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重農主義分散小農是專制主義集權制的經濟基礎又是什麼意思
重農主義(physiocracy)
18世紀50~70年代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學說。以自然秩序為最高信條,視農業為財富的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的基礎,認為保障財產權利和個人經濟自由是社會繁榮的必要因素。
18世紀中期法國封建王朝貨幣改革的失敗和七年戰爭的失敗表明了法國重商主義的破產,從而出現了與重商主義完全對立的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的創始人是F.魁奈,在他周圍有一批追隨者,形成了一個有較完整理論體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別。定期組織學術討論,發行獨立的刊物《農業、商業、財政雜志》和《公民日誌》。重農學派的另一個重要代表是杜爾哥。
重農主義繼承了17世紀下半期以來重視農業和主張經濟自由的思潮。重農主義者把自然秩序作為自己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他們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就是自然秩序,它是永恆的、理想的、至善的。表現為各種政治、經濟和法令規章的人為秩序必須以自然秩序為准則,違背自然秩序,社會就處於疾病狀態。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是被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重農主義理論的核心是「純產品」學說。重農主義者認為,財富即物質產品,使用價值,財富來源於生產。在社會各部門中,農業是唯一創造財富的部門。
重農主義把農業看作生產部門,把分析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探討了剩餘價值的創造,純產品即是剩餘價值,地租是其具體表現形式。在農業生產分析中,重農主義提出年預付、原預付的概念,對資本(農業資本)進行了最初的分析。重農主義還對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都集中表現在魁奈的《經濟表》中。
重農主義的理論體系存在著資本主義實質和封建主義外觀的矛盾,重農主義實際主張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但又只求對舊制度改良,其目的是鞏固現存的制度。
『貳』 重農學派思想體系的特點有哪些
賦稅理論
重農學派的賦稅理論是法國資本主義建立時期的資產階級稅收理論。重農學派產生於18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其先驅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P•布阿吉爾貝爾、F•魁奈、A•R•J•杜爾哥和西斯蒙第。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的法國,由於封建王朝實行重商主義政策,農業極度衰落,稅制紊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人民負擔沉重,法國的財政經濟面臨嚴重的危機。重農學派認為,社會財富的真正源泉是農業,要財源茂盛,增加財政稅收收入,必須發展農業,從而將其研究重心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提出了重農主義的經濟理論體系。他們在稅收方面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思想和政策主張,重農學派稅收思想的內容主要有:
第一、關於稅收與生產的關系,他們提出了三點很有價值的觀點:
①課稅不能過重,不可影響和破壞生產,應根據納稅人的能力繳納。否則,生產就會衰退,反過來,造成稅收收入的減少;
②稅收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要適當,應當和國民收入的數額保持平衡,不可任意揮霍;
③稅收增長的前提是財富的增長。認為農業生產是財富之母,君主要想多征稅必須首先扶持農業。不這樣做,征稅就會變成掠奪,很快會使國家趨於衰落貧窮。
第二、主張實行單一土地稅制。取消其他一切賦稅,簡化賦稅徵收機構,節省徵收費用。
第三、提出了公平合理的稅收原則。
第四、以轉嫁為標准劃分直接稅與間接稅,並提出了以純產品為核心的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學說。
第五、主張廢除包稅制。
重農學派的稅收理論是防止封建帝王橫征暴斂的理論武器。重農學派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都非常重視農業,較有影響的是布阿吉爾貝爾的稅收思想和魁奈的單一土地稅理論。
社會制度
(圖)重農學派
重農主義體系實際上是第一個對資本主義生產進行分析,卻又是封建制度、土地產權統治的資產階級的翻版。封建主義是以資產階級生產的角度來加以說明,而資本主義則以大農業改造封建制度的臆想來發展。這樣,封建主義就具有資產階級的性質,資產階級社會獲得了封建主義的外觀。這個實質和外觀的矛盾出現於重農主義幾乎所有的理論中。
重農學派在當時法國的宮廷、貴族、達宮中獲得聲譽,甚至在巴黎所謂社會顯貴名流的社交場合中,以稱道農業改革和穿著帶有農家色彩的裝束為時尚。在法國以外的當時歐洲若干國家的統治者,如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托斯卡納的利奧波德二世,西班牙的查理三世,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一世等也對他們的學說和主張發生一定的興趣。但也因此他們的學說引起了革命的或進步的啟蒙思想家們的反感。伏爾泰在<有四十個埃居的人>中,對於他們學說的臆想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與嘲弄。
另一方面,重農學派也欺騙了他們自己。他們中絕大多數是達官、貴人,他們的利益和法國當時的封建制度,甚至和波旁王朝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他們絕沒有認識到,他們所鼓吹的是一個與現存的封建社會相對立,並且只有消滅現存社會才能建立起來的新資本主義制度;而總以為他們所企求的只是對舊制度的改良,而改良的目的是鞏固現存的制度。
觀點主張
一、自然秩序(圖)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自然秩序是重農主義體系的哲學基礎,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啟蒙學派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爾在為重農主義體系下定義時,明確地稱之為「自然秩序的科學」。 重農主義者認為,和物質世界一樣,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恆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會的自然秩序不同於物質世界的規律,它沒有絕對的約束力,人們可以以自己的意志來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會的人為秩序。後者表現為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各種政治、經濟制度和法令規章等等。 重農主義者認為如果人們認識自然秩序並按其准則來制定人為秩序,這個社會就處於健康狀態;反之,如果人為秩序違背了自然秩序,社會就處於疾病狀態。他們認為當時的法國社會就由於人為的社會秩序違反了自然的社會秩序而處於疾病狀態,而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醫治這種疾病提出處方。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學說第一次確認在人類社會存在著客觀規律,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提出了認識客觀規律的任務。這一認識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創立了把社會經濟看作是一個可以測定的制度的概念。這概念意味著社會經濟受著一定客觀規律的制約;經濟范疇問存在著相互的內在聯系;事物的發展具有理論上的可預測性。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全部理論和政策就是建立在這一概念上的。但由於他們的階級局限性,重農主義者既把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看做永恆的規律,又把社會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的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實質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是自然秩序所規定的人類的基本權利,是天賦人權的主要內容。自然秩序的實質是個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的統一,而這統一又只能在自由體系之下得到實現。於是重農主義者就從自然秩序引伸出經濟自由主義。
「自由放任」的准則,可能最早溯源於與柯爾貝爾同時代的法國商人勒讓德而由古爾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農學派才真正地成了標識著新時代的戰鬥口號。
二、純產品學說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主義理論的核心。他們的全部體系都圍繞著這一學說而展開;一切政策也以之為基礎。重農主義者認為財富是物質產品,財富的來源不是流通而是生產。所以財富的生產意味著物質的創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經濟部門中,他們認為只有農業是生產的,因為只有農業既生產物質產品又能在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中,表現為物質財富的量的增加。工業不創造物質而只變更或組合已存在的物質財富的形態,商業也不創造任何物質財富,而只變更其市場的時、地,二者都是不生產的。農業中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的差額構成了「純產品」。 重視農業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自稱為農業的辯護人,認為農業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基礎。重農主義者繼承了這一傳統,並以「純產品」學說論證了農業是一個國家財富的來源和一切社會收入的基礎,為這一傳統觀點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魁奈 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學派的剩餘價值學說。重農學派實際上是以農業資本來概括一般資本,以農業資本主義經營來概括資本主義生產。租地農場主,作為產業資本的實際代表指導著全部經濟運動。農業按資本主義大規模經營方式經營,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傭工人。生產不僅創造使用價值,而且也創造價值,而生產的動機則為獲得 「純產品」即剩餘價值,而地租則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
在「純產品」的基礎上,重農學派提出了廢除其他賦稅只徵收一種單一地租稅的主張。他們認為 「純產品」是賦稅唯一可能的來源。「純產品」歸結為地租,於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負稅的收入。在復合稅制下,賦稅的負擔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會通過轉嫁間接地歸於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當地取消一切雜稅,改而徵收單一地租稅。由於簡化租制會減少徵收費用,這種改革實際上減輕了地主的負擔。
三、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
在分析社會財富、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的嘗試上,重農學派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既分析了資本在勞動過程中藉以組成的物質要素,研究了資本在流通中所採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會總產品的生產,通過貨幣的中介,在社會三個階級間的流通過程,表現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同時,在再生產過程中,包括了對各社會階級收入來源,資本和所得的交換,再生產消費和最終消費的關系,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門之間的流通等等的分析。這些都在魁奈的<經濟表>中得到了全面表達。
『叄』 請問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中的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等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1、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隨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海外貿易的增長而一同興旺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出口為國家帶來財富。這一學派的倡議者支持並主張政府採取措施保護貿易順差。 重商主義者堅信,對外貿易是國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國際金融制度得到高度發展以前,對外收支逆差必須用現金彌補,而國際間唯一可接受的現金形式是金銀,因此貿易赤字會導致國庫空虛,反之則國庫殷實。從中可得出結論,出超將帶來國內經濟增長,而入超會使國內經濟萎縮。這種思想迎合了當時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需求,並在事實上引導了十七、十八世紀的商業革命。 2、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主導了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經濟思想。法國在十八世紀還保持著封建經濟的結構,其工業變化、海外貿易的步伐並非那麼快捷有力,為主的經濟活動仍然是農業生產。地租連同向耕種者徵收的賦稅是法庭、軍隊和藝術文明的經濟來源。農民只得用剩餘部分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再生產。重農主義者以此為依據提出,產生地租的土地是純產品依賴的唯一源泉。重農主義者將國民分為三個階級,即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最早運用社會階級體系來說明社會經濟結構。 弗蘭斯瓦.魁奈(1694-1774)是十八世紀法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重農主義學派的領袖和宗師。「自然秩序」是魁奈及其重農主義體系的精髓,成為重農主義者看待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根本標准及最終歸宿。在魁奈重農主義體系中,自然秩序和自然權利緊密相連,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所有權和自由,而在財產所有權中,土地所有權是基礎,是國家統治的自然秩序的根本條件,是進行農業資本主義的根本條件。 3、古典經濟學派 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國富論》,標志著古典經濟學的誕生,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已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 古典經濟學派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從起飛到昌盛時期的主流經濟學派,它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產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既是對封建舊制度以及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國家干預主義經濟思想的批判,也是對經濟自由主義新時代的呼喚和論證。 古典經濟學信奉經濟自由主義。他們堅信,自由競爭市場勢力的自發作用能夠保證經濟生活的協調和穩定增長,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他們不是無政府主義者,但他們認為,國家只需充當為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的「守夜人」。 古典經濟學派關注經濟增長。在他們看來,經濟活動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加生產,為此必須增加資本積累,改進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他們還研究與此密切相關的分配和產品實現問題,研究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規律,以及相應的經濟政策。 古典經濟學的奠立者是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爾薩斯、薩伊對亞當·斯密的體系進行了擴展,而J.S.穆勒則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 4、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的經濟理論。它的基本觀點和古典主義相同,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同時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它一些學派的觀點。它淵源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所謂「邊際革命」。當時奧地利的門格爾、英國的傑文斯和法國的瓦爾拉斯幾乎同時提出了以邊際效用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他們使用抽象演繹法、邊際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數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邊際效用理論、時差利息論和一般均衡論等在內的理論體系。它把市場現象歸結為個人選擇的結果,著重解釋在技術知識、社會習慣以及資源稀缺的約束下,個人在市場上進行的主觀評價和選擇,會導致市場過程的協調和均衡,進一步證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確性。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特點是: (1)經濟和諧觀 新古典主義認為,經濟體系的變動和發展是漸進的、而不是突變的;是和諧的,而不是沖突的;對經濟刺激的反應是靈活的。邊際分析是體現這種觀點的分析工具。 (2)供求力量決定價格的主觀價值 新古典主義認為商品和要素的價格決定於市場上的供求力量。市場上的理性行為是,需求一方,消費者尋求最大的滿足;在供給一方,生產者追求最大利潤,通過價格的變動,使供求量調整到雙方相等時的均衡狀態。 (3)完全競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的均衡價值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基礎上,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完全競爭並趨於均衡狀態的經濟。 (4)充分就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認為市場供求力量能使一國經濟實現充分就業,一切生產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額取決於他的邊際產品數量。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有瓦爾拉斯、馬歇爾、凱恩斯以及二十世紀的阿羅和德布魯等。 5、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有效需求理論體系和通過國家干預經濟以求減少失業,這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是凱恩斯的代表作。凱恩斯提出了總量分析、短期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宏觀經濟學體系。 凱恩斯認為失業和危機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部分。它是由「消費傾向」、「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對貨幣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及貨幣量決定的。凱恩斯在理論上分析上採用了「總量分析」即「宏觀分析」的方法。他研究了收入、需求、投資、儲蓄、消費、貨幣、價格水平的總量及其相互關系,使「庸俗經濟學」從微觀分析進入了宏觀分析。 依據凱恩斯的理論,他提出了一整套政策,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藉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在財政政策方面,在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主張減稅、增加財政支出,以擴大投資和消費;在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主張增稅、減少財政支出,以減少投資和消費。在貨幣政策方面,在蕭條時期主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資;在高漲時期主張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投資。 6、凱恩斯以後 在這個階段出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經濟學家,由於統計分析理論的發展,這個時期經濟學術著作的特點是大量運用統計理論和數學模型。 (1)新古典綜合派 新古典綜合派又被稱為當代凱恩斯主義正統派或主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薩繆爾遜、托賓、索洛等。「新古典」是指他們接受凱恩斯以前的新古典主義對於市場和一般均衡的分析,但同時應當「綜合」凱恩斯主義。 這種綜合體現在:一、將凱恩斯理論本身綜合成宏觀一般均衡理論,但理論本身卻和新古典理論有相似之處;二、凱恩斯的宏觀理論體系和新古典的微觀理論體系相結合,注重尋找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基礎;三、強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 他們認為,戰後的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既存在市場機制的調節,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一方面,經濟中的基本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仍然由市場機制,即「看不見的手」來解決;另一方面,政府在經濟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要運用各種經濟政策來糾正市場調節不可避免的缺陷,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地發展,並實現社會公正。 他們用IS-LM模型完善了總需求分析,並用總供給分析來補充總需求分析,建立了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發展了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投資理論和貨幣理論,並且將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長期化和動態化。 (2)當代經濟學的其它主要流派 當代經濟學除了新古典綜合派外,其它具有重要影響的學派主要有:新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新制度主義。
『肆』 重農主義的名詞解釋
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思想體系,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認為只有農業才能創造『純產品』即總產量超過生產費用的剩餘。因而認為只有農業生產者才是生產階級,工業生產者則是非生產階級,並認為土地所有者階級是『純產品』的唯一獲得者,故提倡單一土地稅。
『伍』 什麼是重農主義
18世紀中期法國封建王朝貨幣改革的失敗和七年戰爭的失敗表明了法國重商主義的破產,從而出現了與重商主義完全對立的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的創始人是F.魁奈,在
『陸』 法國為什麼是一個農業大國
法國成為農業大國的原因是什麼?
1地理原因 法國六邊形的國土擁有歐洲最富饒的土地 氣候也是非常不錯的 再加上幾條大河流穿過法國而利於灌溉農作物 先天的地理優勢決定了他在歐洲農業大國的優勢!
2歷史原因 法國做為歐洲中世紀封建國家的典範 農業是其根基 強盛的封建國家有著共同的標志 那就是農業的鼎盛
3民生 法國也是歐洲的人口大國 沒有強力的農業支持是不能維持其人口增長的 這也是法國重農主義的原因之一
法國不但是一個工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其農產品出口長期居歐洲首位。
目前,雖然法國的生態農業實現了跳躍式發展,但與強勁的需求相比,其綠色農業產品的產量仍顯得大大不足。1995年,法國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的企業僅有3500家;到1998年底,其數量已迅速上升到6200家。截至1998年底,法國在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已經超過了22萬公頃,而4年前還不足12萬公頃。
過去一年裡,在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下,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迅速大大加快,增速高達80%。盡管如此,生態農業在法國農業生產中的地位仍很脆弱,綠色農業用地只佔法國實際農業用地的0.6%,其發展潛力不可不謂巨大。與其它歐洲夥伴相比,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確實落後不少,盡管開足馬力追直,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起平坐的。1997,義大利的生態農業耕作面積整整翻了一番;1998年更是達到了64萬公頃,雄踞歐洲首位。位居第二的德國擁有生態農業用地39萬公頃,奧地利則以34.5萬公頃緊隨其後,而作為農業大國的法國在歐盟范圍內僅排名第四位。
論及發展落後的原因,一是法國各省對待生態農業的看法和態度不同,二是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對生態農業有抵觸。舉例而言,一個本來收益不錯的農民沒有勇氣和膽量冒著產量驟降的風險去嘗試陌生的生態農業;同時,生態農業耕作拒絕化肥,為了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農民不得不經常進行輪作。
生態農業發展滯後的直接後果是:作為歐洲最大的谷作生產國,法國不得不每年大量進口生態穀物,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要。一般來說,綠色穀物是從中歐進口的,而純天然的生態糖是從斯洛伐克和荷蘭進口。與滯後的種植業相反,法國的生態畜牧業顯得生機勃勃,每年都能供應充足的綠色動物食品。由於法國人對天然乳酪的偏愛,法國目前的綠色奶類製品產量仍無法滿足國內的需要,但以其發展趨勢而言,法國生態農業的前景必定是輝煌的。
『柒』 重農學派的觀點主張
自然秩序是重農主義體系的哲學基礎,是在法國大革命前啟蒙學派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爾在為重農主義體系下定義時,明確地稱之為「自然秩序的科學」。
重農主義者指出,和物質世界一樣,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恆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會的自然秩序不同於物質世界的規律,它沒有絕對的約束力,人們可以以自己的意志來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會的人為秩序。後者表現為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各種政治、經濟制度和法令規章等等。
重農主義者指出如果人們認識自然秩序並按其准則來制定人為秩序,這個社會就處於健康狀態;反之,如果人為秩序違背了自然秩序,社會就處於疾病狀態。他們認為當時的法國社會就由於人為的社會秩序違反了自然的社會秩序而處於疾病狀態,而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醫治這種疾病提出處方。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學說第一次確認在人類社會存在著客觀規律,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提出了認識客觀規律的任務。這一認識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創立了把社會經濟看作是一個可以測定的制度的概念。這概念意味著社會經濟受著一定客觀規律的制約;經濟范疇間存在著相互的內在聯系;事物的發展具有理論上的可預測性。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全部理論和政策就是建立在這一概念上的。但由於他們的局限性,重農主義者既把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看做永恆的規律,又把社會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的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實質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是自然秩序所規定的人類的基本權利,是天賦人權的主要內容。自然秩序的實質是個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的統一,而這統一又只能在自由體系之下得到實現。於是重農主義者就從自然秩序引伸出經濟自由主義。
「自由放任」的准則,可能最早溯源於與柯爾貝爾同時代的法國商人勒讓德而由魁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農學派才真正地成了標識著新時代的戰鬥口號。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主義理論的核心。他們的全部體系都圍繞著這一學說而展開;一切政策也以之為基礎。重農主義者認為財富是物質產品,財富的來源不是流通而是生產。所以財富的生產意味著物質的創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經濟部門中,他們認為只有農業是生產的,因為只有農業既生產物質產品又能在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中,表現為物質財富的量的增加。工業不創造物質而只變更或組合已存在的物質財富的形態,商業也不創造任何物質財富,而只變更其市場的時、地,二者都是不生產的。農業中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的差額構成了「純產品」。
重視農業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自稱為農業的辯護人,指出農業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基礎。重農主義者繼承了這一傳統,並以「純產品」學說論證了農業是一個國家財富的來源和一切社會收入的基礎,為這一傳統觀點提供了理論基礎。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學派的剩餘價值學說。重農學派實際上是以農業資本來概括一般資本,以農業資本主義經營來概括資本主義生產。租地農場主,作為產業資本的實際代表指導著全部經濟運動。農業按資本主義大規模經營方式經營,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傭工人。生產不僅創造使用價值,而且也創造價值,而生產的動機則為獲得 「純產品」即剩餘價值,而地租則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
在「純產品」的基礎上,重農學派提出了廢除其它賦稅只徵收一種單一地租稅的主張。他們認為 「純產品」是賦稅唯一可能的來源。「純產品」歸結為地租,於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負稅的收入。在復合稅制下,賦稅的負擔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會通過轉嫁間接地歸於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當地取消一切雜稅,改而徵收單一地租稅。由於簡化租制會減少徵收費用,這種改革實際上減輕了地主的負擔。
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
在分析社會財富、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的嘗試上,重農學派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既分析了資本在勞動過程中藉以組成的物質要素,研究了資本在流通中所採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會總產品的生產,通過貨幣的中介,在社會三個階級間的流通過程,表現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同時,在再生產過程中,包括了對各社會階級收入來源,資本和所得的交換,再生產消費和最終消費的關系,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門之間的流通等等的分析。這些都在魁奈的《經濟表》中得到了全面表達。
『捌』 法國成為農業大國的原因是什麼
法國不但是一個工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其農產品出口長期居歐洲首位。
目前,雖然法國的生態農業實現了跳躍式發展,但與強勁的需求相比,其綠色農業產品的產量仍顯得大大不足。1995年,法國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的企業僅有3500家;到1998年底,其數量已迅速上升到6200家。截至1998年底,法國在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已經超過了22萬公頃,而4年前還不足12萬公頃。
過去一年裡,在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下,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迅速大大加快,增速高達80%。盡管如此,生態農業在法國農業生產中的地位仍很脆弱,綠色農業用地只佔法國實際農業用地的0.6%,其發展潛力不可不謂巨大。與其它歐洲夥伴相比,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確實落後不少,盡管開足馬力追直,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起平坐的。1997,義大利的生態農業耕作面積整整翻了一番;1998年更是達到了64萬公頃,雄踞歐洲首位。位居第二的德國擁有生態農業用地39萬公頃,奧地利則以34.5萬公頃緊隨其後,而作為農業大國的法國在歐盟范圍內僅排名第四位。
論及發展落後的原因,一是法國各省對待生態農業的看法和態度不同,二是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對生態農業有抵觸。舉例而言,一個本來收益不錯的農民沒有勇氣和膽量冒著產量驟降的風險去嘗試陌生的生態農業;同時,生態農業耕作拒絕化肥,為了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農民不得不經常進行輪作。
生態農業發展滯後的直接後果是:作為歐洲最大的谷作生產國,法國不得不每年大量進口生態穀物,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要。一般來說,綠色穀物是從中歐進口的,而純天然的生態糖是從斯洛伐克和荷蘭進口。與滯後的種植業相反,法國的生態畜牧業顯得生機勃勃,每年都能供應充足的綠色動物食品。由於法國人對天然乳酪的偏愛,法國目前的綠色奶類製品產量仍無法滿足國內的需要,但以其發展趨勢而言,法國生態農業的前景必定是輝煌的。