐洲,孤立法國,包圍不穩定的法蘭西共和國,它協調了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1873年三國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的。隨著對殖民地的爭奪加劇,三國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1878年柏林會議後,「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與奧意形成三國同盟,與此同時,法與英俄也逐漸接近,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Ⅱ 普法戰爭的結局

影響(法國)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共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崙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象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佔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斗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 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的歐洲霸權地位衰落。 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並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俄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
影響(德國)
1、完成統一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邦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邦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並,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德國從法國攫取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和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更加醉心於對外侵略擴張,大批軍事訂貨,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迅速完成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其實力超過法國、英國。 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 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就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 普法戰爭後,一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一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後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
影響(義大利)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調回駐羅馬的軍隊,9月初,義大利軍隊和加里波第的志願軍進入原被法國控制的教皇轄地,佔領羅馬。後根據公民投票,羅馬合並於義大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藉助於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趕走了法國的勢力,收回被法國佔領、控制的教皇轄地,最後完成統一。
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普法戰爭打破了相對平穩的歐洲均勢關系,德意志帝國崛起,法國衰落,改變了殖民主義力量對比,從而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促使殖民主義國家重新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德國力圖以一個聯合起來的歐洲,孤立法國,包圍不穩定的法蘭西共和國,它協調了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1873年三國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的。隨著對殖民地的爭奪加劇,三國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1878年柏林會議後,「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與奧意形成三國同盟,與此同時,法與英俄也逐漸接近,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Ⅲ 普法戰爭以後的事

維也納體系崩潰後大國體系的重建
1848年的自由革命和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徹底打破了標榜正統的維也納大國協調體系,歐洲進入一個缺乏大國聯合維持均勢的動盪時期。經過一系列測試實力與滿足個別列強利益的戰爭,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為正統均勢劃上了句號。如果均勢是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看不見的手(正如市場規律於資本主義經濟上的表現),那麼基於新原則的大國均勢體系必然得以重建。這個新原則深刻打上了德意志帝國設計師的烙印-現實政治。
大國均勢體系必然得以重建還因為歐洲已經習慣在多極均勢的框架下處理國際關系,偶有離經叛道者,如拿破崙,也從未成功。均勢自身已成為慣性,拿破崙III對此厭惡至極,結果卻將法國200年之歐陸優勢地位徹底毀掉。小心經營均勢不但是外交藝術,也是任何一個政治家必須嚴肅思考的國際關系核心問題。
傳統的均勢五強沒有變化,但是力量分配發生根本變化。傳統上法德位於歐陸的兩端並擁有優勢,中歐普奧雖稍弱但足以借德意志邦聯理論上的協防自保。而英國扮演局外「守夜人」或者說局外平衡者的角色。普法戰爭後,法國的優勢不再,德意志帝國以一個中歐強國的面目出現,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失掉了威望,而這個威望本來還能裝點一下它虛弱的門戶,與匈牙利的聯合(1867年)帶來的利益和問題幾乎一樣多。俄國在逐漸從克里米亞失敗中走出來,但是步履蹣跚。英國的習慣是保持自身的行動自由,只在均勢崩潰的決定時刻義無返顧加入維護均勢的行動,要麼全力以赴要麼什麼都不做(ALL OR NOTHING)。但是如何判斷均勢的決定時刻卻變的困難,因為德國是靠內部統一而不是對外擴張改變了傳統均勢格局,沒有判斷就沒有行動,很快英國就習慣於對歐陸什麼都不做,專心於全球殖民帝國的建設。均勢如果是資本主義的必然,那麼也不能僅憑自發,因為均勢的格局因為多極力量組合有太多可能,合乎邏輯的設計與精心的安排才能產生一個有生命力的均勢,否則還需推倒再來。
困繞新的大國格局有兩個致命傷:作為普法戰爭後遺症的法德關於阿爾薩斯和洛林歸屬的領土爭端;英國、奧匈和俄國在東方問題上的長期利益沖突。有這兩個因子存在,新的大國格局中各個國家的力量組合失去了許多彈性和選擇,而傳統均勢認為均勢體系中的每個國家都有充分的自由來進行力量組合。從實踐看,法德很難走到一起,奧匈與俄國,英國與俄國在巴爾干利益無法調協。因此新的均勢體系是個很難保持力量平衡的體系,只能勉為其難的暫時維持現狀。
各國的判斷
英國傳統上是均勢「守夜人」,但是普法戰爭後它的表現並不完全是這樣。實際上這有先例可循。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夥同法蘭西第二帝國對俄國為了巴爾干開戰。然而巴爾干危機顯然不能作為均勢平衡者介入的理由,巴爾干危機難道是威脅均勢存在的危急時刻嗎?在英國看來,為了滿足英國在近東的利益,可以是的;在法國看來,為了打破神聖同盟,也是的;放到歐洲的全局看,則顯然不是。沒有英國的支持,拿破崙III不會進行軍事冒險,實際上英國對克里米亞戰爭的熱衷超過法國,因此英國至少要對維也納體系的崩潰負有責任。
英國之所以能做均勢的平衡者,是因為英國對歐洲大陸無予無求,然而當英國僅僅因為歐洲以外的利益而與歐洲大陸國家發生瓜葛,它就不能做一個冷靜的局外人,判斷也會出問題。普法戰爭後英國人面對的是一個列強集體瘋狂瓜分世界的時代,與其他列強在歐洲之外的沖突只會越來越多,把世界范圍內的沖突放到歐洲的小舞台上,英國人的平衡者角色只能勉為其難了。
普法戰爭後,英國與俄國的矛盾從近東一直延伸到中亞和遠東。一個自視為平衡者的國家竟然長期和均勢體系內的一個國家敵對,那麼均勢體系內實際上就沒有一個稱職的平衡者,盡管它沒有結盟,有表面的行動自由。日後的布爾戰爭將說明它的行動自由有多尷尬。英國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海外,自然對歐洲形勢的變化反應遲鈍。它可以用德國是基於統一而不是對外擴張改變了傳統均勢來給自己無所作為找解釋;當看到俾斯麥有意走到台前扮演公證人(1878年柏林會議),它樂於躲到背後,殊不知四戰之地的中歐帝國擔任此種角色一點都不合適。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先天不足,內憂外困,其處境實際上比第二帝國更加糟糕。背上復仇與收復失地的承重包袱的法國其實在軍事和外交上都難有作為。在工業化時代人口的幾乎零增長、煤鐵資源的嚴重不足意味著在軍備和人力上相對於德國的長期劣勢。在外交上,歐洲大國中唯一的共和制度意味著尋求盟友需艱難跨過意識形態的門檻。普法戰爭後法國立即尋求與俄國的接近卻沒有太大效果說明在沒有重大共同利益的情況下跨越意識形態障礙的艱難。相反,披著保守主義外衣的三皇同盟在俄奧有根本沖突的情況下竟然也能實現。法國過去可以沒有盟友,因為它足夠強大,即使衰弱也能再起。現在卻不能沒有盟友,因為只有藉助結盟它才能擊倒德國,甚至說免於被德國侵略。對德國處於戰和兩難的境地,結果是對德不戰不和,只能等待機會。繼承拿破崙III的海外冒險政策對歐洲以外進行殖民活動是第三共和國加強實力與威望的重大抉擇。俾斯麥也樂於法國人這么做,因為法國將要面對的是英國的敵視。實際上,1869年歐仁尼皇後參加的蘇伊士運河開通典禮被英國人視為對英國近東利益的巨大挑戰。
奧匈帝國的二元制意味著帝國的兩難選擇。向巴爾乾的擴張是對1866年失敗的補償,奧地利也需要新的領土來補血。匈牙利則擔心隨著巴爾乾地區加入帝國,匈牙利的政治地位將下降。對哈布斯堡帝國來說,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風暴的威脅時刻存在。向巴爾乾的擴張將加重這種威脅,因此擴張不僅是外交和軍事問題,同樣也是內政的頭疼問題。俄國則沒有這些顧慮,在泛斯拉夫主義的口號下,俄國希望把土耳其帝國徹底肢解並佔領。奧匈的考慮是即使奧匈暫時不向巴爾干擴張,也要阻止俄國這么做。奧匈需要借重英國的力量,直到後來德國的介入。對德政策也在改變,弗蘭茨 約瑟夫皇帝對1866年的失敗久久不能釋懷,但是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的軍事表現讓他感到雪恥無望。匈牙利的安德拉西主政後主張對德友好,這是基於現實的考慮。東方三君主國中最弱的奧匈不可能同時與兩個比它強的鄰居交惡。
俄國用復雜的心態來看待德意志帝國的崛起。長期以來,俄國將普魯士看作它的小夥伴,現在卻要與它平起平坐。盡管利用普法戰爭,俄國得以修訂1856年《巴黎和約》,重返黑海,但是克里米亞的夢魘還是常常困擾它。向巴爾乾的擴張是長期既定國策,而且俄國在此問題上並不需要結盟,因為它想獨占巴爾干。它需要的是其他列強的默許和承認。英國和奧匈在巴爾干問題與俄國作對,那麼爭取德國的友誼對俄國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德國按照俾斯麥的設計實現了統一,為了消化這個果實,德國需要和平。俾斯麥低估了法國人對失去領土的仇恨以及法國恢復的速度。作為應對之策,它有;兩個選擇:1)與法國和解,領土不歸還,和解根本沒有可能。2)保證德國與其他列強的關系都好於這些國家與法國的關系,孤立法國。按照第2個選擇,德國就需要與其他列強進行利益交換以獲得支持,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德國捲入境外事務,甚至所有歐洲范圍的國際事務,因為它要和除法國以外的每個列強協調關系。
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德間的矛盾

Ⅳ 為何說普法戰爭是一場意義深刻的戰爭呢 它有哪些影響呢

普法戰爭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因此,法國的經濟發展被推遲了至少十年;因此,普魯士將統一德意志帝國;因此,整個歐洲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也正因為如此,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災難的根源,並深深地影響了世界。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場戰爭帶來的影響吧。

義大利利用法國未能贏得戰爭驅逐了法國在自己國家的權力。普法戰爭後,各國重新定義了自己的國際地位。為了限製法國的發展,德國積極協調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法國也積極拉攏其他國家,從而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立,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德國通過這場戰爭統一了整個德國領土,法國的割地補償加快了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步伐,加快了德國的經濟發展;由於這場戰爭的勝利,德國在歐洲的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

Ⅳ 普法戰爭對法國的影響是什麼

普法戰爭對歐洲的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對中國也產生了影響。其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 1、對德國的影響

?首先,德國的統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使德國僅用了二十餘年的時間,便一躍而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和軍事大國。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因素,除了德國統一這一因素外,還有阿爾索斯和洛林提供的自然資源,法國的賠款所提供的資金,加上世界正處於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德國經濟很快發展起來。其次,德國統一,其綜合國力強大,使德國在歐洲政治格局中佔有更為有利的地位,進而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新的政治和軍事的不平衡,為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這樣看來,一戰與普法戰爭確實存在某種必然聯系。

2、對法國的影響

?普法戰爭使法國一蹶不振。六十年代,法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還據世界第二位。但戰後,由於割讓阿爾索斯和洛林,法國喪失了重要的自然資源;對德國的巨額賠款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負擔,經濟發展失卻了動力;法國的金融業的畸形發展,使法國工業發展受到了阻礙;法國大革命後確立的小農經濟政策使法國農業困難重重,落後的農業使法國失去了農村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盡管法國經濟也有所發展,但是已經落在美國、德國之後,居世界第四位。在政治上,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廢除了君主制,法國國內政局動盪,先有巴黎公社的革命,後有保守派、共和派、保皇派等政治派別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國內政局不穩,形勢混亂,這對法國經濟發展造成了相當影響。而這些現象,與普法戰爭不無關系。

? 3、對義大利的影響

?十九世紀上半期在義大利興起的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運動日益高漲,通過普法戰爭,義大利把德國勢力趕出了義大利。七十年代,最終完成了統一。統一後的義大利,結束了異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的統一方式使義大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 4、對中國的影響

?1883年3月,費茹理第二次組閣,決定發動侵略戰爭。這有三個好處,一是擴大殖民勢力,二是鞏固政權,三是為了轉移國內的斗爭視線。中法戰爭時期,中國對世界情況已經有相當了解。針對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的失敗,中國駐法國公使曾紀澤對法國的表面氣勢洶洶,其實色厲內荏的情況了解得相當清楚。他建議清政府採取「談和與備戰並重」的方針,認為備戰越充分,越有利於解決爭端。總稅務司赫德也認為:「中國如僅單獨對付法國,我以為它能夠好好的打一陣……」(《中國海關與中法戰爭》,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0頁)1885年3月,中國軍隊取得了鎮南關——諒山戰役的勝利,導致了費茹理內閣的倒台,清政府採取了乘勝即收的策略,雙方簽訂了《中法新約》,這里姑且不談這種策略是否是「賣國」,它至少說明:中法戰爭時期,法國經濟地位下降,軍事實力下降,政局不穩。在戰場上,法國軍隊不能完勝中國,而這恰這恰是普法戰爭的結果。

Ⅵ 為什麼從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就不行了

從路易十四到拿破崙,法國可以說是歐洲大陸的中心與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法國發生的革命很快就影響整個歐洲,但自從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就變爛了,失去了歐洲大陸中心的地位,一戰被德國佔領了東北部,靠英美支援才把德國耗到崩潰,二戰時更是被德三速推,簡直就是不堪一擊!

Ⅶ 普法戰爭最後造成了什麼後果

讓德國完成了統一,加快了德國工業革命的進程,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讓德國的政治得到統一,奠定了霸權地位。

Ⅷ 普法戰爭的結果及其影響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斗爭。普魯士是一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並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舊邦聯宣布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並北部4個支持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一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崙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一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藉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一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採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一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採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范圍,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義大利統一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系很快便進入一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一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預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一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共12萬餘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軍第四軍團佔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麥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佔領符里濟、棟舍里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一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崙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共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餘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台執政。

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並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並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一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游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飢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周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一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盪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製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主動權。

Ⅸ 普法戰爭簡介普法戰爭對法國有哪些影響-趣歷史網

普法戰爭的影響有哪些?普法戰爭法國為什麼輸?趣歷史這就為你介紹:

普法戰爭簡介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王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

但蓄意挑起戰爭的俾斯麥卻在電報上刻意添油加醋(即所謂埃姆斯密電),激怒了法國輿論界,正愁找不到出兵借口的號稱杜伊勒里宮的狐狸和神秘的斯芬克斯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馬上宣戰。

普法戰爭的影響

一、普法戰爭對法國的影響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崙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像火山一樣爆發了。

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佔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

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

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斗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

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

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

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因鐵礦產地的喪失和政局的混亂而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閱讀全文

與普法戰爭後的法國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