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中世紀有什麼特色

法國中世紀有什麼特色

發布時間:2022-08-11 23:18:44

A. 中世紀法國文學的基本特徵

根據語言和文學將法國分為兩部分
法國和其地理與政治一樣,在它的中部從東到西劃一條線,便可以根據語言和文學將法國分為兩部分:在地域上,南方要稍小於北方;在語言和文學上也同樣如此。北方的文學占據了優勢地位,而南方卻日趨衰亡。今天,只有從南方布洛溫斯的一些詩人身上還能看到文學的流風余韻,他們的詩作體現出了一種愛國主義的獻身精神。近代名望最高的布洛溫斯詩人是菲特烈·米斯托爾,布洛溫斯文學在中世紀達到它的頂峰,在12到14世紀這段時期內,布洛溫斯文學融合了其西邊的西班牙文學和東邊的義大利文學的成分,從而在燦爛悠久的歷史上孕育出了歐洲最絢麗、也最具吸引力的文明。
當時的詩人都是「吟遊歌手」
當時的詩人都是「吟遊歌手」,這個詞具有「發現」和「發明」的意思。法語中的trouver(看出)和英語中的treasure-trove(發現的財富)都和這個詞有關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吟遊詩人(troubadour)並不是那些在歌劇中穿著華麗衣服,彈著吉他的民謠歌手(wandering minstrel),他們是一個紳士、騎士、貴族甚至是一國之君,他們創作著韻文和詩,把音樂當作一種高貴的技藝。吟遊詩人的等級是帶有排斥性的,只有那些證明自己在詩歌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才智,並且能夠做出優秀的歌曲的人才會被承認是吟遊詩人。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得非常民主,因為一個社會地位很低的人也能夠贏得這一為很多人覬覦的榮譽。那些不是吟遊詩人的貴族會出錢資助這一韻詩和歌唱的藝術,在自己的庄園中宦養一些真正的詩人,或者熱情款待那些從其他貴族庄園中過來的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的主題是抒發歌頌愛情。
大部分的歌曲都得以保留下來,這些歌曲有時候非常簡單卻感人肺腑,接近於人們自然的歌聲;時而又高亢細膩並富有深沉的哲思。詩人們在發明歌曲的新形式上相互競爭,在相對古老的形式中注入新的內容。同時吟遊詩人還創作並保存了許多長篇敘事詩,今天看來,散布於歐洲的許多浪漫小說或許也是他們的傑作。布洛溫斯游吟詩人的藝術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封建庄園的基礎上,直到今天,還有百位以上的布洛溫斯游吟詩人仍然有機可尋。然而到了13世紀之後,南部貴族們在戰爭中衰敗下來,吟遊詩人變得無所依靠,人們再也聽不到他們的吟唱。在西班牙和義大利,他們也逐漸消失了。
一個更加持久和連續的生活賦予給了法國北部地區的詩歌(和散文),正因為如此,法國的文學才會在好幾個世紀里都在歐洲占據著統治地位,而且有著一個一千多年來都不間斷的傳統,直到最近被一個年輕詩人所打破。與布洛溫斯的吟遊詩人作品相對應,北方文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treuvere上。相對於南方吟遊詩人的創作,treuvere的創作更為專業化,而不像前者那樣帶有被貴族們所供養的門客色彩。最為重要的是,從文學的觀點來看,他們對敘事、故事、生活和音樂更感興趣。其結果是當南方成為保留了上千年的歌曲之鄉的時候,而北方則成為敘事性浪漫小說之鄉。盡管法國的抒情詩很早就開始繁榮並且永不衰竭,但布洛溫斯的歌手們還是創造出了優秀的敘事作品。
最早的詩是具有一種豪邁遒勁風格的chansondegeste(記功詩)——含義是戰功(或冒險)頌歌,主人公通常是騎士或者極為忠誠的英雄。Chansondegeste雖然是敘事詩,但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色彩。一般情況下,chansondegeste是取材於法國歷史的,但有時也取材於諸如亞歷山大大帝一類的偉人及荷馬和維吉爾神話中的一些英雄人物,還有一些則來自於不列顛的關於亞瑟王及其騎士的傳說。這些卷迭浩繁的chansons最先是用韻文寫成的,後來又用散文將其寫成浪漫小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人們對傳奇人物冒險經歷的自然需求,這種需求和今天的人們對各種流行小說和雜志的需求是一樣的。除了那些把古代的只言片語也視為珍奇的學者,現代人一般對這些故事過目即忘,因為在今天看來這些故事著實是有些乏味的。但在上百篇的chasons中,仍有兩三篇傑作,比如我們都知道的《羅蘭之歌》。羅蘭是查理曼大帝的一個騎士,在西班牙打了敗仗從比利牛斯山脈撤退時戰死。即使在最後關頭,他也拒絕向查理曼吹響救援的號角,最後與他的兄弟奧利維一起壯烈戰死。實際上,純潔的羅蘭最終是在向神挑戰並與神戰斗,因而極為悲壯。
和其他的法國詩歌一樣,直到一百年以前, chanson才被重新被發現,並被多次編輯,翻譯成近代的法語和英文。羅蘭的故事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一直都在被人改編,它在義大利極為流行,成為了阿里奧斯托的傑作《瘋狂的羅蘭》的創作主題。這個故事直到變換成散文體,在其他國家的影響變得衰弱時,它才為英國人所熟悉。在這個巨大的英語和法語圈中,英國人所熟悉的,並不是查理曼大帝,而是我們在前一章中一帶而過的亞瑟王。
早期的法國詩人們將他們的天賦用於對那些傳說故事進行改編與創作,瑪麗·德·弗朗斯和克雷蒂安·德·特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兩位。瑪麗·德·弗朗斯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英國所度過的,作為亨利二世的門客,瑪麗·德·弗朗斯住在其庄園中。在那裡,所盛行的文化都是法國式的,就連國王也是普洛溫斯的公主。從弗朗斯的《藝妓》(lais)中,我們可以窺見具有童話色彩的特里斯丹和蘭法爾的影子。弗朗斯是一位純真的詩人,不太顧及故事的形式和技巧,但同時,他卻非常內行地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近代的研究家們傾向於認為詩歌並不存在一個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早期的」詩人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那樣幼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沒有所謂早期的概念的,因為他們的創造也有非常豐富的積淀,幾個世紀以來,他們追趕著自己的先驅,從中吸取近代投資所無法企及的活力。瑪麗的《藝妓》現在已經有了多個譯本,以及一些解釋和研究文稿。在英譯本中,一些非常有趣的,隨意的意譯,出自於19世紀詩人阿瑟·奧肖內齊的手筆。
對亞瑟王故事的發展和演變做出過重大貢獻,具有重要地位的詩人是克雷蒂安·德·特羅,他從12世紀後半葉就一直住在查理曼的宮廷里。他創造的《里昂的騎士》、《埃里克和愛尼德》,以及關於蘭斯洛特的故事《馬車騎士》、《特里斯丹和琦瑟》和《帕西法爾》等不僅是法國早期敘事詩的精華,同時也成為我們在馬婁里的英譯本中所看到的後代散文體故事的素材。我們在後面還要談到克雷蒂安·德·特羅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除了浪漫小說中涉及到的亞瑟王和其他英雄人物之外,在眾多毫無價值的作品中,還有三種詩值得注意,其中有些傑作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離奇的想像力。第一種是「詩體故事」(fabliau),這是一種以動物為主角的寓言,長盛不衰的《伊索寓言》,以及現在我們哄小孩睡覺時所講的兔子的故事都屬於這一類。將這些相關的故事編成一個集子,便出現了《列那狐的故事》,在英語中的對應物則是喬叟的《修女的故事》,在他的故事裡,狐狸不再聰明狡猾,不再獲勝,如《伊索寓言》一樣,將這樣的形象轉化為失敗者的形象。在晚期的法國文學中最偉大的寓言作家是拉·封丹,他並不是取材於中世紀的作品(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中世紀的那些作品仍然不被人重視),更多的時候,他以古典作品為素材,憑借其敏銳的諷刺和豐富的想像力進行創作。中世紀的這些詩體故事都只是些簡單的動物寓言,並非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一個透視和素描,從中透射出反映人性特徵的幽默之光,?緱攔?摹獨?澩笫濉罰╱ncle Remus)中的那樣。
帶有寓言式的道德說教
第二類則與此不同,帶有寓言式的道德說教,在這類作品中。角色都是抽象出來的美善、邪惡、愛、恨、嫉妒等等。其中的代表作是《玫瑰的羅曼史》,這是一篇關於愛、勇敢的長詩,並且從中吹拂著一股帶著諷刺的微風。由於騎士道、社會規則以及莊重的禮儀等方面的原因,中世紀的人們都喜歡放聲大笑。《玫瑰的羅曼史》以認真而又略帶戲謔的態度忠實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的特徵,在這方面,相對於其他作品來說,它是最重要的。更為難得的是,雖然它是由兩個未曾謀面的詩人先後完成的,但這部長詩卻出奇地維持了風格的統一與完整。在13世紀的上半葉,吉約姆·德·洛里斯完成了整部詩篇的上半部。下半部則是在二十年後由讓·德·默恩完成的。默恩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詩人,他的創作並不僅僅以愛情為創作題材,大部分內容涉及到中世紀時期的社會思想,他的眼光頗具前瞻性。法國最為犀利的批評家之一,蘭森博士說,從這位詩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正在發育的東西,一種萌動著未來的東西。因為那時生命,是整個民族的生命。喬叟翻譯了《玫瑰的羅曼史》中的一個片斷,對於其他署有他的名字的其他翻譯文稿,學者依然表示懷疑。詩歌沖擊了中世紀里保持了三個世紀的幻想,是對中世紀思想的許多方面和整個人性的解放。對於這部作品的歷史地位,我們不容置疑。而至於它給我們帶來的閱讀快感,則是另一方面的問題。當這部作品被賦予了詼諧幽默的筆法以及詩一般的意境時(類似於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後》一般的意境),近代的讀者並不能像中世紀的先祖那樣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部長篇的道德寓言。
中世紀第三種非常重要的詩體是抒情詩
中世紀第三種非常重要的詩體是抒情詩,不管是在創作的種類還是寫作的數量上,它都顯得很繁盛。雖然有的抒情詩依然有跡可尋,但大部分都是佚名之作,作者隸屬於社會上的各個階層。有的學者將他的學識與音樂相結合,試圖用他們的作品來改進文學及其語言的品味和形式,有的是貴族,熱愛藝術而親自創作。在那些日子裡,甚至國王們都是很好的歌手。在這些皇族歌手中,迪波爾特斯四世最具有代表性,他會記得其他具有歌唱才能的君王,英格蘭的理查德一世、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西班牙的「博學之王」阿方索十世等等,都具有詩歌天賦。另一方面,詩歌之花也並不僅僅開放在貴族的花園中。許多普通人創作的流行詩作更加貼近生活,就像所有國家的民間歌曲一樣,它們表達了最基本的感情、墳墓、同性戀、輕佻和激情飛揚的心境。
傅華薩的《編年史》是一部14世紀的騎士浪漫小說,也是當時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幾乎記載了「法國、英國、蘇格蘭和西班牙」將近一個世紀的全部的歷史,這比浪漫小說更加讓人振奮,它是對當時代的一個偉大的刻畫。傅華薩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他永遠都在以強烈的好奇心觀察著這個世界,並將其所見所聞加以記錄。他的文筆活潑清新而且真實客觀,這使他不僅成為了一名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托馬斯·格雷說他是「未開化時代的希羅多德」。在伯納斯伯爵將它翻譯成為英文之後,它還在16世紀成為了英國文學的一部分。同時傅華薩也是一個擁有高超技巧的小詩人,但他所生存的年代卻是散文的世紀,直到他的下一個世紀,抒情詩才在法國大行其道。在傅華薩之後,法國散文的發展才開始趨於全面,盡管他的記述有些繁瑣和零亂,然而卻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可以算是那些世紀中法國散文的代表。
與法國,尤其是與法國南部文學——布洛溫斯的文學創作有著親密聯系的,是西班牙的文學。法國有《羅蘭之歌》,西班牙也有民族英雄史詩《西德之詩》。所謂「西德」(Cid)是一位反抗摩爾人的領袖人物,他的真名叫做羅德里格·迪亞斯·德·比瓦爾,「西德」是阿拉伯語中「王」的西班牙語的音譯。正如羅蘭以及其他的半歷史人物角色,「西德」的偉大業績成了傳奇的主題。富於智慧的塞萬提斯通過他的一個角色之口說:過去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西德」這樣的人,但是書中所描述的他的所作所為卻值得我們懷疑。(這既是對文學也這是對歷史所作的一個中肯的論斷,在閱讀中世紀小說時,我們最好記住這一點)。在西班牙之外,「西德」也是一個大受歡迎的偉大角色,比如法國劇作家皮埃爾·科內耶就以他作為其悲劇傑作的創作主題。

B. 歐洲中世紀有哪些特點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十四世紀末與十五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十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二戰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中世紀的城堡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梵蒂岡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梵蒂岡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12世紀波恩市的建設情景。(現藏於波恩市立圖書館)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C. 簡述中世紀時期法國游吟詩人的主要藝術特色

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獨屬浪漫,中世紀的游吟詩人讓整個社會多了一些色彩,是中世紀的表演者、創作者和傳播者,游吟詩人自己作曲、作詩,自己演奏、演唱,將音樂帶向每一個角落,從一個國家傳向了另一個國家。游吟詩人的出現比人們想像的要早,隨著語言的形成,音樂也隨之出現,是一種獨有的藝術形式,詩歌和音樂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到了12世紀中葉,這種音樂傳到了法國,甚至德國,在各個地方都有所傳唱,從貴族階級影響到了平民階級。游吟詩人的歌曲感染了各個地方,每一首歌曲都充滿著浪漫的氣息,特別是在義大利以及西班牙。貴族們往往很願意成為游吟詩人,可以在不經意之間就獲得女子的芳心,而平民則是將游吟詩人作為自己謀生的工具,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且音樂也隨之不斷發展。

D. 中世紀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徵其歷史地位如何(800字)

寫作思路:通過客觀的眼光對於中世紀的文化特點進行描述,寫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結出中世紀文化的歷史地位。

正文:

西方基督教的興起,象徵著古代的結束和中世紀的開始。漫長的中世紀是「上帝」統治人類的時代,時間跨度將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西方進入了「政教合一」神權體制的思想黑暗年代。

中世紀無異於「黑暗時代」的代名詞。可是,如果以相因而持續的眼光來觀看這三個世代相承的歷史階段的時期更替,「史學家現在認識到中世紀歐洲具有巨大的創造力」,因為「經年累月的研究已經表明,中世紀社會仍在持續發生變化」,這就是「約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紀時代結束時,歐洲的技術與政治的和經濟的結構,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當中佔有決定性的優勢」。然而,當這一優勢以殖民擴張的方式來體現時,往往被視為邪惡而與中世紀聯系起來。

這樣,中世紀的黑暗表象,也就完全地遮蓋了中世紀的文化成就,促使歐洲以外的人們滿懷著對於邪惡的憤恨而認同於歐洲之內的人們關於中世紀的說法,並且將中世紀這一概念普遍化,用來作為對於人類文化與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特定時期進行的時代命名,從而使中世紀成為具有批判性文化概念:「今天,在一般人的頭腦里,『中世紀』這一名詞臭不可聞,它已經成為反動或者停滯的同義語。

因此,如果一個現代改革家想要指責他的保守的對手的思想,他只要把他對手的思想貼上『中世紀』的標記夠了。」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盡管中世紀並非是一個漆黑一團的歷史世代,但由於歐洲中世紀文化發展的主要時代特徵的獨特性,使其有別於古代與現代,這就是基督教以其國教化及國家化,不僅使基督教神學壟斷了思想而成為官方哲學,而且使基督教教會插手了政治而具有統治權力

在基督教從思想到政治的直接影響下,在保障與促進了歐洲文化發展的同時,又妨害與阻礙了歐洲文化的發展,因而這一影響的正面性與負面性之間的對比十分強烈,較之文化發展的評估需要整體性的綜合考察,作為個人的觀察者往往具有偏於一隅的局限性,因而更容易注意到這一影響的負面性。

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上帝之道深入人心,特別是文化發展空缺之中的艱難生存環境,使教徒們感受到人間地獄的滋味,力圖以自己的苦行來為自己深重的罪孽進行贖罪,不僅出現了眾多的修道院,而且出現了更多的不願脫離人間生活的教徒,故而他們採用朝聖這一最普遍的苦行方式來實現自己的贖罪願望,由此讓上帝之光普照眾生。

所以,到《啟示錄》所說的「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去,親臨沐浴神的榮耀光照,親自在「城的光里行走」,已經成為每一個信徒的最大願望。 這樣的朝聖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於是,在公元1065年,就出現了一幅由一位主教帶領一支由7000個日爾曼信徒組成的朝聖隊伍,浩浩盪盪地向耶路撒冷行進的浩大場面。

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這基督耶穌受難的地方,沿著當年基督耶穌身背十字架走過的道路,親眼目睹基督耶穌被釘死的那座頭骨形狀的小山丘——髑髏地時,心中就感到應該像基督耶穌承受十字架的重負與苦難來為世人贖罪那樣,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來自我贖罪,因而十字架已經不是痛苦恥辱的象徵,而是天國福音的象徵,成為每一個信徒堅守信仰的標記。

來到聖地耶路撒冷,就是通過苦難的考驗來虔誠地信仰,在靈魂的凈化之中來走向新天新地。 可是,此時的耶路撒冷,並不僅僅是基督教的聖地,除了是猶太教的聖地之外,它還是伊斯蘭教的聖地。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佔領了耶路撒冷以後,就修建了清真寺與岩石殿,從此,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多數歲月里都在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好在基督教的朝聖者只是對聖地耶路撒冷充滿了崇敬嚮往之情,並沒有奪取它的打算,因而也不會受到多大的限制。

不過,在公元1077年,當塞爾柱突厥人佔領耶路撒冷以後,基督教的朝聖者開始受到限制,並且,佔領者還向他們徵收高額的費用,因為此時的塞爾柱突厥人正在猛攻拜占庭帝國,他們需要源源不斷的軍費開支。最後,在公元1085年,日耳曼信徒前往聖地耶路撒冷的道路已被完全切斷。

中世紀的思想特徵是蔑視物質,重視記號所表達的意義。「代表本身的事物(用於實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碼結構中占據最低層;作為另一類事物(用於觀念表達的目的,如權力、神聖、高貴、力量、富有、智慧等)則與前者不同。

由於意義問題與價值相聯系,就產生了把各種文化記號的表達與內容分等的問題。此外,記號的價值學不僅受事物的價值影響,而且受內容與表達之間關系的某些定量特徵的影響。」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內容相對應的價值就可能達到較高的層面。

如十字架原本是羅馬帝國執行死刑的刑場標記,由於基督教將其作為聖像裝飾物,其內含的價值意義使這個標記成為教民崇拜的對象。這種崇拜行為是符號性的,因為教民崇拜的不是聖像裝飾物的物質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觀念與權威。

在這種意義等級結構中,占據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質性的記號,稱為零記號(即表達抽象意義的記號,沒有現世的物質可以與其相匹配)。正是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中世紀藝術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題材,而人的現世生活卻很少表現。

E. 中世紀的特徵

簡單的概括:封建教會與新興資本主義的思想斗爭.

中世紀(Middle Ages)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觀念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工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軍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後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黑暗時代的早期軍隊,是一群沒有組織的徒步士兵。當重騎兵興起後,最好的軍隊就是一群沒有組織的騎士。徒步士兵會對沿途的農田造成破壞,在攻城戰時則會造成更大的打擊。不過,在作戰的時候,騎士們會試圖與他們的敵人作一對一的交戰,而徒步士兵又會夾在敵我雙方的騎士之間。這種戰法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中古時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農民,並未受過作戰訓練。弓兵在攻城戰上十分適用,但在戰場上也一樣冒著被消滅的危險。
到了14世紀後期,指揮官加強了騎士的紀律,使他們的軍隊更能發揮團隊的合作。但是在英國的軍隊里,盡管長弓兵在很多的戰場上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可是騎士並未給予這些射手太多的重視。紀律也讓越來越多的騎士為報酬作戰,罕有為忠誠和光榮作戰者。在義大利的雇傭兵以長期作戰但少有損傷而聞名。在這個時期,各階級的士兵都是軍隊的資產,不會被輕易遺棄。這使得過去追求光榮的封建軍隊,逐步成為只關心他們會收取多少報酬的專業軍隊。
騎兵會被特別地劃分為三支隊伍或三個部分,然後一隊接一隊銜命作戰。第一波的攻擊會突破或沖散敵軍,接著第二或第三波的攻擊就能加以制服。敵軍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殺戮或俘虜。
事實上,騎士如果採取個人行動,對任何指揮官的計劃都是很大的傷害。騎士最關心的是忠誠、光榮和騎乘在一流隊伍的第一行列位置。為爭取個人光榮,在戰場上獲得全面的勝利反而淪為其次。在戰場上開始作戰之後,不用多久騎士就會攻擊他們所看到的敵人,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整體作戰計劃。
指揮官在必要時把麾下騎士自馬上卸下,是控制他們的最佳手段。這是小型軍隊普遍採用的方式,因為這些騎士很少會期望在作戰中表現。卸陣下來的騎士可以適時加強戰鬥力量,並提振一般徒步軍隊的士氣。這些騎士和其餘徒步士兵,會被用在減緩敵騎沖鋒的標樁、或其他戰地工事的後方作戰。
1346年的克里斯戰役,是騎士不遵守紀律行為的一個例子。當時法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超過英國的軍隊(四萬對一萬),並且擁有非常多的騎士。英國人把長弓兵分成三個隊伍,在標樁的防護下投入戰場。在這三個隊伍之間的,是兩隊卸下馬的騎士,而第三隊卸下馬的騎士則被保留作預備軍。法國國王亦將麾下騎士組編為三個部分,並且指派熱那諾斯的僱傭弓兵去射擊英國的騎士,但因弓弩被弄濕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國騎士又忽視法王在組織上的努力,在開戰不久後,一見敵軍就立刻狂怒不已,張口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殺啊!殺啊!」由於法國國王忍受不了熱那諾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騎士前進,並擊倒在他們前面的熱那諾斯弩兵。這場戰斗持續了一整天,最後由英國的騎士和長弓兵(他們保持了其弓弦的乾燥)打敗了那些騎著馬匹但作戰時毫無紀律、亂成一團的法國騎士。
到了中古時代末期,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價值不如以往,幾與投射部隊和徒步軍隊無異。在這個時期,人們已經了解何以審慎部署的攻擊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訓練步兵的重要。作戰的規則改變了,標樁、馬匹陷阱和壕溝都常常被軍隊用作防護工具,以抵抗騎兵的攻擊。如果騎兵對大批各個等級的長槍兵和弓兵(或槍炮手)作出攻擊的話,只會產生一大堆受創的馬匹和騎兵。騎士會被迫徒步作戰,或等待適當的攻擊時機。只有敵軍在移動、混亂、或從臨時的戰地防禦工事中走出來的情況下,毀滅性的攻擊才能奏效。

宗教:
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發起了八次十字軍東征。

疾病: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兩次,發生在540年~590年。並沒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不過一般相信這個疫病導致東地中海約250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企圖恢復羅馬帝國光榮的夢想也因此失敗。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內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內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葯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正重情度逐漸下降。
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F. 法國中世紀的十字弓是他們的特色武器嗎

法國人們最喜歡的遠程武器就是十字弓。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復雜的器械,用牛角和筋腱強化弓的力量。發射之前,十字弓手要把腳放在弓前端的蹬板上,把弓弦掛在腰間皮帶的鉤子上,這就意味著他先要彎腰屈膝蹲下,然後站起身子拉動弓弦,直至弓弦連上扳機。

要知道阿拉伯人早在1325年、1326年、1331年進攻西班牙的基督教政權時,就已經使用了「馬達法」等火器。此外十字弓還有長弓這類的武器還有一點缺點,那就是對於使用者的技術要求高。雖然十字弓和長弓殺傷力強,但要有效地使用十字弓(和長弓),就得經過幾個月時間的練習,而要真正精通則需數年時間的刻苦訓練。但火槍的使用就比較簡便,步兵經過短時間的訓練便可很快掌握。

G. 中世紀西歐社會是怎麼樣的呈現出什麼特點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封建庄園與領主、農奴的關系密不可分,要了解中世紀農民的生活就必須了解重視界封建庄園的運轉情況。
生活習俗主要是指服飾、飲食、居住等方面。它與社會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水平、文化傳統、自然環境有直接的關系。
歐洲中世紀,尤其是公元5世紀,戰爭十分頻繁。古代文化被摧毀,古代繁榮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見了,新的歐洲居民不再建設劇場、浴池、道路,古代藝術消亡。古代文學、文字只有少數人能懂。歐洲通行著英國人、德國人說的日耳曼語,法國人、義大利人說的羅曼斯語,古代語言文字消滅了。在戰火中,在斧砍、刀劈、劍刺的戰爭中蠻族人帶著他們的生活習俗來到歐洲。這是一個陌生的歐洲。
5?10世紀的歐洲人,還保留許多野蠻的生活習俗。在英國傳教的聖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說:英國人完全無視婚姻關系,他們不要合法妻子,象馬或驢一樣過著放盪和淫亂的生活。(《狂歡史》79頁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年愛爾蘭的阿爾斯特女王率領她的宮廷命婦來見庫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婦們上身赤裸,並將裙子撩起,以便下身顯露。這一舉動是表示對庫楚雷恩的極大敬意。
中世紀初期,戰爭頻繁,新興的王國不斷地征戰擴充領土。那個時代法蘭克人曾認為打仗掠奪是最光榮的事業,勞動種田是無能的表現。從5世紀到8世紀他們還未能停下來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世紀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歐洲的新統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過程十分緩慢。其中義大利、法國由於羅馬的傳統影響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世紀歐洲習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時教會起了重要的作用。教會教化人們脫離野蠻的習俗,倡導純潔的生活。要求神職人員堅持獨身主義。把生活中的縱欲傾向當成罪惡,宣揚禁慾主義,宣揚鄙視金錢,反對奢華的觀念,宣揚所有的歡樂都是罪惡的觀念。教會不僅通過教士進行宣傳,還通過國家政權和教權進行懲戒。這個時期殘暴好戰的野蠻之風已不是主流,而禁慾之風盛行。教會反對服飾之美,甚至反對個人的清潔衛生,清教徒反對唱歌跳舞,反對狂歡節,反對愚人節
。在他們那兒,我們可以看見大量的對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歡史》92頁)。教會的作法已超出純凈人們道德的范疇,實際上是打著教會和國家維護道德的旗號,反對人們正當生活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個時期禁慾與反禁慾的明爭暗鬥長期進行著。這些直接影響著中世紀歐洲的生活習俗、娛樂習俗。
【(1)服飾習俗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裝珍聞趣事》)。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53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

閱讀全文

與法國中世紀有什麼特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