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的姓氏家族姓氏
下面是10個常見的法國家族姓氏:
1、Martin
作為最常見的法國姓氏,Martin也成了最平淡無奇的姓氏。他們的姓起源於Mars神(羅馬神話中的戰神)。
2、 Bernard
至於Bernard,也同樣如此。與所在城市裡三分之二的男性一樣,你也叫Bernard,讓你覺得有點太過平庸了。可拆分為兩個原德語(所有日耳曼民族最初使用的語言)的詞語,首先,「bero」是熊的意思;「harz」是強壯的意思。
3、Dubois
第三大在法國常見的姓氏,來源於生活在森林或者森林邊緣的家族。
4、Thomas
需要深究才能找到Thomas這個姓氏或是名字的出處,Thomas源於希臘語、亞拉姆語和希伯來語中「孿生」這個詞。
5、Robert
正如Bertrand一樣,這個姓氏來源於日耳曼語。
6、Richard
對於Richard這個姓氏,我們要追溯到原德國。
7、Petit
Petit這個詞來源於高盧語「pitittos」,拉丁語「pitinnus」、"petilus",用來表示細小的、瘦小的或苗條的。
8、Durand
Durand是從Durant演變而來,一個由enrant派生出來的古老名字。
9、Leroy
很明顯,Leroy這個姓氏來源於Roi(王)。我們認為這有可能是打理王室財產(尤其是土地)的人。
10、Moreau
Moreau是Morel的一種變化,也就是Maurellus,拉丁語的名字。大家都認同他起源於「Maure」。
B. 昔日歐洲四大家族是哪四個
哈布斯堡家族、美第奇家族、波旁家族、吉斯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是歐洲歷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奧地利,統治時期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1291在位)。1438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結束。
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或譯為「梅蒂奇家族」,是佛羅倫薩13世紀至17世紀時期在歐洲擁有強大勢力的名門望族。它對於文藝復興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沒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
波旁家族(法語: 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家族。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被某些人稱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波旁家族的支系在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和帕爾馬也曾建立王朝。波旁家族的世系可上溯至公元10世紀,遠祖系加洛林家族的近親,因最初的封地為波旁拉爾尚博和波旁而得名。
吉斯家族源出洛林公爵家族的旁系,16世紀—17世紀時歸附於法國。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世代,該家族地位大大提高並逐漸控制了法國北部與東部諸省。
家族,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一個社會群體,通常有幾代人。語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
C. 法國四大家族指什麼
1、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被某些人稱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波旁家族的支系在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和帕爾馬也曾建立王朝。波旁家族的世系可上溯至公元10世紀,遠祖系加洛林家族的近親,因最初的封地為波旁拉爾尚博和波旁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是歷史上最為多災多難的群體:亨利四世遭暗殺身亡,路易十三42歲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終在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
2、卡佩家族
卡佩家族是歐洲最古老的王朝之一。雖然它鼎盛時期的領土也比不上哈布斯堡家族,但是相對於開始於1020年左右的哈布斯堡家族,987年開始統治法國的卡佩家族更加久遠一些。它的分支波旁家族至今仍統治著西班牙和盧森堡,而哈布斯堡早在1702年和1780年瑪麗.特雷西婭的死去而絕嗣。
3、吉斯家族
吉斯家族源出洛林公爵家族的旁系,16世紀—17世紀時歸附於法國。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世代,該家族地位大大提高並逐漸控制了法國北部與東部諸省。家族始祖克洛德·德·洛林是洛林公爵勒內二世的次子,1528年受封為第一代吉斯公爵。
在夏爾·德·洛林時代,吉斯家族在與首相黎塞留的斗爭中失去了大部分政治力量。此後吉斯家族不再在法國政壇發揮重大影響。1696年,吉斯家族絕嗣。
4、波拿巴家族
波拿巴家族本是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波拿巴特(Buonapartes)家族的後裔,法國東南部科西嘉省的一個低級貴族,因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年)而知名於世。
波拿巴王朝(1799年12月12日—1814年4月6日、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1848年12月10日—1870年9月4日),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王朝,與其他延續數百年血統的封建制王朝相比,這一個相對年輕的王朝是一個純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王朝,王朝存在的時候, 一切都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王朝的足跡幾乎跨越了整個歐洲,成為歐洲近代歷史上一個不得不提的家族,因為統治者的姓氏而得名,一共傳7個君主,重合統治38年。
D. 法國的七大家族是哪些
家樂福 PPG集團 雅高集團 LVMH集團 雪鐵龍汽車公司 MAAF(法國三大財團之一)
法國興業銀行財團
E. 中世紀法國的世系表
一 。 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是由雨果*卡佩的男性繼承者所形成的法蘭西王國王室,卡佩王室從987年-1792年,和1814-1848年一直統治著法蘭西王國,1328年後,其王室轉移到了卡佩的旁系家族,分別稱為瓦盧瓦王朝(1328-1589)和波旁王朝(1589-1792,1814-1848),1498年後,又分別由瓦盧瓦王室的旁系所統治,分別稱為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1515)和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1598)。以下的王朝劃分按照以上的稱謂,但注意這些王朝更迭和墨洛溫王朝與卡洛林王朝的更迭、卡洛林王朝和卡佩王朝的王室世系更迭完全不同,其王室世系始終沒有中斷,是同一支王室世系的合法延續。
卡佩王朝(987- 1328)
1.雨果*卡佩(987-996), 其名字Hugh Capet,也被翻譯成休*卡佩,但這是錯誤的,法語中的H不發音。巴黎伯爵,法蘭西國王。法蘭西公爵,巴黎伯爵大雨果*卡佩的長子。而大雨果是被選舉為西法蘭克國王的羅貝爾一世的兒子和厄德的侄子(見《法蘭克王國世系》)。雨果在繼承了其父大雨果的巨額財產後,成為了當時法蘭克最有權勢的貴族。 在978-986年間,他和東法蘭克的奧托二世和奧托三世結盟,並和朗斯大主教聯合,支配了卡洛林王朝的洛泰爾國王,成為西法蘭克的實際統治者,在洛泰爾和其子懶王路易先後去世後,朗斯大主教組織法蘭克貴族選舉雨果*卡佩為法蘭西國王,987年7月3日,雨果*卡佩加冕,成為了卡佩王朝的第一代國王。雨果*卡佩在位期間,法國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極其狹小,僅包括從巴黎到奧爾良之間的狹長地區(被稱為法蘭西島,也就是他法蘭西公爵老爸的領地),其面積大約只有1000平方公里。當時的法蘭西王權暗弱,國力不振。
2.羅內爾二世(996-1031),也稱虔誠者羅貝爾,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雨果卡佩和阿基坦公主阿德萊德(阿基坦公爵威廉三世的女兒)的長子,羅貝爾二世繼承的領地非常狹小,為了恢復法蘭西國王的權勢,羅貝爾不斷和那些不願效忠的領主發生摩擦,甚至導致戰爭,1003年他入侵勃艮第領地,但被擊敗,直到1016年,羅貝爾終於合並了勃艮第的領地,領有了勃艮第公爵的頭銜,王室領地擴大了一倍以上。996年,他娶了他表妹,勃艮第公主貝莎,教皇格里高利五世拒絕批准他們的婚姻,並對羅貝爾施以絕罰(開除教籍)的處分,經過和新教皇西爾維斯特的長期談判,教皇恢復了羅貝爾的教籍,並同時宣布羅貝爾和貝莎的婚姻非法。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2樓2011-1-19
操作
3.亨利一世(1031-1060),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羅貝爾二世的次子。 羅貝爾在位期間出兵幫助其外甥、年輕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平定諾曼底貴族的反叛,而這位受其保護的諾曼底的威廉日後成為了英格蘭的征服者,英格蘭諾曼王朝的開創者,著名的「征服者威廉」。但隨著此後威廉權勢的擴張,尤其是威廉和佛蘭德斯伯爵的女兒成親後,亨利一世愈發感到了威脅, 於1054年和1058年亨利兩次入侵威廉的諾曼底,但均被擊敗,從此諾曼底和法蘭西王室關系破裂,威廉征服英格蘭後,曾舉國征伐法蘭西,若非威廉意外墜馬,卡佩王朝幾乎滅國。雖然亨利一世加強王權的努力大多失敗,但畢竟走出了卡佩王朝恢復王權的第一步。亨利一世自1016年-1032年同時領有勃艮第公爵頭銜。1032年他將勃艮第分給了他的弟弟羅貝爾*卡佩。此後長期影響法國政壇的勃艮第派,即自勃艮第公爵羅貝爾*卡佩始。
4.腓力一世(1060-1108),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和基輔羅斯公主安妮的長子,(當時的法國國王只能娶到本國諸侯的公主,或者是像亨利一世那樣,娶遙遠的外國小邦的公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地位之低。)或稱公正的腓力。Philippe 這個名字當時在西歐非常少見,因為這是個東方希臘化的名字,這也可以反映出她母親的東方情調。亨利一世去世時,腓力年僅八歲,其母安妮攝政到1066年,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位攝政的王太後。1092年,腓力和其荷蘭公主貝莎離婚,並娶了安茹伯爵的夫人貝特德,遭到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絕罰處分。 此後腓力雖然放棄了和貝特德的婚姻,但依然屢屢幽會貝特德,成為了法國第一個和教會直接對抗的君主。 1077年腓力一世和諾曼底公爵、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講和。此後腓力一世繼續致力於擴大王室領地,小有收獲,王室領地分別向南北方向稍稍拉長了一點。 在腓力一世期間,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腓力由於不滿教皇對他的處分,拒絕參加十字軍,遭到教皇的再次絕罰處分。法蘭西王室沒有參加第一次十字軍,但腓力一世的弟弟佛蒙達伯爵雨果是主要的參加者之一。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3樓2011-1-19
操作
5.路易六世(1108-1137)法蘭西國王,腓力一世和荷蘭(伯國)公主貝莎之子,也稱胖子路易。路易六世致力於鞏固法國的王權。1109年—1112年,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作 戰。在法國國內,他一直在和那些被稱為「強盜男爵」的貴族們進行斗爭。路易六世給城市居民以自治權,使他們能夠在他與貴族的斗爭中站在他的一邊。依賴市民和教會的支 持,路易逐一拆毀諸侯的城堡,並強制在他們的領地上駐扎忠於王室的衛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卡佩王朝在法國的封君地位已經基本穩固。
6.路易七世(1137-1180)法蘭西國王,阿基坦公爵,普瓦都伯爵。路易六世與曼恩(伯國)公主阿德萊德的次子。也稱年輕的路易。1136年,他與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諾結婚,阿基坦和普瓦都因此並入王室領地。王室領地一下子擴大了三倍,1142年他又企圖吞並香檳伯爵領地,未成。1147年,路易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1149年).這次東征並無成果。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此次東征導致了他和埃莉諾王後的矛盾,由於東征開支浩大,王室入不敷出,埃莉諾堅決反對該次行動,最終導致兩人在1152年離婚。(埃莉諾和路易七世離婚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和路易一直沒有生下男孩,但埃莉諾改嫁英王亨利二世後,居然五年生了四個兒子。)埃利諾轉嫁給安茹伯爵亨利,當亨利於1154年成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時,阿基坦等埃莉諾的領地也一道落入英格蘭安茹王室手中。英格蘭安茹王室一舉占據了法蘭西80%以上的領地,路易曾兩次與亨利作戰,未能奪回領地。此後法蘭西卡佩王朝與英格蘭安茹王朝為了法蘭西領地的爭斗就從未終止過。英法世仇越結越深。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4樓2011-1-19
操作
7.腓力二世(1180-1223)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其第三任妻子香檳(伯國)公主阿黛爾之子。也稱腓力*奧古斯都,即腓力大帝,但他並未獲得皇帝尊號。作為法蘭西國王他是卡佩王朝中對鞏固王權和統一法蘭西王國事業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君主。 腓力在位期間,大力加強了王權,他沒收了安茹家族的曼恩伯國,安茹伯國和屠棱伯國的領地,並吞了布列塔尼伯國,1213年,在著名的布汶會戰中擊敗了英格蘭國王約翰和德意志皇帝奧托四世的聯軍,一舉收復了除了加來以外所有的諾曼底公國領地,幾乎統一了盧瓦爾河以北的整個法蘭西,英格蘭王室僅能保住法國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領地。腓力還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次十字軍行動匯集了法蘭西的腓力二世,英格蘭的獅心王理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三大名王,堪稱中世紀一次規模空前的盛妝舞會。腓力二世在政治和文化上也建樹頗多, 他首先創建了中央集權的官僚和財稅制度,從此法蘭西不可阻擋地走向了統一。 他還在1200年創建了中世紀西歐的第一所大學——巴黎大學。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5樓2011-1-19
操作
8.路易八世(1223-1226)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與漢納(伯國)公主伊莎貝拉之子,1216年英國貴族發起大憲章運動反對約翰國王,路易與英國貴族聯合,並出兵英國,意圖染指英格蘭王位。約翰國王死後,他又反對約翰的繼承人亨利三世。但1217年多佛戰役失敗後放棄了對英國王位的要求,返回法國。1223年即法國王位。路易八世即位後,陸續奪占普瓦都伯國、 利摩日伯國、佩里格伯國及其他英格蘭王室在法國的領地。路易八世繼續腓力二世授予城市自治權的政策以對抗貴族,擴大王權。1226年11月,路易八世因患痢疾英年早逝。路易八世的妻子是卡斯提亞王國(西班牙的前身之一)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女兒布蘭奇,他是卡佩王室中第一個和歐洲其他王室聯姻的君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了。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7樓2011-1-19
操作
10.腓力三世(1270-1285),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和普羅旺斯公主瑪格麗特的次子,也被稱為大膽腓力。1284年,腓力三世並吞了香檳伯國,這樣盧瓦爾河以北除了佛蘭德斯伯國和勃艮第公國以外,均處於法蘭西王室的直接統治之下。1285年,腓力三世大膽發動了吞並阿拉貢王國(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戰爭,被他小舅子、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擊敗。(腓力三世的妻子是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伊莎貝拉,伊莎貝拉是繼任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的姐姐) 撤退途中腓力三世去世。
11.腓力四世(1285-1314),法蘭西國王,腓力三世和阿拉貢公主伊莎貝拉的次子,也稱英俊的腓力。腓力四世時代,卡佩王室的權勢達到了巔峰,他發動了征服法國北部唯一獨立的諸侯佛蘭德斯伯國(今天的比利時佛蘭德斯地區)的戰爭,在屢遭挫敗後,終於在1305年迫使佛蘭德人簽訂了屈辱的割地賠款條約。為了支持他的征服戰爭,他沒收法國教會和聖騎士團的財產,強征教士的什一稅,拘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並在1302年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三級會議」(類似於英格蘭議會,但作用不能相提並論)打算廢黜教皇,這一系列反對羅馬教廷的行為,標志著法國王權的極端膨脹。 1309年,腓力四世索性將羅馬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強行遷到法國的阿維尼翁,從此歷任教皇匍匐於法國國王之下長達70年之久,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教皇權威對於世俗事務的影響力從此式微。(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阿維尼翁之囚」期間,義大利的貴族和騎士們失去了保護,於是他們紛紛逃出了義大利,義大利各城市的商人和有勢平民得以順利地掌握政權,沒有了教皇權力制約,文藝復興運動得以從14世紀初開始從義大利噴薄而出。)
12.路易十世(1314-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香檳伯爵。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長子。(納瓦拉是在西班牙北部、法國南部,地跨比利牛斯山的古老王國,胡安娜是香檳伯爵亨利三世的女兒,香檳伯爵亨利三世同時又是納瓦拉國王,在納瓦拉世系中稱亨利一世,1274年,亨利三是去世後,胡安娜繼承了納瓦拉王位和香檳伯爵稱號,1284年,13歲的胡安娜,根據和腓力三世的和約被迫嫁給了法王之子腓力四世,並規定她和腓力的子女將繼承香檳和納瓦拉)1305年,其母胡安娜一世去世,路易繼承了香檳伯爵和納瓦拉國王的稱號。1314年繼承了其父法國國王稱號,1315年, 他娶了第二任妻子安茹公主克萊門絲,但在其去世前,其子尚未出生,在其子尚在腹中時,由其弟腓力攝政。
推廣 最懂你的手機助手
立即下載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8樓2011-1-19
操作
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 他出生後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9樓2011-1-19
操作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後,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後,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於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後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性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於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後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10樓2011-1-19
操作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後,入侵英格蘭,打敗並囚禁了愛德華二世,並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並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性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11樓2011-1-19
操作
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 他出生後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後,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後,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於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後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性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於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後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後,入侵英格蘭,打敗並囚禁了愛德華二世,並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並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性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F. 法國為何有波旁家族 奧爾良家族 拿破崙家族三個王室家族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多個皇室的國家嗎
三個王室都是在法國大革命前後顯赫一時並建立過政權的家族,在1875年的法國憲法修正案中規定: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共同。一度被認為是對波旁王朝的妥協。但是之後拿破崙家族的成員,拿破崙三世用行動修改了相關條款不僅成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又變為第二帝國皇帝。
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所以出現了多個帝制政權。而法國王權思想和保皇派以及小農經濟的大量存在所以三個王室家族都有大量的支持者。而法國法律也沒有徹底搞定這些家族。法國國旗三色中,代錶王室是白色。所以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
參考:http://ke..com/link?url=I3YL0Jw_-GpfVdC0-Fh2vaNmd_yR0cE9wp895bJFrbITZKhi5hJE0RF-qlVlUDrFhDoh5fqW1vjyea0izDE-wq
G. 法國貴族姓氏 要詳細的啊~~~~~~~~~~~~~~~~~··
先說一下法國歷史上的王室貴族。
墨洛溫家族,481-751法國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時的王族,後被卡洛林王朝替代。
卡羅林家族Carolingian,也譯成加洛林家族,751-987年統治法國(西法蘭克帝國),後被卡佩王朝代替。這個家族同時還是神聖羅馬帝國(即東法蘭克帝國,後被薩克森家族替代,大約是今德國、義大利)、中法蘭克帝國(後被東西法蘭克帝國瓜分)的皇族。
在這之前的家族都不能當成姓氏,這時候貴族們還沒有姓氏,從卡佩王朝開始,才漸漸有這個概念。卡佩這個姓氏其實也可以說是綽號,但是開始起到姓氏的作用。這個家族最早源於比利時的羅貝爾家族,後成為巴黎伯爵。卡佩家族Capetian
Dynasty
(巴黎伯爵家族,後來稱法蘭西公爵家族)987-1328年統治法國。
卡佩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查理四世無嗣而終,卡佩王朝繼承爭端驟起。英格蘭的愛德華三世企圖以母親的親緣來繼承法國王位,然而最終繼承權卻為瓦盧瓦de
Valois的腓力所得,法國進入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繼承卡佩王朝,於1328年-1589年間成為統治法國的王朝。他們是腓力三世的第三子瓦盧瓦伯爵查理的後裔。同時這個家族還統治著勃艮第和波蘭。
隨後,王位又落在了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Bourbon家族上。法國進入波旁王朝時期。這個家族陸陸續續統治過納瓦拉(今西班牙的一部分)、法國、義大利等國,至今仍然統治著西班牙和盧森堡,是歐洲最有名的王室家族。
另有孔代親王家族(德•波旁)、安茹公爵家族(德•薩伏伊)、波拿巴家族、內穆爾公爵(德•富瓦)家族等。
現在的法國是共和政體,貴族基本上取消。今日所謂真正的貴族是指法國君主時期、帝國時期冊封的貴族後裔而已。他們在社交場合,總是以風流倜儻而又不失雍容華貴的風姿贏得眾人的注目。據統計,1789年前,法國約有1萬7千戶貴族;系譜學家估計今天尚有3500戶。1972年,《現代貴族譜》列出3667戶,其中君主時期3153戶,第一帝國時期234戶,復辟時期225戶,七月王朝13戶,第二帝國34戶.薩瓦並入時帶來8戶。1880年第三共和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國王,當然貴族也沒再增加一戶。
很多貴族的姓氏上帶「德」,如彼埃爾•雅更•德•馬爾傑里大使、達斯蒂埃•德•拉•維傑里議員。但這並不絕對,很多平民現在也在姓氏中加德以示家族歷史悠久。而真貴族中有10%不用「德」,顯赫的羅什舒亞爾家族即是一例。
存留至今的法國貴族有:德•卡斯德伊伯爵家族,德·格賽-布里薩克侯爵家族,德·羅什福爾-西利埃克斯家族,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家族,卡迪拉克家族等等。
手打不易,不全勿噴
H. 法國有哪些貴族姓氏
德就是貴族姓氏,例如德·布羅意,戴高樂。
這個「德」的發音源自於法語中的「De」,在法語中,在姓氏中加de,是貴族的一種象徵,就好像德國的「Von」一樣(一般翻譯為「馮」),相當於英語的「of」或「from」,表示「來自」。它們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且一律小寫。
縱觀歐洲中世紀,如果某君姓前帶有「德」、「特」、「凡」、「馮」之類的介詞,那麼姓後面多半帶有爵位。換句話說,這是對貴族的稱呼,是在突出與炫耀其血統。
(8)法國家族有哪些擴展閱讀
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會與國家的責任;
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
貴族精神不同於貴族本身,後者是一種明確的階層,而前者則是普通大眾對「貴族」這個詞賦予的美好意向。換言之,所謂的貴族精神並非是貴族階級本身普遍擁有的特質,而是普通大眾希望貴族階層普遍能擁有的美好品格,並和貴族本身予以自律的一些東西的混合產物。
I. 法國家族有哪些
法國的波旁家族
波旁家族(The House of Bourbon)實際上原是卡佩家族(House of Capet)的一個分支。這個家族姓氏可能是取自法國南部一個小鎮Bourbon-L'Archambault。其能夠上台控製法國政權要歸功於法國天主教勢力同新教胡格諾派(即所謂加爾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說則為1559—1594年)之間進行了一場長達三十多年的內戰。這完全可以看作是日後三十年戰爭的一個預演版本。在戰爭中都依靠外國列強,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胡格諾派依靠英國、德意志公國以及荷蘭。而此時的統治著法國南部的獨立小國納瓦爾的波旁家族站在了新教一邊。
亨利四世(Henry IV)1589-1610
雙方打打停停多年,始終沒有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直到了1585年的「三亨利之戰」。此時內戰的雙方決裂三方,騎牆派的國王亨利三世、支持天主教的吉斯公爵亨利和支持新教的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的支持,在南特重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爾多、馬賽、第戎等城市紛紛歸附。同時,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銷了兩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諾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納瓦爾國王(King of Navarre)亨利的旗幟下應戰,並得到英國和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
1588年,吉斯公爵武力包圍盧浮宮要求亨利三世公開支持自己,亨利三世由於事前聽到了風聲,緊急從巴黎出逃。同年12月,國王近衛軍的特別部隊成功地暗殺了吉斯公爵,而亨利三世和納瓦爾國王亨利結盟。於是雙方一致打到1589年,亨利三世也遭到了天主教刺客暗殺身亡,亨利四世以遠親為理由繼任為法王號亨利四世。而天主教派拒不承認,內戰繼續持續了下去。
亨利四世在軍事上接二連三地取得勝利,但無法攻入巴黎。鑒於法國大部分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改變策略,宗教不再是他的戰爭招牌,其於1593年7月25日在聖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6天之後,新舊教兩派勢力達成為期3個月的休戰協定。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凱旋進入巴黎,受到隆重歡迎。此後的四年中,各地紛紛歸附,亨利四世同時干趕走了乘法國內戰攻入境內的西班牙軍隊,完成了法國的統一,而納瓦爾國也正式並入法國版圖。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自此結束。
波旁家族在法國的統治就此開始。
路易十三(Louis XIII)1610-1643
路易十四 (Louis XIV)1643-1715
路易十五(Louis XV)1715-1774
路易十六(Louis XVI)1774-1793
路易十七(Louis XVII)1785-1795
路易十八(Louis XVIII)1814-1824
查爾斯十世(Charles X)1824-1830
為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弟弟,大革命期間曾成為海外流亡的保王黨分子的首領,也曾策劃對叛亂最終失敗,流亡英國。在路易十八復辟後回國,在其死後繼任國王。由於在執政期間得罪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導致了不滿,在1830年初和國會發生矛盾,並解散了由自由黨人控制的下院,導致社會上不滿爆發,釀成了日後巴黎「七月起義」,後不得不再次流亡英國。最終客死他鄉,也成為了波旁家族在法國的最後一位君主。
J. 法國有哪些種族
少數民族有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科西嘉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北非人和印度支那人等。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85334.shtml
以民族與語言特徵來分析,法國有五個語言區:
一、西部布列塔尼區。 布列塔尼是法國西部的一個地區。布列塔尼族來源頗為復雜。有一部分人是原始高盧族的後裔,另一部分是英國南部的
威爾士族的後裔。由於英格蘭族入侵他們往南遷徙,越過英吉利海峽,到達布列塔尼定居。由英國移居過去布列塔尼的民族,他們本身的語言和當地民族的語言很相近,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的融合,成為現代的布列塔尼族。
二、東北部阿爾薩斯地區。阿爾薩斯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它被萊茵河南北分開成兩個部份:北部的下萊茵省和南部的上萊茵省。在17世紀以
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後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領地,三十年戰爭後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割讓給法國(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時代才被法國吞並)。長時期里當地居民不斷抵製法國統治者強加於他們的語言與習俗。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戰爭(1870-1871)後割讓給普魯士,一戰結束後屬法國領土,二戰初期重歸納粹德國,至二戰結束再次被法國奪回。現在是法國主要重工業基地。
三、北部里爾地區。里爾是法國北方重要城市, 里爾市及其所在大區是法國重要的工業區之一。這一地區有相當多的人說荷蘭語。
四、南部巴斯克地區。這一地區緊鄰比利牛斯山區,與西班牙接壤。說巴斯克語。比利牛斯山區的巴斯克人傳統上是牧民,他們的語言是西歐國家中僅有的非印歐語系的語言,服飾和習俗也不相同。直到近期,巴斯克人的組織「埃塔」還在西班牙各地製造著恐怖事件,追求獨立。
五、法國中部地區。這里的人講多克語,就是我們通常認識到的法語了。這種語言被認為是典型的西部羅曼語。而羅曼語則是在紀元前後的古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由原本統一的拉丁語也隨地域的不同而產生各類方言的統稱。這些方言就是今日羅曼諸語言的雛形。南歐其他國家也說著其他分支的羅曼語。這些語言,是羅馬帝國的遺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在的法國,少數民族的幾種主要語言,如巴斯克語、荷蘭語、德語、布列塔尼語均被壓制。而獨尊多克語(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