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近現代法國歷史有哪些史料價值

近現代法國歷史有哪些史料價值

發布時間:2022-01-27 00:04:24

❶ 法國的歷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巴黎和約簽訂後,在大歷史的規制下,法國逐漸形成了戰略配合性的綏靖外交機制,形成了具有法國特色的綏靖政策.英法綏靖推行方以維護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既得利益和霸權為宗旨,一廂情願的進行調整與懷柔,力求"避戰求和";它又以損人利己為原則,通過大量犧牲弱國利益,企圖實現"禍水東引".基於特殊的歷史,國情和戰略取向,迫於英,德,美主導的國際綏靖體系特定的政治安排,法國面對法西斯勢力逐漸處於戰略上"被動綏靖"的二律背反境地.處於綏靖"物自體"不可逆狀態下的法國,"被動綏靖"逐漸在決策層占據主導地位,最終引火燒身,亡國敗種.綏靖政策的惡果對法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依然可以從中獲得啟示.
),"綏靖政策"的概念及歷史提法
1,"綏靖政策"的含義:"綏靖"一詞來源於《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君基茂昭明德,修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其意大致為:"安撫平定,合和致遠".現代意義上的綏靖政策特指在國際關系中對侵略者採取姑息縱容,讓步妥協,以犧牲他國利益或犧牲本國微小利益去滿足侵略者慾望,謀求自身安全,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它表現為損人不利己的姑息養奸的外交理念及其政策執行過程.
2,"綏靖政策"概念的歷史淵源: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等國簽訂的條約和聲明中,作為"自我預設","自我證實"式政治褒義詞出現在政治外交戰略和活動中.這段時期內,在德,意,日法西斯蠶食式侵略擴張面前,英國,法國等國出於國家極端自私利益的判斷,推行綏靖政策,英國首相鮑爾溫,張伯倫為失敗主義綏靖政策的始作俑者和主要代表."綏靖政策"的實質,兼有"禍水東引"和"避戰求和"兩層含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有取重.綏靖政策是源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絕對沒落現狀的恐懼及相對一戰前黷武主義而反動的懦弱的民眾和平主義思潮的根本作用,在國內民主機制的消極影響下,對法西斯主義及其惡劣行經的無原則縱容,它以犧牲自己微小的經濟利益或弱小民族的主權為代價,以求得到暫時的脆弱的和平;同時出於對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仇恨,加之法西斯勢力的假象宣傳和心理的先預作用,企圖實現"禍水東引"的一箭雙雕的幻想.我認為該政策主要目的是"避戰求和",而兼有"禍水東引",只是到了綏靖後期,綏靖方迫於無奈而盲目的幻想實現"禍水東引",以自我安慰.
(二),法國"綏靖政策"的政治地位及歷史發展分期
1,法國式綏靖政策的歷史根源與政治地位:嚴格意義上,英國是真正的綏靖政策的始作俑者與推銷者,是"綏靖主動"方;而法國更多的是綏靖政策的追隨者,是"綏靖被動"方.在整個"綏靖均衡"中,英法是"綏靖推行"方,德意是"綏靖利用"方."綏靖政策"破產的標志,是以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與1940年5月法國滅亡,英國首相張伯倫下台為前後呼應的"綏靖均衡"徹底破碎的完整過程."凡爾賽體系"和"綏靖均衡"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協約國(尤其是英國,法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英,法兩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英法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在德國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勝國強加的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而更不幸的是,基於對德國存在的恐懼和雄霸大陸的幻想,法國在對歐洲形勢作出錯誤的判斷後,對德國做出了諸多愚蠢的傷害.因之國內錯綜復雜的形勢的醞釀這個綏靖政策的充分條件,加上英國強行施與的綏靖政策這個必要條件,法國的大戰略選擇出現了十分狹隘的漏斗效應,不得不隨在英國的屁股後面,一直被英德雙方牽著鼻子走.
2,法國綏靖政策的具體歷史表現:根據兩次世界大戰前後規制的二十年左右的大歷史,我將法國綏靖分期廣義的劃作以下四個歷史階段:綏靖政策反對期,綏靖政策分娩期,綏靖政策反動(執行)期,綏靖政策破碎期.一般認為,綏靖政策到德國閃擊波蘭時宣告徹底失敗.我認為這樣的劃分是狹隘的,只看到了"綏靖利用"方所獲得的絕對收益,沒有看到作為綏靖推行方的法國所喪失的相對收益,即是第三共和國的滅亡和法國社會的徹底分裂.限於文章規制,現將歷史分期簡述如下:(1),綏靖政策反對期,從巴黎和會到魯爾危機結束(1919年—1923).這一歷史時期,法國在內外政策上有盲目自大的表現,這是對以後近16年的軟弱外交的反對.(2),綏靖政策孕育期,從道威斯計劃到外長巴爾都遇刺(1924—1934).這一時期,法國國內政府更迭頻繁,如果加上前一時期,共有17屆政府執政,左右勢力互相絞織,嚴重的影響了具有前瞻性的外交戰略的出台,並為綏靖政策的產生提供歷史溫床.(3),綏靖政策反動(執行)期,賴伐爾對意妥協到達拉第簽署《慕尼黑協定》(1935—1939).此一階段內,按照綏靖的性質和程度,我將法國綏靖分作積極綏靖期(賴伐爾內閣時期),消極綏靖期(薩羅內閣到勃魯姆內閣時期),失敗主義期(肖當內閣到達拉第內閣中期).(4),綏靖政策破產期,希特勒德國閃擊波蘭而法國進行"靜坐戰"到法國敗亡(1939—1940).具體的講,這一時期可以劃分為"靜坐戰期"(1939年3月15日至1940年5月9日),"第三共和國敗亡期"(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2日).
二,法國推行"綏靖政策"的歷史動因
(一),法國"綏靖政策"的大歷史動因:
1,從國際尤其是歐洲體系,格局,秩序三個層面上考察綏靖政策出台的大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在由自由競爭階段到壟斷競爭階段過渡過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物化為"凡爾賽和約"及其體系,機制,這是根本原因."凡爾賽和約最後定稿是兩頭落空的東西:既不是鐵一般的和約,也不是和解式的和平.它既不是象法國希望的那樣足以永遠把德國人踩在腳下,也不是寬大得足以使被征服的人安於自己的新處境."二十年代初期,當法國人試圖按凡爾賽和約逐字逐句實施時,他們沒有從英國人那裡得到足夠的支持;1924年後,當法國人轉而採取和解態度時,卻為時已晚,已經不能消除深深埋藏在德國人心中的憤恨了.因為"強加給德國的賠款"對德國來講"是既不公平又不可能徵集到手的","而企圖說明賠款合理的'戰爭罪責'那段話則從根本上歪曲了這場沖突(一戰)的根本原因······關於賠款的條文說明這些條約作為一個整體的極大的錯誤:它忽視了解決方案的經濟方面,幾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民族問題和領土問題上了".這使得一戰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及異化了的唯意志論,借著特殊國家地理地緣論和希特勒的"民族生存空間"論,在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土壤中劇速成長開來,德國的復仇之劍毅然的走上了鍛造之路.
十九世紀的三大歷史主流—科學社會主義,民族獨立主義,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到二十世紀前期,已經取得重大的歷史性突破.最核心的體現是,共產主義政權的出現打亂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蘇俄成為歷史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資本主義在這個蛻變時期必然的出現了以經濟危機為中心的一系列體系下的格局和秩序危機,以"大蕭條"為高峰標志.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已經進入成熟的條約體系社會,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還有封建(封貢)體系因素的存在,德,日獨特的帝國主義體制就是最大的特徵;而壟斷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的是制度(機制)體系狀態,美國作為新興的成熟的帝國主義國家很有這種理念和機制需求.老牌的英法,面對三種類型的新生對手,惶惶如喪家之犬,忽忽如驚弓之鳥,只是消極持守,惟恐生變.國聯的產生及二戰後聯合國的發展充分說明了這種時代需求性.新生的力量渴求進行利益的再分配,舊有的既得利益所有者頑強反抗,導致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和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然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無力進行一場決定性的大戰,因為他們正站在超強國家和二流大國地位的邊緣上,戰爭將加速他們的衰敗.其既得的相對收益要求避免戰爭,這純粹是幻想.因為無政府狀態下的霍布斯效應必然的使新生的勢力,尤其是帶有封建殘余的渴求"高峰體驗"的德日等法西斯勢力,不會畏懼於高風陷的,因為風險的背後是廣闊的利益.但是幻想落實到外交實踐,必然的形成客觀的綏靖政策的形成;希特勒德國的戰爭邊緣政策更加刺激了他們的懼戰心理,主觀上促進了綏靖政策的徹底執行.

❷ 法國的歷史文化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❸ 法國歷史上有哪些文獻

弗朗索瓦.米涅的《法國革命史》,

伯克的《法國革命論》

以及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❹ 有沒有法國等級制度的具體史料以及名人平易近人的事跡

我也不知道..可是你這個貼沒人氣呀....頂頂

法國等級.你要問的是貴族之間的還是平民?

提起法國,我們很自然想到的是盧浮宮、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等歷史建築的寓意和壯美,想到的是法國人的浪漫和優雅,想到的是法蘭西民族對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寬廣胸襟。但是,如果說起坐落在巴黎拉丁區的先賢祠,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如果要真正認識了解法國,即便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也不可以忽略巴黎的先賢祠。因為,恰恰是這座建築,向我們展示了法國人的藝術價值觀,展示了法蘭西民族的精神取向。也就是在這里,我們會發現,法蘭西民族生動起來,豐滿起來,可愛起來。

按照法國人的解釋,這座建築是供奉偉人的,建築的大門採用的是古希臘神廟的樣式,肅穆典雅而莊重,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威儀。門楣上鐫刻著的「獻給偉人們,祖國感謝他們」更加顯示出它的尊貴和崇高。

如果僅僅從這些外觀上看,它還沒有什麼特別之外,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有這樣的建築,用來供奉自己民族的英雄。但是,當我們走進它的正殿之後,當我們參觀了它的內容以後,我們就不得不驚詫法國人的用心和細膩了。這里供奉的偉人有開國元勛,有共和國的締造者,但更多的是法蘭西民族的作家和藝術家們!

看到有那麼多的作家和藝術家被供奉在這里,我們自然會想到法國文學的頂尖人物,以《人間喜劇》笑傲世界文學的巴爾扎克;想到以一部《紅與黑》征服世界的斯湯達;還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里沒有他們的位置。也就是說,他們在法國人心目中還不是偉人級別的。

那麼,什麼樣的作家、藝術家才可以成為法國人心目中的偉人?

盧梭是最早被供奉在這里的作家。法國人為盧梭選擇了非常精美的棺木,棺木的正面有一肩門,門微開著,裡面有一隻拿著一束花的手伸出來,象徵著法國古典主義的巨人盧梭把自由、平等的思想永遠帶給法蘭西。大概只有浪漫的法國人才會想像得出這樣的創意。

伏爾泰也很早就被供奉在這里,他同樣因其文學作品中具有啟蒙意義的思想性而受到法國人的尊敬。

以鴻篇巨著《悲慘世界》享譽世界文壇的雨果也被供奉在這里,但是我們看到他棺木前的說明中強調的並不是他的文學巨著,而是他堅決反對拿破崙的政變,堅持自己的政見,即便回國以後也拒絕特赦的政治思想見地。很顯然,在法國人的心目中,一個偉人,不能僅僅是有卓越的藝術建樹,更重要的他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思想貢獻。盡管巴爾扎克和莫泊桑在小說藝術領域的成就登峰造極,但是因為他們的作品缺乏思想啟蒙和精神貢獻依然沒有資格成為民族的偉人。

還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作家、藝術家沒有被供奉到這里,但是有很多在藝術上沒有多少建樹的作家、藝術家卻成為這里的主人,沒有別的,就是因為他們是思想和精神的巨人。

這讓我很容易就聯想起我們國內最近關於魯迅是否是大師的論爭。有一個青年學者以《魯迅:被誤讀的大師》否定魯迅,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魯迅是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文學巨星的,但他竟然在這個時候放棄了小說創作」,故爾「魯迅在文學上是個半成品的大師」。我們不能不驚訝這位青年學者關於大師的標准。按照他的邏輯,魯迅如果放棄他把文學當做投槍匕首的功用,當做喚醒麻木民眾的號角和武器,而是像林語堂、梁實秋、朱自清、徐志摩那樣專心自己的小說文章,就能夠成為一個大師了。

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多一個那樣的魯迅,我們民族不會增加什麼光輝,我們文學的殿堂里也不會因而就增加多少分量。相反的是,因為我們有了把文學作為投槍匕首的魯迅,我們民族精神的大廈里才有了一根頂天立地的擎天巨柱。如果我們也效仿法國人建一個先賢祠的話,最有資格被供奉的是人們一直念念不忘的雖瘦弱但不失錚錚鐵骨的魯迅,而不是那位青年學者心目中的那個魯迅

❺ 誰能給我法國近代史的簡介

1、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

2、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3、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4、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5、1900~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與英國締結協約,三國協約形成。

(5)近現代法國歷史有哪些史料價值擴展閱讀: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❻ 法國歷史的近代歷史

參見詞條:波旁王朝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啟蒙運動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因無子嗣,王位由納瓦爾的亨利四世繼承。至此,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亨利四世即位後,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三十年戰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
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另外,十八世紀法國捲入一連串的戰爭,1702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54年的七年戰爭等,到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法國國力大衰,並喪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參見詞條:路易十六法國大革命
面對財政危機,愈來愈多的法國百姓被不稱職的國王路易十六,以及持續漠不關心的頹廢貴族所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中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了激進的情緒,終於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廳宣誓》,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10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在10月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與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的斗爭所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角色,17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這場戰爭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制義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
在國內,派系斗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後才告一段落。
現代社會在法國革命中拉開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出現都是此次革命的標志性產物。在作為近代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而受到贊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所出現的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 參見詞條:拿破崙·波拿巴霧月政變反法同盟百日王朝滑鐵盧戰役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法國對外發動了一連串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多次打敗反法同盟,把法國的影響力擴至整個西歐及波蘭。
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12月初,法軍在拿破崙的指揮下,與俄奧聯軍在奧斯特里茨村激戰,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決定性勝利。12月27日,拿破崙與奧地利皇帝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正式宣告終結。

1813年歐洲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擊敗,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管治,拿破崙陷入困境。1814年聯軍向法國進軍。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繼而復辟。然而,拿破崙再次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並在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不久,歐洲各君主國重新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沒,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
參見詞條:路易十八七月革命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拿破崙帝國破滅後,路易十八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試圖推行鎮壓法令,觸發一場叛亂,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後代支系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浦。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浦採取中間路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1846年的工農業蕭條,令他被迫於1848年退位。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自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治法國,而法國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參見詞條: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法蘭西第二帝國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公社
1848年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總統。1849年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1852年12月 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為了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崙三世進行多次對外戰爭。法國在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聯合英國、土耳其與撒丁反對俄國,擊敗俄國後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後又聯合義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和尼斯。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
克里木戰爭後至18世紀60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重新高漲,共和派加強斗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義大利統一、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 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逼近巴黎的普魯士軍隊採取了屈膝投降的態度。1871年2月,同德國(當時普魯士隸屬於德意志的一個邦聯國)草簽了條約,同意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給德國。同時,調集軍隊,准備解除巴黎人民國民自衛軍的武裝。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軍企圖奪取巴黎市內的蒙馬特爾高地和梭蒙高地時,被人發現。巴黎人民奮起反擊,當晚就佔領了城內的戰略要地,臨時政府總理梯也爾狼狽逃出巴黎,遷往凡爾賽。不久,巴黎公社成立。資產階級政府不甘心失敗,對巴黎公社發動了進攻。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巴黎城內的政府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斗非常慘烈,最終以巴黎公社的失敗而告終。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❼ 法國發展史(詳細點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7)近現代法國歷史有哪些史料價值擴展閱讀

法國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與其的歷史根源性有很大關系,法國有著歐洲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它能快速的發展變強,但是由於法國的面積並不太美好,又被歐洲其它五大強國包圍,所以實力一直很一般。

當歐洲逐漸從羅馬崩潰的陰影中走出,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在東方崛起,在近東重創拜占庭帝國,沿著北非攻佔西班牙,入侵法國。

由於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敗給法蘭克王國,最終入侵歐洲的核心區的理想沒有實現,攻佔西班牙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極限了。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為歐洲帶去沉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歐洲人帶來了適合他們的重騎兵技術。

但是當時的重騎兵的昂貴開銷,讓法蘭克帝國難以承受,於是分封土地分攤成本的封建主義在法蘭西漸趨流行,以至於封建主之間相互爭斗,弱化了中央權威,此時的法國分崩離析,而這種時刻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法國,法國周邊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國的自相殘殺,而後進行吞噬。

法國這個歐洲樞紐的位置早有多人貪慕,這次恰好給了這些國家機會,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在此刻發生了,當一個國家內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時候,往往國家會放棄私仇選擇大義法國就是這樣,法國的統一也由此開始;

一個叫做勃艮第的態度影響了當時法國的統一,勃墾第是第一個願意在英法戰爭中鼎力相助的諸侯,而後更多的諸侯加入進來,一起為法國而戰,那一刻法國是統一的,是一心對外的。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重騎兵在英國長弓、火葯、防禦工事面前極其脆弱,而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權對資源的統一調度,這再一次讓法國看到統一的必要性,這次法國的統一勢在必行,因為法國人面對的外敵不僅僅是英國人。

由於法國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在維持一支海軍抗衡英國人的同時,也要有一支龐大陸軍面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法國面臨的是多線作戰,這種情況也迫使著法國政治朝著集權化發展。

閱讀全文

與近現代法國歷史有哪些史料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